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美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qyd 发表于 11-2-7 16:3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简史
教 学 要 求
       总体把握本期美术发展概貌及美术类别。了解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制造和造型看人类审美能力发展的线索。着重把握彩陶艺术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了解原始时代的雕塑与绘画。
上古时期的美术简介
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绘画与工艺美术结合,带有装饰风。汉代的民间匠师艺人已经能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出多种绘画技巧、形式和风范,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相互交流、影响,初步形成了明显的民族风格:重视以形写神,追求形神兼备。以线条表现人物的风格已经形成。
原始社会石器简介
旧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有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发明创造了骨角器、骨针、以及将石器嵌在骨头、或木料上的复合工具等,还有那些用来佩戴的小石珠、石坠子等。到了这个时期。先民们对形式美的若干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审美意识逐渐由朦胧走向清晰。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一节 概述
1.历史概貌
2.原始时代的美术类别
3.原始美术具有混沌性特点
2.原始时代的美术类别
      原始时代的美术类别大致有:石器、陶器、雕塑(陶塑、石雕、玉雕等)、绘画(岩画、壁画、地画及器物装饰画等)以及建筑和编织工艺等。
石雕 新石器时代
黑陶鹰尊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玉器
阴山岩画群鹿图
新 石 器 时 代
双面石雕人面像
彩塑头像
彩陶壶绘斗犬图  新石器时代
3.原始美术具有混沌性特征
1. 那些我们称之为美术作品的东西,总体上看并不是纯粹为“美”而创造的,是适用与审美的结合物;
2. 原始时代美术的各个门类尚未有明确的分化,如雕塑、 绘画与器物往往是浑然一体、相互依存的。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二节  石器的制作与
审美意识的萌芽
一、关于美术起源的问题
1.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2.马克思注意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劳动说
1.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1.模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2.巫术说:艺术起源于人类远古时期的巫术活动。
3.游戏说:艺术起源于游戏,而游戏起源于人的精力过剩的宣泄。
4.心灵表现说:艺术起源于心灵表现。
5.季节变化的符号说:艺术是季节变化的符号。
2.劳动说
      文艺起源于生产劳动,文艺是原始人从事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坚持“劳动说”应注意两个问题:
      ①不排斥其它诸说的合理因素;
      ②有些艺术样式表面看来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目的也不完全的劳动。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原始社会石器图例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1.北京猿人
  40-50万年
  打制石器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2.丁村人(20万年):打制石器,修正技巧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3.山顶洞人
(18000年)
  磨制石器
  复合工具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彩陶
三种代表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
        1、半坡类型:彩绘纹样多由直线、折线、、波线等几种基本的几何纹所组成。动物纹多以人面纹、鱼纹和鹿纹常见。造型朴拙而厚重。
        2、庙底沟类型:几何纹以弧线居多,常由圆点、瓜叶纹、弧线等线条组成单一黑色的二方连续花纹。一般装饰在器皿的腹部。;动物纹通常以鸟纹、蛙纹居多。
        3、马家窑类型:多旋涡纹,由半坡类型向马家窑类型过渡,纹饰也由写实向变形方向发展。通常装饰面积大,在器具的内部、外部及器口等等均有。且图案更精美,质地更细腻。
        
《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类型
《五 鱼 盆》               半坡类型
《花瓣纹彩陶盆》
《鹳鱼石爷彩陶缸》                      庙底沟类型
《几何纹彩陶瓮》 马家窑类型
《舞蹈纹彩陶盆》   马家窑类型
《骨雕人头像》             仰韶文化类型
《 陶 塑 人 面 像》                   仰韶文化类型
