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简况:
主要从事中国民俗学及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欧洲民俗学的研究。
在俄留学研究期间,多次深入原苏联各地区进行民间文学考察,所搜集的故事曾在俄罗斯民间文学作品集中出版。六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至今,在中国各地多次深入农村及边远地区进行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的考察活动。1956年及1960年曾经结合我国民间文学状况,发表《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和《再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两篇长篇论文,全面阐述田野工作忠实记录的原则,引起民间文学工作者的一场大讨论,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产生了有益的影响。1979年协助贾芝等民间文学工作者前辈,参与恢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工作及筹备全国文代会的工作。随后担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书记处书记职务。并参与筹划中国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歌、民间谚语)三套集成大规模搜集和编辑工作,同时担任艺术科学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副主编。1982年受命协助钟敬文等民俗学前辈筹备成立中国民俗学会。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任首届秘书长,继而被选为副理事长、理事长(1999年至今)。1985年以来,担任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从书》主编(现已出版蒙古族、藏族、纳西族、傣族、彝族、仡佬族、赫哲族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30余卷)、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民族文学分支副主编;曾主编《中国民间文化丛书》(包括《中国神话》、《中国民歌》、《中国民间信仰》、《中国民间工艺》、《中国民间年画》、《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间舞蹈》、《中国民间传说》等14种,第一、二版,1990,1995,浙江教育出版社)、主编《原始文化名著译丛》(包括《原始文化》、《人类学》、《金枝精要》、《比较神话学》、《月亮神话》、《面具的奥秘》、《图腾崇拜》、《金叶》、《西方神话学论文集》等十余种,1989-2001,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始,多次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访问学者、外国留学生讲授《欧洲民俗学史》课程。1994年与日本著名学者稻田浩二教授、韩国著名学者崔仁鹤教授共同筹划,成立了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并被选为学会副会长,同时担任中国分部负责人,2000年被选为会长。八十年代以来,多次参加在芬兰、南斯拉夫、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在中国台北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学术论文,并多次在芬兰、南斯拉夫、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
主要著作:《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获全国文联\"山花奖\"理论著作特别奖(一等奖);《俄罗农奴制改革时期的民间故事》,俄文,1961年,莫斯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合著,1--3卷,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神话新论》,主编之一,198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俄罗斯民间文学专辑》,1984年,北京,《苏联文学》;《神话及神话学》,《民间文学论坛》,1982年;《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学派》,《民间文艺集刊》第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世界各国民间故事情节类型索引述评》,《民间文学论坛》创刊号,1982年;《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派》,《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3期;《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1983年在首届民俗学讲习班所作的专题报告,《民俗学讲演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重要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文学评论》1984年第6期。并收入张岱年主编《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5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文学和民间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2期;《和平与劳动的颂歌》,在中国文艺界纪念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出版150周年报告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此报告获得芬兰国家颁发的奖章和证书。中文稿发表于《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2期;《〈金枝〉论评》,《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3期,此文曾获民间文学银河奖;《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叙事文学》,《阿尔泰语语系民族叙事文学与萨满文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原始文化〉论评》,《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6期;《民族文化发展谫论》,在民族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以中、英文发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福乐智慧〉的象征体系》,在《福乐智慧》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西城研究》1994年第1期;《论民间文化的比较研究》,在1996年\"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一集,民族出版社,1997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1982年在日本民间文学学术会议上所作专题报告,以日文发表,载日本《中国民话之会会刊》,1984年;《今日中国的民间歌手》,在南斯拉夫\"文化和民间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学术报告。以英文发表,并附有塞尔维亚文提要(均载《Oral and Written/Liter in Literature and Culture》,Novi Sad,1988);并以俄文发表,载《当今世界之民间文学》一书,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1年;《赫哲族史诗〈伊玛堪〉》,1990年在苏联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专题报告,以俄文发表;《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莫斯科第一届\"传统文化与生存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以俄文发表,载《文化传统与生存环境》一书,莫斯科,1993年;《额尔古纳河畔中国俄罗斯族》,在俄国赤塔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专题报告,以俄文撰写,并录有摄像专题资料,载《西伯利亚和美洲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继承性和生存环境》一书,赤塔,1995年;并作为重点文章(除刊发正文外,还利用封二整版介绍该文)在俄罗斯民俗学权威杂志《古俗今存》发表,莫斯科,2001年第2期;同时被译成日文,发表于日本《民众》杂志,第42期,东京,2001年3月。《论中国文献载录的和口头流传的笑话》,在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上的报告。以中、日、韩三种文字发表,载《韩、中、日比较说话学术大会。笑话的类型与特征》一书,汉城,1996年;《中国蛇郎故事类型研究》,在日本大阪\"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上的学术报告。以中、日、韩三种文字发表。1997年10月;《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类型学研究》,在中国首届民间文化高级研讨班上的学术报告,载《民间文化讲演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论中国螺女型故事的历史发展进程》,以中、日、韩三种文字发表,载《韩、中、日说话比较研究》一书,1999年,汉城;《论19世纪下半期俄国北方民间文学讲述人和演唱人》,以俄文撰写,载《斯拉夫学刊》,札幌,2000年。《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故事类型形态结构分析》,《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民间叙事的生命树〉及有关学术通信》,《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
主要译著:
《科拉·迪·里恩齐》,恩格斯青年时代所著诗剧,译自德文,初载《新发现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后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序幕》,长篇小说,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译自俄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母权制》,译自拉法格《原始文化论文集》,载《民间文艺集刊》第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列宁年谱》第一卷、第二卷,译自俄文,三联书店,1984年;《故事形态学》,弗·普洛普著,译自俄文,即将出版。《世界文学史》,八卷集,俄罗斯科学院著,中译本主编,已列为出版局\"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将于2004年出版。
董晓萍
【一】:个人情况:
女,1950年12月6日生。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中共党员。中文系教授。
1982年7月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
1987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博士导师钟敬文教授。
1994年8月至1995年8月在美国衣阿华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R.Daeid Arkush.
