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09:5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4715.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部分 历年真题
  2013年~2015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真题精选
  2012年全国中级导游员等级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真题及详解
  2011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真题精选
  2010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真题及详解
  2009年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真题精选
  2008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真题及详解
  2007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真题及详解
  2006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真题及详解
  2005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真题及详解
第2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编 汉字与导游语言
  第1章 汉字文化导游知识
  第2章 导游语言
 第2编 旅游文学知识
  旅游与旅游文学概述
  第1章 华北地区旅游景点诗文
  第2章 东北地区旅游景点诗文
  第3章 华东地区旅游景点诗文
  第4章 华中地区旅游景点诗文
  第5章 华南地区旅游景点诗文
  第6章 西南地区旅游景点诗文
  第7章 西北地区景点诗文
  第8章 香港、澳门、台湾旅游景点对联
第3部分 考前押题
  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前押题及详解(一)
  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前押题及详解(二)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部分 历年真题
2013年~2015年全国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英文字母填入答卷中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1.汉字传统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在文字的创造初期,主要是(  )。
A.指事字
B.象形字
C.会意字
D.形声字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文字一般源于图画,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经历用实物、结绳、契刻等方式记事和交流,最后发展为用图画记录客观世界并传递信息的过程。象形文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
2.下面全部属于指事字的一组是( )。
A.日、月、弓、矢
B.河、湖、草、芬
C.本、末、刃、叉
D.车、水、马、虎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指事字分为三种:独体指事、合体指事和变体指事。AD两项,日、月、马属于象形文字。B项,河、湖是形声字。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鞭笞(chī)、桎梏(gù)、星宿(xiù)
B.参与(yǔ)、弹劾(gài)、标识(shí)
C.狼籍(jí)、眼睑(1iǎn)、寒暄(xuān)
D.纨绔(kù)、觊觎(yù)、酝酿(niàng)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B项,参与(yù)、弹劾(hé)。C项,眼睑(jiǎn)。D项错误,觊觎(yú)。
4.清代诗人施润章题在(  )上的诗文是“危楼千载瞰沧溟,泰岱东来做翠屏。俯瞰寒星晴历历,侵衣银汉尽冷冷。地连朔雪孤城白,天入齐烟一带青。尊酒未酣人欲散,西风黄鹄度空冥。”
A.黄鹤楼
B.岳阳楼
C.光岳楼
D.滕王阁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诗句描绘的是光岳楼,位于聊城旧城中央,是阁楼建筑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作,是我国现存明代阁楼中最古最大的一座。
5.赵孟頫《杭州灵隐寺联》“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岩桂月映湖光”在写作方法上属于(  )。
A.反对
B.正对
C.串对
D.流水对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正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思上并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诗句正是正对的写作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灵隐寺的景色,互相补充。A项,反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一正一反,相互映衬。CD两项,串对又称流水对,是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一种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
6.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有一只铸造的铜牛,铭文牛背上刻有《颐和园铜牛铭》,其字体为(  )。
A.草书
B.楷书
C.篆书
D.隶书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颐和园铜牛铭》是清代乾隆帝所作,字体为篆书,表达长久地降服洪水之愿望。
7.《峨眉山佛光记》的作者是( )。
A.苏东坡
B.范成大
C.徐宏祖
D.姚鼐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峨眉山佛光记》的作者是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8.“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题联写于(  )。
A.成都青羊宫
B.新都宝光寺
C.青城山天师洞
D.杭州灵隐寺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题中文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被道教奉为圭皋。题联写于四川青城山天师洞三清殿殿前高悬。此联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一气化三清”的深刻寓意。
