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明史讲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4-15 23:2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文明史讲稿

A History of the World Civilization

作者:无名氏


  导论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世界史?
什么是文明史?

一、        什么是历史?

1、        普通人对历史的误解
普通人对历史有许多误解。误解之一: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既然是过去的事情,那它的用处就成问题了。美国著名的企业家Henry Ford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是废话(bunk)。意思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提它又有何用? 顶多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误解之二:历史不像一门专业,谁都可以研究历史。似乎什么工具都不需要,不需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做实验,又不需要像哲学那样思辨,也不要像文学那样虚构。似乎认得几个字的人都有资格谈几句历史,受到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士都可以研究历史。
误解之三:历史枯燥无味,不如小说等文学作品有趣。图书馆的《清史稿》没有人看,二月河的长篇小说洛阳纸贵,由他的小说改编的关于清宫的电视剧,人们争先恐后收看。
由此可见,普通人关于历史的印象实在不怎么好:枯燥乏味、废话连篇、不专业、不科学……如此等等,所以,在今天信息化、商业化的时代,大家都忙忙碌碌,很少有人有闲心思对历史感兴趣。至于我们这些靠历史来谋生的人可就惨了。但是,我要说的是,以上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严肃地说,都是一些误解,或者曲解。因此,我们有必要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

2、        “历史”一词的三种含义
请看下面三句话:
①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
②        让历史告诉未来。
③        我是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历史教师。
这三句话中有三个“历史”,但是意思并不是一样的。三个含义:“过程”、“历史著述”和“一门学科”。第三个含义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说法,应该叫做:“历史学”。但是,前面两个含义容易混淆。有的人分不清,普通人和专家都容易犯的毛病。
英语History也有这样三种用法。

3、        汉语“历史”与英语History的来历和意义
“历史”一词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出现于清末。最早出现的是“史”字。小篆写作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所以,有人说“史”字本义指“史官”。有人提出异议说:  不是“中”,而是笔插在笔筒中的象形。“史”的意思是“手执笔书写”,故说:“记事者也。”既可指记事之册,又可指记事之人。“从又持中。中,正也”这七个字疑为后人所加。这种说法是一种抽象的说法,把史字与史官的德操问题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只称“史”,如“经、史、子、集”。有“史学”的说法。“历”、“史”两字连用,出现于清末。日本人先用“历史”来翻译学校里的一门课程History,大概是1890或者1894年旅日的中国人黄遵宪、黄庆澄借用过来。到了20世纪初,这个词广泛使用开来,1921年梁启超的大作《中国历史研究法》就用了这个词。
英语History,法语Histoire,均来自希腊语ιστορία(Historia)。原意是什么呢?是“调查、探究”。“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用这个词当作自己著作的标题。这个词是希腊人求真精神的反映。与史字的词源的差别赖人寻味。

4、        历史学的对象
没错,历史学是研究过去的一门学问。是谁的过去?显然不是万事万物的过去,但是万事万物是有自己的过去的。比如,宇宙有自己的历史;地球有自己的历史等等。但是,我们说的历史指人类的过去。有时候,我们也讲其他的物质,但那也是因为它们与人发生了关系,我们才提及的。
问题:1、自然有没有历史?假如没有人有没有自然?
2、历史学只研究人类的过去,不研究人类的现在和将来。可是,现在严格说起来只是一瞬。那么,历史学与人类的将来就没有联系了吗?

5、        “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学对象的特点
人的历史与动物和其他无生命的物质的历史有什么不同呢?研究一块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石头,不必考虑它在想什么。动物是靠本能来行动的,饥则食,渴则饮。因此,自然科学的对象具有可重复性,可以历史学的对象却不是这样。历史学的对象是事件,是人,而事件的背后仍然是人。人与其他动物和物质的不同在于人有思想。人的行为在外在表现为一件一件的事,但就内在而言,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假如不找出这个思想来,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件事。比如,万里长城的修筑。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R. G. Collingwood)有一句名言:“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All history is the history of thought.)如何理解这句话?这里的“思想”不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那样的“思想”。而是每一件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这里的thought应当理解为think的名词形式。要补充说明的是,不是人的一切行为都有思想,人的一些本能的行为就是如此。

