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自然地理学 词汇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地理初学者 发表于 06-4-16 11:0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
A

  岸礁(fringing reef)

  又称“裾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10]

返回

B

  半岛(peninsula)

  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

  饱和带(saturation zone)

  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4]

  堡礁(barrier reef)

  又称“离岸礁”。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10]

  暴雨径流(storm flow)

  由暴雨产生的水流。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12]

  雹灾(hail damage)

  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12]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

  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15]

  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

  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11],[12]

  北极(North Pole)

  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11],[12]

  辫状河(braided stream)

  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常出现在土质疏松的河漫滩和河流三角洲上。河道易淤易冲,变化频繁。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发育的这种水系。[10]

  滨(shore)

  是陆地面与海水面的交界处。由于潮位的升降、风成增水、减水和海面上气压的急剧变化等作用,滨线随时移动。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滨线作为海岸线。[10]

  冰擦痕(glacial stria)

  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划痕,它们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块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的。擦痕可为我们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区冰快运动方向的有用线索。[23]

  冰川(glacier)

  覆盖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显运动迹象的大规模冰体。[23]

  冰川学(glaciology)

  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体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科学。它以冰为研究对象、自成体系;内容涉及冰体的理化特性、成因与分布、冰川流动及与其有关的力学和热学,冰体变化与气候地貌间的关系等方面。[15]

  冰斗(cirque)

  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冰川地貌。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下坡的一面是个缺口,外行呈围椅状。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坝所组成。[7]

  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

  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体,所占据基岩上的一种手扶椅形的凹地。相对它的长度来讲比较宽。它由吹雪迅速补给,因此表现出活跃的特性,包括旋转滑动。[23]

  冰盖(ice sheet)

  指一大冰块,其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构成的。[15]

  冰后期(post-glacial)

  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15]

  冰期(ice age)

  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冰期时,极地及高山高原的冰川范围扩大,雪线下降,动植物及自然地理带退至低纬度或海拔较低处,海平面大幅度降低。[15]

  冰楔(ice wedge)

  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是年均气温低于零下六度的多年冻土区长期冻结的产物。其出现是气候寒冷程度的标志。[15]

  冰原(ice field)

  一块近于水平的冰区,其面积从大约5Km2到接近大陆的规模,是在高而均匀的陆地表面上满足冰体积累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它与冰帽不同,因为它没有冰穹而且其流动受下伏地形支配。[23]

  剥蚀面(denudation)

  若夷平面规模较小,发育的又不很充分,随后又在地壳差异运动抬升过程中,被河流分割的支离破碎,呈现不于同高处,这类缓平地面称为“剥蚀面”。[10]

  剥蚀作用(denudation)

  简称“剥蚀”。风、流水、冰川、波浪、海流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同时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按照外力性质分为风蚀、水蚀、浪蚀、冰蚀、潜蚀等[10]
沙发
 楼主| 地理初学者 发表于 06-4-16 11:00:31 | 只看该作者
C

  残积物(eluvium)

  基岩经物理化学风化后,逐渐形成与母岩不同的碎屑物质,残留在原地,称为“残积物”其成分主要为基岩碎屑、黄褐色铁质斑点、红土质(铁铝质)、高岭土和粘土等,无分选,亦无层理,只因风化程度不同,使上下层在特性上和成分上有所差异,构成复杂的风化壳剖面[10]

  草原(steppe)

  是温带夏绿旱生性多年生草本群落类型。[9]

  草原气候(steppe climate)

  半干旱性质的气候,分布在沙漠外围毗邻地区。年降水量较少(<500毫米)且降水变率较大,集中在夏季,以阵性雨为主,蒸发较盛。土壤水分仅供给草类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长,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则因所处纬度而不同。[17]

  草原土壤(steppe soil)

  是指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它们主要分布在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大陆内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㈠ 气候条件较干旱,土壤受淋溶作用较弱,土壤盐基物质丰富,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㈡ 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较少;㈢ 土壤反应大部分为中性至碱性。[8]

  侧向侵蚀(lateral erosion)

  流水拓宽河床和河谷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侧向侵蚀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由于主流线迫近凹岸和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蚀,凸岸堆积,这就使弯道曲率半径不断减小,离心力不断增大,横向环流随之增强,侧向侵蚀也就相应增强。[7]

  产流(runoff generation)

  降水或冰雪融水在流域中产生径流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流现象和产流过程受气候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十分复杂。[14]

  产沙量(sediment yield)

  一定流域岩石在风力水力热力和重力等作用下往往要被侵蚀和输移,被侵蚀的岩石经过输移过程中的冲淤变化,到达流域出口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流域的产沙量。[12]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森林外貌四季常绿,呈深绿色,上层林冠呈半圆球形,林冠整齐一致。有明显的建群种,分层明显,乔木1-2层,其下有显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以草质为主,木质甚少,附生植物以苔藓、地衣为主,很少被子植物种类。[24]

  潮汐通道(tidal intel)

  又称“进湖口”。海洋连接河口、海湾、泻湖间的水道。是潮水进出的通道。世界上许多海港利用潮汐通道作为进出海港的深水航道。[10]

  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

简称“沉积”。被搬运的物质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堆积的作用。[10]

  沉积物(sediments)

  沉积作用堆积下来的物质称为沉积物[10]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

  具有一定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地层单元。这些特征和标志能反映沉积物(岩)形成的环境,所以沉积相即指一定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的组合。[10]

  城市气候(urban climate)

  城市地区的特殊的气候状况。城市地区高耸密集的建筑物,纵横交叉的沥青(或水泥等)道路以及高度集中的人口使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局部性气候。较郊区具有气温偏高,多雾,对流性降雨增多,风变异性大等特点。[14]

  城市热岛(climatography)

  指高层建筑集中的大城市,由于下垫面性质改变,以及人类活动释出余热给空气,使城市气候较周围郊区高些,形成一个岛状的热中心。[14]

  承压地下水(confined groundwater)

  充满在两个不透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具有承压水特征即深处的承压水由上部水的静水压力而具有水头压力,承压水因水头压力而升到地表以上就是\"自流水\"。[12]

  赤道(Equator)

  通过地心并垂直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割线。[11]

  赤道带(equatorial zone)

  在地球南北纬10度之间的区域,占地球表面积17。37%。此区域内全年受到太阳辐射最强,年变化小,日变化大。[16]

  冲沟(gully)

  一种较大的、有间歇性水流活动的条形凹地。由切沟发展而来,沟谷平面图形呈梭形,横剖面大致呈“V”形,宽度和深度可达数十米。沟床纵剖面呈凹弧曲线,与沟身所在坡面明显不一致。冲沟只沟谷中主要类型,标志着地区性强烈侵蚀阶段。[10]

  冲击层(alluvium)

  冲积物组成的地层为冲击层。[10]

  冲击扇(alluvial fan)

  山地河流出口处的扇形堆积地貌。河流流至山麓出口处,流速降低,分成多股水流 ,呈放射状向外流动,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下来,河床也因堆积抬高而不断变迁改道,形成冲击扇。[10]

  冲积物(lluvium)

  又称淤积物,通指河流沉积。冲积物组成的地层为冲击层。组成冲积物的粒径大小,在河流纵剖面上,有随着距源地越远粒径越细的趋势;在河流横向上,也常有距主流线越远粒径越小的分布规律。具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层理清楚等特点,并含有多种砂矿。可分河床相、边滩相、河漫滩相等不同类型[10]

  冲击锥(alluvial cone)

  指沟谷口形成的半圆锥型堆积体。由于沟谷流水流速较大,挟带较多的碎屑物质,到达沟口后,坡骤减,流速急剧降低,同时水流开始分散,挟带的碎屑物质迅速堆积,形成冲击锥。与冲击扇、洪积扇比较,规模较小,表面坡度较大,组成物质分选性较差。[10]

  吹蚀(deflation)

  吹经地表的风由于气流的紊动作用,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吹走,这种作用称为吹蚀作用。[21]

  垂直地带性(vertical zonality)

  一般指高山地区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其组合随高度递变的规律性。[11],[12]


返回

D

  大陆(continent)

  陆地被海洋包围分割成若干地块,面积较大而连续成片的大块陆地。[11]

  大陆度(continentality)

  表示受大陆影响程度的指数。通常以消除纬度影响后的温度年较差作为度量标准。其中较广泛流行者如波兰学者焦金斯基的计算式为:K=1。7A/sin$-20。4 式中k--大陆度(%),A--温度年较差(度),$--纬度[14]

  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

  又称“陆架”、“陆棚”、“大陆棚”。是沿海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从低潮线起向海方向缓缓倾斜,延伸到坡度突然转折变陡处。平均水深约150米,平均坡度为0.1度,平均宽度75千米。[10]

  大陆性气候(continental climate)

受大陆性影响强烈的气候。年,日温度较差大,极值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海洋性气候早,降水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多集中在夏季,雨量变率大。云雾较少,湿度较低。我国西北内陆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14]

  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

  又称“陆坡”、“大陆斜坡”。大陆架与洋底的过渡地带。顶部是大陆架的边缘,坡麓平均深度是5560米,宽十几至几百千米,平均宽70千米,坡度为几度至20几度,平均为5度50分。常具接替状,其上有海底峡谷发育。沉积物主要是软泥和细粒的、夹杂贝壳的泥质沙。[10]

  大气圈(atmosphere )

  包围地球整个空气层的总称。[12]

  大气污染(atmospheric pollution)

