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学院考试大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

本“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固体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物理学”是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学、重力与固体潮、地磁学、地热学及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及一般应用。

一、考试内容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弹性介质、应力与形变
2.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
3.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
4.界面的影响
5.射线理论
(二)地震学基础
1.        断层错动和地震波激发
2.        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地震的烈度、能量和震级
3.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基本确定方法
4.地震体波的走时、振幅与理论地震图
5.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走时和地球内部基本构造
6.各种常见震相标示规则及其射线路径
7.地震面波的波动方程、频散方程和上地幔结构
8.地球的自由振荡
(三)地球势理论基础
1.地球重力位与地球形状
2.地球重力异常与地球内部构造
3.地球的固体潮
4.地球磁场的一般性质
5.岩石磁性与古地磁
6.地磁成因
7.地磁感应与地球内部的电导性
(四)热流与地球内部温度
1.热传导、热对流与热辐射
2.大地热流
3.热流方程的简单应用
4.地球内部温度
(五)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与洋底扩张学说
2.板块构造与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地幔对流的基本理论

二、考试要求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弹性介质理论基础:弹性力学对介质的四个基本假定,应力与形变的基本定义,应力方程的推导过程以及包括杨氏模量与泊松比在内的五个弹性常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熟练推导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掌握纵波与横波的传播特征,了解其速度与密度及相关弹性常数的相互关系;
3、掌握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的传播特征,特别是在简谐波情况下的振动与传播特征的异同;
4、了解界面的存在对入射纵(横)波、反射纵(横)波及折射纵(横)波的影响,并且掌握平面纵(横)波转播过程中折射系数与反射系数、转换系数的推导;
5、了解地震波射线理论中的费马原理,Snell定律,射线常数、本多夫定律、首波路径、首波临界角等基本概念。
(二)地震学基础
1、了解天然地震基本成因和断层错动激发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了解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烈度、能量和震级的基本定义;掌握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测定原理与基本方法;
2、对于单个水平界面、单个倾斜界面及多层界面,掌握直达波、反射波与首波的走时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非匀速介质中迴折波参数方程形式的走时公式的推导,了解在不同速度分布函数的形式下,走时曲线的特征;了解平面层中体波的能量与振幅的关系并掌握在平面简谐波情况下的推导,了解直达波、迴折波、反射波与首波情况下,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发散过程,以及自由界面对入射平面波的能量分配过程的影响等;简单了解地震体波的振幅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利用广义射线理论求解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
3、掌握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射线参数方程与本多夫定律等的推导,不同的速率—深度分布曲线情况下对应的地震射线及其走时方程的推导,并了解正常及特殊情况下的走时曲线特征,掌握走时反演的古登堡方法与赫格罗兹—贝特曼—威歇特方法的一般原理与推导过程;
4、了解并掌握常用地震震相的标示规则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射线路径、走时及振幅特征;
5、了解地震面波与地震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异同点,掌握洛夫波与雷利波的传播特征及在一些简单模型下的波动方程和频散方程;了解地震面波的频散方程及其所反映的地球内部构造,了解并掌握群速度与相速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推导与计算方法;
6、了解并掌握地球自由振荡的基本振型,及与地震面波等的基本对应关系,了解自由振荡的基本理论与观测结果的分析。
(三)地球势理论基础
1、掌握地球引力位必须满足的基本方程与大地水准面的基本概念,了解并掌握固体地球外面引力位的求解过程,以及旋转轴对称情况下的马古拉(MacCullagh)公式中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了解Clairaut扁球体方程及地球的扁度,了解利用人造卫星测量大地水准面及地球形状参数的基本原理,了解国际参考椭球及其理论重力公式;
2、掌握重力异常的基本概念及常用单位,掌握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的基本概念及其校正公式,掌握重力均衡理论及其典型模式,并且用于解释一些地区典型的重力异常特征;
3、掌握关于地球的固体潮汐、Love数、志田数等的基本概念,掌握太阳与月球对地球表面产生的起潮力位的表达式,简单了解Love数等如何影响起潮力位的情况;
4、掌握地磁场的基本要素,磁位的球谐表达式,高斯磁场系数的量纲及其物理意义,偶极子场与非偶极子场的基本概念与一般特征,了解并掌握地磁场的长期变化、短期变化及局部磁异常变化特征;
5、掌握岩石的铁磁性、抗磁性与顺磁性等基本概念,了解一些矿物与岩石的磁性特征,了解地磁场倒转的现象及其过程,掌握古地磁研究及其简单应用;
6、简单了解当前解释地磁成因的基本理论;
7、掌握利用地磁感应探求地球内部的电导性的一般原理,以及测量地球内部电导率的一些简单方法与基本结果。
(四)热流与地球内部温度
1、了解热的基本传输过程;掌握热传导过程的基本方程,掌握大地热流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内部的热源及其传输机制;
2、了解并掌握全球大地热流的基本分布特征,了解并掌握大地热流与放射性物质等的相互关系,了解大陆与海洋热流的相似性;
3、掌握热流方程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地壳温度、地幔温度与地核温度等的分布特征并掌握其简单的反演方法。
(五)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1、了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了解全球各大陆边缘的拼合特征,了解古地磁用于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掌握洋底扩张的基本概念,了解海洋磁异常特征及用于解释洋底扩张的机制,以及其它用于解释洋底扩张的现象;
2、了解板块的基本性质,掌握全球基本板块构造及其运动特征,地幔热柱与板块绝对运动,欧拉运动极与欧拉运动矢量等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运算方法。
3、了解关于地幔对流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对流模式。
三、主要参考书目
曾融生著,《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轮》,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四、辅助参考书目
1、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仲著,《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郭俊义编著,《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3、C.M. Fowler, The Solid Earth: An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N. H. Sleep, K. Fujita, Principles of Geophysics, Blackwell Science,1997.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4年7月27日
沙发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6:08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理信息系统论》考试大纲

