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行重行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zhou0000 发表于 08-6-27 16:2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的诗歌从诗经开始,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诗经一般都是四句诗,偶尔也有五句诗、六句诗。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关雎》)则属于四言。又如: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诗·伐檀》)则是五六言并用。然诗经中依然是以四言诗歌为主,而后来发展到汉朝乐府诗歌则开始了五言诗歌为主的历史。汉武帝设乐府采集民歌,如著名的《江南》一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时的诗歌已经明显表现出了五言的特色,而从《江南》的句法上又充满了民歌气息,而非文人词工所造亦昭然。但是这样的未经刻意雕琢的诗句亦给人一种朴素清雅的美,人们往往忽视了字句而直接看到一位江南的美丽少女,驾小舟采莲,与游鱼嬉戏的美图。除此以外古代诗歌还有楚辞一派的楚歌体以及杂言体。

古诗十九首并不是乐府诗歌,最早是南梁太子萧统在《昭明文选》中将它们首先编辑在一起的,并名之曰: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对中国以前诗歌的一种超越,从它的诞生则标志着中国古体诗歌从诗经四言中脱离出来发展到五言。故而或曰《古诗十九首》是继《诗》、《辞》后的重要诗歌著作。然而可惜的是这些诗的作者为谁如今已经绝大部分不可得而知之了。至于所出之时,亦是众说纷纭。迦陵先生考之以历法,定之以风格,得出十九首皆出自于东汉的论断。古诗十九首能够让读者产生很多的联想,读者有许多理解和解释,其原因在于其富含着感情。这十九首诗的感情基调凡三种: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而此三种之情所以很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在于其为人之所共有。所以即便诗歌本身含义微发,而读者也能情满胸腹。人感四时变化、生老病死等等,往往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种元智元善,催发人之情感于无声无息之时。

《行行重行行》乃十九之首,其辞曰: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重行行者谓之行之不止。然读此句便有一问,此言是行者言抑或是留着言?此言是男对女言抑或是女对男言?而由于这种不定性,便给该诗更多解读的潜能。中国古代从三百篇以来就惯用比兴之修辞法,此乃中国古文学的一大特色,亦是最古老之传统。直到清末词学中兴之时的常州词派也以此为长。故而用比兴之目光看待此诗,亦有不确定性。此诗是言臣子向君王表示忠君爱国的寄托呢?抑或是表达男女之间的思念之情?当然作为读者看待,任何一种都可以,读者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眼光可以任意思考揣摩。从词句看者多认为此言男女之思想之情,然从比兴之角度则可认为是寄寓臣子忠君之情的忠节诗。远行之人往前走,再往前走,前路漫漫而行者不止。行者与留着之间的距离在逐渐被拉开,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与君生别离”,何者为生?有两种之解释。一者,为之与死相对。生别与死别,哪一个更纠结人心,哪一个更感怀伤悲。生别也许还有重逢之可能,虽然此恨也许绵绵无绝期。而死别则是一死永别,仅仅能够留下永远无法再次倾述的思念之情。但是死别则是给看你一个绝对的答案,再也不可能了,再也没有这样的情缘与际遇了,一切都结束了。生别却给人一种希望,也许还有可能,这种可能带给你的是活多久就有多久的悬念,就有多久的期盼,就有多久的焦急,就有多久的忐忑。相较之而言,哪一个更悲哀也许能够人人见智。二者,将生字做硬生生之解。外界的强力,硬生生地将美好的感情打断。悲剧往往被认定对美好的摧残,越是美好的越破坏,越是人们所期盼的越得不到,这就是悲剧。佛教众苦之中所言“爱别离”即是对与君生别离这种悲剧人生的描绘,沙门用一苦字已表现出了世人所有之情感。此句另一解则可认为是忠臣遭佞贼陷害,被谪斥远边,越走离君王越远,有生之年未必能够再见一面,以洗涮冤屈。