《陶裸体女神像》                   红山文化类型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早期:西安半坡类型
时间:6000年左右
造型:圆底钵、圆底盆、折腹盆、细颈瓶、直口尖底瓶、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纹样:几何纹、人面、鱼、鹿等
中期:河南庙底沟类型
时间:5000多年
造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等。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
彩绘纹样:几何花瓣纹较多、鸟纹、蛙纹等。
晚期:马家窑类型
  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
            半坡类型
            马厂类型
  时间:4-5000年左右
  造型:盆、钵、瓶、瓮等。
  纹样:同心圆、涡状纹、垂幛纹、
        水波纹等。
马家窑类型 陇西吕家坪
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   青海大通出土
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
几何纹彩陶罐
动物纹彩陶壶   希腊 公元前 7 世纪末
阿甲利斯与阿扎克斯战后休息  BC6世纪
红绘式彩陶瓶   希腊 公元前5世纪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二、彩陶的艺术成就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正式由于它优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纹样的结合成为原始文化最发达最杰出和最光彩的成就。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二、彩陶的艺术成就
    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     彩陶的装饰效果给人以生动、自由、舒畅、开放、流动的审美享受。
各种造型的彩陶
各种纹样的彩陶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二、彩陶的艺术成就
    彩陶文饰手法:
     1.线描型
     2.平涂型
     3.综合型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三、黑陶艺术:龙山黑陶
      时间:距今4000年左右
      地点:山东章丘龙山镇等黄河下游地区。
      黑、光、薄、棱、鼻是黑陶的基本特征,它给人以庄重、肃穆的审美感受。
      如果说彩陶是以其造型和纹饰的有机结合而光彩夺目的话,那黑陶则是以质地精美和丰富的造型取胜。     
龙山文化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四、红陶和灰陶
     五、玉器
新石器时代玉器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1.陶器盖纽、把手或器物上的装饰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一、雕塑
2.妇女儿童
    为什么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前女性一直是雕塑表现的主要内容?
     1.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享有崇高的地位;     2.反映出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和种族繁衍的美好祝愿。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一、雕塑
  3.动物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二、稚拙率真的原始绘画
     1.彩陶上的绘画
    举例说明陶器上的装饰纹样是
“有意味的形式”
      a.“鱼”  可能意味着对氏族生殖繁衍的祈求;     b.蛙(演变为蟾蜍)可能是对月亮神的崇拜;     c.鸟纹(金乌)可能是对太阳神的崇拜。
      所以说陶器上的装饰纹样,不是纯的装饰图案,而是充满了原始观念内容,即有浓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是有意味的形式”。
各种纹样的彩陶
马家窑类型   青海大通出土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赏析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高14.1厘米  口径29厘米
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陶盆大口鼓腹,下腹收束,小平底。陶盆内壁沿下绘出三组舞蹈者,每组五人。舞蹈者头上有辫状装饰物,身下有尾饰,手拉着手,侧着头,伸着腿,踏着强有力的节拍,欢快起舞。舞蹈者的形象用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极其简洁明快。
          舞蹈者的内容,有人认为是原始鸟兽舞;有人认为是原始图腾舞;还有人认为是原始祭祀舞、生殖崇拜舞等等。不过,大家一致认为,舞蹈纹最可贵的不仅在于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而且形象地传达出生机盎然的活力。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二、稚拙率真的原始绘画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大多数岩画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原始美术的特点和稚拙、率真的艺术魅力。
