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9 13:3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8645.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上古时期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两 汉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魏 晋 南北朝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隋 唐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五代 宋 辽 金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元明清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结尾——清末民国以后之建筑
 8.1 复习笔记
 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一直被用作高等院校建筑专业教材,并被大部分院校指定为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但由于该教材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给学生在学习该教材的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该教材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制了梁思成著的《中国建筑史》的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3D电子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送手机版]
  2.[3D电子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送手机版]
  作为梁思成著的《中国建筑史》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3.精编典型例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针对每章的内容精选了典型例题,所选典型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解析详尽,并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扩充。
  4.免费更新内容,获取最新信息。本书定期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解析。对于最新补充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均可以通过免费升级获取。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提供全国各高校建筑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建筑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辅导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为梁思成著的《中国建筑史》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七大特色:
1.互动学习:摇一摇,找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  摇一摇,找到学习本书的所有学友,可精确查找学友的具体位置;与学友互动,交流学习(视频、语音等形式),交友学习两不误;学习圈内有学霸解答本书学习中的问题,并配有专职教师指导答疑解惑。

2.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3.手机扫码即可阅读,精彩内容,轻松分享  圣才电子书扫码即可在手机阅读,随处随学。可以不用客户端不用账号,简单方便!
4.质量保证:每本e书都经过图书编辑队伍多次反复修改,年年升级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图书编辑团队,他们专门从事图书的编辑工作,对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等教材教辅深入研究,以及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的历年真题进行详尽仔细研究与分析,掌握考试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并结合行业最新前沿动态,不断分析整理各个科目的考试要点,把重要考点全部固化为试题形式,形成精准领先及时的备考e书。同时,依托北京高校资源,我们聘请知名高校众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严格审核圣才e书,确保质量。
5.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6.功能强大:记录笔记、答案遮挡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知识点串联列举”“划线添加笔记”、“答案自动遮挡”、“全文检索”等功能。
  (1)知识点串联列举——相同知识点内容列表呈现,便于读者记忆和复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划线添加笔记——使用颜色笔工具,划一条线,写笔记,提交纠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答案遮挡——先看题后看答案,学习效果好。【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4)全文检索——输入关键词,本书相关内容一览无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7.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00:30)
  咨询QQ:4009008858(8:30-00:30)

  详情访问:http://lg.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理工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建筑之特征
1.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的特征
(1)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①材料对结构的重要性
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结构法,更因结构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②中国建筑材料与世界建筑材料的对比
a.世界其他建筑材料
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
b.中国建筑材料
第一,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
第二,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
第三,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形成遵古之艺术。
(2)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①“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a.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
b.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榑,直至最上为脊榑,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榑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
c.每两榑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
d.四柱间之位置称“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
②“梁柱式建筑”构架制的特点
a.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
b.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
c.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非负重之部分;
d.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③中国建筑结构与欧洲相比的优越性
a.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
b.中国建筑之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可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
(3)以斗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
①斗栱的结构方法
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栱”。
②斗栱的功能
a.斗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
b.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为大建筑物所必用。
③斗栱的演变
后世斗栱之制日趋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比例遂以横栱之“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图2)。
④中国建筑的法式
a.中国建筑以柱额、斗栱、梁、榑、瓦、檐为其“词汇”,施用柱额、斗栱、梁、榑等之法式为其“文法”;
b.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栱形制;
c.斗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对于斗栱之认识,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图1-1 中国建筑主要部分名称

图1-2 中国建筑之“ORDER”

