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明史讲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4-15 23:2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文明史讲稿

A History of the World Civilization

作者:无名氏


  导论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世界史?
什么是文明史?

一、        什么是历史?

1、        普通人对历史的误解
普通人对历史有许多误解。误解之一: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既然是过去的事情,那它的用处就成问题了。美国著名的企业家Henry Ford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是废话(bunk)。意思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提它又有何用? 顶多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误解之二:历史不像一门专业,谁都可以研究历史。似乎什么工具都不需要,不需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做实验,又不需要像哲学那样思辨,也不要像文学那样虚构。似乎认得几个字的人都有资格谈几句历史,受到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士都可以研究历史。
误解之三:历史枯燥无味,不如小说等文学作品有趣。图书馆的《清史稿》没有人看,二月河的长篇小说洛阳纸贵,由他的小说改编的关于清宫的电视剧,人们争先恐后收看。
由此可见,普通人关于历史的印象实在不怎么好:枯燥乏味、废话连篇、不专业、不科学……如此等等,所以,在今天信息化、商业化的时代,大家都忙忙碌碌,很少有人有闲心思对历史感兴趣。至于我们这些靠历史来谋生的人可就惨了。但是,我要说的是,以上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严肃地说,都是一些误解,或者曲解。因此,我们有必要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

2、        “历史”一词的三种含义
请看下面三句话:
①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
②        让历史告诉未来。
③        我是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历史教师。
这三句话中有三个“历史”,但是意思并不是一样的。三个含义:“过程”、“历史著述”和“一门学科”。第三个含义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说法,应该叫做:“历史学”。但是,前面两个含义容易混淆。有的人分不清,普通人和专家都容易犯的毛病。
英语History也有这样三种用法。

3、        汉语“历史”与英语History的来历和意义
“历史”一词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出现于清末。最早出现的是“史”字。小篆写作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所以,有人说“史”字本义指“史官”。有人提出异议说:  不是“中”,而是笔插在笔筒中的象形。“史”的意思是“手执笔书写”,故说:“记事者也。”既可指记事之册,又可指记事之人。“从又持中。中,正也”这七个字疑为后人所加。这种说法是一种抽象的说法,把史字与史官的德操问题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只称“史”,如“经、史、子、集”。有“史学”的说法。“历”、“史”两字连用,出现于清末。日本人先用“历史”来翻译学校里的一门课程History,大概是1890或者1894年旅日的中国人黄遵宪、黄庆澄借用过来。到了20世纪初,这个词广泛使用开来,1921年梁启超的大作《中国历史研究法》就用了这个词。
英语History,法语Histoire,均来自希腊语ιστορία(Historia)。原意是什么呢?是“调查、探究”。“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用这个词当作自己著作的标题。这个词是希腊人求真精神的反映。与史字的词源的差别赖人寻味。

4、        历史学的对象
没错,历史学是研究过去的一门学问。是谁的过去?显然不是万事万物的过去,但是万事万物是有自己的过去的。比如,宇宙有自己的历史;地球有自己的历史等等。但是,我们说的历史指人类的过去。有时候,我们也讲其他的物质,但那也是因为它们与人发生了关系,我们才提及的。
问题:1、自然有没有历史?假如没有人有没有自然?
2、历史学只研究人类的过去,不研究人类的现在和将来。可是,现在严格说起来只是一瞬。那么,历史学与人类的将来就没有联系了吗?

5、        “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学对象的特点
人的历史与动物和其他无生命的物质的历史有什么不同呢?研究一块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石头,不必考虑它在想什么。动物是靠本能来行动的,饥则食,渴则饮。因此,自然科学的对象具有可重复性,可以历史学的对象却不是这样。历史学的对象是事件,是人,而事件的背后仍然是人。人与其他动物和物质的不同在于人有思想。人的行为在外在表现为一件一件的事,但就内在而言,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假如不找出这个思想来,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件事。比如,万里长城的修筑。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R. G. Collingwood)有一句名言:“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All history is the history of thought.)如何理解这句话?这里的“思想”不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那样的“思想”。而是每一件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这里的thought应当理解为think的名词形式。要补充说明的是,不是人的一切行为都有思想,人的一些本能的行为就是如此。

6、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历史学研究过去的一切吗?理论上是,可是实际上不是。所谓“实录”,不可能什么都写。不可能事无巨细,一概笔录。历史学家在研究对象上是有选择的。所谓历史事件,不是每一件事都称得上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称得上历史人物。所谓青史留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看当今的政治家们,他们缺什么,荣华富贵都有了,他们要的是名,即做出历史事件,成为历史人物。当然,现代的历史学把研究的对象转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可是,普通人实在是太多了。总之一句话,历史学家在研究对象上是有选择的。
那么我们要问,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表面上看来,是由历史学家决定的。如到档案馆——抽出档案——研究——写进自己的论文——档案中的事实便人们所知。历史学家的爱好、个性、兴趣、能力等等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是,有人就说,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事实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显然,这样说又是不正确的。因为历史学家对什么感兴趣,一方面是个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则受社会环境、时代气氛的制约。如“文化大革命”批孔子,改革开发以后弘扬传统文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氛。个人是很难超出他的时代。也就是说,看起来历史学家是在研究过去,而且按照他自己的兴趣进行研究,但实际上是历史学家所处的时代促使他去研究某某历史问题。意大利哲学家B.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有一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Every true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这里的contemporary是指“同时代”,即与历史学家同时的时代。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蕴涵深刻的思想。这个观点提示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学看似研究过去,实则胸怀未来。
由此我们还可以推知,不同的时代认识历史有不同的视角,因此有不同的历史。历史认识是不可能终结的,历史是不能写定的。

7、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文、史、哲、宗教等在西方被称为The Humanities,即人文学科。此外,还有自然科学(Sciences或Natural Science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人文学科是研究人的价值的,是一种价值研究。社会科学则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是一种科学研究。历史学在研究对象上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有部分重叠。
近代以来,先是自然科学,后是社会科学取得飞跃进展。历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需要从它们那里汲取养料,否则历史学家姜成为最愚蠢的人(鲁滨逊《新史学》)。历史学的跨学科学科研究(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成为热门。美国有一本著名的历史学杂志《跨学科历史学》(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1970年创刊至今),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总之,历史学吸收的东西很多,大大地改变了自己的面貌,不再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所谓“正史”)的模样。
这里特别谈一谈历史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前面我们提到,历史学家在研究对象上是有选择的。如何选择就与历史学家的个人素养和时代氛围等等有着极大的关系。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世界的历史,世界历史有多么复杂!中国有句老话:“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同学们到档案馆参观一下就知道了。全世界各种介质的资料简直浩如烟海。可是,我们要用一本或者两本的篇幅将它写完,要一个学期的时间将它讲完。我们不概括行吗?不选择行吗?因此,视角是第一位的,观点是第一位的,指导思想是第一位的。否则,你只会淹死在“事实”的汪洋大海的。
总之,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是密切的。历史上大哲学家如黑格尔、马克思都精通历史学。保守一点说,一个历史学家有些哲学修养是完全必要的。这一点不是今天才认识到的。清末的张之洞《书目答问》的附录二《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经学大抵相当于现在的哲学。
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历史学与各种哲学思潮关系密切。古希腊哲学崇尚理性,主张求真。History就是“探究”之义。中世纪神学统治,教会史是历史编纂的中心内容,僧侣写历史。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哲学思潮层出不穷: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客观主义、实证主义、相对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五花八门,所有的这些都对历史学产生过影响。

二、        什么是世界史?

1、        世界史 不等于 国别史的和
说到世界史,人们自然就认为所谓世界史就是世界各国历史的总和。可是,大家随便翻开一本《世界史》,很少能一个不漏地看到所有国家的历史。比如加拿大是北美重要的国家、丹麦、挪威、瑞典都是北欧重要的国家、还有非洲许许多多的国家在所谓《世界史》的著作中都极少提及,有的可以说是只字未提。这是为什么?是这些《世界史》著作不合格吗?请大家思考。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整体大于部分的和”。比如我们面前的这张桌子,有脚、面子、挡板等等。这些东西放在一起只是一堆木头,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如果把它们拼装起来,就可以发挥桌子的作用。又如,一个人的胳膊、腿、头、身子分别开来就是一堆死的骨头和肉,根本不能离开整体而存活。
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又不能离开这个整体。这恰是人体各个部分与人的关系。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有整体的规律。就像一个人,别人与他交往,并不能说与他的脑袋、胳膊和腿交往。
由此,一部包含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历史的“世界史”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一定要写出这样一部世界史,那将会无比冗长。它将是国别史的堆砌,而没有篇幅对整体的世界进行阐述。
但是,我们还应当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历史上看,人类世界并不是从开始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人类一开始是孤立的、分散的,慢慢才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到今天,整个地球已经是一个“村落”(“地球村”),可以说联系已经十分紧密了。但是仍有非常闭塞的地方,因此,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仍然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
也许可以这样给世界历史下一个定义。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其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其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在国外,世界史英语称作World History,美国有一种专业杂志就叫World History。外国学者也是这么看待“世界历史”的。即把它看作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当然,外国学者的观点与我们还有不同之处,以后我们再论。

2、        世界史 不等于 外国史
世界史,顾名思义,应当是整体的世界的历史,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史应当包括中国史的部分内容。可是,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专业分工的习惯(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专业),人们把世界史等同于外国史。这是很不合理的。
这样做还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容易与所谓的“欧洲中心论”混淆了。
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之中,我们将涉及中国历史的内容。当然,我们讲的中国史与历史系的《中国历史》课程视角史不同的,我们将注意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中国史。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也不可能涉及太多的中国史内容。

