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龙骐《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4:3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935.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一章 货币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解析
第二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解析
第三章 金融市场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解析
第四章 金融机构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解析
第五章 商业银行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解析
第六章 中央银行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解析
第七章 货币需求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解析
第八章 货币供给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解析
第九章 货币均衡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解析
第十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解析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调控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解析
第十二章 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与金前安全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解析
                                                                                                                                                                                                    内容简介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金融类》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金融类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与本书相关的历年考研真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曹龙骐主编的《金融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是我国众多高校采用的金融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金融类”专业考研参考书目。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曹龙骐主编的《金融学》的课堂笔记基础上,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配套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以曹龙骐主编的《金融学》(第3版)为基本依据,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金融学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名校真题,囊括所有考点。本书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来自指定曹龙骐主编的《金融学》为考研参考书目的院校,并对每道题(包括概念题)都尽可能给出详细的参考答案,条理分明,便于记忆。
  4.补充难点习题,强化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每章参考了名校题库、众多教材及相关资料,精选了部分难题,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可以说本书的试题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博选众书,取长补短。
  本书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12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第3版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解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精选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
  圣才学习网│金融类(http://jr.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金融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多媒体e书、多媒体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金融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曹龙骐主编的《金融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金融学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四大特色:
1.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下载地址为:http://www.100eshu.com/DigitalLibrary/ajax.aspx?action=Download&id=1935(请复制到浏览器上面打开)。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3万本多媒体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2.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获得最新考试真题,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真题及高清视频。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3.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4.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是圣才学习网旗下的考研考博专业网站,提供全国所有院校各个专业的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保录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多媒体e书、多媒体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9008858(8:30-23:00)

  详情访问:http://jr.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金融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章  货币概述
1.1  复习笔记
一、货币“质”的规定性
  1.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之“谜”
  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用以下两种方法阐述了货币的起源。
 (1)抽象的逻辑分析法
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说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这种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解决了“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问题。
  商品交换有两个原则:①用来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有不同的使用价值;②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即等价交换的原则。
  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四个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价值形式;④货币价值形式。
  (2)具体的历史分析法
 马克思运用具体的历史分析方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
  马克思运用上述两种分析方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之“谜”。从中可以得出:
①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②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通过交换,而货币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地产生的。
③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四种价值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总之,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根源于商品,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地产生。
  2.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有两个基本特征:①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工具;②货币具有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对于货币性质的理解,马克思强调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他又指出: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却又采取了具有一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可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不同社会形态下货币的共性;货币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关系,这是一定社会形态下货币所具有的特性。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货币所反映的社会关系是有差异的。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同国家的货币最终都将反映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即商品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关系。总之,货币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应该是与特定社会形态密切联系的。
