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5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2968.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 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一)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二)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三)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四)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五)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六)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七)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八)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九)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十)
                                                                                                                                                                                                    内容简介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详解》是针对心理学全国统考而编写的辅导资料。本书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和样题,精心设计了10套模拟试题,知识点考查全面无遗漏,每套模拟试题的答案都是在参考了众多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和心理测量学的权威教材(特别是一些名校的教科书)、教学辅导资料和相关专业报刊杂志的基础上完成的,并对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包括在一般教材中很少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其中展现出了多种有效的答题方法,对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考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预览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和传导神经冲动。
A.脊髓
B.大脑
C.小脑
D.延脑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脊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其主要作用有:①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桥梁。来自躯干和四肢的各种刺激只有通过脊髓才能传导到脑,接受脑的更高级的分析和综合。而脑发出指令也必须通过脊髓,才能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所以它被称做最后共同通路,担负着神经冲动传导的功能;②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肘反射、跟腱反射等。
2.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来,是下列()反射。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
C.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D.本能的反射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①现实的具体刺激,如声、光、点、味等刺激,称为第一信号;②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二信号。其中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技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小狗听见主人叫自己名字的声音,做出反应,是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和本能反射都是先天固有的反射,狗在生下来时并没有名字,也就不存在对名字声音的反射。
3.蜜蜂根据花的形状和颜色采蜜;猛兽根据气味和足迹追踪捕猎等,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反映活动的机能是()。
A.生物反映形式
B.物理反映形式
C.心理反映形式
D.化学反映形式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为适应生活环境而逐步分化,开始有了接受特定影响的特殊细胞,这些特殊细胞又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器官称为感受器。随着接受的刺激日益增多,反映也日趋复杂,动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性变得更灵敏、更精确,分化程度更高,同时借助于已经发展了的神经系统的作用,动物身体各部分在功能上联合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出现了比感应性更为高级的反映能力,例如蜜蜂根据花的形状和颜色采蜜等。动物对具有信号作用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能力,可以使动物更好地在环境中确定活动方向,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反映活动的新的机能,即心理的反映形式。
4.我们看了鲁迅先生的《故乡》,头脑中产生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有意想象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题干中根据《故乡》中文字的描述,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闰土的相应形象,属于再造想象。A项,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C项,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D项,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5.一个较大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的影响。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首尾部分记忆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属于系列位置效应,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有关,这是因为材料的中间部分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使得识记与回忆均较困难,而首尾材料仅受到其中一种抑制的影响,识记与回忆的效果较好。
6.熟练地骑车、熟练地织毛衣中的注意是()。
A.无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有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骑车和织毛衣都是有目的的注意,但是由于动作熟练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完成,属于有意后注意。AB两项,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C项,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目的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7.咬紧嘴唇可使身体另一部位正在发生的疼痛减轻些,反映了感觉的感受性变化规律中的()。
A.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联觉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指出,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咬紧嘴唇的疼痛会影响身体另一部位的疼痛感觉,属于感觉的相互作用。A项,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B项,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D项,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8.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了()。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
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狼孩是指从小被狼抚育长大的人类幼童。狼孩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经过多年的教育之后,狼孩勉强掌握少数词,智力也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类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后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很重要。
9.梦通常出现在()。
A.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的浅睡阶段