3、        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这里所谓的“发展”(development)与“演进”(evolution)是一个意思。它们与进步(progress)不是一个意思。请大家注意区分。“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即所谓“从古到今”,或者说“历时性的”(Diachronic)。在纵向发展的同时,前面我们提到,世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一直就在发展之中。因此,世界历史还存在横向发展,或者说“共时性”(Synchronic)发展。
1、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
关于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进步的;有人认为是倒退的;有人认为是循环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五种生产方式说”。即人类历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五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五种社会形态。这种说法受到了很多的挑战。有的人认为,五种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对西欧历史的总结,拿到东方,比如中国就很不恰当。中国是否存在奴隶制?封建制在西欧最为典型,中国是否存在?中国是否存在资本主义萌芽?人类的未来是否会走向共产主义?这些问题都是困扰着人们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们的前辈学者进行很多的探索、争论,还没有公认的结论。目前,我们的观点是“五种生产方式说”只是对人类历史发展总的过程的极为粗线条的描述,不能认为世界每一个地区、国家、民族都要一个不漏地经历这五种社会形态,更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存在一种社会形态。
2、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马克思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最初相互之间联系不多,彼此隔绝。他们以群、团、氏族、部落、村落为单位,对外界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他们的眼界就是那方圆几十里。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人们所结成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大,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这些交往既有和平的、也有暴力的。这个时候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所造成的限制无法将全世界联成一体。转折点出现在15、16世纪。这两个世纪当中,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World)才开始形成。一直到今天,这一横向发展的过程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值得指出的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互相联系的,即互相制约或促进的。纵向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与横向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成正比例。
3、世界历史的全局概览
①距今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从食物的采集、渔猎者转变为事物的生产者,即所谓的“农业革命”。
②剩余劳动、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出现。人类开始从事除谋生之外的其他活动,文明的诞生。所谓四大古代文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平的和暴力的)。亚历山大的东征、亚历山大帝国。四大文明当中,中国的位置偏处东方,比较孤立。
③文明的发展——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对峙与交流。农耕世界——定居、种植、富饶,较为和平;游牧世界——游牧、贫穷,喜欢掠夺、征战。罗马帝国与蛮族;古代印度土著与雅利安人;两河流域的亚述人、赫梯人、加喜特人都是外来的;古代希腊人与多利安人;古代中原与蛮、夷、戎、狄。
④15、16世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此前的时代: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农本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为谋生而非为牟利、为消费而非为交换;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占次要地位,前者是本,后者是末。因此,这个时期的社会必然具有闭塞性。15、16世纪在西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那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市场交换以实现利润。因此资本主义要发展就要不断地扩张市场,这与闭塞的农本经济形成了根本的对立。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揭示的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差别:
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商品——货币
因此,资本主义出现之后,它不断地扩张自己的范围。特别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作坊,这是人类在生产上的继从食物采集者到生产者之后有一次巨大的变革。从此,资本主义取得了对农本经济的压倒性优势。任何闭关锁国的壁垒在这个优势面前都无济于事,到处都门户洞开。这个过程可以说到现在仍在进行之中。
⑤从18世纪到现在,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几个阶段。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存在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确实存在的。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个矛盾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的最初阶段,是自由竞争的,即政府对企业的行为不加干预;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在经济领域出现了垄断,即一个行业当中一个或几个企业或者企业联盟对生产和销售形成了独占。垄断的出现说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尖锐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表明了这个矛盾极为尖锐,已经危及资本主义的生存。此后,资本主义开始自我调整,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我的理解,实际上是吸收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此,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公有制到处存在,社会福利到了无微不至、养懒汉的程度。资本主义国家照样反垄断,如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遭起诉、分割。相反,中国所谓“世界500强”中石化公司、中海油公司都是政府支持的垄断性公司,实际的效率很低。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开始是一种学说,由马克思等人倡导。在西欧,最先出现了工人运动。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社会主义应该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地方取得胜利,可是,英国、法国等国的工人运动总是达不到夺取政权的程度。相反,在落后的俄国,由于列宁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可以率先成功。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苏联站稳脚跟之后,二次世界大战,给了资本主义以巨大的打击。战后出现了不少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两大阵营是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这种现象一直持续至今。1989年苏联、东欧巨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也在搞市场经济,可以说,世界上已经没有纯粹的社会主义和纯粹的资本主义。人类历史将来是什么走向,看来是很难预言的。
愚以为,当今世界有更多的比意识形态分歧更加急迫的问题,比如,环境与生态问题。世界上无非有两大类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所谓意识形态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没有成为一个问题。比如,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成了人们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不错,人在自然界生存就必然要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在过去人类的力量还很微弱的时候,人们对自然界无可奈何。可是,到了近200年,人类手中的力量已经足够摧毁自然界,破坏大自然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多少亿年形成的平衡。如今,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人类集体面临灭顶之灾。在这个灾难面前,其他的分歧将退居次要的位置。

三、        什么是文明史?

我们经常可以听见一个重要概念——文明(见该书目录)。我们知道,目前世界历史类的著作(包括教材)大体有两类:世界史(或称“世界通史”、“世界历史”、“全球通史”等等);世界文明史(或“西方文明史”)。虽然都是讲世界史的,但是,视角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像国内学者编纂的《世界史》,主要侧重社会形态的变迁,强调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为主线。而文明史的讲法与此有所不同。但是越来越多的教材使用“文明”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是文明史呢?
我们还是先看看“文明”的定义。“文明”英语作Civilization,18世纪出现于欧洲,源自拉丁语civis(citizen,公民)。在古代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公民是与“野蛮人”相对的概念。其实,这个思想在古希腊就存在。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文明的生活就是城邦的生活,“蛮族”没有城邦,故没有文明的生活。
中国古代典籍《尚书•舜典》:“濬(浚)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等疏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濬(浚),深;哲,智;允,信;塞,充实。其实,这里的文明还不是一个词。在古汉语中,文=纹,明=日+月。“经天纬地”,“天”可以指时间,“地”可以指空间。“经天纬地”可以解释成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创造。“明”本指明亮,是指物质上的。但是,我们可以解释为心灵上的明亮,与人的愚昧相对。它与现在“文明”的定义是否一致呢?
“文明”的定义很多。我们可以用一个最宽泛的定义: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显然,这些成果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我们知道,人本来是从动物变化而来的,因此,人有一个慢慢脱离愚昧的过程。“文明”是与愚昧相对的。看来,用“文明”来翻译英语的Civilization是比较恰当的。
从以上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史。但是,文明史又不同于世界史。文明史把文明作为研究的单位。文明是比较稳定的人类集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阶段性。要写文明史,就要区分不同的文明,划分不同类型的文明。比如,西方文明、东方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中国文明、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等等。
在西方,把文明作单位进行研究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是阿诺尔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他有一部名著《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该书研究了人类的26种文明。
在《历史研究》第一部“绪论”里,他指出:历史研究的对象,或者说历史研究中的最小单位,不是民族(国家),也不是时代,而是“社会”,更恰当的说,是“文明”。但他并没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后来他在另一本书中给它作了如下的定义:
……我必须就我直到这时还回避的一个问题讲几句。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究竟指什么?很清楚,甚至在我们试图对我们所指的究竟是什么作出定义之前,我们实际上已经意指着某些事情,人类社会的这种分类——西方文明、伊斯兰、远东、印度等——似乎是有其明确含义的。这些名称使人想起在我们头脑中以宗教、建筑、油画、风俗习惯表示的清晰的图画。然而,最好能用一个我们已经如此坚决地使用的名词来贴切地表达我们的意思。我相信,我知道我所说的文明是指什么;至少我相信,我知道如何达到我自己对于文明的理解。(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页190。)
看来,“文明”这个概念在汤因比看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我想许多人用这个概念都是这个想法。比方说,说起中国文明,人们就会想起京剧、武术、麻将、故宫、长城、黄河、长江、国画、书法等等。但是,要给它下一个定义,还真是不容易。
文明史把一个个的文明当作有机体来看待,探讨它们萌芽、生长、衰落的历史。它的容量很大,可以容纳社会形态的内容,当然也可以不容纳这方面的内容(比如一些西方学者所做的那样)。在西方,自上个世纪50、60年代以来,这种文明史在西方成为潮流。中国学者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多采用社会形态类型的教材。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马克垚、高毅先生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就是典型的文明史类型的著作。大家可以参考。







四、        授课计划

导论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世界史?什么是文明史?(4学时)
第一章        人类文明的起源 (2学时)
第二章        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 (共8学时)
  第一节 古代埃及文明 (1学时)
  第二节 西亚两河流域的文明 (1学时)
第三节 印度文明 (1学时)
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文明(1学时)
第五节 古代希腊文明 (2学时)
第六节 古代罗马文明 (2学时)
第三章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 (共6学时)
  第一节 中世纪的西欧文明
  第二节 伊斯兰教文明
  第三节 中国的儒家文明
第四章        美洲印第安文明 (2学时)
期中考试 写作小论文 (2学时)
第五章        近代欧洲文明 (共12学时)
第一节 文艺复兴 (2学时)
第二节 宗教改革 (2学时)
第三节 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 (2学时)
第四节 启蒙运动 (2学时)
第五节 法国大革命 (2学时)
第六节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2学时)
第六章 亚非等国面对欧洲扩张的反应 (2学时)
第七章 拉丁美洲的出现 (2学时)
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 (2学时)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2学时)
第十章“一战”后的世界 (2学时)
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4学时)
第十二章 “二战”后的世界 (2学时)
期末复习辅导 (2学时)
总共54学时