本《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内容包括地理空间表达与空间数据模型、空间关系、空间数据转换与操作、空间分析与空间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等方面。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和分析的基本内容,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技术和方法,并具有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要
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2.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二)地理空间与空间数据库
1.地理空间及其表达
2.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
3.关系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
4.空间数据的元数据

(三)空间数据处理与转换
1.地图投影与空间座标变换
2.空间数据编辑与拓扑关系建立
3.地图拚接与裁剪
4.空间数据可视化与显示

(四)空间信息分析模型
1.空间拓扑叠加分析
2.基于域的空间分析
3.数字地面模型
4.网络分析
5.空间定位与配置优化分析
(五)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设计与开发模式
2.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与环境分析评价中的应用

二、考试要求
(一)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基本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历程,理解并掌握地理空间表达与空间分析基础理论,对空间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库结构和空间分析方法等基础方法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空间数管理与分析的技术与方法
        比较深刻地认识地理信息常用的空间分析模型和方法,掌握常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和数据库系统,并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陈述彭、鲁学军等.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龚健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编制日期:2004年7月10日
板凳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6:16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貌学》考试大纲

一、        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一)        考试科目的基本要求: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发展及其结构和分布的科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要求考生了解地表主要地貌类型与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不同营力的特性,理解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特定条件下地貌发育过程以及某种地貌形态或特定自然区域地貌组合形成的环境条件。
(二)        适用范围:本《地貌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地理学和地貌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        考试内容

1、        构造地貌:全球构造地貌特征与内力作用,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陆架和大陆坡、岛弧、海沟、边缘海盆地、构造山系、大陆裂谷的特征与成因,褶曲构造地貌与断层构造地貌类型和发育,火山的成因、结构及类型;熔岩地貌类型。
2、        坡地地貌:风化作用的过程及机理,蠕动与崩塌的作用方式、影响因素及分类,滑坡体的运动、形成条件及其形态特征,坡面侵蚀的类型、动力过程及其堆积物特征。
3、        河流地貌:河流流水的基本特征及其侵蚀、搬运、堆积作用过程及机理,河床演变(河床纵剖面和河床平面形态)特点,河漫滩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河漫滩的结构及形态特征,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类型,洪积扇的形态特征、结构及成因,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及地貌特征,三角洲及三角湾等河口地貌特征及水动力作用,河流阶地的类型和成因,水系的形成、发展,分水岭的迁移和河流袭夺现象,流水侵蚀地貌演化过程。
4、        岩溶地貌:岩溶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岩溶水的分布、运动及分带特征,地表及地下主要岩溶的形态特征,岩溶地貌分布的地带性特征,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特征。
5、        冰川与冻土地貌:雪线和成冰过程,冰川的类型和运动,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冰川地貌和组合特征,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及主要证据;冻土的分布、结构和成因,冻土地貌类型及冻土地貌发育的时空差异和地貌组合。
6、        海岸地貌:波浪、潮汐作用及近岸流,海蚀地貌及形成原因,海岸带泥沙的纵横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和海岸均衡剖面,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海岸的分类。
7、        风成地貌:风力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风成地貌的影响因素。
8、        黄土地貌:黄土的成因、分布及性质,黄土地貌类型,黄土地貌的发育。

三、        考试要求
1、        了解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火山和熔岩地貌的成因、结构及类型。
2、        掌握风化作用的过程及机理,蠕动与崩塌的作用方式、影响因素及分类,掌握滑坡体的运动、形成条件及其形态特征,理解坡面侵蚀及其堆积物特征。
3、        掌握河流流水的基本特征及其侵蚀、搬运、堆积作用过程及机理,熟练掌握河床演变(河床纵剖面和河床平面形态)特点,理解河漫滩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河漫滩的结构及形态特征、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类型,洪积扇的形态特征、结构及成因,了解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及地貌特征,掌握三角洲及三角湾等河口地貌特征及水动力作用,掌握河流阶地的成因和类型,理解河流地貌发育中的水系形成、发展及分水岭的迁移和河流袭夺现象,了解流水侵蚀地貌演化过程。
4、        掌握岩溶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了解岩溶水的分布、运动及分类特征,了解地表及地下主要岩溶的形态特征,了解岩溶地貌分布的地带性特征、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特征。
5、        了解雪线和成冰过程、冰川的类型和运动,掌握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冰川地貌和组合特征,了解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及主要证据,了解冻土的分布、结构和成因、冻土地貌的有关表现形式、冻土地貌发育的时空差异及地貌组合。
6、        理解波浪、潮汐作用及近岸流,了解海蚀地貌及形成原因,掌握海岸带泥沙的纵横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和海岸均衡剖面,了解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海岸的分类。
7、        掌握风力作用机理,了解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理解风成地貌的影响因素。
8、        掌握黄土的分布及性质,掌握黄土地貌类型,理解黄土地貌的发育。
9、        灵活运用河流地貌的有关原理对给定的河流地貌现象进行解释。
10、        灵活运用黄土地貌形成的有关理论阐述给定黄土地貌的演变过程。
11、        了解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地貌过程的影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貌过程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12、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解地貌类型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运用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的观点分析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四、        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1 杨景春主编. 地貌学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 严钦尚,曾昭旋主编. 地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998重印).
地板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6:26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化学》考试大纲

