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6院)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henao 发表于 10-3-29 20:5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建设,通过引进人才,资源整合,目前在基础理论研究、新品开发、材料及结构新型成形工艺、特种功能材料研究、表面处理技术与新型高能材料研究、核技术应用以及环境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形成了以下几个重点发展方向:

一、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纳米材料、微器件与智能结构”已列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十五”“ 211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学校专门成立了纳米技术中心,材料学院的纳米材料研究所是其下属研究所,其研究方向包括

  ①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与技术;

  ②纳米材料改性研究;

  ③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应用。

  在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与技术方面目前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电化学材料、多孔材料、催化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氮化物介观材料等以“分子自组装”、“模板法”为核心的材料设计和合成技术的研究工作。特别在纳米孔材料的模板合成、离子液体中纳米材料合成、燃料电池电极材料、光子晶体、微波固相合成、陶瓷材料粉体的化学法纳米粉体制备技术和燃烧法合成新技术、新型功能配合物的晶体工程和文物保护纳米胶粘剂等方向已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半导体敏感电阻 ( 如热敏、光敏、电压敏、磁敏、气敏、色敏等 ) 功能陶瓷材料粉体技术主要侧重于化学法(溶胶 - 凝胶、络合法、反胶团法)纳米粉体制备技术和燃烧法合成新技术。高性能的结构陶瓷粉体技术侧重燃烧法合成,例如:氮化铝 (AlN) 、氮化硅 (Si 3 N 4 ) 以及多元氮、碳化合物,该技术是利用原料组分自身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自蔓延燃烧实现的合成,可以连续和半连续生产,具有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纳米材料改性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纳米粒子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纳米粒子作为填料的航空特种功能涂料如隐身涂料等。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应用侧重于纳米传感器及纳米传感器阵列研究,对一些棒状的构造单元 (building block), 如纳米棒 , 纳米线 , 纳米带等 , 进行表面处理 , 结合上功能性的生物分子 , 使得这些构造单元生物功能化 , 并将它们组装到微电极阵列上形成纳米生物传感器。

  目前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方面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技术基础基金、航空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校创新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在 Appl. Phys. ,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 , Solid State Ionics , J. Mater. Chem , J. Solid State Chemistry , Chem. Phys. Lett. 发表 SCI 论文 30 多篇。并且在隐身技术、文物保护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新能源技术、微电子表面贴装元件 SMC 和技术 SMT 方面得到应用。

二、复合材料及其成型技术

  复合材料是材料学院的学科特色之一,挂靠南京先进复合材料产业化促进协会和江苏省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机构。设有复合材料研究所和复合材料成型自动化中心等。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①复合材料自动化制造技术及装备技术研究;

  ②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原材料及其工艺技术研究;

  ③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

  ④ 减摩复合材料技术。

  复合材料自动化制造技术及装备技术包括纤维缠绕、自动铺放和自动铺带等技术。 1997 年以来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与法国宇航公司洽谈先进缠绕技术引进项目,开始跟踪复合材料先进缠绕与自动铺放技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筹、贷款建设 , 累计投入数百万元,开发研制了国内第一台 7 轴缠绕 / 自动铺放平台、通用开放式数控平台等一系列实验研究系统;陆续完成了“推重比 10 发动机用 200 ℃复合材料缠绕风扇叶箍研制(“ 9.5 ”重点预研项目) ” 等课题,其中“高模量碳纤维低损伤一步预浸缠绕技术”获科工委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 10.5 ”期间先后承担了“高维缠绕技术研究与推广(科工委推广基金)”、“自动铺丝关键技术研究(航空支撑项目)”、“自动铺丝关键技术及其装备研究( 863 项目)”、“整体缠绕机身结构技术( S863 项目)”、“天线罩连接环缠绕隔热层研制( 12 号工程)”、“推重比 10 发动机用 300 ℃复合材料缠绕风扇叶箍研制( APTD 项目) ” 等课题; 2003 年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联合开展“复合材料自动铺带系统研制”,现已完成了原理样机、专用预浸带技术等研究; 2004 年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南京玻璃纤维设计研究院联合开展 2.5D 自动编织系统探索性研究。通过“ 863 ”等课题合作研究,在校内凝聚了一批校内青年科研骨干,自然形成了覆盖机械电子与机电控制、工艺材料、分析设计及软件工程领域的科研团队(其中教授 3 名、副教授 7 名),经学校批准, 2002 年成立了跨院系、跨学科的校级“复合材料工程自动化研究中心”。通过科技合作,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南京玻璃纤维设计研究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联系。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原材料及其工艺技术研究包括树脂及其胶粘剂开发、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工艺研究和减摩复合材料技术。目前开发的树脂及其胶粘剂有酚醛树脂、特种胶粘剂和涂料(如吸油胶、文物保护用涂料等)。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工艺研究侧重于热固性聚合物基 RTM 成型工艺(包括 RTM 工艺模拟、 RTM/VARTM 工艺参数研究、高温 RTM 工艺参数及其装备研究等)和热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工艺(尤其是纳米粒子增强聚合物工艺和共混、交联改性及短纤维增强聚丙烯泡沫塑料的制备与复杂件型内成型技术)研究。目前该技术方面得到国家文物局基金、航空预研支撑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资助。