  因污染物或由它转化的二次污染物的排放,使大气质量恶化以致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15]

  带(belt)

  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是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划分的。[6]

  单面山(cuesta)

  又称单斜山。在单斜构造地区,岩层倾角较缓,软硬相间,受侵蚀切割后,软岩层被蚀成谷地,硬岩层突露成山岭,即单面山山体延伸方向与构造线一致,山脊往往成锯齿形,两坡明显不对称。[10]

  淡水湖(fresh water lake)

  湖水盐度小于1。0%的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等均为淡水湖。[14]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

  指巨厚红色砂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和巨石等特殊地貌。以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红色砂砾岩的固结程度较好,地层产状平缓,富垂直节理,透水性良好。[10]

  刃脊(ar te)

  随着冰斗的进一步扩大,斗壁后退,两个冰斗或冰川谷地间的岭脊不断变窄,最后形成薄而陡峭,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称为刃脊。[7]

  岛屿(island)

  四面环水的一块陆地。位于海洋、湖泊或河流中。通常把较大的称“岛”,特别小的称“屿”。根据成因可分为堆积岛、大陆岛、大洋岛。[10]

  倒置地貌(inverted landform)

  又称“逆地形”、“倒转地形”。地形起伏和构造所成的原有起伏相反的现象。如褶曲构造中的向斜山、背斜谷。[10]

  地方气候(local climate)

  介于大气候与小气候之间的区域性气候。如森林,城市,湖泊等占有一定范围的特殊地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使热力性质及环流性质等形成一种特定的分布形式。故分别称它们为城市气候,森林气候与湖泊气候统称为\"地方气候\"[14]

  地带(zone)

  由于水热对比关系和水热季节组合的相似性,在显域景观中具有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壤植被群系纲的区域。[6]
板凳
 楼主| 地理初学者 发表于 06-4-16 11:00:42 | 只看该作者
地带性(zonality)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极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在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11],[15]

  低地(lowland)

  相对低下的低平地,往往与地质构造有关。
山系高原的汾河低地是地堑陷落带,东西两侧有高起的断层崖。黑龙江三江平原低地是挠曲运动的陷落带,地下水位高,低地中常成沼泽化。[10]

  地理过程(geographical process)

  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在可感知的和可测量的基础上,按照时段的长短,建立依照时序各类地理性质的表现,把这些性质放在某个规定的范畴中进行分析,得到在纵向上的表现规律。[15]

  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成分而成的整体[11],[12]

  地理经度(longitude)

  本地子午线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角距离。[13]

  地理纬度(latitude)

  本地法线相对于赤道面的角距离。[13]

  地理学(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地学科。[11]

  地理系统(geosystem)

  由相互联系的地理因素连接而成的统一体,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接线,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12]

  地理因子(geographical factors)

  又称地理基质,构成地理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应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和能量组分。[15]

  地貌(landform)

  地表起伏形态。在地理学中也叫“地形”。[10]

  地貌成因(geomophogensis)

  组成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诸种自然因素,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制约着地貌地貌形成过程的强度、组合状况和空间分布,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称之为地貌成因。主要有:组成地壳岩石圈的各类岩石,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气候、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以及时间因素等[21]

  地貌学(geomorphology)

  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1]

  地貌组合(landform assemblage)

  指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地貌类型组合在一起。如岩溶地区的峰丛-洼地、丘陵-洼地等。[10]

  地壳均衡(isostasy)

  关于地表重力场的一种假说。简称“均衡说”。1855年由英国普拉特(J.H.Pratt)和艾利(G.B.Airy)提出。认为较轻的地壳象冰山一样浮在较重的地幔上,并按阿基米得原理达到均衡状态。即从地下某深度开始向下,同深度的同等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或所承载的质量趋于相等。[10]

  地球(earth)

人类所居住的星球,使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三远的大行星。[12],[14]

  地区(area)

  我国省,自治区设立行政公署指导工作的地方。[13]

  地下河(underground river)

  又称“暗河”“伏流”由于岩溶作用在大面积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和地下通道,地面河流往往经地面溶洞潜入地下形成暗河,称“地下河”。[12]

  地下水位(water table)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面的绝对高程。即地下水面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高程。打井时,首先发现的地下水位,叫做初见水位;经过一定时间后稳定在某一高程,叫做静水位。[12]

  地形气候学(topoclimatology)

  研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学科。是由20世纪50年代若奇(K。Knoch)和索恩思维特(C。W。ThruthWaite)提出的。[15]

  地中海气候(Mediterranean climate)

形成于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的西岸地区。冬季盛行西风,温和多雨;夏季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炎热干燥。以欧,亚,非三洲之间的地中海分布最为典型,故名。[12]

  顶级群落(climax)

  克列门茨认为,无论起始于哪一种基质的植物群落,都向更中生化的方向发展变化,最终与大 气候背景相协调。如没有外来干扰,即使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这称为顶级群落。[9]

  冻害(freezing damage)

  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植物越冬期间,在低于0度严寒条件下,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12]

  动物地理学(zoogeography)

  研究动物分布规律的科学。地理学与动物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形成与发展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着密切联系。[15]

  动物区系(fauna)

  通常指一个地区或某个地质时期所有植物的总称。可按分类系统、自然或地理区域及地质时期等原则划分。[15]

  洞穴堆积(cave deposit)

  又称“洞穴填充”。指在洞穴中各种不同的堆积物。包括碎屑堆积、化学沉积、有机充填以及混合充填。[10]

  冻胀(frost heaving)

  由于表土上形成达30mm厚的冰透镜体而造成地面或个别颗粒的向上移动。[23]

  断层谷(fault valley)

  纵谷的一种。沿断层或断裂发育的河谷。因断裂带上地层破碎,抗冲性和抗蚀性显著降低,在水流作用下发育成河谷。如雅砻江下游麦地龙至渡口为断裂带发育的河谷。[10]

  断层三角面(triangular facet)

  断层崖遭沟谷或河流切割,形成断层三角面。[10]

  断层崖(fault scarp)

  为断层上盘形成的崖壁或陡坡。阶梯状断层可形成阶梯状断层崖。老断层崖形成后,断裂运动复苏,在老断层崖下又出现新断层崖,称为“复苏断层崖”。[10]

  断块山(block mountin)

  又称断层山。地壳断裂上升形成的块状山体。可分为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10]

  堆积作用(deposition)

  指搬运的泥沙和砾石等物质,因外力(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而聚集的现象,以及岩屑在重力作用下的堆积、火山喷发物的堆积。有流水堆积、冰川堆积、风成堆积、重力堆积等。堆积作用比“沉积作用”含义更广,但两词往往通用。[10]

  多年冻土(permafrost)

  又称永久冻土,指数年或千百年以上经久不化的冻土层。分为两层:上部是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部是终年不融的多年冻结层。多年冻土是寒冷气候(年均气温<-2度)区的产物。[15]


返回

F

  反照率(albedo)

  即地面反射率,也就是地面反射的辐射与投射在地面上的辐射之比。[16]

  方山(mesa)

  又称“平顶山”、“桌状山”。山顶平展、山坡陡峻的山体 。软硬相间的水平岩层(岩层倾角小于5度左右)地区,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坚硬岩层形成顶平坡陡的顶盖,松软岩层受顶部坚硬岩层的保护形成山坡,有的山坡由软硬相间的岩层组成,坡形呈阶梯状。如四川盆地中部以红色砂岩为顶盖的方山。[10]

  非地带性(azonelity)

  又称隐域行,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极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15]

  非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a)

  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自然资源,如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等。[15]

  分水岭(waterdivide)

  相邻两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10]

  峰(peak)

  通指尖山顶。有的是组成岩石比周围坚硬由差别侵蚀而成:有的是断层、褶皱或岩层产状、垂直节理控制的结果:也有的是火山锥[10]

  焚风(foehn)

  原来专指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沿山坡下吹的干而热的风,现泛指由山坡下沉气流导致的干热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是按照干绝热直降率降温,当空气温度达到饱和时水汽凝结,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破下降,按干绝热直降率增温,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高的多,湿度也小的多。[12]

  峰林(peak foest)

  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峰林是在地壳长期稳定下,石灰岩体遭受强烈破坏并深切至水平流动带后所形成的山群。[7]

  风化(作用)(weathering)

  岩石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7]

  风化层(weathered crust)

  地表因风化而形成的堆积层。基岩风化层一般自上而下,风化程度逐渐变轻,风化物质逐渐变粗,并过度到基岩。表面往往发育成土壤。[10]

  风化壳(weathered crust)

  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可以达到的深度,也就是风化壳的厚度,主要决定于气候、构造、地貌和发育时间等因素。它的厚度可以从几十厘米、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7]
地板
 楼主| 地理初学者 发表于 06-4-16 11:00:52 | 只看该作者
风口(wind gap)

  原先为水口,后因河流改道而成为风口。如河流袭夺发生后,在断头河和袭夺河之间,原为被袭河流过的地方,由于袭夺河的强烈下切侵蚀,使它成为分水地带,但仍然存有原河谷的形状,形成风口。[10]

  风棱石(wind-faceted stones)

  散布在荒漠表面或戈壁滩上的岩块与砾石,经风沙长期磨蚀,形成光滑棱面和棱边,称“风棱石”。棱线常和风向近于一致,由于风向的变化或石块的转动,石面有几条棱线出现。[10]

  风蚀(wind erosion)