  3.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
  (1)实物货币
人们在长期的交换活动中,逐渐运用具有下述条件和特征的实物充当货币:①普遍接受性;②价值稳定;③价值均质可分性;④轻便和易携带性。
据此条件和特征,金属货币最为适宜。
  (2)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作为实物货币的替代物,其一般形态是纸制的凭证,故亦称纸币。
代用货币较实物货币有明显的优点:①印制纸币的成本较铸造金属币为低;②避免了金属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切割;③降低了运送的成本和风险。
  (3)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与代用货币不同,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它是货币形式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贵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信用货币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从理论上说,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①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②人们对该货币抱有信心。
  信用货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形态:①辅币;②现钞;③银行存款;④电子货币。
其中,电子货币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电子数据形式实现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的货币形式。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的延伸,是信用货币发展到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二、货币“量”的规定性
货币供求理论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货币的量的问题,而货币“量”的规定性实际上是解决“货币是什么”,即货币包括的范围问题。
1.西方学者的观点
关于货币量范围的定义尚无定论,但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比较倾向性的看法是,应将M1作为货币的基本定义。这是因为:①货币的主要职能除价值尺度外,主要是用于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价值贮藏毕竟是次要职能;②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M1的交易成本比任何其他定义的货币都低;③不论货币的定义如何扩大,M1始终是货币定义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大致归纳起来,马克思对货币量有“窄”的定义和“宽”的定义之分。
(1)“窄”的定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l卷中明确指出,“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并且:“有一种商品在历史过程中夺得了这个特权地位,这就是金。”在《资本论》第2卷中,马克思指出:“在考察循环的一般形式时,总的说来,在这整个第2卷中,我们所说货币是指金属货币,不包括象征性的货币、单纯的价值符号(只是某些国家所特有的东西)和尚未阐明的信用货币。”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又说:“我们这里所说通货的量,指的是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这些可以视为马克思对货币量的“窄”的定义。
(2)“宽”的定义
①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职能资本家“要预付的资本必须以货币形式预付,并不会由于这个货币本身的形式——不论是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价值符号或其他等等——而消除”。有时还把各种货币称为“货币的不同的文明形式”。
②马克思认为,信用货币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银行券是典型的信用货币,但信用货币决不只限于银行券,汇票、支票等也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货币,而“用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来代表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样,货币所可能采取的形式就具有无限多样性。
马克思之所以要将货币量的范围作宽窄不同的划分,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3.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及其纠正
(1)片面性的传统观念形成的原因:
①出于“理论考证”;
②来自“国外引进”;
③依据“实际情况”。
(2)认识的片面导致了实践的片面,主要表现为:
①不承认转账结算领域中的存款属货币,实质上否认了这个领域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存在,这显然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不符;
②衡量货币流通状况是否正常只着眼于一个指标,即现金流通量和社会商品零售额之间的比例;
③分析物价上涨只局限于一个原因,即现金发行过多,由此认为控制现金发行和组织现金回笼是稳定物价的唯一办法;
④无视存款通货的膨胀,简单推论只要现金发行不超计划,预期的信贷平衡即可实现,通货膨胀(确切地说是指现金的膨胀)也能得到遏制。
(3)实践证明:统一的货币流通不能只是现金,或称“小货币流通范围”,而应该包括现金和存款在内的“大货币流通”范围。这主要是因为:
①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
②正确、全面地衡量货币供给状况所必需;
③真正解决整个货币流通中存在问题的条件。
4.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1)货币量层次划分的含义
所谓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货币量层次划分的目的是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银行拟订有效的货币政策。
(2)流动性——层次划分的基本依据
关于我国货币量层次指标系列的划分,具体如下:①按货币周转速度来划分;②按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③按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
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具有可以及时变为现实的购买力的性质。流动性程度不同,所形成的购买力也不一样,因而对社会商品流通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以货币的流动性为主要依据,必须把握以下两个原则:①现实性;②可测性。
按流动性划分,一是能准确地把握流通中货币的各种具体形态在运动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为中央银行制定宏观金融政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流通结构图;二是流动性是相对于货币与商品换位来说的,这有利于掌握不同货币构成和大体相对应的商品构成之间的对应关系;三是货币的流动性本身也包含有中央银行在分析经济变化基础上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
(3)相含层次中的控制重点
货币供给量相含层次指标系列分为M0、M1、M2、M3等(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最明显的差别是单列了M0这个层次),由于各国商品范围、金融机构、货币概念有所不同,以及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有差异,所以观察和控制重点也不完全一致。即使在一国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的金融工具的涌现,其重点也会有所变动。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如何确定货币供给量相含层次指标系列中观察和控制的重点,建议分两步走:第一步,从近期看,应以M0和M1为重点;第二步从中长期看,应以M2为重点。
三、货币的职能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在与商品的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以价格形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①它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
②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
③它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独占性;
④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要通过价格标准这个中间环节来完成。
(2)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区别:
①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地形成的;而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②金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为了衡量商品价值的;规定一定量的金作为价格标准,是为了比较各个商品价值的不同金量,并以此来衡量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量。
③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量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3)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而作出的技术规定。有了它,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作用才得以发挥。因此,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
2.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
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证明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而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实现这种价值。与物物交换不同,商品生产者先以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以货币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不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