五、        学习要求

一、由于本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且没有固定的教材,所以大家要善于抓住重点,仔细听讲,勤作笔记。我讲的内容与教材部分相同,有许多不一致,甚至唱反调。主要是加进了我自己的理解和学习心得,对于你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慢慢学会自己研究,找到研究的方法。会查找工具书,会使用互联网。要多思考,多提问题。尝试写一点读书笔记。小论文。

六、        参考书目

1、马克垚主编、高毅副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版。
3、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4、[美]马文•佩里等:《西方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版。
5、[美]爱德华•伯恩斯、菲利普•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版。

          第一章  人类文明的源头

这一章还可以叫做“人类的史前时代”(Prehistory,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或者“原始社会史”(从社会形态上说)。
原始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没有文字记载怎么办?依靠的是考古学、古人类学、民族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等学科所提供的材料。特别是考古学的材料。原始社会史研究都是几万年、几十、几百万年前的对象,证据何在?人的骨骼、头颅化石、家养动物化石、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留存下来)、植物种籽等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但是人类有很多的东西,如社会组织、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等都是难以有实物留存的。由此,人们想到,在当今的一些落后地区还有很多的原始的民族,它们的生产工具、社会组织、观念等等都是活的,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这就是民族学的材料。此外,由于研究对象的关系,史前史还依靠古人类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的材料。总之,研究史前史,一般的历史学家不能胜任,它是多学科综合的专门之学。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学科之中,民族学的材料可以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比如,19世纪美国著名的学者摩尔根通过研究美洲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提出了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其著作叫做《古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读后大加赞赏。恩格斯为此还写了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过去,我们长期奉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观点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现在看来,他们的观点有很多的偏颇之处(见童恩正:《摩尔根模式与中国的原始社会史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原因在于,摩尔根所研究的毕竟是19世纪美洲印第安人的状况,而不是几千年、几万年前古人的状况,用此推论彼,其理论基础是单线的进化论思想,可惜的是,这种进化论思想是有很大缺陷的。下面我们将要举出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一、        人类的起源
现在,谁都知道,人是由动物演化来的。可是,在19世纪的上半叶,也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1859年)之前,人们是不相信的。人们相信上帝造人。人们嘲笑那些进化论者,说他们的祖先是猴子。人类的祖先果真是猴子吗?这要从人类的起源说起,而且一定要追溯到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年龄大约是50亿年,据说,还有50亿年的寿命。