  即风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包括风将地表松散物质吹走的吹蚀(吹扬)作用和风沙流的冲击、磨擦等磨蚀作用。[21]

  风蚀脊(yardang)

  即“雅丹”。在干涸的湖底或河湖堆积阶地上,定向风沿干缩裂隙吹蚀,裂隙扩大,使平坦的地面逐渐形成与主风向平行的不规则的长条形土墩和沟槽相间的地貌组合,相对高度一般为5-10米,甚至更大一点,长度数十至数百米,整个地面崎岖起伏,支离破碎。[21]

  风蚀坑(blowout pit)

  称为“风蚀壁XI”,又称为“风窝”。为风沙流磨蚀岩壁所形成的蜂窝状地形。它在花岗岩和砂岩岩壁上最发育,太阳辐射岩壁时,组成岩体的矿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膨胀,进行类别风化。有时由于岩体内部的盐溶液沿毛细管到达眼市表面处结晶,也使岩石表层崩解。风沙流吹蚀这些风化了的岩体表面形成许多浅而小的凹坑,风沙流进一步沿凹坑旋磨,使之加深扩大,形成许多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这些洞穴和凹坑有的群集,有的散布,或如窗格,或如蜂窝。[21]

  风蚀洼地(deflation hollow)

  荒漠地区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在长期吹蚀下形成宽浅而轮廓不清的凹地。一般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与主风向平行,有时成排出现,这类洼地直径一般小于50米,深度仅1米左右。[21]

  风速(wind speed)

  风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常用单位米/秒,海里/小时[17]

  蜂窝状沙丘(honeycomb dunes)

  蜂窝状沙丘是沙漠中一些碟状洼地及分割它们的丘状高地的地貌总称。它们比较固定,只是本身形态受风力作用而有变化,所以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半固定型的风积地貌。强烈的龙卷风把沙漠地面吹成一个个圆形洼地,被吹蚀的沙粒,堆积在洼地四周而成蜂窝状沙丘。[20]

  风向(wind direction)

  指风的来向。地面风向用16方位表示。每相邻方位的度数差22。5度。高空风向用方位度数表示。即0度表示正北,90度表示正东,180度表示正南。270度表示正西。[14]




返回

G


  干谷(dry valley)

  干谷是喀斯特区往昔的河谷,但现在已经无水或仅在洪水期有水活动,成为遗留谷地河流干涸的直接原因是喀斯特潜水面降低到河谷之下,因此使河水潜入地下,成为伏流。引起潜水面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地壳上升和喀斯特作用向地下发展以及地下河袭夺地表河流上游,使它的下游变为干谷;曲流河段因地下河的裁弯取直也同样回产生干谷地貌。[7]

  干热风(dry-hot wind)

  又称“干燥风”。出现在温暖季节的一种干而热的风。干热风袭来时,常使气温显著升高,湿度显著降低,蒸发迅速,严重时往往会导致农作物的枯萎或死亡。[14]

  干燥度(aridity)

  一般反映各地区的干湿程度,即指植物的最大蒸发量与降雨量之比。计算公式为K=E/R=0。16>t(t为>=10度稳定期积温)/R(>=10度的降雨量)。K为干燥度,E为蒸发量,R为同期降雨量。K>1,表示降雨量不敷需要;K<1,表示降雨量有余。[12]

  干燥气候(arid climate)

  以空气干燥,降水稀少为主要特征的气候类型,在柯本气候分类中B性气候,其大陆度很大,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200毫米,自然景观为荒漠,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中国常以年干燥度 >4为干燥气候。[18]

  高草草原(prairie)

  又称普列列群落。介于森林高原和矮草草原间。分布于北美大陆中部。[15]

  高山矮曲林(alpine krummholz)

  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由于风力增强及冬春积雪较多,树木变形弯曲或矮化或灌丛状,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形成耐瘠薄土壤、萌生力强,适应高的空气温度和强风,组成单纯、呈单层外貌的矮曲林。[15]

  高山土壤(high mountain soil)

  石质高山垂直带最上部、森林郁闭线以上或无林的高山、高原土壤。基本特点有四:㈠ 土壤发育程度低;㈡具有特殊的“生草”作用;㈢ 土壤随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而分化;㈣ 高山土壤的形成类型大体可区分为以下三个类型:草甸型、草原型和荒漠型。[8]

  高原(plateau)

  指海拔较高(500米以上)、面积较大、顶面起伏较小、外围较陡的高地。一般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10]

  高原气候(plateeau climate)

  海拔高,地面广,起伏平缓的高原上形成的气候,特点为(1)随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水起尘埃等随之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增强;(2)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3)降水在湿润气流的迎风面上增多,在高原内部和背风面大大减少;(4)风力大。[15]

  沟谷(ravine)

  坡面水流顺坡向下流动过程中,水层逐渐增厚,发生分异、兼并而成许多小股流。股流较片流大,坡面被冲刷成线状伸展的槽形凹地,称为“沟谷”。其源头称“沟头”,出口称“沟口”。沟谷在间歇性水流侵蚀作用下逐渐发展。常见的有纹沟、细沟、切沟、冲沟、干沟、坳沟等。

  构造地貌学(structural geomorphology)

  地貌学分科。研究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构造角度来解释地貌,另一方面根据地貌来分析构造、地貌内动力的机制、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措施。[10]

  构造湖(tectonic lake,structural lake)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断裂,断层,地堑等)产生的地表凹陷的形成了内力湖盆,蓄水后即为构造湖。[14]

  构造阶地(structural plateau)

  假阶地的一种。由于软硬相间的水平地层,被风化、侵蚀而形成的阶梯状地貌。其阶地面为硬岩层层面,当水流切穿硬岩层后,就形成阶地。在地层水平的沉积岩区域分布最广。如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砂、页岩地层上广泛发育构造阶地[10]

  谷(valley)

  山地中较大的条形低凹部分。主要由构造运动、流水或冰川等侵蚀的结果。经常成为通过高山大岭的交通孔道。按构造作用分为断层谷、向斜谷、背斜谷等;按外力作用可分为山地河谷、冰川谷等[10]

  古气候(palaeoclimate)

  史前地质时期的气候。研究古气候的学科被称为“古气候学”。主要依据是利用古生物学,地史学等得出的资料分析地质时期气候的演变规律。[15]

  鼓丘(drumlin)

  是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7]

  古土壤(paleosoil)

  指在过去景观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据其产状和性质,分为以下类型:⒈ 埋藏土⒉化石土⒊ 裸露深藏土⒋残余土。通过对古土壤的研究,可重建过去的成土环境;了解土壤的发生演变,正确处理现代土壤性质和古土壤性质的关系;对找矿、地下水开发、工程地质评价及农业利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5]
5#
 楼主| 地理初学者 发表于 06-4-16 11:01:01 | 只看该作者
硅铝粘土型风化壳(siallite-clay weathered crust)

  化学风化的中期阶段,风化壳进一步发育,不但其中的氧化物、硫酸盐已经大部分的被淋溶迁移,碳酸盐也被大量淋滤流失,甚至一些溶为胶体状的二氧化硅也开始迁移。硅铝酸盐被分解为高岭土、蒙脱石等粘土矿物残留在原地。由于硅铝相对富集,所以称为硅铝粘土型风化壳。[7]

  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siallite-carbonate weathered crust)

  化学风化的早期阶段,硅铝酸盐中的碱金属和碱土离子与溶液中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结合成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极易被溶解和迁移,大部分随水淋溶掉。氯化物最先,硫酸盐次之。碳酸盐是比氯化物、硫酸盐相对难溶的盐类,常在原地富集称为富钙阶段,形成硅铝-碳酸盐风化壳。这种风化壳土质多呈灰黄色,类似黄土状,故又称为黄土风化壳。[7]

  硅铝-铁质和富铝型风化壳(siallite-ferrite and alllite weathered crust)

  风化壳发育到晚期,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得比较彻底。硅酸盐矿物已经全部被分解可迁移的元素基本上都被析出,几乎丧失全部盐类和呈胶体状态的二氧化硅,残留下难以迁移的铁铝化合物,如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以及耐风化的石英。称为硅铝-铁质和富铝型风化壳。[7]

  硅铝-氧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siallite-chloride-sulphate weathered crust)

  化学风化的早期阶段,硅铝酸盐中的碱金属和碱土离子与溶液中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结合成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极易被溶解和迁移,大部分随水淋溶掉。氯化物最先,硫酸盐次之。 因之,硫酸盐在一定条件下常在原地富集,称为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7]

  过程线(hydrograph)

  往往特指流量过程线,表示河流或渠道中某一横断面上流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曲线,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相应的流量绘制而成。[12]



返回

H



  海(sea)

  靠近大陆,深度较浅,兼受大陆和大洋影响,具有不稳定的理化特性,潮汐现象明显,并有独立海流系统的水域。[11]

  海岸(sea coast)

  陆地与海洋相互交界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沿岸陆上部分及沿海浅水部分。其号上界是激浪作用的上界(陡峻的岩石海岸,上界是海蚀崖的顶部;平缓的沙质海岸,上界位于海滩顶部长草处),下界位于相当于当地波长的1/5-1/2的水深处。海岸的陆上与水下部分是一个整体,相互间有着成因上的联系,其发展变化是互相制约、互为影响。现代海岸是指现代海浪、潮流能达到的地方。现代海岸带以外还有上升的或下降的古海岸带,即属于古海岸带,已受不到现代海岸动力作用的影响。[10]

  海岸阶地(coastal terrace)

