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学院考试大纲

[复制链接]
11#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7:44 | 只看该作者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本《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生入学考试,属专业课程选考科目。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

生态效应以及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过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成因和防治途径,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生物净化过程,并具

有综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考试内容
(一)        全球性环境问题
1.        全球气候变化
2.        臭氧层破坏
3.        酸沉降
4.        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        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环境问题
1.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        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及其变化趋势
(三)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
1.        水资源的基本概念
2.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3.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四)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1.        大气结构和组成
2.        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3.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转化
4.        大气污染的生物净化和防治
(五)        水环境及其保护
1.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
2.        水体污染和污染物
3.        水体中污染物的扩散与转化
4.        水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5.        水污染的生物净化
(六)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1.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        土壤污染类型及其危害
3.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七)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1.        环境监测的内容
2.        环境质量标准
3.        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评价

二、        考试要求
(一)        全球性环境问题
熟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概念、特点、产生的影响和防治对策。
(二)        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环境问题
熟悉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了解主要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趋势。
(三)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
    掌握水资源的基本概念,熟悉我国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途径。
(四)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熟悉大气结构和组成,掌握大气污染和污染物的类型、来源和性质,掌握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转化过程,了解大气污染的生物净化和防治。
(五)        水环境及其保护
    熟悉天然水的化学组成,掌握水体污染和污染物的类型、来源和性质,掌握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过程,了解水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机理,了解水污染的生物净化方

法。
(六)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熟悉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掌握土壤污染类型及其危害,了解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七)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掌握环境监测的内容和监测指标,熟悉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了解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评价方法。

三、        主要参考书目
1.        何强,井文涌,王  亭编著,环境学导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2.        孔繁翔主编,环境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7:53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普通地质学》(甲)考试大纲

本《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是地质学各专业的最基础理论课程,介绍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该课程主要描述地球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特征、岩石圈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变历史、地质历史上古生物演化概况等地质学基本知识。在地质学看来,地球是个45亿年以来一直不停地发展演化着的动态的星球。因此,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们应掌握地质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时空概念,即地球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动态演化。

一、考试内容
(一)有关地球和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1.        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二)矿物
1.        矿物的定义及主要性质
2.        常见造岩矿物
(三)岩浆作用和火成岩
1.        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
2.        火山与火山活动
3.        侵入岩体的基本特征
(四)外动力地质作用和沉积岩
1.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2.        沉积岩的结构构造
(五)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1.        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变质作用的方式
2.        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3.        变质作用的类型
(六)地质年代
1.相对地质年代
2.同位素地质年代与地质年代表
(七)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        地震基本概念与地震波
2.        地球内部构造
3.        地壳
(八)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        岩石变形与地质构造
2.        褶皱与断层
3.        地层的接触关系
(九)海底扩张及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2.板块构造基础知识
(十)风化作用
1.        风化作用的类型
2.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3.        风化作用的产物
(十一)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        河流的形成
2.        河流的侵蚀作用
3.        河流的搬运作用
4.        河流的沉积作用
(十二)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1.        海洋概况
2.        海水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3.        海底沉积物
(十三)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1.        湖泊概述
2.        湖泊的沉积作用
3.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
(十四)冰川、地下水和风的地质作用
1.        冰川地质作用基础
2.        地下水地质作用基础
3.        风的地质作用基础
(十五)地球的演化
1.        地球的天文时期
2.        隐生宙时期
3.        显生宙时期