原始社会岩画简介
      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根据分布的地域及特征不同,分为西北岩画和西南岩画两种。
        西北岩画以斫凿为法,动物纹为主,除动物以外,还有狩猎、生殖崇拜、放牧等内容,显得粗犷雄浑(主有新疆天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和甘肃黑山岩画)。
        西南岩画则以涂饰为法,人物纹为主。除人物以外还有房屋、树木、神灵祭器等内容,显得朴拙神秘(主有云南沧源岩画和广西花山岩画)。
        无论是斫凿还是涂饰,均以线成面,大多形成阴面造型,富有幼稚、夸张的特点。充满力度之美则是一致的。
《猛虎捕食图》 甘肃黑山岩画
内蒙古阴山岩画                                             阴山人面纹
《沧源舞蹈牧放战争图》                             云南沧源岩画
《祭神舞蹈图》 广西花山岩画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二、稚拙率真的原始绘画
        3.地画: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时期居址地画(距今约5000年)的发现,使中国绘画最早的实物资料年限大大提前。
     110厘米× 120厘米
     用炭黑颜料绘成
甘肃秦安大地湾地画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
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中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多处旧石器文化。
在许多天然洞穴中曾发现使用火和粗制石器的遗迹, 例如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就曾发现人类远祖居住的山洞。洞内出土了人的骨骼化石、骨器和原始装饰品。
在当时,山洞高于河面,是理想的藏身和保存火种之地,只是山洞完全处于天然状态,也正如《易·系辞》所说的“上古穴居而野处”。
依古代文献中“构木为巢”、“冬居营窟,夏居 巢”等记载,表明当时巢居形式亦已存在。
此外,在东北地区还发现了由兽骨堆积的围合体,据信是旧石器时期的建筑遗迹。由于这时期的资料极为匮乏,因此这里所涉及的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仍着重于新石器时期这一范畴。
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址的分布 中国新石器时期(公元前6000~前2000年)遗址迄今已发现一千余处,分布几乎遍于全国。由于起迄年代、文化内涵、生产水平和自然条件的不尽相同,使得它们的发展产生若干区别。当时社会生产的主流,已由原始的渔猎和采集,逐渐转变为较固定的农业耕作,并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和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社会结构也由单纯血缘组合与人数较少的原始人群,进化到关系复杂与人口较多的氏族部落。在建筑方面,已知有群居的聚落,供生产与生活用的窑址、公共房屋、住所、窖穴和畜圈,供防御的垣墙、濠沟,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坛、神庙和神像以及公共墓地等。
1.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
属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的,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公元前5400~前5100年)、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公元前5200~前4800年)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聚落面积不甚大,一般为1~2万平方米,已经使用半地穴房屋,墓葬集中置于聚落近旁。这些文化大体散布在今日的甘肃东部、陕西西部、河南中部及河北南部一带。
新石器中期可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为代表,它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该文化分布范围很广,西至青海、甘肃交界处,北抵长城沿线及黄河河套地区,东及河南东部,南达湖北西北。遗址已超过一千处,有代表性的除仰韶村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半坡、临潼的姜寨,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陕县的庙底沟,山西石楼的岔沟等。所发现聚落遗址均有一定的规模和布局以及多种建筑类型。
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前1600年)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是仰韶文化的继续,分布在今山东全境、河南大部、陕西南部与山西西南一带。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这时有相当多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但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还出现了地面房屋。建筑的室内地面与墙面涂以白粉,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用了夯土台基。这种夯土技术的扩大使用,表现为城子崖的古城围垣。