  由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台地(包括后方的海蚀崖),或由海积作用形成的海滩,以及因海平面相对升降而被抬升或沉降的海蚀台地及海滩,这些呈阶梯状的海成地貌叫作海岸阶地。[10]

  海拔(高度)(altitude)

  又称“绝对高度”、“绝对高程”、“拔海高度”。指平均海平面以上的垂直高度。我国从1957年以来,采用“黄海平均海平面”或“黄海基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陆地标高起算面[10]

  海沟(trench)

  海沟是地球表面最深的地方,深度达8-10千米,成狭长曹状洼地。海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与大陆边缘相接的地方,并在大陆边缘伴生一条与海沟平行的岛弧或沿岸山脉。海沟在构造上是岩石圈板块相撞的产物。洋底一侧的洋壳一定角度向大陆边缘一侧陆壳下面俯冲,在俯冲带位置上形成了海沟。海沟靠大洋一侧坡度缓和,靠大陆一侧坡度较陡。因此海沟与岛弧(或沿岸山脉)在成因上是相互伴生的。[7]

  海岭(oceanic ridge)

  即“海底山脉”。海底的巨地貌。由一系列平行的山系构成。一般在海面以下,有的峰顶露出海面,成为岛屿。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海底山脉连成统一的全球性的巨型山系,总长6万千米,规模超过大陆山系。其轴部为地壳板块的交界,是地壳的破碎带,地球内部岩浆沿破碎带裂隙溢出,形成高出洋底2000-5000米的岩墙-山脊,以后再喷溢的岩浆,又上涌到早期已硬化的岩墙中间把岩墙一分为二向两侧推开,岩墙在在向两侧移动中随着冷却而降低其高度。因此海底山脉约深1000-3000米、宽几十千米的中央裂谷,沿裂谷为地震及岩浆喷发,有较高的地热量。裂谷两侧为高度逐渐向外降低的山脊。[10]

  海陆风(sea-land breeze)

  近海地区由于海陆受热不均而造成的一昼夜为周期而低层风向发生显著变化的一种地方性风系。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气压相应降低,低层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夜间,陆地比海洋冷却快,近地面气压响应升高,低层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12]

  海蚀洞(sea cave)

  海蚀地貌中分布在陡崖的脚部,深度大于宽度的,由于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的凹槽。[20]

  海蚀台(abrasion platform)

  海蚀地貌中,海蚀崖后退的同时,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前微倾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台。[20]

  海蚀崖(sea cliff)

  海蚀地貌中,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坠形成悬崖,叫做海蚀崖。[20]

  海蚀柱(sea stack)

  海蚀地貌中,坚硬的岩脉常在平台上残留成突立的岩柱,叫海蚀柱。[20]

  海蚀作用(marine erosion)

  波浪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最明显,它通过冲刷研磨和溶蚀作用使海岸线逐渐后退的作用。[20]

  海滩(coastal beach)

  海岸带泥沙在激浪作用下形成的堆积体。分布于激浪作用带,地面和缓向海倾斜。海岸沙堤(滩脊)、沙坝、沙嘴、滩脊等都是海滩的特殊形式,是海岸带最活跃部分。按其物质组成通常分为岩滩、沙滩及泥滩;根据形成海滩的动力与海滩的形态,分为堤式海滩和斜坡式海滩。[10]

  海峡(strait)

  两个海区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其中有的沟通两海(如渤海海峡),有的沟通两洋(如麦哲伦海峡),有的沟通海和洋(如直布罗陀海峡)。海峡中一般水深较深,水流较急多涡流。水文要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变化,底质多岩石或沙砾,细小的沉积物较少。海峡在军事和航运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0

  海洋性气候(maritime climate)

  受海洋影响显著的气候。其主要特征为年日较差小,变化和缓,年日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较大陆性气候迟,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云雾较多,温度较高。西北欧为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的代表。[14]

  海洋污染(marine pollution)

  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大气、河流或直接输入海洋,是海水质量下降,海洋生物资源受到破坏,渔业生产蒙受损失,以致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15]

  海渊(abyssal deep)

  海沟最深的部分叫海渊。通常以发现的船只命名。如马里亚纳海沟的斐查兹(Vitiaz)海渊,深11034米,为已知海底最深点。[10]

  寒潮(cold wave)

  强烈冷空气从极地或寒带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侵袭,如同寒冷潮流滚滚而来,给流经地区造成强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移动称为寒潮。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入侵后,凡24小时内猛降10度以上,而最低温度在4度以下者,称为\"寒潮\"。[14]

  寒带(cold zone)

  位于纬度60-75度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地球表面积的5。0%。次带一年中昼夜长短差别更大,在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全年天文辐射总量显著减小。[16]
6#
 楼主| 地理初学者 发表于 06-4-16 11:01:12 | 只看该作者
旱生植物(xerophyte)

  借助生理上和形态上的一些特征能在干旱条件下长期保持植物体内适宜的含水量的植物类型。[9]

  含水层(aquifer)

  岩石的空隙是地下水在岩石得以赋予和运动的前提,故具有一定空隙,并能蓄存相当数量地下水的岩层,成为含水层。一般结构疏松的砂,砾岩和裂隙,容隙发育的岩层在地下水以下,可以形成良好的含水层。[14]

  旱灾(drought damage)

  主要的气候灾害之一。久晴不雨,植物体内水分大量损失,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候现象。可分为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种。[12]

  河床(river bed)

  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成为河床。[7]

  河流补给(river feeding)

  又称\"河流的水源\",河流的水量补给源可分地表水源(雨水,融雪水,永久积雪或冰川融水,湖泊和沼泽水),地下水源(潜水,承压水)及混合水源。河流的补给源不同,水文特征也不同。[14]

  河流袭夺(river capture)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两条河流,其中侵蚀力量较强、侵蚀较深的河流进行溯源侵蚀,切割分水岭,将另一条河流的一部分袭夺过来,此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常发生在两条垂直流向的河流间,一般侵蚀基面较低水量较大的河流袭夺另一条河流。[10]

  河流学(potamology)

  又称“河流水文学”,是陆地水文学的分科。研究河流流域内所发生的各种水文现象和变化过程以及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学科。主要内容为研究河流的特征,水量补给,径流形成和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等。[14]

  河漫滩(floodplain)

  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7]

  褐土(cinnamon soil)

  在旱生森林灌木丛草原下形成的,在水平分布上处于棕壤和黑垆土带、栗钙土带之间,在垂直分布上出现在棕壤带之下。[15]

  河网密度(drainage density)

  表示某一流域内水系分布的稠密程度。它是流域内干流,支流等全部水流总长度与该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总长度,计算方法如下:河网密度=干流总长度(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14]

  河源(headwaters)

  河流的发源地称为河源,大多数河流发源与溪,涧,泉水,冰川或湖沼等。[14]

  黑钙土(chernozem)

  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分不足,植被以草原类型为主,也有草甸草原植物,根系深而根量少,有机质累积量较小,但分解强度比黑土大,土壤水分属淋溶型,石灰在土壤中淋溶淀积明显。[15]

  横谷(transverse valley)

  河谷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或地层走向成正交或近乎正交的河谷。河谷的发育不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如逆向谷、先成谷等都属于横谷。[10]

  横向沙丘(transverse dune)

  因沙丘与主导风向垂直,故称为横向沙丘。横向沙丘按堆积形态分为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形沙丘链。[21]

  洪峰流量(peak discharge)

  一次洪水通过某一过水断面时,流量的变化经历了由小增大,再由大变小的过程。洪水的最大流量即称为洪峰流量。[12]

  洪积扇(proluvial fan)

  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在山谷出口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一般规模较大。自扇顶向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逐渐变细,分选性逐渐变好。其组成物质为洪积物。[7]

  洪积物(proluvium)

  由暂时性洪流挟带的泥沙、石块堆积在山前谷口一带的堆积物。多见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因堆积体平面形态呈扇状,故称洪积扇。[10]

  洪水(flood)

  指暴雨,冰雪消融造成江,湖中流量激增,水位猛涨的现象,根据洪水形成的水源和发生时期,可分为春季融雪洪水期和夏季暴雨洪水期。[12]

  洪水位(flood level)

  江河,湖泊因受流域上降雨或融雪的影响,其水位超过河流主槽两岸地面或超过湖滩地接近湖滨地[14]

  红壤(red earth)

  形成于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15]

  红树林(mangrove)

  是分布在热带海滩上的一类(盐生)常绿木本植物群落。这类群落的主要种类是由红树科植物所组成,故称为红树林。[9]

  湖盆(lake basin)

  陆地表面可以蓄水的天然洼地,内地作用形成的湖盆称为内力湖盆,外力作用形成的湖盆称为外力湖盆。[12]

  湖泊富营养化(lake eutrophication)

  湖泊水体中,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成分过多积聚,使水体过分肥沃,以致水生植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的现象。[14]

  湖泊水文学(water hydrology)

  又称“湖泊学”,陆地水文学分科,研究湖泊(包括人造湖泊-水库)形成和演变,湖泊中各种水文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学科。主要内容有湖泊的形成和形态,湖泊的水热平衡,湖水的运动,湖水的理化性质,湖泊的开发利用等。[15]

  滑坡(landslide)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7]

  滑塌(collapse)

  又称为“崩塌”。在陡峻的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常常突然发生沿坡向下急剧倾倒、崩落现象,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7]