6、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历史学研究过去的一切吗?理论上是,可是实际上不是。所谓“实录”,不可能什么都写。不可能事无巨细,一概笔录。历史学家在研究对象上是有选择的。所谓历史事件,不是每一件事都称得上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称得上历史人物。所谓青史留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看当今的政治家们,他们缺什么,荣华富贵都有了,他们要的是名,即做出历史事件,成为历史人物。当然,现代的历史学把研究的对象转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可是,普通人实在是太多了。总之一句话,历史学家在研究对象上是有选择的。
那么我们要问,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表面上看来,是由历史学家决定的。如到档案馆——抽出档案——研究——写进自己的论文——档案中的事实便人们所知。历史学家的爱好、个性、兴趣、能力等等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是,有人就说,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事实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显然,这样说又是不正确的。因为历史学家对什么感兴趣,一方面是个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则受社会环境、时代气氛的制约。如“文化大革命”批孔子,改革开发以后弘扬传统文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氛。个人是很难超出他的时代。也就是说,看起来历史学家是在研究过去,而且按照他自己的兴趣进行研究,但实际上是历史学家所处的时代促使他去研究某某历史问题。意大利哲学家B.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有一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Every true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这里的contemporary是指“同时代”,即与历史学家同时的时代。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蕴涵深刻的思想。这个观点提示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学看似研究过去,实则胸怀未来。
由此我们还可以推知,不同的时代认识历史有不同的视角,因此有不同的历史。历史认识是不可能终结的,历史是不能写定的。

7、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文、史、哲、宗教等在西方被称为The Humanities,即人文学科。此外,还有自然科学(Sciences或Natural Science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人文学科是研究人的价值的,是一种价值研究。社会科学则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是一种科学研究。历史学在研究对象上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有部分重叠。
近代以来,先是自然科学,后是社会科学取得飞跃进展。历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需要从它们那里汲取养料,否则历史学家姜成为最愚蠢的人(鲁滨逊《新史学》)。历史学的跨学科学科研究(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成为热门。美国有一本著名的历史学杂志《跨学科历史学》(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1970年创刊至今),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总之,历史学吸收的东西很多,大大地改变了自己的面貌,不再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所谓“正史”)的模样。
这里特别谈一谈历史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前面我们提到,历史学家在研究对象上是有选择的。如何选择就与历史学家的个人素养和时代氛围等等有着极大的关系。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世界的历史,世界历史有多么复杂!中国有句老话:“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同学们到档案馆参观一下就知道了。全世界各种介质的资料简直浩如烟海。可是,我们要用一本或者两本的篇幅将它写完,要一个学期的时间将它讲完。我们不概括行吗?不选择行吗?因此,视角是第一位的,观点是第一位的,指导思想是第一位的。否则,你只会淹死在“事实”的汪洋大海的。
总之,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是密切的。历史上大哲学家如黑格尔、马克思都精通历史学。保守一点说,一个历史学家有些哲学修养是完全必要的。这一点不是今天才认识到的。清末的张之洞《书目答问》的附录二《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经学大抵相当于现在的哲学。
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历史学与各种哲学思潮关系密切。古希腊哲学崇尚理性,主张求真。History就是“探究”之义。中世纪神学统治,教会史是历史编纂的中心内容,僧侣写历史。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哲学思潮层出不穷: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客观主义、实证主义、相对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五花八门,所有的这些都对历史学产生过影响。

二、        什么是世界史?

1、        世界史 不等于 国别史的和
说到世界史,人们自然就认为所谓世界史就是世界各国历史的总和。可是,大家随便翻开一本《世界史》,很少能一个不漏地看到所有国家的历史。比如加拿大是北美重要的国家、丹麦、挪威、瑞典都是北欧重要的国家、还有非洲许许多多的国家在所谓《世界史》的著作中都极少提及,有的可以说是只字未提。这是为什么?是这些《世界史》著作不合格吗?请大家思考。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整体大于部分的和”。比如我们面前的这张桌子,有脚、面子、挡板等等。这些东西放在一起只是一堆木头,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如果把它们拼装起来,就可以发挥桌子的作用。又如,一个人的胳膊、腿、头、身子分别开来就是一堆死的骨头和肉,根本不能离开整体而存活。
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又不能离开这个整体。这恰是人体各个部分与人的关系。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有整体的规律。就像一个人,别人与他交往,并不能说与他的脑袋、胳膊和腿交往。
由此,一部包含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历史的“世界史”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一定要写出这样一部世界史,那将会无比冗长。它将是国别史的堆砌,而没有篇幅对整体的世界进行阐述。
但是,我们还应当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历史上看,人类世界并不是从开始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人类一开始是孤立的、分散的,慢慢才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到今天,整个地球已经是一个“村落”(“地球村”),可以说联系已经十分紧密了。但是仍有非常闭塞的地方,因此,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仍然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
也许可以这样给世界历史下一个定义。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其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其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在国外,世界史英语称作World History,美国有一种专业杂志就叫World History。外国学者也是这么看待“世界历史”的。即把它看作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当然,外国学者的观点与我们还有不同之处,以后我们再论。