二、考试要求
(一)有关地球和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1.        较好地把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表面形态、大陆和大洋的地形特征。
2.        了解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3.        大致了解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太阳系相关概念,包括撞击作用、类地行星、类木行星、小行星、陨石。
(二)矿物
1.        准确掌握矿物的定义、晶体与非晶体区别、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及力学性质。
2.        熟悉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
(三)岩浆作用和火成岩
1.        准确掌握岩浆和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岩浆类型、鲍文反应系列等内容。
2.        了解火山活动的主要现象及火山活动的产物,火山喷发的基本类型,全球及我国现今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3.        掌握深成侵入体和浅成侵入体的基本特点。
4.        清楚火成岩常见的结构构造。
(四)外力地质作用和沉积岩
1.        较好地把握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作用)特征。
2.        清楚沉积岩常见的结构构造。
(五)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1.        熟悉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2.        了解变质作用的方式,包括重结晶作用、重组合作用、交代作用。
3.        清楚变质岩主要的结构构造。
4.        了解主要变质作用类型,包括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六)地质年代
1.        准确把握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标准,包括地层层序、生物层序、穿插关系。
2.        准确理解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年代的概念。
3.        掌握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与地层单位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
(七)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        掌握地震基本概念,包括地震、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震源距等。
2.        掌握地震的震源深度分类、成因分类。
3.        掌握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确定。
4.        了解全球地震分布,包括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洋中脊地震带。
5.        了解地震波的基本特征(纵波、横波、表面波)及地震仪。
6.        通过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内部主要界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康拉德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地球的基本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软流圈、各圈层的基本物态特征。
7.        了解大陆地壳的双层结构特征、大洋地壳的基本结构特征、地壳均衡概念。
(八)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        掌握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层产状及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2.        掌握褶皱的几何要素(枢纽、轴面、翼、核)、常见褶皱类型及特点(基本类型:向斜、背斜;按照轴面产状、枢纽产状划分的类型)、褶皱的识别及形成时代。
3.        掌握断裂构造的基本特征,包括节理和断层、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盘、位移、断距)、常见断层类型及特点(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断层的识别标志及形成的时代。
4.        准确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侵入接触)的特点及其地质意义。
(九)海底扩张及块构造
1.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思想和证据。
2.        了解洋脊、洋脊地震带、洋脊沉积物分布特征、两种大陆边缘、洋底海山及火山岛链、热点等特点。
3.        准确把握海底扩张的证据,包括古地磁学(地磁场转向、海底地磁条带)、海底年龄、洋中脊考察、转换断层。
4.        掌握板块构造的含义、板块划分的依据、三大类板块边界(离散型、聚敛型、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全球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可能的驱动力。
5.        了解板块构造与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造山运动、成矿作用等的关系。
(十)风化作用
1.        掌握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河、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        掌握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3.        了解风化作用的产物,包括风化产物的类型、残积物、风化壳剖面、古风化壳、土壤。
(十一)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        掌握河流的侵蚀作用方式、侵蚀作用方向。
2.        掌握河流的搬运作用方式、搬运能力和搬运量。
3.        掌握河流的沉积作用一般特点、沉积的主要类型。
(十二)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1.        了解海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海洋生物基本特征。
2.        掌握波浪、潮汐、洋流、浊流及其地质作用。
3.        掌握海洋沉积物的来源。
(十三)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1.        掌握湖水的来源、排泄及其化学成分、湖泊的成因类型等基本知识。
2.        掌握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潮湿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3.        掌握沼泽的成因、沼泽沉积作用及其矿产。
(十四)冰川、地下水和风的地质作用
1.        准确掌握冰川地质作用相关概念,包括成冰作用、冰川冰、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冰渍物、冰期、间冰期。
2.        掌握地下水地质作用相关概念,包括孔隙度、透水性、隔水层、地下水面、潜水、承压水、喀斯特地貌。
3.        了解风的地质作用相关概念,包括吹扬、磨蚀、风积物、沙丘、沙漠、黄土、沙漠化。
(十五)地球的演化
1.        大致了解地球的天文起源假说。
2.        了解隐生宙时期大气圈和水圈成分演化、陆核和地盾的形成情况。
3.        掌握显生宙时期生物的全面繁荣和快速演化、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特点、构造运动频繁。
4.        了解古地理变迁特点。


三、主要参考书目
夏邦栋,《普通地质学》,1995, 第二版,地质出版社
或其它《普通地质学》教科书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5年5月20日
13#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8:03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普通地质学》(乙)考试大纲

本《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是地质学各专业的最基础理论课程,介绍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该课程主要描述地球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特征、岩石圈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变历史、地质历史上古生物演化概况等地质学基本知识。在地质学看来,地球是个45亿年以来一直不停地发展演化着的动态的星球。因此,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们应掌握地质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时空概念,即地球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动态演化。基本掌握地质学各种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了解一定的地学野外与室内研究方法。

一、考试内容
(一)有关地球和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1.        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二)矿物
1.        矿物的定义及主要性质
2.        常见造岩矿物
(三)岩浆作用和火成岩
1.        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
2.        火山与火山活动
3.        侵入岩体的基本特征
4.        常见岩浆岩的肉眼鉴定
(四)外动力地质作用和沉积岩
1.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2.        沉积岩的结构构造
3.        常见沉积岩的肉眼鉴定
(五)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1.        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变质作用的方式
2.        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3.        变质作用的类型
4.        常见变质岩的肉眼鉴定
(六)地质年代
1.相对地质年代
2.同位素地质年代与地质年代表
(七)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        地震基本概念与地震波
2.        地球内部构造
3.        地壳
(八)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        岩石变形与地质构造
2.        褶皱与断层
3.        地层的接触关系
(九)海底扩张及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2.板块构造基础知识
(十)风化作用
1.        风化作用的类型
2.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3.        风化作用的产物
(十一)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        河流的形成
2.        河流的侵蚀作用
3.        河流的搬运作用
4.        河流的沉积作用
(十二)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1.        海洋概况
2.        海水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3.        海底沉积物
(十三)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1.        湖泊概述
2.        湖泊的沉积作用
3.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
(十四)冰川、地下水和风的地质作用
1.        冰川地质作用基础
2.        地下水地质作用基础
3.        风的地质作用基础
(十五)地球的演化
1.        地球的天文时期
2.        隐生宙时期
3.        显生宙时期
(十六)常见地质图件的识别
1.        综合地层柱状图
2.        地质图