B.出现“睡眠锭”波的阶段
C.深度睡眠阶段
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波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做快速的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睡眠者在这个时候醒来通常会报告说他正在做梦。
10.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感觉是指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如认识苹果的颜色,尝到苹果的味道,以及知道苹果的重量。B项,知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CD两项,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就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11.孩子们在看天上的白云时,经常会说看到了各种小动物。这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根据题干表述,孩子们对白云的知觉依赖过去看到小动物的经验。A项,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B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D项,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12.罗杰·斯佩里所做的“割裂脑”实验证明了()。
A.右利手的人的左半球能形成经典条件反射,右半球能形成操作条件反射
B.右利手的人的左半球能形成操作条件反射,右半球能形成经典条件反射
C.对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D.对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右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左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其中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
13.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
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再认和回忆都是记忆提取的形式,其中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是指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开卷考试中,考生根据考题寻找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属于再认。
14.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与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A.常规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直觉性思维
D.分析性思维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B项,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C项,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D项,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它是指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活动。
15.在面对问题时经常举棋不定,是()意志品质弱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敢性
C.坚韧性
D.自制力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意志的品质包括:①自觉性,知觉行动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目的的品质;②果敢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③坚韧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方面的意志品质;④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举棋不定,无法做出决定是意志的果敢性方面薄弱的表现。
16.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抑制。
A.消退
B.泛化
C.分化
D.非条件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随着条件反射的逐渐巩固,泛化的范围也逐渐缩小,最终集中到一点,只对经常被强化的刺激物才发生阳性反应,而邻近点进入抑制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分化抑制。这是指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例如,狗可以学会只对三声铃声作出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应,而对一声或两声铃声没有唾液分泌的反应。
17.听觉的适宜刺激是()范围内的空气振动。
A.16~20000Hz
B.20~5000Hz
C.1000~4000Hz
D.200~20000Hz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6~20000Hz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将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称为声波。低于16Hz的振动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振动称为超声波,它们都是人耳所不能接受的。
18.下列哪个选项是根据动机对活动作用大小划分的?()
A.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B.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C.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D.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根据动机对活动作用的大小划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其中,主导动机是指在人类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动机,辅助动机是指出于从属地位的动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的结合组成个体的动机体系。
19.“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
A.整体性
B.选择性
C.层次性
D.动力性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需要具有动力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恰恰反映了这一特点。
20.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明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是心境弥散性的表现。B项,激情是指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C项,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D项,焦虑是指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
21.人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这表明了心理发展的()。
A.普遍性
B.方向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一般发展趋势是,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为平稳发展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等等。
22.有人用皮亚杰的认知任务对老年人进行研究,发现很多老年人同样表现出了7岁以前的前运算阶段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
A.自我中心
B.泛灵论
C.思维的不可逆性
D.未掌握守恒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特点:①发展了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②不能理解守恒原理,思维具有集中化、不可逆性和只注重状态的特点;③“直觉的”思维特征;④自我中心趋向,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一样,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事情。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实验表明,老年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老人的思维只相当于处在前运算阶段的7岁的儿童,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老小”,即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和小孩一样,需要哄着他(她)。
23.小孩子边搭积木边思考,这属于()。
A.直觉思维
