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史文选》经典篇章翻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4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一则》
译文:

    谷物入仓,以一万石为一积而隔以荆笆,设置仓门。由县啬夫或丞和仓、乡主管人员共同封缄,而给仓啬夫和乡主管稟给的仓佐各一门,以便发放粮食,由他们独自封印,就可以出仓,到仓中没有剩余时才再给他们开另一仓门。啬夫免职,对仓进行核验的人开仓,验视共同的封缄,不必称量,只称量原由仓主管人员独自封印的仓。谷物出仓,如果不是原入仓人员来出仓, 要令加称量,称量结果与题识符合,即令出仓。此后如有不足数,由出仓者赔偿;如有剩余,则应上缴。共同出仓的人员中途不要更换。谷物入仓不满万石而要增积的,由原来入仓的人增积,是可以的;其他人要赠积,增积者必须先称量原积谷物,与题识符合,然后入仓。此后如有不足数,由后来入仓者单独赔偿;要把入仓增积者的姓名、职务、籍贯记在仓的簿册上。已满万石的积和虽未满万石但正在零散出仓的,不准增积。在栎阳,以二万石为一积,在咸阳,以十万石为一积,其出仓、入仓和增积的手续,均同上述律文规定。长吏共同入仓和开仓,如发现有小虫到了粮堆上,应重加堆积,不要使谷物败坏。



《考古文献·武丁卜辞一则》
译文:

      癸巳这天,一个叫谷的卜师占卜。(叙辞)
      在癸巳之后的十天内,会不会有灾祸呢?(命辞)
      商王武丁察看了甲骨上的裂纹,据此判断说:可能要有天降的灾祸。(占辞)
      到了5天后的丁酉这一天,果真出现了从西边而来的灾祸。商属沚国的诸侯通报我们说:土方国侵犯了沚国东部边境的2座城邑;工方国也在进犯沚国西部边境的土地。(验辞)

《诗经·鲁颂·閟宮》
译文:

  
閟 宮 有 恤 .                 肃穆清静姜嫄庙
實 實 枚 枚 .                 又高又大人希到
赫 赫 姜 嫄 .                 姜嫄光明又高大
其德 不 回 .                  品德纯正无瑕疵
上 帝 是 依 .                 上帝凭依在她身
無 災 無 害 .                 无灾无害有妊娠
彌月 不 遲 .                  怀足十月没拖延
是 生 后 稷 .                 后稷诞生她分娩
降 之 百 福 .                上天赐她百种福
黍 稷 重 穋 .                 縻子高粱都丰足
植 稚 菽 麥 .                豆麦先后播下土
奄 有 下 國 .                后稷拥有普天下
俾 民 稼 穡 .                教会百姓种庄稼
有 稷 有 黍 .                 高粱小米长得好
有 稻 有 秬 .                 还种黑黍和香稻
奄 有 下 土 .                四海都归后稷有
纘 禹 之 緒 .                 继承大禹功业守
 
后 稷 之 孫 .                  说起后稷子孙旺
實 維 大 王 .                 古公亶父謚太王
居 岐 之 陽 .                 住在岐山向阳坡
實 始 翦 商 .                  开始准备灭殷商
至 于 文 武 .                  传到文王和武王
纘 大 王 之 緒 .             太王事业更发扬
致 天 之 屆.                  替天行道灭商纣
于 牧 之 野 .                 牧野一战商朝亡
無 貳 無 虞 .                  莫怀二心莫欺诳
上 帝 臨 女 .                  人人头上有上苍
敦 商 之 旅 .                  集合商朝众俘虏
克 咸 厥 功 .                  完成大业功辉煌
王 曰 叔 父 .                  成王开口叫叔父
建 爾 元 子 .                 立您长子为侯王
俾 侯 于 魯 .                  封于鲁国守东方
大 啟 爾 宇 .                  开疆拓土大发展
為 周 室 輔 .                辅助周室做屏障
乃 命 魯 公 .                  于是成王命鲁公
俾 侯 于 東 .                  东鲁为侯要慎重
錫 之 山 川 .                 赐他山川和土地
土田 附 庸 .                   还有小国作附庸

周 公 之 孫 .                  周公子孙鲁僖公
莊 公 之 子 .                  庄公之子建殊功
龍 旂 承 祀 .                  继承祭礼龙旗用
六 轡 耳 耳 .                  四马六缰青丝鞚
春 秋 匪 解 .                 四时致祭不懈怠
享 祀 不 忒 .                 玉帛牺牲按时祭
皇 皇 后 帝 .                  伟大光明的上帝
皇 祖 后 稷.                  先祖后稷神灵通
享 以 騂 犧 .                 赤色牺牲敬献上
是 饗 是 宜 .                  饗祭宜祭典礼隆
降 福 既 多 .                  天降洪福千百种
周 公 皇 祖 .                 伟大先祖周公旦
亦 其 福 女 .                 将福赐你真光荣

