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李 老增嘛 这个 益阳和 合肥是哪个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fff1789 发表于 08-1-14 23:2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弟事合肥三十年,从不争牌子,合肥亦抑之使不得进。同患难而不能效指臂之力,可长太息也。湘乡、益阳功业盖天下,首在荐贤。今后洋务之难,不尤难于发捻军务耶?南皮任洋务知人用人,可不比湘乡、益阳耶?湘乡用人,惟恐不能尽其用,绝无所谓限制之心;合肥用人,惟恐功为人居。此得人失人之不同也。



指出与合肥、湘乡、益阳、南皮等地名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老李 老增嘛  这个 益阳和 合肥是哪个啊?
沙发
怀擎 发表于 08-1-14 23:45:00 | 只看该作者
李鸿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
曾国藩: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
胡林翼: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
张之洞: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板凳
leonhl 发表于 08-1-15 01:53:36 | 只看该作者

干脆放这里当资料好了

原帖由 怀擎 于 2008-1-14 23:45 发表
李鸿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
曾国藩: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
胡林翼: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
张之洞: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

【李鸿章】(1823—1901) 清末军政重臣。淮军首领、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字少荃。安徽合肥人。谥号文忠。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1853年(咸丰三年)随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8年入曾国藩幕府。1861年冬,奉曾国藩之命赴皖北募勇。以淮南团练为基础,仿湘军营制,编练成淮军。次年率淮军赴上海,在英、法、美侵略者支持下,与太平军激战。旋擢江苏巡抚。大量购买洋枪洋炮,雇用外国军官,装备和训练淮军。同时勾结英人戈登“常胜军”,攻占太平军苏南根据地。在夺占苏州、常州一带之后,又积极配合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从60年代开始,与奕、曾国藩、左宗棠等倡导洋务运动,在上海、苏州创办小型洋炮局,仿西法制炮弹。1865年(同治四年)署两江总督,将原办洋炮局分别合并扩充为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制造局,依靠进口原料,雇用洋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制造枪炮、弹药、轮船,用新式武器装备清军。1866年,继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赴山东、直隶(今河北)、河南一带“剿捻”。在承袭曾国藩“剿捻”方略基础上,提出“扼地兜剿”的方略,于山东、江苏间镇压了东捻军。1868年,在陕甘总督左宗棠等配合下,集中10余万清军,在直隶、山东之间镇压了西捻军。1870年,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朝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此后,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将洋务运动又推进一步,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大力兴办民用工业,先后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与此同时,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外国军舰,修造旅顺、威海卫(今威海市)军港,在各地办水师、武备、水雷等各式军事学堂,并抽调军官赴德国学习,仿欧式练兵,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编练成北洋海军,建立起一支在当时世界上占第四位的北洋舰队。在外交事务中,一贯主张妥协投降。1878年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出卖大量主权。1884—1885年中法战争中,主张“乘胜而收”,以胜求和,与法国签订屈辱的《中法天津条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幻想“以夷制夷”,避战求和,结果陷于被动挨打,招致陆军惨败和北洋海军覆没。以全权代表身份赴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后,在“联俄制日”的思想支配下,于1896年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以中俄共同防止日本侵略为幌子,出卖中国东北三省主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主张镇压义和团,支持“东南互保”,后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德、意、日、美、奥、西、荷、比11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自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1902年10月病死。遗著辑为《李文忠公全集》。