B.直观动作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他们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形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小孩子边搭积木边思考,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属于直观动作思维。
24.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18~25岁)人格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A.自主感对自卑感
B.亲密感对孤独感
C.自主感对同一感混乱
D.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成年早期(18~25岁)人格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A项,自主感是儿童早期(2~4岁)的特征。自卑感是学龄期(7~l2岁)的特征。C项,自主感是儿童早期(2~4岁)的特征。同一感混乱是青年期(l2~l8岁)的特征。D项,该项为青年期(l2~l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25.儿童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恒定的
D.本质的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发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开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主要有:①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②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③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26.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在一段主题思想不明确的短文之前加上标题与未加标题相比,被试感到加上标题的材料更易于理解且记忆效果好。这一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
A.同化论
B.生成论
C.联想论
D.图式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图式是知识表征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是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和关于当前事件信息的结合。以图式形式存在的已有知识会系统地影响检索过程,影响个体对语言的理解。
27.“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学会学习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迁移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①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②纵向迁移是指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都是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属于横向迁移。
28.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强硬专断型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放任自流型的领导方式是指教师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要过多地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
29.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相一致。
A.动机原理
B.强化原理
C.学习的发展准备原理
D.成熟概念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桑代克观察到,在他的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如果猫吃得很饱,把它放进迷箱后,它很可能不会显示出任何学习逃出迷箱的行为,而是蜷缩在那里睡觉。所以,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这就是准备律,即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己作好准备有关。
30.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是()。
A.实践
B.反应
C.反射
D.学习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心理学中对学习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由于学习心理学中的认知革命,目前更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1.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A.超常儿童
B.常态儿童
C.超常与常态儿童
D.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中,自变量是儿童(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因变量指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需要比较不同儿童(自变量发生变化)的这些方面的差异(因变量是否发生变化)。
32.某研究发现,近40%的少年犯来自单亲家庭,请问该研究使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个案法
C.实验法
D.自然观察法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B项,个案法是指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方法。C项,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D项,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的方法。从题目中获得的数据结果看,采用的是调查法。
33.你认为暖色调的房间可以减少人的不良情绪,这是你的()。
A.理论
B.实验设计
C.假设
D.问题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陈述。如果把对条件的叙述记为a,把对行为的叙述记为b,一般取“如果a,那么b”这样的形式。
34.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的心理学家是()。
A.费希纳
B.冯特
C.艾宾浩斯
D.韦伯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l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的心理学第一次确定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35.使用直线内插法求绝对阈限的心理物理法是()。
A.恒定刺激法
B.平均差误法
C.极限法
D.调整法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当使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绝对阈限时,通常采用直线内插法求绝对阈限。直线内插法是将刺激作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画出曲线,然后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点a,从点a向横轴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两点阈。
36.一个2×3的完全随机设计,表示()。
A.实验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有两个水平,另外一个因素有三个水平
B.实验有两个水平,一个水平有两个因素,另外一个水平有三个因素
C.实验有三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两个水平
D.实验有两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三个水平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2×3的实验表明该实验有两个因素,即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第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第二个自变量有三个水平。
37.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A项,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B项,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C项,调查法是指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38.奠定实验心理学基础的著作是()。
A.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
B.冯特的《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
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