图1-3 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要略

图1-4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大式木作图样要略
(4)外部轮廓之特异
①翼展之屋顶部分
a.屋顶的重要性
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殚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
b.屋顶的构建方法
第一,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形成屋顶坡面;
第二,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功用且收“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之实效。
c.建构屋顶的注意事项
最可注意者,尤在屋顶结构之合理与自然。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
②崇厚阶基之衬托
a.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
b.周秦西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至近世台基阶陛遂渐趋扁平,仅成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
c.宋辽以后之“台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显著之轮廓。
③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
a.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
b.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
c.厚墙开辟窗洞之法,除箭楼仓廒等特殊建筑外,不常见于殿堂,与垒石之建筑状貌大异。
④院落之组织
a.概况
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
b.单坐殿院落特点
第一,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
第二,单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
c.院落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其故殆亦为此耶。
⑤彩色之施用
a.彩色发展历史
第一,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
第二,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
第三,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
b.彩色在装饰方面的原则
分划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
c.彩色在建筑中的应用
第一,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斗栱横额及柱头部分,犹欧洲石造建筑之雕刻部分约束于墙额及柱顶,而保留素面于其它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
第二,盖木构之髤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
第三,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
⑥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
a.绝对均称
第一,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
第二,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庭院数目无定;
第三,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
b.绝对自由
第一,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
第二,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
c.两种布局的作用
两种传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
⑦用石方法之失败
a.表现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
b.原因
第一,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
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
第二,垫灰之恶劣。
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黏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黏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
2、环境思想与其它建筑历史背景不同
(1)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①观念的内容
a.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b.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
c.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②观念的弊端
a.满足于木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
b.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
(2)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
古代统治阶级之建置,皆征发民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
(3)着重布置之规制
①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
②先秦两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
③嗣后建筑之见于史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它单位构成之因素也;
④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之感人处,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中国诗画之意境,与建筑艺术显有密切之关系,但此艺术之旨趣,固未尝如规制部署等第等之为史家所重也。
(4)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
①建筑工匠不重视书籍
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
②建筑书籍缺乏
a.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唯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此类术书编纂之动机,盖因各家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无准则,故制为皇室官府营造标准;
b.术书专偏,士人不解,匠人又困于文字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为后世之谜。对于营造之学作艺术或历史之全盘记述之作,则未有也。
二、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1.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
(1)时间界定
自上古以至秦。
(2)建筑遗存
①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极缺乏;
②殷周战国以来城郭官室陵墓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焉。
2.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公元220年)
(1)发展特点
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
(2)建筑遗存
①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
②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90)
(1)发展表现
①在当时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
