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在资料版灌水的惩罚措施(进入资料版必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一切在本版面内发布只含有单纯符号或文字之间难以看出意义的帖子都将被视为灌水。一经发现,每次扣10个积分。由于资料版回复较多,且内容单一(主要是感谢语),管理人员将采取抽查法,不定时抽检回帖。如果发现灌水帖,我们会加倍惩罚,即每个版主每人对作者扣10分/次。希望大家自觉遵守。

[ 本帖最后由 四废书房主人 于 2008-1-20 16:16 编辑 ]
沙发
lc198535 发表于 08-4-24 17:50:0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灌水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板凳
maggie113000 发表于 08-7-6 08:48:23 | 只看该作者

中文系马列文论笔记

绪论
一、马列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1.定义:
马列文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学艺术问题论述的总汇,又是他们关于文学艺术的思想见解的学说体系。
2.马列文论的学科归属:
马恩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思想体系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部分。从学理逻辑上说属于文艺学范畴。
3、马恩思想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中学时期到大学初期(1837年以前),“理想主义”阶段。
第二阶段:1837年始到1843年初,黑格尔主义阶段。
第三阶段:1843到1844年“费尔巴哈派”阶段。
第四阶段:1844-1883年,创立了历史唯物主 义。
二、马列文论的研究概况
1、研究阶段(纵向研究)
第一阶段:介绍和阐发。与马恩同时代的评论家和理论家,19世纪中叶始至世纪末。
第二阶段:全面系统地研究。20世纪初至今。
2、三大模式(横向研究)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
(1)译介阶段与瞿秋白(1920年代)
(2)阐释阶段与周扬(1930年代)
(3)独立阶段与毛泽东(1942-)
2)西方马克思主义
3)苏联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地位及其特点
一)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文艺事业的指导思想
二)特点
1、开放性
2、批判性
3、实践性
四、学习马列文论的目的和方法
  一)学习的目的
  二)学习方法
  三)教材情况
  四)教学要求
阅读书目:
1.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列文论导读》,      作家出版社;
2.朱辉军:《西风东渐—马克思主久理论在中国》,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4、俞吾金 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陈学明:《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思考题:
1.什么叫马列文论?
2.马列文论的三大模式是什么?


第一讲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一、  写作背景
1、马克思的生活
2、时代背景

二、揭露书报检查令限制写作自由——
    马克思:“书报检查就是官方的批评。书报检查的标准就是批评的标准,因此,就很难把这种标准和批评分割开来,因为它们是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上的。”
检查令的原文如下:
“根据这一法律,即根据第二条规定,书报检查不得阻碍人们严肃和谦逊探讨真理,不得使作家遭受无理的限制,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
1、马克思揭露了检查令的掩人耳目之处
2、马克思谈到“谦逊”与“严肃”的两种理解
三、主张精神产品形式风格的多样性
1、客观外在世界丰富多彩
2、作家的主观精神世界是自由的
3、文学表现方式的自由  
列宁:“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四、对出版的内部不自由的反对
《第一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
马克思:“难道降低到行业水平的出版物……是自由的吗?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它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作家可以为作品的生存牺牲他个人的生存。”
“出版的最主要的自由就在于不要成为一种行业。把出版物贬为单纯物质手段的作家应当遭受外部不自由——检查——并对他这种内部不自由的惩罚;其实他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对他的惩罚了。”
思考题:
1、什么是“风格即人”?
2、马克思是如何揭露书报检查令限制写作自由的?
3、为什么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
参考书目:《马列文论导读》第二十一章

第二讲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摘录)
一、有关《手稿》的情况介绍
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部分组成,《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国内4个译文版本:1)何思敬译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单行本;2)曹葆华译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册;3)刘丕坤译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4)朱光潜译本,《美学》1980年第2期。现教材收录的是刘丕坤译本。

