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MBA院校排名及评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aier_by 发表于 10-5-14 18:3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名:清华大学

  第二名:复旦大学

  第三名:上海交通大学

  第四名:中山大学

  第五名:北京大学

  第六名:厦门大学

  第七名:武汉大学

  第八名:中国人民大学

  第九名:南京大学

  第十名:哈尔滨工业大学

  =======================排名因素说明=======================

  1)经验指标

  自199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分三批共批准了56所院校开办MBA项目。在MBA教学中,院校自身的办学经验是很重要的。排名前十的院校中有四所都是第一批国家批准开设MBA项目的院校(清华、复旦、人大、哈工大);只有中山大学一家是第三批被批准的院校,其余为第二批。

  2)规模指标

  各校的招生规模是教育部制定的。在批准过程中需要考察院校的师资力量、以往管理类其它研究生项目办学经验、当地需求、硬件设施、学校对MBA项目的认识及支持程度等因素。这一指标当然也标明了各院校的综合实力。 在这一指标中,清华大学以350人的项目规模排在首位;人民大学项目规模高达300人;复旦大学的项目规模为220人。而总体排名第四的中山大学只有60个名额。前十名中其余的项目规模基本在100人到200人之间。

  3)热力指标

  这一指标是指各校的报名人数与实际招生人数之比,热力指标越高,则说明该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越强。在这一指标的排名中,中山大学以15.8:1的比例排在首位。中山大学的预计招生规模仅60个,而99年报考人数却近千人。热力指标排名次席的哈工大是9.25:1。前10名中,人民大学3.23:1、清华大学5.38:1显得比较低,可能是因为这两所学校的招生规模都超过了300。不过,清华的考生质量非常高,上线人数与报考人数的比例最高,99年平均每2.5个报考人中有一名考生考分超过全国统一分数线(俗称上线)。而且,连续3年的全国MBA联考状元都是报考清华大学的考生。热力指标排名第一的中山大学是每7.8个考生中才有一名考生上线。

  4)选秀能力指标

  该指标是指第一志愿上线人数与该院校招生规模之比。它反映了该院校对考生的挑选余地。院校挑选余地越大,说明该校的学生质量越高,吸引力越强。MBA项目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要求很高,象案例讨论等课程,班里同学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收获。它不象传统的研究生教育重要的是选导师,MBA是一个选同学很重要的项目。 在这一指标的排名中,清华大学名列前茅,每2.14个上线考生只录取1个。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以2.0个上线考生选取1个的比例紧随其后。人民大学、哈工大第一志愿上线的考生都不足其期望录取人数,其中人大每1个录取名额只有0.6个第一志愿的上线考生。


  
  ===============奇迹网络中国MBA项目排名综析====================

  虽然不在美国读书,却每年都忍不住要看上一看《商业周刊》和《美国新闻与报道》上的美国商学院排名。虽然结果只是一个排序,其过程却是十分复杂、甚而精妙的。指标涉及到学生、用人单位、校友对该院校的评价,学费和就业时起薪的多少、就业的难易,GMAT分数要求的高低,甚至包括男女生比例、外籍学生比例。

  《商业周刊》和《美国新闻与报道》的排名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每次排出来的结果都有不小的出入。结果这些商学院也经常向外人展示自己在两种排名中更好看的一种。欧洲也搞过商学院排名,不过并不出名,倒是在许多不同杂志散乱推出的全世界商学院总排名中总是法国的INSEAD排第一,让人不由感觉她是沾了学院所在地"枫丹白露"这么美丽的名字的光。

  管理教育水平较落后的亚洲也曾经与大洋州一起搞过排名,但是仅仅只包括所有用英文授课的项目,中国大陆自是无一入选的。排名的好处各人会有各人的体会,不过对于一直想有一天能去国外读个MBA的中国人来说,无论哪个排名,都能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增加了对这些商学院的了解。所以,排名总有先有后,而得益最多的其实是这个国家或地区MBA教育的品牌总体形象。