“相去万余里,与君天一涯(音宜)”,已经走了很远了,已经走了很久了。传统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有一幕被称之为“十八相送”。传说中从罗红山书院到祝英台和梁山伯家都是十八里,而两人回去则都要经过曹桥。十八相送是讲梁祝二人同窗三年之后,山伯对英台难以相舍,相伴送下山。于是有了这一路上的比喻影射的浪漫故事。但是在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心中的心里预设是不同的。梁山伯的心理预设是男和男,而祝英台的心理预设是女和男。祝的第一句唱白便是“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祝在一路不断将男女两性的物象用来设喻,暗暗向梁送秋波。“凤凰山上百花开(祝),缺少芍药共牡丹(梁)。梁兄你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归,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你要摘也不难(祝)。”憨厚的梁山伯却是不能领会祝的用心,“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祝)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梁)”见梁始终不开窍,英台是有急有喜。“前面到了一条河(银心),漂来一对大白鹅(四九)。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祝)。不见二鹅来开口,哪有雌鹅叫雄鹅(梁)?你不见雌鹅它对你微微笑,它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祝)。”两人一路又玩又逗,直到十八里相送到长亭,鸿雁即将两分离。此时英台又提出要为山伯做媒,而这位千金实际就是托名小九妹的英台,并与山伯约期七巧之期花轿来。最后只一句“临别依依难分开,心中想说千句话,万望你梁兄早点来(祝)。”这一段曲目充满的是一种浪漫,给人的是一种情侣相依的圆满美丽。最后的离别也没有给人以很大的伤感,更没有丝毫整部剧的悲剧色彩。而具有相反的审美感觉的这句诗,丝毫没有浪漫的感觉,只有两人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只有你在天这头,我在天那头彼此对再见的期盼、猜测。读者可将这两种文学场景做一种对比,诗从开始到现在就是一种离别的伤感和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但是这种期待实质是对不确定性的忐忑。全然没有戏曲中的那种无猜无忌,美好无漏的文学体验。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诗·蒹葭》)。此乃两难,阻则难行,长则难至。道路如此难以行走,距离是如此难以逾越,两人的见面机会很微小。若是道路仅仅是长,那么坚定信念仍可以走到头,可是如今不仅仅是长,还有阻。是天阻?是人阻?高山大水的天然阻隔,物是人非的人为风雨,这一切更是减少了再次见面的机会。“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时间与岁月不仅仅会减少见面机会的几率,也会消磨彼此心志上的坚定。话到此处,其实已经点破彼此已经不会存在再次见面的机会了。既然不能再次见面,既然命运已经不会眷顾彼此安排一次邂逅都不再可能。那该如何选择呢?是选择让时间冲淡记忆,选择放弃,选择遗忘?还是选择用痛苦在心中烙下一个印记呢?该用苦和痛来奠念它呢,还是该随风而逝,留下一角的涩涩的笑呢?也许不该就这么算了吧。孟姜女还曾用泪水换来了长城倒,许仙也曾用等待换来了雷峰塔的倒掉,就是董永和七仙女也能通过苦苦的期盼和思念换得一年一次的见面。也许选择放弃、遗忘是懦弱的表现,但是在时间和空间面前谁又坚强过呢?时间和空间能够创造出美丽,也能够带来残酷。话虽如此,但是能够放下吗?“今若决绝,一言则已矣,不必再思矣”。真的不必再思吗?读者你自己在面对这样的情况能够潇洒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吗?不能吧,作者也不能,凡是有这种人之通情的人都不能。于是诗人立马为自己难以放下做出了辩解:“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出于北,越鸟来于南,依望北风和巢宿南枝,都是对故有的怀怜。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人人都是情种。胡马、越鸟尚思旧怜故,人岂能不睹物思人,岂能不有红豆之情。诗人这里用的就是比兴之手法,写的是胡马、越鸟,但是其实就是写自己,就是写我们每一情种。诗人用自然界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为自己为我们每个人的放不下做辩护,这是自然之理。既然不能做到,那我们就顺理而行吧,不要与自然规则,人情之法相背。不能放下,又拿不起来,这一切都是一种命运的注定。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乐府中有一句“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随着步伐、时间两人在物理上的距离是越来越远。诗中并没有讲有多远,如果有了数,则这句话便大打了折扣。即使这个数字再大,业已经明白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而唯有日已远三字没有明确的距离确实更加的给人伤感。这种远是没有限度的,它只有越来越,不会停止。再者相去者又何止是自己的身体呢,时间的长久也会使得彼此心灵的距离遥远。纳兰性德《饮水词》中“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便是这种写照。况且不说距离就是日日相伴的贵妃与唐明皇,汉成帝与班婕妤不一样出现了山盟虽在情已成空的悲剧吗?也许是政治的逼迫,也许是喜新厌旧对飞燕姐妹的迷恋,这是理由。那么“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陆游唐婉的这种真情却又是在锦书难托的情况下渐渐化为零落成泥的梅花,纵能香如故,纵能化作春泥更护花,亦不再枝头。既然知道要面对这样的结果,那么离别后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好一个“衣带日以缓”,也许我们都熟悉刘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都是说一种情感,而不说这种情感本身,说情感带来的后果。说情感带来的后果又不说在主体身上的表现,而说把话意放在衣服之上。这种技法带来的意境本身已是高超难敌,加之用于这样的情感。但凡情种似乎读到此处便已经有了一种怜悯。怜悯的正是主体分别之后的情感,这是一种什么情感呢?是一种起初的相思、渐渐的猜疑、慢慢的无望、到最后的绝望,感情是越来越深,痛则越来越重,自然人越来越憔悴,衣带越来越宽也就顺利成章了。可这衣带的一宽可催下了古今多少离人的泪啊。没有遭遇的已经对这样的情有了泪的冲动,更何况那些离人们在读诗时越来越把自己主体化,越来越把主体自我化而引发的自己的伤感加之作者主体的伤感的双重感情的迸发。泪水在此刻都是无关紧要的了,也许比泪更难以抑止的是心里那种灼灼的痛。诗中往往有移情手法,是指把对景物的描写用来表达人的情感,其实就是一种借景抒情或者直言是比兴。而诗还会带来另一种移情,这种移情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种人类通病,就是感情的划一。现实生活中的感情总是不一的,这种不一是指的情感的总类,友情、爱情、亲情天然就有着明显的分野。但是人却往往会发现一种情感会引发别的情感,诗中言的是爱情,但是读者的亲情抑或是友情也都成了读者审美时的情感预设了。于是乎诗中的情人离别之情此时对于读者来说又常常移情而成为亲人、友人的离别之情。万水千山总关情,伤心落泪时所有的痛苦都涌上心头,也许有些是与此刻毫无关系的,但是作为情感它来了而理性难以抑制。读者能获得如此审美情趣便是这句诗之极高明处。这也显示出一种文学批评的范式即诗歌的优劣意境均不全在言辞,而多在情感。情发于中,而形于言者必动人也。