地 质 年 代 表

[ 本帖最后由 solon_zhx 于 2008-5-22 10:51 编辑 ]
沙发
zhaotianshun 发表于 08-4-16 09:17:15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多谢!
板凳
feynman123 发表于 08-4-26 10:27: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地板
历史教师 发表于 08-4-26 10:35:07 | 只看该作者
讲稿写的太好了,一定是个好老师!!!严重支持!!
5#
孤独泪 发表于 08-5-22 05:56:04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断了?
6#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3:15 | 只看该作者
地址年代表省略,自己去网上找。
二、        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i.        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以及木器、骨器和角器。由于后面三者不容易保存下来,所以人们误以为只有石器(用比较坚硬的石英石、火山岩、黒\曜石、燧石)。打制石器制作十分简单,有砍砸器、石片和手斧等等。主要靠采集和渔猎为生。采集植物浆果、围猎,捕鱼。
生产活动:会用火,开始用的是天然火,很小心地保存火种。用火——熟食,对人的大脑发育很有好处。一大进步。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得火种给了人间。火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后来是人工取火。一般在野外搭棚居住。很多原始人住在洞穴里。生活需求很简单。一天只要工作几个小时就可以了。旧石器时代的人们除了谋生之外,还有装饰和娱乐。串珠、骨笛。小的塑像。在法国和西班牙发现了距今约3万年的壁画,仅一处就有400幅绘画:栩栩如生的牛、马、鹿等动物。许多动物身中长矛或飞镖。带有巫术的意味。尼安德特人的一处遗址的尸骨上还撒有红赭石粉,红色是血液的颜色,表示生命,可能希望死者复活。
社会组织: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只能进行间接的推断。有的认为最早的社会组织是原始人群。摩尔根根据夏威夷人的亲属称谓提出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应该是血缘家族。在血缘家族中,婚姻按班辈划分,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互为夫妻,而亲子之间的婚姻则被禁止。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集体。
摩尔根还推断,在血缘家族之前,人类处在群婚的状态中。摩尔根之后一百多年的研究表明,群婚的状态(男女杂交)没有任何依据。人类从一开始就力图避免近亲婚配。血缘家族自然也不存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确是古代当代原始民族中的普遍现象。这是群婚制一个重要依据,但这不是唯一的解释。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在那个时候,人们根本不知道男性在生殖后代中的作用,如姜嫄践巨人迹而生后稷之类的传说。
摩尔根又根据美洲印第安人,特别是易洛魁人的情况推断,人类最初是母系氏族,然后是父系氏族。当代学者普遍承认母系氏族的存在,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继承的关系。血缘关系可以按照母系,父系,或者均可,甚至无系。在西非有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并存的情况。
另外,母系≠母权。学者们指出,易洛魁人的母系氏族女性权力很大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形。大量的民族学材料表明,很多的母系氏族中,妇女很受尊重,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也很有权力,但在经济、宗教、军事等领域的真正权力,却掌握在男性手里。
ii.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 Era);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Era);中石器时代(Mesolithic Era)。约15,000年前,中石器时代开始。随着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转暖,有利于人类的活动。
生产工具:由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石器向细小、精致的方向发展。弓箭的发明,箭头用的是磨制的石箭头。还有石刀、石镰、石锄;骨制工具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等等。再就是陶器的广泛使用。轮子的发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还出现了犁,人类开始利用畜力。
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变化石所谓的农业革命。我们知道,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主要靠采集、渔猎为生。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1万年左右,农业产生。即栽培、种植农作物。如小麦、大麦、水稻、粟、玉米、豆类、马铃薯等等。西亚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与此同时,人类开始驯养动物:狗、绵羊、山羊、猪、牛,马的驯养较晚。
农业革命的意义: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当然,渔猎和采集始终存在。这是人与自然关系一个革命性变化。人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界,让自然界根据自己的意愿生产出产品。人不再匍匐在自然界面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逆转。到今天,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已经如此强大,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失去了平衡。人类要做的是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农业生产要求周期性的劳动,人类逐渐转入定居生活。陶器(各种炊器和容器)的广泛使用也有利于人类的定居生活。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区出现最早的村落和城镇。定居生活导致人类生活在结合比以前更加紧密的社会。人对别人的依赖性更大。这样就出现了公共权力。开始这个权力属于村落的长者,后来属于酋长。农业可以提供丰富而稳定的食物来源。产生了超过维持生存的食物。剩余劳动出现——社会分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交换——私有财产的出现。
三、        关于家庭和国家
关于家庭。新的观点认为,由于孕期和哺乳期都很长,加上女性肌肉量少,妇女的自我防御能力和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都较男子为底,天然地需要男性的帮助和照顾和进行必要的分工。所以,很多的人类学家都推测,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其最基层的组织就是一对长期或临时结合的男女及其后代组成的家庭,而不问其属于母系继嗣或父系继嗣。在这个组织之上,可以有氏族,这是完全并不矛盾的。我国被公认为是属于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房屋遗址,绝大多数是十余平方米至三十平方米的小住宅,只能适应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住居。这些小住宅再组成村社,恰如家庭组成了氏族。这样说来,家庭是自古就有的。
关于国家的产生。现在争论很大。本教材强调了这样几点:1、私有制的产生,使得氏族、部落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2、个体家庭从氏族中分化出来,出现了以地域关系结合起来的农村公社。3、战争频繁发生,使得氏族、部落的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4、私有制和奴隶制的发展,造成了富人与穷人的矛盾、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导致国家这个强制机关的出现。
与氏族相比,国家按照地域划分它的国民;氏族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起来;国家设有公共权力的暴力机关,而氏族则没有。
这种国家产生学说主要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面的观点。恩格斯主要根据摩尔根等人的研究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情况。这种理论能否概括世界各地原始社会的情况是有疑问的。比如,古代中国氏族制度长期存在,血缘的纽带十分牢固。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就是一个例子。中国的国家则是在氏族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当然,它是跨地域的。
西方学者提出,在国家产生之前,还普遍存在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酋邦(Chiefdom)。酋邦的内部有许多的等级,但是酋长的权力是非暴力的,酋邦成员自愿接受酋长的号令。酋长的号令带有宗教的性质。像远古时代的巨大的建筑工程(有的是在国家产生之前),令人不可思议,其实是成员自愿劳动建成的。靠强迫是无法想象的。过去认为这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铁证,现在看来是偏颇的。
有人认为,中国远古传说的尧舜禹时代,应该是这样的酋邦时代。他们都是部落的首领。他们之间的禅让可以解释为最高领导权在部落之间的转移。再如,大禹治水的传说。治水关系全体人民的利益,这项公共权力是全体人民赋予的,也得到了全体人民的拥护。大禹也取得了一定的强制权力。
总之,关于国家的起源,现在有许多的争论。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在世界上相当独特。中国学者很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让世界承认的成果。有关文章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还可以连接“中国期刊网”查找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文章。
四、        原始文化和原始人的生活
原始文化:①原始人的宗教意识。埋葬死人的风俗。据意大利学者维柯讲,拉丁文human来自humando(埋葬),说明这是人类最早的制度之一,是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人类还有一项古老的制度——婚姻。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墓葬的存在,还发现了随葬品。
②原始人的巫术和崇拜。原始人对自然的畏惧,尤其是雷电。认为万物有灵。崇拜的东西很多,各地差别很大。如祖先、死人、某些动物、植物、雷电、巨石等等。有氏族或部落以某种固定的自然物为崇拜的对象,叫做“图腾崇拜”(Totem)。如某个部落叫做熊部落、有叫做鹰部落等等。
③原始人的语言文字和思维。语言早于文字,文字的产生要晚得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原始人的语言比较简单。发最简单的音。用词简单。缺乏抽象的概念。可以有几十、几百个个别的树的名称,让现代人感到惊讶,但是没有“树”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样,“草药”、“蚂蚁”、“海浪”等等。计数方面,只知道1、2、3,超过3,就数不清了,“很多”,“非常多”……但是,原始人对多少很有办法区别。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深入落后民族之中,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有许多的成果问世,引人入胜。如列维•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
④原始人的音乐、舞蹈。原始人是天生的舞蹈家。澳洲的土著舞。少数民族善舞。黑人善舞。节奏特别强。重复多。旋律简单。
⑤原始人艺术:绘画、雕刻、器皿制作等等。这些都是从属于人类的生存斗争的。比如,原始人的洞穴岩画,不是为了观赏。从略。
原始人的生活:18世纪的卢梭:“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物质生产越是进步,人类越是邪恶;17世纪的霍布士:人与人的战争,“孤独、贫穷、野蛮、肮脏、短命”。到底那一种说法正确?
对于原始人来讲,生存斗争是压倒一切的。那时候,食物来源不稳定,时多时少。生活辛苦。平均预期寿命30岁。物质条件远不如后人。但是精神是不是愉快?是其乐融融,还是尔虞我诈?恐怕他们的烦恼比我们要少得多。
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尼安德特人的遗址,出土两副骨架。一副一只胳膊,另一只胳膊患关节病自幼残,显然,是在洞穴为同伴看护火种的。另一副骨架有矛头持过的痕迹。由此可见,卢梭和霍布士的观点都是偏颇的。
7#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3:4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
第一节 古代埃及文明
一、        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
1、        地理位置
位于东北非洲。亚非交界处。北:地中海;东:西奈半岛、红海;南:努比亚;西:利比亚。东西有沙漠;北有地中海;西有红海。南有尼罗河第一瀑布。仅有东面通过西奈半岛与西亚相联系。古代埃及在地理上比较闭塞。
2、        “尼罗河的赠礼”
埃及属于炎热干燥的气候,河谷地带常年不雨,北部三角洲有少量降水,境内95%为沙漠。本来不适宜于人类生存。埃及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得益于埃及的尼罗河。它由南向北纵观埃及全境,在埃及境内1350公里长。河宽平均800-1000米,河深10-12米。尼罗河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定期泛滥。它源自中非热带地区。那里每年7月开始雨季,大量降雨。河水上涨,一直到9月末停止。河水水位迅速下降。泛滥的河水淹没了河谷地带,冲洗掉土壤中的盐分,从上游带来的大量的腐殖质、淤泥沉积下来,给河谷和下游三角洲的土地施上一层上好的肥料。河水退去,人们就在松软、潮湿的地里耕种(大麦、小麦)。庄稼在生长的过程中还需要水怎么办?埃及人想出了很多办法:在高处开挖池塘,河水泛滥时蓄满水,河水退去时成为水源;开挖运河将泛滥的河水引向远离河岸的地方等等。所以,埃及很早就形成了灌溉网。
在埃及只有三个季节:泛滥季节、洪水消退季节(播种)、干旱季节(收获)。
没有尼罗河,埃及只能是一片沙漠。谈不上什么伟大的文明。埃及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每当7月份河水开始泛滥时,人们松了一口气,欢呼雀跃,往河水里投鲜花和食物,他们把尼罗河当作神灵来看待。而“尼罗河水浅”(上涨不够)就等于饥荒来临。大家一片恐慌。尼罗河堪称埃及的“生命之源”。
古希腊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游历了埃及之后,写下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真是太准确了。
值得指出的是,尼罗河还是古代埃及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上下埃及之间,东岸与西岸之间,都靠尼罗河的水运来完成。从上游运送石材等的船只顺流直下,逆水而上的船只挂上帆可以轻松航行。这种情况有利于埃及政治上的统一。
3、        埃及的自然资源
在埃及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有许多沼泽地带,生长着纸莎草(papyrus),其内芯可以用来书写。英语的paper就来自此词。还可以加工成绳、布,造船等等,用途十分广泛。沼泽还有芦苇,有大量的鱼、鸟类,是渔猎的好场所。但是,也有凶猛的鳄鱼和河马。埃及人捕杀河马,但很害怕鳄鱼,认为它是某种神的化身,为鳄鱼制作木乃伊。在西面的沙漠地带则有大量的野兽,羚羊、狮子、豹子等等,埃及人用亚麻织成的网来围捕。
埃及人种植小麦、大麦和亚麻,大麦可以酿造啤酒,小麦做面包。这是埃及人的两项主食。亚麻的纤维可以用来织布,制作绳子,制作打猎捕鱼的网。英语sack(麻袋)就是古希腊语直接从古埃及语借来的。亚麻籽榨的油可以用作药品。
沼泽地带慢慢被埃及人改成了耕地,特别是三角洲和法雍绿洲一带,成了埃及的粮仓。但是,埃及人花了一、两千年才驯服了沼泽地。
西沙漠有一些绿洲,英语oasis就是古希腊语直接从古埃及语借来的。法雍绿洲是最大的,治理之后成了埃及的粮仓。这个地区成为埃及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东沙漠介于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生产各种石材。金字塔建在尼罗河的西岸,主要建筑材料是当地的砂岩,外表一层岩石则取自东沙漠质地细腻、外表光滑的石灰石。坚硬的花岗岩则来自尼罗河的上游。东沙漠还盛产绿松石、孔雀石等宝石,还有铜矿、玄武岩,石英岩以及方解石(雪花石),给后人留下两个词:basalt(玄武岩),alabaster(雪花石)。
二、        古代埃及的人种、人口和语言
从大量的壁画(彩色)可以看出,古埃及人是黒\头发、黒\眼珠、黒\皮肤、低额头、直鼻子。体形较为独特。对于他们到底是黑种人还是白种人,现在还没有定论。大约属于地中海类型的人。而埃及的南北方人又有较大的区别,显然,不是一个种族。
古埃及人口最多时是公元2世纪,人口大约500万。一般时期大约200-300万。
古埃及人的语言属于非洲的哈姆语系(Hamitic)和西亚闪米特语系(Semitic)的融合。
三、        古代埃及的历史演进
1、        古埃及史的阶段划分
公元前3世纪的埃及人曼涅托将从美尼斯开始至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为止的埃及历史分为31个王朝。现代学者参考他的观点将埃及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年开始)
前王朝时期(金石并用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
早王朝时期(1-2王朝,约公元前3100-2680年)
古王国时期(3-6王朝,约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一中间期(7-10王朝,约公元前2181-2040年)
中王国时期(11-12王朝,约公元前2040-1786年)
第二中间期(13-17王朝,约公元前1786-1567年)
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1085年)
后王朝时期(21-31王朝,约公元前1085-332年)
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约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在前王朝时期,大约公元前3500年,埃及出现了国家,埃及人叫斯帕特(Spt),希腊人称为诺姆(Nome),汉译为“州”。其象形文字符号是一被若干灌溉渠道分成若干块的土地。古王国时期,上埃及有22个诺姆,下埃及有20个诺姆。这些诺姆面积都很小,人口也不多,是小国寡民的。在这些诺姆之中,有用城墙围起来的要塞(城市)。这些互相征战,数量不断减少。约前3100年左右,埃及国王美尼斯逐步统一了埃及,建立了埃及第1王朝。进入早王朝时期。
早王朝时期,埃及处在统一的过程之中。古王国时期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有了大量的剩余。出现了手工业、畜牧业、渔业、园艺业等等。开始修筑金字塔,最大的的金字塔群建立于这一时期。
由于地方贵族势力的强大,王权衰落,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这一时期称为第一中间期。这个时期战乱频仍,经济倒退,灌溉系统遭到破坏,开垦出来的良田又变成了芦苇和纸莎草丛生的沼泽地。
这个混乱时期持续了约100多年,上埃及的底比斯诺姆重新统一了埃及,建都在底比斯,于是开始了埃及的中王国时期。这个时期王权再度强大,政局稳定,成为埃及历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王权这个时期依靠的除了地方贵族之外,还有所谓的涅杰斯。涅杰斯原意为“小人”。不是出身于贵族,而是出身于下层自由民。这些人是军队的主要来源,成为王权的靠山。说明这一时期埃及社会阶层变化很大。中王国时期持续200多年,由于地方贵族势力的逐渐强大和王室内部的斗争而衰落。埃及历史进入第二个混乱、动荡的时期——第二中间期。
这个时期有大规模的奴隶和平民起义。有出土资料可以证明。他们烧毁宫殿,活捉国王,攻击富人。全国陷入混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来自亚洲的喜克索斯人逐渐占领了埃及,对埃及施行残酷的统治,长达100多年。在埃及的南方,喜克索斯人的统治较为薄弱,埃及人首先开始反对他们的斗争。喜克索斯人终于被赶走。埃及历史进入长达400多年的新王国时期。
新王国时期是埃及历史第三个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埃及开始大规模的扩张,向西、东、南三个方向扩张。西面占领利比亚、南面占领努比亚、东面占领叙利亚,建立起来个地跨亚非的大帝国。埃及在西、南方都没有对手,因为那里的民族比较落后。但是,它在东方的扩张遇到了强敌,因为两河流域和现在的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都是文明极早的地区。这个时期强大的国家叫赫梯。这些内容我们以后再讲。
五、        古代埃及的政治经济特点
经济特点:由于古代埃及得天独厚的的自然环境,它的农业非常发达。因此可以提供比较多的剩余粮食。这就是说埃及人有了生存的保障。这就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建筑(金字塔、神庙和宫殿)、采矿、冶金、造船、制陶、酿酒、纺织等等,门类很多。单单金字塔的建筑就足以说明埃及人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此外,还有发达的畜牧业和对外贸易。
就经济结构而言,王室经济和神庙经济占了主要位置。土地主要是由国王、神庙和官僚、贵族占有。
政治特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专制主义”这个抽象名词来自希腊语despoteia,希腊语despotea原义是“一家之主”、“主子”、“所有者”等等。这种统治的特点是,君主具有法律、行政、财政等一切方面的无限的权力,实行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绝对统治,而不为任何法律和规范所限制。从古王国时期开始,埃及建立了这种政治体制。
埃及的国王——“法老”(希伯莱语Pharaoh的音译,埃及语也是这个音,意思是“宫殿”,或Great House)在各个方面都拥有巨大的权力:
1、中央行政权。从国王底下的宰相开始,高级官吏由国王任命,向国王负责。2、地方行政权。地方的行政单位是诺姆(州)。州长或世袭或由国王任命。但在名义上都由国王批准。他们代国王执掌地方权力。在古王国时期,地方贵族势力是服从国王的;后来,地方贵族成为地方的分裂势力。3、财政权。土地、财富、劳动力均在法老的掌控之中。4、军权。军队由国王直接统率。5、司法权。在现代埃及出土过很多文物,就是没有见过像两河流域那样的法典。因为,古代埃及法老的话就是法律。
法老这么大的权力首先来自于他的神性。法老被认为是太阳神“拉”(Re)之子,这样法老与其他许多埃及的神灵都有血缘关系。法老还具有胡神(Hu,权威之神),西阿(Sia,智慧之神)和玛阿特(Ma’at,正义之神)的属性。人们把法老当作神来看待,普通臣民只能吻法老脚边的尘土。
六、        金字塔的修建与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
金字塔是闻名世界的古代埃及的建筑,去埃及旅游的人多半是冲着金字塔去的。它实际上是埃及法老的坟墓。其外形像汉字的“金”字,故称。金字塔的英文称pyramid,原来希腊人到了埃及,见到埃及的金字塔,联想到他们吃得三角形的小麦饼(pyramis),因此称之为pyramid。这个名称便留在西方语言之中。埃及的金字塔建筑始于第三王朝第一个国王乔赛尔。他请当时著名的建筑师伊蒙霍特普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马斯塔巴(意思是“凳子”)。国王很不满意,于是伊蒙霍特普在它的上面加上了五个一个比一个小得到马斯塔巴,这就是乔赛尔层级金字塔。墓室设在金字塔内部,旁边有祭祀用的庙。此后,金字塔慢慢发展成为真正的角锥体。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位于尼罗河的西岸的基泽。高达146.5米,每边长230米,用了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平均每块重2.5吨。据说,10万人用了30年才建成。也就是这位国王从继位之日起就开始谋划建筑自己的坟墓。在法老哈佛拉的金字塔旁边有一座狮身人面像,高20米,长50米。是用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现存的金字塔大约有80多座。
金字塔建造于那么遥远的年代,人们难以理解,于是有很多的谜团。其实,它确实是古代埃及人的成果。利用斜坡、杠杆和滚动的木头,靠工匠的双手、双肩、双腿建造而成。是古代埃及人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接下来的问题是,埃及人为什么热衷于建设如此巨大的建筑物?过去的解释是这是以法老为首的奴隶主阶级对奴隶残酷压迫的见证。但是,这种鞭打、驱赶奴隶从事劳动的解释是很片面的。要知道,相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被统治阶级永远是多数。的确,在埃及衰落和混乱的时期,曾经有过人民的起义。群众冲进金字塔将法老和贵族的木乃伊撕成碎片。但是,这么规模巨大而建设期漫长的工程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是无论如何也建不起来的。金字塔的建造与埃及人的宗教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之所以有宗教观念是因为人会死。古埃及人对死亡有一种恐惧感。但是死亡确是每一个人所不能避免的。埃及人相信,刚跨进死亡大门的时候,就有一场神的审判。死者的心与象征正义的玛阿特神的羽毛放在天平的两段称,一旦天平向死者倾斜,等待在一旁的怪兽即会扑上去吞噬死者之心。要想通过这次审判,人们必须在身前多行善事。那么,人死后又如何呢?
古埃及人不认为死亡是人的生命的结束,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朽,将来的某一天,灵魂将与肉体再次结合,人便可以再生。所以,埃及人很注重保护尸体,这就是制作木乃伊(mummy)。制作木乃伊的过程很复杂,技术很完善,保存至今的为数不少,到今天仍然有不断的发现。制作好了以后,将死者的面部特征画在布带上。还要举行开口仪式,赋予木乃伊以口、耳、鼻、眼功能,从而使它在阴间能说话、呼吸、四处走动。普通人死了,其亲属都会制作木乃伊、下葬。至于法老,由于他是拉神的儿子,当然要建造巨大的陵墓。金字塔的核心是其墓室,里面摆满了大量的物品,供法老死后享用。还有刻有许多咒文,诅咒那些胆敢闯入金字塔的人。因为这些人将破坏他们的再生。金字塔开始时是一级一级的,象征着法老的灵魂踏着阶梯升天;后来角锥形的金字塔有四条棱,象征着太阳光芒,法老的灵魂直接升天。
七、        埃及学(Egyptology)简介
埃及后来多次被外族占领,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等等,现在的埃及属于阿拉伯国家。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古代埃及的历史、象形文字早已被人所遗忘。古代埃及的文明成了死文明,它的文字成了死文字。人们对古代埃及的研究开始于近代。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他的敌人是在埃及的英国人。拿破仑的军队里有一只百余人的学术团。这只队伍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和记录埃及的古代文物。1799年,拿破仑的士兵在尼罗河三角洲的罗塞达(Rosetta)发现一块石碑。石碑铭刻了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文三种文字,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Champollion)释读碑文成功。埃及的象形文字才为人们所重新认识。商博良等人后来写成了《埃及语法》和《埃及语词典》等著作。这样,一门研究古代埃及文明的学问——埃及学——诞生了。
从那时到今天,学者们在埃及的发掘和研究很少中断。惊人的发现一个接着一个。1922年,法老图坦哈蒙的陵墓被发现,随葬品极为丰富,其中黄金棺和黄金面罩最为著名。埃及学在西方极为发达。
埃及学的发达主要归因于埃及文物的丰富。而埃及文物的丰富又由于埃及异常干燥的气候,还有埃及人的宗教观念。有西方学者指出,人们对古代埃及的了解超过了对西欧中世纪的了解。我国的埃及学刚刚起步。原因多方面:接触不到文物,学习象形文字很艰苦。不得其门而入。
8#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4:24 | 只看该作者
古代印度文明

