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gshuang5520 发表于 09-4-1 09:0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北美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2、亚洲革命风暴;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4、一战后亚非独立运动;
5、三四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和反法西斯斗争;
6、二战后第三世界崛起;
7、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8、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9、帝国主义初期各国工人运动;
10、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1、二战后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
12、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3、苏东剧变

                                    知识体系概述
    民族解放运动史是指被侵略国家或地区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则是指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在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一、16世纪—— 19世纪初:
    16世纪中后期的尼德兰革命是近代以前最早取得成功的民族解放运动。而18世纪以前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由于社会发展落后和斗争的分散性,斗争都失败了。
    18世纪末19世纪初,民族解放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运动的重心在美洲,重大事件有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这两场运动实际代表了两种类型。前者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质的运动;后者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反封建专制的民族独立运动。
    这一时期,不论是工场手工业工人还是工业革命后产生的产业工人,都未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因而没有发生大规模工人运动。在工业革命中诞生的工业无产阶级为了摆脱贫困和受奴役的地位,从一开始就展开了自己的斗争。但是由于当时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主要采取了捣毁机器、破坏厂房的斗争方式。无产阶级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还需要经历一段斗争实践的过程。
    二、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伴随着经济领域的这次深刻变革,在政治领域产生了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
    这一时期的民族运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范畴的运动,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就属这类。②反对外来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这其中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资产阶级属性的民族独立运动,如1848年东南欧民族运动;一种是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的民族运动,以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为典型,它仍是旧式的农民运动,缺乏新的奋斗目标和纲领,即使提出了,也无法实现。运动的领导力量也是旧式的,这就决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工业革命的浪潮使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把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这些斗争一般都带有以政治斗争为主、以暴力斗争为主和自发性、分散性较强的特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传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国际工人运动在19世纪中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的提高,不少国家的工人建立起自己的组织,斗争的自发性比以前有所减少。此外工人阶级要求加强国际团结的呼声高涨起来,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19世纪初期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总结,体现了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基本特点。
    但从主导方面来看,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客观历史作用,主要还是作为资本主义运动的辅助力量,并未发展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阶段。
    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这一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注入了新的内容 ,除了不少地区继续存在着旧式的民族运动外,一种新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运动兴盛起来。“亚洲的觉醒”是其典型代表。亚洲的这些新型运动大都经历了从改良发展为革命的过程。由于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扼杀,这些民族运动都失败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特点: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工人阶级有组织的斗争明显增加;②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使工人阶级争得了部分政治权力,合法性斗争便成为主要形式;工人阶级斗争更多地集中在经济方面,经济斗争已多于政治斗争;主张以渐进的、和平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学说兴起并流传开来。当然,在专制主义盛行的俄国却又另当别论,那里的工人运动是以秘密的斗争方式开展,走武装起义的道路,并在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斗争中,产生了列宁主义。③俄国继法、德之后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其1905年革命结束了资本主义的相对“和平”时期,成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四、一战——二战期间:
    一战引起了交战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布尔什维克通过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在十月革命的推动下和鼓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1918—1923年出现了高潮,这次革命高潮范围广,斗争形式多样,多由共产党领导,并建立了一些苏维埃政权。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终被镇压下去。在战后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各国共产党纷纷建立并加强了联系,1919年建立了共产国际。
    一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乘机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这使战后亚非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特点,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一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互相推动的趋势。俄国及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共产国际既从理论上指明了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新道路,还对许多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予实际支援和帮助。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许多国家的共产党或工人组织将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发展。2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多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侵略者与世界人民之间和矛盾逐渐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反对法西斯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部分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共同任务。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建立反法西斯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和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政策策略,对西班牙、朝鲜、中国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积极支持中国、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由于二战前的反法西斯力量孤立分散和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中国、西班牙等国的局部抗战没能遏止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力量逐渐壮大,苏美英中等26国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这期间,中国、南期拉夫、朝鲜等国的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为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特征有三:①具有多样性:表现之一是在领导权上,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有资产阶级领导的,还有爱国的封建贵族领导的,归根到底这是由各自的经济水平决定的;表现之二在斗争手段和方式上,有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这样暴力和战争手段的,也有印度那样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手段的,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国的自治领那样通过法律形式分离出来的;表现之三是斗争结局上,近代民族解放运动一般都以失败告终,但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由失败走向胜利,建立了一些民族独立国家。②具有广泛性:从地域空间上看,不仅遍及亚非拉,而且扩展到欧洲;从革命力量上看,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把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成革命统一战线。③具有持续性;从横向看表现为,从纵向看表现为接连不断,即一战后普遍高涨,二十年代东方的中国兴起国民大革命,三十年代又普遍高涨。
