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训练营》让你的阅读分数up,up,up!第三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tinaenglish 发表于 09-7-7 11:0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考研阅读理解技巧(全部绝招都在这里了)

      英语课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从着手开始准备考研到正式考前一个半月的这段准备时间里,应重点复习,投入的时间要占平时复习时间的三分之一。英语的提高是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过程。你可以花一个月时间突击政治。但绝不敢自恃英语基础不错,放松英语的学习。提高英语成绩的捷径,我认为是多做阅读题:一是阅读理解的分值太高了,决定着考研的成败、考生的命运,无法不重视。二是阅读理解在巩固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英语水平方面有不可替代作用。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呢?

      建议如下: 一、资料的选择 首先,历年考试真题是必备的资料,真题是一个标准,做真题可以把握试题难度,出题角度,了解命题重点。其次,考研阅读辅导书,这种资料贵精不在多。另外,比较权威的考研机构有配合授课的课后练习,模拟冲刺,这种书也是不错的。 资料的选择上要把握难易程度。如果太难,文章中有很多单词不认识、有很多句子不理解、问题又偏又怪、做下来错的一塌糊涂,只会打击你的信心,浪费你的时间,也不会有很大收效。比英语真题简单也行不通,所以我建议大家选择比真题难度稍高的资料。研究生的阅读试题题材广泛,涉及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科普,教育等在内的方方面面;所选体裁多样,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文体等;文章内容时新,具有可读性,一般很少有考生读过的文章出现,所以选择的辅导书覆盖面要广,内容要跟得上时代变化。在你选择时,要考虑书籍的作者、出版社、书的质量,难易程度及参考他人对该书的评价。买书前,不妨借同学的书看一下或到书店详细阅读该书的介绍,做一两篇阅读把握难易程度,选项设置等。有些出版商只为牟利不负责任出书,书的内容东拼西凑,答案分析牵强附会或者干脆没有,甚至连答案都是错误的,这种书百害而无一利。

      二、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能力的测试包括阅读速度,理解程度以及记忆能力等。要想获得满意的考研英语成绩,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词汇量,加强阅读训练,同时熟悉一些阅读技巧和做题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做题方法,不能说哪种方法更高明,要大家纷纷仿效。我比较赞同的一种方法是先快速浏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这一遍要快,不理解的地方跳过,然后做题。这时我们心中已大概知道答案的分布,跳过无关部分,快速找到答案所在处,仔细阅读,反复推敲,直到选出正确答案。可以用直接法和排除法相结合选择答案,排除法是四个选项都看,逐一排除选项,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可提高正确率,但花费的时间较长。

