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筑老八校风格谈(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jtu 发表于 11-11-1 21:5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创建于1946年。近60年的时间,名人辈出。治学一向以严谨称著,重视理论,学生基本功扎实。加之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国际交流频繁,而对于学建筑的人而言,交流比课堂上听的、书本上看的重要得多!其建筑藏书量之巨,恐无其它高校能出其之右。

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27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建筑系,至今已有75年的历史,是全国公认的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发源地。中国建筑界四大奠基人其三出自东大(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后三人都来自东大)。历史之悠久,实力之雄厚,自不用多言,培养出的人才举不胜举(老八校的建筑或多或少都与东大有关,清华的精神领袖吴良镛、同济的领军人物戴复东、天大建筑的鼻祖徐中都是来自东大),但东大建筑近年在中国建筑界的地位在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悠久辉煌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人们总是希望她能更好。其次,既无天时地利更缺人和,清华天大占尽天时,同济有上海作为后盾占尽地利,近年来国际交流不断,东大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才济济,然一山难容二虎,何况东大何止二虎,加之历史积怨重重,教学方法固步自封,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所以造成今天的不景气。加之,东大建筑系是人事纷争的“战场”:细观东大建筑研究所和建筑设计院都相对稳定,而且屡有佳作,惟独建筑系纷争不断,围绕两次系主任的选举,各派势力互不相让,明眼人都能看出每逢换届,东大就会走人就会出事。而且,东大建筑系等级森严,气氛压抑,弥漫着一种没落贵族的感伤情调,讲究师承关系,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矛盾重重,前两年一批很有才华的年轻教师集体出走南大自立门派就是其中之一。原因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叙之,总之,东大既然既无天时地利又无人和,衰败就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东大有好多年轻有为的教师去了南大,这也并不意味着东大实力的削弱,从另一方面讲是其实力的加强;再说,走了一批,另一批又将浮出水面。
沙发
 楼主| sjtu 发表于 11-11-1 21:53:04 | 只看该作者
同济的建筑,是最难以让人道尽的。想到同济,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筑。但是,同济最强的,不是建筑而是桥隧与土木。桥隧是中国当仁不让的老大,而土木之强,中国除清华之外恐无人能超越。建筑非同济最强,甚至不如其胞兄城市规划。同济的建筑就如其所在城市-上海一般:海派味十分浓。人们说同济: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三流的设计。的确,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同济的学生比其它一些高校建筑系的学生更早接触道实际工程(说白就是当画图工),所以很多人都忙着创收(一般的同学大四以后的学费基本上可以自己挣了)。因此很多人忽略了一些很基本的东西。大家都说同济的学生画的图很漂亮,效果图做得很棒,但是只会画图成不了建筑师!同济的确培养了不少人才,但是就以设计能力而言,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除了是老一辈的戴复东(戴还是东南出来的,郑时龄只算个建筑评论家,罗小未是个建筑理论家)能和清华的马国磬、胡邵学;东大的齐康、钟训正,天大的彭一刚;年轻一代亦没有如东大出来的张永和,天大出来的崔恺一样的明星建筑师。同济的校风已经遭到许多人的批评,包括本校的老师。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金钱已经充斥其中。但是同济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对外交流频繁,和国外的建筑教育已经接轨;还有就是同济请得动大师,像文丘里,安藤忠雄,马里奥.伯塔等均来同济做过报告;学生个性张扬,作品很有个人主张倾向(这对学建筑的人非常重要!)。

天津大学建筑系在52年院系调整后,来自中央大学(东大的前身)建筑系的徐中走马上任,大刀霍斧进行改革,带来了中大严谨治学的校风,后辈人才不断。天大的学生手头工夫出色,所以相对比较守旧。而且,近年学校的教师忙于出书赚钱(近年的出版建筑书除了建工社之外,就数天大第一),无法潜心教学,质量每况日下,加之一批老教授如彭一刚、聂兰生等渐渐退出一线,而中青的教师又一时难以补上,所以天大的建筑走下坡路在所难免。

