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史名词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malmalh 发表于 09-3-24 18:18:52 | 只看该作者
八字军
南宋初年的抗金武装。金军进入黄河流域的时候,山西、河北一带人民纷纷组织义军,进行抗金活动。王彦领导的“八字军”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这支义军脸上都刺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故称“八字军”。他们团结太行山一带的义军,互相声援,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
  
142#
 楼主| malmalh 发表于 09-3-24 18:19:33 | 只看该作者
“内制”和“外制”
宋代皇帝最后裁决后诏敕的公布形式。区别依据是草诏人不同和所涉及的事务轻重缓急。中书舍人所举之诏为“外制”,多为常例之命,翰林学士草诏为“内制”,多发布十分突然和机密,只要盖上皇帝印玺后才有法律效力。
143#
 楼主| malmalh 发表于 09-3-24 18:20:36 | 只看该作者
枢密院
官署名。唐永泰中始以宦官为内枢密使,不置司局,无视事之厅。僖宗、昭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为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专置官署,扩为东、西(上、下)两院,设枢密使两人及承旨、院吏等,全用宦官,出纳机密诏奏,分割政事堂之权。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废,职归崇政院。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改崇政院置,职掌与唐略同,协助皇帝决策发令,官员改用士人,以宰相兼枢密使领院事。后晋天福四年(939)废,事归中书。出帝开运元年(944)复置,军事大症皆归之。宋初罢宰相兼掌枢密之制,遂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并称“二府”,对掌军政大权。本院专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及出纳机密命令之事,为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初设枢密使、副使,后陆续增置签署院事、同签署院事、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通常使、副使与知院、同知院不并置,熙宁元年(1068)始同时设置。元丰五年(1082)罢使与副使,置知院事、同知院事各一人。南宋初,命宰相兼知枢密院。绍兴七年(1137)复置枢密使,仍以宰相兼任。辽会同元年(938)灭后晋,依晋制在汉地设枢密院,统领契丹、渤海、女真等部族军兵,亦主民事、刑狱诉讼、纠察百官等事,亦称北枢密院。汉人枢密院称南枢密院,总领汉人之政,掌财政、财赋、军事,地位不如北枢密院。各设枢密使、知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知枢密副使事、同知枢密使事、签书枢密院事等官。皇帝亲征时,常设行枢密院,总领兵事。西夏亦置,掌全国军事枢要、边防等,属上司。长官为都枢密使、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枢密位有枢密南益、枢密北座、枢密西摄、枢密东拒、枢密副使、入枢密名。又有枢密都承旨、枢密都招讨使、枢密直学士等职。金天辅七年(1123)亦置,总领汉军。泰和六年(1206)改都元帅府,八年复旧名,掌朝廷军机要务。设枢密使、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等官。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置,为朝廷军事行政机构,掌军事机要。由皇太子真金兼领枢密使。后枢密使几度在设,皆由皇太子兼领,实为虚衔。定置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枢密院判官、参议等官。有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为一方一事而设者,则称某处行枢密院。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
144#
 楼主| malmalh 发表于 09-3-24 18:21:16 | 只看该作者
市舶使司
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唐玄宗开元间,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北宋开宝四年(971)设市舶司于广州,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于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设立市舶司。北宋中期以前,各处市舶机构皆称为市舶司。北宋末大观元年(1107)始将各处管理外贸的机构改称提举市舶司,而将各港口的市舶司改称市舶务。宋代市舶官制变化十分频繁。北宋前期,市舶司由所在地的行政长官和负责地方财政的转运使共同领导,而由中央政府派人管理具体事务。元丰三年(1080),免除地方行政长官的市舶兼职,而由转运使直接负责市舶司事务。后又专设提举官。市舶收入是宋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财政。宋政府还通过出卖一部分舶物增加收入。宋代的造船技术十分发达,所造海舶载重量可达5000石(300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广泛应用于航海,还出现了记载海路的专书——《针经》。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达五六十国,进出口货物在400种以上。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元朝政府在攻取浙、闽等地后,立即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澉浦(今属浙江海盐)4处港口设立市舶司。后来又陆续添设广州、温州、杭州三处。经过裁并,到13世纪末,只在庆元、泉州、广州3处港口设置。市舶司初建时,一般均沿用南宋制度,日久弊生,严重影响市舶收入。至元三十年,元政府制订了整治市舶司勾当的法则22条。延祐元年(1314),又修订颁布了新的市舶法则22条。这两个法则,对市舶司的职责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增加更多的收入。元代见于记载的与中国建立海道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在100个以上 ,海外贸易的开展,有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明代沿袭前朝之制,市舶司管理海外诸国朝贡和贸易事务。市舶司隶属于布政司。因此税收大权完全掌握在布政司等长官手中。直至明末,采取了定额的包税制,才改由提举负责征收。