就黄河地区而言,仰韶文化中期和龙山文化中晚期,是文化辉煌发展的最高阶段。
2.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遗址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首见于湖北京山县的屈家岭文化、湖北天门县的石家河文化。其时代约处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分布范围大抵在湖北中部、湖南北部及河南西南。建筑已大多为平面方形或长方之地面房屋,并有套间及长达三十间的连屋,结构用草泥垛墙及木柱梁。值得注意的是,还发现大规模的聚落与密集聚落群,以及最大占地面积达一平方公里之古城多座,这些古城大多已有夯土城墙、护城河及水门。
长江下游则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前4000年)及同时的嘉兴马家浜文化、余杭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200年)为代表。它们分布在杭州湾、舟山群岛及太湖沿岸一带,其特点是使用了有异于中原的干阑式建筑。这种下部架空的结构,适合于炎热潮湿和多虫蛇蚊蚋的江南水乡,其渊源可能来自远古的“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此外,余杭瑶山遗址的夯土祭坛,也是十分重要的发现。
3.内蒙古大青山及辽西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
分布在今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及吉林西北一带的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具有与前述诸新石器文化的不同特点。以包头市东的阿善遗址为例,其居住房屋的外墙及聚落围垣均用石砌,其西侧台地上另有由块石堆砌之祭坛。而辽宁牛河梁遗址更发现了“女神庙”及泥塑神像残迹。

第四,施用于筑墙垣、坛台、屋基的夯土技术,对后代建筑影响至大。而土坯砖、木骨泥墙、烧烤地面、白灰面及室外散水等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不但大大改善了当时建筑的使用及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还为后世长期所沿袭。
第五,审美观念亦已反映到建筑中。例如室内墙面涂以白灰,不但增加了亮度,也增加了美观。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的彩绘泥片,更表明了多种色彩和图案的装饰已不限于陶器,而是扩大到建筑中了。
第六,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的应用,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
新石器时期居住建筑: 窑洞——最早的建筑形式 所谓窑洞是沿土壁掘出与地面平行之洞穴,又称横穴。它与天然洞穴颇为相似,可能是古人最早创造的建筑形式,现存实例可见宁夏海原县菜园村遗址。但它的时代较晚,约在仰韶晚期,即公元前2600~前2200年期间。其中一处遗址包括室外场地、门道、门洞及居室四部分。居室平面呈梨形,面积约16平方米。门东向,室内中央有一灶坑。室顶作弧度较平之穹窿状。
--  新石器时期居住建筑: 半穴居——深约1米浅坑 在地面掘出深约1米的方形或圆形浅坑,坑内一般用二至四根立柱承托屋架,其结合用绑扎法。屋顶覆以树枝及茅草(有的表面再涂泥),下部直达地面。入口为附有门槛之斜坡门道,门道上建两坡屋顶,例见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一般于室内中央稍前置火塘,建筑面积约在10平方米左右。实例最早见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及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晚期。

半坡村原始社会大方型房屋复原图
新石器时期居住建筑: 地面建筑——室内室外地面平齐 其室内居住面与地面平齐或稍高于室外地面,这种情况至少在仰韶中期即已出现。平面有圆形、矩形及多室型,不过后者出现较前二者稍晚。在结构方面,木柱梁已成为主流,夯土及土坯亦已开始萌芽。建筑形式则有屋盖直达地面的穹窿式与由墙壁和屋盖组合的“正规”建筑两种。
新石器时期居住建筑: 干阑式——木桩木板木柱梁 用于水网地带及热湿丘陵地区,例见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建筑平面为多室组成之矩形长屋,通面阔约30米,通进深7米(包括宽1.3米之边廊)。建造时先在土中打入木桩,桩上铺厚木板,板上再建房屋,使之架空,以防潮避水和抵御兽害。建筑结构之木柱梁均以榫卯连接,廊间施直棂勾阑。这些都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木作实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木构榫卯

宗教建筑 新石器时期祭礼建筑:包头市莎木佳村西南之红山文化祭坛遗址
该遗址全长14米,形成三个小丘,以对称布局形式自西南延向东北。南丘为圆形石块,高0.8米,直径1.5米;中间为方坛,高度相若,面积为3.8米×3米;最北为二重方坛,高1.2米,下层面积7.4米×7.4米,上层面积3.3米×3.3米。各坛相距1米,均由巨石砌成。
新石器时期祭礼建筑: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原始祭坛 此祭坛由南北轴线对称布置之十八堆圆锥形石块组成,全长51米。南端石堆最大,直径8.8米,残高2.1米。北端石堆最小,直径1.1米,高0.2米。中间十六堆直径1.4~1.6米,高0.35~0.55米,各石堆间距0.8~1米。此组石堆外有石墙三道,内侧平面呈“U”形,较为完整。另二道仅余西南方向之残余各一小段。
