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的青铜食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eonhl 发表于 07-9-4 21: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以食为天,国以器为重——中国的青铜食器



铜器。在我国古代多指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褥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食具也是礼器,因为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级。真正意义的食器有簋、簠、敦、豆等,簋是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其形制分为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时期较为流行。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于取食。簋有器形很大的,如周历王簋,高59厘米,重60公斤。簋与鼎相配,为偶数,如八簋、六簋、四簋,二簋可代表不同的贵族等级。春秋中期后,出现了敦这种食器,渐次流行。春秋时代的敦圆体加盖,到战国时代,敦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盨簋,敦同簋一样,呈偶数组合。
  
食器的另一类是豆。青铜豆有深腹的,有平盘的。战国时代有一种方体的豆,应叫“琦”。平盘的豆,自名为“铺”,可能即古文献中的笾,用以盛放干果肉脯之类。

青铜饪食器是古代王公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物。作为礼仪重器,不同规格大小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相应的贵贱等级。从广泛的意义上讲,饪食器又细分为用于烹饮的鼎、鬲(li)等和用于盛装黍稷的簋(gui)、簠(fu)、敦、豆等。附属于饪食器的有刀俎。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于烹煮肉食和盛贮肉类器具。后来青铜鼎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制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史书有载,夏朝首领禹广聚天下之铜,熔铸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从此鼎便成为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里最常见和最神秘的传国重器。若按具体形制分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类,又可分为有盖和无盖的两种。无盖的,器耳立于腹壁上,叫立耳;有盖的,器耳多自腹壁外延伸出,称附耳。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随着礼乐制度的日趋完善,不同的列鼎数目代表王公贵族相应的身份等级,自成一套完整严格的用鼎制度。据文献及考古发现,天子十二鼎,诸侯九鼎,卿大夫七或五鼎,士三或一鼎。而庶民不能拥有,否则就是死罪。
  
【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与现今的大碗用途类似。形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耳的数量不一,有无耳、双耳、四耳几类。簋在商时无盖,西周、春秋时常带盖,且有方座或三足,战国之后渐为敦所替代。商周时期簋是与鼎一样重要的礼器,从出土情况看,簋常以偶数出现,并常与奇数列鼎相配合,这与史书记载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的礼制完全吻合。
  
【鬲】是炊粥之具,《汉书》称空足鼎为鬲。青铜鬲的出现是在商代早期,形状多为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袋足,其主要作用是增大与火的接触面积,以便炊煮加热。到商代后期,大多数的鬲均有精美的纹饰,为避免薰黑影响美观,于是演变为盛粥的器物。直至战国末期,青铜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簠】是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敦】也是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豆】是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豆作为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礼记·礼器》载有"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之说。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食器

我们现在所用的各种青铜器名称,多数是沿用宋代金石学家的定名。青铜器的分类,科学的方法是以用途分类,可分为食器、酒器、兵器、乐器等。食器又可分为饪食器与盛食器两大类。饪食器有鼎、鬲、甗;盛食器有簋、敦、豆、铺、盂、盆等。




师赺鬲(西周中期)高50.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代高的造型仿新石器时代陶高制成,器身较高,两直耳立于口沿上,侈口,圆腹,腹下部做成中空的袋状,以便烹煮时扩大受火面积,腹底有 3个锥形短足,花纹简单。商中期后,高身开始装饰精美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时,袋足逐渐蜕化,器身也由竖高向横宽发展;还有方鬲,下部有门可以开合。西周中期后出现附耳,有的口沿外侈无耳,晚期部分高为蹄形足。春秋基本沿袭西周造型。战国晚期后铜鬲消失。

西周中期后,鬲除炊粥外,也作为祭器陪鼎使用,一般以鬲二、四器与列鼎三、五组合。

鬲作为炊器一般是没有流的(流即外注口),而且商周时期的青铜鬲大多饰有狰狞的兽面纹。这件青铜鬲也是于山西省曲沃县曲村晋国墓地出土,却与众不同,在宽宽的口沿部位做出了短而粗壮的流,并与之相应地在对称部位铸出了结实的把手(即鋬),这样在烹煮完毕后,无需借助其他工具便可把羹粥类食品倒出,功能上较为进步。三条肥硕的空袋足界限分明,裆部分开,这就是考古界所称的"分裆鬲"。除了鋬首上有一个兽头形图案及颈部的一周凸弦纹外,器表再无其他的装饰,从而显得素雅光洁。

周人习俗的源流

商代的青铜鬲,均无鋬,但西周青铜鬲中有鋬者并不鲜见,这不仅是时代的区别,而且也是不同族属文化传统的区别。周人是在西部黄土高原上兴盛起来的,而陕、甘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陶鬲就盛行带耳的作风,属早期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鬲则都有鋬。客省庄文化、齐家文化的这种作风,大约也是周人文化习俗的来源之一。