“浮云蔽百日,游子不顾反”这句诗历来多认为有比兴之功。浮云者谓之去者所要遇到的情感的诱惑,白日便是去者。言至此处已经有了留者的担忧,是对感情的担忧。迦陵论到这句诗时常常用《西厢记》中的一句告白。这句话是崔莺莺送别张生时所说的“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像此处栖迟”。莺莺自是担心她的相公张生,在外见异思迁才做这样的别语。而这样的话语的功效却实在不敢说,因为人需要感情。当孑然一身游荡在外时,当内心情感空虚无助时。常常给一段不能贯之以光明的情感滋生提供了机遇。这位去者显然就是在异乡花草处栖迟了,不顾反了。人们往往遇到这样的情感尴尬,为什么如此说呢?纵然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永远山盟海誓,彼此忠贞节烈不变的。但是更多的则多有不顾反的遭遇吧,也许是仅肉体上的,也许仅精神上的,也许肉体精神皆有。有陷入不可自拔的,也有随即脱身回正轨的。当我们评论他人时总是希望或者说是苛刻的要求这些游子们不能见异思迁,不能在别处栖迟。我们往往用道德绑架这些多情的情种,薄情薄幸,没有人会同情具有这样遭遇的别人。但是当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呢,往往是轻易的就放纵自己、宽恕自己了。多少人在异乡花草处精神有了波动,也许你能藏之不露,并且立即制止。但也许你就一时失控无法做自己情感的主人了。这样的经历往往不光彩的,不会被标榜,作为内心的秘密也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其实质呢,从形上之角度来说精神肉体都是一样的,外露和内藏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感情面前很少有纯粹的光明正大者,只有较为守规矩者。而此处的诗是留着对去者的话语,亦可看做是他人的旁白,总之是对别人感情的审查,那么责备的意思便总包含其中了。这首诗的另一种比兴理解则又是把它作为忠君的诗来说。“白日”就是国君,“浮云”则是佞臣小人。国君听信了佞臣的谗言将忠臣放逐,使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就如同当年屈原被怀王放逐一样。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一句诗最揪心最令人无奈的。在日已远、日已缓甚至是不顾反的情况下,依然思君。但是人总是宇宙中的有限,总挨不起岁月的摧残。思君令人老,思君思之过甚,人会憔悴、衣带会渐渐宽,自然也就慢慢会老去。而思君时间即久人也会老,这是造化弄人,岁月流逝带来的无可抗拒的结果。人生无常,荏苒不知秋,忽而秋已至,平添几多愁。“日日思君不见君”,却说“共饮长江水”。但是这思君之情却无论如何也不能阻隔江水的东流。所以李煜就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要问这个愁了,这是不想说不能说的。它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真正“而今识得愁滋味”之后的“欲说还休”。此种离愁别恨是难以用言语表达出的疼痛,“悲莫悲兮生离别”。一旦到了日暮,精彩的舞台剧就要谢幕时,一切都变得没有真实感。老了、岁月晚了带来的是再见更不可能,是即使再见也来日不多的惋惜,是即使再见也难以找回过去的感觉。流逝就是流逝,这是无法补救的,不是能够通过什么就挽回的。“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旦人生的限期临近时,也许本来就什么都变得没有希望,什么都变得没有价值。所有思想的情感即将成为落空,这是多么一件令人恐惧而不甘心的事情呢!但是面对这个你没有别的选择,人生的无常,只能用痛苦默默忍受。这本身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在苏东坡高唱“但愿人长久”之时却也正是与子由相别,醉酒怀子由感伤之时。当然东坡豪放,不羁。人生中如此之多的变故都未将其击倒,仍能达观唱道“千里共婵娟”,而这千里所能共的婵娟也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憧憬罢了,只是聊以安慰悲戚的现状的想象。人生的现实哪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般浪漫啊,多有的却是无奈无常和无助。若说言辞,此句甚平,可谓波澜不惊。但是这样诗句却给人“长恨此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的感觉。平凡却给人巨大的震撼,甚至于说是惊心动魄,诗之妙亦在于此矣。