--  新石器时期祭礼建筑: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 该遗址共分三层,最内为夯筑之红土台,南北长约7.7米,东西宽约6米。外以灰土筑围沟,深0.65~0.85米,宽1.7~2.1米。沟之西、北、南三面又以黄褐色土筑土台,其宽分别为5.7米、3.1米、4米,台面铺砾石。其西、北再以砾石建石墙。坛上列有南、北二行墓葬共十二座。依遗物判断,墓主可能是祭师。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
新石器时期祭礼建筑:辽宁凌源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此遗址亦属红山文化。庙址为深0.8~1.2米之半穴式样,平面似“土”字形,方位北偏西,纵长22米,最大处横宽8米,由一个多室建筑和一个单室建筑组成。前者在北,后者在南。就其平面而言,多室建筑有中心主室和旁室,旁室呈中轴线左右对称。就其建筑技术而言,墙体使用木架草筋,内外敷泥,拍实压光,看来当属神庙的殿堂。经发掘,从遗址中出土了泥塑女神头像及躯干、上肢残段。出土泥块上绘有赭红交错、黄白相间之三角纹、勾连纹图案。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泥塑女神残肢
--  新石器时期墓葬建筑 早在旧石器晚期,古人以天然岩穴为居时,就有将死者集中于洞后掩葬的习俗,如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就已知的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遗址而言,氏族成人死者多集中埋葬于聚落外的墓地。采用简单的矩形平面坑墓穴,无葬具,仅有少量随葬的生活用具及装饰品。儿童遗体多盛以陶瓮,埋葬在聚落住所的近旁,例见西安半坡仰韶遗址。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村发现一处仰韶晚期墓葬。墓主为壮年男性,除以三人(已知男女和少年各一)殉葬外,墓主左侧(西)有以贝壳摆砌之虎形图案,右侧(东)亦有贝壳摆砌的龙形图案,都是背靠墓主头朝下。是为“东苍龙、西白虎”之最早发现,且龙、虎形象更接近后世,当系父系社会统治人物权力表现之象征。
河南濮阳西水坡村仰韶文化晚期墓葬。墓主身旁有贝壳摆砌之虎形、龙形图案
第一章  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开始了美的创造。
第一章  小结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年)中发现的陶器刻符
最早论及陶尊文字(即莒县陶文)的,是于省吾先生,他在《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引述了陵阳河发现的“ ”,将其解释为“旦”字,并谓云气承托着初出山的太阳,早晨旦明的景象苑然如绘。
继之,唐兰先生认为陶文“是很进步的文字”,并将“  ”、“  ”、“ ”三字,分别释为炅、戉(钺)、斤等字。且称:“由于大汶口文化陵阳河遗址和前寨遗址中陶器文字的发现,是商周以前的图像文字体系,至少可以推到5000年以前了。
李学勤先生认为,“ ”、“”可释为“皇”、“封”字。在《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一文中,他说,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特有的符,有不少考古文字学界的专家进行考释,都同意是文字。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尊、单字有十几种之多。它的结构和我国古代甲骨文、青铜器铭刻上的象形文字十分相近。
裘锡圭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的陶文是原始文字。它们跟古汉字相似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高明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时代最早的陶文,应该以莒县陵阳河与诸城前寨等遗址出土的陶文为冠”。
台湾学者李孝定说:“它们太像后世的文字了,其系文字不容否认”。
香港学者张光裕先生云:“陵阳河出土陶文中的‘口’字,从文字的观点来看,显然已逐渐脱离刻符或字形的范畴,而进入了‘会意字’的阶段。”
也有一些学者从天文方面对此进行研究,认为莒地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有着发达的天文历法,他们已有了“四时”(四季)的概念,懂得春秋二分,尽管角度不同,但也认为陶文属文字。
练习题
1.名词解释:彩陶、岩画
2.原始时代美术类别有哪些?
3.自觉审美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4.我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
  是什么?为什么?

陶鸟、陶鸡和陶狗·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邓家湾出土
陶猪·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长6.7厘米
《史记》称赞周人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
重农后世演变为"籍田制度"

"南海一号"打捞出的瓷器,依然光彩照人   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价值连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7 02:22 , Processed in 0.24527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