(3)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
3.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
与流通手段相比较,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有以下特点:
(1)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则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环节;
(2)流通手段只服务于商品流通,而支付手段除了服务于商品流通外,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
(3)就媒介商品流通而言,二者虽都是一般的购买手段,但流通手段职能是即期购买,支付手段职能是跨期购买;
(4)流通手段是在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而支付手段是在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下发挥的作用;
(5)货币赊销的发展,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很长的支付链条,一旦某个商品生产者不能按期还债,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严重时会引起大批企业破产,造成货币危机。所以,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与扩展为经济危机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创造了客观条件。
4.贮藏手段:货币购买力的“暂歇”
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有两个显著特点:(1)它必须既是现实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2)作为储藏手段的货币,它必须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货币贮藏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1)作为流通手段准备金的贮藏;(2)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贮藏;(3)作为世界货币准备金的贮藏。
贮藏货币具有自发调节货币量的特殊作用。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便自动退出流通进入贮藏,当商品流通需要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贮藏货币会加入流通以满足需要。所以,贮藏手段既是流通中的排水沟,又是引水渠。
5.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四、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1.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演变
(1)货币制度的形成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货币制度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①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铸币流通
这一时期的铸币流通有以下几个特点:
a.铸币材料价值较低;
b.铸币的铸造分散,流通具有地方性;
c.铸币不断变质。
②货币制度的形成
各国政府先后以法令或条例的形式对货币流通作出种种规定。这些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建立以中央银行为唯一发行机构的统一和集中的货币发行体系,垄断货币发行;
b.就相对稳定的货币单位作出相应的规定,以保证货币制度的稳定;
c.就贵金属充当币材并能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作出规定。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建立的统一的货币制度,一般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
①货币金属
即规定哪一种金属作货币材料。货币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
②货币单位
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也称为价格标准。
③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一个国家的通货,通常分为主币(即本位币)、辅币、银行券与纸币,它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a.本位币
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一种足值的铸币,并有其独特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其特点如下:第一,自由铸造。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第二,无限法偿。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无限法偿。本位币是法定作为价格标准的基本通货。
b.辅币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在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辅币用较贱的金属铸造。因为辅币的面额较小,因此,使用贱金属铸造辅币,可以节省流通费用。第二,辅币是不足值的铸币。第三,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辅币的实际价值虽然低于名目价值,但法律规定,辅币可以按固定比例与本位币自由兑换,这样,就保证了辅币可以按名目价值流通。第四,辅币实行限制铸造。第五,辅币是有限法偿货币。
c.银行券与纸币
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纸币是本身没有价值、又不能兑现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在当代社会经济中,银行券和纸币已基本成为同一概念。因为一是各国银行券已经不再兑现金属货币;二是各国的纸币已经完全通过银行的信贷程序发放出去,两者已经演变为同一事物。
④准备制度
在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这种黄金储备保存在中央银行或国库。它的用途有三:
a.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b.作为扩大和收缩国内金属流通的准备金;
c.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3)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自产生以来,其存在形态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四大类型。
①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就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银本位制又分为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
②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是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由于金币和银币的市场比价经常变动,这就使得用不同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也随之经常发生变化。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即实行双本位制。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
双本位制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③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形式有三种:
a.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法律规定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即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充当本位币。在金币本位制条件下,金铸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铸币和铜镍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第二,价值符号包括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第三,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由于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汇率的相对稳定。
b.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是在一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金量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的制度。金块本位制实行的条件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拥有大量用来平衡国际收支的黄金储备。
c.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并不铸造金铸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铸币。流通界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兑换黄金。
这种制度在名义上仍为金本位制。这是因为:第一,本国货币规定有含金量。第二,本国货币与某一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一定的固定比价,并将黄金、外汇存放在这个国家作为外汇基金,通过市场买卖以维持固定比例。第三,银行券是流通中的主要通货,可以兑换外汇,其外汇可以在挂钩国家兑换黄金。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种附庸性质的货币制度。
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基本特点是:a.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b.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c.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d.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e.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流通界究竟能够容纳多少货币量,则取决于货币流通规律;f.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随着银行转账结算制度的发展,存款通货的数量越来越大,现钞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小。