二、考试要求
(一)有关地球和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1.        较好地把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表面形态、大陆和大洋的地形特征。
2.        了解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3.        大致了解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太阳系相关概念,包括撞击作用、类地行星、类木行星、小行星、陨石。
(二)矿物
1.        准确掌握矿物的定义、晶体与非晶体区别、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及力学性质。
2.        熟悉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
(三)岩浆作用和火成岩
1.        准确掌握岩浆和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岩浆类型、鲍文反应系列等内容。
2.        了解火山活动的主要现象及火山活动的产物,火山喷发的基本类型,全球及我国现今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3.        掌握深成侵入体和浅成侵入体的基本特点。
4.        清楚火成岩常见的结构构造。
5.        熟悉常见火成岩的肉眼鉴定(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辉长岩、橄榄岩);
(四)外力地质作用和沉积岩
1.        较好地把握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作用)特征。
2.        清楚沉积岩常见的结构构造。
3.        熟悉常见沉积岩的肉眼鉴定(砾岩、砂岩、粉砂岩、页岩、火山角砾岩、石灰岩、硅质岩)
(五)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1.        熟悉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2.        了解变质作用的方式,包括重结晶作用、重组合作用、交代作用。
3.        清楚变质岩主要的结构构造。
4.        了解主要变质作用类型,包括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5.        常见变质岩的肉眼鉴定(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构造角砾岩)
(六)地质年代
1.        准确把握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标准,包括地层层序、生物层序、穿插关系。
2.        准确理解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年代的概念。
3.        掌握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与地层单位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
(七)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        掌握地震基本概念,包括地震、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震源距等。
2.        掌握地震的震源深度分类、成因分类。
3.        掌握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确定。
4.        了解全球地震分布,包括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洋中脊地震带。
5.        了解地震波的基本特征(纵波、横波、表面波)及地震仪。
6.        通过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内部主要界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康拉德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地球的基本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软流圈、各圈层的基本物态特征。
7.        了解大陆地壳的双层结构特征、大洋地壳的基本结构特征、地壳均衡概念。
(八)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        掌握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层产状及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2.        掌握褶皱的几何要素(枢纽、轴面、翼、核)、常见褶皱类型及特点(基本类型:向斜、背斜;按照轴面产状、枢纽产状划分的类型)、褶皱的识别及形成时代。
3.        掌握断裂构造的基本特征,包括节理和断层、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盘、位移、断距)、常见断层类型及特点(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断层的识别标志及形成的时代。
4.        准确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侵入接触)的特点及其地质意义。
(九)海底扩张及块构造
1.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思想和证据。
2.        了解洋脊、洋脊地震带、洋脊沉积物分布特征、两种大陆边缘、洋底海山及火山岛链、热点等特点。
3.        准确把握海底扩张的证据,包括古地磁学(地磁场转向、海底地磁条带)、海底年龄、洋中脊考察、转换断层。
4.        掌握板块构造的含义、板块划分的依据、三大类板块边界(离散型、聚敛型、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全球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可能的驱动力。
5.        了解板块构造与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造山运动、成矿作用等的关系。
(十)风化作用
1.        掌握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河、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        掌握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3.        了解风化作用的产物,包括风化产物的类型、残积物、风化壳剖面、古风化壳、土壤。
(十一)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        掌握河流的侵蚀作用方式、侵蚀作用方向。
2.        掌握河流的搬运作用方式、搬运能力和搬运量。
3.        掌握河流的沉积作用一般特点、沉积的主要类型。
(十二)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1.        了解海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海洋生物基本特征。
2.        掌握波浪、潮汐、洋流、浊流及其地质作用。
3.        掌握海洋沉积物的来源。了解滨海沉积、浅海沉积、半深海沉积、深海沉积的特点。
(十三)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1.        掌握湖水的来源、排泄及其化学成分、湖泊的成因类型等基本知识。
2.        掌握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潮湿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3.        掌握沼泽的成因、沼泽沉积作用及其矿产。
(十四)冰川、地下水和风的地质作用
1.        准确掌握冰川地质作用相关概念,包括成冰作用、冰川冰、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冰渍物、冰期、间冰期。
2.        掌握地下水地质作用相关概念,包括孔隙度、透水性、隔水层、地下水面、潜水、承压水、喀斯特地貌。
3.        了解风的地质作用相关概念,包括吹扬、磨蚀、风积物、沙丘、沙漠、黄土、沙漠化。
(十五)地球的演化
1.        大致了解地球的天文起源假说。
2.        了解隐生宙时期大气圈和水圈成分演化、陆核和地盾的形成情况。
3.        掌握显生宙时期生物的全面繁荣和快速演化、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特点、构造运动频繁。
4.        了解古地理变迁特点。
(十六)常见地质图件的识别
1.        了解综合地层柱状图的一般内容、地层单位及其相互关系、地层厚度换算、火成岩与沉积岩层的相互关系等。
2.        了解正规地质图的构成(图名、比例尺、国际分幅代号、主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图例等)、能够由图上读出区内地层、构造、岩石主要特点。