第一节 异化问题
一、异化的概念
1、异化的本意
   “分出分离”:《加尔文教义》的宗教神学学说,教义中,“神圣的死亡是灵魂从上帝那儿异化出去了” → “转让、让舵”:赫普斯《利维坦》、卢梭《社会契约论》:国家把地方各势力削弱统一起来,把地方权力异化给国家(君)→黑格尔“异化劳动”→费尔巴哈“宗教异化”
2、定义:所谓异化,就是从主体中分化出去的客体,反过来支配,否定主体。
二、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劳动的对象和产品作为异己的存在而同劳动者相对立。
1)工人同自已的生产产品相异化;
2)工人同自己的生产行为相分离
三、人性异化
1)异化劳动使人变成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
2)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四、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异化?文学应该如何表现?
五、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六、异化的扬弃
七、异化劳动的二重性

八、与西马相异之处
思考题:
1、什么是异化?文学作品如何表现的?
2、异化劳动的二重性?
参考书:
1、《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全文
2、马尔库塞的《单面人》
第二讲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摘录)
            第二节 人的本质
西方哲学以形而上学为主流,从柏拉图“理念”—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本质是理性—黑格尔“理念”,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 或“绝对精神”;
旧唯物主义者虽然承认人的现实存在,却只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卢梭认为“人的第一条法则是维护他自己的生存,人最关怀的是他自己”,“强调人是社会的生物”。
马恩主张人的本质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个别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一、人与动物的区别
•        理性、宗教、道德,马克思并不否认这些都是人的特点,但是,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乃是人能劳动
1、人的生产活动与动物的生产活动的区别                       
•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1)两种生产劳动的目的不同。
•         “但使最劣( 蹩脚 )的建筑师都比最巧妙的蜜蜂更优越的,是建筑师的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给在他脑筋中把它构成了。劳动终末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 (《资本论》)
(2)过程不同:重复劳动与创造劳动
(3)产品不同:单一与多样
2、两个尺度
•          “尺度”是法则或规律的意思。“种”是指动物的种,物种的尺度。由于动物的劳动是本能的,只是直接满足它的肉体需要,动物各有各的生活范围和方式,其物种的特定性是预先规定好的,其生存方式是受限制的。  
•           第1个尺度。“任何一个种的尺度”,人可以按照任何一个动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人能够超越任何一个种的尺度,不受种的限制去改造对象世界。 客观规律
•        第2个尺度。“内在尺度”指的是主观的目的和意图。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尺度改造对象世界。
3、人类也依照美底规律来造形
•        人类改变世界的双重尺度的统一,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        李泽厚:美是真与善的统一,美是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朱光潜:美就是主观与客观在实践中辩证统一规律。   
•        劳动创造美是人的本质决定的。把美和人的实践与劳动联系起来,面拓宽了美的领域,审美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的方式,它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
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统一
•        1)自然属性(初级本质)。
•        人的自然属性是建立在人的生理基础上的人类的普遍的、共同的类特点。
•        马克思在谈到性爱时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  
•        恩格斯:“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  
•        2)社会属性(深层本质):
•          人是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
•        3)二者的关系
•         一般本性是存在的。
•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属性。马克思说:“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
•        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3、文学作品主要反映人的社会属性
•        恩格斯:巴尔扎克描写了“贵妇人……怎样让位给专为金钱和衣着而不忠于丈夫的资产阶级妇女”,但他并非简单地写贵族妇女同资产阶级妇女之间的争风吃醋,更没有露骨的两性关系描写。“在这一幅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  

三、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特点
•        1)“把人当作原则”
•        康德“人就是目的本身”
•        马克思“任何一种解放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3页。)对黑格尔的观点(理念是“自己最后的目标”)表示不能赞同:“‘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         人的终极追求—全面发展的自由人
•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描绘出理想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2)社会性
•        马克思恩格斯说:“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
•        3)人的本质属性不是永恒的
•        马克思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        思考题:
•        1、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如何?
•        2、对一种文学现象或一位作家作品的思考。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身体写作或新新人类文学。
  阅读书目:
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列文论导读》第三章,作家出版社