9.导游在进行介绍型讲解时,要慎用( )表达方式,以免影响讲解语言的庄重和典雅。
A.通俗易懂
B.幽默
C.日常聊天式
D.朴素平实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导游词的表达风格一般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两大类。在口语导游中,要慎用日常聊天式的语气,它有时会破坏旅游景观的严肃和完美,也不宜用深奥冗长的语句,它可能会使游客感到费解而产生距离感。
10.揭示游观山水以寄托情操、陶冶情操的美感享受,成为有名的旅游“比德说”的诗文名句是(  )。
A.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子比德于山水”语出《论语·雍也》,山水比德代表着孔子的旅游观念。
11.楹联作为一种旅游文学形式大约始于( )。
A.唐
B.宋
C.明
D.清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代的桃符,楹联作为旅游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大约开始于宋代。C项,明代旅游楹联逐渐普及,此时,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倡导下,“春联”这一名称才真正出现。D项,清代是楹联的鼎盛和繁荣时期。
12.“一樽还酹江月”中的“酹”的含义是什么?(  )
A.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B.水酒
C.酒杯
D.渡口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一樽还酹江月”意思是把一杯酒洒进江中,以酹江中之明月。说是“江月”,其实是祭奠英雄豪杰随时间流逝而去者。
13.因唐代王勃名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和北宋王安石的诗联“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而声名远播的山峰是(  )。
A.岣嵝峰
B.祝融峰
C.回雁峰
D.五雷锋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回雁峰居八百里南岳七十二峰之首,被称为南岳第一峰。因传说“北雁南来,至此越冬,待来年春暖而归”而得名。
14.“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作者是(  )。
A.白居易
B.司马光
C.刘禹锡
D.欧阳修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15.“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此联意在( )。
A.称颂嵩山的高大
B.凸显佛教的古老
C.讲述佛教禅宗不立文字,不依经卷,心心相印为传
D.盛赞少林寺的崇高地位和悠久的历史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题联书于嵩山少林寺,上联写嵩山,下联写少林寺,意在说明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并借此称赞少林寺在中国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16.下列不属于纪实性旅游文学作品的是( )。
A.袁宏道《初至西游记》
B.陶渊明《桃花源记》
C.李白《早发白帝城》
D.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早发白帝城》全诗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李白被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写,表达了作者返京的急切心情,并不是反映旅游生活的文学作品。
17.诗句“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描写的是(  )景致。
A.杭州西湖
B.江西鄱阳湖
C.颐和园昆明湖
D.岳阳洞庭湖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题为颐和园昆明湖的一幅对联。全联是:“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18.当代诗人鲁歌所作《长相思》中的“山一弯,水一弯,山水相连窄复宽,诗情山水间”描写的景点是( )。
A.长白山
B.镜泊湖
C.洞庭湖
D.微山湖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此句描写的是镜泊湖,表现镜泊湖的变化多端与曲折。
19.“绝妙朋游,有明月一杯,好山四座;是何意态,看大江东去,秋色西来”是成多禄为(  )题写的对联。
A.五台山中台顶
B.泰山玉皇顶玉皇庙
C.吉林北山玉皇阁
D.岳麓山爱晚亭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成多禄是著名书法家。他精诗文、工书法、诗词、文稿,墨迹遍及东北三省。此联就是成多禄为吉林北山玉皇阁题写的。
20.唐朝诗人张继的诗作《枫桥夜泊》,使( )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A.天宁寺
B.寒山寺
C.灵岩山寺
D.普济寺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唐代著名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自从《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游览胜地。
21.明代文征明的题词“玉泉千尺泻湾漪,天镜分明不掩疵。老去常思泉畔坐,莫教尘土上须眉”与下列哪个园林有关?(  )。
A.拙政园
B.何园
C.清晖园
D.豫园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玉泉千尺泻湾漪,天镜分明不掩疵。老去常思泉畔坐,莫教尘土上须眉。”出自《文征明草书七绝》,描写的是苏州拙政园。
22.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作者是(  )。
A.白居易
B.苏轼
C.王维
D.孟浩然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白居易的《春题湖上》,全文:“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23.诗句“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出自( )。
A.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
B.白居易《春题湖上》
C.文徵明《西湖》
D.曾巩《大明湖》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题干中的诗句出自宋朝曾巩《大明湖》。曾巩任职济南期间,在济南修建诸多的亭台楼阁,并写了不少咏颂济南的诗文。这首七律《大明湖》,不仅咏颂了大明湖的佳丽景象,也表达了对济南的浓厚感情,认为何须苦求那虚无缥渺的仙乡。
2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表现出( )的浩渺与气势?