②佛教之兴盛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
③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
(2)建筑遗存
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4.隋、唐时期(590~906)
(1)发展表现
①唐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
②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
(2)特点
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3)建筑遗存
①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
②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
5.五代、宋、辽、金时期(906~1280)
(1)发展表现
①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
②宋中叶以后趋纤靡文弱之势;
③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夥。
(2)特点
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例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
(3)建筑遗存
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6.元、明、清时期(1280~1912)
(1)元、明、清三代,奠都北京,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为古制;
(2)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由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
(3)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民居市廛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7.民国时期(1912年以后)
(1)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欧美建筑续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起而抗衡,欧式建筑之风大盛;
(2)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
(3)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
三、《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1.《营造法式》
(1)重要性
我国关于营造之术书极少,宋清两朝,各刊官书一部,为研究我国建筑技术方面极重要资料。
(2)作者简介
《营造法式》,宋李诫著。诫,徽宗朝将作少监也。
(3)著作结构
①全书三十四卷。
②样式制度
a.壕寨制度,说基础城寨等作法;
b.石作制度,说石作之结构与雕饰;
c.大木作制度,说木构架方法,柱、梁、枋、额、斗栱、椽、榑等;
d.小木作制度,说门、窗、隔扇、藻井,乃至佛龛、道帐之形制;
e.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
f.彩画作制度,说各级各色彩画;
g.此外尚有估工算料等方法。最后更附以壕寨、石作、大木、小木、彩画、雕作等图样焉。
(4)发展历史
①书初刊于崇宁二年1103,八百余年来,名词改变,样式演变,加之士大夫之蔑视匠术,故其书已几无法解读;
②民国十八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十余年来,从事于是书之研究,先自清代术书着手,加以实物之发展与研究,其书始渐可读。
(5)大木作制度
大木作制度为全书最重要部分,要点可归纳为:
①材契
“材”有二义
a.是指建筑物所用某标准大小之木材而言,即斗栱上之栱,及所有与栱同广厚之木材是也。材之大小共分八等,视建筑物之大小等第,而定其用材之等第;
b.一种度量单位。两材之间,以斗垫托其空隙,其空隙距离为六分,称为栔。凡高一材一架即高二十一分之材,谓之足材。
②斗与栱
a.斗栱由若干斗与拱垒叠而成,总称铺作。在柱头上者称“柱头铺作”,在柱与柱之间者称“补间铺作”,在角柱之上者称“转角铺作”;
b.铺作中构材有斗,栱,昂三类,而斗又有四种,栱有五种;
c.在结构上,最重要者为集中全铺作重量之栌斗,及由栌斗向前后出跳之华栱;
d.栌斗中心及每跳跳头或施横栱,谓之计心,或不施横栱,谓之偷心。横栱用一层者为单栱,双层者为重栱。
③梁
a.梁因长短及地位之不同,各有不同名称。殿阁如用平暗即天花板,则平暗以下梁栿,谓之明栿,或作月梁,或作直梁,平暗以上另有草栿以承屋盖之重,不加刨整;
b.梁断面之大小,按长短而异,但其断面之高与厚,则一律以三与二之比例为准则。
④柱
a.柱之长短,及柱径大小,虽有规定,但不甚严格,视屋之种类及大小,自径一材一栔至三材不等;
b.柱有直柱及梭柱之别,梭柱上段三分之一,卷杀渐收;
c.用柱之制的注意事项:角柱生起,自当心间向角,将柱渐加高,可以加增翘起之感;
侧脚,立柱时令柱首微侧向内。此两者俱能增加安定之感。
⑤举折
a.概念
举折即定屋顶坡度及屋盖曲面线之方法也。
b.特点
第一,其坡度最缓和者,如两椽小屋,为二与一比之坡度,最陡峻者如殿阁,为三与二比之坡度,其余厅堂廊屋等各有差,谓之举高。
第二,其曲线则按每榑中线,自上每缝减去举高之十分之一,次缝减二十分之一等等。愈低而减愈少,然后连缀以成屋顶断面之曲线,谓之折屋。
(6)瓦及瓦饰
①对于鸱尾蹲兽之大小与数目,依殿屋之大小亦有规定;
②屋瓦有筒瓦、板瓦,为我国数千年传统定法。屋脊用板瓦堆叠。则后世所不见。
(7)彩画作制度
色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墨、白、黄。凡色之加深或减浅,用叠晕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
2.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1)著作时间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雍正十二年(1734)清工部所颁布关于建筑之术书也。
(2)著作结构
①全书七十四卷;
②前二十七卷为二十七种不同之建筑物:大殿、厅堂、箭楼、角楼、仓库、凉亭等每件之结构,依构材之实在尺寸叙述;
③自卷二十八至卷四十为斗栱之做法;安装法及尺寸。其尺寸自斗口一寸起,每等加五分,至斗口六寸止,共计十一等,较之宋式乃多三等焉;
④自卷四十一至四十七为门窗隔扇,石作、瓦作、土作等做法。关于设计样式者止于此;
⑤以下二十四卷则为各作工料之估计。
(3)著作缺陷
①就著书体裁论,虽以此二十七种实在尺寸,可以类推其余,然较之《营造法式》先说明原则与方式,则不免见拙矣;
②此书之长在二十七种建筑物各件尺寸之准确,而此亦即其短处,因其未归纳规定尺寸为原则,俾可大小适应可用也;
③如栱头昂嘴等细节之卷杀或斫割法,以及彩画制度,为建筑样式所最富于时代特征者,皆未叙述,是其缺憾;
④在图样方面,仅有前二十七卷每种建筑物之横断面图二十七帧,各部详图及彩画图均付缺如。
(4)著作内容
①材之减高
a.材料变化
第一,宋代材高即材广十五分,厚十分,栔六分,故足材高二十一分;
第二,清式似已完全失去材架分之观念,而代以斗口。
b.斗口
即宋式之材厚也。
c.斗栱
比例亦以斗口之倍数或分数为准。如斗口一寸,则栱高一寸四分,谓之单材栱,所谓正心枋或栱者,高二寸,此十与二十之比,即宋式材厚十分与足材广二十一分之比之变身也。
d.柱心线
第一,宋式用多层柱头枋,枋与枋间以斗垫托,其空隙或以灰泥抹塞;
第二,清式以多层正心枋足材相贴叠垒,不复留斗,或栔之余隙矣。除此基本观念之改变外,铺作中各件间之比例与关系,仍大致保持古制。
②柱径柱高之规定
a.清式柱径规定为六斗口,其柱高六十斗口,为径之十倍;
b.比例上,柱大而斗栱小,遂形成斗栱纤小之现象。其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乃增多至七八朵。
③以斗栱攒数定修广
清式补间斗栱增多,铺作间相互之距离规定为十一斗口,柱之分配,柱间之距离,面阔进深之尺度,皆以两朵间距离十一斗口之倍数为准则。
④角柱不生起
清式角柱与平柱同高,且柱均为直柱,无卷杀,故不若宋式轮廓之秀丽与柔和,但侧脚则仍为定法。
⑤梁断面之加宽
a.宋式梁枋断面高宽均为三与二之比;
b.清式改为五与四或六与五之比,在力学上不若宋式之合理。且其梁之宽,不问实物大小,一律为“以柱径加二寸定厚”,亦为最不合理之做法。梁均为直梁,月梁之制为清官式所无。
⑥举架
a.宋称之为举折之制,其先定举高,然后自上而下,每榑缝下拆少许,而成曲面线;
b.清式自下起,第一步(即宋所谓缝)五举(即第一步举之高等于第一步水平长度之十分之五);第二步六举,第三步六点五举;第四步七点五举乃至九举。各步举度递增,相缀而成曲线,其结果清式屋盖较宋式屋盖陡峻,遂成为两时期各有特征之一。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864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9 00:04 , Processed in 0.10065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