================================

【曾国藩】(1811—1872) 清末地主阶级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字涤生。原名子城。湖南湘乡人。谥号文正。1838年(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历任内阁学士,礼、兵、刑,吏等部侍郎。太平天国起义后,1852年(咸丰二年)奉命帮办湖南团练,摈除清代八旗、绿营的旧制陋习,仿明代戚继光之营制,招募山乡农民,编练成一支新型的地主武装——湘军。开了近世兵为将有的先河。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人,会师湘潭;他特撰檄文,极力诋毁太平天国革命,誓师出战,向西征的太平军进攻。初败于岳州、武汉。继之三路东进,突破田家镇防线,兵锋直逼九江、湖口。后水师冒进,轻捷战船突入鄱阳湖,为太平军阻隔,湘军水师连遭挫败,退守湘北。此后用兵求稳戒躁,谋定后动,宁迟勿速,不用奇谋。1859年,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共谋四路攻皖之策,定计围困安庆。1860年,授两江总督,自率一军驻安徽祁门,策应南岸;命道员曾国荃围安庆,攻其必救,另以副都统多隆阿军、道员李续宜军屯桐城外围拒援,屡败太平军于安庆、桐城间,终在1861年秋攻克安庆。1862年(同治元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率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今南京);命浙江巡抚左宗棠率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江苏巡抚李鸿章率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于1864年7月攻占天京。因功封一等侯爵。1862年,特设军械所于安庆,后又和李鸿章在上海设置江南机器制造局,仿造外国军火,装备湘军、淮军,为洋务运动创始人之一。1865年春,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在山东菏泽被捻军击毙,他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北上镇压捻军。采取“聚兵防河”方针,即在黄河、淮河间、东凭运河,西凭沙河、贾鲁河,辅以深沟高墙,兼立木栅,驻兵设防,围困捻军,但被捻军突破。1866年底,清廷命李鸿章继任镇压捻军的钦差大臣。他于1867年回任两江总督,旋授大学士。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因媚外卖国,镇压群众,受到舆论谴责,调两江总督。1872年病卒。遗著编为《曾文正公全集》。

===============================

【胡林翼】(1812—1861) 清末湘军统帅之一。字润之,湖南益阳人。谥文忠。道光十六年(1838)进士。1847年至贵州,历任安顺等府知府,自练乡勇,镇压各族群众斗争。咸丰四年(1854)擢贵东道员,带兵勇至湖南、湖北与太平军作战。后随曾国藩进攻九江、湖口。兵败,率部回救武汉。不久,武昌被太平军攻占,他署理湖北巡抚,整顿扩充湘军,添置船炮,裁汰溃勇,组建新营,选拔将才,使湘军战斗力逐渐增强。在强行攻城屡遭挫败后,改取挖长壕、筑坚垒之策,内困守军,外击援军,终于1856年冬,乘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后形势恶化之机攻陷武昌。实授湖北巡抚。尽力结好督办军务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官文,积极整顿吏治,增加厘金税额,革除田赋积弊,镇压境内群众斗争,从而巩固了对湖北的统治,使之成为东进赣、皖的战略后方。1858年夏,攻占九江,进图皖北;冬,因布政使李续宾部在三河之战中全部覆没,东进受挫。1859年秋,与曾国藩商定谋皖之策,遂移营湖北、安徽之交的英山、太湖,全力指挥战事。他以道员曾国荃一军,配以长江水师,坚持围攻安庆;以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两军驻守桐城外围,实行围城打援,从而掌握了安徽战场主动权。1861年初,太平军举行第二次西征,3月陈玉成率北路大军攻克黄州(今湖黄冈),逼近武昌,他在军中惊忧成疾,怨恨自己是“笨人下棋,死不顾家”。不久,病死武昌。辑有《读史兵略》。其奏稿、书牍收入《胡文忠公遗集》。