A.洞庭湖
B.洪泽湖
C.鄱阳湖
D.太湖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题中诗句出自杜甫的《望岳阳楼》。岳阳楼紧邻鄱阳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指在岳阳楼上观看鄱阳湖的浩渺与气势。
25.《广州陶陶居酒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中提到的两位古人分别是(  )时人。
A.春秋、战国
B.东晋、春秋
C.东晋、战国
D.北魏、南唐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陶潜即陶渊明,东晋的田园诗人;易牙是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厨师,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
26.出句与对句在意思上并列,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的对联,称为( )。
A.正对
B.反对
C.串对
D.合掌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不是孤立的,在内容上是相联、相关的,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A项,正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思上并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相互补充。B项,反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一正一反,相互映衬。C项,串对,是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一种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D项,合掌是指对联上下联意思完全相同,是作对联的一忌。
27.迄今为止中国最长的对联是( )。
A.《昆明大观楼联》
B.《采石太白楼联》
C.《江津临江楼联》
D.《焦湖(巢湖)联》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江津临江楼联》存放于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为清朝孙髯所做,号称“天下第一长联”。
28.下列诗句中,(  )属于王维的诗句。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C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A项,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B项,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D项,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29.“水如带,山如髻,轻舟如叶。半丘半壑,于此间得少佳趣”,这副对联题写于(  )。
A.沪州龙马潭
B.松潘黄龙寺
C.泸定铁索桥
D.陈子昂读书台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题中对联是柳宗元在沪州龙马潭所作,全联是:“风满廊,月满湖,载酒满樽,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频年几度此勾留,岂徒赤壁重游,霜高木落黄泥坂;水如带,山如髻,轻舟如叶,半丘半壑,于此间得少佳趣,胜地千秋谁比并,好倩柳州作记,气迥天清钴鉧潭。”
30.“春风静,秋水明,贡士波臣知中国有圣人伊母也力;海日红,江天碧,楼船凫艘涉大川如平地唯德之休”此为佚名所题的(  )联。
A.青山禅院
B.松山风雨亭
C.妈祖阁
D.郑成功庙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题中对联出自妈祖阁。“圣人伊母也力”是指妈祖神的功劳,“唯德之休”是指品德美善。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有二到四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英文字母填入答卷中相应题号后的空格内。)
1.根据许慎“六书”说,下列汉字造字为“会意”法的是(  )。
A.武、休
B.信、暮
C.取、好
D.看、林
E.旦、中
【答案】ACD查看答案
【解析】B项,“暮”是形声字。E项,“旦”是象形字,“中”是指事字。
2.下列关于“水能性澹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一联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此联题写于沈阳故宫衍庆宫
B.此联作者是阮郁
C.此联上联化用了《庄子》的典故
D.此联下联化用了《史记》的典故
E.此联意为:水能使人淡泊,竹子让人虚心
【答案】ACE查看答案
【解析】AB两项,此联是清代阮元集引唐白居易《池上竹下作》的颈联,为沈阳故宫衍庆宫题写的。C项,上联的意思是以水的清静淡泊品格为友。化用《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的典故。D项,下联的意思是要以竹的“心虚”品格为师。E项,联语以水、竹的特征为喻,进而赋于哲理,形象而深刻地提出修身养性、治学待人所应采取的态度。
3.下列诗句中,出自吴文蜀《访莫高窟》的是( )。
A.几许如来齐说法