  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型与性能研究等方面影响较大,在“八五”期间锌基复合材料研制曾获得过江苏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的资助。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电磁制备技术获得江苏省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的资助。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也已有较长的历史,近十年来, Ti(C,N) 基金属陶瓷的研制和开发曾得到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人才工程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资助。所开发出的纳米复合 Ti(C,N) 基金属陶瓷刀具具有独特的性能组合。与硬质合金刀具材料相比,其可有效地用于高速切削加工,最佳切削速度可以比硬度相近的硬质合金刀具高 3 ~ 5 倍 , 耐用度是硬质合金的 4-6 倍,还可以对不锈钢、高硬度的淬火钢等较难加工的材料实行干式切削。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主要侧重于防热耐烧蚀结构复合材料 ( 如 C/C 复合材料 ) 和以羟基磷灰石为基体的生物功能陶瓷材料研究。减摩复合材料技术包括自润滑粉体技术、自润滑涂层技术和自润滑块体技术。基于经济、生态与技术方面的原因,减摩材料(常用的是自润滑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航空航天工程中由于减重方面的要求,大部分油、脂润滑被弃用,仅阿波罗飞船就使用了 1000 多处自润滑材料,可见其研究意义的重要。目前在重载自润滑材料方向方向已取得了很大进步,获航空科学基金及多项厂校联合项目支持,早期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长江三峡工程及几十家大中型水电工程。

三、金属材料加工

 金属材料加工及处理是材料学院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挂靠江苏省热处理及表面改性工程研究中心,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① 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技术;

  ② 消失模铸造技术;

  ③ 金属材料焊接技术;

  ④ 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

  ⑤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金属材料主要研究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成型性能非枝晶组织合金(如锌合金、铝合金和镁合金)的电磁制备技术,耐蚀耐磨锌合金、耐热镁合金和高强耐磨铸态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的制备技术,皆通过省级鉴定并进一步获得国家和省基金的资助;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技术目前主要包括真空热处理技术、特种淬火介质和节能型热处理设备技术等。其中特种淬火介质和节能型热处理设备技术是很成熟的技术,目前正大力推广 。

  消失模铸造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上居国内前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即开始消失模技术的研究,先后开发了消失模铸造柴油机气缸、大型风机机座、电机转子、铸钢件和铝合金铸件。该技术于 1999 年通过江苏省科委成果鉴定,同年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并申请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由于南航的全套消失模铸造技术十分成熟, 1999 年被江苏省科技厅列为全省重点推广项目, 2001 年 9 月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改造传统铸造业应用十五重点推广项目。在国家科委重点攻关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九五重大攻关项目、江苏省科委应用基金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现已在省内外数家企业相继建立了铝合金、铜合金、耐热合金钢、耐磨铸铁的 1000-3000 吨 / 年生产线十多条。该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支研究骨干队伍 , 课题组最早开展镁合金消失模铸造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

  金属材料焊接技术包括新型焊接材料和先进焊接技术研究。新型焊接材料包括钎焊材料 ( 新型钎焊合金、无铅钎料、钎剂 ) 研制开发、模具堆焊材料、轧辊堆焊材料、各类矿山耐磨堆焊材料。曾获得过十余项部省级科研基金的资助,目前已开发了多种新型钎料、新型钎剂、堆焊焊条及药芯焊丝,可广泛用于军工及民用产品中,如可用于高档钛镍形状记忆合金眼镜架的钎焊材料;紫铜-黄铜无氟、无腐蚀的钎焊材料;连杆、曲轴等汽车用模具堆焊材料;风机叶轮、高炉料钟等矿山机械用堆焊材料;已取得主要科研成果二十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两项。另外特种材料焊接技术,如钛合金的焊接技术为国防重点型号工程“十二”号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保证;研发的生产率高、成本低、工艺设备简单爆炸焊接技术已广泛用于生产复合板材,已在化工、电力、宇航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获得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 2004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 )和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以及国家发明专利( 2003 )。