三、主要参考书目
夏邦栋,《普通地质学》,1995, 第二版,地质出版社
或其它《普通地质学》教科书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5年5月20日
14#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8:14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乙)》考试大纲
本《生态学(乙)》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研究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生态学也是地学、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等相关学科和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现代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多尺度(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和全球)、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可为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熟悉生态学在自己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了解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具有应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能力。
一、        考试内容
(一)        生态学概论
1.        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
2.        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3.        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对象
(二)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1.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方式
3.        生物对主要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土壤)的适应
(三)        种群生态学
1.        物种的概念
2.        物种的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
3.        物种的形成
4.        种群(population)的概念
5.        种群的动态
6.        种群的调节
7.        生活史对策
8.        种内及种间关系
(四)        群落生态学
1.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2.        生物群落的动态
3.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4.        《中国植被》中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及其分类系统
(五)        生态系统生态学
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转化:各级生产力与能量流动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般特点,水、碳、氮、磷、硫、有毒有害物
(六)        景观生态学
1.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景观和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时空异质性和斑块性等核心概念,基本理论
2.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景观指数法,空间统计学方法,景观模型
3.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七)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全球变化研究
2.        生物多样性保护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生态工程
二、        考试要求
(一)        生态学概论
1.        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中包括那些重要阶段,这些阶段的生命形式及环境特征是什么;Miller实验(S. L. Miller,1953)的内容。
2.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以及生物圈的空间范围。
3.        了解生态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史,需要掌握20世纪20~50年代植物生态学的几个重要学派,以及他们的主要特点。
(二)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1.掌握基本概念,例如:限制因子、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主导因子、生境(habitat)、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内稳态(homeostasis)、驯化、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等等。
2.掌握基本定律,例如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等等。
3.掌握主要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对生物的作用,以及生物对它们的适应方式和类型,并能够用于分析具体问题。
(三)        种群生态学
1.        了解物种(species)概念的发展历史,掌握E.Mayr提出的生物学种的概念。
2.        了解物种遗传变异与选择;掌握物种形成的过程及方式。
3.        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涵义、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的概念及种群基本特征。
4.        了解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原因及种群调节假说。
5.        理解生活史的概念、繁殖与生殖的区别及繁殖的生态学意义。
6.        掌握繁殖策略的概念、r-对策和k-对策的概念及其生态特征,了解目前提出的生态对策类型。
7.        掌握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和一般特点,重点掌握竞争、捕食和共生现象的生态学意义。
8.        掌握生态位的基本概念,了解生态位(niche)提出的过程及其内涵。
9.        掌握他感作用的概念,了解他感作用的类型、他感物质及生态学意义。
(四)        群落生态学
1.        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群落物种组成分析的基本概念,例如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等;掌握描述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的相关指标,例如丰富度、密度、盖度、频度、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等。
3.        掌握描述群落结构的相关概念,例如层片、生活型等;了解群落外貌与季相、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等生态意义。
4.        掌握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主要因素,并了解相关的假说和理论。
5.        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掌握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群落演替顶极的主要学说。
6.        掌握群落分类的意义及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系统及单位。
7.        熟悉《中国植被》中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及其分类系统。
(五)        生态系统生态学
1.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2.        掌握食物链与食物网、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概念。
3.        掌握生态效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4.        掌握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原理,并能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
5.        掌握初(次)级生产和生产效率的概念,掌握限制初(次))级生产的主要因素,了解初(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6.        掌握分解过程的性质及资源质量、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和理化环境等对分解作用的影响。
7.        掌握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能流分析。
8.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机理。
9.        了解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掌握生态系统中水、碳、氮等物质循环的主要过程,并能分析实际问题。
(六)        景观生态学
1.        理解和掌握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2.        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掌握景观生态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        了解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
5.        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生态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七)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掌握环境问题的实质和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当前全球变化的主要研究领域,理解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2.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测度,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措施。
3.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        掌握生态恢复的概念、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关系、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5.        掌握生态工程的概念,了解生态工程学原理。
三、        主要参考书目
1.        李博主编,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基础生态学,孙儒泳、李庆芬、刘翠娟、娄安如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7 月第一版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5年6月30日
15#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8:24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利用、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        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
3、        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        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        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        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        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
3、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
4、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        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2、        影响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
3、        菌根,土壤酶及活性物质
4、        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        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
2、        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3、        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
4、        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

(六)土壤水
1、        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        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
3、        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和土面蒸发
4、        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包括对流、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
1、        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
2、        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3、        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热扩散率
4、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形、地貌及植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
1、        成土因素
2、        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基本成土作用,主要成土过程
3、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土壤剖面,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4、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理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九)土壤胶体化学
1、        土壤胶体表面类型,比表面和表面积,表面电荷和电位
2、        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阳离子专性吸附
3、        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        土壤酸性、碱性的形成
2、        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3、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体系,氧化还原指标,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4、        土壤缓冲性概念,土壤酸、碱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5、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
1、        土壤碳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对碳循环的影响,土壤碳素循环与全球变化
2、        土壤氮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壤氮素的获得和转化,土壤氮素转化,土壤氮素调控,生物固氮
3、        土壤磷的形态、数量,固定及转化
4、        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5、        土壤中养分平衡,养分移动,养分补给

(十二)土壤耕作和管理
1、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最适耕作的土壤条件。

(十三)土壤污染与防治
1、        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土壤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
2、        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点源污染,面源污染
3、        土壤组成、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的影响
4、        酸性沉降对土壤性质和生物的影响
5、        土壤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十四)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        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2、        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        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二、考试要求

(一)土壤学概况
1、        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林业生产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土壤肥力、土壤基本物质组成等概念。
3、        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简史,包括世界土壤科学发展史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及其基本观点和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史。
4、        了解土壤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        了解原生矿物组成,次生矿物组成,掌握土壤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2、        重点掌握铝硅酸盐粘粒矿物的构造特征,粘粒矿物晶架内的同型异质替代(同晶替代)。
3、        掌握粘粒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粘土矿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粘粒矿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        掌握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的概念,了解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情况。
3、        了解腐殖质形成的两个阶段,及合成腐殖质所需的基本材料。
4、        掌握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反应,有机物质的组成状态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影响。了解腐殖化系数的概念。
5、        重点掌握腐殖质的组成,腐质酸的分离提取,腐质酸的含氧功能团和电性。掌握腐质酸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及腐质酸的分子结构特征。
6、        掌握土壤有机质的养分,保肥性能,以及促进团粒结构形成等方面的重要性。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激发效应”。

