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2:2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0049.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精选
 2014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精选
 2013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精选
 2013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精选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第2章 教学知识与运用
 第3章 教学设计
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注:本试题部分题目不全,我们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完整版试题,如有更新,学员可通过自动升级获取最新内容。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地理学迅猛发展,一般认为,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近代地理学是同工商业社会相适应的知识形态。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洪堡德和李特尔。他们不仅是德国人,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2.上世纪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这种现象反映的文化扩散类型主要是(  )。
A.等级扩散
B.传染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文化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又分成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特色文化理论,以迁移扩散的形式在世界广泛传播。
图1是我国某地区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4题。

3.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从图中可得,阿诗玛景观属于石林景观,是由密集林立的锥柱状、锥状、塔状石灰岩体组合成的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4.阿诗玛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美丽的彝族姑娘,欣赏“阿诗玛”景观的方法是( )。
①俯视②选择特定位置 ③抓住景观特色④发挥想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根据题意,阿诗玛是传说中的彝族姑娘,该石林景观是以此为原型。因此,在欣赏时首先要选择特定位置,才能欣赏到阿诗玛的形象,同时发挥想象,抓住景观特色来欣赏。
图2为我国钓鱼岛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两地的海拔相对高度是(  )。
A.100米
B.200米
C.300米
D.400米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图中甲位于300m等高线上,乙地海拔大于0m,小于50m。因此,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介于250~300m之间。
6.钓鱼岛的南北跨度大约是(  )。
A.0.7千米
B.1.9千米
C.2.5千米
D.3.7千米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由图可得钓鱼岛南北跨度为25°40'~25°41'。同一条经线上,纬度每跨越1°,距离约为111km。111km÷60′×1′=1.85km。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简称全运会)于北京时间2013年8月31日16时在沈阳开幕,9月12日闭幕。据此回答7~8题。
7.纽约(西五区)华人观看全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时,当地时间是( )。
A.8月30日3时
B.8月30日5时
C.8月31日3时
D.9月1日5时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北京位于东八区,与纽约(西五区)相差13个时区(由东八区向西),因此,时刻为16时减去13小时,日期不变。
8.全运会期间,下列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沈阳白昼比哈尔滨短
B.罗马处于多雨季节
C.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D.地球自转速度北京比沈阳小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哈尔滨约位于北纬45°;沈阳约位于北纬41.8°。哈尔冰白昼比沈阳长。
图3是2013年8月15日8时的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9~10题。

图3
9.正确的是(  )。
A.甲地为冷锋
B.乙地为暖锋
C.丙地为反气旋
D.丁地为气旋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气旋在低空中心是低压,反气旋中心是高压。丁为低压中心,为气旋。
10.当日,甲乙两地均出现洪涝灾害,其降水类型主要是( )。
①甲地为锋面雨
②甲地为对流雨
③丙地为气旋雨
④丙地为地形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叫锋面。在锋面上,暖、湿、较轻的空气被抬升到冷、干、较重的空气上面去。在抬升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降水叫锋面雨。甲地处在冷暖锋交汇处,因此为锋面雨。随着气旋或低压过境而产生的降雨,称为气旋雨。丙地为气旋天气系统,因此为气旋雨。
图4为部分海区洋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图4
11.关于图示大洋环流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西洋中低纬海区
B.太平洋中高纬海区
C.南半球中低纬海区
D.北半球中低纬海区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首先从经纬度判断,该地区属于太平洋海区。若为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则为逆时针转动的是三角环流;若为北半球中低纬度环流,则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12.关于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流①是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成因
B.②处有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C.洋流③对沿岸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D.顺洋流④航行,增加非洲到南美的时间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洋流③为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快速公交系统(BR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图5为我国东部某城市BRT某站台分时段乘客流量统计图。读图回答13~14题。