第二讲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摘录)

第三节 美的本质
•        “美”的三种含义:一是表示感官快适;二是表示伦理赞赏;三是表示审美判断,如对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的肯定。
•        柏拉图:“美是难的”。美的探寻的二种思路:一是“物性论美学”,始于古希腊,博克:“美指的是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的感情的一种和几种品质”,“诸如小、光泽、渐次的变化,不露棱角,娇柔纤细等,这些就是美依赖的特质”。
•        二是人性论美学 。康德:“若是说一个对象是美的以此来证明我有鉴赏力,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个对象看出什么来,而不是系于这个事物的存在。”
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1、概念:
•        1)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
•        指人的一切思维,感觉和实践能力的总和,主要指人的实践能力。人的感觉不仅包括人的五官感觉,而且包括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
•        (2)对象化
•        “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实现了主客体统一的对象。
•        3)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指人在生产劳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对象当中,使对象(被劳动实践加工、改造的对象)成为人的创造物,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使人的本质成为现实性的本质。
•        4)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
•        把外部世界转化成为人的世界,转化成能观照人自身的“镜子”。
•        5)人的本质力量的特点:
•        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主体和对象“交互作用”的产物
一)、对象的规定性
(1)对象的性质与本质力量的性质相对应。
(2)主体对客体的独特性发现与审美意识的独特创造。
二)、主体的规定性
第一,美感享受能力。
第二,具备接受某种艺术的能力。
第三,审美感觉。  
三)主客体的关系
1)唯物的特点
马克思:“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2)主体相对于客体必然是主动的。
马克思:“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三、人的审美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感的形成和发展)

思考题:
1、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
阅读书目: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三讲   神圣家族(摘录)  
马克思的现实主义概念: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写作背景  
1、青年黑格尔派
黑格尔(1770--1831年)逝世后,其追随着分化为两派:青年黑格尔派(左派),老年黑格尔派(右派)。青年黑格尔派(1835—1845)年终结,前后绵延十年之久。主要代表有布鲁诺•鲍威尔、阿尔诺德•卢格、莫泽斯•赫斯等人。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的分歧:  
1)主张以实践的批判代替纯理论的批判。
2)对待大众的态度不同。
3)以现实的人批判抽象的人。   

2、欧仁•苏与《巴黎的秘密》
欧仁•苏,法国著名的小说家(1804—1857年)于1842—1843年间创作的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普利克和普洛克》、《阿达尔•居尔》、《火蛇》、《流浪的犹太人》和《人民的秘密》等 。
  “理想社会”——“罪恶世界”
          ↓                      ↓  鲁道夫——刺客(屠夫)
校长(教书先生)——猫头鹰(玛丽花的养母)
           玛丽花(鲁道夫的女儿)
   ↓       ↓
   善   ←  恶
3、施里加对《巴黎的秘密》的评论
施里加是弗兰茨•齐赫林斯基(1816—1900)的笔名,青年黑格尔派的批评家。
《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刊于鲍威尔主编的《文学总汇报》1844年第7期。(1844年6月)

二、对小说的肯定之处  
1、小说的题材和对象的变化 。
恩格斯:《大陆上的运动》(1841年1月)
乔治•桑、查•狄更斯
2、作品中有一些符合实际的、有意义的描写,尤其是对“下层等级”中的人物的描写。“到现在为止,我们所看到的玛丽花本来的,非批判的形象。在这里,欧仁•苏超出了他那狭隘的世界观的界限,他打击了资产阶级的偏见。”

三、对小说及施里加的批判  
1、对现实关系的非真实的描写
1)救世的万应灵丹:现钱。
2)个人性格:伪善,貌似高尚行为的纯个人动机。
2、使现实的人变成了抽象的人
欧仁•苏“把他这个作家本人的意图(这种意图决定作家使这些人物这样行动,而不是那样行动)充作他们自己思考的结果,充作他们行动的自觉动机。”
玛丽花:含有诗意的花→枯萎干瘪的花
刺  客: 人→狗
校  长 :普通的杀人犯→有道德的杀人犯
四、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原则
1、从现实出发去塑造人
2、人物形象有自身的性格逻辑
3、人物形象有独立的个性
思考题:
1、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在创作思想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在《巴黎的秘密》中,马克思提出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原则是什么?