(四)土壤生物
1、        了解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2、        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方式及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3、        掌握土壤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4、        掌握菌根对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影响。
5、        了解土壤酶及活性物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        掌握国际制土粒分级标准,掌握砂、粉、粉粒的基本性质,了解前苏联、美国、中国的土粒分级标准。
2、        重点掌握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了解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3、        掌握砂土、壤土、粘土的理化特性,了解土壤质地层次性及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
4、        掌握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养分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土壤水
1、        掌握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重量百分数,容积百分数,土壤水贮量,土壤水含量的测定方法,土壤水类型。
2、        着重掌握土水势及其定量表示,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当量孔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滞后现象等概念。
3、        掌握土壤水的饱和流动(达西定律),饱和导水率。掌握土壤水和不饱和流动,水汽运动规律。了解水进入土壤的入渗过程,田间持水量,土面蒸发等的概念。
4、        掌握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概念及永久萎蔫点的概念。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
1、        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掌握土壤通气性机制,指标。
5、        掌握土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土温对土壤生物学过程的影响,土壤热量的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土壤表面热量平衡,土壤热性质,土壤温度状况等内容。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
1、        熟练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综合作用。
2、        掌握主要成土过程,特别是热带土壤的形成过程。
3、        熟练掌握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和营养元素循环的影响。
4、        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剖面特性的影响。
5、        基本掌握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理化特性,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土壤。

(九)土壤胶体化学
1、        掌握土壤胶体、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等概念。
2、        掌握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的来源,土壤电荷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电荷密度。   
3、        掌握交换性阳离子和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的盐基饱和度。
4、        了解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概念,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5、        了解阴离子吸附的概念,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        了解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等概念,重点掌握土壤酸度的类型、成因。
2、        掌握土壤碱度的概念,衡量土壤碱度的指标,碱性土的成因。
3、        掌握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土壤胶体上酸基的解离常数、土壤吸附性阳离子组成和盐基饱和度、土壤空气CO2偏压、土壤水分含量、土壤Eh对pH值的影响。
4、        着重掌握土壤缓冲性能概念及产生缓冲性能的原因,影响缓冲能力的因素。
5、        掌握土壤反应对土壤微生物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土壤反应和养分有效度之间的关系。
6、        了解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7、        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
1、        重点掌握土壤碳循环,土壤碳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2、        重点掌握土壤中氮含量和影响含量的因素,土壤中氮的形态来源和氮素循环。
3、        重点掌握有机态氮和矿化过程,硝化过程,生物脱氮过程、化学脱氮过程,铵态氮的晶穴固定作用,有机质对亚硝态氮的化学固定作用,氮的同化作用,土壤氮形态状况及调节原理。
4、        掌握土壤中磷的含量,磷的形态及影响因素。了解磷的固定机制(化学沉淀、表面反应等)、影响土壤固磷作用因素及减少固磷作用的途径。
5、        了解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增加有效性的途径。
6、        理解土壤养分平衡中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的概念。

(十二)土壤耕作和管理
1、要求掌握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常见的耕作及特点。
2、需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限、脱粘点、上塑限、下塑限、塑性值、土壤硬度、土壤耕性、土壤结持性、土壤坚实度。
3、重点掌握影响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等内容。

(十三)土壤污染与防治
1、        掌握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
2、        掌握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3、        重点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原因、防治及治理途径。

(十四)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        掌握土壤退化的基本概念。
2、        重点掌握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热带土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4、        了解土壤质量的概念及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三、主要参考书
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上、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5年6月22日
16#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8:33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岩石学》考试大纲

本《岩石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岩石学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部分,本大纲也涵盖这三部分内容。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元素都来源于岩石。岩石是地球演化的最直接记录,各种岩石中都蕴涵着地球岩石圈演化的丰富信息。尽管岩石学是个相对古老的学科,但越来越深入的岩石学研究一直是地质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点工作内容。近年来,随着分析实验手段的进步,岩石学理论及对天然岩石的研究都正在向纵深发展。研究生入学的岩石学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岩石学课程最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准确掌握三大类岩石最基本特征、研究方法、特定岩石的地质学意义,并具有从岩石学角度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范围
(一) 火成岩部分
1. 岩浆与岩浆作用
2. 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
3. 火成岩化学成分及其分类
4. 超镁铁质岩类与镁铁质岩类
5. 玄武岩类及其相关岩石
6. 花岗岩类及其相关岩类
7. 中酸性熔岩与火山碎屑岩类
8. 硅不饱和火成岩
9. 岩浆的演化

(二) 沉积岩部分

1.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特征、分类方法
2. 风化和风化带中矿物的稳定性
3. 沉积作用和沉积物
4. 成岩作用及其特点
5. 他生沉积岩类
6. 自生沉积岩类