一、古印度的得名和地理范围
印度(India)是个地域名称,在古代印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为自己的国名。印度是我们的邻国,由于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阻隔,我们的来往很不方便。但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人们为了了解佛教,顺便了解了印度。在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朝玄奘改译为印度,使用至今。印度得名于印度境内的一条大河——印度河(Indus River)。
古代印度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

二、印度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古代印度北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西北有苏来曼山和兴都库什山,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面是印度洋。对外交通只有西北部的一些山口。在地理上,古印度自成一个单元,称为次大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北部印度河流域(西面)、恒河流域(东面)。前者是干旱地带,后者是潮湿的肥沃地带。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南部是海岛——现在的斯里兰卡,不属于古印度的地理范围。
古印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而潮湿。据说零上4摄氏度就有人冻死。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三、哈拉巴(Harappa)文化
哈拉巴文化是早已被人遗忘的文化,1921年在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巴发掘出古代遗址。随后又发现数百处遗址,范围还不限于印度河流域。距今2300-1700年。出土2000多枚印章,上面刻有文字,称为印章文字,至今还不能释读。有趣的是,在两河流域也发现类似印章,说明那里与哈拉巴文化有过往来。
哈拉巴文化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栽培许多农作物,还有水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还有铜器和青铜器。工艺水平很高。手工业除了金属加工之外还有纺织和制陶。
哈拉巴文化的遗存最多的是村落,但也有规模相当大城市。即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保存最完好的是摩亨佐•达罗。摩亨佐•达罗方圆1平方公里。有卫城和下城之分。卫城用来防卫。中间修建浴池,还有许多办公机构。下城是商业区,有笔直的街道。还有路灯。还有水井、浴室等生活设施。估计人口有35000人。是典型的城市国家。说明哈拉巴文化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
奇怪的是这么一个辉煌的文明却遭到毁灭,完全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公元前1500年来自西亚、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他们的历史记载完全不提这段历史。哈拉巴文化的衰亡或许是自然灾害,或许是外敌入侵,或者是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总之是一个谜。