==============================

【张之洞】(1837—1909) 清末官员。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谥号文襄。1862年(同治元年)去河南,先后入督办团练大臣昶熙和署理巡抚张之万幕府,协助抗御捻军并清理漕运事务。1863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浙东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在武昌设经心书院,在成都建尊经书院,培养和网罗文人士子。1876年(光绪二年)调回京师,历任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侍读、内阁学士等职。遇事敢言,纠弹朝政,为清流派中坚。1879年上疏请求为四川东乡县地方官员惨杀村民并诬民叛乱一案平反,使多年冤案得以昭雪。1880年就改订中俄条约连续上疏,坚请改变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次年补授山西巡抚,开始在地方举办洋务事业。1884年中法战争时,调任两广总督,起用老将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此后完全转向洋务派,大力兴办洋务事业。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立广雅书院,以新法操练军队,但无明显成效。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锐意经营两湖,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大局,建立两湖书院,筹办芦汉铁路等,颇有成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署两江总督,积极加强长江防务,编练江南自强军。得知议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疏反对,主张联英抗日、变法图强。1895年8月,列名康有为等创立的强学会,并捐银5000两,又赞助成立上海强学会。但因与康有为等维新派有分歧,不久下令解散上海强学会,封禁上海《强学报》。1896年2月,返回湖广任所,一度支持创办《时务报》。随着维新运动的开展,与维新派的分歧日益明显。1898年春,写成《劝学篇》,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指斥“民权之乱政”。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力主镇压,并与帝国主义列强相勾结,搞“东南互保”,严厉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和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事。1901年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衔会奏,建议学习西方,改革内政,时称“江楚会奏”,多为清廷采纳,影响颇大。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在此前后,为确立中国近代学制颇多贡献。1905年日俄战争后,赞成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对清廷的“预备立宪”计划有很大影响。1909年(宣统元年)任实录馆总裁官。遗著编为《张文襄公全集》。
地板
leonhl 发表于 08-1-15 01:54:17 | 只看该作者
【奕】(1832—1898) 清末洋务派首领。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母静皇贵妃在孝全皇后死后为后宫嫔妃地位最高者,并抚养咸丰长大成人,兄弟二人关系密切。1850年(咸丰元年)封恭亲王。1853年太平军北伐震动京畿,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旋母病死,强行为其上皇太后封号,咸丰怒,罢其官职。兄弟二人矛盾日深。1857年复授都统,1859年封内大臣。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行宫,任其为议和全权大臣,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天津条约》。与桂良、文祥等逐渐形成政治集团,萌生洋务思想,认为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外国入侵者是“肘腋之忧”,主张对外“和戌”,对内全力镇压“发捻”。认为应变通清的外交、通商和教育制度以适应形势需要,并主持成立了总理衙门和同文馆。1861年,咸丰帝病死,与那拉氏勾结发动宫廷政变,处死咸丰遗诏赞襄政务的载怡、端华、肃顺等人,夺取政权。任首席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和议政王大臣,享王爵世袭、亲王双俸等殊荣,总揽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与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相呼应,积极推动购买外国船炮,训练新式海陆军,兴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推广西学,培养科技和外语人才,派出驻外公使和留学生,为清中枢主持洋务活动的首脑人物。太平天国失败后,受那拉氏猜忌,于1865年(同治四年)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经廷臣求情,不久又复军机大臣、总理大臣等职。1874年,因反对重修圆明园被责召对失仪,降为郡王,次日复亲王爵。然与那拉氏的盾并未消除。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被那拉氏以“萎靡因循”为借口罢去一切职务。闲居10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被重新起用,授总理衙门大臣,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及内廷行走。又命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并任军机大臣。鼓吹“祖宗之法不可变”,反对维新派的改革主张,不久病死。

==========================================

【左宗棠】(1812—1885) 清末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字季高。湖南湘阴人。谥文襄。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后3次会试不第,在已故两江总督陶澍家当塾师,遍读群书,钻研军事。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兴,他先后充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僚,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军。1860年6月,被清政府正式任命为兵部郎中、四品京堂候补,随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于长沙编练湘军5000人,赴赣、皖、浙边境地区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底,任浙江巡抚。1862年(同治元年),率部攻入浙江,次年授闽浙总督。1864年,陷杭州,继入闽、粤,在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镇压了太平军余部。任内创福州船政局,为清政府最大的新式造船厂,设求是堂艺局,培养造船及海军人才。1866年,任陕甘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制定“先捻后回”、“先秦后陇”方略,先后镇压了西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同时继续兴办洋务,1869年创办西安机器局,1878年创办兰州机器织呢局。1865年间,中亚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伪政权;1871年,沙俄强占伊犁地区。他驳斥放弃新疆的论调,力主收复失地。1875年(光绪元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筹兵筹饷筹转运,准备进军新疆。1876年,设大营于肃州(今甘肃酒泉),制订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方略,命道员刘锦棠率大军进疆,先后取得了古牧地、达坂城和吐鲁番作战的重大胜利,最后直捣喀什噶尔(今喀什),将阿古柏残匪逐出国境。之后,出屯哈密,以武力为外交后盾,收回伊犁。中法战争爆发,极力主战。1884年,任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进驻福州前线整顿防务,部署战守。于1885年8月病逝。遗著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