2、        世界史 不等于 外国史
世界史,顾名思义,应当是整体的世界的历史,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史应当包括中国史的部分内容。可是,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专业分工的习惯(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专业),人们把世界史等同于外国史。这是很不合理的。
这样做还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容易与所谓的“欧洲中心论”混淆了。
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之中,我们将涉及中国历史的内容。当然,我们讲的中国史与历史系的《中国历史》课程视角史不同的,我们将注意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中国史。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也不可能涉及太多的中国史内容。

3、        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这里所谓的“发展”(development)与“演进”(evolution)是一个意思。它们与进步(progress)不是一个意思。请大家注意区分。“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即所谓“从古到今”,或者说“历时性的”(Diachronic)。在纵向发展的同时,前面我们提到,世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一直就在发展之中。因此,世界历史还存在横向发展,或者说“共时性”(Synchronic)发展。
1、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
关于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进步的;有人认为是倒退的;有人认为是循环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五种生产方式说”。即人类历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五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五种社会形态。这种说法受到了很多的挑战。有的人认为,五种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对西欧历史的总结,拿到东方,比如中国就很不恰当。中国是否存在奴隶制?封建制在西欧最为典型,中国是否存在?中国是否存在资本主义萌芽?人类的未来是否会走向共产主义?这些问题都是困扰着人们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们的前辈学者进行很多的探索、争论,还没有公认的结论。目前,我们的观点是“五种生产方式说”只是对人类历史发展总的过程的极为粗线条的描述,不能认为世界每一个地区、国家、民族都要一个不漏地经历这五种社会形态,更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存在一种社会形态。
2、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马克思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最初相互之间联系不多,彼此隔绝。他们以群、团、氏族、部落、村落为单位,对外界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他们的眼界就是那方圆几十里。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人们所结成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大,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这些交往既有和平的、也有暴力的。这个时候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所造成的限制无法将全世界联成一体。转折点出现在15、16世纪。这两个世纪当中,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World)才开始形成。一直到今天,这一横向发展的过程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值得指出的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互相联系的,即互相制约或促进的。纵向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与横向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成正比例。
3、世界历史的全局概览
①距今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从食物的采集、渔猎者转变为事物的生产者,即所谓的“农业革命”。
②剩余劳动、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出现。人类开始从事除谋生之外的其他活动,文明的诞生。所谓四大古代文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平的和暴力的)。亚历山大的东征、亚历山大帝国。四大文明当中,中国的位置偏处东方,比较孤立。
③文明的发展——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对峙与交流。农耕世界——定居、种植、富饶,较为和平;游牧世界——游牧、贫穷,喜欢掠夺、征战。罗马帝国与蛮族;古代印度土著与雅利安人;两河流域的亚述人、赫梯人、加喜特人都是外来的;古代希腊人与多利安人;古代中原与蛮、夷、戎、狄。
④15、16世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此前的时代: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农本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为谋生而非为牟利、为消费而非为交换;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占次要地位,前者是本,后者是末。因此,这个时期的社会必然具有闭塞性。15、16世纪在西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那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市场交换以实现利润。因此资本主义要发展就要不断地扩张市场,这与闭塞的农本经济形成了根本的对立。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揭示的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差别:
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商品——货币
因此,资本主义出现之后,它不断地扩张自己的范围。特别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作坊,这是人类在生产上的继从食物采集者到生产者之后有一次巨大的变革。从此,资本主义取得了对农本经济的压倒性优势。任何闭关锁国的壁垒在这个优势面前都无济于事,到处都门户洞开。这个过程可以说到现在仍在进行之中。
⑤从18世纪到现在,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几个阶段。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存在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确实存在的。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个矛盾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的最初阶段,是自由竞争的,即政府对企业的行为不加干预;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在经济领域出现了垄断,即一个行业当中一个或几个企业或者企业联盟对生产和销售形成了独占。垄断的出现说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尖锐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表明了这个矛盾极为尖锐,已经危及资本主义的生存。此后,资本主义开始自我调整,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我的理解,实际上是吸收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此,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公有制到处存在,社会福利到了无微不至、养懒汉的程度。资本主义国家照样反垄断,如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遭起诉、分割。相反,中国所谓“世界500强”中石化公司、中海油公司都是政府支持的垄断性公司,实际的效率很低。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开始是一种学说,由马克思等人倡导。在西欧,最先出现了工人运动。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社会主义应该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地方取得胜利,可是,英国、法国等国的工人运动总是达不到夺取政权的程度。相反,在落后的俄国,由于列宁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可以率先成功。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苏联站稳脚跟之后,二次世界大战,给了资本主义以巨大的打击。战后出现了不少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两大阵营是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这种现象一直持续至今。1989年苏联、东欧巨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也在搞市场经济,可以说,世界上已经没有纯粹的社会主义和纯粹的资本主义。人类历史将来是什么走向,看来是很难预言的。
愚以为,当今世界有更多的比意识形态分歧更加急迫的问题,比如,环境与生态问题。世界上无非有两大类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所谓意识形态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没有成为一个问题。比如,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成了人们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不错,人在自然界生存就必然要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在过去人类的力量还很微弱的时候,人们对自然界无可奈何。可是,到了近200年,人类手中的力量已经足够摧毁自然界,破坏大自然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多少亿年形成的平衡。如今,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人类集体面临灭顶之灾。在这个灾难面前,其他的分歧将退居次要的位置。