D.艾宾浩斯的《记忆》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费希纳在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冯特在《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中,阐述了关于新心理科学的思考和建议,并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1873~1874年,冯特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誉为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1885年艾宾浩斯出版了《记忆》,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39.在使用心理物理法测定感觉阈限时,如果实验前面的操作结果显著高于后面实验的操作结果,说明该实验中存在()。
A.习惯误差
B.期望误差
C.练习误差
D.疲劳误差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检验练习误差的方法就是将实验开始的前面实验操作结果与实验后面的操作结果进行比较和做差异检验,如果实验前面的操作结果显著高于后面实验的操作结果,说明该实验中存在练习误差。A项,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B项,期望误差则是指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D项,疲劳误差是指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40.认为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对数关系的心理学家是()。
A.史蒂文斯
B.费希纳
C.韦伯
D.冯特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费希纳提出了传统心理物理学中最著名的心理物理函数关系即费希纳定律,也称对数定律。它预测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对数关系,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费希纳定律公式是S=KlgI,其中S是心理感觉的量值,I是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K是固定的系数。这个公式可读为:感觉强度的变化和刺激强度的对数变化成正比。
41.在银行等着叫号是唐德斯反应时中的()反应的实例。
A.A
B.B
C.C
D.以上都不是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唐德斯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A、B、C三种反应时任务:①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②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是复杂反应中的一种。B反应有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当于刺激的反应数。每一个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在这样的选择反应中,不仅要区别刺激信号,而且还要选择反应;③C反应:又称为辨别反应,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C反应也有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刺激,但它只有一个刺激是要求有反应的,其余刺激是不要求作出反应的。根据上述原理,等着叫号的顾客不仅要核对叫到的号码是否是自己的号,还要根据提示去相应的柜台(银行的柜台至少都是两个以上)办理业务。所以,属于选择反应。
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访谈法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
B.访谈法不需要做准备工作
C.访谈法对于不适于书面语言的对象更容易接受和恰当
D.访谈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法要根据研究目的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
43.ROC曲线离对角线越近,代表()。
A.被试的感觉辨别力越弱
B.被试的感觉辨别力越强
C.被试的判断标准越严格
D.被试的判断标准越宽松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又称感受性曲线,ROC曲线中机遇线(对角线)的意义是:对角线是代表被试辨别力为零的一条线,即击中率等于虚报率的一条线称为“机遇线”,代表完全没有感受性的人在只靠猜测的情况下的反应。
44.不能排除成熟等因素影响的设计是()。
A.双组前后测设计
B.时间序列设计
C.单组前后测设计
D.双组后测设计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单组前后测设计是指在实验处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由于没有对照组,该研究设计的结论缺乏可靠性,因为其中可能存在练习效应以及历史、成熟因素的影响。
45.如果变量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l,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
A.完全不相关
B.高度相关关系
C.完全相关关系
D.中度相关关系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相关系数是指两列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数字表现形式,或者说是用来表示相关关系强度的指标。相关系数PXY取值在-1到1之间,PXY=0时,称X,Y不相关;|PXY|=1时,称X,Y完全相关,此时,X,Y之间具有线性函数关系。
46.方差分析中,F(2,24)=0.90。F检验的结果()。
A.不显著
B.显著
C.查表才能确定
D.此结果是不可能的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在方差分析的结果中,查F临界值表,当算出的F小于等于表中相应的临界值,就可认为几个要比较的样本方差两两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反之则表明差异显著。根据F值表查询可知F0.05(2,24)=3.4,0.90<F0.05(2,24),故可知F检验的结果不显著。
47.在癌症检查中,虚无假设H0为“该病人没有患癌症”。下面哪一种情况是最为危险的?()。
A.H0是虚假的,但是被接受了
B.H0是虚假的,并且被拒绝了
C.H0是真实的,并且被接受了
D.H0是真实的,但是被拒绝了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I类错误是指在否定虚无假设H0接受对立假设H1时所犯的错误,即将属于没有差异的总体推论为有差异的总体时所犯的错误。由于这类错误的概率以α表示,故常称为α错误。出现α错误造成的危害十分大,因此应该将α概率定得越小越好,确定为1%还是0.1%要依实际情况而定。
48.对于随机取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每个个体都有均等的机会被抽取
B.使每次抽取的概率是恒定的
C.必须采取分层取样
D.必须采取回置取样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称为抽样。抽样可分为:①随机抽样法: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常用的类型主要有纯随机抽样(又称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②非随机抽样:指抽样时不是遵循随机原则,而是按照研究人员的主观经验或其它条件来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法。分层抽样只是随机抽样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必须采用的方法。
49.在抽样时,将要抽取的对象进行编号排序,然后每隔若干个抽取一个,这种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两阶段随机抽样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等距抽样也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在实施时,将已编好号码的个体排成顺序,然后每隔若干个抽取一个。A项,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是指抽样时总体中每个个体应有独立的、等概率被抽取的可能。C项,分层随机抽样简称分层抽样,具体做法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叫一个层),再分别在每一部分中随机抽样。D项,两阶段抽样的做法是,首先将总体分成M个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集团”(或“群”),第一步从M个集团中随机抽取m个作为第一阶段样本,第二步是分别从所选取的m个“集团”中抽取个体(ni)构成第二阶段样本。
50.如果一个大样本分数的标准差为0,那么()。
A.这个分布的均值也为0
B.这个分布的均值是1 
C.这个分布的均值、中数和众数都为0
D.这个分布中所有分数都是相同值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说明次数分布的离散程度越大,该组数据较分散;其值越小,说明次数分布的数据比较集中,离散程度越小。标准差为0表示没有离散,也就是所有数据都相等。
51.研究者发现药物A比药物B能多降低血压5mmHg,p<0.05。则意味着()。
A.治疗有效的机会小于5%
B.药物A比药物B有5%(也就是5 mmHg)的程度更有效
C.没有真实差异的可能性小于5%
D.研究的效力是0.95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研究的虚无假设为两种药物对于降低血压没有差异,结果p<0.05,表明原假设成立的概率为小于0.05,也即没有真实差异的可能性小于5%,此时应拒绝原假设。
52.在心理学实验中,如果要检验某变量的第一个水平的平均值是否大于(或者小于)第二个水平的平均值的显著性时,应该采用()。
A.Z检验
B.双侧检验
C.t检验
D.单侧检验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当只关心



是否有差异,而不关心到底



哪个更大,即只强调差异而不强调方向性的检验称为双侧检验。当不仅关心