【丁日昌】(1823—1882) 清末洋务派官僚。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丰顺人。贡生出身。1859年(咸丰九年)任江西万安知县。1861年奉曾国藩扎调至安庆军营襄理机要。次年(同治元年)奉李鸿章命,调至上海专管制造火器,先后主持上海洋炮局和苏州洋炮局,参予筹办江南机器制造局。1863年叙功升直隶知州,赏戴花翎。次年,署苏松太兵备道兼管海关,协助曾国藩和李鸿章办理洋务,兼任江南制造局总办。不久,升两淮盐运使。1867年升江苏布政使,次年擢江苏巡抚。1875年(光绪元年)主持福建船政局,12月,兼福建巡抚,例摄台湾提督、学政,主张在台开矿、修铁路。1880年,赏总督衔,会办南洋海防,节制沿海7省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有《丁雨生政书》等。

==============================

【郭嵩焘】(1818—1891) 清末驻外公使,洋务派。字伯琛,号筠仙,别署玉池山农,晚更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1853年(咸丰三年)力劝曾国藩出办团练。参与举办厘金、筹建湘军水师等重要决策。1856年到上海,开始接触西学。1858年入京供职。次年奉旨随同僧格林沁办理天津海防,因反对北塘撤防被排挤。1862年(同治元年)授苏松粮储道。次年擢两淮盐运使。旋又擢署广东巡抚,在粤三年,为湘军筹捐济饷,残酷镇压太平天国余部。1866年,因官僚倾轧,被劾解职,居湘中讲学撰述。1875年(光绪元年)授福建按察使,上书力陈西洋立国之本在朝廷政教,一改船坚炮利陈说,抨击官办、官督商办,主张商人自办。随后奉诏以侍郎候补充任出使英国大使,了结马嘉理案,为中国遣使驻外之始。1878年又奉命兼任出使法国大臣。在外两年多,重视保护华侨利益,潜心考究西方政教、学术和风俗,主张改革教育,修铁路,开矿山,行电报,禁止鸦片,整顿内政。为顽固派所不容,遭到猛烈抨击,奉诏提前回国。再未被起用,居家讲学。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养知书屋遗集》、《郭侍郎奏疏》、《英轺纪程》、《郭嵩焘日记》等。

=========================

【丁汝昌】(1836—1895) 清末海军将领。字禹廷,又作雨亭。安徽庐江人。早年投长江水师,后随淮军将领刘铭传镇压捻军,历任参将、提督。光绪初年,赴英国购置兵舰,并游历法、德等国,回国后综理北洋水师。1883年(光绪九年)授天津镇总兵。中法战争爆发,乘舰巡查江平及钦州白龙尾等海口。1888年任北洋海军提督,并任水师学堂总办。1894年赏加尚书衔。面对日军的侵略,多次要求先发制人,攻击日舰,为总署所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率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增援平壤。9月17日回航至鸭绿江大东沟海面时,与日本联合舰队相遇,双方展开激战。他在旗舰“定远”号的望台上指挥各舰作战,望台被震破裂摔伤后,仍坐于甲板督战。黄海海战后,奉李鸿章“保船制敌”之命,退守山东威海卫海军基地。11月,日军攻旅顺,他赴天津向李鸿章请战援旅,遭到严斥。1895年1月底至2月初,日军围攻威海卫。他指挥将领多次反击,沉毁敌舰艇7艘。后因陆路援绝,突围无望,于2月12日服毒自杀。

========================

【刘锦棠】(1844—1894) 清末湘军将领。字毅斋。湖南湘乡人。谥襄勤。早年随其叔父刘松山入湘军镇压太平军、捻军及陕、甘回民起义军。1870年(同治九年)湘军统领刘松山于金积堡之战中被义军击毙后,他以三品卿衔接统其军,迫降义军首领马化龙,又镇压了西宁、肃州(今甘肃酒泉)、河州(今甘肃临夏)一带义军,残酷屠杀回民。1875年(光绪元年)钦差大臣左宗棠受命收复新疆,他被委总理行营营务,授前敌指挥权,其所部为进军新疆主力军。1876年春督率大军进疆,夜袭黄田,再合都统金顺部猛攻古牧地,歼敌数千人,遂克乌鲁木齐。次年春,率大军南下,攻占达坂城,连克吐鲁番、托克逊。匪徒阿古柏暴死,残部南逃。秋,进疆清军分道进击长驱2000余里,连下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城。又分进合击,占喀什噶尔(今喀什)、和阗(今和田),全疆肃清。1884年,新疆建省,他为首任巡抚。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清廷召其进京另有任用,但未行而病卒。有《刘襄勤公奏稿》行世。