重建工曾经很辉煌过。一度是教育部唯一一所建筑类专门高校。但是,今日早已辉煌不再。重建工,她处于祖国的大西部,坐落于山城重庆,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教为落后的城市,能支撑起一片天,是相当不容易的,尤其是不能与其他的外地的学术机构构筑起良好的学术氛围,但重建仍然为祖国的建筑平衡建立了支点,这是难能可贵的。今日的重建工的领导都是建筑史出身的,相对设计能力薄弱,随着一批老教师的退休,年轻老师又显得稚嫩,所以重建工现在属于青黄不接的一代。任何一个建筑院校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或受于传统,或由于地域因素。重建工的山坡建筑和高层建筑就颇具特色。而且重建工的毕业生不是做设计的,更多的是做设计师的领导(很多地方的建设局、规划局的领导都来自重建工)。

哈建工和同济有点像,它最为强大的土木工程、建筑设备和给排水专业,都可以位居前三名。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其建筑风格一直深受前苏联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一些毕业于日、韩的建筑师陆续来校任教,使学校的建筑实力有所提升。但是,学校却并不工于设计,一直没有出产过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师一直是该校的一块心病。地域的原因,学校和国际上的交流相对较小,同样陷入了重建工和西冶的尴尬。

西冶,如果不客气得说已经没落到八校的最末了,甚至给一些后起之秀赶上,例如:深大、合工大、浙大等。虽然,西冶的学生近年在国际上的一些比赛中获奖不少。就像古都西安一样,设计风格过于守旧、中庸,缺乏大胆前卫的构思,鲜明的个性。

华南理工建筑近几年在国内冒升得很快,得益于一批年轻富于才华的建筑师从外国归来,频繁的对外交流,还有屡屡在国内外获奖的华工设计研究院。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不少大师级的人物都是诞生于广东,例如夏世昌、陈伯齐、莫伯治、佘畯南等,以及现在华南的领军人物:何镜堂。华工偏于南隅,似有与世无争的鹤骨仙风,不如中原之院校,浮躁、好争斗,华工人很多只知道埋头苦干,等世人惊觉,才发现狼来了。华工建筑研究所除了在华南地区撑起了大半天空以外(大都会广场、星海音乐厅、南越王墓、珠海机场等),近年频频北上,拿下不少大项目,其中包括不少大学校园规划(包括最新的合肥工业大学校园规划,端了合工的老巢,还有紫金山天文台,端了东大的地盘,以及九一一事变纪念馆等)。广州的建筑一如广州的老火靓烫,不温不火,不土不洋,无论是50年代的北园酒家、70年代的矿泉别墅、80年代的白天鹅宾馆都是那个年代中国建筑界的楷模,自90年代上海矗立大量境外的建筑师的作品,中国建筑中心才再次转移到上海。但是上海建筑设计的老大不是同济院,而是华东院,但是在广东,华工院却是不折不扣的老大。而且,我个人认为,上海建筑虽多,但是良莠不齐,精品很少,广东(主要是广州和深圳)虽然很少境外大师的作品,但是总体建筑水平都在平均水平之上,这与华工建筑研究院和大量华工的毕业生撒布于珠江三角洲不无关系。但是,华工现在同样面临着同济一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过早等进入建筑市场。当钱成为主角,成支配地位时,失去的东西恐怕要远多于得到的。

总体来说,中国的建筑教学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建筑学的老师基本都把教学当副业。这不能不说是个危险的信号!但是谁都知道建筑设计是一块金砖,穷教书匠在学校一年的教学还不够外面一桩工程的报酬高。所以,老师在外面淘金,跟着学生也在外面淘金。如此循环,深陷怪圈。同样如此,有水平的建筑师都不愿意回到校园做教书匠,因此中国建筑教育水平一直徘徊不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3 11:25 , Processed in 0.08506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