本《地球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化学是地质学的重要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地球化学是个庞大的学科家族,不仅研究固体地球岩石圈,也研究地球表层的土壤、水系、甚至有机体的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它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问题,探索地球系统物质运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研究目标集中于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组成、元素的共生组合及赋存形式、元素的迁移和循环、地球及其它行星形成历史及演化等四大科学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实验方法和分析手段的迅猛发展,地球化学理论发展更加迅速,研究方法更加先进,研究内容日益丰富,能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宽广。本考试大纲限于无机地球化学范围,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无机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初步了解各项实验分析手段,并能客观地解释实验分析数据,具有从地球化学角度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化学元素的丰度与分布
1. 元素丰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地球的化学组成
3. 地壳的化学组成
4.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化学组成
(二)地球化学热力学基础
1. 热力学基本定律
2. 热力学状态函数
3. 自然过程的方向判据
4. 热力学平衡系统的表达
5. 矿物固体溶液的混合性质
(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        微量元素的概念
2.        能斯特定律
3.        岩浆过程中的微量元素
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四)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1.自然界的放射性同位素
2.放射性衰变定律及地质年代学基本原理
3.各种放射性定年系统
4.同位素封闭温度及冷却年龄
(五)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        稳定同位素分馏和组成
2.        稳定同位素分馏原理
3.        主要的稳定同位素系统
4. 稳定同位素温度计
(六)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演化
1.地壳和上地幔的基本特征
2.地幔的不均一性
3.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
二、考试要求
(一)化学元素的丰度与分布
1. 熟悉丰度和丰度体系、丰度系数、丰度各种表示方法(重量丰度、原子丰度、相对丰度)、陨石及其成分分类(铁陨石、石铁陨石、石陨石)等基本内容。
2. 熟悉地球的结构模型(地壳、地幔、地核)及各层的细分、地表圈层划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地球的化学组成(地球元素丰度计算法、地球元素丰度特征)、地球元素分类(亲铁、亲铜、亲石、亲气、亲生物元素)等内容。
3. 了解地壳元素丰度的确定、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不均匀性、随原子序数增大的特征、与整个地球的对比、偶数规则、四倍规则和壳层规则)、元素地壳丰度的意义。
4. 大致了解地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化学热力学基础
1. 掌握热力学系统与环境的概念、系统的划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热力学第零定律、第一定律、熵与第二定律、第三定律与绝对熵等基本内容。
2. 对状态函数的本质(变化量与过程无关的性质)、焓、熵、Gibbs自由能等状态函数有较好的把握。
3. 掌握系统自发演化方向的热力学判据(孤立系统的熵判据、任意系统的Gibbs自由能判据)。
4. 深入了解地球化学热力学系统平衡的定义、平衡常数、热力学平衡的一般表达式、相律及其地质意义等内容。
5. 掌握理想混合、非理想混合、正规溶液的概念、亨利定律、拉乌尔定律等内容。
(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 牢固掌握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分类、相容元素,以及不相容元素等概念。
2.        深入了解能斯特定律的来源、分配系数分类(简单分配系数、复合分配系数、对数分配系数、总分配系数)、分配系数测定等内容。
3.        熟悉岩浆过程中微量元素分配的定量模型的意义,对部分熔融模型(批式部分熔融、连续分离熔融、多步熔融、带状或区域熔融、不一致熔融)、分离结晶模型(平衡分离结晶、连续分离结晶、多阶段分离结晶)等模型有初步了解。
4. 掌握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的分配系数,掌握稀土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特征、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的参数(总量、轻重稀土比值、异常系数、稀土参数图解)等内容。
5. 了解微量元素在岩浆成岩过程鉴别、成岩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判别等方面的意义,及微量元素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的基本原理。
(四)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1. 准确掌握核素与同位素的定义、同位素的分类。
2. 掌握各种放射性衰变(α衰变、β衰变、电子捕获、重核裂变)、放射性衰变不受外界干扰的特性、半衰期、放射性衰变定律、地质年代学基本原理等。
3. 了解U-Th-Pb法、Rb-Sr法、K-Ar法、Sm-Nd法、14C法、裂变年径迹法等地质年代学方法的基本原理。
4. 掌握封闭温度的概念、冷却年龄的概念、同位素地质年龄解释等方面的基本原理。
(五)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 掌握稳定同位素比值、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稳定同位素标准、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表达方法等内容。
2. 了解稳定同位素的物理分馏、动力分馏、平衡分馏、生物化学分馏等概念。
3. 了解O、H、C、S等稳定同位素系统的最基本特征。
4. 掌握稳定同位素地质温度计的基本原理。
(六)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演化
1.大致掌握岩石圈与板块基本概念、地壳类型(区段)划分、岩浆系列的划分(拉斑玄武系列、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列)、玄武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等。
2.了解地幔的区域性不均一、层状不均一、亏损地幔与富集地幔的划分等。
3. 了解原始地壳、大陆地壳的概念、地壳的增生与再造、TTG岩石组合、地壳生长的几种模式等。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韩吟文、马振东(2003)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2 陈道公、支霞臣、杨海涛(1994)地球化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5年5月20日
5#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6:37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图学》考试大纲
   