也许诗到此处就该停了,该述的离愁别恨、担忧无奈都已经说尽了。还能够说什么呢,作者写到此处自己的心似乎也已经冷了。但是诗却没有停,最后两句更是伤动人心。“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弃捐这个词来之是有典故的,前文已经提到了汉成帝和班婕妤。那段“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故事正是这个弃捐的典故。当飞燕进宫,三千宠爱集于一身之时,即非皇后又无法得宠的班妃只选择去长信宫服侍太后,太后死后又前去守陵,孤老终身。她做《怨歌行》又叫《团扇歌》。其中末两句便是“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 她以团扇自比,秋来暑去,天气不再炎热,团扇的命运便是遭到弃捐,其情切感人。由此而来弃捐一词便指弃妇。“弃捐勿复道”,你在那异乡花草处停留,抛弃了我使得我如此伤心,这件事我再也不想提起了。这表示的是一种决绝,我与你啊再也没有什么瓜葛了,就连这样伤心痛骨的事情我也不再提了,我不在乎了。而我要做的是为自己了,是要自己“努力加餐饭”,把为你日渐瘦弱的身体保养好。这固然是一种坚强,但是这样的坚强透露出来的竟是一种心酸。甚至这还可能只是一种勉强,是我不愿意在无情的你面前示弱的强行表演,是用自己努力加餐饭来报复游子不顾反。用对曾经有的感情的不在乎、忘却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胜利,而是否真正如愿,是否能有胜利的喜悦,是否吃得下那加的一餐饭则更是难说了。而其另一种解释则可以认作,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劝慰和一种新希望的铺陈。我要努力加餐饭保此身以待君子。用加餐饭来保身,用保身来延长等待的时间,以期待着游子反。这样一来似乎本来的人生无望又有了新的目标,那便是要养好自己来等待。从这种理解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理应受到尊敬和标榜的忠节妇女的形象,而对于这样的道德美好的人,人们又要更多的同情,为她的遭遇付出更多的泪水。刚才这种解释是站在留着的角度说的,是留着自己对自己所说。这句诗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留着对去者所说。你抛弃我的这件事情,忘了吧,我们不要再提起,而我要努力加餐饭。这种情感似乎与第一种没有很大的差异,只是把这种决绝直接告诉了这个去者,除了坚强和勉强的两种心理可能之外,也许还有点要对方内疚的意思。若解释为你抛弃我的这件事情,忘了吧,我们不要再提起,而你,离开我的你要努力加餐饭。这似乎是一种讽刺,弃妇此时却依然在劝慰别人要努力加餐饭。若是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一位女子,那么她在遭遇抛弃之后还说这样的话实在是让人心有不忍,有不忍则投之以同情。这是另一种情感的表达,而其又类似于一位忠贞烈妇。但是只是没有说是否还期待破镜重圆了,只是没有说,并不是说不期待。如果说不期待破镜重圆了,那我们就忘了过去,你努力加餐饭好好的过,而我便也有我的生活。如果说是期待破镜重圆,那你努力加餐饭,则是表现了一种关爱。其实还有其他可能,只是作者没有明说而已,点破了就没有了意思。何况不是所有的情感都是能够诉诸于文字的,而读者的体会才能够给诗歌打开另一个广阔的空间。所以说诗歌以及一切文学形式都期待都是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文章,读者与读者自己的情感之间的交流。这短短一句诗,我就可能有四种理解,而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四种,也可能有读者会有超过这四种的情感发现。一切都是因为不同的读者必然有不同的感情倾向性,这是因为加了自己主观情感的自发选择的结果。回首再看这句诗,余味无穷,而努力二字则将这种无穷的余味又加重了许多。这就有待每一位读者用自己的审美、自己的情感和自己对诗的理解去建构自己的行行重行行的意境。