     做阅读题,要避免以下几点:
第一,不忠于原文,主观选择答案。尤其对比较熟悉的题材或有个人习惯看法的问题往往容易以自己的主观看法代替作者的观点。阅读理解的各选项间干扰性很大,许多答案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是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观点,不是最确切的答案。所以我们必须仔细推敲,将原文的真正含义理解透彻,用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对照四个选项,选出最切合原文句意的答案。如果对原文中心思想把握的不到位,跟着感觉走,想当然的选择答案,就会被错误选项蒙蔽。对某一题材的熟悉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但也会出现误导答案的选择。
第二,问题简单化,粗心以及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研究生的阅读题比六级要难一些,一般情况下文章的中心思想比较隐含,不会放在每段的第一句,答案不会在文章中直接给出。所以我们通过阅读,除了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外,更要对一些没有被文字表达出来的信息,通过作者的观点,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做题时要注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理解作者的态度和选择答案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关键词包括一些重要信息的转折词,如but,yet,although,however等,这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作者要转换话题或否定已述内容。表示举例的有such as,for instanse。表示目的的有to this end ,for this purpose,with this object。另一些词如as a result,finally,in conclusion则表示作者对自己所述的事情要做一概括并准备结束所谈及的问题。一些同学做题注意力不集中,做题速度慢,还有做阅读题读出声,一字一字读,碰到不懂的单词查词典的习惯,这是很不好的。考研时间是非常紧的,要在有限时间内做完所有题就需要平时多锻炼。平时做题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阅读时碰到不认识的单词可以通过构词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或该词的同位语推测,不要经常查词典,做阅读题是培养语感,巩固词汇的过程,不是积累词汇的过程。做题查词典一是浪费时间,不利提高阅读能力,二这也不是背单词的好办法。由于阅读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广泛阅读,尽可能地接触各种文章,不要受自己兴趣爱好影响,对那些自己平时不感兴趣或觉得较难的文章更应该多训练,为考试做准备。考研有很多句子偏长,修饰语多,分隔现象严重,词义隐晦令人费解。分隔现象增多破坏句子连贯性,修饰成分多则造成理解困难,降低阅读速度。这种长句平时也要多多锻炼的。可以先弄清句子的基本成分,再弄清句子中的各修饰成分在句中作用以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考试时是没有时间这样一二三去分析的,平时这样锻炼可培养习惯思维,考试时速度自然而然就快了
第三,做完题缺少检查。对感觉把握不大或较难的试题,尤其是概括归纳题,作者意图题等在做完后要根据全文和问题的答案,看是否有矛盾,是否符合逻辑。一些细节题,推测题,判断题要在文章相关段落中找到根据,以做到确保无误。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发现缺点及时纠正并在下次做题中避免发生类似错误。 足够数量的词汇和娴熟的语法知识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增强阅读速度的基础,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答案正确率及答题速度。这段时间要合理安排时间,掌握大量词汇,熟悉一些语法知识,培养语感。 以哲学的名义搞定英语阅读 【起子】 一般来讲,搞定阅读首要任务是背会基本单词,熟悉长句。但是,这里,必须要将哲学在英语阅读的地位提出来 我们应该都注意到了,考研英语阅读文章的体裁大部分都是说明文和议论文。而这种体裁的文章,都是逻辑非常严密的文章。命题专家组不但选文是逻辑性强的,考察重点也是逻辑性较强的。我们经常遇到的“看懂了文章,却做不对题目”正是由于我们仅仅看懂了文章的字面意思,没有去认真体会文章的逻辑关系。另外,考研作文长久以来的“三段式”也是直接考察逻辑思维的。结构一般是这样的: 主题(本质)段: 拿出主题X的句子+定义X的句子展开段: 正推1+逻辑证明正推1; 正推2+逻辑证明正推2。总结段: 对主题用辨证逻辑来下结论。 考研阅读的逻辑结构形式与这个大都差不多。注意,是逻辑顺序决定了这样的结构。 【基础】能够比较连贯地看懂文章。如果觉得困惑,可参考鄙人的《从三难例句“枪挑”长句难句》 【预备知识】(这些预备知识开始只需知道即可,不必细究)
1、 思考方法 “X 是什么意思?”(就此一问题而言,X 可以是指一个概念、一个句子或一个问题。) “X 有什么根据?”(就此一问题而言,X 可以是指一个断言或理论。) 考研阅读一般会在首句给出文章主题X,要养成认出X马上就问自己以上两个问题的习惯。比如首句是“人是自私的吗?”,那么显然,自私就是X,作者一般会对X做概念解释,然后通过正面证明自己观点和反驳相反观点的一系列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至于究竟在哲学上应该如何下定义和推理,这里不必细究,只要知道有这个过程就好了。因为命题专家组就是要考察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当我们说甲是乙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时,意思是说没有甲,乙便不可能存在。 当我们说甲是乙的足够(或充份)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时,意思是说若甲存在,则乙亦必定存在。换句话说,没有可能有甲而没乙。 有四条边是一个正方形的必要条件。廉洁是成为好的公务员的必要条件。 氧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拥有十个椰子是拥有多过三个椰子的充分条件。 绝对零度是物质份子活动停顿的充分条件。 以上的主题分别是“四条边、廉洁、氧气、有10个椰子、绝对0度”,文章之后必然会对其充分条件“正方形、好的公务员、人类生存”或者必要条件“有>三个椰子、物质分子活动停顿”进行详细阐述。预备知识就先这么多好了,多了大家都不愿意看了。