鬲的容量

据《说文解字》说,鬲的容量是五斛,而一斛是一斗二升。实际上商周时期的鬲有大有小,小者容量仅够一人饮食一顿,有人据此推测说,当时可能是分餐制,即一人一鬲而食,可姑妄听之。由于青铜鬲也是祭祀的礼器,其容量诚然不能和常人所用的陶鬲等量齐现,鬲的精良与否及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其使用场合,隐蔽其间的核心内容实际就是使用者社会地位的不同。






成王方鼎(西周中期)

通高28.5厘米,口长18.1厘米,口宽15.5厘米,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成王方鼎,为传世品。器通高28.5厘米、口长18.1厘米。浅腹柱足式。器口为方唇折沿,两窄沿上分别饰有立耳。器主体为长方槽形,腹浅,内壁上饰有铭文“成王阝尊”三字。腹下有四柱足,柱足细而长。腹部沿下饰有鸟纹带,下饰乳钉纹框,五行排列,上两行中部空缺,中填有直纹,下三行齐整。中间饰有扉棱将乳钉分隔开。器腹四面与四角各饰扉棱,八道扉棱形成四方对称。足上部饰有卷角兽面及短扉棱,下饰有一道弦纹。铭文“成王阝尊”并非为西周时成王所制,按西周金文之惯例,此为祭祀成王之器,大概应铸于周康王时期。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有一件西周早期的“太保方鼎”,从器型看比较大,但从造型上看与成王鼎有些相似。其器的口沿上铸有两垂角伏兽,主体长方形浅腹槽,四隅饰有扉棱。腹下有四个细长的柱足,比起成王鼎的柱足还要细长。器形承袭了商代方鼎的传统风格,只是腹部稍浅了些。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于山东梁山出土。鼎高57.8厘米,折唇,浅腹,平底;口立双竖耳,耳上有相峙的双龙;耳外侧和龙身上饰鳞纹,腹部饰兽面纹和三角纹,四角出脊棱;四足细长,以圆盘分为上下两节,上节装饰兽头,并有脊棱和二道弦纹,下节仅饰三道弦纹。腹内壁有“太保铸”铭文。太保为周初的辅佐重臣,曾封于召,为召公,助武王克商,参与平灭武庚、管、蔡之乱。周建国后封于北燕,历仕武、成、康三世。此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以圆腹、双耳、三足为主,腹用以盛鱼肉等食物,耳用钩钩起或用棍棒抬起鼎体。商早中期,鼎为小直耳、深腹、短锥形足,其中一耳与一足在一条直线上,一耳在另外两足之间。鼎体较薄,花纹简单。商后期至西周早期鼎腹稍浅,两耳梢大,三足变为圆柱形,两耳位于三足之间,胎体厚重,花纹精美,这一时期也有分档鼎、四足方鼎和扁足圆鼎。西周中后期,鼎开始出现附耳、兽蹄形足。春秋时则均变为附耳,蹄足,鼎身渐薄,出现鼎盖。战国后期,鼎胎更薄,盖上加环,可翻转过来用作盘,鼎身纹饰细碎。秦汉时,鼎为素面,器型沿袭战国式样,有的鼎足做成熊足状。

商周时期,鼎不仅是实用品,也是奴隶主贵族身份和权势的象征。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制度。等级越高,使用鼎的数目越多,反之则少。礼书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一般平民相奴隶则不能用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型制雄伟,重达八百三十二点八四公斤,高达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于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水色空萌
2007-8-19, 16:19 PM




商代青铜凤柱斝,通高49.8厘米。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

这件商代青铜器的颈部稍长,颈腹间饰作平肩。腹为分档下有三只袋足,袋是为锥形足。双柱后器颈间有一鋬,上饰兽首。鋬上兽首装饰为殷墟文化晚期所流行。腹下分档,三袋足,形式很像分档鼎或鬲的形式。该器的装饰纹饰非常精美,颈部饰有饕餮纹,饕餮两侧饰有倒夔纹。腹部饰羊首纹,羊角粗壮,双角弯向两边,角端凸出器表。通体以云雷纹衬底。青铜斝腹部装饰羊角纹是很少见的。最令人惊奇的是器口沿上的两柱,柱上装饰着华丽独特的高冠立体凤鸟,鸟冠饰高耸、横向排列的镂空羽毛形,冠后部翎羽下垂弯曲与凤鸟的尾毛相连,精美绝妙。这件凤柱斝是商代后期青铜器中的瑰宝。