是否有差异,而且关心到底



哪个更大,即不仅强调差异性而且强调方向性的检验称为单侧检验。
53.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中,在各组均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被试间差异增加()。
A.会减少组间方差
B.会减少误差方差
C.会使F值降低
D.F值保持不变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意味着总方差不变,因为是同一总体的重复抽样。总平方和=组间平方和+区组平方和+误差方差。各组平均值不变,所以组间平方和不变。由于被试间差异增大,所以区组平方和增大。所以,误差方差减少。
54.从不同测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有当()相同或接近时才可以比较。
A.标准差
B.平均数
C.标准分数
D.原始分数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在不同标准差条件下,相同的智商分数便具有不同的人数百分比。因此,从不同测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有当标准差相同或接近时才可以比较。
55.()过程主要是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常态分布上相应的离均值,并可以表示为任何平均数和标准差。
A.常态化
B.线性化
C.百分制
D.分布均匀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常态化的过程是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常态分布上相应的标准分数,即是用平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
56.哪一种类型的数据适合使用单向秩次方差分析检验?()。
A.正态分布的
B.顺序型
C.命名型
D.等距等比型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多组比较的参数检验是方差分析,与之相应,非参数多组比较法也称为方差分析法。只是其主要用于等级型(顺序型)数据或不满足参数检验条件的场合,故又称等级方差分析。非参数多组比较法也适用于完全随机化设计的单向秩次方差分析或称克—瓦氏单向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H检验)和适用于随机化区组设计的双向秩次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
57.当原始分数不是常态分布时,也可以使之常态化,这一转换过程是()。
A.线性的
B.非线性的
C.直接的
D.间接的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正态化的步骤是:当原始分数不服从正态分布时,先将原始分数的频数转化为相对累积频数(即百分等级),将它视为正态分布的概率,然后通过查正态分布表中概率值相对应的Z值,将其转换成Z分数,达到正态化的目的。正态化是利用改变次数的方法,将原来偏态分布中众数所偏的一边拉长,使之成为正态,这是一种非线性转换。
58.在因素分析中,每个因素在所有变量上因素负荷的平方和称为该因素的()。
A.贡献率
B.共通性
C.特征值
D.公共因素方差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特征值是指给定因素的特征值度量了被此因素所解释的所有变量的方差,是由所有变量的因素载荷的平方和来计算得到的,它可以被看成是因素影响力度的指标,代表引入该因素后可以解释多少原始变量的信息,如果一个因素的特征值低,则意味着它对于变量方差解释的贡献很少,可以被忽略。
59.有人想要研究一个辅导班对于雅思成绩提高的效果,因此在30名高中生参加了辅导班之后,他收集了这些学生的雅思分数。对于结果的分析,最适合的统计方法是()。
A.单样本的t检验
B.一元方差分析(One-way-ANOVA)
C.单样本

检验
D.Pearson相关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想要检验辅导班对雅思成绩提高的效果,可以通过收集培训前后学生的成绩,再将两组成绩进行比较,看是否差异显著。由于总体方差未知,但n≥30,所以可以采用单样本的t检验。
60.关于信度与效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可信的测验肯定有效
B.有效的测验一定可信
C.信度是效度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D.信度是受效度制约的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效度与信度的关系为:①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信度高不一定效度高。但一个测验要想效度高,真分数的变异数必须占较大的比重,即测验的信度必须高。即可信的测验不一定有效,不可信的测验一定无效。有效的测验必定可信,无效的测验可能可信;②测验的效度受它的信度制约。
61.对于不同平均能力水平的团体,题目的()会影响信度系数。
A.难度
B.区分度
C.信度
D.效度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难度很低或很高的测验都不能测量个体间的差异,因为被试的回答都倾向于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正确回答了所有题目,学生间就没有变异性了;当变异性很低时,信度通常也会很低。
62.学校运动会排出了全校各班级的名次,未报出各班得分,用的是()。
A.命名量表
B.等距量表
C.等比量表
D.顺序量表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顺序量表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类别,而且能够表明不同类别的大小、等级或事物具有某种特征的程度。由于是将成绩按名次排列,显然表明的是不同类别的等级,所以这属于顺序量表。A项,命名量表是最低水平的测量量表,它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数字只是事物的符号,而没有任何数量的意义。B项,等距量表是较高水平的测量量表,因为它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的类别、等级,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C项,比率量表是最高水平的测量量表,因为它除了具有类别、等级、等距的特征外,还具有绝对的零点。
63.下列量表中不能进行职业兴趣调查的是()。
A.库德调查表
B.斯特朗问卷
C.霍兰德问卷
D.哥特曼量表法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哥特曼量表法用来测态度,属于态度测量问卷。职业兴趣测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当时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凋查表》(简称sVIB),此后,库德编制了《库德爱好记录表》。这两个量表都是严格按心理测量的要求构建的。霍兰德在50年代末编制的《职业爱好问卷》(简称VPI),他把职业兴趣分成6个领域,与职业兴趣相应,把职业也分成6个职业领域,可以根据被试的反应在职业分类表中确定职业兴趣。所以ABC三项都是有关于职业兴趣调查的量表。
64.常模团体样本大小,以()。
A.低于30~100人为宜
B.不低于30~100人为宜
C.必须大于1000人为宜
D.不必限定样本的大小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样本的大小要适当。因此常模团体的样本应不低于30~100人为宜。
65.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样本团体越同质,分数分布范围越小,测验效度就越()。
A.高
B.低
C.大
D.接近1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如果一个团体的测验分数完全相同,即样本具有同质性,则这个团体测验分数与准则分数的相关为0,也就是效度系数为0。因此,如果其他条件相等,样组分数全距越大,则效度系数越高。样组分数全距越小,分数分布范围越小,则效度系数越低。
二、多项选择题: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66.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有()。
A.改变认知
B.改变态度
C.改变行为
D.减少选择感
【答案】ABCD查看答案
【解析】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理论。他认为,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些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包括:①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②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⑤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
67.下列选项中,属于感觉适应现象的有()。
A.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B.刚从暗处走到亮处,两眼什么也看不到,经过几秒钟后才恢复正常
C.月明星稀
D.音乐会开始后,全场灯光熄灭
【答案】AB查看答案
【解析】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因此感觉适应需要一段时间,A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适应现象。B项,属于感觉适应中的明适应。C项,“月明星稀”属于感觉对比现象。D项,“音乐会开始后,全场灯光熄灭”并不属于感觉适应现象。
68.根据音笼实验的结果,容易混淆的声音来自()。
A.左右两侧
B.头部正中矢状面
C.以两耳联线中点为顶点的圆锥锥面
D.头部水平面
【答案】BC查看答案
【解析】音笼实验:实验时把被试的两眼蒙起来,将被试的头部固定,让被试在能吸音的房子里或室外以使回音减到最小。音笼的仪器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转动的曲柄,曲柄的顶端有发声装置,曲柄所经过的各点可形成以被试头部为中心的球面。这类早期的实验证明了双耳听觉对于方向定位的重要性。而容易混淆的声音来自头部正中矢状面和以两耳联线中点为顶点的圆锥锥面。