Text 1
Dr Rablen and Dr Oswald have just published a study which concludes that Nobel science laureates liv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of their colleagues who were nominated for a prize, but failed to receive one. They work with data from 1901 to 1950, and the search is restricted to men (to avoid differences in lifespan between the sexes), and those killed prematurely are eliminated. That gave them 135 prize winners and 389 alsorans.
The theory they were testing was that status per se, rather than the trappings of status, such as wealth, act to prolong life. This idea was first declared by Sir Michael Marmot, of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Sir Michael studied the health of British civil servants and discovered, contrary to his and everyone elses expectations, that those at the top of the hierarchywhom the stress of the job was expected to have affected adverselywere actually far healthier than the supposedly unstressed functionaries at the bottom of the heap. Subsequen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this result, and suggested it i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larger salaries of those at the top. But Dr Rablen and Dr Oswald thought i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refine the observation still further, by studying individuals who were all, in a sense, at the top. By comparing people good enough to be considered for a Nobel, they could measure what the status of having one was worth.
Comparing winners and alsorans from within the same countries, to avoid yet another source of bias, Dr Rablen and Dr Oswald found that the winners lived, on average, two years longer than those who had merely been nominated. Exactly what causes this increased longevity is unclear. It is not the cash, though. The inflationadjusted value of the prize has fluctuated over the years, so the two researchers were able to see if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money was correlated with longevity. It was not.
With the hierarchically ordered individuals studied by Sir Michael and his successors, both medical records and experiments on animals suggest stress hormones are involved. It is, indeed, more stressful to be at the bottom than the top, even if being at the top involves making decisions on the fate of nations. The result Dr Rablen and Dr Oswald have come up with, though, suggests a positive effect associated with high status, rather than the absence of a negative effect, since unsuccessful nominees never know that they have been nominated.
A similar effect has been noted once before, in a different field. Research published a few years ago by Donald Redelmeier and Sheldon Singh, of Sunnybrook and Womens Hospital in Toronto, showed that Oscarwinning actors and actresses live 3.6 years longer than those who are nominated, but do not win. However, in that case the failed nominees do know that they have failed. And, curiously, Oscarwinning scriptwriters live 3.6 years less than do nominees. Perhaps writers, unlike actors and scientists, live in a world of inverted snobbery.
495 words






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has been done to avoid the possible source of bias in the two Drs study?

A Excluding the nonnormal deaths.
B Selecting more prize nominees than winners.

C Having all subjects from the same country.
D Assuming inflation is an irrelevant factor.

7. The two Drs study and that of Sir Michaels are different in that .

A they have differe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B they use different methods of selecting subjects

C they demonstrate opposite findings

D they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influence

8. What is the two Drs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ir findings?

A People at the top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money.

B People at the top pay more attention to health.

C It is in fact less stressful to be at the top than the bottom.

D High statu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eople.

9.
It can be learned that Redelmeier and Singh
s study .


A considered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everal factors
B considere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C has refuted the conclusions of the two Drs
D has been refined further by the two Drs

10. The text intends to tell us that .

A 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
B great hopes make great man

C success in career brings health benefit
D losers are always in the wrong


核心词汇


nominate [′nmineit]

vt. *to formally suggest that sb should be chosen for an important role, prize, position, etc.提名,推荐 例:She has been nominated for the presidency. 她已经获得了董事长职位的提名。②to choose sb to do a particular job任命,指派 例:I have been nominated to the committee. 我被任命为委员会委员。③to choose a time, date, or title for sth挑选,指定(时间、日期、名称等) 例:1 December has been nominated as the day of the election. 121被指定为选举日。

prematurely[prim′tjuli]

ad. *happening before the normal or expected time过早地,提前地 例:Her hair became prematurely white. 她的头发过早地苍白了。②happening or made too soon草率地,仓促地 :Im sorry for writing to you prematurely.很抱歉草率地给您写信。mature

a.成熟的

v. 成熟

functionary[′fknri]