  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

  位于地表的岩石矿物在水、大气、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因而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甚至形成新的矿藏物破坏了原来岩石的结构,使岩石疏松甚至逐渐变成松散的土层,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7]

  环礁(atoll)

  我国古代称为“石塘”。海洋上呈环状或马蹄状的珊瑚礁。我国南海诸岛就属于环礁类型。巨大的环礁上往往堆积有沙帽,即形成珊瑚岛(如我国永乐群岛的环礁),被包围的水面称为泻湖,有水道和外海相通,泻湖可成为优良避风港口。[10]

  环境背景值(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lue)

  指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值,即在未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环境要素的化学元素自然含量水平,通常以平均含量表示。[15]

  环境地理学(environmental geography)

  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分支学科,主要涉及人地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和效应,即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结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反馈作用。[15]

  环境地球化学(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环境科学和地球化学间的边缘学科。研究环境中天然和人为释放的化学物质分布状况、赋存状态、迁移转化规律、环境生态效应及其与环境质量的关系。[15]

  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由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引起的各种环境因子变异的一种后效反应。[15]

  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

  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生态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为环境管理中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5]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一般指环境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等受到人为活动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声、废热等污染,引起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及人体健康和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15]

  环境演化(environmental evolution)

  地球表面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由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地表环境,其发展历史分为地球形成初期,生物出现和发展时期及人类出现和进化时期。[15]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又称环境预断评价或环境影响分析。指计划开发行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评价。即在资源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的设计中,对有关项目在建设和投产后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目的是在保证国民经济不断增涨的前提下,控制和减少新建和扩建工程项目对环境的污染。[15]

  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

  影响人类生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总体或某些环境要素的优劣水平。以是否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否对人类健康有益为准则,并根据人体对环境的要求而决定。[15]

  荒漠(desert)

  在长期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12],[15]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

  层称沙漠化,主要指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气候影响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的贫瘠化。[15]

  荒漠气候(desert climate)

  大陆性气候的极端类型,又因纬度不同而分热带荒漠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前者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区,后者分布在温带大陆内部气候非常干燥,降水稀少且不稳定;多风沙,日照丰富;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很大。[18]

  荒漠土壤(desert soil)

  也称漠土,是指在荒漠地区所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漠土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漠境地区。荒漠土壤的共同特征是:㈠ 土壤的组成与母质非常近似,腐殖质含量很少,通常在0。5%或0。3%以下;㈡ 地表多砾石,龟裂土壤表层为孔状结皮,并具有“粘化”和“铁质化”的红棕色紧实层;㈢ 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易溶性盐。[8]
7#
 楼主| 地理初学者 发表于 06-4-16 11:01:21 | 只看该作者
黄壤(yellow earth)

  是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中等高度的山地。[8]

  黄土(loess)

  黄土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黄土是疏松的土状堆积物,矿物养分丰富,土层深厚,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但由于多数地处半干旱地区,生态平和脆弱,自然植被被破坏后,恢复较困难,因此植被稀疏。雨季暴雨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黄土的结构和岩性的特点故很容易发生坍塌,对工程建设也有一定影响。[20]

  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

  由于黄土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疏松多孔隙、富含碳酸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易沉陷等),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水流作用),切割成许多沟谷和沟间地,形成许多正向、负向地形,叫黄土地貌。[20]

  黄土梁(loess ridge)

  黄土呈条状延伸的平顶岭岗称为黄土梁。面积较小,为0.5-1平方千米。[21]

  黄土峁(loess hill)

  黄土区形成的孤立穹状丘陵地形,顶部浑圆,斜坡较陡,峁顶坡度5度-10度,峁坡坡度10度-55度。黄土峁一般是由于继承了古丘陵地形,或黄土被近代河谷流水切割而成。黄土峁一般分布在切割强烈的河流下游或河流交汇处。[21]

  黄土塬(loess tableland)

  黄土覆盖的面积较大的平坦高地称为黄土塬。黄土塬具有巨厚的黄土堆积、完整的地层序列、和连续的自然剖面,地形上表现为平坦高地,高地边缘陡峻,为沟谷所环蚀,由于溯源侵蚀而参差不齐,腹部平坦,平均坡度小于1度。[21]

  灰化土(podzolic soil)

  是在寒温湿润气候,针叶林植被条件下发育的土壤。所处地形为山地和丘陵,一般坡度较缓。成土母质多为酸性残积物和坡积物,质地较粗。[8]

  汇流(flow concentration)

  降水形成的水流从它产生的地点向流域出口断面的汇集过程全称流域汇流,是径流形成概化过程的后一阶段,汇流可分为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两个阶段。[15]

  灰漠土(gray desert soil)

  分布于温带漠境边缘,即棕钙土向灰棕漠土过渡的狭长地段。植被属旱生、超旱生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类型。成土母质共同特点是富含碳酸钙,而且细粒部分含量较其它两类漠土为高。[8]

  汇水区(catchment area)

  指谷源的集水盆地或洼地。常位于分水岭处。系由坡面流水、沟谷流水的侵蚀,或由斜坡物质块体运动而成。[10]

  火山(volcano)

  堆积山的一种类型。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典型的火山外形是一个锥形山丘,称为“火山锥”,锥顶有圆洼形的火山口,口下有一个与地壳深处岩浆相连、作为内部物质喷出的火山通道(火山管道)。我国已发现火山有600多座,大部分属死火山。[10]

  火山湖(volcanic lake)

  冷却的熔岩和火山碎屑物质堆积在火山喷出口周围,使火山口形成洼地,集水后便形成了火山湖。[14]

  火山作用(vulcanism)

  地壳内部岩浆及其他高温物质,因压力的变化而穿过地壳喷出地表的作用。包括:基性熔岩在较短地质时期大量从地壳裂隙中溢出地表,形成大面积的玄武岩覆盖,其面积可纵横数百千米以上。(1)如印度德干高原的玄武岩、美国哥伦比亚高原的玄武岩(2)中酸性熔岩从火山口局部爆发或喷发堆积形成单个火山或火山群。如我国著名的火山大同火山。[10]



返回

J



  极地冰川(polar glacier)

  温度都在压融点以下,运动缓慢,大都由内部变形引起的冰川。[23]

  极地气候(polar climate)

  终年寒冷的极地地区的气候。有两个类型:最热月平均气温在0-10度,部分冰雪短期融解,可有少量雨水,苔藓植物可以生长,叫\"苔原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冰雪终年不化,叫\"永冻气候\"或\"冰原气候\"。[14]

  季风(monsoon)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系的季节性和地形等多种因子综合作用使得盛行风向随季节的不同在一年内发生显著的周期性变化的风系,风向的变化一般要大于120度。[12]

  季(风)雨林(monsoon forest)

  是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一种稳定的植被类型。[9]

  季节性湖泊(seasonal lake)

  季节性积水的湖泊,再雨季降水多时,积水成湖;旱季无水时则呈低地。[14]

  极圈(Arctic Circle)

  地球上温带与寒带的天文界线,也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即南北纬23.5两条纬线圈。[11]

  积温(accumulated temperature)

  日平均气温高于某一特定指标温度期间的温度累积总和,是衡量气候热状况的一个指标。[14]

  极夜(polar night)

  出现在地球的南北极圈以内地区,太阳终日在地平面以下的现象。[11],[12]

  极昼(poka day)

  出现在地球的南北极圈以内地区,太阳终日不没地平面以下的现象。[11],[12]

  岬角(cape)

  又称“地角”。向海(或河、湖)突出的陆地尖角。常见于半岛前端。岬角通常是陡岩岸或由松散岩石组成。如我国山东半岛的成山角、南美洲的合恩角。[10]

  间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

  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此时高纬度地区的大冰盖面积缩小,中、低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高山雪线大幅度升高,冰缘作用衰退,全球自然地理带向两极方向推移,世界海平面上升。[15]

  碱土(solonetz)

  是土壤吸收性复合体吸附一定数量的交换性纳(占代换总量的15~20%或更高),通常处在高平的地形部位,地下水位较深。典型碱土的特征是:表层多为灰色,呈片状或鳞片状结构,含盐量<0。5%,无定形二氧化硅相对富集;表层之下为柱状或棱块状结构的碱化层,PH>9,质地较为粘重,湿时泥泞,干时板结坚硬;碱化层下为盐分积聚层,含盐量高。[15]

  降水(precipitation)

  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包括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14]

  角峰(horn)

  当不同方向的数个冰斗后壁后退,发展成为棱角状的陡峻山峰,叫做角峰。[7]

  阶地(terrace)

  河流阶地是河谷中沿河分布的接替阶梯式地形,由河流的堆积与下蚀作用塑造而成。每级阶地都由一个平台和与之相连的斜坡组成。[21]

  景观(landscape)

  省(或州)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最一致的地狱地段,具有特有的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并以此与相邻景观区别。[6]

  景观地球化学(landscape geochemistry)

  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迁移的学科。是在道库恰也夫的发生土壤学、维也纳茨基的生物地球化学和贝尔格的景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其研究内容为:地理环境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地球化学屏障,景观的地球化学分类,景观地球化学区划,评价地质时期和现代各种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预测地理景观及其地球化学过程的演化趋势。[15]

  警戒水位(warning stage)

  在汛期有水利机构根据河流,湖泊,水库,堤防等具体情况而确定的特征水位,也有根据多年观测资料,从水位历时线上,确定某一历时的水位作为下限,超过此限度的水位,作为洪水位。[12]

  径流(runoff)