三、        什么是文明史?

我们经常可以听见一个重要概念——文明(见该书目录)。我们知道,目前世界历史类的著作(包括教材)大体有两类:世界史(或称“世界通史”、“世界历史”、“全球通史”等等);世界文明史(或“西方文明史”)。虽然都是讲世界史的,但是,视角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像国内学者编纂的《世界史》,主要侧重社会形态的变迁,强调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为主线。而文明史的讲法与此有所不同。但是越来越多的教材使用“文明”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是文明史呢?
我们还是先看看“文明”的定义。“文明”英语作Civilization,18世纪出现于欧洲,源自拉丁语civis(citizen,公民)。在古代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公民是与“野蛮人”相对的概念。其实,这个思想在古希腊就存在。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文明的生活就是城邦的生活,“蛮族”没有城邦,故没有文明的生活。
中国古代典籍《尚书•舜典》:“濬(浚)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等疏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濬(浚),深;哲,智;允,信;塞,充实。其实,这里的文明还不是一个词。在古汉语中,文=纹,明=日+月。“经天纬地”,“天”可以指时间,“地”可以指空间。“经天纬地”可以解释成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创造。“明”本指明亮,是指物质上的。但是,我们可以解释为心灵上的明亮,与人的愚昧相对。它与现在“文明”的定义是否一致呢?
“文明”的定义很多。我们可以用一个最宽泛的定义: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显然,这些成果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我们知道,人本来是从动物变化而来的,因此,人有一个慢慢脱离愚昧的过程。“文明”是与愚昧相对的。看来,用“文明”来翻译英语的Civilization是比较恰当的。
从以上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史。但是,文明史又不同于世界史。文明史把文明作为研究的单位。文明是比较稳定的人类集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阶段性。要写文明史,就要区分不同的文明,划分不同类型的文明。比如,西方文明、东方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中国文明、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等等。
在西方,把文明作单位进行研究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是阿诺尔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他有一部名著《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该书研究了人类的26种文明。
在《历史研究》第一部“绪论”里,他指出:历史研究的对象,或者说历史研究中的最小单位,不是民族(国家),也不是时代,而是“社会”,更恰当的说,是“文明”。但他并没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后来他在另一本书中给它作了如下的定义:
……我必须就我直到这时还回避的一个问题讲几句。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究竟指什么?很清楚,甚至在我们试图对我们所指的究竟是什么作出定义之前,我们实际上已经意指着某些事情,人类社会的这种分类——西方文明、伊斯兰、远东、印度等——似乎是有其明确含义的。这些名称使人想起在我们头脑中以宗教、建筑、油画、风俗习惯表示的清晰的图画。然而,最好能用一个我们已经如此坚决地使用的名词来贴切地表达我们的意思。我相信,我知道我所说的文明是指什么;至少我相信,我知道如何达到我自己对于文明的理解。(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页190。)
看来,“文明”这个概念在汤因比看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我想许多人用这个概念都是这个想法。比方说,说起中国文明,人们就会想起京剧、武术、麻将、故宫、长城、黄河、长江、国画、书法等等。但是,要给它下一个定义,还真是不容易。
文明史把一个个的文明当作有机体来看待,探讨它们萌芽、生长、衰落的历史。它的容量很大,可以容纳社会形态的内容,当然也可以不容纳这方面的内容(比如一些西方学者所做的那样)。在西方,自上个世纪50、60年代以来,这种文明史在西方成为潮流。中国学者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多采用社会形态类型的教材。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马克垚、高毅先生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就是典型的文明史类型的著作。大家可以参考。