*n.
C
a person with official duties
公职人员,官员


a. 职务上的,官员的  

bias [′bais]

n. ①[U,Ca strong feeling in favor of or against sb or sth, often not based on fair judgement偏见,偏心 例:Old biases die hard. 古老的偏见很难消除。②[Can interest in one thing more than others; a special ability偏好,特殊能力 例:His scientific bias showed itself in early childhood. 他幼年时就显示出对科学的偏好。*③偏差 例:Bias in dataanalysis is common. 数据分析中的偏差是很常见的。

vt. to unfairly influence sbs opinions or decisions使有偏见,使偏心 例:His background biases him against foreigners.他的经历使他对外国人抱有偏见。

超纲词汇

laureate [′lriit]

n. C]荣誉获得者,获奖者

per se


ad.
本身,本质上


alsoran

n.(竞赛、竞选等的)失败者

trappings
[′trpiz]


n. (尤用作贬义)(与某一处境、职业或社会地位有关的)身外之物,标志,服装

inverted snobbery

倒转势利眼(不赞成所有与高社会地位有关的事物,而对低社会地位感到自豪)  

snobbery n. 势利态度或行为;自以为优越的态度或行为






语篇分析
本文题材涉及事业成就。文章介绍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事业成功者更长寿。它是一篇“研究介绍型”文章,按照“介绍研究过程和研究发现——解释研究发现——提及其他类似研究”的框架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为第一至三段:介绍一项有关“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长寿”的研究过程及发现。
第一段首句指出两位博士的研究结论:诺贝尔奖得主比落选者长寿。第二、三句介绍数据收集过程。
第二段首句指出研究验证的理论:地位本身能使人长寿(status per se act to prolong life)。随后三句介绍了该理论的得来。从中可以推知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居高位者更健康;而且这和高薪无关。最末两句介绍了两位博士的实验动机:继续深入验证该理论,看其是否适用于“对比双方(诺贝尔奖得主和落选者)都是位居社会顶层者”的情况。
第三段首句指出研究者排除的另一项偏差源——国家之间的差异对人的寿命的影响。“另一(another)”针对第一段倒数第二句中提及的两项偏差源“性别差异”和“英年早逝者”而言。 第二句指出研究发现:诺贝尔奖得主更长寿。最后三句则排除了“长寿源于高薪”的可能,并说明根据。
第二部分为第四段:解释研究发现。
第四段首句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事业成功者更长寿”:压力荷尔蒙(stress hormones)的作用。第二、三句则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句指出,位居高位者压力较小。第三句指出,位居高位本身就有正面的效应。
第三部分为第五段:介绍了其他领域研究的相似现象。
文章前半部分指出另一个证明“事业成功者更长寿”的研究发现:奥斯卡最佳表演奖得主寿命长于落选者。但最末两句通过curiously引出了一个相反的现象:奥斯卡最佳编剧得主寿命却比落选者短。

试题命制分析
通过对文章的整体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命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 事实细节题
1)针对第一段第二句和第三段第一句,可以考查两位博士为了避免研究结果的偏差而做的努力,参见试题6
2)根据前三段内容,可以考查两位博士的实验和Sir Michael Marmot实验的差别,参见试题7
(3) 根据第四段内容,可以考查两位博士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参见试题8
4)针对最后一段,可以考查Redelmeier and Singh研究的细节,参见试题9

2.
推理引申题。

1)针对第二段内容,可以考查Sir Michael Marmot 研究的目的。如: Sir Michael Marmot观察公务员健康状况可能是为了。[A]发现压力大小和职位高低的关联; B]发现压力对健康的影响;[C 证明居高位者更健康;[D 证明收入高者更健康。(答案:[B])
2)针对三段末句,可以推理两位博士的实验过程。如:根据文中内容可以推知,两位博士。[A]对比了不同届诺贝尔奖得主的寿命;[B]计算了诺贝尔奖金的实际价值;[C]调查了获得诺贝尔奖的负面效应;[D 调查了诺贝尔奖得主的工作压力。( 答案:[A])
3. 文章主旨题
参见试题10




试题精解
6. 在两位博士的研究中,以下哪项是为了避免可能的偏差源而做的努力?