145#
 楼主| malmalh 发表于 09-3-24 18:22:15 | 只看该作者
猛安谋克
女真部落与军事组织的称谓。金朝建国前,“猛安”为女真部落统军首长,“谋克”为氏族长。建国后,诸军由猛安、谋克逐步统领,“猛安谋克”又用为军事组织的称谓。燕山以南、淮陇以北广大地区,女真猛安谋克人户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初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后来减少到二十五人为一谋克,四谋克为一猛安,一谋克参加战斗的不过十八人。宣宗南迁后,猛安谋克瓦解,无力作战。
146#
 楼主| malmalh 发表于 09-3-24 18:22:47 | 只看该作者
行省制度
元政府为了加强封建统治,施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由中央政府派官吏管理。元代地方分十二个大区域。大都附近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叫作“腹里”,直属中书省,其余十一个区域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范围一般比现在的省大,或者包括现在的几个省。行省下面设路、府、州、县等。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47#
 楼主| malmalh 发表于 09-3-24 18:23:37 | 只看该作者
投下
元代诸王、驸马、勋臣所属的人户。词源于辽之头下,元代称投下,或作头项,蒙古语作爱马。元太祖建蒙古国,将被征服民分赐给诸弟、诸子、驸马、功臣;后用兵中原和西域,又将俘虏带回草原,作为各自的私属,形成若干投下。投下人平时向领主纳赋服役,战时由领主率领出外作战,如进军河南灭金时,史载有十七头项,也称十七投下。由于中原人不适应草原的生产和生活,投下领主又将俘虏寄留于各州县,派人管理。元朝陆续专设官府,有本投下人匠总管府之类各种名目。从太宗开始,曾几次在中原括户,并将人户按州县分封,每五户应向领主纳丝一斤。因为这类人户集中在固定的州县,故又有汤沐邑、五户丝分地之称。元平江南,又将江南各县人户分赐给各个贵族,向领主纳钞。无论是漠南北、中原、江南的人户,凡属某领主所有者,通称某投下或某位下,由领主世袭继承。漠南北投下事务由领主自理,中原投下事务由朝廷派官管理,由领主派达鲁花赤监收应纳五户丝。
148#
 楼主| malmalh 发表于 09-3-24 18:24:52 | 只看该作者
郭守敬(1231—1316)
元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字若思。曾从刘秉忠学。中统三年(1262)以张文谦荐,任提举诸路河渠,次年升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从张文谦行省西夏,治复唐来、汉延等大渠。二年,为都水少监,掌河渠、堤防、水利、桥梁、闸堰等事。十三年起,参与制订《授时历》,创制天文仪器十余种,所制简仪系世上最早之大赤道仪,高表比原来八尺之表高五倍,使测影更精密;在全国设27个观测站,主持从北纬15度(今14.8度)至65度(今64.1度)的大规模纬度测量,推算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曰,测定黄赤交角为23度33分34秒;与王恂共创招差术,为中国独特而先进的球面三角学。二十三年,任太史令。二十八年,领都水监。其后主持修成通惠河。三十一年,任知太史院事。
149#
 楼主| malmalh 发表于 09-3-24 18:25:35 | 只看该作者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通史。这部书按年代顺序详细地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取材广博,内容丰富。书中总结出历代治乱兴亡的经验教训,以资封建统治者借鉴,故名《资治通鉴》。它是我国编年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50#
 楼主| malmalh 发表于 09-3-24 18:26:22 | 只看该作者
《通志》
《通志》,书名,共二百卷,郑樵撰。郑樵是北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生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终身不仕,以读书著书终其一生。《通志》是郑樵一生学问的集大成之作。这部书共包括帝王本纪十八卷,后妃传二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宗室八卷,列传一百三十卷,载记八卷。其相当于正史诸志的二十略五十二卷,是其书的精华所在。后人将此书与唐杜佑的《通典》和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也主要着眼于该书的二十略。在这二十略中,其中都邑、氏族、六书、七音、校雠、金石、图谱、草木昆虫八略,是以前的史书和典制书所没有的,而尤其是金石、图谱、校雠三略,前人甚至连提都没有提过,纯属郑樵的独创。金石之学创建于宋,郑樵极重视这门学问,故特设金石略,著录了有宋以来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具有很高的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向有「图经书纬」之说。说明图与书是相辅相成的,但后来人们则多忽略了图,而专注于书。郑樵在〈图谱略〉中,用〈索象〉、〈原学〉、〈明用〉三个标题,阐明了图谱与书的关系。他在〈记有〉的标题下,著录了当时尚存的图谱。他又在〈记无〉的标题下,著录了当时已亡佚的图谱,功力极深。至于〈校雠略〉,则是他一生访书、求书、著录书的经验总结,是把文献学引向理论探索的开山之作。《通志》其实并非仅如《通典》式的「政书」,可以说是《史记》之后的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其书规模宏大,内容浩博,至今仍是史学研究的必备之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8 20:40 , Processed in 0.31335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