===========================

【刘铭传】(1836—1895) 清末官员。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人。1854年(咸丰四年)组织乡团,对抗入皖太平军。后随清军作战,保荐千总,1862年(同治元年)被李鸿章编入淮军,赴上海。1862—1865年,在江苏,浙江等地镇压太平军,由千总、参将,总兵等升至记名提督。攻陷无锡,加头品顶戴,又攻陷常州,赐黄马褂。攻陷南京后,率部追杀幼天王等。所部号“铭字营”,或称“铭军”。1865年随曾国藩赴山东镇压捻军,后擢直隶提督。李鸿章代曾国藩督师后,他专力镇压东捻军,被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1868年又镇压西捻军,封一等男爵。10月率部入陕,镇压回民起义,为督办陕西军务,旋以病归。1880年(光绪六年)沙俄因伊犁问题以武力相威胁,清廷筹备战防,应诏入京,疏陈兵事,极言修筑铁路之利。1884年中法战起,奉诏以加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条陈整顿海防十事,多被清廷采纳。法军攻台,他指挥清军在基隆、淡水、台北等地,屡挫法军,相持8个月,保住台湾。1885年10月台湾建省,为第一任巡抚。在台期间,丈田清赋,增收茶、盐、金、煤、木材等税,岁入300万两。并修筑炮台、铁路、电线等,开办新式学堂。1890年加兵部尚书衔命帮办海军事务,后因病去职。1895年清廷屡召,以病未出。不久病逝,赠太子太保。著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集》。
5#
leonhl 发表于 08-1-15 01:54:54 | 只看该作者
【洋务派的形成及作用】

  洋务派是在第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

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当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䜣、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

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尽管奕䜣贵为当时的恭亲王,并且是总理衙门的主持人,而且中央以满族官员为主,但是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势

力并不是他们,而是掌握地方实权的都督和巡抚。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顽固派的势力太强大,洋务派

并不敢在中央明目张胆的进行洋务活动。总理衙门尽管是洋务运动在中央的推动机构,但真正实施洋务运动的却

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那么他们何以敢逆龙鳞而顶风推行洋务运动呢?他们就不怕遭到顽固派的阻挠甚至是打

击?非也。其实顽固派对他们的活动也是非常不满的。但是,经受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击和国内人民起义(主要是

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冲击,清朝统治者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而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曾国藩、李鸿

章等人在镇压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而且在镇压的过程当中也尝到了坚船利炮的甜头。所以

他们决定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企图以此来迅速的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他们不象

顽固派那么冥顽不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而是愿意和外国人打交道,尽管目的是学习他们的军事技术。而西方

人也希望清廷中能出现一批能和他们打交道的人。曾国藩等人的出现,使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了落脚点,所以

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被洋人吓破了胆的慈禧太后丝毫不敢得罪洋人,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有洋人的撑腰,

而且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的确是功劳甚巨,慈禧太后保不定日后还得仰仗他们,所以并不敢对他们轻举妄动

。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也希望早日把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且她在夺取清朝最高

统治权的过程中曾得到过西方国家的支持或默许,因此并不敢轻易得罪西方国家。因此,在洋务派的活动没有威

胁到自己的利益时,慈禧太后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活动至少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洋务派的发展】

     洋务派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领导机构和统一的领导核心,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

化出几派。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形成了湘系集团,其中左宗棠又自成体系;以李鸿章为代表形成淮系集团;

洋务运动后又出现了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集团。

     这几派在发展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各自为政、互不隶属的,而且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甚至发生攻讦的现象,

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掣肘。比如在甲午海战之后,由于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后,张之洞就攻击他为“卖

国贼”。因而洋务派的力量很分散,不能形成一种集团效应,也就没有推动洋务运动的有效发展。

     洋务派在得到慈禧太后的默许后,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

动。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是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

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还进行了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等活动,它也是洋务派的主张在

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而以“自强”

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

,洋务派经营的这些近代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

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

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

制。


【洋务派的目的】

  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拯救清王朝,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但是,事实并没有象他们期望的

那样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遭到了惨败,直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裕强大起来

。更重要的是,洋务派培养的一批近代人才,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而且把这些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

播,这不仅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而且为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活动(如康、梁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中国的资产阶级最后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可以说,洋务派培养的这批人才实际是

清王朝的掘墓者。


【洋务派的影响】

     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早期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