  大气降水除去损耗后,沿地面或地下运动的水流(广义的还包括固体径流和化学径流),它是水循环,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是引起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水情变化的直接因素。[14]

  径流变率(variability of runoff)

  又称\"模比系数\"。指某时段的径流特征值(如年平均流量,年径流模数等)与该时段内的多年平均值之比,用小数或百分率表示,它反映径流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大流域较小流域为小,湿润地区较干旱地区为小。[14]

  径流模数(runoff modulus)

  指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平均流量。以升/秒,立方米为单位。[12]

  径流系数(runoff coefficient)

  某时段径流深度与形成该时段径流的降水深度的比值。一般以小数或百分数表示,按计算时段不同,常有多年及其洪水径流系数等。[14]

  局部侵蚀基准面(local base level)

  局部侵蚀基准面是指河流流经的坚硬岩坎,湖泊洼地以及主支流汇口处等,它们往往控制着其上游河段或支流的下切作用。这类局部侵蚀基准面虽然暂时地、局部地控制河流的向下侵蚀,可是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却起者重要的作用[7]



返回

K



  喀斯特(karst)

  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次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杰(J.Cvijic)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一系列作用过程和现象的总称。[10]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

  即“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区(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地层中分布最广,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嶙峋,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岩溶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等各种洞穴系统。[10]
8#
 楼主| 地理初学者 发表于 06-4-16 11:01:30 | 只看该作者
可再生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再现的资源。[11],[15]

  矿泉(mineral spring)

  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和气体,具有特殊的气味,并有医疗价值的泉水称为矿泉,按化学成分分为,有碱泉,盐泉,铁质泉等等。[15]



返回

L



  涝(waterlogging)

  因地面大面积积水或土壤过湿,使作物生长不良而减产的现象。多形成于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区,地面排水不畅,每遇连续降雨即有大量水分积聚。[15]

  离堆山(meander core)

  又称“曲流环绕岛”。被废弃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嘴,称“离堆山”。它是深切河曲未裁弯前的凸岸山嘴,在易溶性岩石地区,也可由地下水对地颈溶蚀而成天然桥,而后天然桥崩塌形成离堆山。[10]

  栗钙土(chestnut soil)

  形成于温带半干旱草原环境。植被属草原类型。[8]

  历史气候(historical climate)

  又称历史气候自人类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资料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其时间界限随地区而异。其研究主要积依据考古发掘物历史文献中有关水旱风冷暖与霜雹等记载,树木年轮以及冰川雪线等自然遗迹,将收集到的数据与现代气象仪器记录进行衔接,以延长气象记录,从而阐明历史时期气候状态以及变换规律。[14]

  裂点(kinck point)

  河谷纵剖面从缓坡转为陡坡的转折点。裂点处河流常形成急流或瀑布。侵蚀基准面下降或地壳抬升,是河流产生溯源侵蚀,并形成新的河谷。它与未被侵蚀的老河谷交替的地方,河床坡度突然增加,形成裂点。[10]

  岭(range)

  呈条形脊状延伸的山称之为岭。[10]

  流量(discharge)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或管道某过水段面的流体体积。单位为立方米每秒,流量有日平均值和多年平均值。[12]

  流水地貌(fluvial landform)

  流水在运动过程中,使沿程的物质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了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这类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称为流水地貌[10]

  流域(drainage area)

  分水线包围的区域(水体的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区域)[10]

  流域分水线(basin divide)

  相邻流域的界线,通常是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降落在分水线两边的降水分别流入两个流域,流域内的水流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分水线也有地面水线和地下水线之分。[15]

  冷害(cold damage)

  主要的农业灾害之一。作物的生长期内,因温度偏低影响正常生长,或者使作物生殖生长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12]

  陆地蒸发(land evaporation)

  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合成为“陆面蒸发”。前者是指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现象。后者指植物蒸腾,即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由根茎叶柄和叶脉输送到叶面,大部分水分由叶片的气腔中汽化而向大气输送。[15]

  陆连岛(tombolo island)

  指由连岛沙坝与大陆相连的岛屿。由沿岸泥沙流的泥沙从陆向岛堆积,也有岛屿受波浪侵蚀,碎屑物质由岛向陆堆积,逐渐使岛与陆相连而形成。它可形成于沿海,也可形成于湖泊近岸地带。[10]

  落水洞(sinkhole)

  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落水洞的深度比宽度大得多,一般宽度很少超过10米,但深度可大100米以上。例如法国的“牧羊人深渊”,深112米,而比利牛斯山上的“马丁石”更深,达1158米。[7]

  绿洲(oasis)

  荒漠中水源丰富可供灌溉,土壤肥沃的地方。[12]



返回

M



  梅雨(Meiyu,plum rain)

  春末夏初,由于势均力敌的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和日本南部一带汇合,而造成该地区较长时期(一般指6月下旬至7月上旬之间)的阴雨天气。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因此称为梅雨(黄梅天);又因在这期间温度高,湿度大,器物容易霉烂,也称\"霉雨\"。[14]



返回

N



  南半球(southern hemisphere)

  赤道以南,夏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6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15]

  南回归线(Tropic of Capricorn)

  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南点所在的纬线。[11],[12]

  南极(South Pole)

  地轴南端与南半球表面的交点。[11],[12]

  泥沙运动(sediment movement)

  泥沙在河流作用下产生的各种运动。通常有滚动,滑动,跳跃前进和悬浮前进等几种运动方式。[12]

  泥石流(debris blow)

  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7]

  泥炭(glacier)

  一种有机的土壤或沉积物;在英国,是指含有厚度至少为40cm的有机层的土壤。[23]

  年正常径流量(annual normal runoff)

  在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下河流逐年的年径流量各不相同,其多年平均值将随着年数不断增加而趋向一个稳定数值,即为“年正常径流量”以秒*立方米。它是反映天然情况下河流所蕴藏的水资源,是河流径流重要的特征值。[12]

  牛轭湖(ox-bow lake)

  又称“弓形湖”、“月亮湖”。河曲裁弯后废弃的弯道。因似牛轭,故名。河曲裁弯后,废弃弯道的上口门和下口门先后被淤死,使废弃河道和新河失去联系而成湖泊。由于废弃弯道凹岸槽深较深,形成湖泊后能长期保留牛轭形、新月形或弓形。牛轭湖是河曲弯道衰亡的标志,对研究河曲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10]



返回

P



  抛物线形沙丘(parabolic dune)

  抛物线形沙丘平面形态呈弧形,很象新月形沙丘,但弧形突出的方向,指向背风方向,两尖角指向迎风方向。抛物线沙丘通常由横向垄状杀区演变而成。当横向垄状沙丘向前移动时,遇到植物灌丛阻碍而移动速度减慢或停积下来,在来年感灌丛之间,没有被植物固定的沙垄部分,则继续向前移动,开始形成略微突出的形状,随着风的继续作用,就形成弧形的抛物线形沙丘。[20]

  盆地(basin)

  周围山岭环绕、中间低平的盆状地形。大盆地周围的山岭大都由褶皱或断裂作用上升而成,内部低地是比较稳定的或下陷的地块,可能是平地或丘陵。按成因可分为构造盆地、风蚀盆地和溶蚀盆地等。按位置可分为内陆盆地、外流盆地、外流盆地等。[10]

  片蚀(sheet erosion)

  雨滴冲击地表,使土壤层层分离,被书六带走的现象。[10]

  漂砾(boulder)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仅具有强大的侵蚀力,而且还能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许多岩屑物质,接受周围山地因冻融风化、雪崩、泥石流等作用所造成的坠落堆积物。它们不加分选地随着冰川的运动而位移,这些大小不等的碎屑物质,统称为冰碛物。冰碛物中的巨大石块,叫做漂砾。[7]

  平顶海山(guyot)

  太平洋上有一些火山海岭上的死火山,呈现海底平顶山形态,又称为盖约特(guyot).赫斯(H.H.Hess)1960年认为海底平顶山反映了火山岛顶深处曾一度达到海平面,被海浪削蚀后形成平顶,以后在洋底板块移动过程中沉没作用所致。[7]

  平原(plain)

  海拔高度较小,地表起伏微缓的广大平地。[10]

  坡地(slope)

  平缓山坡或谷坡,土层较厚,作为耕地,称“坡地”。干燥、半干燥地区的坡地,特别是黄土地区的坡地,沟壑密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对农业生产不利,故有“劣地”之称。在地貌学中坡地就是坡的同义词[10]

  坡面流(overland flow)

  又称\"地面漫流\",指降水径流过程中,净雨沿坡面和土壤表层上呈片状流,细沟流运动的现象。一般没有明显固定槽形,只有在坡面坡度小,降水强度相当大时,才可能形成小的侵蚀沟。[14]

  瀑布(waterfall)

  从河床纵断面陡坡或悬崖处倾泻下来的水流,称为瀑布。规模较小的叫\"跌水\",主要是因为水流对河底软硬岩石的差别侵蚀的结果。[14]

  普通自然地理学(general physical grageophy)

  研究整个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12]



返回

Q



  气候(climate)

  在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形成的天气多年综合状况。[16]

  气候变迁(climatic change)

  气候在长时间中的显著变化极其趋势。气候变化的时间长度从最长的100000000-1000000000年至100000000000年(年际变化),可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与近代三个阶段的气候变化,距今愈远,其变化幅度愈大。[15]

  气候带(climatic zone)