B.岁纪辽金留住迹
C.瀚海苍茫入望迷
D.五百迷宫放眼看
E.是非得失此中参
【答案】ADE查看答案
【解析】吴文蜀《访莫高窟》的全文是:“敦煌宝窟世间传,五百迷宫放眼看。几许如来齐说法,众多仙女欲飞天。千姿百态人抟佛,姹紫嫣红彩绘垣。万象纷纭穷物相,是非得失此中参。”B项,出自明代乔宇的《题应县木塔》。C项,出自林则徐之手。
4.著名的“汉隶八大名碑”有4种收藏在山东曲阜碑林,它们是( )。
A.史晨碑
B.乙瑛碑
C.张迁碑
D.礼器碑
E.孔彪碑
【答案】ABDE查看答案
【解析】“汉隶八大名碑”是指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彪碑、张迁碑、曹全碑、华山庙碑、衡方碑。ABDE四项,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彪碑收藏在山东曲阜碑林。C项,张迁碑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明初出土,先置于乐平州学,建国初移置于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1965年再迁至泰安岱庙,后又能移至贶殿东郎之历代碑刻展室内。
5.下列常见的难读易错汉字的读音正确的是( )。
A.嘉量(1iàng)
B.驻跸(bì)
C.翟(qú)
D.合(gé)
E.太姥(1ǎo)山
【答案】ABD查看答案
【解析】C项,翟(zhái)。E项,太姥(mǔ)山。
6.下列对于宋代旅游文学的描述,正确的有( )。
A.写作游记和以诗词纪游之风趋盛
B.著名文学家多有游记作品问世
C.由于受到宋代官宦文人崇尚理学思想的影响,不少游记作品出现了议论化倾向
D.游记样式也有创新,日记体游记出现
E.日记体游记对明代《徐霞客游记》的写作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ABCDE查看答案
【解析】旅游文学是反映旅游生活的文学。它主要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ABC三项,宋代以记游诗文和记游宋词为主,特点是主理尚意,长于议论,市井气象,黍离之悲。DE两项,游记样式也有所创新,像日记体的游记就是由陆游以其著名专著《入蜀记》首开先河的。这部名著为后世的日记体游记,特别是对《徐霞客游记》的写作产生深远影响。
7.下列有关诗词《独乐晨灯》分析正确的是( )。
A.作者是胡富
B.“独乐”指的是天津蓟县独乐寺
C.“独乐晨灯”是明清“渔阳八景”之一
D.创作于清代
E.独乐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答案】ABCE查看答案
【解析】A项,《独乐晨灯》是胡富所作。B项,“独乐”指的是天津蓟县独乐寺。C项,“独乐晨灯”是1962年天津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渔阳八景之一。D项,《独乐晨灯》创作于明代。E项,独乐寺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内西大街,是国内最古老的高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也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千年古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下列诗句中与西湖有关的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楼观沧海月,门对浙江潮
C.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D.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E.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答案】CD查看答案
【解析】A项,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B项,出自宋之问的《灵隐寺》。C项,出自白居易的《春题湖上》,描写的是西湖美景。D项,出自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E项,出自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描写的是山间梅花。
9.领词在对联中用得十分广泛,领词往往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下列词句中哪些是带有领词的?(  )
A.兴废总关情
B.看落霞孤鹜
C.问江上才人
D.怅今古茫茫
E.古今才一瞬
【答案】BCD查看答案
【解析】领词在对联中用得十分广泛,往往引出一串排比名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领词可以是一个字的,也可以是两个字或三个字。BCD三项,“看”、“问”、“怅”皆为领词。
10.下列关于王天培《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联》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
A.王天培有感于武侯之君臣相得乃“谨识数语,永矢生平”
B.上联中的“以三分始”是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草庐
C.下联中的“世又陈强古治子”句用“二挑杀三士”的典故,感慨君臣猜疑
D.下联中的“同根煎急”指的是诸葛亮竭力报答知遇之恩,至死不变忠诚
E.下联中的“安危系天下”指战乱的危险经常发生
【答案】ABC查看答案