四、吠陀时代的印度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消亡之后,印度的历史进入“吠陀时代”。什么是“吠陀时代”?“吠陀(Vedas)”是“知识”的意思,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翻译佛经的人称之为“明”或“圣明”。它是在很长的时期里世代口传的宗教文献。共分四部:《梨俱吠陀》(Rig-Veda)、《沙摩吠陀》(Sama-Veda)、《耶柔吠陀》(Yajur-Veda)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第一部最早,约编撰于12-9世纪,其中有些部分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后三部较晚,称为“后期吠陀”。
吠陀文献的编撰者自称“雅利安”(Aryan),意思是“高贵的人”。雅利安人是从印度西北山口来的游牧部落是白种人,说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雅利安人称印度当地的土著是“达萨”或“达休”,说达萨是黑皮肤、低鼻子、说邪恶语言的人。雅利安人不断向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渗透,逐渐成了这些地方的主人。建立了许多国家。
雅利安人的社会制度最突出的是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种姓制度(族姓制度),西方称为喀斯特制度(Caste)。这个等级叫做四个瓦尔那(Varna),意思是“颜色、品质”。
第一个瓦尔那——婆罗门(Brahmana)。Brahma意思是梵天,Brahmana意思是梵天所生。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参与政治,有很大的政治权力。是最高的等级。
第二个瓦尔那——刹帝利(Ksatriya),来源于Ksatra,意思是“力”、“权力”。其职业是充当武士。国王属于刹帝利瓦尔那。掌管军事和政治大权。
第三个瓦尔那——吠舍(Vaisya),Vaisya或Vis,意思是氏族成员。是雅利安部落中的平民。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供养以上两个等级。没有政治上的特权。
第四个瓦尔那——首陀罗(Sudra)。Sudra来源于Ksudra,是“小人”的意思。还有人认为,这个词由“悲哀”(suk)和“陷入”(dru)两个词根组成,意思是“陷入悲哀处境的人”。首陀罗大部分是非雅利安人,是当地的土著“达萨”。从事当时认为低贱的职业。没有政治、法律和宗教的权利。
瓦尔那制度到了后期吠陀时代就越来越严格。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都由其家庭出身来决定。世代从事规定的职业,不得改变。相互之间不得通婚,高等级的男子可以娶低等级的女子为妾;底等级的男子就不能娶底等级的女子为妻。法律上各个等级也不平等。不同等级的人受到伤害受到的处罚是不一样的。印度社会到近现代都有所谓的“贱民”存在,显然是有历史原因的。
9#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4:52 | 只看该作者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一、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两河,即流经今天西亚(主要是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meso,between;potamus,river),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起源于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高原,向东南方向注入波斯湾。两河流域东面有伊朗高原,西有阿拉伯沙漠,南面是波斯湾,北面与亚美尼亚高原和叙利亚、巴勒斯坦交界。两河流域没有什么自然的屏障,地理上具有开放性。这个特点对两河流域的历史有着较大的影响。
两河流域最南端濒临波斯湾是沼泽和苇塘地带。中下游是平坦的冲积平原,尽管气候炎热而干燥,但是由于河水的灌溉,这一带经过长期的开垦成为世界上最早文明的诞生地。
北部地区有一些支流河谷地带,既有河流灌溉,又有丰沛的降水,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比较早地出现了文明。
两河流域可分为两个部分:南部巴比伦尼亚(Babylonian)和北部亚述(Assyria),巴比伦尼亚又分为苏美尔(Sumer)和阿卡德(Akkad)。
物产:大麦(酿造啤酒)、小麦(烤制面包)、小米、椰枣(枣椰树)、芝麻、奶制品、牛羊肉、皮革、羊毛、亚麻、角制品、鱼、芦苇。本地缺乏建筑材料,没有木材,石头很少(多从外地运来)。主要的建筑材料是晒干的泥砖(土坯砖)。沥青很多,可以用来防水。两河流域石油丰富,沥青是石油的伴生矿。没有金属矿藏。两河流域的建筑成就不如古埃及。

二、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
两河流域东面有伊朗高原,西有阿拉伯沙漠,南面是波斯湾,北面与亚美尼亚高原和叙利亚、巴勒斯坦交界。除了南面之外,其他三个方向都有部落居住。而两河流域又没有自然屏障,因此,两河流域德居民自古就很复杂。最早的居民不得而知。创造两河流域最早文明的苏美尔人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阿卡德人本来是游牧部落,后来下到两河流域,此外,还有苏巴里人、胡里特人、库提人、加喜特人、路路贝人、埃兰人。因此,两河流域的居民是很复杂的。

三、苏美尔人的城邦
1、小国寡民的城邦
苏美尔人的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的村子组成,规模不大,人口很少,小国寡民。这同埃及的诺姆很相似。苏美尔的城邦不少,比如:乌尔(Ur)、乌鲁克(Uruk)、拉伽什(Lagash)、埃利都(Eridu)、尼普尔(Nippur)、基什(Kish)、西帕尔(Sippar)等等。乌尔城邦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人。从其规模来看,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个大的镇,连县城都比不上。
2、城邦内部的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
经济结构:每个邦都有神庙。神庙占有全邦土地的1/4-1/3。分为三类:祭田、口粮田和出租田。神庙经济分工细密,有农业、渔业和畜牧业等。城邦的商业和手工业也受神庙控制。神庙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神庙是城邦的经济中心。
政治制度:政教合一。城邦首领是神庙主神的最高祭司,掌管着神庙的祭祀活动和经济。他们同时又是城邦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称为“恩”(en)、“恩西”(ensi)或“卢伽尔”(Lugal)。城邦还有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在贵族会议之下。首领主要依靠神庙祭司来管理城邦。
3、城邦之间的争霸
林立的小国之间必然为了霸权而争夺。争夺的结果是城邦数量大为减少,地域性的统一的王国开始出现,这是上古世界的一条规律。乌尔(Ur)、乌鲁克(Uruk)、拉伽什(Lagash)、基什(Kish)等等先后称霸。后来形成南方和北方的军事同盟。拉伽什称霸时期,社会矛盾一度非常尖锐,其首领乌鲁卡基那进行了改革。不久,苏美尔的城邦被北面的阿卡德王国所征服、统一。

四、阿卡德王国
苏美尔的北面是阿卡德。阿卡德的创始人是萨尔贡(Sargong),萨尔贡出生后被遗弃。被一个枣椰园的园丁收养。他在基什王的宫廷里做过“司仪”,对苏美尔的文明非常熟悉。后来因为他的智勇双全,被拥戴为王,建立了自己的城邦阿卡德。但是,他仍然自称为“基什王”。
萨尔贡与南方的乌鲁克等苏美尔城邦展开激烈的争夺,先后出征34次。统治了两河流域的南部。萨尔贡还向四面扩张,建立阿卡德王国。阿卡德王国的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阿卡德王国是靠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其基础并不牢固。萨尔贡晚年发生了被征服者的起义和反抗。公元前2191年,阿卡德被来自东北方向的游牧民族库提人所灭。

五、乌尔第三王朝
库提人虽然灭亡了阿卡德王国,但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原来苏美尔人的乌尔城邦重新强大起来,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第三王朝留下了一部《乌尔纳木法典》,这是现今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是乌尔王的名字。乌尔第三王朝是两河流域的统一时期。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由于阿摩利人的入侵等原因,这个王朝分裂之后,两河流域陷入纷争当中。

六、古巴比伦王国
阿摩利人在两河流域定居下来以后,很快接受了苏美尔人的文化。他们建立了许多国家。这些国家长期混战,最后统一两河流域的是巴比伦。史称“古巴比伦王国”,后来还有一个“新巴比伦王国”。巴比伦位于幼发拉底河的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作为一个城邦是由阿摩利人建立的。到了巴比伦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1750年),巴比伦强大起来,最后统一了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的统治是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他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神授。甚至还说自己是“众神之王”。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掌管水利工程的建设,控制了地方神庙经济。
汉谟拉比的统治是强大的,但是在他死后,社会矛盾激化起来,在大约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北方的强国赫梯所灭。

七、两河流域的法律
汉谟拉比给后人留下一部著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透露了很多的信息。这部法典刻在一个黑色玄武岩柱上,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其上部是一幅浮雕,刻着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场面。下部是用楔形文字镌刻法典的全文。全文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282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当完整。
应该指出的是,汉谟拉比法典大体上是苏美尔法典的修订本。苏美尔人最突出的成就是他们的法律体系。是由地方惯例逐渐形成的。它至少有以下两个特点:1、“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惩罚方法。如法典第195、196条规定:“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应损毁其眼”;“倘彼折自由民之骨,则应折其骨。”2、法律面前不平等。人们被分为三个等级:阿维鲁(自由民、有公民权)、穆什根努(自由民、无公民权)和奴隶。法典第197、198条规定:“倘彼损毁穆什根努之眼或折断穆什根努之骨,则应赔银一明那。”“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此外,法典对贵族犯罪规定加重处罚。大家注意,等级制度是古代以来直至近代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今天的人们不太容易理解。这里的等级是由法律规定的,不是阶层,也不是事实上而法律上没有规定的等级。
另外,法典对土地占有和经济关系上的规定也很多。如法典规定:士兵在服役中被俘,其子可接替父亲服役并继承份地;如果其子年幼,则由其妻领回份地的1/3,抚养孩子。法典还对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和买卖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此外,法典还对租赁、雇佣和高利贷活动进行了种种规定。这说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商业活动已经十分活跃。法典的一些规定在今天看来非常严酷,比如,游手好闲要处以死罪,原因可能是这些人可能谋反作乱。

八、两河流域的宗教和伦理
苏美尔人的宗教非常独特。它认为,人死后,鬼魂在一个阴暗沉闷的地方逗留一段时间,然后就消失。没有极乐的、永恒的来世,人死了,也不能复活。死了就完了。由于这种观念,苏美尔对遗体的处理比较草率,没有想到要把它制成木乃伊,也不建造巨大的坟墓。尸体埋在屋内地下,没有棺木,随葬品也很少。苏美尔人也崇拜神,认为,人被创造出来就是侍奉神的。古巴比伦人继承苏美尔人的许多观念。他们同样不修来世。
我的理解,苏美尔人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惩罚方法可能与此有关,因为你打瞎我的眼,我不能指望上帝来惩罚你,或者让你来世受到惩罚。两河流域的古人不修来世,那就必然重视现实,所以他们的法律特别发达。