69.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有()。
A.手表上分针的运动
B.电影
C.动画
D.霓虹灯的动感变化
【答案】BCD查看答案
【解析】似动现象是指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的现象。在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中都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此外霓虹灯的动感变化也利用了似动现象。A项,手表上分针的运动属于真正运动。
70.下列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的是()。
A.主张研究的重点是健康的人
B.继承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传统
C.反对行为主义用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
D.重视人的内在体验
【答案】ABCD查看答案
【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研究的重点是健康人,突出人所特有的选择性、创造性、自我实现等,继承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传统。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行为主义用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在研究中采用开放性模式,直接面对现实问题,不忽视外部因素,但重视人的内在体验,诸如感情、态度、信念、价值、抱负等。
71.弗洛伊德与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差别在于()。
A.弗洛伊德强调伊底的作用,而艾里克森更强调超越的力量
B.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C.弗洛伊德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而艾里克森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D.关于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阶段,而艾里克森提出八阶段理论
【答案】CD查看答案
【解析】两种理论的区别:①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艾里克森强调自我的作用;②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艾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③弗洛仪的提出五个人格发展阶段,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艾里克森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人的的一生,将其划分为八阶段。
72.印度狼孩卡玛拉自8岁回到人间,经过多年训练和教育,到17岁时只具有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这说明了()。
A.心理是社会的产物
B.心理是脑的机能
C.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D.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
【答案】ACD查看答案
【解析】狼孩有正常的遗传,但因为没有很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导致心理功能不能正常的发展,说明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一旦错过就再也弥补不回来。
73.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匹配
B.随机化
C.拉丁方设计
D.ABBA设计
【答案】AB查看答案
【解析】被试间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简称一种实验处理或称一个实验条件)。由于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因此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被试间设计采用两类分组技术来解决等组问题:匹配和随机化。CD两项,被试内设计的特点是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常用的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有ABBA设计和拉丁方设计。
74.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B.没有预备实验
C.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D.样本缺乏代表性
【答案】ACD查看答案
【解析】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的总体中的程度,其影响因素包括:①实验的人为性:某些实验结果难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②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实验室实验很难做到随机取样;③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75.积差相关系数对数据资料的要求包括()。
A.两列数据为等距或等比测量资料
B.两列数据为等级资料
C.两列变量各自总体分布为正态
D.两列变量之间关系必须线性
【答案】ACD查看答案
【解析】积差相关系数对数据资料的要求包括:①两变量均由测量的到的连续变量;②两变量来自的总体都应是正态分布或接近正要分步的单峰对称分布;③变量必须是成对的数据;④两变量间为线性关系。
三、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76.简述注意的概念及功能。
答: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基本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1)注意的特性
①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
②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2)注意的功能
①选择的功能
注意的选择功能是指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选择是注意的基本功能,对信息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的物理特征,人的需要、兴趣、情感、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②保持的功能
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地反映。有人认为,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都是发生在注意状态下。
③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是指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注意不仅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77.简述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答: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能整合的几个部分。应当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
(1)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①关于学习实质
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既使学生人格得到发展,又使学习的潜能得到发挥,学会学习。
②关于学习类型与过程
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意义学习两种。主张进行意义学习,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我挖掘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
③关于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典型的模式有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自由学习教学模式、开放课堂的模式。
(2)评价
①进步
人本主义理论将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对注重知识学习的传统理论提出挑战。强调学习者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可以通过自我指导而学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尊严、情感、需要,强调创设一个自由、宽松、被人关爱的氛围,所以人本主义的观点冲击了行为主义等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教育革新。
②局限
人本主义理论片面强调人的潜能的天赋性,忽视了人性的社会性;过分强调了学习的中心地位,导致了放任自流的“自由学习”,降低了教育的效能,影响了教育质量。
78.简述75%的差别阈限。
答:差别阈限是指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JND)。