本《地图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与遥感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图学是地理学、测绘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地图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图与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地图的基础、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自然、人文、环境等专题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遥感制图与计算机制图,地图的分析与应用等五大部分。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地图与地图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地图的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理解自然、人文、环境地图的编制特点;掌握各类专题地图的编制方法,了解地图的分析方法与主要应用领域。
   
一、考试内容
    (一)地图与地图学的基本概念
    1.地图的性质、特点与基本功能
    2.地图的作用和意义
    3.地图的分类与种类
    4.地图学同地学、地理学、测绘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二)地图的基础、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
    1.地图的控制基础、数学基础与地理基础
    2.地图的表示手段与表示方法
    3.地图的编制过程与方法(常规制图过程与方法)
    4.地图概括(制图综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自然地图、人文地图、环境地图的编制特点与方法
    1.自然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
    2.人文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
    3.环境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
    (四)遥感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1.航空与卫星遥感影像地图及其在普通地图更新中的应用
2.遥感影像在编制专题地图中的应用
    3.计算机制图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五)地图的分析与应用
    1.地图的评价标准
    2.地图的主要分析方法
    3.地图在各方面的应用
   
二、考试要求
    (一)地图与地图学的基本概念
    1.理解和掌握地图的基本性质、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
    2.了解和理解地图的作用和意义
    3.了解和理解地图内容分类的方法,能够阐明专题地图、专用地图和特种地图的区别
    4.了解和分析地图学同地学、地理学、测绘学以及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二)地图的基础、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
1.        熟悉地图的基本投影,掌握我国常用的几种投影,了解和掌握地图投影选择需考虑的因素
    2.熟悉地图的基本地理要素
    3.熟悉和掌握地图的表示手段,掌握并能运用地图图形(点状、线状和面状)的各种变量
    4.熟悉和掌握地图的表示方法,并能根据地图的内容与用途运用各种表示方法
5.掌握地图的各种编制方法,了解和熟悉地图编制的过程及各阶段的任务
    6.熟悉和掌握地图概括(制图综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自然地图、人文地图和环境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
    1.熟悉和掌握各类自然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
    2.熟悉和掌握各类人文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
    3.熟悉和掌握各类环境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
    (四)遥感制图与计算机制图
    1.熟悉遥感影像地图在普通地图更新中的应用
    2.熟悉遥感影像在专题地图编制中的应用
    3.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制图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五)地图的分析与应用
    1.了解和熟悉地图评价的标准和内容
    2.了解和掌握地图分析的方法
    3.了解和熟悉地图主要的应用方面
   