    五、二战后至今: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迅速发展的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②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的锻炼,提高了觉悟,增强了民族意识;③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各国共产党力量得到发展并提高了威望。
    这一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特征有三:①社会主义力量出现大发展、大分化: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亚洲和欧洲建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体系。通过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具有了同资本主义世界抗衡的能力。50年代以后的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由于50年代后期苏联逐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了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②社会主义改革纷纷受挫:进入50年代,A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在发展建设中逐渐显露出种种弊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着手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改革改革都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各国对本国国情都没有准确地把握好,再加上苏联的粗暴干涉和冷战格局的不利影响,社会主义改革多有失误,效果不佳。③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80年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前所未有的灾难,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剧变的根源是体制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思想和路线则是直接原因,另外,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是客观原因。而社会主义中国在经历了十年“文革”等曲折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二战结束以来。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经济得到长足进展。非洲和拉丁美洲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族独立任务基本完成。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进一步深入。不结盟运动形成和扩大,联合国职能改变。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政治地位提高的基础上,第三世界国家通过“七十七国集团”“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等形式联合起来,要求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一时期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国制订适合本国实际的策略,抓住机遇,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征有五:①时间长:延续半个世纪;②范围广;遍及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③成果大:第三世界获得独立和发展,崛起为一支伟大的国际力量。彻底打碎了延续近五个世纪的殖民体系;④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斗争的方式取得独立:在近百个新独立的国家中,有80多个是通过和平方式赢得独立的;⑤建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类社会制度,其中大多数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象革命导师所期望预言的那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重点难点分析
    1、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发展和完善:
    ㈠ 诞生的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和理论来源:(略)
    ㈡ 发展和完善:①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的成立和活动、巴黎公社斗争实践、欧洲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第二国际的成立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了重要作用。 ②恩格斯逝世后列宁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④70年代以来,邓小平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发展。
    2、19世纪工人运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及其成因:
    特点 :70年代以前,运动基本上是自发的,绝大多数属于政治斗争,以暴力手段为主;70年代以后,突出特点是组织程度提高,以合法斗争、经济斗争为主。
    成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①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仍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采用增加劳动强度、处长工时、压低工资等残暴手段;在政治上,统治方式还是以高压政策为主。所以,工人运动以暴力斗争、政治斗争为主,带有较强的自发性。②第二次科技革命显示的科学技术的威力,促使资产阶级以剥削相对剩余价值为主,这样,必然给工人提供较前要好的生活条件;政治上也进行改革,工人争得了部分政治权利。当时欧美处于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不存在直接革命或起义的条件,因而在社会主义理论上便出现了和平过渡的主张。
    3、殖民主义的演变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斗争经历了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过渡的不同时期。被压迫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殖民侵略的斗争形式和内容。①在殖民主义的产生时期,殖民地的反抗斗争大多表现为部落酋长、封建王公领导下的抵抗运动及农民起义等自发性的反侵略斗争。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政治觉悟水平底下,这种自发性斗争充其量只能延缓被殖民化的过程,或给予殖民统治一定的打击,但是都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殖民统治制度。②资本主义发展到自由竞争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宗主国为适应本国的需要在殖民地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结果在客观上巩固或实现了殖民地的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反殖斗争由自发走向自觉,冲破区域的局限向更广泛的全国性范围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作为两支新兴的政治 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
    4、如何认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
    ㈠ 最基本的历史和社会根源:①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②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大都是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要真正站稳脚跟是困难的。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彻底,因而社会主义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要困难得多,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④社会主义体系的诞生实际上宣布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的神话的破产,它必然遭到来自资本主义势力 多方面的敌视、围剿和遏制,以至颠覆。
    ㈡ 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内因:是其面临的难以解决的四大矛盾:①理论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实践上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②理论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实践上的霸权扩张主义的推行;③理论上的民族团结与自治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④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苏共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
    ㈢ 苏东剧变的启示:  ①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发展社会生产力;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民主政治,不能放松;③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强国,必须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时刻不能放松社会主义的支柱,即共产党的领导;④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的指南;⑤加强民族团结,消除民族矛盾,加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⑥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和平交政策 ,不能搞霸权,更不能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同情”。
沙发
kyghy 发表于 09-4-8 16:51:1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板凳
tiantian0908 发表于 09-10-22 01:41:58 | 只看该作者
下了,辛苦,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8 14:12 , Processed in 0.29469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