在恒定刺激中,当要求被试只进行两类判断时,只有50%的次数能与标准刺激相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相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实验中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于50%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的中点;同理,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因为它处于0%与5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的中点,那么差别阈限为1/2(上限—下限),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称为75%的差别阈限。
79.简述信度的概念及类型。
答: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作为测验的基本特点之一,信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信度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重测信度
①重测信度又称稳定系数,是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用同一测验测量两次(两次测验间隔一段时间),两次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
②计算方法是用同一种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先后进行测量两次,然后计算这两次测验分数的相关。
③重测信度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测验本身和被试方面。
(2)复本信度
①复本信度又称等值系数,估计的是两个假定相等的复份测验之间的一致性,是两个平行测验分数的相关。当同一种测验不能用来实施两次时,就需要给同一种测验编制两份平行的测验。
②计算方法是先施测该测验的复份A(第一型),然后在最短时距内实施复份B(第二型),再求出两次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
③复本信度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测验的两种形式是否等值,测题取样是否匹配,格式是否相同;被试方面情绪波动,动机变化等,以及测验情境的变化等。
(3)分半信度
①分半信度是按正常的程序实施测验,然后将全部项目分成相等的两半,根据各人在这两半测验的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
②要计算分半信度,通常采用奇偶分半法,求出所有被试奇偶数项目总分的相关系数。由于这样求得的只是半个测验的信度,因此要用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校正。
③分半信度的误差主要来源于这两半测验是否等值,测题取样是否匹配,格式是否相同;受被试练习、疲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4)同质性信度
①同质性也称内部一致性,指的是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也就是测验的各测题得分为正相关时,即为同质,反之,测题间相关为零时,则为异质。
②估计内在一致性系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分半法,一类是基于项目协方差的方法。
80.试以方差的区间估计为例说明区间估计的原理。
答:(1)区间估计是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它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它虽不具体指出总体参数等于什么,但能指出未知总体参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有多大。
(2)区间估计的原理
区间估计的原理是样本分布理论。在计算区间估计值,解释估计的正确概率时,依据的是该样本统计量的分布规律及样本分布的标准误(SE)。即只有知道了样本统计量的分布规律和样本统计量分布的标准误才能计算总体参数可能落入的区间长度,并对区间估计的概率进行解释,可见标准误及样本分布对于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是十分重要的。样本分布可提供概率解释,而标准误的大小决定区间估计的长度。一般情况下,加大样本容量可使标准误变小。
下面以方差的区间估计为例,说明该原理:
根据χ2分布:

自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其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比值的分布为

分布,这样可直接查χ2表确定其比值的0.95与0.99置信区间。再进一步用下式确定总体方差的0.95与0.99置信区间:

查af=n-1的χ2表确定χ2a/2与χ2(1-a/2)。
四、综合题: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81.论述知觉中的模式识别理论。
答: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或智能,在人的各种活动中都有着重要作用。模式识别过程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哪个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模式识别的理论包括:
(1)模板说
①主要观点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很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称作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的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②关于模板说的实验
a.Phillips让被试判断两个先后呈现的棋局模式的异同,两个模式在呈现时的空间关系有两种情况:重叠,第二个模式出现在第一个模式的同一位置;位移,第二个模式相对第一个模式略作水平方向的位移。实验结果表明,当两个模式呈现的时间间隔在300ms以下时,重叠情况下的正确判断的百分数要高于位移情况下的,但在时间间隔为600ms时,实验结果出现相反的情况。这说明在视觉存贮的时间内,两个模式的空间重叠是有利于识别的,换句话说,模板匹配在模式识别中是起作用的。
b.Warren所做的声音异同判断的实验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当两个声音刺激的持续时间严格匹配时,声音高低的异同判断的成绩要优于持续时间不一致的。这些实验结果都表明,模板说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的。此外,模板说还在机器的模式识别中得到实际应用。
③评价
模板说虽然可以解释人的某些模式识别,但它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依照模板说的观点,人必须事先存贮相应的模板,才能识别一个模式。即使附加了预加工过程,这些模板的数量仍然是巨大的。这不仅给记忆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也使模式识别缺少灵活性,显得十分呆板。模板说难以解释人何以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模式这类常见的事实。
现在,心理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模板说没有完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但是,模板和模板匹配也不应受到完全的否定。作为人的模式识别过程的一个方面或环节,模板还是有作用的。在其他的模式识别模型中,还会出现类似模板匹配的机制。
(2)原型说
①主要观点
原型说是针对模板说的不足提出来的。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型,而是原型。原型不是某一特定模式的内部复本,而是一类客体的基本特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况表征。原型说认为:范畴是围绕着一个理想的或最佳的典型而构造的,这个最佳典型就称为这个范畴的原型。根据原型理论,如果一个客体更接近于某个范畴的原型而不是其他范畴的原型,则被判断为属于这个范畴。
②关于原型说的实验结果证明
a.Posner等曾经做过有关原型的实验。研究表明,被试不仅可以从畸变模式中抽象出原型,而且还能掌握这一范畸的实例的变异性。这些结果都有利于原型说。但Posner等人没有对原型的具体特征和编码形式加以说明。
b.Reed曾经做了类似的实验,进一步指出,这种原型代表着一个范畴的实例的集中趋势,并且是以抽象的表象来表征的。
③模式识别模型
以这些研究结果为基础,Reed提出了一个模式识别的模型。
模式识别模型认为,模式识别是从特征分析开始的。模式的各个成分即特征先得到确认,然后模式各部分的关系如平行、联结和对称等再得到确认。这种特征和关系的确认是模式的物理特征的确认,它们都属于刺激审察阶段。特征和关系的结合就形成对模式的解释,如果它能完整地解释这个模式,它就相当于所知觉的模式或具体的像。如果进行比较的双方有完全的或很大的重叠,即可有准确的匹配。但是,如果知觉不够精确或贮存的解释丢失特征,就不能实现准确的匹配。
如果一个模式有多种样本,准确的匹配也是不可能的。这时就需要进行分类,将模式归入某一范畴,而范畴是以原型的概括表象来表征的。当实现准确的匹配或分类后,模式即得到识别,并可进入记忆。当相应的贮存的解释与名称相连,则识别的模式得到命名,或者激活其他有关的信息。如果不能成功地实现准确的匹配或分类,该模式则可作为新的模式进入记忆,并可改变有关的原型;另一种可能是重又回到刺激审察阶段,进行再分析和再匹配等。
④评价
模式识别模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原型匹配模型,它明确地阐述了原型的具体特征和编码形式,强调原型在范畴水平的分类操作中的作用,并且它还可以容纳模板匹配。因此显得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但是,这个模型只含有自下而上加工,而没有自上而下加工,这显然是一个缺陷。与模板匹配相比,自上而下加工对原型匹配似乎更加重要。
(3)特征说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征,而其关系有时也称为特征。
①主要观点