第 四 讲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历史背景
该著作最早的中译本是郭沫若于1927年翻译的第一卷第一章,书名即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曾于1938年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1960年,中共中央编译局又根据俄文第二版编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二、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观
一)两种哲学的区别:
1、出发点不同:想象的人与现实的人
2、观察方法不同:从意识出发——从现实出发
3、研究的前提不同: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      群索居状态的人——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4、结论也不同:
唯心主义: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唯物主义:生活决定意识

二)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
1、文学的本质
存在决定意识→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对生活的审美反映
“审美反映”最早是卢卡契在《审美特征》中提出的。
2、创作方法:生活;真实;生命的个人
   
三、人与环境的关系
一) 存在决定意识的历史观
1、唯物主义历史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
2、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二) 文学中的人和环境的关系
1、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关系
区别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的尺度
  四、关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二)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的复杂性
1、处于上升时期进行革命的阶级的意识形态,除了反映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外,也一定程度上这样或那样地反映其他被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2、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家和“积极成员”间的矛盾  

五、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艺术繁荣的社会条件
1、艺术的发展依赖于物质条件
2、社会分工对文艺的影响
3、受到社会需要的影响
思考题:
1、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一样,高于,低于)
2、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与环境关系如何?
3、为什么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4、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5、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6、马克思为什么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阅读书目:
俞吾金 陈学明著《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五讲 卡尔•倍克《穷人之歌》或 “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诗歌  
一、《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的写作背景
二、反对歌颂小市民的鄙俗风气,主张歌颂叱咤风云的无产者
一)怎样歌颂小市民的鄙俗风气的
1、对富人的阿谀奉承
2、一味地诉说“穷人”的不幸
3、呼吁人道,否定阶级对立
二)文学要表现革命的无产者
三、反对文学创作中的唯心主义幻想,主张真实地描写人类的现实关系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恩格斯说的“反对歌颂小市民的鄙俗风气,主张歌颂叱咤风云的无产者”观点?
2、真实地描写人类的现实关系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书: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第六讲 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 
一、对格律恩关于“人”的观点的批评
怎样看待歌德的“从内部把人解放出来”
二、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论歌德
1、几种批评标准:
1) 格律恩用人的“尺度”
2) 以政治的党派的观点对歌德的评论
3) 门采尔的道德观标准  
2、美学的、历史的标准
1)美学的观点:
把艺术家当作艺术家来进行评论;按照美的规律和美的特性来评价作品,以确定其美的价值。
2)历史的观点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在文艺批评中,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或标准。
3)二者的关系
  离开了历史的观点,很难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美学分析,而离开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也很难对作家作品和文艺现象进行历史的科学评价。对生活作生动的形象描绘是美学原则,而这形象必须符合生活实际为第一义,这又是历史原则。这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批评观。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恩格斯的“主张歌颂叱咤风云的无产者,反对歌颂小市民的鄙俗风气”?
2、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
3、恩格斯为什么说歌德具有两重性?
4、什么是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阅读书目:
1、恩格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全文)
2、周忠厚:《文艺批评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七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导言(摘录)
一、写作背景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到9月中旬,马克思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果总是妨害的”,压下了这篇已经起草好了的总的“导言”,1859年1月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另写了一篇“序言”,和书一起在柏林出版。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的“导言”,1902年在遗稿中发现,1903年柏林《新时代》杂志首次发表。
二、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
意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从对社会存在反映的不同层次看,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生活条件的一种直接的经验性的反应,带有不定型的因素。社会意识形式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一种理性的反映,是一种自觉的、定型化、规范化的意识。
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至少要表现出一定社会倾向性的社会意识,人对于社会和世界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宗教、道德。
三、艺术发展的规律
一)一般规律
文学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发生变革。在欧洲,在奴隶制的基础上,产生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奴隶制崩溃,在新的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基督教为中心的中世纪的意识形态。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因素。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开始表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和18世纪的启蒙思想。