A 排除非正常死亡。
B 挑选的被提名者多于获奖者。

C 所有实验对象来自同一国家。
D 假定通货膨胀是一个不相关因素。
[精解]  答案A本题考查事实细节。文章第一段介绍了两位博士在研究中为了避免偏差源所采取的两项措施:一,研究对象限定为男性,以避免性别差异造成的寿命不同;二,排除英年早逝的人。第三段首句提到另外一项措施:将比较双方限定在同一个国家内。[A]选项是第二项措施的改写,为正确选项。
B]为第一段末句提到的事实,但它不是避免偏差源的手段,而是避免偏差源之后得到的客观实验数据。[C]偷换概念,将第三段首句提到的“将对比双方限定在同一个国家内”偷换成“所有实验对象都来自同一国家”。有关通货膨胀的内容只在第三段最后两句提及:奖金的通胀调整值在过去几年间不断变化,这使得研究者能够发现奖金的购买力和长寿之间的相关性。这说明通货膨胀是得到该研究结果的必要条件。因此[D]本身与事实不符,更不是避免偏差源的措施。
7. 两位博士的研究与麦克先生的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

A 理论基础不同
B 研究对象选取的方法不同

C 结论截然相反
D 影响程度不同
[精解]  答案B本题考查事实细节。关于选取研究对象的内容只在第二段出现。首先,从第二段第三句对麦克爵士研究的介绍(Sir Michael studied... of the heap)可知,他的研究对象包括高层和底层的公务员。其次,倒数第二句提到两位博士的研究对象都是位居高层的人(individuals who were all, in a sense, at the top)。由此可推知,[B]是两个研究的不同之处。
第二至四段论述了两位博士的研究与麦克爵士的研究的内容。第二段前两句提到,两位博士研究要验证的理论最早是由麦克爵士提出的,可见两者的理论基础相同,排除[A]选项。两个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都验证了较高的地位和长寿之间的关联,所以[C]选项为反向干扰。文中并未比较两个实验的影响力,[D]为无中生有项。
8. 两位博士对于研究结果的解释可能是什么?

A 身居高位者不必担心钱。
B 身居高位者更关注健康。

C 位居高位的人压力其实比底层的人小。
D 地位高带给人们一种积极效应。
[精解]  答案D本题考查事实细节。第四段末句指出,两位博士的结论说明地位高具有积极影响(a positive effect associated with high status),由此可判断[D]正确。第三段后面部分明确指出两位博士研究的长寿与钱无关(It is not the cash... It was not),由此排除[A]。文中并未提到对于健康的关注问题,[B]无中生有。[C]张冠李戴:从第四段前两句可知它是对麦克爵士研究结果的解释。
9. 从文中可知莱德梅尔、辛格的研究。

A 考虑了多个因素的积极影响
B 考虑了积极和消极因素

C 驳斥了两个博士的结论
D 被两个博士进一步完善
[精解]  答案B本题考查事实细节。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Redelmeier and Singh定位到最后一段。该段首句承接第四段末句“两位博士的结论表明了地位高带给获奖者的积极影响”指出:相似的效应也曾在不同领域(奥斯卡奖)中被记录过。第三句进一步提到“但是,落选的提名者知道自己失败了”。由此可见,该研究既考虑了获奥斯卡奖的积极效应也考虑了未获奖的消极影响,[B]正确。[A]选项中“多个因素”无从推知。
从该段首句“相似的效应以前也曾被记录过”可知两个研究相互印证;虽然后面提到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出现的相反的情况,但作者只给出了“令人好奇”和“或许他们生活在反势利的世界里”的评价,并没有指出这一现象推翻了“地位高具有积极影响”这一结论。 C]过度引申。两项不同领域里进行的不同研究,除了结论恰巧相似之外,无其他关联,[D]无中生有。
10. 本文旨在告诉我们。