秋 而 載 嘗 .                  秋天尝祭庆丰收
夏 而 楅 衡 .                  夏天设槛先养牛
白 牡 騂 剛 .                 白猪赤牛养几头
犧 尊 將 將 .                  牺杯相碰盛美酒
毛 炰 胾 羹 .                 生烤乳猪肉汤稠
籩 豆 大 房 .                 大盘大碗皆流油
萬 舞 洋 洋 .                  场面盛大跳万舞
孝 孫 有 慶 .                  子孙祭祀神保佑
俾 爾 熾 而 昌.               使你昌盛又兴旺
俾 爾 壽 而 臧 .             使你长寿又安康
保 彼 東 方 .                 愿你安抚定东方
魯 邦 是 嘗 .                 守住国土保鲁邦
不 虧 不 崩 .                 如山永固不崩溃
不 震 不 騰 .                 如水长流不动荡
三 壽 作 朋 .                 寿比三老百年长
如 岡 如 陵 .                 犹如巍巍南山冈

公 車 千 乘 .                 有车千辆鲁称雄
朱 英 綠 縢 .                 红缨长矛丝缠弓
二 矛 重 弓 .               弓矛成双待备用
公 徒 三 萬 .                鲁公步卒三万众
貝 冑 朱 綅 .               盔上镶贝垂红绒
烝 徒 增 增 .                排山倒海向前冲
戎 狄 是 膺 .                痛击北狄和西戎
荊 舒 是 懲 .               严惩荆舒使知痛
則 莫 我 敢 承.             谁人胆敢撄我锋
俾 爾 昌 而 熾 .            使你兴旺又繁荣
俾 爾 壽 而 富 .            使你长寿又年丰
黃 髮 台背 .                 鬓发变黄背生纹
壽 胥 與 試 .                高寿无比人中龙
俾 爾 昌 而 大 .           使你繁盛又兴隆
俾 爾 耆 而 艾 .           使你寿如不老松
萬 有 千歲 .                千秋万岁寿无疆
眉 壽 無 有 害 .           长命百岁无病痛

泰 山 巖 巖 .               泰山高峻接苍穹
魯 邦 所 詹 .               鲁国对他最遵崇
奄 有 龜 蒙 .               龟山蒙山都属鲁
遂荒 大 東 .                边境直到地极东
至 于 海 邦 .               沿海小国都附庸
淮 夷 來 同 .               淮夷带头来朝贡
莫 不 率 從 .               没人胆敢不服从
魯 侯 之 功 .               这是鲁侯建大功
保 有 鳧 繹 .               保有鳧繹两山头
遂 荒 徐 宅 .               又把徐国拿到手
至 于 海 邦 .               沿海小国都附庸
淮 夷 蠻 貊 .               东南淮夷齐俯首
及 彼 南 夷 .               势力达到荆楚地
莫 不 率 從 .              莫不顺服来相投
莫 敢 不 諾 .               个个唯唯又喏喏  
魯 侯 是 若 .             人人都服贴尊鲁侯
天 錫 公 純 嘏 .           天赐鲁公大吉祥
眉 壽 保 魯 .               高龄长寿保鲁邦
居 常 與 許 .               收回国土常和许
復 周 公 之 宇 .           恢复周公旧封疆
魯 侯 燕 喜 .               鲁喉举办喜庆宴
令 妻 壽 母 .               贤妻良母受颂扬
宜 大 夫 庶 士.            大夫诸臣尽和睦
邦 國 是 有 .               国家始能保兴旺
既 多 受 祉 .               屡蒙上苍赐福禄
黃 髮 兒 齒 .             鬓发变黄新齿长

徂 來 之 松 .               徂徕山上千松栽
新 甫 之 柏 .               新甫岭头万棵柏
是 斷 是 度 .               砍下树木又劈开
是尋 是 尺 .                锯成长短栋梁材
松 桷 有 舄 .               松树屋椽粗又大
路 寢 孔 碩 .               宫殿高敞好气派
新 廟 奕 奕 .               新庙和它紧相挨
奚 斯 所 作 .               颂歌一曲奚斯唱
孔 曼 且 碩 .               长篇巨制有文彩
萬 民 是 若 .               人人赞他好诗才

《左传·晏婴叔向论季氏》
译文:

    齐景公派晏婴到晋国去,请求再嫁一位女子给晋平公。晏婴到了晋国,说:“我们的国君对小臣说:‘寡人原意侍奉贤君(指晋平公),从早到晚不敢倦怠,想要奉上各种礼品,亲自前来,以便不错过朝贡的时间,但是敝国多灾多难,所以寡人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先君有位不好的嫡女,送给贤君作内侍,使寡人看到了希望,然而她运气不佳,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寡人对此非常失望。如果贤君没有忘记先君的友好,愿意继续施恩顾念齐国,不嫌弃寡人,施福于太公、丁公,将光辉照耀敝国,帮助敝国安定社稷,那么还有先君的嫡女,以及其他姑姐妹若干人,长得也都向个人样,如果贤君不嫌弃敝国,就请再派个使臣前来,慎重挑选,作为贤君的内侍,这便是寡人最大的愿望。’”