图5
13.该站台所在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 )。
A.中心商务区
B.居民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由图可知,在10:00~11:00之间,下车人数远远大于上车人数;20:00~21:00之间,上车人数远远大于下车人数,这两个时间段内,乘客流量发生的显著变化表明,该地区人口在这两个时间段内有显著流动,最有可能是中心商务区。
14.BRT开通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加强城市之间交通联系
B.増加公共交通利用率
C.促进私家车产业发展
D.增加城市用地面积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BRT可以解决走廊内公交车拥挤和延误等问题,同时改善混合交通的情况,平衡城市交通方式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交通的联系。
15.月球表面大面积的低洼平原叫月海。覆盖月海的岩石是( )。
A.石灰岩
B.玄武岩
C.花岗岩
D.大理岩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月海是月球表面较平坦的比周围低洼的大平原,它的表面覆盖类似地球玄武岩那样的岩石,即月海玄武岩。
16.一般来说,认识和研究土壤需要分析土壤剖面。在土壤剖面中,包含有机积聚层和物质淋溶层的是(  )。
A.表土层
B.心土层
C.母质层
D.母岩层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表土层,为土壤剖面发生层的A层,也是淋溶层,泛指所有土壤剖面的上层,包括有机质的积聚层和物质的淋溶层,它是土壤剖面中最为重要的发生学土层,任何土壤都具备这一土层。
17.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空间分析的三大基本要素是( )。
①空间要素 ②属性 ③名称 ④海量数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地理空间分析(GIS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解决地理空间问题而进行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空间分析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空间要素、属性和海量数据。
18.根据流传范围的大小,可将宗教分为民族宗教、国家宗教和世界宗教,下列宗教中属于民族宗教的是(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民族宗教是包含在民族概念和定义下的宗教,它是含有民族和宗教两重特性的一种宗教形式,道教即属于这种形式的宗教。国家宗教,是实行国教制度的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并为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生活的秩序服务。世界宗教的范围最大,是属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三个宗教”。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图6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我国人口红利最为明显的年份大致出现在( )。
A.1978年
B.1990年
C.2010年
D.2050年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由图可知,2010年,15~64岁之间的人口比重最大,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相对较小,人口红利最为明显。
20.我国人口红利期结束以后,年龄结构类型将是( )。
A.年轻型
B.成年型
C.中年型
D.老年型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人口红利结束以后,我国社会的人口构成呈现出社会抚养人口增多,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人口的年龄呈逐渐增长的势头,总体进入老年型社会。
21.图7为iPhone4S的主要零部件产地示意图。下列关于iPhone4S主要零部件产地布局的主导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7
A.中国富士康整机组装是由于市场广阔
B.韩国生产中央处理器是由于劳动力充足
C.日本生产存储芯片是由于原料丰富
D.美国苹果设计是由于技术先进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由iPhone4S的主要零部件产地分布可知,中国富士康整机组装是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充足,劳动力市场广阔;韩国生产中央处理器是由于韩国的CPU技术较为先进;日本生产存储芯片是由于日本芯片技术发达;美国苹果设计是由于美国的技术先进。
图8为美国66号公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图8
22.某留学生驾车沿66号公路从芝加哥到洛杉矶。下列关于沿途地理环境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由温带大陆性气候到地中海气候
B.地形由中央平原到落基山脉
C.植被由温带草原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农业由商品谷物农业到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66号公路,在美国的领土上呈对角线,从芝加哥一路横贯到加州圣塔蒙尼卡。驾车沿66号公路从芝加哥到洛杉矶时,气候由芝加哥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到洛杉矶的地中海气候。地形上由中央平原到海岸山脉。植被由温带草原到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农业由商品谷物农业到水果和灌溉农业。
23.修建66号公路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位置
C.技术
D.经济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66号公路,被美国人称为“母亲之路”,该公路开始兴建于1927年,直到1938年才宣告完工。在修建公路期间,恰逢1927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显然成为修建66号公路的主导因素。
图9为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A.E代表生活消费
B.F代表资源加工
C.G表示废物排放
D.H表示生产活动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关系,E代表资源的摄取,F代表资源加工,G代表资源消耗,H代表废物排放。
25.E过程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过度开发导致资源破坏
B.过度排放导致酸雨频发
C.过度消费导致环境污染
D.过度生产导致全球变暖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E代表的是资源的摄取,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资源过度开发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所以E过程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为A项。BC两项,分别由FG造成;D项,由H造成。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26.简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
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②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③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④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透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②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③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④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②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③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④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27.简述讲解“近百多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图10)的教学要点。

图10
答:(1)现象
①1860年至今,全球气候变化总趋势:全球气温虽然有波动,但是总体趋势在变暖。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
②1860年至今,全球气候变化最大幅度:0.8℃。
(2)产生原因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所致。
(3)解决办法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种草、防治森林火灾、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图11为我国过去50年来增温速率分布图。