三、主要参考书目
    廖克著。现代地图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4年7月13日
6#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6:46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通过研究第四纪时期冰川、海洋、沙漠、河流、湖泊、动植物和人类等多方面的记录,分析总结其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并以此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第四纪地质学的各种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熟悉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化的主要方面(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与人类发展和新构造运动等),了解重要的客观规律,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的基础知识
1. 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
2. 第四纪沉积物
3. 地貌
4. 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动因
(二)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1. 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量方法
2. 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1.        前第四纪气候变化
2.        第四纪气候变化
3.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4.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5.        气候变化原因和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
(四)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
1.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2.第四纪哺乳动物
3.第四纪植物群及其气候意义
4.第四纪软体动物和微体化石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5.古人类与古文化期
6.中国第四纪生物地理区
(五)第四纪地层
1.        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        第四纪下限问题与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
3.        中国第四纪地层
(六)新构造运动
1.新构造运动的概念
2.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3.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
4.  新构造
5.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
6.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七)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工作方法
1.航空、卫星照片的应用
2.野外观察研究
3.室内实验室工作的选择
4.第四纪地质图的编制
5.  地貌图的编制
二、考试要求
(一)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的基础知识
1. 掌握第四纪的概念及其由来;了解第四纪的特点;掌握第四纪的划分。
2. 掌握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包括成因标志和成因类型);了解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
3. 掌握地貌形态的概念及其测量指标;了解大、中、小型地貌的成因;认识地貌成因的旋回性。
4. 认识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及新构造运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的影响。
(二)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1. 熟悉第四纪沉积物年龄的各种测量方法。
2. 熟悉利用稳定同位素和历史记录研究古环境的方法。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1.        了解前第四纪的气候变化情况。
2.        熟悉第四纪气候标志;掌握第四纪气候分期和各气候期的环境特征。
3.        掌握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尤其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
4.        熟悉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标志;认识海平面变化的机制;掌握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历史。
5.        熟悉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了解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体现的多波动气候模式。
6.        认识气候变化可能原因;了解未来气候与环境可能的变化趋势。
(四)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
1.认识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2.了解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区;掌握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掌握第四纪各时期的哺乳动物群特征;掌握中国第四纪时期重要的哺乳动物群的发展及其特征。
3.了解第三纪植物一般特征;了解现代植被分区;熟悉第四纪植物化石的研究方法及其指示意义。
4.了解第四纪软体动物和微体化石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5.了解古人类的发展阶段与古文化期。
6.认识中国第四纪两大生物地理分区。
(五)第四纪地层
1.        掌握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        认识第四纪下限问题;熟悉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
3.        熟悉中国第四纪地层。
(六)新构造运动
1.掌握新构造运动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2.了解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认识新构造。
3.  了解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
4.  熟悉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七)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工作方法
1.了解航空、卫星照片在第四纪研究中有哪些应用;熟悉第四纪沉积物判读标志。
2.掌握地貌和第四纪地质野外观察研究方法。
3.了解第四纪研究中的实验室工作方法。
4.认识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了解其编制方法。
三、主要参考书
曹伯勋主编.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5.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5年5月20日
7#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6:55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三大重要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构造地质学研究固体地球岩石圈范围内结构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及规律,并为找矿勘探、能源开发、地震减灾、优化地质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构造地质学以地壳和岩石圈物质的结构构造演化为中心,以研究岩石的变形和形成机制为主,结合其它方法,在中小尺度上研究岩石圈的组成、构造现象的演变规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层层序构造、力学分析基础、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与线理、岩浆岩体构造、板块构造基础、地质图、极射赤平投影等内容。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构造地质学各种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系统地掌握野外与室内研究方法、理解应变椭球体、掌握应变分析方法,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地层的基本产状与层序的判别
1. 地层产状的要素与测量方法
2. 地层层序的正常与倒转
3. 地层层序的判别准则
4. 地层的连续与缺失
5. 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6. 地层在地质图上的投影与V字形法则
(二)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1. 外力、内力、应力概念
2. 应力状态、应力莫尔圆、应力轨迹图
3. 岩石破裂准则
4. 应变椭球体、弗林(Flinn)图解、变形分析
5.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变形的因素
(三)褶皱
1.        褶皱的概念及褶皱的各项要素
2.        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测定
3.        褶皱几何形态的各种描述方法、褶皱的分类
4. 褶皱的形成机制及成因类型特征
5. 褶皱各种组合形式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6. 影响褶皱的主要因素
7. 褶皱形成时限
(四)节理
1.节理的分类、节理性质类型及特点
2.节理力学性质分析、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3.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
4.节理的观测与制图
5.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
(五)断层
1.        断层的概念及几何要素
2.        断层的分类
3.        断层效应
4.        断层岩(构造岩)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特征
5.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组合特征
6.        同沉积断层的概念、特征及识别标志
7.  区域性断裂与韧性断层
8.  断层形成时限的各种标志
(六)劈理与线理
1.劈理的概念、形成机制和一般类型特征,及劈理的先后顺序标志
2.线理的概念、中小型线理、大型线理的基本特征
3.线理期次的识别和划分
(七)岩浆岩体的构造
1.岩浆岩体的产状
2.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
3.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4.岩体接触关系
(八)地质图
1.地质图的基本特征
2.简单地质图的判读
(九)极射赤平投影基础
1.极射赤平投影的特征
2.各种构造要素的表示
3.各种交叉关系的定量求算
(十)板块构造基础知识
1. 岩石圈的概念
2. 板块边界类型
3. 板块构造存在的证据
4. 全球板块的划分