  1991年中国开始自己培养MBA。不过,在笔者看来,中国的MBA教育的正式起步、走入规范还是应当从1997年中国MBA项目的录取选拔通过GRK全国联考算起。曾经有MBA同学总结,来读MBA是:丢了位子,没了房子,少了票子,累了妻子,耽误了孩子。由此可见其机会成本。但报考的热度却从不但未有减弱,而且愈演愈烈。97年后目前已有三届学生入校学习,报考人数一年多过一年,99年1月的考试全国有3万人参加。

  不过,总的说来,中国管理教育的历史还不长,MBA教育更是一个新生事物。否则,从隋唐到水浒,排名意识历来很重的中国怎么会放过MBA排名这等热闹事呢。

  奇迹网络的中国MBA排名算是头一遭。本意没想给谁贴金或是敲谁警钟,只是想给要报考的考生提供个参考,也想从一个断面看看中国不同MBA项目发展的多样状态。它只通过采集数据,采用了如报考人数、上线人数,招生规模,学校历史这四个指标,没有采用任何问卷调查的形式,也是与美国的MBA排名无法媲美的。 姑且不谈这一排名体系的缺陷,中国的MBA院校终于有了全国性的排名,尽管只是前10名,其意味也许深远。

  一)地域限制,几家欢乐几家愁 MBA项目排名跟大学排名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

  首先,它强调了地理优势,也就强化了地理位置之间的差距。在中国绝大部分MBA项目都是不脱产的在职班(Part-time)。也就是说,这些MBA要边工作、边上学。我们在上大学时,地理的界限还没有这么明显,除了那些死活不肯离开大城市的孩子,到外地上学很普遍。而到了攻读MBA,人的年纪大了,有了拖累,便不能也不愿放弃工作、房子、老婆和孩子。

  同时,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年轻人的收入状况和所思所想也很大程度上地决定了该地区学校的报考人数的水平。 比如中山大学,地处广州,既是综合大学,牌子也很硬,广州和深圳的学生都可以在周末前往上课。那一区域的年轻人机会丰富,收入不错,而管理教育办得好的学校又相对较少。这就部分地造成了中山大学热力指标第一的结果。中山大学是第三批被批准开办MBA项目的学校,目前教育部只批准了60个名额,实在有些可怜。

  武汉大学和哈工大的上榜也非常典型,它们都是该区域内最优秀的院校。而一些西北的大学,可能正是受到了地域的影响。以西安交大为例,它是第一批被国家批准的MBA院校,学术水平也是人皆称道,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报考人数难有大的突破。

  南开大学的国际商学院应该算是发展历史比较早的院校,可是地处北京周围,京津两地经济发展、收入水平差距明显,许多考生都会考虑在第一志愿时报考北京的院校,在第二志愿再报考天津本地的院校。

  二)北大为何排名老五? 按说排名第五挺不错,但是笔者如上这么发问是因为北大在中国的很多领域都是数一数二的院校,而且给人的感觉北大的MBA教育也应位列三甲。其实北京大学的经济和管理这两块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局外人容易混为一谈。北大的经济系历史悠久,实力极其雄厚,然而北大管理教育的历史却并不长。光华管理学院的历史不过5年,开办MBA项目比起清华复旦来也晚了三年。目前项目规模为200人,少于清华(350人)和人大(300人)。教师的数量也不多,当然,也可以说是精兵强将。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自从张维迎教授移师光华,担任主管MBA的副院长以来,北大光华的对外宣传搞得很火暴。同样是请企业界人士担当面试主考官这项措施,清华和北大都是99年开搞,可是报纸上北大的报道是满天飞,而清华恐怕只有老师自己才知道清华也花了很多的心思,下了很大的功夫。