图11
材料二科学家预测,只有在未来50年内将当前CO2排放最减少一半,才能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CO2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40%至45%。
问题:
(1)概括我国过去50年内增温速率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东北地区温度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12分)
(2)我国如要实现2020年的CO2减排目标,应采取哪些调控措施?(4分)
答:(1)①增温速率的空间分布特点
a.全国各地的增温速率、幅度有大有小。
b.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c.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②东北地区气温升高,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a.喜温高产作物面积扩大,水稻、玉米、大豆等向北推进;气温升高缩短了作物的生长期,粮食产量迅速上升。
b.气温升高有利于虫卵、病菌越冬,易导致春季病虫害蔓延,同时有可能引发局部地区春旱。
(2)调控措施
①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③加大科技投入,工厂采用脱硫技术。
④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公开发布信息,进行责任追究。
29.材料:
下面是某中学周老师在初中“地球的自转”一课中的教学片断:
师:(手握地球仪)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浩瀚的海洋、茂密的森林……我们观察、感受、思考着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比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呢?
生:(思考、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用地球仪来演示说明一下?
生:(走上讲台,一手拨着地球仪,一手比划着,自言自语)这是太阳,地球自东向西转,这边升起,这边落,这是北、南?不对,老师,我认为是地球自西向东转的结果。
师:这位同学经过一番思考、操作,她的观点是否正确呢?你们跟她想法一致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地球到底怎么转?一会请你们来演示,看谁演示的对!
(经过几个学生到台前演示,最终得出结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导致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接着教师展示地球自转的多媒体课件,屏幕呈现3个问题:①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如何?③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如教材、地图册以及大屏幕中的动画,还可以利用地球仪和小手电演示,分小组来探究这些问题,然后请同学到讲台前展示探究的结果。
生:(分组探究,学生展示)
师:现在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每位同学都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地球仪,并围绕“地球自转”这个主题提问,同时大家积极思考来帮助解决问题。
……
问题:
(1)周老师请学生用地球仪来演示、说明并解答地理问题,这一教学行为有利于达成哪些教学目标?(10分)
(2)在自由提问阶段,你认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地球仪,并围绕“地球自转”这个主题会提出哪些问题?试举两例。(6分)
答:(1)达成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a.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且周期是24小时。
b.认识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c.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b.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解释昼夜更替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的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b.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提出的问题
①从北京上空看地球自转和从南扱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一样吗?
②为什么北京比乌鲁木齐要早看到日出?(或为什么乌鲁木齐比北京的日落晚?)
③为什么同一时刻,酒店大堂里挂着的钟表上,世界其它城市的时间会不同?
④为什么看世界杯足球赛的时候,比赛的地方是白天,而我们这个地方是黑夜?
30.材料:
下面是吴老师在初中“西北地区”一课中的教学片断:
师:西北地区虽然气候干旱,但当地人们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农业生产,许多农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你们知道西北地区的农产品有哪些?
生:哈密瓜、葡萄……(学生齐声回答)
生:鄂尔多斯羊绒,温暖全世界。(一个调皮的插话,把其他学生逗乐了)
师:(微笑)鄠尔多斯羊绒杉厲于农产品吗?
生:厲于工业产品。
师:对呀,所以,鄂尔多斯羊绒衫和当地农业生产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对吗?
生:不对,鄂尔多斯羊绒杉的原料来源于畜牧业。
师:(微笑)这位同学的思路很清晰,鄠尔多斯羊绒衫和当地农业生产之间有关系。西北地区的内蒙古高原、天山等地,草场广阔,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畜牧业又带动了当地相关部门发展,大家能否知道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和畜种有哪些呢?除了畜产品,西北地区的瓜果也比我们这里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香甜,同学们熟知的有哈密瓜、而葡萄、石榴、香梨等,另外还有小麦、棉花甜菜等,产量高、质量好。(展示哈密瓜、葡萄、长绒棉丰收的图片。)大家又能否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安静无语)
师:接下来,先请大家各自阅读教材和地图,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和畜种有哪些,然后,前后排四人一组讨论“西北地区的瓜果为什么产量高,质最好?”
……
问题:
(1)上述教学片段中,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6分)
(2)上述教学片断中,哪些行为体现了因材施教?(6分)
(3)在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西北地区的瓜果为什么产量高,质量好”时,教师应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8分)
答:(1)教学方法
①小组探究法:在学习西北地区的农产品与当地气候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点时,教师通过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西北地区的瓜果为什么产量高,质量好?”,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协作的能力。
②自主读图法:在学习西北地区主要的牧区和畜种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相关的地图,在教材和地图中去寻找相关的答案。通过自主读图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地图,从地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图片教学法:在学习西北地区的农产品的时候,教师展示哈密瓜、葡萄、长绒棉丰收的图片。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④谈话引导法:在具体学习西北地区知识点之前,教师通过谈话的方式,提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扱性和主动性,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2)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①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既掌握全体学生的一般特点,还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该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尊重个别学生的回答,并予以鼓励和支持。当一个调皮的学生插话时,教师用微笑代替批评,并激励该学生继续思考获得正确的知识。
②当学生回答错误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否定的答案。而是设问“鄂尔多斯羊绒衫厲于农产品吗?”,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分析自己的回答问题的正误。教师接着刚才学生提到的工业产品进行设问,“鄠尔多斯羊绒衫和当地农业生产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对吗?”,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地工业产品和当地的农业产品之间的关系,打开学生的思维。
③当学生回答出现偏差后,教师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设问和引导,让学生知道了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区别,也知道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走出了认知的误区,展示了该教师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教学特点。
(3)“西北地区的瓜果为什么产量高,质量好?”这一知识点属于农此和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之前提供相应的材料发挥指导作用。
①教师展示相关的素材“阴雨天少,晴天多,日照时间很长,植物可以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的淀粉、糖类等物质。一到夜间,气温降得很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这样就减少了养分的消耗。所以果实中能够积累定量的营养物质,不但个儿长得大,而且养分充足。”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素材,归纳出西北地区瓜果质量好与当地的日照条件、气温的昼夜温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教师展示“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图”,让学生说出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并且描述该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教师接着展示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相关图片和相关素材”,让学生得出西北地区的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特征。
总之,在学生进行小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点拨,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24分)
31.阅读图12关于“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2011年版)》中的相关内容标准要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汇总关于“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的内容。