好诗在于点到为止,在于一种含糊。这样才能对于不同的读者都具有构建自己对诗歌不同理解的情感空间的可能性,才能对读者有高度的适应性,诗歌的寿命也能长久。文学创作需要依靠联想和想象,文学批评家们常常会以联想和想象的多少高妙程度来对文学做评价。而同样文学的欣赏也需要联想和想象,这样才能构筑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文章、读者与读者情感沟通交流的桥梁,而文学的生命力,文学的美就在于此。好的文学必然要能够留够足够的联想和想象空间给读者阐发。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便是这样的一首诗,所以它的生命力才是如此的旺盛,所以它总有亘古恒新的内涵,而这种内涵的积淀带来了以其为源头的《行行重行行》的诗歌史,多少人会不断的对它兴发感慨而又有创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便是一个例证,而此句这又有着它的生命力。所有这些有生命力的诗歌才共同创造了诗的国度中灿烂夺目的诗史。
沙发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8-6-27 17:21:2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句诗用越剧梁祝的对比分析特别有意思,我也找一段吧,越剧《孔雀东南飞》的离别唱段:
惜别离,惜别离。无限情丝弦中寄。弦声淙淙似流水。怨郎此去无归期。
惜别离,惜别离。无限情丝弦中寄。弦声习习似秋风。仲卿难舍我爱妻。
惜别离,惜别离。无限情丝弦中寄。弦声切切似细语。新婚怎忍长别离。
好夫妻,长相聚。一对孔雀永双栖。
前面梁祝那个是与诗意作对比,而这个就与诗意更贴切了。
板凳
laoshukaka 发表于 08-6-27 18:02:55 | 只看该作者
以前读“与君生别离”这句,并没有多少感慨,后来看到《九歌 少司命》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知为什么总想到荡气回肠这个词
地板
 楼主| lizhou0000 发表于 08-6-27 22:46:2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初一看的时候,我也一愣,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我的感触其实并不在与君生别离上,而是在这两句上,这两句到底是男人写给女人的,还是女人写给男人的,还是朋友之间相互赠送的?这也是我以前所没有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5#
玄菟太守 发表于 08-6-27 23:35: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看来免费考研真的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6#
STARSKY2010 发表于 08-6-28 08:51: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的话,我也要拜服了。“旁征博引”,在文本、意境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之间“游刃有余”,大抵如此了!

[ 本帖最后由 STARSKY2010 于 2008-6-28 08:52 编辑 ]
7#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8-6-29 10:01: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玄菟太守 于 2008-6-27 23:35 发表
原创?看来免费考研真的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楼主确实赏析得很有深度,赞一个。玄菟兄哪日也来写几篇文章?
8#
玄菟太守 发表于 08-6-30 21:54: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四废书房主人 于 2008-6-29 10:01 发表

楼主确实赏析得很有深度,赞一个。玄菟兄哪日也来写几篇文章?

文学版还是算了吧 班门弄斧的感觉很不好
9#
wuwanrui 发表于 09-11-19 16:49:44 | 只看该作者
我觉的要肯定一下!不愧为精华帖!加油!期待新的作品!
10#
gladys714 发表于 09-11-19 19:06:28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很喜欢 这首 有时间了 要回头好好再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7 11:46 , Processed in 0.09535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