  围绕地球的成带状分布的气候区域。人们根据太阳辐射在纬度间的差异。将世界划分为几个气候带 :赤道带,热带,温带,寒带。[12]

  气候地貌学(climatic geomorphology)

  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随着不同气候区自然特征的深入研究和资料积累,气候地貌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从研究某一气候区的地貌成因、演变和气候的关系,从而把气候地貌学的研究资料作为研究地球上第四纪古气候变迁的证据之一。这样,气候地貌学的研究和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气候地貌学的内容。[20]

  气候分类(climatic classification)

  将全球气候按所定的热量水分或其它指标,区划成若干相对一致的气候区。因学科观点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类方案。归纳起来有理论分类和实验分类两种。前者从气候形成的因子。如:纬度,气团等出发,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种;后者从植被,土壤,水分等自然地理分布状况出发分类。地理学界广泛流行的柯本气候属于后一种。[14]
9#
 楼主| 地理初学者 发表于 06-4-16 11:01:40 | 只看该作者
气候区(climatic region)

  根据特定判据看来,具有相对均匀气候的某一区域。[14]

  气候区划(climatic regionalization)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产业部门对气候的要求采用有关指标,对全球和某一地区气候逐级划分,将气候大致相同的地方划为一区,不同的划为另一区,即得出若干等级的区划单位,它主要着眼于气候的差异性,由上而下划分,所划出的气候性,可在不同气候带出现。[14]

  气候系统(climatic system)

  那些能够决定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的各种因子的统一体。[16]

  气候型(climatic type)

  以温度,降水和其它气候要素的一系列平均值和年变化为特征的区域气候类型。气候型常用字母作为标志,如柯本分类中所用。[17]

  气候学(climatology)

  研究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学科。[16]

  气候要素(climate factor)

  表示大气状况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统称为气候要素。前者包括气温,气压,温度等,后者包括大气凝结及降水现象,大气光象等。[12]

  气候灾害(climate damage,climatic hazard)

  气候反常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候灾害。主要的气候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14]

  气候资源(climatic resources)

  可以在生产物质财富过程中作为原材料或能源利用的那些气候要素或现象的总体。[12]

  潜蚀作用(underground erosion)

  多指黄土地区流水沿着黄土裂隙或动物洞穴下渗,发生机械侵蚀和对可溶盐进行的溶蚀作用。潜蚀作用形成黄土陷穴、黄土桥和黄土柱等地貌,促进坡面物质块体运动,对黄土地貌发育起很大作用。[10]

  侵蚀基准面(base level of erosion)

  河流的下切侵蚀深度不是无止境的,通常是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水平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两种[7]

  侵蚀面(erosion surface)

  山区河流河床侧蚀,谷坡后退,逐渐切平谷底地质构造,形成宽平的谷底河漫滩。这种由水流削平基岩构造而成的缓平地面,称为“侵蚀面”。[10]

  侵蚀循环(erosion surface)

  又称“侵蚀旋回”。指地表在水流作用下,地貌形成与发育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阶段,这三阶段合一旋回,称为“侵蚀旋回”。此说由美国戴维斯于1899年提出。假定一个平缓的地面,因地壳运动而被迅速的抬升,当升到一定高度后,地壳转向长期稳定,在水流长期侵蚀作用下,地貌经历着一个地表起伏迅速增加短促的幼年期;一个地势起伏很大和地貌类型复杂的壮年期;一个地势逐渐变缓的过渡期,和一个地面夷平为准平原,变化十分缓慢的老年期。此后,地貌发育回春,进入新的发育旋回。[10]

  侵蚀作用(erosion)

  指流水及其夹带的泥沙和砾石对地表的冲刷、破坏作用。分两类:坡面上的片蚀作用;沟谷、河流的线蚀作用。线蚀又分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和侧向侵蚀。广义的侵蚀作用包括流水侵蚀、溶蚀、冰蚀、雪蚀、风蚀和海蚀等[10]

  丘陵(hill)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绝对高度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与低地的差别主要在相对高度和形态特征上。丘陵相对高度小,形态和缓,切割破碎,分布凌乱,无一定方向。[10]

  区划(regionaliation)

  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研究法。[6]

  曲流(meander)

  在边滩发育的河床上,若边滩下移的速度较慢,边滩间的河岸受到冲刷,形成一定曲率的凹岸。凹岸的形成又加强了弯道的环流。环流淘刷凹岸,又把泥沙带至凸岸边滩淤积,使河曲发生蠕移。当弯道曲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裁弯。裁弯后河道重新向蜿曲的方向发展,此过程称为“曲流作用”。[10]

  全球性海面升降(eustatic movement)

  指全球性海面高程不断变化的现象。因洋盆容积或洋盆中水量的变化而引起的世界性海面升降可延续几百、几千和十万年以上,幅度可达几十,甚至一二百米。气候变迁造成的大陆固体冰的消凝,大陆边缘,大陆架以及洋底的地壳活动,以及陆源物质的沉积作用和火山活动等,都能引起这种海面升降。[10]

  群丛(association)

  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为同类群落的联合。类似植物分类学中的“种”为同种个体的联合。通常属于一个群丛的植物群落,其植物种类组成,建群种和优势种,外貌和结构,以及生境的特点均相似。[25]

  群岛(archipelago)

  海洋中彼此相距很近的许多岛屿的合称。如琉球群岛、夏威夷群岛,我国的舟山群岛、南沙群岛等 [10]

  群系(formation)

  最重要的中级分类单位。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在热带或亚热带有时是标志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群丛或群丛组)联合为群系。[9]



返回

R



  热带(tripical zone)

  位于纬度10-25度,在南北半球各占地球总面积12。45%。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两次连续受到太阳直射的机会,天文辐射日变化大,年变化仍较小。[16]

  热带雨林气候(tripical rainforest climate)

  又称\"热带常湿气候\",位于赤道两侧,大陆西岸跨纬度10度,东岸跨纬度20度左右。年降水量750毫米以上,再一年中分配较均匀,每月不少于60毫米,月平均气温都在18度以上,年较差小,高温多雨,自然植物以常绿阔叶林为主。[14]

  热水平衡(heat-water balance)

即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总称。前者指热量的收入项与支出项相平衡。热量平衡可分为地面-大气系统,大气以及地面等不同范畴的平衡方程式。后者指一个流域,一个水体或一个空间的任何体积,在一定时段内收入的水量等于支出的水量与时段末的蓄水变量代数和。[14]

  人工湖(man-made lake)

  又名\"水库\",人类为了改造大自然,发展经济建设,特别用于蓄洪,灌溉发电和改善航道等而用人工造成的湖泊。[12]

  日界线(date line)

  国际上规定在太平洋中靠近180经线附近划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由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增加一天,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重复一天。[15]

  溶洞(karren)

  地表流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时所溶蚀出来的石质小沟,称为溶沟(石沟)。深度一般在半米以上至数米。[7]

  溶斗(doline)

  亦称为“喀斯特漏斗”。是一种碟形、漏斗形、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圆洼地,直径数米至百于米不等,深度一般小于直径。溶斗是现代喀斯特作用下的产物,起者汇集地表水的作用。在溶斗底部通常有消水道(如落水洞、溶隙等)把溶斗的汇水引向地下排走,当溶斗底部被碎屑物覆盖后就成为平底的圆洼地,可供垦殖。[7]

  溶蚀(corrosion)

  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作用。当水中含有侵蚀性的CO2时,则有较强的溶蚀作用,对石灰岩进行溶蚀。[10]

  溶蚀谷(polje)

  岩溶地貌中宽阔而平坦的谷地。谷地两侧多被峰林夹峙,谷坡急陡,但谷底平坦,横剖面如槽形,又称为槽谷。谷地内通常有过境河穿过,它由谷地一端流出,至另一端潜入地下。在河流的作用下,谷地不仅迅速扩大,而且堆积了较厚层的冲积物。此外,还保留着石灰岩残积红土,以及低矮的石灰岩孤峰或残丘。[7]

  溶蚀盆(uvala)

  溶蚀盆是一些宽广平坦的盆状凹地或谷地。在南斯拉夫称为坡立谷,意为可耕种的平地。溶盆规模很大,仅底部就达至数十平方公里。一般宽度在1千米以上,长达10千米以上,四壁陡峭,盆地底部常有较厚的松散堆积层,山地坡麓常有水量较大的泉水流出,呈溪流流经盆地底部,并在另一端坡麓潜入地下,是喀斯特地区工农经济发达之所在。[21]

  入渗(infiltration)

  指水从土壤表面渗入土壤内的运动过程。它是降雨径流损失的主要组成部分。按水向土壤中运动的形式,可把下渗归纳为重力下渗,毛管下渗和自由下渗三种基本形式。[14]



返回

S



  萨瓦纳(savanna)

  又称稀树草原。是一种阳生、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而大致均匀、稀疏散布着耐寒、矮生、稍为直立的乔灌木的植物群落。热带较干燥地区的一种典型景观。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15]

  萨瓦那气候(savanna climate)

  又称\"热带稀疏草原气候\",在热带雨林区的两侧,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北部有广泛分布。夏季受赤道低压控制,湿热多雨,冬季受信风带控制,温暖干燥。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有明显的湿季(雨季)和干季。在干湿季条件下形成热带草原及稀疏[14]

  三角洲(delta)

  河口区由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冲击平原。最初由希腊人近似三角形的尼罗河三角洲,故名。是河流在注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堆积而成。一般呈弓形或三角形,顶部指向河流的上游,底边为其外缘。地势低平河流多汊道,河网密集,大部是良好的农耕地区。如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依其形态可分为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尖头形三角洲。[10]