图12
要求:
(1)写出本课知识构成。(9分)
(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应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15分)
答:(1)本课知识构成
  比较项目
  
  北方
  
  南方
  
  原因
  
  生产
  方式
  
  土地利用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气候
  
  运输方式
  
  陆运为主
  
  多水运
  
  地形、气候
  
  民居
  
  屋顶坡小,墙体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气候
  
  体育活动
  
  滑雪、滑冰
  
  游泳、赛龙舟
  
  地形、气候
  
(2)教学过程要点
环节一:影音导入,激发兴趣
①引言:中国的戏剧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地方剧种?
学生答:京剧、秦腔、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
②教师提问:下面请大家欣赏两首曲子,判断分别是什么剧种?
多媒体影音资料:播放一段秦腔、一段黄梅戏。学生判断正确。
③教师提问:这两首曲子的唱腔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秦腔气势磅礴、高亢、明亮;黄梅戏细腻、婉转、优美。
④教师提问:大家都知道秦腔原产于陕西,黄梅戏原产于皖、赣、鄂交界处,我们追溯一下历史,这些戏种的产生和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吗?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难道唱腔的差异也来源于自然环境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来探究一下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环节二:合作学习,掌握内容
①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多媒体显示六幅具有南方与北方特点的图片。
请同学们观察思考:你能够区分上面的景观最常出现在哪个地区吗?
欣赏后,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页图5.12和图5.13,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然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北方与南方的比较项目(完成表格第二列、第三列)。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比较项目
  
  北方
  
  南方
  
  原因
  
  生产
  方式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运输方式
  
           
  民居
  
           
  体育活动
  
           
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造成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表格的第三列。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④我国历时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录像,更深层次地去了解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多媒体播放介绍南北方民居的录像。
环节三:填字游戏,知识小结
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回忆今天所学内容。
②进行填字游戏。
南经北政(文化)、南船北马(交通)、南矮北高(身高)、南繁北齐(语言)、南尖北平 (房屋)、南敞北封(房屋)、南轻北重(工业)、南涝北旱(气候)、南拳北腿(武术)、南米北面(饮食)、南柔北刚(性格)、南腔北调(艺术)、南甜北咸(饮食)
你还能说出哪些?南( )北()
(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全班同学合作完成。
③师生总结:对比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主要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房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它们的每一种差别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差异。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环节四:作业布置,反馈练习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004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7-19 22:46 , Processed in 0.20322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