(三) 变质岩部分
1. 变质作用基本概念
2. 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分类和命名
3. 变质反应和变质带
4. 相律及变质矿物共生分析
5. 几大类变质岩基本特征

(四) 特定大地构造区域的岩石组合
1. 洋中脊的岩石组合
2. 会聚板块边界的岩石组合
3. 陆-陆碰撞带的岩石组合
4. 板块内部的岩石组合

二、考试要求
(一) 火成岩部分
1、掌握岩浆与岩浆作用的基本知识,包括岩浆的概念、岩浆的形成与运移、岩浆的性质、岩浆的分异、混合作用和同化作用。
2、对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有较准确的把握,掌握火成岩结构、火成岩特征构造的一般特征。
3、较准确掌握火成岩的化学成分、火成岩的矿物成分、深成岩的QAPF分类三角形、火山岩的TAS化学分类。
4、掌握超镁铁岩(岩浆成因的超镁铁岩、来自上地幔的超镁铁岩,产状和结构构造的区别)、各种镁铁质岩类(玄武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常见的岩石共生组合及其成因、超镁铁岩的岩浆成因与非岩浆成因等。
5、掌握玄武岩系列的划分,基本了解常见的玄武质岩石种类。对于玄武岩浆的形成有初步了解。
6. 掌握花岗岩及其相关岩类特征,包括花岗岩类、花岗闪长岩类、细晶岩和伟晶岩。掌握花岗岩类的岩浆成因与交代成因(结晶分异、混合岩化、深熔作用)、花岗岩的成因类型(I型、S型、A型及M形花岗岩)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7 掌握中酸性熔岩与火山碎屑岩类基本特征,包括安山岩、流纹岩、英安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的搬运、堆积方式和火山碎屑岩相(喷发柱、湍流、涌流等)。
8、对硅不饱和火成岩有基本了解,了解金伯利岩、煌斑岩、碳酸岩类、碱性火成岩的一般特征。
9、了解岩浆的流变学性质、岩浆的分异作用、岩浆的混合作用、岩浆的同化混染作用。

(二) 沉积岩部分
1、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一般特征有准确的把握,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沉积岩颜色的成因类型、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冲刷构造、生物成因的生物扰动构造和叠层构造、化学成因的构造。掌握沉积岩分类方法。
2、对风化和风化带中矿物的稳定性有初步了解,包括风化、风化带中不稳定、亚稳定和稳定矿物。
3、准确把握沉积作用,包括物理沉积作用和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物、复合沉积作用及其沉积物。
4、准确掌握成岩作用及其特点,包括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及胶结类型(基底式、空隙式、接触史、悬挂式、镶嵌式)、胶结物的结构(非晶质和隐晶质,微晶结构、镶嵌粒状结构、介壳状结构、加大边结构)、胶结物的世代、重结晶作用。
5、了解他生沉积岩类,包括砾岩、角砾岩和沉积混杂岩、砂岩与粉砂岩、泥质岩的基本特征。
6、了解自生沉积岩类,包括碳酸盐岩、硅质岩、蒸发岩、磷质岩、铁质岩的基本特征。

(三) 变质岩部分
1. 对变质作用基本概念有较好的把握,包括变质作用的定义、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及成岩作用的区别、地温梯度、前进变质作用、退变质作用、变质相、变质相系、变质程度。
2. 对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分类和命名有较好的把握,例如常见的变质岩结构构造、变质岩命名准则、特殊岩石的命名。掌握根据结构构造恢复原岩的原理。
3. 掌握变质反应和变质带相关概念,包括不连续反应、连续反应、特征变质矿物、等变线、等变带、巴罗型递增变质带、双变质带及其意义。
4. 掌握相律及变质矿物共生分析方法,包括平衡与非平衡矿物共生组合的鉴别标志、吉布斯相律、戈德史密特矿物相律、AFM共生图解及其应用。
5. 对几大类变质岩基本特征有较好的把握,尤其是区域变质岩(泥质、基性)、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

(四)特定大地构造区域的岩石组合
1、了解洋中脊的岩石组合总的特征、火成岩组合、蛇绿岩套。
2、了解会聚板块边界的岩石组合,主要是岛弧、大陆边缘弧的岩浆岩组合。
3、了解陆-陆碰撞带的岩石组合,注重榴辉岩、蓝片岩等高压变质岩组合。
4、了解板块内部的岩石组合,包括洋岛火山岩、大陆溢流型玄武岩、大陆裂谷区的火成岩组合、斜长岩岩体、其他的大陆火成岩组合。

三 参考书
陆凤香、桑隆康(2002)岩石学, 第一版,地质出版社,北京
17#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8:47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遥感概论》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考试内容要求
一. 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的概念,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类型,遥感的发展概况及其展望。
二. 遥感的物理基础
电磁波谱、太阳常数、辐照度、辐射出射度、大气窗口、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基本概念,黑体辐射定律,掌握植被、水体及土壤反射波谱特征。
三. 遥感平台与遥感成像
遥感平台,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及微波成像的原理及图像特征;目前常用的遥感图像(TM、ETM+、SPOT、CBERS、MODIS等)的基本技术参数(波谱段范围、分辨率等);遥感图像的特征(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
四. 遥感信息提取
遥感图像处理的基础;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基本过程、遥感图像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概念,遥感图像计算机解释的进展。
五. 遥感的应用
   了解遥感在植被、水体、土壤及地质等方面的应用;3S技术的综合应用。