    韩起就派叔向回答晏婴说:“承蒙贵国君主的好意,这当然是寡君非常愿意的。但是寡君不能独自担当国家社稷的大事,寡君失去了妃子,固然很苦闷,但由于此时正是少姜的丧期,寡君因此不敢向贵国请求新的婚姻,承蒙贵君的慷慨的允婚,这种恩惠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不嫌弃敝国,并且有意给晋国如此的恩惠,再送嫁给寡君一位内宫的主人,岂止是寡君的荣幸,满朝的臣子都会感到高兴,甚至上自唐叔以下的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也都会受到齐国的恩宠而赞美齐国的友好举动。”

    齐晋两国的联姻完成以后,晏婴接受了晋国宴享宾客的仪式,由叔向陪同,大家尽情谈笑,叔向问:“齐国近来状况如何?”晏婴说:“齐国的末日已经快到了,我虽然不知道详细情况,但齐国江山大概要被陈氏占有了,齐王抛弃了他的百姓,人们便都归顺了陈氏。齐国本来有四种量器,即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四升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就是一钟。陈氏的三种量器(豆、区、釜),比国家的都多一份,陈氏的一钟也就相应加大了。陈氏用自己的大量器,借给百姓东西,却用公家的小量器回收。把山上的木材运到城中去买时,价钱不比山中的高;鱼、盐、蜃、蛤等海产品,也不比海边的贵。齐国有许多赋税,百姓劳动所得的三份之中,有二份交给国家,只剩一份来维持生计。国家仓库中的积蓄都腐烂生虫了,而那些上了年纪的百姓却仍受冻挨饿。国都的各个市场上鞋子很便宜,但那些因受刑而被砍断脚的人所用的假脚却很昂贵。百姓在深受痛苦和疾病折磨时,只要有人稍稍同情关心他们,他们就会像对待父母一样爱戴他,并像流水一般归附他。陈氏即使不想获得民心,有哪里有办法避免呢?恐怕陈氏的祖先箕伯、直柄、虞遂、伯戏,都跟随胡公、太姬,他们的灵魂都已经来到齐国了。”

    叔向说:“是这样。即使是我们晋国也已经到了末世了。军马不驾马车,打不了仗,卿士们不去训练军队,晋侯的战车也没有合适的御者和戎右,军队里也没有胜任的长官。平民百姓穷困不堪,而王室贵族们却更加奢侈。道路上随处可见饿死人的尸体,而那些因女儿受宠爱而得到荣华富贵的人却越来越多。百姓们听到国家的法令,像躲避强盗一样四处躲藏。而栾、郤、胥、原、狐、续、庆伯,这样的八大世族的地位下降,竟与贱吏同列。国家政权已落入卿大夫的手中,百姓变得无依无靠,而国君却不知悔改,整日用享乐来掩盖忧患。王室这样衰微没落,还能持续到什么时候?谗鼎上有铭文说:‘即使国君每天以起来就办理国家大事,他的子孙后代也会懈怠无为。’何况还天天不肯悔改,难道能够维持长久吗?”

    晏子说:“那么阁下将来打算怎么办呢?”叔向说:“晋国的公族已经凋零殆尽了。我听说,当王室快要没落时,它的宗族会像树叶一样先凋落下来,那么王室也就跟着零落了。我这一宗,共十一族,现在仅有羊舌氏还存在罢了。我又没有有才干的儿子王室有没有严明的法度,如果有幸能够得到个好死,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怎敢盼望死后有祭呢?”
沙发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0:44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史学论坛 【…中国历史文选…】 (转贴)〈2〉

《左传·晋灭虢虞》
译文:

    鲁僖公二年春天,晋国大夫荀息请求把屈地产的马和垂棘产的玉璧送给虞国,以便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晋公说:“这马和玉璧都是我的宝物呀 。”荀息答曰:“如果可以向虞国借道灭了虢国,那么虞国可以继而灭之,那些送给他们的车和马,就像是存在我们设在外面的库府中。”晋公又说:“宫之奇在虞国。”荀息回答:“宫之奇这个人很懦弱,他不敢坚决进谏。而且它自幼与国君生活在一起,关系亲密,所以他的意见将不会被重视。”于是晋公让荀息向虞国借道,荀息对虞国国君说:“冀国不施德政,大军从虞国的颠 入侵,攻打瞑邑的三面城墙。鄙国伐冀而使冀受到损伤,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现在虢国也不施仁政,在边境地区以旅社为碉堡,侵扰我国南部边境地区。请允许我向贵国借道,来惩罚虢国。”虞公答应了,并且自己请求先去讨伐虢国。宫之奇进谏,虞公不听,马上就发兵攻打。到夏天时,晋国大夫里克荀息率领军队会同虞国军队,讨伐虢国,攻下了虢国的下阳城。
    鲁僖公五年秋天,晋公又向虞国借道以攻打虢国。宫之奇又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外部屏障。虢国若是灭亡了,虞国肯定也会跟从着灭亡。晋国不能招惹,外侵之兵不可忽视。一次借道已经很过分了,又怎能再来一次呢?谚语有云‘辅和车相互依存,嘴唇没有了,牙床就会受到寒冷。’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虞公说:“晋与我是同一宗族,他们怎么会残害我呢?”宫之奇回答说:“大伯虞仲,都是你的祖先。大伯没有跟从在父亲的身边,所以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他们都做过文王的卿士,对王室有功绩,受勋的记录藏在盟府。如今晋国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又怎么会爱惜呢?况且,虞国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为亲近吗?桓叔庄伯的族人又有什么罪呢?但却被杀戮,不就是因为他们是晋国受到威胁吗?亲近的宗族因为受宠而有威胁,尚且杀了他们,何况是我们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用的供品丰盛洁净,神灵必定依从我。”宫之奇回答说:“下臣听说,鬼神不亲近任何人,而只依从德行。因此《周书》说:‘上天没有私亲,他只帮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稻谷不芬芳,只有美德才芬芳。’又说:‘百姓不能改变祭物,只有德行能当作祭物。’这样说来,不是德行,百姓就不和顺,神灵也就不愿意享受了。申领所凭借的,就在于德行。假如晋国取得了虞国,而发扬美好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物去供奉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侯使者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逃跑了,并说:“虞国今年举行不了年终大祭了,成功就在这一次了,晋国不用另外出兵了。”
    八月十八日,晋侯围攻虢都上阳,向负责占卜的大夫卜偃询问:“我可以成功吗?”卜偃回答:“可以战胜。”晋侯又问:“什么时候?”答曰:“有一首童谣说‘丙子日的清晨,龙尾星看不清。军服威武美好,夺了虢国的旗号。鹑火星形如大鸟,天策星没有光耀,鹑火星下列成军阵,虢公将要逃跑。’日子将在九月底十月初的清晨,太阳在龙尾星之上,月亮在日策星之下,鹑火星在日月之间,就是这个时候。
冬季,十二丙子日初一,晋国灭掉虢国。虢公丑狂奔到京城。晋军回国,主宰虞国,趁机袭击,灭掉了它。



《诗经·豳风·七月》
译文:

七月流火.        七月火星偏西方
九月授衣.        九月女工缝衣裳
一之日觱發.       十一月北风呼呼吹
二之日栗烈.       十二月寒气刺骨凉
無衣無褐.        粗布衣裳都没有
何以卒歲.        怎样过冬心悲伤
三之日于耜.       正月农具休整好
四之日舉趾.       二月下地春耕忙
同我婦子.        关照老婆和孩子
饁彼南畝.        送饭南田充饥肠
田畯至喜.        田官老爷喜洋洋

七月流火.         七月火星偏西方
九月授衣.         九月女工缝衣裳
春日載陽.         春天太阳暖洋洋
有鳴倉庚.         黄鹂叽咂枝头唱
女執懿筐.         姑娘手提深竹筐
遵彼微行.         沿着墙边小路旁
爰求柔桑.         采呀采那嫩柔桑
春日遲遲.         春天日子渐渐长
采蘩祁祁.         采蒿人儿闹嚷嚷
女心傷悲.         姑娘心里暗悲伤
殆及公子同歸.       就怕公子看上把人抢

七月流火.         七月火星偏西方
八月萑葦.         八月割草好收藏
蠶月條桑.         三月动手修桑树
取彼斧斨.         拿起斧头拿起斨
以伐遠揚.         高枝长条砍个光
猗彼女桑.         攀着短枝采嫩桑
七月鳴鵙.         七月伯劳树上唱
八月載績.         八月纺麻织布忙
載玄載黃.         染成黑色染成黄
我朱孔陽.         我染红的最漂亮
為公子裳.         为那公子做衣裳

四月秀葽.         四月远志结子囊
五月鳴蜩.         五月知了声声唱
八月其穫.         八月庄稼要收割
十月隕蘀.         十月落叶随风扬
一之日于貉.        十一月把那貉子打
取彼狐貍.         狐皮剥下洗清爽
為公子裘.         好给公子做衣裳
二之日其同.        十二月大家聚一起
載纘武功.         继续打猎练武忙
言私其豵.         留下小猪自己吃
獻豜于公.         大猪送到公府上

五月斯螽動股.        五月里蚱蜢弹腿响
六月莎雞振羽.        六月里蝈蝈抖翅忙
七月在野.          七月蟋蟀野地鸣
八月在宇.          八月屋檐底下唱
九月在戶.          九月跳进房门槛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十月到我床下藏
穹窒熏鼠.          打扫垃圾熏老鼠
塞向墐戶.          泥好大门封北窗
嗟我婦子.          累完嘱咐妻和子
曰為改歲.          眼看就要过年关
入此室處.          赶快住进这间房

六月食鬱及薁.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
七月亨葵及菽.        七月里煮葵烧豆汤
八月剝棗.          八月把那枣儿打
十月穫稻.          十月收割稻米香
為此春酒.          把它酿成好春酒
以介眉壽.          祝贺老爷寿命长
七月食瓜.          七月采瓜食瓜瓤 
八月斷壺.          八月葫芦吃个光
九月叔苴.          九月麻子好收藏
采荼薪樗.          采些枯菜砍些柴
食我農夫.          是咱农夫半年粮