二、考试要求
(一)        地层的基本产状与层序的判别
1.        准确掌握地层产状的要素(走向、倾向、倾角)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弄清楚正常地层与倒转地层的区别,能初步判断地层层序的正常与倒转。
3.        对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的概念及其意义有清晰的把握。
4.        对V字形法则有较好的把握,能够判断地质图上地层的投影与自然边坡的关系。
(二)地质构造分析基础
1.熟悉外力、内力、应力的概念及三对主应力的划分,熟悉二维空间应力莫尔圆图解,对应力椭球体有较深入的了解。
2. 对变形分析有较好的了解。准确把握线应变、剪应变、共轴变形和非共轴变形的概念。
3.了解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4.熟悉岩石破裂准则。
5.熟悉应变椭球体的弗林(Flinn)图解,能区分应力椭球体和应变椭球体。
6.了解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碎裂作用、晶内滑移、位错、蠕变等)。
(三)褶皱
1.准确掌握背斜、向斜,以及背形和向形的概念。熟悉褶皱的各项要素(核部、翼部、转折端、褶轴、枢纽、轴面、轴迹、脊线等)。
2.熟悉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测定方法。
3. 熟悉褶皱几何形态的各种描述方法,以及根据轴面倾角、枢纽倾角、枢纽侧伏角三个要素对褶皱的分类。
4.熟悉穹隆-构造盆地、雁行褶皱、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复背斜-复向斜等构造的特点
5.熟悉褶皱的各种组合形式,如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日尔曼式褶皱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与发育的构造背景。
6.掌握褶皱的形成机制及成因类型特征,包括横弯褶皱作用、纵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的一般特征。
7.了解影响褶皱的主要因素,包括层理、岩层厚度、岩石力学性质等。
8.能初步提出研究褶皱形成时限的方法,包括地层对比法、岩脉穿插法等。
(四)节理
1.        熟悉节理的概念及其与断层的区别。
2.        掌握节理的力学性质类型及其特点。
3.        熟悉雁列节理的特点,并能据此判别应力方向。
4.        了解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
5.        了解节理的分期与配套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运用。
6.        基本了解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包括与褶皱、断层、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的特征。
(五)断层
1.        熟知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断盘、滑距、断距等)。
2.        熟悉断层的分类,特别是按照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准确把握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的概念、特点和形成机制。
3.        对各种断层效应有较好的理解,包括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平移断层效应、平移正(逆)断层效应、横断层错断效应等。
4.        准确掌握断层岩(构造岩)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特征(碎裂岩系列、糜棱岩系列)
5.        了解正断层组合(地堑、地垒、阶梯状断层、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逆断层组合(例如叠瓦状)、走滑断层组合(例如雁列状)等特征。
6.        掌握同沉积断层的概念、特征、发育环境、识别标志。
7.        了解区域性断裂(裂谷、伸展断层、逆冲推覆构造、走向滑动断层)与韧性断层(剪切带)的基本特征。
8.        了解确定断层形成时限的方法,包括错断地层、岩脉穿插关系、不整合等。
(六)劈理与线理
1.准确把握劈理的概念和一般类型劈理(流劈理、破劈理、滑劈理)特征,根据劈理的交切关系判断劈理的先后顺序。理解劈理的形成机理。
2.掌握线理(次生线理)、A线理与B线理的概念。熟悉中小型线理(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交面线理)、大型线理(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的基本特征。对线理期次的划分一定了解。
(七)岩浆岩体的构造
1.熟悉描述侵入岩浆岩体产状的特征用语,包括协调侵入岩体(岩床、岩盘、岩盆、岩鞍)、不协调侵入体(岩株、岩基、岩墙)。熟悉描述喷出岩体产状的术语(熔岩被、熔岩流、火山锥等)。
2.能识别岩浆岩体的各种原生构造,例如侵入岩体的流面、流线、原生塑性构造等,以及喷出岩体的流纹构造、流面、流线、气孔与杏仁构造、枕状构造、柱状节理等。
3.对岩浆岩体的褶皱构造及次生断裂构造有所了解。
(八)地质图
1.了解地质图通常表示的主要地质信息。
2.基本能从地质图上读出地层相对新老关系、地质体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岩浆岩体、变质岩地质体、相对年代与同位素年代信息、构造轮廓、示意剖面图的绘制、地质发展史的概括等。
(九)极射赤平投影基础
1.了解极射赤平投影的一般原理。
2.了解各种面状要素、线状要素在极射赤平投影图上的投影特征。
3.了解各种面-面、面-线、线-线交叉关系的度量原理。
(十)板块构造基础知识
1. 熟悉固体地球的各圈层特征、岩石圈的概念。
2. 熟悉板块的三种边界类型。
3. 了解板块构造存在的各种证据,包括大洋中脊、转换断层、海沟、岛弧、俯冲带、蛇绿岩、大洋地壳年龄的对称分布、岛弧岩石的成分极性等。
4. 了解现今全球板块的划分。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徐开礼、朱志澄(2003).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
2 朱志澄(1999).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5年5月20日
8#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7:04 | 只看该作者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化学(A)》考试大纲

本《环境化学(A)》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化学、环境水质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化学是运用化学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探索认知环境问题的本质,并为之提供科学控制与解决办法的一门新兴学科。本考试大纲侧重于环境污染化学,着重于各类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与生态效应等经典内容。对其中有机有毒物的归趋模式、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关系,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浓缩机制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需加以重点掌握。
要求考生对各项基本原理有较深入的了解,系统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熟练各种试验方法并能灵活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环境化学发展概况
1,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2,        环境化学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3,        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
4,        环境化学的定义及分支科学。

(二)、水环境化学
1,        天然水的基本特性。
2,        无机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着重配合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沉淀和溶解、水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等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3,        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环境行为与归趋模式。着重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等典型机制与迁移转化模式。

(三)、土壤环境化学  
1,        土壤的特性。着重于土壤的理化特性如吸附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2,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的迁移及其机制。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3,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迁移的基本特性,扩散质体,流动吸附与分配作用,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以及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
  
(四)、大气环境化学
1,        大气污染作用的基本特征。
2,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氮氧化物的转化,碳氢化合物的转化及硫氧化物的转化。
3,        大气污染化学过程实例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的破坏酸性降水