二)特殊规律: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二者的关系;文学史的评价)
(一) “不平衡”。“不平衡”就是“不成比例”,“社会的一般发展”,指的是社会从野蛮到文明,从落后到进步,从低级到高级这样一种发展趋向。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艺术的繁盛与否,不是以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为直接前提的。
(二)两种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1、某种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2、整个艺术领域的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1)同一时代,同一国家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比较
2)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代的纵向比较
3)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国与国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不平衡关系产生的原因  
“中介”的直接影响
政治对艺术生产有着客观的影响
其它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文艺的影响
艺术生产自身的特殊规律
三、关于希腊艺术和史诗具有“永久的魅力”
1、真实再现了“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人类的精神面貌。认识价值
2、所再现的内容,是令人愉快的。审美价值
思考题:
1、古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2、马克思说的“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启示是什么?
3、艺术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及其表现是什么?原因何在?
4、你认为希腊艺术史诗何以能具有永久的魅力?
5、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即:经济搞好了,艺术自然就繁荣了?
参考书:
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列文论导读》第二十四章,作家出版社

                 第八讲《致斐迪南•拉萨尔》  
一、拉萨尔与《济金根》
拉萨尔的创作动机:给马克思的信中说:“这个剧本并不是我决心从事的自由创作的成果,而是由于一种强制的力量控制了我,使我怎么也摆脱不开才写的。”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只有这一剧本是我能写和应该写的”。
拉萨尔的创作观念:“作者有权利使他的历史人物理想化”。 “济金根从头到尾是一个比较强有力的、政治上有远见现实主义的英雄”,是德意志的“救星”,“伟大的光辉形象”。
二、对作品“纯批判”的态度
1、“纯批判”:客观、冷静的分析代替印象式的评论
2、剧本的总体评价:有得有失,失大于得。
肯定之处:
(1)结构和情节;
(2)艺术感染力很强。
否定之处:
(1)形式方面:韵律
(2)内容方面:悲剧冲突,悲剧人物,  
三、对拉萨尔悲剧观的批判
1、悲剧原因
策略上的“狡诈”——历史的必然
偶然——必然;个人——社会
2、悲剧主人公
垂死阶级的代表——革命者的济金根
3、修改方案
4、“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悲剧的含义:生活悲剧、戏剧形式、美学范畴
第一,它表明了悲剧之所以谓之悲剧,是由于它所反映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不能实现的苦难”,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悲哀、痛苦、同情与崇敬之情。
第二,它表明了悲剧所以发生,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社会必然性。
第三,它表明了悲剧的冲突特征。
四、关于现实主义创作的问题
(一)“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
1、关于莎士比亚和席勒的争论
2、莎士比亚化
1)“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现实生活出发,按照现实本来的面貌来面对现实。
一方面表现他的创作与现实的关系上,另一方面,要求通过对特定
环境中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
“背景”、“积极的背景”、“十分宝贵的背景”、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2)所谓“莎士比亚化”是指他创作中人物描写的(典型化),个性化。现实主义的要求,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古代人指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家,他们所描绘的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简单,只强调突出某种类型人的共性,缺乏鲜明和丰富的个性刻画,而且人物性格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比较类型化和固定化。  
3)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 
(二) 席勒式
“席勒式”并不是对席勒的全面评价,而只是指席勒部分创作中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