九月築場圃.         九月筑好打谷场
十月納禾稼.         十月庄稼要进仓
黍稷重穋.          谷子黄米加高粱
禾麻菽麥.          栗麻豆麦分开放
嗟我農夫.          叹我农夫命里忙
我稼既同.          大伙庄稼刚收完
上入執宮功.         又要服役修宫房
晝爾于茅.          白天出外割茅草
宵爾索綯.          晚上搓绳长又长
亟其乘屋.          急急忙忙盖物顶
其始播百穀.         开春要播各种粮

二之日鑿冰沖沖.       腊月里凿冰沖沖响
三之日納于凌陰.       正月里送进冰窖藏
四之日其蚤.         二月里取冰行祭礼
獻羔祭韭.          献上羔羊和韭菜
九月肅霜.          九月天高气又爽
十月滌場.          十月扫清打谷场
朋酒斯饗.          捧上两壶清香酒
曰殺羔羊.          宰了大羊和小羊
躋彼公堂.          踏上台阶进公堂
稱彼兕觥.          高高举起牛角杯
萬壽無疆.          同声高祝寿无疆
板凳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0:55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史学论坛 【…中国历史文选…】 (转贴)〈3〉

《礼记·礼运》(节录)
从前孔子参加了蜡祭的助祭人员。祭祀完成之后,孔子出去到观上面游玩,叹了口气。孔子的叹气,大概是哀叹鲁国吧。言偃在旁边,问道:“您哀叹什么呢?”孔子说:“公而无私之道的施行,和夏、商、周三代尤其英明的君主,我没有赶上,但却有记载。”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所以人们不只是亲近他们的亲人,不只是疼爱他们的子女,使老人能够安享天年,青年人能够不吝惜出力来侍奉老人、疼爱孩子,小孩能够被细心照顾,年老无妻、年迈无夫、年幼无父、年老无子以及残废、生病的人都能被赡养。男子有自己的职业,女子有好的归宿。财物,厌恶它被丢弃在地上形成浪费,却不是自己收藏;力气,厌恶它不从身上使出来,却不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闭塞没有发生,盗窃、造反作乱没有兴起,所以门从外面掩上却不关闭。这就是大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为一家私有。人们各自亲近他们的亲人,各自疼爱他们的子女。财物藏给自己,出力也是为了自己。把诸侯父死传子、兄死传弟作为礼制,把内城、外城、护城河作为坚固的屏障,把礼仪、道义作为纲纪。来使君臣关系端正,来使父子关系笃厚,来使兄弟和睦,来使夫妻和谐,来确立尊卑贵贱的制度,来划分田地的阡陌疆界、设立居住的闾里制度,来尊崇勇敢和智慧的人,来推重为自己的行为。所以阴谋因此兴起,而战争也由此兴起。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成为用这些制度治理天下的人中的佼佼者。这六位贤明的人,没有不郑重认真地对待礼的。用礼使君主处理得当的事情明白,用礼成全人民使他们诚信,使人民的罪过明白,使奖赏仁义成为定则,讲说人民使他们推让,把这些作为一定的纲纪给人民看。如果有不用这些制度的人,即使是居权势职位的人,也要把他罢免,人们都把他当作祸害。这就是小康。”



《墨子·非攻上》
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德,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德,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进行不道德的事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上是多么混乱啊。”
《吕氏春秋·上农》
译文:

    上古圣王之所以能够教导百姓,因为他们首先致力于农业。使百姓从事农业,不仅仅是为了开发土地资源,而是为了重视他们的思想修养。百姓务农就会质朴,质朴就容易使用;容易使用则边境安宁,君主的地位也就尊贵。百姓务农行为就稳重,行为稳重就少徇私谊;少徇私谊,公法就确立了,精力也就专注在农事上了。百姓务农,他们的财产就会丰厚,财产丰厚了,就不易迁徙,就会一辈子死守着居处,而不会有二心。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节,就会不听从号令,不听从号令就不能守卫国土,不能与敌作战。百姓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节,他们的财产就减少,百姓的财产少,就会轻易迁徙,轻易迁徙,那么国家有了灾难,他们就会存心避而远之,没有安居乐业之心。百姓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节,就喜爱耍小聪明,爱耍小聪明,就行为奸诈,行为奸诈就会钻法令的空子,把是当作非,把非当作是。
      后稷说:“古代帝王之所以从事耕织,就是要以此作为根本的教化。”所以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帝王祭祀用田,大夫和士子都有自己的具体工作。所以,农忙时城中见不到农民,以此用来教导百姓重视田地里的生产。后妃率领后宫九嫔在郊外养蚕,在公田里采桑。所以春夏秋冬都有芝麻纺织之事,以致力于对妇女的教化。所以男子不从事纺织却有衣穿女子不从事耕作却有饭吃,男女交换劳动成果,以繁衍生息,这是圣人定的制度。因此人们重视时令,珍惜光阴,不到年老不肯停止,不与疾病不肯休息,不到死不放弃农时。
     上等田,一人耕作能养活救人。下等田,一人耕作可养活五人。供养的人数可以增加,不可减少。一人经营,使人靠它养活,六畜的饲养都包括在其中了。这是充分利用地力的原 则。所以,农忙之时,不得兴土木,不得动员征兵,平民不得举行加冠礼及娶妻嫁女祭祀,不得聚众请酒;农民如不向上请示,不得私自雇工替自己耕作,因为这样会妨害农时。然后定制农业禁令。如果不是因为避免同姓婚嫁,男子不得外出入赘妻家,女子不得远嫁外乡,以此稳定务农的人。田野的禁令有五条:土地未经耕垦整治,不得从事把麻纤维劈开接搓成线的劳作,不得出粪下田;为达到成年的,不得管理园圃;劳力不够的,不得在田地里挖开沟渠而耕作;农夫不得经商,不得干其他的事:因为这些会妨害农时。然后要制订四时的禁令:非规定时间,不得到山中砍伐树木,居住在湖泽地区的人,非规定时间,不得烧灰除草,非规定时间,不得将捕捉禽兽的器具带出家门,非规定时间,除掌管船只的官员以外,他人不得借故驾船入泽,因为这些会妨害农时
     如果百姓不致力于农作,家畜就会被没收。国家不易治理之处,以农工商三业之人都不专心从事本业工作为甚。这就叫做背弃了根本,违反了法度,就会招致灭亡。凡是百姓身高七尺以上的,都分属农工商三个部门。农民种植庄稼,工匠制作器具,商人经营货物。如果农时与农事不相一致,这就叫做“大凶”。因为土木工程而占用农时,这就叫做延误农时,农民就会忧愁不断,就会没有收成。因为兴修水利而占用农时,本来是件好事,没有收成还要继续作乐,四邻敌国就会来肆虐。因为战事而占用农时,这叫做凶厉。灾祸的形成是由于全年没有收成,不从事农业生产所致。屡屡侵占农时,严重的饥荒就要来到。田野上遗弃着无人使用的农具,作国君的却谈笑歌舞,夜以继日,势必损失大量的粮食。他们都只知道追求末事,而不知道以农为本这一真谛。