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兴办一批民用工业。同时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还举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没有使

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方面功不可没,而在客

观上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

附:


      捻军是活跃在北方革命武装的主力。1864年天京陷落后,捻军和原先进入西北的太平军,共推赖文光为领袖,在黄淮平原展开武装斗争。1866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市)分为东西两支,东捻军赖文光率领,留在中原地区活动;西捻军张宗禹率领,挺进西北。

      19世纪50-70年代,西南、西北各少数民族也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反抗清政府的黑暗统治。1855年,张秀眉发动贵州苗民起义。1856年,彝族农民李文学在太平军战士王泰阶(汉族)、李学东(彝族)的帮助下,发动武装起义。1856年,云南各地回民纷纷起义,其中以杜文秀领导的一支起义军势力最大。杜文秀在大理建立政权,拥护太平天国,主张汉回一体,共同推翻清王朝。1862年,陕西回民举行起义,反对清政府的民族压迫,起义军建立了18大营,在任武等人的领导下,占领了渭水两岸的广大地区,进逼省城西安。同年,甘肃回民在平凉起义,很快蔓延全省,占领了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河州、西宁等地。清政府在西北的统治摇摇欲坠。在陕甘回民起义的影响下,新疆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各族人民掀起了抗清斗争。
6#
leonhl 发表于 08-1-15 02:23:53 | 只看该作者

捻军相关: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亳州﹑阜阳、河南三河尖、江苏﹑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1853年(咸丰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1853年1月至3月,太平军连克武汉﹑安庆﹑南京,安徽﹑河南捻众纷纷起义响应。及至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时,已开始从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乐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兼,总白旗主龚得(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万峰﹑狼子),总黑旗主苏天福。总旗下有大旗﹑小旗。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由于各旗间互不统属,各种集团林立,不易离开本土,形成了它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公元1856年7月16日,乘虚袭占了淮河流域的商业重镇三河尖(今河南省固始县),获得了大量物资,补充了大批人员,士气复振。

1857年春,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从此以听分封不听调用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不接受改编。年底,内部出现分歧,以蓝旗将领刘饿狼(刘永敬)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要回淮北,被张乐行等杀死。捻军于是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在皖北﹑苏北,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屡破清军。1860年,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9月和1862年(同治元年)5月,清军攻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捻军因而失去太平军为依托,处境困难。张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会合。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至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张琢捻军使用的号角(张禹爵,张乐行侄)袭封幼沃王,捻军其它将领亦各有所封。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陈得才于兵败后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

太平军离开淮河沿岸后,胜保乘机向捻军发动进攻,第一个目标就是三河尖。三河尖周围河渠纵横,捻军跨河而阵,清军步骑兵不易展开,难于强攻。胜保便实行围困战法,控制通向三河尖的水陆通道,强令居民提前割麦,并在出产硝磺的地区设卡稽查,严禁出境,以断绝捻军的粮弹接济;同时,实行政治攻势,瓦解捻军士气。捻军坚守了六十余日,终因粮弹不济,于6月16日撤出三河尖,沿淮河东下正阳关。其后,由韩奇峰率部驻守正阳关,张乐行、龚得树则率部转移至霍丘。

联军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易步为骑,采用流动战术,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清精锐蒙古骑兵,击毙僧格林沁。清政府改派曾国藩督湘军﹑淮军镇压捻军。曾国藩更多使用洋枪洋炮,实行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画黄﹑运﹑淮﹑颍四河圈围的战略,尾追﹑迎击联军。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1866年10月起,联军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进入陜西联络回民起义,为西捻军。1867年东捻军转战湖北,曾败淮军主力刘铭传部,但企图入川﹑陜与西捻军会合末遂。是年6月经河南进入山东,后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突围失败,任柱被奸细杀害,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赖文光被俘就义。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1867年初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三河尖,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1868年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7#
历史教师 发表于 08-1-15 18:13:53 | 只看该作者
晚清经常用该知名人士的原籍来称呼其人,如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李鸿章,安徽合肥人;胡林翼,湖南益阳人;张之洞,直隶南皮人;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所以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李合肥,张南皮,袁项城……如此等等。[s:2] [s:2]
8#
帝国骄阳 发表于 08-1-16 19:27:27 | 只看该作者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9-29 15:34 , Processed in 0.19844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