首先,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以抽象理想代替客观现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
其次,“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把人物抽象化、概念化,把人物的个性消融到原则里去。
恶劣的个性化:在人物性格描写上它不去注意反映人物的阶级本质和时代特征,而耽迷于非本质的个性特征和琐碎描绘。
第三,指在作品中把倾向特别指点出来。
(三)现实主义的人物塑造
1、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画。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典型论的先声。
2、方法(原则):刻画人物性格,不仅要表现他做什么,而且要表现他怎样做。
五、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1、对《济金根》的意见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1)三融合的现实主义理想(二融合)
2)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  
毛泽东:“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的统一” 。
思考题:
1、名词解释:悲剧   莎士比亚化  恶劣的个性化席勒式   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古代人的性格描绘
2、同样的题材,为什么马克思批评拉萨尔,肯定歌德选择葛兹作悲剧主人公是正确的?
3、“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的含义是什么?
4、“做什么”与“怎样做”的含义?
5、马恩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什么?
6、马恩是如何以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评论《济金根》的?
参考书: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参考书)《济金根》,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九讲  致敏•考茨基
一、题解
敏•考茨基(又译敏娜•考茨基1837-1912),德国女作家,1878年,发表了描写奥地利农民生活和斗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格里兰霍夫的斯蒂凡》,第二篇《统治还是服务》,《旧人和新人》是她的第三篇小说。男女主人公爱莎•玛尔、阿尔诺德
二、艺术典型的塑造
一) 典型的理解:
1、“每个人都是典型”中的“典型”指共性;“一定的单个人”指个性;黑格尔所说的一个“这个”指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典型=共性 
2、单个人=典型=“这个”(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二) 黑格尔的“这个”
  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提出,“我们所的是,这一个,这就是说,普遍的这一个,或者等我们说,存在时,亦是说一般的存在(或有)。当我们这样说时,心中当然没有表象出一个普遍的这一或一般的存在,但是我们说出来的都是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没有真实地说出我们的感情确定性所意谓的东西。”
(三) 恩格斯的“典型观”(单个人)
(四) 典型理论的历史发展
1、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类型说。贺拉斯的“定型”说
2、近代西方学者对典型理论的发展
狄德罗:戏剧中要求性格始终如一是错误的。
鲍姆嘉通:“最合于诗的性质是个别事物”。这是近代典型观的由共性转到重视个性的开端。
歌德:“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每一个无论多么特殊的性格,以及你所能再现的每一事物,从石头以至于人,总是具有一般性的。”   
全面发展了典型理论,是黑格尔。
3、恩格斯的典型理论与黑格尔:
(1)吸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以此作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基础。
(2)对黑格尔“这个”的革命性改造,把黑格尔头脚倒立的“这个”倒过来。使它建立在唯物的、现实生活基础上。
(3)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典型共性的内容。
三、文学作品的倾向及其表现
一)文学作品的倾向性
文学的倾向是指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作家的人生态度、生活认识、爱憎感情和审美理想,它渗透在文学形象之中,表现为情感倾向、思想倾向、政治倾向和审美倾向。
二)文学作品倾向的表现
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该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2、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3、倾向要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实现。”    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恩格斯关于“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这一论述。
2、恩格斯认为文学作品是否有倾向,应当如何表现?
3、简述文学作品真实描写现实与表现倾向的关系。
参考书:
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列文论导读》第十五章,作家出版社。