以上关于货币制度的演进及其类型的发展,如图l-1所示。

2.我国的货币制度
(1)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我国人民币的信用货币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民币产生的经济基础和信用关系;
②人民币产生的程序与信用关系;
③人民币的运动过程与信用关系。
(2)我国货币制度的内容
①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②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
③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
④人民币的发行保证
⑤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
⑥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3.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货币制度
(1)香港的货币制度
港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港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
②香港货币单位为“元”,简称港元,用符号“HKD”表示。其纸币面额有10元、50元、100元、500元和l000元5种,硬币面额有5分、10分、20分、50分及1元、2元和5元7种。1元为100分。
③港元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7.8港元兑换1美元。
④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外汇、黄金、证券、期货市场完全放开。
(2)澳门的货币制度
澳门的货币称澳门元,简称澳元。澳元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元为澳门的法定货币。
②澳门货币单位为“澳门元”,简称澳元,用符号“MOP”表示。纸币面额有5元、10元、50元、100元、500元和l000元六种,硬币有1角、2角、5角、1元、5元和10元六种。各种货币可自由出入境,不受任何限制。
③澳元实施的是与港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103澳元兑换100港元。
(3)台湾的货币制度
目前,台湾流通的硬币有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六种,5角的很少使用,纸币有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和2000元五种。
4.国际货币制度
(1)国际货币制度的概念
国际货币制度就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确定;③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
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手段的发展。
(2)国际货币制度类型
根据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国际上的习惯称谓,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以分为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制)以及当前的管理浮动汇率制。
①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具有如下特点:a.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并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为中央银行持有。b.各国货币都规定了含金量,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货币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来决定。c.国际收支具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外汇汇率会上升至黄金输出点,导致黄金外流;黄金外流使国内通货紧缩,货币流通量减少;货币流通量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也减少,物价下跌;物价下跌使出口成本降低,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黄金流入,逆差逐步消除。
②金汇兑本位制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a.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b.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c.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d.国际货币基金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e.取消外汇管制。f.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盈余,并且该国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的库存下降到其份额的75%以下时,国际货币基金可将该国货币宣布为“稀缺货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消除了战前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状况,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汇率,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④管理浮动汇率体系
《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是:a.浮动汇率合法化。b.黄金非货币化。c.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修改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d.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e.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3)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①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
有关国际货币本位改革的观点有四种:一是恢复金本位理论,认为黄金是理想的国际储备资产和本位货币,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自动的调节机制;二是恢复美元本位制,认为美元在国际支付或国际储备中依然占有绝对优势,推行美元本位的基础仍然存在;三是多种货币本位论,认为目前多元化的货币本位是世界趋于多中心、多极化形势的必然产物,没有必要进行改革;四是世界统一货币本位论,即建立世界性中央银行,发行世界统一货币。
②国际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允许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目标区”理论正好迎合了这种愿望,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所谓汇率目标区,是指在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之间确定汇率波动的幅度,作为目标区,其他国家货币则钉住目标或随之浮动,目标区的确定必须反映基本经济情况或实际汇率。这种汇率体制包含了浮动汇率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的稳定性两大优点。
(4)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a.1960--1968年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存在的英镑区、法郎区以及黄金集团已具有货币区的雏形。
b.1969--1998年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第二个阶段,表现在黄金集团的解体而代之以西欧货币的联合浮动以及后来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
c.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第三个阶段,也即高级阶段,是指区域内实行单一货币,设立一个区域中央银行,各成员国放弃独立货币政策。
①欧洲货币一体化
a.欧共体早期的货币一体化。这一时期从1958年欧共体诞生起至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成立之前止。
b.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与运作。这一时期自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成立至1989年《德洛尔报告》出台止。
c.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实现。这一时期自1989年《德洛尔报告》的提出起延续至
2001年货币联盟最终实现为止。
d.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诞生。1998年6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正式组建并投入运作,它由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和货币联盟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共同组成,从而成为欧洲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超国家金融机构。
②其他地区货币一体化
除了欧洲货币一体化外,世界其他地区的货币一体化也得到了发展。中东地区货币一体化以丰富的石油资源为物质基础,设立海湾国家银行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1977年设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国家先后成立了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加勒比共同体、加勒比开发银行、安第斯储备基金组织等机构,说明拉丁美洲地区货币一体化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东南亚地区货币一体化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东盟各国加强了货币金融合作,加快了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和货币一体化的步伐。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93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0 13:28 , Processed in 0.09641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