《荀子·天论》
译文:

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因为圣明而存在,也不因为桀的暴虐而消失。适应它用正确的治理措施来治理则天下安平,但违背它的规律,实施错误的措施则天下动荡。

努力进行农业生产并且省吃俭用,那么老天就不能使他们贫困;准备好充足的生活资料并且生产能够根据四时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们患病;遵循自然界的法则并且没有任何差错,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们遭遇灾祸。所以水旱灾害不能使他们饥饿,严冬酷暑不能使他们患病,自然界的怪异事件也不能使他们遇到灾祸。荒废农业生产并且奢侈浪费,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们富有;没有充足的生产资料并且不根据四时的变化而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们健全;违背自然界的法则笔并且胡乱行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们安乐。因此,水旱灾害没有到来但已经受饥饿之苦,严冬酷暑没有迫近但已经患病,自然界的怪异事情没有到来就已经灾祸连天。遇到的天时与社会安定时期一样,但是所遇到的灾祸却与治世不同,这不能够埋怨天,是他的做法造成这样的。因此,能够了解天与人的不同职分,就可以称得上是圣人了。

没有做事但已经完成,没有要求但已经实现,这就叫做自然界的职能。这样,即使他的思想很深远,但不强加考虑,即使圣人很广大,也不强加能力,即使很精微,他也不祥加考察,这样就叫做不与天争夺职分。天有四时的变化,地有众多的物资,人有治理的能力,这样就能够相互配合。放弃使天、地、人相互配合的主观努力而希望让天地与人相互配合的好,就让人十分不解了。星星随着旋转,日月交替照耀,四时一个接一个运行,阴阳相互配合,风雨普遍降下。天地万物各自得到它们的配合才能生存,各自得到其所需求的东西才能实现,它的形迹没有显现出来但功效显现了,这就叫做神。都知道其已经完成了,但不知道其内在变化,这就叫做天生的功效。只有圣人才不求了解天的运行。自然界的职分已经确立,其功效也已经完成,人的形体存在后精神才生成,爱好厌恶、喜怒哀乐都藏于此中,这就叫做天生的性情。耳目鼻口身体,功能各有不同,与外物接触而不能相互代替,这就叫做天生的感官。心脏居于胸腔的中心位置,来统帅五官,这就叫做天生的君王。财货不是人类的而供养人类,这就叫做天生的物资。天养顺应人们的需求为福,违反人类的需求为祸,这就叫做天生的政策。使天君昏暗,使天官混乱,放弃天养,违背天政,背离天情,导致天功的丧失,这就叫做大大的灾祸。圣人清理好天君,整理好天官,齐备好天养,顺应天政,培养其天情,以来成就其天功。这样,就知道了他做的,知道了他不做的,那么天地就尽其职守而万物就被役使。他的行为尽了治理的责任,他的生活资料全部适合,他的生命没有受到伤害,这就叫做了解天道。所以,才能高超的人在于他不做那些不应或者不能做的事情,富有智慧的人在于他不考虑那些不应或不能考虑的事情。所追求天道的人,因为其现象显现而可以预期的了;所探讨地的人,因为土地的生长条件已经显现出来而可以耕作了;追求四时变化的人,因为其次序已经显现而可以从事生产活动;追求阴阳变化的人,因为其调和的条件已经显现而可以治理了。任用人来掌管自然现象方面的事物,而圣人就来掌握自然的运行变化法则。