  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其中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是我国原始创新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该技术于 1992 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八五期间被国家确定为 863 计划重大关键技术项目。该技术已在普通碳钢表面形成高速钢、不锈钢、镍基合金等,使其表面具有各种特殊性能,显著提高使用寿命。近几年来,为了探索该技术在航空发动机中应用的可能性,在钛合金表面改性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许多成果。例如,在钛合金表面形成 W 、 Zr 、 Al 、 Mo 、 Cr 、 Ta 、 Nb 等合金层,大大提高其耐磨损、抗冲刷、抗氧化和耐腐蚀能力;在钛合金表面形成 Ti - Cu 、 Ti - Cr 、 Ti - Cr - Mo 等合金层,使其具有阻燃钛合金的特性;在 TiAl 金属间化合物材料表面进行 Nb 及 Ni - Cr - Mo - Nb 共渗,显著提高了抗氧化性能。双辉技术形成的表面合金层深度和成分可控,渗入元素含量随深度呈梯度分布,与基体间无明显界面,结合牢固,无微裂纹。

  激光快速烧结快速成形研究多年, 1996 年获国防预研重大项目资助,研制出一台激光选区烧结机床,完成了自己开发的 CAD 数据分层处理软件和完整的机床控制系统。在基础研究方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快速制造的特种加工理论与技术基础)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纳米材料直接成形技术的基础研究,金属粉末激光烧结的球化效应及变形控制技术) 2 项;航空科学基金 3 项(纳米粉体材料三维零件直接成型技术的研究,钛合金板的激光冲击精密成型基础研究,纳米 W-Cu 复合粉末的制备及激光烧结行为的研究,);总装备部航空科技支撑预研项目 1 项(高温合金构件 / 零件激光直接烧结制备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激光加工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其中航空结构抗疲劳断裂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激光烧结快速成型技术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激光冲击硬化处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快速成型通用控制系统获航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四、特种功能材料及元器件

 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①生物功能材料及其生物传感器技术;

  ②隐身材料技术;

  ③半导体敏感电阻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元器件制造技术 ;

  ④电子封装和复合材料基板技术;

  ⑤ 新型硅基光电子材料制备技术;

  ⑥ 自旋电子材料及其应用技术。

  生物功能材料及其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对材料的采取生物功能化 , 并研究对其性质的影响 , 制备功能材料 , 结合微加工技术进一步把生物功能化的材料组装起来 , 发展新型的器件 , 如生物传感器 , 化学传感器以及纳米生物传感器等。

  自八十年代南航隐身技术中心成立以来汇集了各方面专家,在隐身技术方面一直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在雷达散射面计算、雷达吸波材料、红外抑制器、二元红外喷管、低发射率红外隐身材料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承担了国防预研、国防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隐身材料研究项目二十多项。其中雷达吸波材料和低发射率红外隐身材料均由我院完成。