四、        授课计划

导论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世界史?什么是文明史?(4学时)
第一章        人类文明的起源 (2学时)
第二章        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 (共8学时)
  第一节 古代埃及文明 (1学时)
  第二节 西亚两河流域的文明 (1学时)
第三节 印度文明 (1学时)
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文明(1学时)
第五节 古代希腊文明 (2学时)
第六节 古代罗马文明 (2学时)
第三章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 (共6学时)
  第一节 中世纪的西欧文明
  第二节 伊斯兰教文明
  第三节 中国的儒家文明
第四章        美洲印第安文明 (2学时)
期中考试 写作小论文 (2学时)
第五章        近代欧洲文明 (共12学时)
第一节 文艺复兴 (2学时)
第二节 宗教改革 (2学时)
第三节 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 (2学时)
第四节 启蒙运动 (2学时)
第五节 法国大革命 (2学时)
第六节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2学时)
第六章 亚非等国面对欧洲扩张的反应 (2学时)
第七章 拉丁美洲的出现 (2学时)
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 (2学时)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2学时)
第十章“一战”后的世界 (2学时)
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4学时)
第十二章 “二战”后的世界 (2学时)
期末复习辅导 (2学时)
总共54学时

五、        学习要求

一、由于本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且没有固定的教材,所以大家要善于抓住重点,仔细听讲,勤作笔记。我讲的内容与教材部分相同,有许多不一致,甚至唱反调。主要是加进了我自己的理解和学习心得,对于你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慢慢学会自己研究,找到研究的方法。会查找工具书,会使用互联网。要多思考,多提问题。尝试写一点读书笔记。小论文。

六、        参考书目

1、马克垚主编、高毅副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版。
3、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4、[美]马文•佩里等:《西方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版。
5、[美]爱德华•伯恩斯、菲利普•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版。

          第一章  人类文明的源头

这一章还可以叫做“人类的史前时代”(Prehistory,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或者“原始社会史”(从社会形态上说)。
原始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没有文字记载怎么办?依靠的是考古学、古人类学、民族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等学科所提供的材料。特别是考古学的材料。原始社会史研究都是几万年、几十、几百万年前的对象,证据何在?人的骨骼、头颅化石、家养动物化石、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留存下来)、植物种籽等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但是人类有很多的东西,如社会组织、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等都是难以有实物留存的。由此,人们想到,在当今的一些落后地区还有很多的原始的民族,它们的生产工具、社会组织、观念等等都是活的,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这就是民族学的材料。此外,由于研究对象的关系,史前史还依靠古人类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的材料。总之,研究史前史,一般的历史学家不能胜任,它是多学科综合的专门之学。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学科之中,民族学的材料可以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比如,19世纪美国著名的学者摩尔根通过研究美洲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提出了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其著作叫做《古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读后大加赞赏。恩格斯为此还写了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过去,我们长期奉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观点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现在看来,他们的观点有很多的偏颇之处(见童恩正:《摩尔根模式与中国的原始社会史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原因在于,摩尔根所研究的毕竟是19世纪美洲印第安人的状况,而不是几千年、几万年前古人的状况,用此推论彼,其理论基础是单线的进化论思想,可惜的是,这种进化论思想是有很大缺陷的。下面我们将要举出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一、        人类的起源
现在,谁都知道,人是由动物演化来的。可是,在19世纪的上半叶,也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1859年)之前,人们是不相信的。人们相信上帝造人。人们嘲笑那些进化论者,说他们的祖先是猴子。人类的祖先果真是猴子吗?这要从人类的起源说起,而且一定要追溯到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年龄大约是50亿年,据说,还有50亿年的寿命。

地 质 年 代 表

[ 本帖最后由 solon_zhx 于 2008-5-22 10:51 编辑 ]
30#
wolfbird62 发表于 10-4-7 09:2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solon_zhx 的帖子

好帖好帖!!楼主真是辛苦辛苦!!功德无量啊!!
29#
wolfbird62 发表于 10-4-7 09:2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solon_zhx 的帖子

好帖好帖!!楼主真是辛苦辛苦!!功德无量啊!!
28#
wolfbird62 发表于 10-4-7 09:2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 solon_zhx 的帖子

好帖好帖!!楼主真是辛苦辛苦!!功德无量啊!!
27#
三生崖 发表于 10-1-5 00:15: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26#
tiantian0908 发表于 09-10-21 14:09:28 | 只看该作者
辛苦,真心谢谢了!
25#
lingshuangyt 发表于 09-5-12 20:40: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啊,呵呵
24#
4930176 发表于 09-5-12 19:21:44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  谢谢楼主
23#
紫宸落星 发表于 09-4-27 18:02:4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激楼主
22#
wayne_hame 发表于 08-6-22 14:29:26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了。 好东西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8-13 20:29 , Processed in 0.11765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