1989年7月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8月至2002年4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合作研究,合作导师为Glen Dudbridge,研究题目为《中英民族志比较研究》。
【二】:工作情况
现兼任北京市学位委员全委员、国际民俗学会会员、教育部国家重点人文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国家重点人文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兼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学院兼啊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等职。
【三】:从事研究
董晓萍教授长期从事民俗研究,在明清民俗文艺思想史、华北民间文化、民族志学等领域里卓有建树。曾与教研室同仁集体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3项。讲授博士生课程:文化人类学、现代田野作业的理论与方法。曾带8名硕士生(其中2名留学生),5名博士生(其中1名留学生)。
代表著作有:《华北民间文化》、《乡村戏民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合著,第一作者)、《说话的文化》、《田野民族志》等。
主要论文有:《定县身歌与华北民间社会》等60余篇。1998年编写的《民俗学概论》(合作,任副主编兼作者)教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0年出版的《乡间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被中宣部评为\"山花奖\"。1996-2001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华北文化个体户的手抄本与表演》,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项目《华北民间社团思想》、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原民族志与下层文化建设》、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水资源利用的民俗传统与现代变迁》等(25.5万元)。2000年,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专家,授予政府特殊津贴。
【四】:联系方式
E-mail: dxp@public.bta.net.cn
dxpzhh@hotmail.com
刘铁梁
职务:北师大中文系民俗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作:《童话辞典》(合著)、《中外民俗学词典》(合著)、《民俗学概论》(合著)、《中国各民族神话》(合著)
简介:
男,1946年1月生,辽宁省绥中县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4657部队学生连锻炼两年之后,到北京郊区良乡中学任教和担任教研员。197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读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钟敬文教授。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北师大中文系民俗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在:民俗学理论、乡村民间自治组织与仪式行为、村落民俗志研究、歌谣学、故事学等。在浙江和河北等地的农村,长期进行民俗学田野调查。
主要论著:
论文:
1. 《劳动歌与劳动生活》,《民间文艺学文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2. 《新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5月。
3. 《两派“花儿”表现手法研究》,《民间文艺学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4. 《鲁迅的民间文艺观和他的“国民性” 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88年。
5. 《雅俗对流中的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3月。
6. 《俄罗斯的民间故事》,《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2月(译文)。
7. 《关于民俗学本位的思考》,《民俗研究》,1991年4月。
8. 《江南农耕文化调查中的民间文艺》,(日本)福田アジオ主编《中国江南的民俗文化》,1992年。
9. 《“花儿”抒情的审美类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92年。
10.《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研究》,《中国文学年鉴》(1991-1992)。
11.《民间文学的学习》,《北京自学考试》报,1992年3月26日。
12.《黄帝传说的象征意义及历史成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4月。
13.《中国近年来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韩国)《比较民俗学》第11辑1994年。
14.《 深入开展民俗的调查与研究》,《中国民俗学研究》,1994年。
15.《 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6月。
16.《中国南方求雨传说和信仰》,(奥地利)《Folk Narrative
World View》,1995年9月。
17. 《民俗调查中的心理观察问题》,《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3月。
18. 《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6月。
19. 《联村组织与社区仪式活动》,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1月。
21.《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民俗研究》,1998年4月。
22.《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6月。
23. 《村落庙会与公共秩序》,(台北)《两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24. 《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庙会的比较》,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5. 《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民间文化》学术专号总100期,2001年。
26.《 姻亲关系、交际行为和自治组织—松江县村落民俗调查报告》,福田アヅオ编《中国江南村落民俗志研究》,神奈川大学大学院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发行,2001年2月
27. 《姻亲关系和乡邻合作—上海郊区张泽镇两个村庄的案例》,《民俗研究》,2001年3月。
28. 《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的权益与地位—黄浦江沿岸村落民俗的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6月。
29. 《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抢救》,《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5月 。
30.《 解放区的民间文艺研究》,《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
31. 《桐城民俗风情·序》,黄山书社,2002年2月。
32. 《谈年味》,《光明日报·文化周刊》第355期,2002年2月6日B1版。
33. 《丧葬习俗与民间宗教信仰》,八宝山,2002年1月。
34.《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的学科性质与方法论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月。
35. 《实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漫谈》,《守望家园》,西苑出版社,2002年7月。
36.《 开拓与探索的历程——北师大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4月。
著作:
1. 《童话辞典》,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9月(合著)。
2. 《中外民俗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合著)。
3. 《中国各民族神话》,新蕾出版社,1991年12月(合主编、合著)。
4.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1991年6月(编委、合著)。
5.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合著)。
6. 《 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合著)。
主编:
《中国民俗文化面面观》(丛书4册),齐鲁出版社,2000年11月、2001年1月。
主讲课程有:民间文艺学导论;民俗学导论;宗教民俗学;民间社会制度研究。
教学成果: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教育部2001年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万建中
男,1961年5月5日生,汉族,江西省南昌县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1980年9月—1984年7月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9月—1990年7月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民间文艺学硕士学位,1996年9月—1999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民俗学博士学位,博士导师钟敬文。1984年7月—1987年9月和1990年7月—1996年9月在南昌大学(原为江西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万建中教授长期从事民俗学方面研究,在中国民间叙事文学、中国民俗史、民俗学理论等领域较有成绩,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代表著作有:《饮食与中国文化》、《中国历代葬礼》、《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禁忌与中国文化》等,发表学术论文65篇。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
E-mail jianzho@bn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