说说肾上腺瘤的那些事,昨天问大家今天查房会出什么病例,有热心筒子已经猜对了。这也是一个常见于肾上腺瘤病人的疾病。下面这个病例不是西综真题,但却胜似真题。因为这是我在论坛里找的一个病例,应该是一个真实的案例。题目是我参考老贺辅导资料改变而成。希望通过这个病例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here we go! 一个患者男性,34岁,2年前出现发作性头痛,伴有恶心、心慌、出冷汗,当地医院查血压170/110 mmHg(1 mm Hg=0.133 kPa),先后服用卡托普利等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血压波动于130-150/80-105 mm Hg。近期发作频率上升,从每2-3个月发作一次至每月发作一次,半年内体重下降3 kg。否认酗酒史及降压药以外的药物应用史。否认家族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上午立位血压140/90 mm Hg;体重67 kg,体重指数22.8 kg/m2,心率76次/min,心律齐,腹部软,未触及肿块,但按压患者腹部时血压突然升高。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 1.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A.原发性高血压 B.嗜铬细胞瘤 C.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D.Cushing综合征 2.为明确诊断,进一步的化验是: A. 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 B.血皮质醇 C.醛固酮 D.血生化
3.该患者一般不会出现的代谢紊乱是: A.低钾血症 B.低钙血症 C.醛固酮分泌增加 D.肾素分泌增加 4.若该患者存在直立位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 A. 儿茶酚胺的作用B. 舒血管肠肽的作用C. 肾上腺髓质素的作用 D.P物质的作用 首先一起学习一下什么是嗜铬细胞瘤吧。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指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产生儿茶酚胺的肿瘤。肾上腺外交感及副交感神经节的肿瘤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与肾上腺及肾上腺外交感神经节起源的肿瘤不同,副交感组织来源的肿瘤极少分泌儿茶酚胺。 1.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首先依赖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儿茶酚胺的分泌类型、释放模式以及个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高血压是嗜铬细胞瘤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占90%左右。48%的患者出现阵发性血压升高,肿瘤细胞常同时分泌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30%患者出现持续性血压升高,肿瘤细胞以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为主;另有13%患者血压可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由于血管舒缩受体敏感性下调及肾素血管紧张索系统受抑制导致血容量不足而容易产生低血压,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有部分嗜铬细胞瘤患者仅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而不伴有高血压。除高血压外,嗜铬细胞瘤还可表现为“头痛、心悸、出汗”三联征。凡出现典型症状,如阵发性血压升高,同时伴有三联征者,其诊断不难。但同时出现典型三联征患者仅占10%左右。10%患者可无临床表现。此外,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存在许多不典型的表现,如腹痛、呕吐、气促、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低血压、反复尿路感染甚至猝死,给诊断带来很大困难。近期数据仍显示18%~60%患者终身未得到确诊,从患者出现高血压至确诊嗜铬细胞瘤的时间平均达3年。有报道在孕期合并嗜铬细胞瘤的病例。怀孕期间血压升高者较常见,但若发生在孕早期(20周以内)应引起怀疑,如出现妊娠糖尿病或出现常见的嗜铬细胞瘤症状或体征,更应引起重视。 2.生化检查20世纪年代,Von 建立了尿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代谢产物尿香草扁桃酸测定方法,MNs:间羟肾上腺素类似物;CA:儿茶酚胺;MIBG:间碘苄胍铬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受各种难以控制的因素影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符合率仅为70%。目前国际上推荐使用血、尿间羟肾上腺素类似物(MNs)主要包括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作为嗜铬细胞瘤诊断的首选生化指标。测定血浆MN、NMN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为97%-99%特异性为82%~96%,测定尿MNN,MN敏感性为96%~97%特异性为45%-82%。血浆MNs能反映肿瘤细胞产生的游离代谢产物,检测方便,不受肾功能的影响。