治世和乱世,使天的缘故吗?曰:日月星辰历象,这是禹和桀的时候都相同的,而大禹是是治世,桀是乱世,由此可见,治世和乱世不是天造成的。难道是四时吗?曰:万物都是萌芽繁盛于春夏,而收获蓄养于秋冬,这也是禹与桀时所相同的,禹是治世,桀是乱世,由此可见,治世和乱世不是四时的缘故。难道是地的缘故吗?曰:有土地的就可以生存,没有的就只有死,这又是禹和桀时相同的,禹是治世,桀是乱世,治世和乱世不是地的缘故。《诗》曰:上天生成了一座高山,太王开辟了它。太王死后,文王使之安定下来。就是这个道理了。

上天不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停止冬天,大抵也不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停止广大,君子也不因为小人吵闹喧哗的声音而停止正义的行为。上天有其规律,大地有其法则,君子有其行为规范。君子遵循其常规,而小人计较一些狭隘功利。《诗》曰:没有违背礼仪,为什么顾虑一些人的言语呢。就是这个道理呢!

流星陨落,树木悲鸣,整个国家的人都感到害怕。曰:这是什么啊?曰:没有什么。只是天地的变化,阴阳的运行,罕见的事物到来罢了。感到奇怪是可以的,但是畏惧就不行了。这是因为日月的圆缺,风雨到来的时候不同,奇怪的星偶然遇到,这种情况没有那个时代没有的。君上圣明而政治清明安定,这种情况即使是同时发生,也没有什么大碍;君主昏庸而政治黑暗,这种情况即使没有一件到来的也没有什么好处。星星的陨落,树木发出声音,只是天地的运行,阴阳的变化,罕见的事物到了罢了。奇怪是可以的,但是畏惧就是不必的。

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一件事物来役使呢?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天来使用它呢?期望时候的来临而等待它,哪里比得上顺应四时而役使它呢?依赖物资而过多赞美它,哪里比得上充分展现自身的才能来使它增长呢?想得到事物而充分的役使它,哪里比得上搞好治理而不使它失去呢?寄希望于事物生长的条件,哪里比得上帮助促进事物的生长呢?所以,抛弃人的主观努力而完全寄希望于天,则失去了万物的真性情!
地板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1:05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史学论坛 【…中国历史文选…】 (转贴)〈4〉

《管子·牧民》
译  文:

    凡是拥有国土治理人民的君主,要注重农业生产,保证粮食储备。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会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居住。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遵守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关荣和耻辱。君主的服用符合法度,六清就可以团结;国家的四维(礼、义、廉、耻)能够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因此,减少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奢侈;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顿四维;教诲人民的根本方法,则在于:尊敬鬼神、祭祀山川、敬重宗庙和宗亲故旧。不注意天时,财富就不会增长;不注意地利,粮食就不会充足。田野荒芜废弃,人民就回不务正业。君主挥霍无度,人民就胡作妄为。不禁止奢靡,人民就放纵淫荡。不堵塞这两个根源,犯罪的人就多了。不尊敬鬼神,人民就不能感悟;不祭祀山川,威令就不能远播;不敬重祖宗,老百姓就回犯上作乱;不尊重宗亲故旧,孝悌就不完备。四维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
    以上所讲的是治国法度。

      国有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不稳;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颠覆;缺了四维 ,国家就会灭亡。不稳还可以扶正,危险还可以挽救,颠覆还可以再起;只有灭亡了,那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什么是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统治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会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乱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以上所讲的是四维。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之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要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要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要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要使他繁育生息。应为我能事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他们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危难;我能使他们繁育生息,他们就不惜为我牺牲了。所以,靠刑罚是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怕的,靠杀戮是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的。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统治者的地位就危险了。因此,满足人民的上述四种愿望,书院的自然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延误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以上所讲的是四顺。   

      把国家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把财货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把政令下达在好像流水的源头上。把人民安排在无所争议的岗位上。向人民指出犯罪必死的道路。向人民敞开立功必赏的大门。不强干办不到的事。不追求得不到的利。不可立足于不可持久的地位。不去做那种不可重复的事情。
      所谓把国家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就是把政权交给有道德的人。所谓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就是要努力从事农业生产。所谓把财货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就是要种植桑麻不去做那种不可重复的事情。所谓把政令下达在好像流水的源头上,就是要政令顺应民心。把人民安排在无所争议的岗位上,就是要各尽其所长。所谓向人民指出必死的道路,就是刑罚严厉。所谓向人民敞开立功必赏的大门,就是要奖赏信实。所谓不强干办不到的事,就是要度量民力。所谓不追求得不到的利,就是不强迫人民去做他们厌恶的事情。所谓不可立足于不可持久的地位,就是不贪图一时侥幸。所谓不去做那种不可重复的事情,仅仅是不欺骗人民。这样,把政权交给有道德的人,国家就能安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民食就会充足。种植桑麻、饲养六畜,人民就可以富裕,能做到政令顺应民心,威令就可以行通。使人民各尽所长,用品就能齐备。刑罚严厉,人民就不去干坏事。奖赏信实,人民就不怕死难。量民力而行事,就可以事无不成。不强迫人民去做他们厌恶的事情,欺诈作假的行为就不会发生。不贪图一时侥幸,人民就不会抱怨。不欺骗人民,人民就拥戴君主了。
      以上所讲的是十一经。