  半导体敏感电阻功能陶瓷材料及元器件具有丰富多彩的电、磁、光、声、热、色等许多物理效应,其电阻随外界物理、化学量变化而敏感变化,具有广泛应用。例如 ZnO 压敏陶瓷 V — I 非线性, BaTiO 3 基 PTC 正温热敏陶瓷 PTC 效应都是典型的半导体敏感电阻陶瓷,在通信、测量、自动化、家用电器、汽车、电机、输变配电、避雷器等电子与电力领域,广泛用于过电压、过电流、过热保护,对于提高电子电器设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起到重要作用,是高技术部门与通用技术部门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通过长期的基础理论、制备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实践,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技术链。并于 1999 年通过由航空工业总公司主持的技术鉴定,提出了半导体陶瓷敏感电阻“基因”观点,首次将材料组成,制备与性能关系在宏观与微观层次上对应起来,从而达到从微观上逐步定量设计制备各种高性能 Varistor 变阻器、 PTCR 热敏电阻器产品。鉴定委员会同行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工作涉及学科领域宽,难度大,工作深入细致,其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特别在敏感电阻的微观起源上具有独特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对该领域的理论与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工作已完成中试生产,实现了产业化,形成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电子封装和复合材料基板技术采用具有高热导特性,低成本的 Beta 氮化硅陶瓷颗粒,通过界面化学处理并与高性能、低介电常数的聚合物进行复合,同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和复合工艺研究。制备出具有高填充率、高热导率、低介电常数、低膨胀率、低固化收缩率和低应力化的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陶瓷颗粒增强有机复合基板材料。采用激光、光栅等新的现代测试技术和方法,分别对氮化硅粉体、聚合物基体及其复合基板材料的结构形态、物化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为其优化设计和复合工艺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并建立有机复合基板材料热传导和介电性能的物理模型。该新型有机复合基板材料与传统的有机复合基板材料相比,可以大幅度提高其综合性能,它将填补电子级模塑料领域有机和无机基板材料和微电子封装材料的空白。该技术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硅材料是微电子学的核心材料,但它的间接能带结构却极大地限制了它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人员,用离子束合成,分子束外延和磁控溅射等方法,成功地制备了具有直接能带结构的硅基光电子材料 b -FeSi 2 和纳米晶 Si/Ge 异质结构薄膜。其中 b -FeSi 2 的禁带宽度为 0.85eV ,光吸收系数大于 105cm -1 (1.0 eV 处 ) ,已发表 SCI 论文 5 篇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 项。该技术可用于研制发光二极管,高 灵敏度光探测器和高效太阳能电池等,也是发展硅基光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

  自旋电子材料制备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发明了用超高真空电子束蒸发方法制备高灵敏度金属多层膜自旋电子材料的新技术,通过采用特殊的过渡层和覆盖层,可以灵活地控制自旋电子材料的磁灵敏度,能直接用于磁性传感器,自旋晶体管和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的制作。还发明了用金属有机物分解法合成具有特大磁电阻效应材料的技术,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和大面积均匀等特点。迄今已发表 SCI 论文 20 多篇,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 3 项。

五、应用电化学以及电极材料与化学电源

  应用电化学方向是我院的又一研究特色,在原有电沉积(金属和非金属电镀)研究基础上,今后将重点发展化学电源,加大电极材料、电解质材料和特种低维纳米材料等的研究力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① 金属与非金属表面处理;

  ② 金属腐蚀防护与控制技术;

  ③ 新型化学电源及其电极材料技术;

  ④ 新型固体电解质材料技术;

  ⑤ 低维纳米材料的化学与电化学组装技术。

  研究金属电沉积的基本理论与规律,在电解质溶液中添加特殊的固体微粒,获得具有性能优异的高温耐氧化、耐磨损、耐腐蚀的复合金属镀层。研究多种电镀有机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研究金属化学转化、电化学转化膜的形成过程,以开发电镀、磷化和阳极氧化的系列化产品和实用技术。

  针对飞机结构腐蚀损伤的特点,收集具有典型特征的腐蚀损伤数据,并进行必要的试验与理论分析,完成飞机虚拟腐蚀试验系统和腐蚀损伤数据库的建立,获得有效的腐蚀损伤评估方法和腐蚀监测传感器原型。研发一种在线腐蚀监测传感器,安置于典型腐蚀区域,获得材料腐蚀的实时数据,分析飞机结构腐蚀的发生与发展规律,预测腐蚀损伤程度的发展趋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新型化学电源与电极材料研究课题组,有一支由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和国内专门从事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的专家组成的队伍,在国内外,尤其在国外高水平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 200 多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专利) 5 项,曾参加过国家“九五”重中之重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的研究”,并且承担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10 多个项目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基础。近几年,根据国防军事特种电源技术的需求,不断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能源材料,优先开展研发周期短、技术稳定高、能够批量生产的化学电源,重点解决高性能氢氧燃料电池电极材料和新型超级电容器的关键问题。为某型号配套,采用超级电容器和新型化学电源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一种适合于特殊需求的高比功率混合能源系统。

  研究具有特定性能的高选择导通的新型固体电解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材料和高温下稳定的高电导率固体电解质新材料体系,在燃料电池电解质和高效电极材料、航空发动机工况监测、催化、选择分离等方面的应用获得突破。

  采用多孔模板技术,用化学沉积与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多种金属、非金属以及半导体纳米线 , 或应用于制备新型能源材料,或经过适当修饰后获得具有特殊响应的纳米传感器,实现对多组分样品的在线与并行测量。

六、核技术应用

  核技术应用是包括核技术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的综合性领域。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①辐射生物效应和肿瘤放疗物理和技术研究;

  ②天然橡胶乳液辐射硫化的研究和应用;