九、两河流域的文化成就
文字。两河流域的文字称为楔形文字。英语称为cuneiform(来自词根cuneus,拉丁语,意思是楔子)。这与苏美尔人的书写工具有关。苏美尔人是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没有干的泥版上写字的。写出来的笔画呈楔子形。现在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不少的泥版。完全可以释读。有关的楔形文字词典和语法等工具书也编写出来。楔形文字由图画文字转变而来,发展成表音文字。它被西亚许多民族加以改造后采用,影响很大。
文学。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古希腊有史诗《荷马史诗》。苏美尔的史诗是写传说中的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Gilgamesh)的叫做《吉尔伽美什史诗》。吉尔伽美什半人半神的英雄。(见教材对史诗的介绍)这里有几行史诗,是对人的命运的哀叹:
我的朋友,谁能超越死亡?
太阳底下只有神永生不死。
至于人啦,他的日子多么有限;
他们所成就的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
科学。苏美尔人的历法是根据月亮运行的规律制定的。1年12个月,6个月每月30天,另6个每月29天。1年354天。再置闰月来补足。颇似中国的阴历。
在数学上,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用10进位制和60进位制,60进位制用来计算时间和圆周,对后世影响很大。
建筑。两河流域缺乏建筑材料。用泥砖和烧过了的砖头修建层级形的层坛,然后在上面建一神庙。结构宏伟,线条简单,没有多少建筑匠心。苏美尔人发明了拱门、拱顶和穹隆结构,得到了广泛运用。
10#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5:24 | 只看该作者
古代中国的文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历史从世界史的角度来说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说古代中国在世界上占有什么地位呢?由于同学们还要学习中国古代史,所以,我们这里就不从地理环境说起了。

一、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点
如果我们把文明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一切的话,那么,有了人就有了人类文明。还有一种狭义的文明的定义,有一些指标,如国家产生、有文字等等。标准不一,自然划分的时间就不一样了。在古代,人们不分传说和历史,说中国的历史开始黄帝。《史记•五帝本纪》就是如此。关于尧舜禅让,教材上认为这是文明出现之前的制度。但是如果用酋邦的理论来说,那也是一种特殊的国家的形态。有的人用考古材料说明,中华民族有一万年的文明史,那显然在国家产生之前是可以称为文明的。
过去还有一个观点,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现在看来,长江流域也是。现在新发现层出不穷,发源地不止一处。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之中,经常提到“三代”——夏商周,成为一个序列。《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但是,商周都有明确的记载(甲骨文和古代文献),惟独夏朝没有,所以有人怀疑夏朝的存在。前几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想确定三代确切的起止时间,报告出来了,不能让人信服。现在的证据不足。有人称之为学术“豆腐渣”工程。

二、        夏史梗概
根据传说,尧的时代,洪水泛滥。尧命令禹的父亲鲧治水,他用堵的办法没有成功,被处死。舜的时代命令禹治水,用疏的办法,加上禹非常努力,“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成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禹率领华夏族打败作乱的三苗。继承了舜的位子。大会诸侯于涂山,诸侯与会者有“万国”。其实,这里的万国只是指很多的部落。又会诸侯于会稽。处死迟到的诸侯,令诸侯进贡。“铸鼎象物”,表明自己的位置在诸侯之上。
禹死后,不再禅让,传位于其子启。过去,人们把这当作国家的开始。夏朝正式开始。到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经历472年,17代。
夏王朝世系表(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
禹(1)——启(2)——太康(3)
            中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9)——泄(10)——不降(降)(11)——孔甲(14)——皋(15)——发
                       扃(12)——廑(13)
(16)——履癸(桀)(17)
夏代历史的特点:
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不再禅让,传子或传弟;夏本身是一个邦,夏王靠的是诸侯的拥戴;而且,所谓的诸侯是一些独立的小邦。夏,大也。自认为文明之邦。华夏族的得名与夏代有着直接的联系。华,冕服采章曰华。体现一种自豪感。

三、        商代历史梗概
商原是一个长期与夏并存而又从属于夏的方国。相传商的始祖是契,传14代至汤。汤居于亳(现今河南商丘、郑州一带)。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约公元前17世纪)。商由于内乱严重,曾经多次迁都。商王盘庚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又称殷。商王朝最强盛时是高宗武丁在位的时候。商的最后一个王是纣,是有名的暴君。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王的大批奴隶阵前倒戈,纣王自焚而死。商为周取代。商代共传31王,17代,历时约500年。

始祖:契-(传14代)→汤-(打败桀,建立商王朝,前17世纪)→太甲-(汤之长子)→盘庚-(迁殷)→武丁-(高宗,最强盛)→纣(自杀,公元前11世纪中叶商王朝灭亡)

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震惊了世界。出土了司母戊鼎。其他大量的青铜器。商代的历史是比较确实的。

四、        西周的盛衰
周的历史很古老。其始祖与大禹同时。后来,其子孙一度逃入夷狄。世系失考。后来,其祖古公亶父(周太王)迁到周原(今陕西岐山)。周的由此得名。古公亶父——季历——昌(文王)——发(武王)。武王率领诸盟邦的军队灭了商,于公元前11世纪中叶建立了周朝,建都镐(今陕西西安附近)。

始祖:弃-(与禹同时)→公刘-(到陕西定居)→古公亶父-(太王,迁到周原)→季历-(尊称王季)→昌-(周文王,西伯昌)-发-(周武王,灭商,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公旦-(周公东征,摄政七年)→成王、康王—(成康盛世)→厉王-(被国人放逐,周公、召公共同摄政,“共和”行政)→宣王-(短暂中兴)→幽王-(宠爱褒姒,被杀)→平王(前770年东迁洛邑,西周结束)

武王只是推翻了商王朝,却仍然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同时分封其弟管叔、蔡叔于殷附近,监督武庚。不久,武王病死,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要篡权,竟然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平定了叛乱。
分封制。东都洛阳,迁“殷顽民”于此。封建许多的同姓和异姓诸侯,封建=封邦建国。同姓之间有血缘关系,异姓之间加之以婚姻关系,血缘与政治合而为一。封建制与宗法制结合起来。
周公摄政7年还政与武王的儿子成王,成王的儿子康王,成康之世延续40多年,是西周最强盛的时期。西周的最后一个王是幽王,幽王在世,社会矛盾相当激化,加之以地震,山崩,川竭等自然灾害,国势日衰。幽王爱褒姒,废王后和太子,引起王后的娘家申候的不满,公元前771年,申候勾结犬戎攻进镐京,杀幽王。申候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为平王。平王为了躲避戎的威胁于次年迁都洛邑(洛阳),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古代希腊文明

一、古希腊的自然环境及其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人类历史演出的舞台。一般而言,越是人类历史早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
1、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
地中海的东部。爱琴海诸岛、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部,黑海沿岸,和南意大利的近海地区以及西西里。
2、        特点之一——海洋的生活环境
爱琴海上星罗棋布的岛屿。有Cyclades群岛,自西向东,有如环链;Sporades群岛,沿着小亚细亚海岸伸展。大一点的岛屿有Thasos,Euboea,Aegina,Paros,Lemnos,Lesbos,Chios,Samos,Naxos,Delos,Rhodes等等。在爱琴海的南部有著名的克里特岛(与埃及、西亚的联系)。
东北面有hellespontes海峡与黑海相连。
巴尔干半岛(希腊半岛)的东面海岸曲折,良港密布。小亚细亚也是这样。但是,巴尔干半岛的西面则海岸平直,悬崖林立。
古代交通最便利的海路,动力少、运量大。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自古以来,希腊本土与小亚细亚的交通便利,往来密切。而与西西里和南意大利的交通则要绕圈子。与克里特、黑海的交通亦很便利。
希腊的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航海。即遥远的内陆距海不超过100公里,平均则是50-60公里之间。
       3、特点之二——破碎的地形、贫瘠的土地
希腊大陆三大块——北部、中部和南部(伯罗奔尼撒)。北部:色萨利。奥林帕斯山隔开(色萨利与北面的马其顿)。色萨利平原是最大的平原出产谷物和畜牧产品。从马其顿进入色萨利只有一些小的山口。色萨利以南,万山绵延。即为中希腊。进入中希腊的门户是温泉关(峡谷)。中希腊有肥沃的小平原。如阿提卡的马拉松平原。南部是强国斯巴达所在的地区,有肥沃的平原Laconica,Messenia。斯巴达人强迫希洛特人务农。
山脉纵横,地形破碎,没有大江大河。没有大平原。造成小国寡民的局面。筑城而居,环以小村庄。Acropolis“卫城”。公共场所、防御工事。每一个“城邦”(polis)甚至一个村庄大体自给自足。统一问题成为最难的问题。希腊人根本没想到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大的国家。蛮族人才有那样的大帝国。
亚热带气候,温差不超过17度。雨量小。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式气候。常有旱灾。
土壤除了少数地区外,较为贫瘠。肥土层不厚。盛产大理石、陶土,还出产银、金、铜、铁。
动植物资源不丰富。出产葡萄、橄榄。极为重要的产品,葡萄酒和橄榄油。粮食短缺。一大突出问题。买卖谷物受法律的限制。移民。殖民地遍布地中海东部地区。进口粮食,从黑海沿岸,特别是现在俄罗斯南部的西徐亚人那里进口,还有小亚细亚、西西里和埃及进口。粮道之重要可想而知。因粮道引发战争。
4、        地理环境对古希腊人生活的影响
石头建筑林立。神庙、广场、柱廊、市场。公共建筑多。私人住宅多半狭小、不舒服。气候温暖,干燥,户外活动多。多生活于庭院。穿着少、吃得简单,就可以生活。苏格拉底的例子。爱辩论。喜欢沉思的哲学生活。前提是闲暇。闲暇从哪里来,有人说是奴隶制。其实,气候条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5、对自然地理环境作用的总的评价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曾经有过曾经大致有这样一种“推论”:古希腊人喜欢航海,爱冒险;某些城邦如雅典工商业发达,是工商业城邦,有一个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在他们的推动之下于是民主政治产生。古代中国是大陆国家,人民以农耕为生,不喜冒险,爱保守;没有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因此是君主专制政体。于是前者被概括为“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后者被概括为“大陆文明”、“黄色文明”。这种“推论”似乎能给人以很大的启发,但隐藏着很大的片面性。因为它的特点是直线因果链式的,忽视了其他种种其他因素的介入,从而使得极端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过于简单化。这几乎是无限地放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当然不是说地理环境是一种“长时段”的因素。越是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就越大。地理环境千百年很少改变,但是从古到今希腊人的政治制度却五花八门。这足以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作用既是巨大的,又是有限的。