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中,若MNs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3倍以上,那么几乎100%患者能明确诊断。当然,在进行检测的采血过程中,患者应处于平卧状态.以免出现假阳性结果。不同部位的嗜铬组织肿瘤可以产生不同的儿茶酚胺激素,肾上腺来源的肿瘤以分泌肾上腺素为主:而肾上腺外来源的肿瘤则以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为主;恶性嗜铬细胞瘤及与VHL相关的嗜铬细胞瘤主要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与MEN2相关的嗜铬组织肿瘤通常分泌肾上腺索及去甲肾上腺素。 该患者存在较典型的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有阵发性血压升高伴三联征,且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因此高度怀疑嗜铬细胞瘤。进一步查血浆MN 441 pg/ml正常范围14-90 pg/ml,NMN 802 pg/ml正常范围19-121 pg/ml均明显升高,故嗜铬细胞瘤生化诊断明确。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明确病灶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儿童、孕妇或对造影剂过敏,CT及MRI检查均可作为首选的定位诊断方法。嗜铬细胞瘤在CT上表现为圆形或者类圆形的软组织块影,密度常不均匀,恶性者一般瘤体较大,外形不规则,常伴有周围组织的浸润和远处的转移。CT定位诊断的敏感性为77%-98%特异性为29%-92%应首先检查常见的发病部位(腹部及盆腔)。如果没有发现病灶,则应对颈部及胸部进行影像学检查。在功能定位诊断方面,123I标记的间碘苄胍123I-MIBG等具有更高的特异性。MIBG是胍乙啶的芳烷基衍生物,其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是去甲肾上腺索运载体的基质,能被肿瘤组织的小囊泡提取并储存,集中于嗜铬组织中使之显影。同时,123I-MIBG显影还能区分嗜铬细胞瘤及其他占位性病灶,明确多发病灶及转移病灶,是肿瘤术前定位及术后随访的重要检查方法,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在明确定位诊断,以及排除多发病灶和转移病灶时,应进行[18F]-FDA或[18F]-FDOPA的PET检查。目前,我国MIBG检查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限制与困难,因此,可选用PET-CT检查,以明确全身是否存在多发病灶或转移病灶,避免漏诊。 注:CT增强:B:PET-CT箭头示瘤体 ]图2 肾上腺CT影像 四、围手术期处理 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是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而成功关键不仅取决于手术医师的技术,更取决于各相关科室医师的协作,包括内分泌科、麻醉科等。首届国际嗜铬细胞瘤专家论坛建议所有生化检查阳性的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都应进行适当的药物准备,以阻断儿茶酚胺释放产生的作用。术前准备的目的是使患者血压、心率正常,扩允容量,避免手术诱发儿茶酚胺危象及可能的心血管并发症。本中心曾对4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进行术前准备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血压较酚苄明更加稳定:并且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仅需2周左右的术前准备时间,大大缩短了患者暴露于高浓度儿茶酚胺激素的时间,避免了严重急性血管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本中心推荐使用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4 mg/d),根据血压情况,可逐渐加量至16 mg。 该患者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典型,血MN及NMN水平均明显升高,进一步CT检查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病灶强化明显,有坏死:PET-CT检查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未发现其他部位高代谢灶(图2)。在明确诊断后立即予以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4 mg qd 口服,未再出现阵发性发作,血压维持在120-130/70-80 mm Hg。2周后接受了腹腔镜下左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左侧肾上腺良性嗜铬细胞瘤(图3)。 图3 肿瘤病理切片(HE×200
看完了以上内容,下面公布答案:B A D A
第1、2题就不说了。第3题:儿茶酚胺引起交感兴奋,故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都增加。故有低钾血症。嗜铬细胞瘤患者可有高钙血症,因为嗜铬细胞瘤可分泌甲状旁腺素。第4题: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可能由于患者长期处于高儿茶酚胺状态,循环血量降低,以及维持站立位血压的反射性血管张力下降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