A 健康胜过财富
B 伟大的抱负造就伟大的人物

C 事业的成功有利于健康
D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精解]  答案C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全文围绕两位博士的研究展开论述。第一段是导入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结论及对象。第二至四段为主体部分。表面上看,该部分内容比较繁多,提及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与其他研究进行比较,但核心内容却是探索获奖者长寿的原因。在排除了财富和压力因素后,第四段末指出原因就是地位高带来的积极作用。从文中多个研究的对象(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高级公务员、奥斯卡奖获得者)可知,这里的“地位高”指 “事业的成功”。因此[C]正是文章主体部分所要说明的。其他选项分别强调了健康、抱负、胜利结果的重要性,都不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全文翻译
拉伯伦博士与奥斯瓦尔德博士刚刚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其结论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寿命明显长于其虽被提名却未得奖的同事。两位博士研究了19011950年间的数据,研究对象限定为男性(以避免性别造成的寿命的差异),并排除了那些英年早逝的人。最终他们得到了135位获奖者和389位落选者的相关数据。
他们要验证的理论是:地位本身,而非诸如财富等地位的象征,能起到延长寿命的作用。这个观点最初是由伦敦大学学院的麦克·马莫特爵士提出的。麦克爵士曾研究了英国公务员的健康状况后发现:与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预料相反的是,那些位居高层者(人们本以为工作压力会对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反而远比那些被认为没有承受压力的底层的公职人员健康。后续研究已经印证了这一结论,并指出这与位居高层者较丰厚的薪水无关。但是拉伯伦博士与奥斯瓦尔德博士认为,通过研究某种意义上同样位居高层的人来进一步完善这一发现会很有趣。通过比较那些有实力被提名诺贝尔奖的人,他们可以测量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地位价值几何。
通过比较来自同一个国家的获奖者与落选者(以避免另一种偏差源),拉伯伦博士与奥斯瓦尔德博士发现,获奖者的寿命比那些仅得到提名的人平均长两年。虽然长寿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肯定不是因为钱。在过去数年里,通货膨胀不断改变着奖金的价值,因此两位研究者可看出货币的购买力是否与长寿相关。答案是否定的。
在麦克爵士及其后继者对不同等级的人进行的研究中,医学记录和动物实验都表明压力荷尔蒙在起作用。确实,身处底层所承受的压力比高层大,即便位居高层者要做出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决定也是如此。但是,拉伯伦博士与奥斯瓦尔德博士所得出的结论却表明了(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高等地位会产生积极影响,而不是表明可以避免(落选诺贝尔奖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因为没能获奖的提名者从不知道自己曾获得了提名。
另一个领域也曾经记录过类似的效应。森尼布鲁克的唐纳德·莱德梅尔和多伦多妇女医院的谢尔登·辛格在几年前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奥斯卡奖获奖演员的寿命要比那些获得提名但是最终没有得到该奖项的演员平均长3.6年。然而,该研究中,落选的提名者知道自己失败了。与此同时,令人好奇的是,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获奖者的寿命却比提名者要短3.6年。或许作家不像演员和科学家那样,他们生活在反势利的世界里。



[ 本帖最后由 tinaenglish 于 2009-7-8 17:2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youguo1986 发表于 09-7-9 10:54:1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支持一下
顶啊
板凳
kaximoduo 发表于 10-3-8 19:28: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地板
llmmqq524 发表于 10-3-31 20:33: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诶  研究研究
5#
无足的追云鸟 发表于 10-3-31 23:54:57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正好为英语阅读发愁,分享了,谢谢!
6#
tingyu_mol 发表于 10-4-1 09:23:01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5 20:45 , Processed in 0.10382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