  前一阵子,张教授又在各种媒体上大力宣传北大要高薪聘请名教授,高价购买教材。最近,北大的管理案例库又搞发布会。笔者绝对相信这些宣传对广大的考生是一个重要的吸引。而光华如果确实给了高薪,旁边的清华和人大就都会紧张,也许不必紧张,光华的眼睛盯着国外。 北大由林毅夫教授担纲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还开办了一个不需通过国内联考的BiMBA,但是现在看下来,这个项目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还值得商榷。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北大自身的知名度没有任何问题,加上张院长积极的进取政策,估计其排名将会迅速攀升。

  三)上海板块的明星:复旦与上海交大 上海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9月底的《财富》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又一次让人感到这块土地的"商"味就是比北京要浓郁的多。平心而论,在北京和上海,学生读MBA的愿望强烈,但是开办MBA的院校也格外多,竞争就更是激烈(插一句话,西安这座城市里面居然有五所学校招MBA,在笔者看来,有些想不通,怎么算都觉得还是多了)。

  复旦的成功,给人印象很深的是他们在国际化的进步。MIT的斯隆管理学院支持中国开办的国际MBA项目,第一批合作方就只有两个:清华和复旦。我不知道MIT的院长是否做过仔细的调研,让人佩服的是他选的可真准。复旦还跟香港方面的一流商学院加大了合作的力度。 上海交大的排名这么靠前相信不是因为她是国家主席的母校。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从上海交大分立出来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没有出现在奇迹排名上。你如果要问,如果排会是第几呢?我审慎的回答应该是:不知道,因为他们不好比。面向的目标市场有较为明显的区分。但是,在不追究什么科学和可比性的企业和民众访谈中?quot;中欧"这两个字被多次提起。如果不是有的被访者根本不知道有"中欧"这么个学院的存在的话,中欧的排名会非常非常地靠前。

  四)人大:老牌学校发展受阻 笔者曾经就MBA的培养专门采访过人大管理学院的徐二明院长。从他的语气中也能感到,周围的北大、清华发展太快,又财力雄厚,都起了新的教学楼,在这种情况下人大的发展非常艰难。徐院长说人大的教师队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很多教师自身都没有经历或者见识过西方的MBA教育,授课方面总是强调要把自己的学术讲出来,把知识讲出来。徐院长还举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例子。中文大学管理学院原来的院长李金汉教授讲,20年前,香港中文大学就希望能学习Berkley的办学方式,但是现在,我们也只能说是接近Berkley的水平。 看来,徐院长认为人大管理学院的建设也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竞争威胁中的清华老大:最大的和最好的 联考搞了三年,连续三年清华都把状元招走了。项目规模也在全国之首,如果加上每年11月份考试3月份入学的经贸委MBA学位班,现在每年清华入校的MBA总人数超过600人,这已经比许多美国商学院的培养规模要大了,哈佛、沃顿一年也不过800人而已。于是,许多人就有"清华师资是否跟得上"的怀疑。虽然清华采取了面试加大淘汰的方式,淘汰了一些管理基本素质不好的考生,但50个人左右的淘汰比率还是显得有些保守。不过话说回来,在中国这个道德风险很高的国度里,如果过分依赖面试录取,恐怕又很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走后门"的现象。

  清华的优势在哪里?我们采访了很多清华MBA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些MBA都交口称赞清华的"第二课堂""企业家讲坛"这类的活动搞得非常精彩。从开学到期末,每个学期都有很多高级经理人、知名学者甚至各国领导人登上清华经管学院国际报告厅的讲台。学生们除了上课之外,经常要忙着听各种讲座、论坛。跟上课比起来,不少学生都反映,更喜欢听讲座。