【解析】《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联》的全文是: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已往,缅怀风仪拂残碑。D项,“同根煎急”是指战乱迭起。E项,“安危系天下”是指诸葛亮心系汉室天下。
三、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卷中相应题号后的空白处。)
1.《说文解字》对________这种造字方法的解释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答案】假借查看答案
【解析】“假借”是借同音字来表达其意义。
2.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铸的字突出来被视为“阳字”,称“识”;刻出来的字凹下去被视为“阴字”,称为“________”。
【答案】款查看答案
【解析】铸的字突出被认为是“阳字”,又称“识”;刻出来的字凹下去被视为“阴字”,又称“款”。
3.对形态雷同、形状相近的景观要找出不同的讲解角度,用________的方式讲出特色、新奇。
【答案】纵横比较查看答案
【解析】通过纵横讲解,让游客既全面了解知识,又记住所参观景点的特色,避免雷同。
4.文字一般源于图画,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经历了用实物、________、契刻等方式记事和交流,最后发展成为用图画记录客观世界并传递信息的过程。
【答案】结绳查看答案
【解析】结绳是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
5.对联“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题写在香港________。
【答案】青山寺查看答案
【解析】香港青山寺创建于东晋未年,香港三大古刹之首,内有对联“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
6.“________,浪涛风簸自天涯”描写了黄河从天而降、夹带泥沙万里奔腾之势。
【答案】九曲黄河万里沙查看答案
【解析】题中诗句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的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7.导游在介绍崖窟洞穴时,由于专业用语非常接近,形状比喻容易雷同,因此在讲解中可运用________法为好。
【答案】纵横比较查看答案
【解析】纵向说明本洞在溶洞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横向讲出本洞与同类溶洞的不同特点。通过纵横讲解,让游客既全面了解溶洞知识,又记住所参观景点的特色,避免雷同。
8.“深夜冷溶溶,圜丘露气浓”诗句中写的是________景点。
【答案】天坛查看答案
【解析】此句出自戴梓的《天坛松月》,描写的是北京天坛。
9.《长城山海关联》“________;万里长城第一关”突显了山海关重要的地理位置。
【答案】两京锁钥无双地查看答案
【解析】“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是称颂山海关的名联。联语表现山海关独一无二的气势与险要。山海关称“两京锁钥”即源于此。
10.“粉墙权作凡尘隔,________”是陈诏《豫园新咏》中的诗句。
【答案】留得闲情赋薜萝
【解析】《豫园新咏》:“十里洋场一翠螺,豫园新境足吟哦。画家笔底林泉小,巨匠胸中丘壑多。清曲笛声和鸟语,衣香鬓影映春波。粉墙权作凡尘隔,留得闲情赋辟萝”。作者是今人陈诏。豫园是明代潘允端的私家花园,豫园取“豫悦老亲”之意。
四、简述题
1.文学艺术类旅游景观的旅游功能有哪些?
答: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物质世界与心灵精神层面“心物交融”的结果。中国文学自它诞生那天起就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以特有的形式描摹自然山水之秀美,抒发羁旅游人之情思,其高远的审美意境和独特的艺术表现也使作家所到之处的旅游景点观赏价值倍增。“山水借文章以显,文章也凭山水以传”、“文以景生,景以文名”,文学艺术类旅游资源以其独特的功效在人类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间建起了一座桥梁。
具体来说,文学艺术类旅游景观的旅游功能有:
(1)单独形成高文化品位的旅游景点;
(2)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
(3)提高游客的旅游审美水平。文学艺术类旅游资源的渗透作用有助于提升景物审美价值,文学艺术可以渗透到各类旅游资源之中,充当着对部分旅游资源高度赞美和宣传的作用,又能赋予各类旅游资源以诗情画意和更高的审美价值。
2.认真阅读丘浚《五指参天》诗句,分析诗人如何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五指山的高峻和瑰伟。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答:(1)“撑起炎荒半壁天”意为五指山突然竖起在炎热荒远的海南岛半空中,用了夸张的手法。
(2)“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的意思是夜晚好像是在银河洗手,早晨像是伸手去抚弄天空,也是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五指山仿佛耸立在空中。
(3)“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意思是雨后的山峰像是在空中显现,月亮好像在作者的手中。