  三维地带性(three dimension)

  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综合,即广义的地理地带性,是大尺度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决定温度水分状况的地域组合,形成地表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15]
10#
 楼主| 地理初学者 发表于 06-4-16 11:01:50 | 只看该作者
森林气候(forest climate)

  森林覆盖区的气候,空间尺度上属中小气候范畴,因林木的存在,使得林内日照减少,土壤层保持水分的能力增加以及风速减少。所以林内的气温日变化小,空气湿度增大,较林外旷外具有更大的海洋性气候特征。[17]

  森林上限(upper forest limit)

  包括有利季节中的生长能力和不利时期的抗性。(通常指北极地区的森林北界和山地森林上限。)森林上限分布的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降低,在亚热带最高。[15]

  森林土壤(forest soil)

  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从寒带到热带,除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外,均有分布,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35%。森林土壤的共同特点是:㈠
  气候湿润,土壤所受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盐基物质较少,交换性盐基呈不饱和状态;㈡
  有机质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地表层,向下突然减少;㈢ 土壤反应趋向于酸性等。[8]

  沙暴(sandstrom)

  空气中带有大量被风从地面卷起的沙、尘、干土粒,致使空气很浑浊的现象。[10]

  沙漠(sandy desert)

  沙质荒漠,是荒漠中所占面积最广的一种类型。[12]

  沙垅(sand ridge)

  即“沙垄”。纵向沙丘 [10]

  沙嘴(sand spit)

  指根部与岸相连、一端伸向海中的堆积地貌。通常在湾口、海峡、河口以及凸岸处最易形成沙嘴,由泥沙纵向搬运堆积而成。略似镰刀形。[10]

  山(mountain)

  一般指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高地。多为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自上而下分为山顶(或山脊)、山坡、山麓三部分[10]

  山地气候(mountain cliamte)

  形成于山区的一种特殊气候类型,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坡谷方位,山峰分布以及其它地域性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以地形因素起主导作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降水开始随高度升高而递增,达到最大降水高度以后,降水随高度而减少。[15]

  山谷风(mountian-valley breeze)

  发生在山区的以昼夜为周期的小规模的地方性的热力环流。白天,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增温强烈,气流从谷地顺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较快,冷空气顺流而下流入谷中,形成\"山风\"。[12]

  珊瑚礁(coral reef)

  为热带、亚热带海洋中造礁珊瑚的骨骼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和贝壳胶结形成的有孔隙的钙质岩体。造礁珊瑚多生活在60米以内的浅水海底山岭和沿岸浅水处。依其结构与形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10]

  山麓(piedmont)

  山的最下部,下接平原或谷地,有明显的转折[10]

  山脉(mountain range)

  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岭的总称。因具脉状,故名。其中构成山脉主体的山岭为主脉,从主脉延伸出去的为支脉。[10]

  生境(habitat)

  又称栖息地。具有一定环境特征的生物生活或居住地。[15]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况时,生态系统中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即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以及功能和结构之间相互适应并获得是最优化的协调关系。[13]

  生态系统(ecosystem)

  自然界的生物群落,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与其生存环境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13]

  生物地理群落(biogeocoenosis)

  由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与所在的非生物环境形成的统一体。[15]

  生物地理学(biogegraphy)

  生物学与地理学间的边缘学科。研究生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科学,即生物群落及其组成成分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格局、形成、演变及其与环境条件和生物演化的关系。[15]

  生物区系(biota)

  一个地区所有的生物种类的总和,包括动物区系和植物区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特别是在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发展、演化的结果。也包括人工栽培的植物和饲养的动物。是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组成各种生物群落的基础。[15]

  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11]

  湿害(wet damage)

  亦称“渍害”。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主要表现为:南方多雨地区麦类等作物在连续降雨或低洼,土壤水分过多,地下水位很高,土壤水饱和区侵及根系密集层,使根系长期缺氧,造成植株生长发育不良而减产。[12]

  石林(stone pinacles)

  热带石芽的一种特殊形态。体形高大,石芽之间有很深的溶沟,沟坡近似垂直,坡壁上有垂直平行的凹槽。我国云南路南石林,相对高度很大,一般200米左右,最大500米。[10]

  时区(time zone)

  某一种标准时适用的地区范围,分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12]

  湿润气候(humid climate)

  以空气湿润降水丰沛为主要的气候类型。在柯本气候分类中,A,C,D均是自然植被为森林,水分能保证一年一熟的需要。中国多以湿润度>1为湿润气候,也有人定降水量800-1600毫米为湿润气候。[18]

  竖井(shaft)

  又称“天然井”、“喀斯特井”、“天坑”等。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垂直通道。由落水洞进一步发育而成。深度数十米至数百米。[10]

  水力学(hydraulics)

  研究水和其它液体的机械运动规律以及应用的学科,是力学的一个分支。[23]

  水面蒸发(water surface evaporation)

  水面的水分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由液体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水面蒸发过程与水汽压差,温度,风,气压,水质等有关,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水热平衡的基本要素。[15]

  水能(hydropower)

  自然界的水因受重力作用而具有的作功的能力。[23]

  水平地带性(horizontal zonality)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总称,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12]

  水平衡(water budget,water balance)

  一个流域,一个水体或空间的任何体积,在一定时段内,收入的水量等于支出的水量与时段始末的蓄水变量的代数和,一般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Q=q +dv/dt ,Q为时段内收入的水量,q为时段内支出的水量,dv/dt为流域水体内时段始末的蓄水变量。[14]

  水圈(hydrosphere)

  由地球上所有形式的水体组成的围绕地球的连续不规则的圈层。[11]

  水生植物(hydrophyte)

  整个植物体或部分植物体浸在水里,能适应水域生长的植物。[24]

  水体(water body)

  由自然和人工形成的水的聚集体。例如海洋,河流(运河),湖泊(水库),沼泽,冰川,积雪,地下水和大气圈中的水等。[14]

  水体污染(water body pollution)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引起水质下降,水的利用价值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目前,水体污染的研究内容包括水体污染过程、污染程度与范围、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机制及规律等。[15]

  水土保持(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防止水土流失的一切措施和方法,主要措施有(1)生物措施:封山育林,植树种草,营造水土保持林等(2)工程措施:打坝,修建鱼鳞坑,谷坊,塘库等高载水约等(3)农业技术措施:修建梯田(地),等高种植和免耕等。[15]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

  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逐步变薄变瘠的现象。土质疏松的丘陵山区或沙土质平原坡地,在植被破坏,利用不当或耕作不合理的情况下,往往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14]

  水团(water mass)

  指形成于同一源地(海区),规模宏大,其理化特征和运动状况基本相同的海水。[17]

  水位(water stage)

  指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高程起算的固定零点称为基面,基面有两种:一为绝对基面,它是以某河河口平均海平面为零点,另一为测站基面指测站最枯水位以下0。5-1米作起算零点的基面。[12]

  水文测验(hydrometry)

  在江河湖海等水体的一定地点或段面,按照统一的规范对水文要素做定时与资料的整理。[23]

  水文地理学(hydrogeography)

  又称\"区域水文学\",研究一定地区的水体的分布及其水文现象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布变化特征和规律,确定它们与自然条件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学科,把水作为一种自然地理要素,用地理综合观点研究水文现象的区域分异规律的科学。[14]

  水文学(hydrology)

  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的科学。[14]

  水循环(water cycle)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14]

  水质(lake quality)

  反应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水质量评定的一个概念。指水在环境作用下所表现出来得综合特征,即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5]

  水资源(water resources)

  只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水,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提中的淡水资源。[15]

  溯源侵蚀(headward erosion)

  又称“向源侵蚀”。指河流或沟谷底坡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10]

  碎屑型风化壳(clastic weathered crust)

  基岩初期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在原地崩解碎裂,形成碎屑型风化壳。它的表层粒径稍小,向深处逐渐变粗,再往深处是略保持原岩结构的碎块,然后是具有风化裂隙的基岩,风化裂隙随深度减少而逐步过渡到新鲜的基岩。[7]



返回

T



  台地(platform)

  高原。其状若如周围界以陡坡(陡坎)的广阔平台,则称为“台地”[10]

  台风(typhoon)

  指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强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大于12级,往往由边缘(外围大风区),本体(涡旋风雨区)和中心(台风眼)三部分组成。[14]

  泰加林(taiga)

  主要分布于寒温带及中、低纬度山地的针叶林。在中国称寒温性针叶林。基本特点为阴性,沼泽化和缺乏阔叶成分。广义理解的泰加林群落包括高纬度和高海拔山地的一切针叶林及明亮的、非沼泽化的、含有少量阔叶成分的针叶林。[15]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太阳以辐射形式传递到地球上的热能。它的强度是以与阳光垂直的1
  平方厘米的黑体(气象学上假定能将投射于其上的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表面在1分钟内所获得的热量来测定,单位为卡/平方厘米*分。[16]

  苔原(tundra)

  也称冻原,是指以极地或极地高山灌木、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占优势,层次不多的植被型组。[9]

  苔原气候(tundra climate)

  又称\"极地长寒气候\"分布在南北纬60-75度。全年皆冬,一年只有1-4个月,月平均为0-10度;降水量少,多云雾,蒸发微弱;主要的植被是苔藓,地衣以及某些小灌木等。[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6-16 22:35 , Processed in 0.15863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