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每一个范畴都是由一组关键特征定义的,它们是一些可知觉的属性,是归属于这个范畴所需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仅当一个客体满足这些条件时,才被判断为属于这一范畴。这些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特征;另一类是总体特征。
根据特征说,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这就是一般的特征分析模型。
②关于特征说的实验结果证明
a.Neisser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结果支持特征分析模型。这些实验结果也表明模板说的不足。
b.Kinney等发现,由于一些字母有较多的共同特征而发生混淆的现象。Mayzner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发现有些字母由于特征相似而极易混淆,而特征差别大的字母则不易混淆。
c.固定网像或静止网像的实验也是支持特征说的。一些支持特征说的有力的证据还来自近期的生理学研究。
③评价
a.优点
第一,依据刺激的特征和关系进行识别,可以不管刺激的大小、方位等其他细节,避开预加工的困难和负担,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
第二,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必然要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
第三,由于需要获得刺激的组成成分信息,即抽取必要的特征和关系,再加以综合,才能进行识别,这使模式识别过程可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这一点看来是极重要的。应当说,特征分析模型是含有较多的学习可能性的。
b.局限
与其他的模式识别模型相比较特征分析模型是目前最受到注意的一个模型,但是它仍存在着不足。它只是自下而上加工模型,缺少自上而下加工。特征说面临着一个困难:实际上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组特征,它们能恰好包容所有真正的A而又能区分出所有的非A。
目前,特征分析模型存在着一个最大的争论问题,就是整体加工和部分加工的问题。特征分析模型是一个典型的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模型。拓扑说是对特征说的最大的挑战,它强调模式识别要首先提取刺激的总体特征或拓扑特征,并且也得到一些实验研究结果的支持。两者的对立构成当前模式识别理论争议的一个焦点,同时也是关于一般知觉过程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82.请给出一个交互作用(interaction effect)的例子,并给出各种变量(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和实验设计类型。
答:(1)交互作用的含义
交互作用是指在多变量实验研究中出现的,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的现象。在交互作用下,单独讨论每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就不够了。交互作用的存在为实验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得实验更加具有应用价值。
实验研究的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控制和操纵的变量;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变化,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对象;控制变量是与某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也称无关变量,由于它对研究结果产生干扰作用,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2)交互作用举例
2[组间]×3[组内]的混合实验,研究被试对红、黄、绿三种灯光的反应是否与灯光的强度有关的实验。其中,红、黄、绿是颜色的三个水平,灯光的强和弱是两个水平;选择被试的数量;一个自变量(灯光的颜色)采取组内设计,而另一个自变量(灯光的强弱)采取组间设计。
(3)各种变量及实验设计类型的解释
在这个实验设计中,实验类型是混合设计。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采用的是组内设计,另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采用的是组间设计。
实验的因变量是被试对红黄绿三种颜色两种强度的反应。
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灯光的颜色,包括红、黄、绿三个水平;一个是灯光的强度,包括强和弱两个水平。
实验的控制变量很多,包括情绪、态度、动机等被试因素,噪音等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试指导语等的控制。
83.“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该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请参照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程序(查阅文献—实验研究—形成理论—深入研究—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概述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步骤。
答:“和尚挑水”的故事揭示了责任扩散现象,即某一情景中所涉及的个体越多,分散在每个人身上的责任就越小,人们心里越会萌生一种想法“自然有人会去做的,我就不必去了”,所以,此时情景引发特定行为的压力也越小。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步骤如下:
(1)查阅文献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和尚挑水”事件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责任扩散现象。
确定了研究问题后,就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对于这一问题,前人是否有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从而更为具体地确定自己的研究切入点。查询后发现拉坦内和达利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情景来验证责任扩散现象。他们实验的结果为:随着其他旁观者数量的增加,试图帮助陌生人的被试比例下降,即便是对紧急情况做出反应,当想到还有其他人在场时,被试的反应也较慢。这说明人越多,责任越扩散,个人感到必须干预的压力也就越小。
然而,仔细分析拉坦内和达利的实验,不难发现,他们的研究关注的是利他行为,而“和尚挑水”情景涉及的是和自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件,所以问题在于:当情景中涉及的不再是和自身无关的利他行为,而是和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责任扩散现象是否依旧会发生?
(2)实验研究
针对这一问题,开始设计实验,即采用什么作为自变量、因变量,需要控制哪些额外变量;根据变量的特点,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是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还是混合设计。
对于“和尚挑水”这一实验情景,其中自变量为情景中被试的人数,分为三个水平:1人、2人和3人,因变量为是否发生挑水行为和被试第一次发生挑水行为的延时。由于每个被试只能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所以为被试间设计。其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是被试的饥渴程度,这可以事先通过测定被试口水的粘稠度和让被试进行饥渴主观评定进行测量,也可以设计另一个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进行实验,如让被试呆在强噪音的环境中做算术应用题,考察情景中的被试人数对被试主动寻求减低噪音的行为的影响。
(3)形成理论
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分析是否与预期的一致,如果一致,则验证了“责任扩散”理论可推广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去。如果不一致,也要分析原因。
(4)深入研究
在做完此实验后,根据得到的结果,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既然责任扩散现象在利他情景和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都适用,那么是否可以推广到更多的情景中去?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责任扩散程度相同吗?
(5)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
实验得到的结果除了用于进一步研究外,更重要的是要用于现实生活,对日常生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责任扩散现象可以用于企业管理中,对领导如何安置员工,如何分配任务有指导意义。实验结果、理论运用于实践,不仅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反过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可能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围绕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实验,得到新的结果,从而有助于理论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296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6 12:06 , Processed in 0.15429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