  ③辐射交联制备医用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④辐射化学法制备医用纳米金属氧化物的研究与应用。

  电离辐射对机体、细胞和分子的生物效应研究,特别是微重力条件下高能粒子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研究;以染色体畸变、微核、 FISH 、 HPRT 为基础的生物剂量计及 ESR 生物剂量计的实用化、规范化研究;肿瘤放疗所涉紫外光、 γ 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微剂量分布研究,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物理研究中心有一批多年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学研究的科研队伍,在肿瘤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研究、紫外光及 γ 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微剂量分布研究、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深厚的学术沉积。

  天然橡胶乳液辐射硫化课题的研究己取得重大进展,当前的重点是研究改善辐射硫化胶膜的抗老化性能,辐射硫化胶膜中降低水溶性蛋白质的方法,提高撕裂强度及辐照条件和加速器用于辐射硫化的工艺等研究,如在上述领域取得进展,即可投入中试,继而实现工业应用。

  开发经辐射聚合或交联的水凝胶缓释药物系统,重点研究可生物降解热敏型智能药物释放系统,即聚氧化乙烯 - 聚左旋乳酸辐射交联水凝胶的优质配方及药物掺入的方法,研究多种药物缓释系统,以期满足临床上对肿瘤、哮喘、红斑狼疮等多种免疫系统疾病治疗的需求。开发辐射加工制备可降解生物医学工程材料,重点研制壳聚糖骨钉、骨板及其他手术用内固定物,以满足骨折及矫形手术的临床需要。

  采用高能 γ 射线辐射法制备纳米金属氧化物,由于 γ 射线的穿透能力强,很容易做到均匀辐照,且照射剂量易于控制,可以制备颗粒直径分布范围小、粒径易于控制的纳米金属氧化物。目前我国所用的纳米氧化铁微粒溶液全靠进口,价格昂贵,国内尚无同类产品生产,因此 MRI 造影增强剂及肿瘤治疗用纳米磁性氧化铁的开发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七、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①废水处理;

  ②固体废弃物处理。

  废水处理研究方向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为结合国家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技术需求而创建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废水处理研究方向在电化学处理重金属离子的电沉积理论研究和装置的开发研究、利用固体废弃物净化废水及再利用研究、城市环境用节水产品和防尘产品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流态化床净化含铜废水的机理和净化装置的研究, 1984 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活性粉煤灰净化废水的研究”获得江苏省科学基金资助,并于 1995 年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国防工办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扩大电化学方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阳极材料氧化处理草类制浆黑液(为“九五”攻关“低浓度、高得率制化学木浆工艺技术研究” (96-011-01-08) 的子课题),处于国内外草类制浆黑液的处理研究的前列。 2004 年“牛粪制气关键工艺与装备开发研制”被列为江苏省环保局科技攻关项目。

  城市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是近十几年来一项新兴的研究学科,其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目前主要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废旧塑料和粉煤灰再利用为研究方向。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已在这三个方面形成较强研究基础。承担和完成的各类研究项目达十多项,同时也为相关工业企业解决了大量的技术应用难题,累计完成的科研经费达近百万元。

  在城市垃圾研究领域,分别参与南京市水阁垃圾场、轿子山垃圾场和天井洼垃圾场处置的研究工作,并进行垃圾综合利用的研究,如水阁垃圾场收集沼气发电(项目总投资 330 万美元),已建成一台 1.26 兆瓦燃气发电机,每天发电 2.5 ~ 2.8 万度,共钻井 40 口,其中收集井 36 口,泻水井 4 口,减少了向大气排放甲烷的量。

  研究组和南京利鹏化工有限公司利用废弃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EPS 为原料生产多用途油漆,不仅为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采用该项技术所生产的高附着力聚苯乙烯系列油漆能满足在特定场合的使用要求,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很有理论研究和现实推广价值。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采用本项技术所生产的油漆产品成本比传统的乙烯类树脂油漆要低 35% 。

  粉煤灰是热电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充分利用这些废弃物也是本研究组的一项课题。近十几年来,与南京市综合利用粉煤灰办公室合作,从过去简单的筑路回填向工业、农业、建工、交通工程、土壤改良等方向发展,近两年,南京粉煤灰已在南京长江二桥、南京地铁等重点工程中使用,先后获得国家星火科技优秀成果奖和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沙发
Sjoy583 发表于 10-4-4 14:10:09 | 只看该作者
比较专业,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6 16:05 , Processed in 0.09012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