第十讲  致玛•哈克奈斯
一、 写作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马鞍形)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宪章运动英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的政治斗争(1836年6月-1848年,三次高,签名者达197万人,历时12年);宪章运动被镇压下去以后,五十——七十年代“休眠时期” ;八十年代英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886年,伦敦失业工人示威,1888年,伦敦东头火柴厂女工罢工,1889年煤炭工人、伦敦东头的码头工人成立了新工联,1889年8月伦敦东区三万码头工人和三万其它工人罢工。  
2、文学背景:
19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极盛时期已经过去。这期间创作上的主要倾向一是自然主义,二是德国的“倾向小说”。
哈克奈斯,生卒年不详,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生于伦敦一个牧师家庭,英国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女作家。《城市姑娘》是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 “现实主义的故事”是其副标题,出版于1887年4月。  
二、“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勇气”  
首先,“敢于冒犯傲慢体面的人物”;
其次,揭示了阶级的对立。
三、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
1、细节的真实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
2、人物典型
阿瑟•格兰持是一个资产阶级绅士的典型;
“这个人多善变!” ——自私、虚伪的本质;
耐丽:幻想——美丽、善良、勤劳的女工 。
3、典型环境
通过具体个别的环境,反映出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面貌。 
首先,典型环境应环绕典型人物的活动,成为人物“做什么”和“怎么”的重要原因,并能从中揭示典型性格的成因和实质。
其次,典型环境应是在典型性格的相互作用下变化发展的环境。
4、恩格斯对人与环境说的贡献
    从18世纪开始,人们逐渐注意到人与环境的关系。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论,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后来泰纳、左拉强调主要是地理条件、自然因素。黑格尔看到了“一般的世界情况”和“情境”,但也未能阐明艺术创作中人物性格和环境的关系。   
四、真实性与倾向性
1、真实性是作品的基础;
2、倾向性是作品的灵魂;
3、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  
思考题:
1、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经典定义是什么 ?
2、为什么说《城市姑娘》还不是充分现实主义的?
3、 “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的含义是什么?
4、怎样理解“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就愈好”“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
5、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如何?
参考书: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参考书)《城市姑娘》,人民大学出版社。


      第十一讲 恩格斯致保尔•恩斯特
一、写作背景
马果尔在德国印象派杂志《自由论坛》上发表了以《斯堪的纳维亚文学中的妇女》为总题目的一组文章,引发了恩斯特与巴尔关于文学中妇女运动的争论。
二、 唯物主义方法是研究历史、文学的指南
一)关于巴尔的观点
1.马克思的观点和泰纳、左拉的观点有着原则的区别;
2.妇女观
二)恩斯特在和巴尔论战中的错误
1.非历史的观点;
2.机械论的方法。
三)巴尔和恩斯特共同点
1.研究方法都是抽象的;
2.研究的结果都是否定妇女运动。
三、恩格斯评价的易卜生为代表的挪威文学
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分析易卜生创作的社会历史状况;
二) 挪威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三) 两国历史状况比较;
四)文学比较。
思考题:
1.保尔•恩斯特在历史和文学研究中是怎样对待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2.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易卜生创作所作的分析,在方法论上对文学批评和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
参考书:阅读易卜生作品

第十二讲 《致瓦•博尔吉乌斯》
一、经济基础的最终决定作用
二、经济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
总结:
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在反对原始宗教的斗争中产生的。它的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往往称之为“自发的唯物主义”或“朴素的唯物主义”,是一种非反思的即“独断”的理论形态。
2、近代的唯物主义。萌芽于14-16世纪,形成于16-17世纪,在18世纪达到发展的高峰。近代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荷兰的斯宾诺莎,法国的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以及德国的费尔巴哈。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素朴性,自觉地提出和探讨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是研究了认识内容的来源等问题,确认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原则;但是,具有机械性的局限。
3、现代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等几种称谓。这些称谓从不同的侧面表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总体特征。
二、物质与意识思考题:
1、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2、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阅读书目: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地板
水瓶小桃 发表于 08-10-26 21:41:5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保持回帖好习惯!
5#
117658472 发表于 09-2-7 21:44:1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我是菜鸟!灌水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第一次进论坛啊!
不过看来灌水不好!那俺也不支持啦!
6#
wlhhc004300 发表于 09-3-27 17:49:35 | 只看该作者
刚入门,会好好学习的!
7#
soszxy 发表于 09-3-28 13:59:51 | 只看该作者
灌水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8#
yesubohe2 发表于 09-5-17 15:25:53 | 只看该作者
除了多发帖外怎么才能得到更多的考元呢?或者阅读权限更大呢?
9#
orchidmine 发表于 09-5-28 12:33:1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支持,做文明人
10#
落微婷婷 发表于 09-5-28 15:23:16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不知道什么叫灌水,大家挺真诚的,呵呵,一定会小心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5 07:51 , Processed in 0.31134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