参考书目:
1.  梅安新等,《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吕国楷,洪启旺等,《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遥感概论>编写组,《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8#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8:5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本《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之一。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地理环境

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要求考生对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地球表层出现的各种地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过程。
一、考试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1.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组合规律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成因、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3. 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二) 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方法
1. 系统的概念
2. 系统的特性
3. 系统反馈
4. 系统模型
5. 地球表层系统
(三) 太阳辐射
1. 太阳能量
2. 太阳能量在地球表层的传输与转换
3. 大气环流
4. 大洋环流
5.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四) 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与机理
1. 水分循环
2. 地质循环
3. 生物化学循环
(五)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1.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2.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3.        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
二、 考试要求
(一)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1.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和当代自然地理学所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组合规律
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成因、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4.        了解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二)        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方法
1.        掌握系统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开放系统的热力学性质
3.        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4.        了解系统反馈的含义及系统的反馈-响应机制
5.        理解系统的自稳定性和自组织性与系统反馈的关系
6.        了解系统模型的概念与类型
7.        理解地球表层系统是个能量充分开放系统和物质微弱开放系统
(三)        太阳辐射
1.        了解太阳辐射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        了解太阳常数的含义,太阳活动的主要形式及周期
3.        了解地球上天文辐射时空分布特点和原因
4.        了解大气性质的基本物理量、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机理
5.        掌握大气温室气体,了解大气温室效应与实际温室效应的区别
6.        能够解释地面辐射平衡方程、大气辐射平衡方程和地-气系统辐射平衡方程的含义,概述地球表层系统的辐射平衡图解模型
7.        掌握大气平均水平环流、平均纬向环流和平均经圈环流的特征
8.        理解并掌握对流层大气环流形成的机理与过程
9.        掌握季风的定义,了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主要差别表现
10.        理解并掌握表层洋流与垂直升降流运动的机理,地转流的形成过程与机理
11.        能够解释大洋涡旋西边界流和东边界流不同特征的成因
12.        能够简述洋流在调节全球温度分布方面的作用
13.        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相关知识,能够简述ENSO循环发生的机理
(四)        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与机理
1.        了解河流、水系和流域的基本概念,能够叙述径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2.        理解一般水量平衡方程式的物理含义,理解并写出全球及大气、流域、土壤、地下水系统的水量平衡方程
3.        了解柯本气候分类的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4.        理解并掌握地球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5.        了解岩石的种类及成因,并能够简述岩石循环的过程
6.        能够利用各种构造循环学说解释全球的构造循环过程
7.        掌握土壤肥力、土壤养分、土壤生产力的概念和土壤质量(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性质)
8.        能够简述成土因素学说的主要内容
9.        能够简述C、N、O、P循环的过程,并说明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
10.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五)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1.        了解地球表层系统各大圈层的基本性质与功能
2.        了解地球表层系统中的时间和过程的时空尺度
3.        了解海、陆、气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
4.        了解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理解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5.        能够简述在三大驱动力作用下的物理气候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相互联系
三、主要参考书目
1.陈传康,伍光和,李昌文编.1993.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效逑.2001.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赵济等编. 中国自然地理 (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19#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9:05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高等数学(甲)和高等数学(乙)考试大纲

一、        考 试 性 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高等数学考试是为招收理学非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数学素质,包括对高等数学各项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对象为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高等数学考试的考生。

二、        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方法。要求考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高等数学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试卷分类及适用专业