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 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缉, 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青铜斝,盛酒行礼之器,也可兼作温酒之用。《周礼·春官·司尊彝》:“秋尝、冬蒸,裸用斝彝黄彝。”从器形上看斝与爵较为相似,也有杯、錾、三足、双柱,但不同之处是器口沿宽大,没有流和尾。由于体形较大和广口,可知其不是饮酒器。斝在商代比较盛行,并常与爵组合配套入葬。它与爵、角等酒器—样,到了西周早期锐减,逐渐消失。

中文名称: 斝 读音: jia

斝与铜爵一样,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之一,而其源头则是龙山文化广泛出现的陶斝。据考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件青铜平底铜斝为夏王朝晚期遗物,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铜斝之一。

"斝"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见到,为商代双柱平底斝之象形。周代礼书中也常常提到斝,是一种酒器。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发现,铜斝是与铜爵配套的酒器,专门向爵内注酒,又兼作温酒器。《礼记·礼器》云"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明确了铜斝在酒器中的地位列于铜爵之后。




虎食人卣(商代) 通高35.7厘米
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 现藏日本泉屋博物馆(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共有两件。后来都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此件为日本所藏。)

中国学者的著作中将其定名为“虎食人卣”,而日本学者则称之为“乳虎卣”。这说明中日两国学者对该器物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2000年11月8日《中国文物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虎食人卣”辩》的文章,作者赞同日本学者对该器物的定名,认为从器物形状来看,“人与虎的关系和谐”,“表现出‘天人合一’、‘人物共处’的意识”,并用《左传》中关于“虎乳人”的故事以及一些后来的记载,证明“‘乳虎卣’或‘虎乳人卣’的定名既符合人们对该器物外型的正确观察,也更接近作器者赋予该器物(的)思想内容”,并把这一认识看作是“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时其着眼点往往与中国学者不同”。

中文名称: 卣 读音yǒu

古代一种酒器,椭圆形)青铜制,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也有作圆筒形的,器形变化较多。用以盛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卣,中尊也。——《尔雅》
以秬鬯二卣。——《书·洛诰》
秬鬯一卣,圭瓒副焉。——《三国演义》
用赍尔秬鬯一卣。——《书·文侯之命》

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鸟兽形有提梁的盛酒器,习惯上称为鸟兽形卣。己发现的鸟兽形卣有双鸟、单鸟、虎等造型。

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 (juchang音巨唱)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器形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作 鸱鸮(chi xiao 音吃消,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的或文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









西周早期折觥,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重9100克。觥体呈长方形,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gōng
【形】大,丰盛

觥饭不及壶食。——《国语·越语》
觥羊之义。——扬雄《太玄·毅》
又如:觥羊(大羊);觥饭(丰盛的饭菜);觥责(大加指责)刚直、壮健的样子
关中觥觥郭子横。——《后汉书·郭宪传》。注:“刚直之貌。”象声词。如:彭觥(象声词。木板、玉石等的撞击声)
《礼记图说》云:觥大七升,以兕角为之。一说刻木为之,形似兕角,蓋无兕者用木也。韩诗云:觥受五升,所以罚不敬。觥,廓也。君子有过,廓然著明也。

觥筹交错
发音 gōng chóu jiāo cuò
释义 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出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示例 余大先生抬头看尊经阁上绣衣朱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

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觥(gong)是一种盛酒或饮酒器,《诗经》屡见其名,如《七月》:"称彼兕觥"。觥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pan),下有方座或四足。觥的纹饰多极精美,大多有生动的动物花纹,在当时应是最贵重的器物。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无“十”字孔。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西周后期,肌逐渐消失。




饕餮纹平底青铜爵高17.6cm,早商,西元前1600-1400

饮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夏代爵胎体轻薄,制作粗糙;椭圆形器身,流长而狭,短尾,流口间多不设柱,平底,一般没有铭文和花纹,偶见有连珠纹者。

商早期流与口之间开始出现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镂有圆孔,以便温酒加火时透风。

商中期后,爵演变为圆身,圆底,流口增高,多设一柱或二柱,柱身加长并向后移,三足粗实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体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饰有饕餮、云雷、蕉叶等精美的纹饰,上端和柱上也饰有动物形象有少数无柱而带盖的爵,盖铸成兽首形。西周前期还有一种器表铸有扉棱的爵,往往以云雷纹作地,饰有两层或三层花纹,纹饰繁而精美。西周后期,爵逐渐消失。




晨肇宁角是西周早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8厘米,1986年8月出土于河南省信阳县浉河港乡浉河滩,现藏于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数量很少。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多有盖,有的盖做成禽鸟展翅飞翔状,非常美观。传世有一件角的杯体中有一管状流,形制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认为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yianpu 发表于 07-9-6 12:19:56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了.多谢楼主.
板凳
mimosa_hsu 发表于 07-10-16 23:02:4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地板
lilianxu2 发表于 07-10-18 21:23:4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1 15:16 , Processed in 0.10401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