  还有一个使清华在考生中吸引力很高的原因是清华的脱产名额比较多,考分最高的前三十名学校还解决住宿。这样一来,很多外地考生就把考到清华大学当作到未来北京就业落户的一个直通车。同样的例子是人民大学1998年开办了"户口班",择优解决进京户口,一时间报考人数剧增,考生的平均分也大幅提高。 但是清华MBA的规模实在是膨胀得太快了。我们在访谈中也多次听到很多MBA同学不同程度地对教学质量感到遗憾,当然,有趣的是,在我们对不同院校的几百名MBA的访谈中,竟然没有一个MBA对其所在的院校满意。清华在这两年又开始非常重视所谓"技术MBA"的探索性培养,同时,清华在全国首先搞起来的"创业计划比赛"又给清华园里的MBA们多了许多条成功之路。在外界没有怎么注意的时候,清华的暑期工作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由学生操办的新生入校ORIENTATION(适应性训练)也有声有色。当然,清华经管学院的优势还体现在她的院长所代表的很多并非物质范畴的东西,有时候就是一股"劲"和一种"感觉"。这一点,北大光华的厉以宁院长的作用也很突出。

  六)群雄逐鹿,狼烟四起 厦门大学很有些地方诸侯的架势,省内就这么一所招MBA的院校,而要说起经济发展,福建也算上游。厦门大学的会计一直非常有名,管理学院成立的虽然比较晚,但是MBA的招生状况一直不错。不过,这种小康生活想要再上一个台阶,就非得再有脱胎换骨的努力不可。

  听说哈尔滨已经好些年不让人叫他们"冰城",为的是不给外人造成对"冷"的恐惧而影响哈尔滨的旅游。哈尔滨工业大学可一点都不冷。哈工大原来是航天部所属的院校,财力雄厚,办MBA在东三省里又是最早的一家,领跑的优势犹在。

  南京大学前几年把中文授课的MBA办到了新加坡,据说颇受当地企业人士的好评。每年参加联考,大家复习的都是原来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周三多教授主编的复习教材。南京大学在江苏省的声誉不错,跟当地的许多大企业都有着非常密切而良好的合作关系。除开MBA不说,南京大学这些年的学术排名直线上升,按论文算的话现在绝对是国内第一。这个学校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视。

  七)总量仍会增长,分化大势所趋 在对上百家企业的访谈中,对于目前国内MBA的劣势,排在第一位的看法是:良莠不齐。这种批评,无疑有很强的现实性。 翻开今年清华MBA的招生广告,有这样一句话吸引了我们的注意:MBA不是品牌,精品MBA才是名牌。另外的一些招生广告上,也出现?quot;是狮子就站在狮子的行列里"的煽情话语。看来,突出差异,突出特色,将会成为各家MBA院校竞争的一大法宝。某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商学院领导坚持认为将来毕业的MBA在名片上肯定不只印MBA三个字母,而是要在后面加上括号标明自己出自哪个校门。

  看来,尽管这两年经济紧缩,市场不景气,人们希望抓紧时间充电、再造、上台阶,MBA的总量肯定会上扬,但是,品牌的决战已经悄悄地打响了。另一方面,有不少教育专家反复鼓吹"将来虚拟大学、虚拟商学院将会大行其道,名牌教授吃香,平庸院校只有死路一条",又使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平添了几分血腥。

  国外的商学院也早就窥视着这块丰厚的市场,《经济学家》杂志已经载文宣称"量本利的测算有利可图",只要国家的政策有所松动,国内商学院将面临的就是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强力竞争。

  赢家通吃,winner-take-all,商学院的排名背后残酷地刻画着等级、社会声誉、生源素质、资金流向、校友圈子和-- 优胜劣汰。

  这不是一场谁都输得起的游戏。
沙发
kendy2010 发表于 10-5-15 11:21: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组!看来厦大情况不是很好哦! 呵呵
板凳
北极冰 发表于 10-6-1 13:09:12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关于MPA 的?
地板
gctwhy 发表于 10-6-28 15:26:37 | 只看该作者
总结的不错,但是个人感觉武汉大学的排名没有这么靠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2 02:04 , Processed in 0.08615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