(五)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与生态效应
1,        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及消除。物质透过细胞膜的形式;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生物转化及消除。
2,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生物蓄积,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
3,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耗氧(有机污染物)、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4,        无机物质的生物转化。氮硫的微生物转化,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5,        污染物质的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化效应;重金属元素在诸圈层中的转化效应有机污染物在诸圈层中的转化效应。

二、考试要求
熟知环境化学作为研究环境化学物质在环境诸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在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为确定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物质在诸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是环境化学的基本内容;明确多种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以期在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基础上阐明作为多组分、多介质复杂体系的实际环境过程是环境化学的核心内容。基本要求:1、掌握大气、土壤、水诸介质中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2、能运用基本原理处理简单的环境污染问题。
   水环境化学
   要求了解天然水化学组分的来源及天然水的基本性质,掌握封闭和开放体系碳酸平衡的原理及各碳酸化合态浓度的计算方法。了解何谓碱度、酸度、水体缓冲能力及天然水的分类法,并且利用所学原理计算天然水体中重金属形态浓度,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和水体中酸、碱度以及估算水体的缓冲能力等。掌握天然水中各类化合物溶解度的计算及作图,同时应用所学原理判断水的稳定性。了解应用软、硬酸碱理论判断金属离子在水中形态,掌握羟基和有机配体等对金属的配合作用及相应浓度的计算,了解腐殖质的分类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以及有机配体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了解电子活度的概念以及pE、平衡常数和自由能之间的关系。要求掌握天然水中各类污染物的pE和Eh的计算以及pE-pH或pE-pc图的制作。了解天然水体存在哪些胶体物质以及胶体物质的性质。掌握颗粒物在水环境中的吸附机理。了解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以及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掌握归趋模式的基本原理以及各个过程模式即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原理及计算方法。同时要求了解利用EXAMS模式预测有机污染物在环境归趋中的应用。
土壤环境化学
   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胶体的表面特性、土壤酸碱度及土壤的缓冲作用。了解土壤溶液氧化还原作用对土壤形成及元素富集的影响。掌握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及影响迁移转化的因素,了解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确定土壤环境容量的方法。了解土壤氮、磷的来源,掌握土壤中氮、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归趋和施用氮、磷肥料后可能带来的污染及环境影响。掌握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机理以及土壤性质对农药迁移、转化的影响,了解分配作用和吸附作用的区别,掌握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典型农药的降解途径。
大气环境化学
   要求了解天然大气的组成,大气各主要层次的特点,大气中离子和自由基的来源,大气重要污染物的源和汇以及何谓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运用所学内容计算大气污染物浓度和停留时间。了解大气光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掌握氮氧化物主要气相反应,NO、NO2和O3的基本光化学循环以及硫氧化物和有机物的主要气相反应,了解和掌握光化学烟雾形成条件及机理,平流层O3的生成和损耗的基本反应和臭氧层破坏的基本原理。掌握SO2、NOx的液相反应及动力学方程,O3、H2O2和金属离子等在SO2液相氧化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形态浓度的计算,要求了解酸雨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掌握大气颗粒物的源和汇、颗粒物分布的基本特征以及大气颗粒物中的化学组成来源判别。了解大气中放射性核素以及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
   了解水体中金属形态的划分,了解和掌握溶解态金属形态和沉积物金属形态的分析技术及其金属形态的生物有效性,了解金属形态分析技术的应用等。了解水中微生物的类型及基本性质,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对碳、氮、硫、重金属、类金属和农药等的微生物转化的基本反应,了解烃类的微生物转化及对石油的作用。了解和掌握化学品透过生物膜的机理、化学品在生物组织中的浓缩机理和生物浓缩模型。了解植物对非离子型有机化合物吸收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以及微生态系统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了解和掌握外来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和代谢,化学物质的联合作用以及化学物质引起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基本原理,并能利用有机物结构与致癌作用关系预测化学物质的致癌性。要求了解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引起生物地球化学地方病的原因及有毒物质的生物化学效应等。

三、主要参考书目
《环境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王晓蓉编著,1993
《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戴树桂
《环境化学》,(美)Stanley E. Manahan著,戴树桂主校,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9#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7:17 | 只看该作者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化学(B)》考试大纲

本《环境化学(B)》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专业大气环境化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以及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有较全面的理解,对主要的环境化学过程和机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具有综合运用环境化学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大气科学基础
1 大气结构特征
2 大气组成特征与大气圈形成
3 大气污染与大气污染物
(二)大气环境化学
1 大气气相化学反应基础
2 大气气溶胶与降水化学基础
3 大气化学成分的循环过程与效应
(三)土壤、水环境化学
1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2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3 水体中污染物及其主要迁移转化过程
4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
5 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二、考试要求
(一)大气环境基础
1 熟悉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其形成
2 熟悉大气状态方程、组分浓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地球大气的组成与形成;理解并掌握大气物种“滞留时间”及其相关的概念。
3 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和主要的大气污染问题;了解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二)大气环境化学
1 熟悉大气光化学的基本概念、OH自由基、背景对流层OH的浓度和生成机制;熟悉“光化学烟雾”,理解“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
2 大气气溶胶与降水化学基础
理解大气气溶胶/大气颗粒物、大气气溶胶粒径的概念;熟悉大气气溶胶的一般化学组成、来源和形成;了解大气气溶胶化学中相对浓度和富集因子的概念;理解“酸雨”和“酸雨”形成机理。
3 了解大气化学成分循环的主要过程,理解大气干、湿沉降过程和机理,理解“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三)土壤、水环境化学
1 熟悉天然水的组成和性质,理解水化学的基本概念。
2 熟悉土壤的基本组成与性质。
3 了解水体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理解水体中污染物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
4 了解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理解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5 理解污染物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的概念;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作用。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秦瑜、赵春生,大气化学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
10#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3 00:07:25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科学》考试大纲