二、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是爱琴海南部的一个大岛,是希腊与埃及和西亚交通的要道。
先讲一段希腊神话。克里特的国王米洛斯(Minos)的儿子在阿提卡被人谋杀。米洛斯要复仇。神祗也向阿提卡地区降下旱灾和瘟疫,为了平息神的怨气,雅典人必须每九年向米洛斯送7个童男和7个童女。米洛斯把他们囚禁在有名的迷宫(Labyrinth)里面,或饥渴而死,或被一种怪物(Minotauros)吃掉。(雅典的英雄忒修斯Theseus用线球找到了怪物,并且杀死了怪物,走出了迷宫)
最初,人们认为这些只不过是神话传说。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克里特的辉煌的文明。典型的特征是巨大的宫殿,这是克里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多层楼房的建筑群,气势雄伟。有1500个以上的房间,楼梯走廊错综复杂,外人能进不能出,怪不得希腊本土的人称之为迷宫。克里特的首都克诺索斯有8万人口。极其繁荣。这个城市没有城墙等防御工事,依靠的是强大的海军。克里特文明的文字叫做线形文字A,至今没有被释读。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不知是什么人,但可以肯定不是希腊人。克里特文明显示出明显的东方气质(比如,王宫是政治的中心),深受埃及和西亚的影响。克里特文明衰落的原因不明。约1450年左右,说希腊语的人占领了克里特岛,这时克里特文明已经完全衰落了。
迈锡尼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其居民也是米洛斯人。其繁荣期在公元前1400-1200年,有巨大的城堡,豪华的王宫。现在已发现的遗址在1000处以上。迈锡尼的文字叫做线形文字B,于1952年释读成功,是古希腊语的一支。迈锡尼文明的末期,发生了以迈锡尼为首的希腊盟军与小亚城市特洛耶的十年战争,战争进行了10年,最后,希腊联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迅速衰落了。这时北方的多利亚人乘虚而入,南下毁灭了迈锡尼的文明。

三、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800年)
相传盲诗人荷马作了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梗概。阿伽门农、阿基里斯、争夺女奴克律塞伊斯、帕克洛克洛斯。奥德赛回家漂泊10年的故事。在史诗中间保留了对迈锡尼时代的模糊记忆。史诗所反映的主要是迈锡尼灭亡之后数百年的情况。比如,铁器的使用(把铁器当作体育比赛的奖品);氏族部落的组织、军事民主制的习惯等等是荷马时代的状况,即公元前1100-800年。

四、希腊城邦
希腊城邦的形成。公元前8世纪是希腊地区普遍出现国家的时期。此时的国家大多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结合周围农村而成,希腊语称为πολιs(polis),汉译为城邦。这些城邦是相互独立、互不隶属的。
希波战争。古希腊的城邦大大小小几百个,互相之间经常有冲突,最突出的两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公元前5世纪,小亚的波斯帝国强大起来,企图征服希腊本土。一共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第一次遭遇飓风袭击无功而返。第二次公元前490年,波斯军队渡海西侵,直扑雅典和厄律特里亚。在征服了厄律特里亚之后,来到马拉松平原,在这里骄横的波斯军队遭到了雅典公民的顽强抵抗。波斯军队5万,雅典1万。雅典重装步兵对抗波斯的轻装步兵。战术得当,清晨发动攻击。誓死卫国的斗志。结果波斯军队被打死6400人,而希腊方面仅仅牺牲192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战后向雅典城的报捷。马拉松长跑(42公理195米)。第三次。公元前480年春天,波斯国王薛西斯亲自率领50多人的大军,战船1000余艘,横渡海峡入侵希腊。希腊绝大部分城邦组成联军共11万人,战船400艘。实际能够聚集的军队只有1-2万人,形势十分严峻。陆军的温泉关战役,联军7200人,核心是300斯巴达战士。国王李奥尼达率领。几乎全部战死。温泉关失守。为联军集结赢得时间。公元前480年秋,以雅典为首的希腊海军进行萨拉米斯湾海战。重创波斯舰队。
战后的争霸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的海上同盟。提洛同盟。同盟国达到近250个。交纳盟金。数额巨大,同盟的金库设在提洛岛屿,故称提洛同盟。开始是为了对抗波斯人,后来成为雅典争霸的工具,有人称之为雅典帝国。对盟邦的压榨。雅典城的修建,帕特嫩神庙富丽堂皇,动用了盟邦的盟金。雅典的海军势力首屈一指。其霸主地位引起另一个强国斯巴达的不满。终于爆发了长达20多年的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开始雅典占上风。后来,雅典城发生了瘟疫。杰出的领导人伯利克里去世。后来的领导人错误的决策。远征西西里。全军覆没,元气大伤。雅典战败,解散同盟,解散海军,拆除“长墙”。斯巴达虽然胜利了,同样元气大伤。在这时,北面已经崛起一个新的强国——马其顿。马其顿年轻的国王亚历山大,他的老师是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希腊文明非常熟悉。利用了希腊内部的矛盾终于征服了希腊。希腊历史的黄金时代就此结束了。

五、        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的政治体制经历了一个漫长演化的过程。雅典城邦的形成在公元前9世纪,雅典城逐渐统一了阿提卡。当时雅典还是有国王。后来,君主制不知什么原因消失了,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变化,可惜没有史料来说明其过程。没有国王,政权掌握在贵族的手里,慢慢造成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平民有的沦为债务奴隶。政权不让平民分享。出现了梭伦的改革。希腊“七贤”之一。改革的措施:1、废除债务奴隶制。以后的奴隶都是外邦人。2、按照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按照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级500麦斗级(1麦斗=52公升);第二级300麦斗级(骑士级);第三级200麦斗级(牛轭级,有牛耕田);第四级,不足200麦斗者(日佣级)。第一级可以执政、司库等一切官职。第二级不能担任司库。第三级可以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级不能担任官职,但是可以担任陪审员。3、设立四百人会议代替贵族会议。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陪审法庭。4、促进工商业。手工业、出口限制(橄榄油除外)。
僭主庇西特拉图的统治。宽大,开明。公民没有参政的权。
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1、废除4个血缘部落,代之以10个地区部落。原来有平原、海岸、山地三派,为了打破三派,设立“三一区”。打击贵族对于政治垄断。新的五百人会议。每个公民都可以参与。公民大会,每个人都可以发言,有时间限制。参加会议,担任公职有补贴。陪审法庭人数多达500人,无法行贿。陶片放逐法。由公民投票来决定。精心设计的民主制度。在古代世界达到顶点。就是今天也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为人们津津乐道。
局限:直接民主制,适应小国寡民。大国不行。公民参与。外邦人、妇女、奴隶没有参政权。公民权不轻易授予。建立在奴隶的外邦劳动的基础上。外邦人可以很富有,不能买土地。奴隶可以担任维持秩序的警察。

六、古希腊文明——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
“言必称希腊”。毛泽东曾用这个词语说那些食洋不化的人。间接地反映了一个事实:古希腊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现代西方文明的来源有: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基督教文明等。
古希腊文明博大而多样。留给后世的遗产很多:思想、制度、艺术、文学等等等。
1、        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的成就
在思想成就之中,哲学是精华中的精华。这正是古希腊人最擅长的。哲学家灿若群星,从泰勒斯开始、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莫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集大成。开创了许多的学科门类:哲学、逻辑学、物理学(自然哲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等。古代世界知识最渊博的人。
他们探讨的问题,在以后的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一次地被重新提起。中世纪的神学,骨子里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文艺复兴是古典文化的复兴,“酒瓶装了新酒”。
2、        政治思想的成就
古希腊人很早就开始对政治的思考。Police,politics等现代人经常使用的词语均来源于polis。Politics的本义就是公共事务。“民主”Democracy,贵族政治aristocracy。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对政治现象的极其深刻、深入的分析,到了今天仍然不失其价值。
3、        数学的成就
公理系统。欧几理德的几何学。
4、        文学、艺术
荷马史诗 悲剧 喜剧 建筑、雕刻(由于用石头建成,传之久远)。
总之,古希腊文明是世界文明光辉的一页。恩格斯:“那个蕞尔民族的成就,它的多才多艺的禀赋和活动替它确立了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这地位是任何别个民族所无法企及的。”
英国诗人拜伦说:“我们都是希腊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8 03:35 , Processed in 0.76853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