根据各学科、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入学所应具备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同,将高等数学试卷分为高等数学(甲)、高等数学(乙)。每种试卷适用的招生专业如下:
高等数学(甲)适用的招生专业:
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空间物理学、光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气候学等专业。
高等数学(乙)适用的招生专业: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天文技术与方法、地球流体力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壤学等专业。
高 等 数 学(乙)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  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的性质及无穷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一致连续性概念
考试要求
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 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掌握判断函数这些性质的方法。
3. 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会求给定函数的复合函数和反函数。
4.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 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 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会运用它们进行一些基本的判断和计算。
7. 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 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 掌握连续函数的运算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熟悉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等),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导数的四则运算  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的导数的求法  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方法  高阶导数的概念  高阶导数的求法  微分的概念和微分的几何意义  函数可微与可导的关系  微分的运算法则及函数微分的求法  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泰勒(Taylor)公式  函数的极值  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  函数单调性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函数图形的描绘
考试要求
1. 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掌握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 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
4. 会求分段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
5. 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
6. 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7. 理解并会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泰勒定理。
8. 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简单应用。
9. 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10. 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分中值定理  变上限定积分定义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广义积分(无穷限积分、瑕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
2. 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3. 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4. 理解变上限定积分定义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
5. 理解广义积分(无穷限积分、瑕积分)的概念,掌握无穷限积分、瑕积分的收敛性判别法,会计算一些简单的广义积分。
6. 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引力、压力)及函数的平均值。
四、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
考试内容
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和混合积  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两向量的夹角  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及其运算  单位向量  方向数与方向余弦  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平面方程、直线方程  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以及平行、垂直的条件  点到平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球面  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  旋转轴为坐标轴的旋转曲面的方程  常用的二次曲面方程及其图形  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
考试要求
1. 熟悉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及其模的概念。
2. 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3. 理解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 掌握平面方程和空间直线方程及其求法。
5. 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
6. 会求空间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
7. 了解空间曲线方程和曲面方程的概念。
8. 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其方程。
9. 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图形及其截痕,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五、多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  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及求法   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高阶偏导数的求法  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  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  方向导数和梯度  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拉格朗日乘数法  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
1. 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 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及基本运算性质,了解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 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 了解二元函数可微、偏导数存在及连续的关系,会求偏导数和全微分。
4. 掌握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求法。
5. 掌握隐函数的求导法则。
6. 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7. 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
8. 了解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9. 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六、多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计算和应用  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线积分之间的关系  格林(Green)公式  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已知全微分求原函数  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面积分之间的关系  高斯(Gauss)公式  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计算  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掌握重积分的性质。
2. 熟练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会计算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掌握二重积分的换元法。
3. 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4. 掌握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方法。
5. 掌握格林公式,掌握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求全微分的原函数。
6. 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掌握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方法,会用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计算曲面、曲线积分。
7. 了解散度、旋度的概念,并会计算。
8. 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曲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曲线的弧长、物体的质量、重心、转动惯量、引力、功及流量等)。
七、无穷级数
考试内容
常数项级数及其收敛与发散的概念  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  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  几何级数与p级数及其收敛性  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  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  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和函数的概念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  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  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  泰勒级数  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  狄利克雷(Dirichlet)定理  函数在[-l,l]上的傅里叶级数  函数在[0,l]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
考试要求
1. 理解常数项级数的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 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 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 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 了解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
6. 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 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 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9. 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 掌握一些常见函数如ex、sin x、cos x、ln(1+x)和(1+x)α等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1. 会利用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进行近似计算。
12.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狄利克雷定理,会将定义在[-l,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0,l]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
八、常微分方程
考试内容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  齐次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Bermoulli)方程  全微分方程  可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的某些微分方程  可降价的高阶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欧拉(Euler)方程  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
1. 掌握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 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 会解齐次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简单的变量代换解某些微分方程。
4. 会用降阶法解下列方程:y(n)=f(x),y”=f(x,y’)和y”=f(y,y’)
5. 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了解解二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6. 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 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8. 会解欧拉方程。
9. 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六、主要参考文献
《高等数学(上、下册)》(第四版),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9:15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甲)考试大纲
本《生态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各研究所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以来,它已成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由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要求考生掌握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对生态学重要发展前沿和动态以及主要应用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应用生态学理论分析相关问题的一定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绪 论
1.生态学的定义、发展过程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支学科与研究方法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
(二)生物与环境
1.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        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3.        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等)的生态作用
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三)   种群生态学
1.种群、异质种群概念与特征
2.种群空间分析特征
3.种群密度的估计
4.生命表的构建与分析
5.种群指数增长、逻辑斯增长
6.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7.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
8. 种群调节的理论

(四)群落生态学
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3.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及与稳定性的关系
4.        群落的动态:形成与演替
5.        群落的分类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 生态系统基本概念与特征
2. 生态系统的结构
3.生态系统中能流基本途径、特点及生物生产力测定方法
        4.物质循环基本特点与过程
5. 物质分解过程与物质性质、生物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6. 生态系统的发育
7. 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结构特点及其分布

(六)应用生态学
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发展及分析方法
3.        生态系统管理概念、基本原理
4.        全球变化:概念、原因、后果、减缓途径


二、考试要求
(一)绪 论
1.理解生态学的定义
2.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3.掌握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
(二)生物与环境
1. 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        掌握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
3.        深入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及其限制因子、生态幅的概念
4.        掌握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及其生态类型
(三)种群生态学
1.理解种群、异质种群概念、特征
2.掌握种群空间分布的特点
3.了解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
4.熟悉生命表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5.掌握种群指数增长,逻辑斯增长的数学模型;生物学参数及r、k对策者特征
6. 了解种间相互作用类型
7. 理解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作用的数学模型
8. 了解生态位与竞争排斥原理和概念
9. 掌握捕食作用过程和二种反应
10.熟悉协同进化的原理和意义
11.熟悉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
12.了解种群调节的六大学派的学术思想及争论焦点
13.灵活应用种群调节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群落生态学
1.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发展过程和研究内容
2.掌握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3.理解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4.熟悉群落中物种间的营养关系
5.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演替的特征和阶段规律。
6.掌握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和演替的系列类型。
7.熟悉物种—多度关系、物种—面积关系
8.掌握岛屿物种丰富度的平衡理论
9.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及影响因素
10.掌握群落数量分析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 了解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2. 掌握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3. 熟悉生态系统中能流基本途径、特点和基本模式
4. 了解生物生产力的主要测定方法
5.了解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特点
6.熟悉水、碳、氮、磷、硫和有毒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途径、速率和主要特点
7. 理解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途径和收支特点
8.理解物质分解过程与分解者和环境理化状况之间的关系
9. 掌握生态系统发育中的特征变化
10. 掌握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

(六)应用生态学
1.        熟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及分析方法
3.        了解生态系统管理概念、基本原理
4.        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其减缓途径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7 17:54 , Processed in 0.10255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