本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环境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是20世纪随环境问题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也是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变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环境科学基础》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着重阐述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天然和人为释放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环境质量演变及其监测,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及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了解污染物控制、治理主要的技术方法,为从事环境保护和相关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
一、   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二、   环境的功能与属性
三、        环境的分类
第二节 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环境科学
一、  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        环境科学的分支体系
第四节 环境保护

第二章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  大气环境
  一、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
  二、气象和气候灾害
第二节  大气污染
  一、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和性质
  二、大气污染类型
第三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一、大气污染物的物理扩散
  二、大气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第四节  大气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  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章    水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  水环境及水资源
  一、水的基本属性
二、水资源
  三、天然水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水污染
一、        水体污染和水体污染物来源
二、        水体污染类型
第三节  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一、水体中污染物的物理扩散
  二、水体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三、        水体中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四、        污染物水体中降解作用和水体自净作用
第四节 水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        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第四章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  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
  一、土壤污染概念和土壤污染物来源
二、 土壤环境污染危害
第三节        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

第五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二、        食物链与食物网
三、        营养生态金字塔
四、        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 生态平衡

第六章 其他环境污染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一、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来源、途径与分类
  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三、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第二节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一、噪声污染及其危害
  二、噪声污染防治
第三节 化学品污染及其危害

第七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第一节  环境监测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二、环境监测技术
第二节  环境质量评价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环境风险评价

第八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  环境规划
一、环境规划的概念
二、环境规划的内容和分类
三、环境规划作用
第二节  环境管理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
二、环境管理制度
三、区域环境管理
四、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五、        自然保护的环境管理
六、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

第九章  全球环境问题
第一节        全球环境问题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全球环境变化
一、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
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和森林锐减
第三节        全球环境污染
一、        臭氧层空洞
二、        酸雨
第四节        生态破坏
一、        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        沙漠化
第五节        人口问题
一、人口与资源
二、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二、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形成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21世纪议程》
全球《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议程》

考试要求
第一章    绪论
l        要求掌握环境的定义和了解环境的必本组成
l        掌握环境的功能和基本特征,了解环境的分类
l        掌握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地球环境系统的演化
l        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根源,掌握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分支体系,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方向
l        掌握环境保护的概念,了解人类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第二章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l        掌握大气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了解大气过程产生的主要自然灾害
l        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熟悉大气污染类型
l        掌握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来源,了解这些污染物来源及其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和影响因素,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及人类针对大气污染所采取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第三章    水环境及其保护
l        了解水的环境属性和全球水资源分布特点
l        掌握天然水的化学组成和分类
l        掌握水污染的概念和水体污染类型
l        熟悉水体中有机物、重金属重要污染来源,了解它们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l        掌握污染物水体中降解作用和水体自净作用的概念
l        了解水体重要污染物的危害
l        了解针对水水污染所采取的保护和防治措施,了解废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四章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l        熟悉土壤组成的特性及其环境意义
l        掌握土壤环境污染概念,熟悉土壤中重金属、农药、化肥等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l        了解重金属、农药、化肥等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
l        掌握土壤自净作用并熟悉其影响因素
l        熟悉土壤污染的主要危害
l        了解土壤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第五章 生态系统
l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l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l        熟悉生态平衡的定义

第六章 其他环境污染
l        掌握固体废弃物及其分类
l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和处理与利用
l        熟悉噪声污染定义
l        噪声污染及其危害和防治
l        了解化学品安全、持久性污染物等概念

第七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l        掌握环境监测的概念,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及其进展
l        掌握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l        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环境质量分级,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l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意义和作用;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类型、评价程序、评价方法
l        掌握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

第八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        
l        了解环境规划及其作用
l        掌握环境管理的概念,了解环境管理制度、区域环境管理的概念、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和自然保护的环境管理;了解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

第九章  全球环境问题
l        熟悉全球环境问题概念和特征
l        掌握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概念,了解气候变暖原理及其的效应
l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概念,了解森林锐减原因及其后果
l        掌握臭氧层空洞概念,了解臭氧洞形成原因
l        掌握酸雨概念,了解酸雨形成及其危害
l        掌握生物多样性和沙漠化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和沙漠化原因
l        了解全球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紧张等,了解当前城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
l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形成背景和实施可持续发展途径
l        了解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
全球《21世纪议程》

主要参考书
一 、 《现代环境科学》,盛连喜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唐孝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三、《环境地学》,陈静生,洪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编制日期:2004年6月21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7 17:47 , Processed in 0.14035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