(4)“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意思是山峰秀丽挺拔,好像从遥远的海南岛伸越大海,去和中原名山比美。
诗人连续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五指山的雄伟秀丽、气势磅礴,景色秀丽缤纷;同时在诗中隐喻海南的风流人物可与中原认识相媲美。
3.简述导游词的特点(举例说明)
答:导游词是指导游人员(工作者)为引导游客游览而对游览对象所作的说明、讲解词。
主要由导游员是语言表达的主体;游客是导游词的受众;以及介绍、辨解、说明旅游景观是导游词的基本内容构成,其特点如下:
(1)词语的特点
①词汇丰富
a.词汇量大、涉及范围广。接受对象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旅游客体纷繁复杂,要求讲解同一旅游景观针对不同的游客要使用不同的词汇。旅游景观涉及范围广泛,因此导游词的词汇种类丰富,导游员要掌握超出日常交际的词汇内容,才能更好地做好导游服务工作。
b.词汇富于形象变化。因此要认真掌握所讲授旅游客体涉及的生僻词语,做到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词语、相同的内容也可用不同的词语,使导游讲解游刃有余。
例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中有“音乐窟”,其中所雕乐器有吹指、齐鼓、筚篥(bì lì)、竖箜篌、等。这些乐器多为古代使用,其中央有生僻宇词,现在的游客很难理解它们的具体功用,如果导游能用现代乐器解释它们的功用,游览者会听得更有兴趣。
②语体色彩分明
a.口语语体因多用于现场,有实物参照,故说明性内容多,形容描绘较少。口语有很大的意合性,即语境功能可以使不连贯的句子带有逻辑性。
b.书面语由于多用于文字类阅读,最多有图片参照,阅读者大多没有现场的亲临感受,故描写语句较多,解释要详细,必须以严密、有条理的表达,让读者明白景观的内容。
(2)篇章结构的特点
①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指游程的顺序,是导游词最独到的结构特点。有些含有特殊文化功能的景观要遵从文化古义游览并安排讲解内容。如人们常说的桂林山水是只从桂林到阳朔这一段漓江风景,它由“七星岩”、“竹江景区”、“草坪景区”、“杨堤景区”、“兴坪景区”、“阳朔景区”所组成,这种顺序是沿山而行、顺江而下,行程经过就是段落安排的结构。
②时间顺序
a.景观形成的历程。包括自然形成的时间、建造的年代、历史的沿革、社会的变迁等,这种讲述主要表现时间的延续性,几乎每一游览客体都具有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介绍莫高窟,可以按照其所历经的朝代,讲解其在各代的建造过程和地位。
b.事件发展的过程。包括礼仪过程、史料记载或民间传说的顺序等,导游词的编排顺序上主要侧重客观事实的顺序感,使游客通过事物发展感受时间的变化。
③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人们共同的思维规律安排段落结构或语句顺序,主要表现在总述部分。逻辑书序直接影响人们理解、接受导游讲解的能力,即影响表达的效果,逻辑性强的导游词,有头有尾、条理顺序清楚合理,人们听起来轻松、易懂。
4.认真阅读李商隐的《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1)该诗表达的内容有哪些?
(2)以李商隐的《瑶池》为例简述旅游文学的作用与影响。
答:(1)第一句描写西王母盼望周穆王的急切心情;第二句叙述周穆王曾作《黄竹歌》哀伤冻死的人;第三句描写周穆王出游的盛大场面;第四句委婉地讽刺当朝皇帝妄求长生不老。
(2)旅游的核心是一项感知、学习丰富的大自然以及利用社会和文化的综合性审美活动,旅游文学的作用包含以下几点:
①美感作用
旅游文学运用文学艺术手法创造的旅游景观的典型形象美和诗情画意美,能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令人神思飞扬,具有鲜明的赏心、悦目、乐神的审美作用。
②认识作用
以心会景,寓理于景,言志明理,蕴含哲理美的旅游文学,具有激发读者联想和感悟,开人心智,启迪心灵,陶冶品行的“寓教于乐”的作用。
③教育作用
蕴含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旅游文学,对于拓展人们的眼界,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丰富人们的知识大有裨益。
④广告作用
旅游文学对于旅游具有反作用,旅游文学美化了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滋养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提升了旅游者的综合素质,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西王母的瑶池,是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作者别树一帜,借用这个神话故事,来表达深刻的社会内容。结尾的诘问:“穆王何事不重来?”正是对作者生活的年代,武宗等五个皇帝妄求长生,吃了长生药而丧命的辛辣讽刺。而这种讽刺,不直露,非常委婉,构成了李商隐特有的艺术风格,同时给天山天池增添了极大的知名度和神奇的色彩,对人们前往游览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471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9 07:56 , Processed in 0.08168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