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察和思考:中国式的MBA道路如何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buxiangcai 发表于 08-5-26 08:2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91年,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管理人才。这一年,9所中国高校开始试办MBA教育。17年之后的2008年,当年不足百人的招生人数达到了现在96所高校每年2万名的招生规模,累计招生人数已超过15万人。中国的MBA教育在规模上已经相当可观。
  面对中国仍在上升的对MBA人才的需求,以及逐渐浮出水面的MBA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和自身定位,如何培养更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MBA人才,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MBA教育本身,也影响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因而正在为越来越多MBA院校所关注和思考。

  现象:MBA毕业生遭企业冷遇

  慧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MBA现状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在就业市场上,由于MBA毕业生自身对就业薪酬、就业职位、就业企业规模、企业性质等存在不小的问题,反映出来MBA只有相对的优势,但没有绝对的优势。同时被调查的企业认为,MBA毕业生的工作表现能够达到合格的比例为85.94%,其中认为MBA表现中等的比例占58.71%,而认为MBA表现优秀的比例为零。
  在“华南名企MBA教育高等人才招聘会”上,2500名求职者仅有210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不到进场人数的10%。一些企业公开表示,此前该公司以月薪上万元招聘到的MBA,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价值。
  应当承认,MBA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上述的现象却不让人乐观。商业活动跟社会结合紧密,强调实际操作能力,MBA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具有很强操作能力的未来的管理精英。MBA在与企业的对接中出现的问题不得不让人反思:管理教育作为双边教育,一边是企业,一边是学生。学生们付出了为数不少的学费,他们到底能得到什么,商学院又能提供什么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上指出:“过分注重方法而忽视了内容本身,有一种倾向可能使我们的研究越来越脱离管理实践,把研究变成了学术圈自己在玩的东西。”教学胧导坏┩呀冢琈BA学生就业时就可能存在与企业对接不上的问题。
  事实上,今天的商科教科书中,主流的框架结构依然建立在西方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之上。有关学者指出,MBA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全国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反映,但也跟MBA教育本身、学校教育理念密切相关。模仿式的学习,如果缺少创新,缺少以本土管理经验建构的理论体系,只能形似但很难神似。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地学习,就可能导致学生毕业以后仍然无法掌握本土管理规律和方法,与实际脱节,难以满足企业要求。
  也有不少人把这种现象归咎于中国的MBA在招生标准、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方面的问题。从MBA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MBA人才稀缺,MBA几乎成了“高薪”的代名词,报名蜂拥开始,很多学校也开始扩招,MBA有了量上的提高。但MBA是非常注重工作实战能力的,抱着“镀金”思想学MBA的人,即使获得了“敲门砖”,最终也接受不了工作的检验,也影响了MBA的质量。上海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王方华教授就曾指出,社会对MBA评价不高,源于我们的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没有围绕企业需求来设计,久而久之,企业对MBA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

  反思:为什么不能拿来主义

  同是用于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作为舶来品,MBA在中国水土不服原因何在?这不仅是MBA学生担忧的问题,也是不少MBA院校的学者和专家思考的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MBA学院党总支书记杜坚分析:“首先,中国和欧美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存在着差异。欧美是完全的市场化,他们的教材和理论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而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决定着我们将遇到和欧美不同的问题。第二,中国现在的MBA学生也基本上是本土的,他们本身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中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个过渡阶段的。”
  “仅仅依靠全盘引进或者完全西化的管理战略,面对发展阶段
  不同的企业,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这样说。
  观念上的迷失必然给教学实践带来影响。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课程组成,在教学中常常因为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案例为许多攻读MBA学位的学生所诟病。“教授采用的案例主要来自国外,很多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一位学生这样说。
  专家分析,案例教学受到很多非议,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洋案例老师没吃透,学生也没吃透。另一方面,老师与实践的联系太少,对案例背景了解不够。最重要的是,经济社会环境在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动,已经发生了的案例很少会重复发生。开发反映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精品案例刻不容缓。
  “理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我非常喜欢达尔文的说法,适者生存,这是非常睿智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执行院长徐飞说。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亨利·明茨伯格在MBA发展论坛上对MBA教育作了这样一种论断:没有最好的,只有有用的。“有用的”、“适合的”这种理念上的转变打破了盲目的因循,管理教育也逐渐从光环中跳出来,走向理性和务实。
  事实上,管理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共同的规律,还受具体的国情影响,与这个国家历史和文化也紧密相关。徐飞在MBA发展论坛上说:“西方文化固然好,可是撇开了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它的传统和文化离开了这个国家,模式化地谈理论是非常荒谬,也是极其危险的。”
  “我们应该科学地强调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交汇与融合,既是管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也是国际性与本土化有效互补的问题,在现代管理学学科发展中不可偏离。”纪宝成说。

  突围:中国式MBA道路如何走

  “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对矛盾体,但这种矛盾也是发展的动力,应当更好的利用它。为什么要国际化,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共性,具有国际化竞争力。”复旦大学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说,强调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我们自己的教师、学生队伍,本土化也不是固步自封,重要的是立足本土,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
  在如何确定中国MBA发展道路上,不少专家和学者已经达成共识——本土化与国际化缺一不可。第八届中国MBA论坛将主题定为“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交汇与融合”,并提出“兼容并蓄,开拓创新”,也正是看到了这个方向。总结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创建促使中国企业成功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的再创新成为与会专家和学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如何建立中国企业的现代管理理论体系,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赵纯均指出,它不应该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简单的翻版或拷贝。也不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简单梳理和总结。如果只是将我们管理中的一些实践贴上一些古人的标签,或者再贴上一些西方管理理论的标签,就不能算是融合。
  “融合应该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一定的普适性的。”赵纯均说,“其结果应该是一种融合了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当代中国企业成功经验的概括。”同时他指出,这是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研究的方法应该是能够让国际同行认可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且应该以时政研究为主。
  在第八届MBA发展论坛上,关于如何在实践中融合中西方管理思想这一操作层面的问题仍鲜有讨论。面对本土化案例不足的问题,有参会者建议自己去提炼总结,开发中国自己的管理案例,并使之在各MBA学院之间共享。
  可喜的是,这样的尝试已经在进行中。之前,大连理工大学发起组建了全国MBA院校案例共享平台,得到了几十个学校的响应,并最终达成共识。他们建议每个学员每年贡献出两个合乎规范的案例,以共享的方式建立中国的案例库的做法,对于解决MBA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被认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不少人也给出这样的对策——请企业、学者到校演讲,使学生接触企业的实践;请国外大学教师、社会管理人员指导学生。
沙发
gguni 发表于 08-5-27 13:0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buxiangcai 的帖子

MBA,与一个经验丰富的大专生,能否拉开差距,我们的理念将会遭遇挑战!
板凳
gguni 发表于 08-5-27 13:1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buxiangcai 的帖子

[s:10] MBA,与一个经验丰富的大专生,能否拉开差距,我们的理念将会遭遇挑战!
地板
rainy526 发表于 08-6-13 11:19:04 | 只看该作者
看看,但我觉得在实践中经验会慢慢积累的
5#
selfexamization 发表于 08-7-15 22:00:46 | 只看该作者
!!!!!!!!!!!!
6#
shenjuhua 发表于 08-7-18 11:13:59 | 只看该作者
MB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 18:48 , Processed in 0.12644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