      按照治家的要求治理乡,乡是不能治好的;按照治乡的要求治理国,国是不能治好的;按照治国的要求治理天下,天下是不可能治好的。应该按照家的要求治家,按照乡的要求治乡,按照国家的要求治理国家,按照天下的要求治理天下。不要因为姓氏不同,不听取外姓人的意见;不要因为不同乡,不采纳外乡人的办法;不要因为不同国,不听取外国人的主张。象天地对待万物,没有什么偏私偏爱;象日月普照一切,才算得上是君主的度量。
      

《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
     商君是卫国宗室的旁支的公子,名鞅,姓公孙,它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青时喜好法学,给魏国的国相公叔座当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但还来不及向魏王推荐。恰好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前来看望,说:“你的病如果有什么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啊?”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青,但是一个奇才,希望大王把国家都交给他。”魏王默不作声。当魏王要走的时候,公叔座让左右的人退下并对魏王说:“大王如果不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出国。”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座又叫来公孙鞅向他道歉说:“今天大王问我谁可以担任国相,我推荐了你,但从大王的神色看却不会同意我的。我站在臣子的立场上应先效忠于大王然后才考虑臣下,所以我对大王说如果你不用公孙鞅,那就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你赶快走吧,不走就会被逮捕。”公孙鞅说:“他大王不能采纳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不走。魏惠王离开以后,对左右的人说:“公叔座病得真厉害,真让人伤心,想要我把国家托付给公孙鞅,岂不是太荒唐了!”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内寻求贤才,打算重振秦穆公时的霸业,向东收复故地。他就向西去了秦国,凭借孝公宠爱的一个姓景的太监的关系求见了孝公。孝公接见了卫鞅,让他讲了很久,孝公却不时地打盹,根本听不进去。会见结束后,孝公恼怒的对景监说:“你的客人是个胡说八道的家伙,怎么能用他!”景监回来责怪卫鞅。卫鞅说:“我劝说大王成就帝王之道,他却不能理解。”五天后,卫鞅再次请求接见。卫鞅第二次见孝公时,把治国之道讲得更加动听,但是仍就没切中要害。会后孝公又一次责备了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王道去打动大王,可他还是听不进去。请你让他再一次接见我。”卫鞅又一次见了孝公,孝公对他有了好的印象,但仍没用他。会见以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还不错,可以和他谈谈了。”卫鞅对景监说:“上次我用霸道来说服大王,看来他的意思是打算用我了。如果能再一次接见我,我就知道该讲些什么了。”于是卫鞅又见了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地就把跪地的双膝一点一点向前移动。说了几天都还不厌烦。景监说:“你怎么打动我们的君王,我们的大王很高兴。”卫鞅说:“我劝大王采用帝道以便比拟尧、舜、禹的业绩,可是大王说:‘太久了,我可等待不了。况且贤明的君主都是当他们在世的时候就名扬天下了,我怎能郁郁的等上几十甚至几百年来成就帝王之业呢?’说以就用强国之术去打动他,大王听了非常高兴。不过这样就难以比拟殷周的德行了。”
     孝公用了卫鞅以后,卫鞅想实行变法,但是秦王担心天下的百姓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没有决断不能成名,做事犹豫不决不能成功。况且有超过一般的人本来就被世人所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受一般人的诋毁。愚蠢的人在成事后还糊里糊涂的,聪明的人在事先就能看出苗头。不能和百姓一起商量新事业的开创,而只能与他们坐享现成。讲究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一半世俗的见解,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会同大众商量。所以圣人认为如果强国,就不应当效法旧制;如果可以利民,就不应当遵循古礼。”孝公说:“好。”甘龙说:“不对。圣人不改变旧俗而另施教化,明智的人不会改变旧法而治国。依循人民的习俗来教化,不花多大的力气就可以成功;沿袭旧法来治理,官吏习惯,而人民也会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一般人安于旧俗,读书人则局限于书本。因此这两种人让他守法是可以的,不能让他们讨论的是常法之外的变革。三代采用不同的礼制却都能称王。五霸实行不同的法制却都能称霸。聪明的人能制定法律,愚笨的人只能遵守法律;贤明的人改革礼制,不贤的人只能拘泥于旧礼。”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法;没有十倍的利益就不改换器物。仿效旧法没有错误,遵循旧礼不会变邪。”卫鞅说:“治理国家不能老用一个办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和周武王不遵循古法而称霸天下,夏桀和殷纣不改变礼制而亡国。反对古法的不一定应受非议,而遵循古礼也不一定应受赞扬。”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定下了变法命令。
    下令把居民编为一伍和一什,相互检举揭发,实行连坐。不揭发的人一律腰斩,告发奸人的于杀敌斩首受同样的奖励;藏匿奸人的与投降敌人的人一样受到惩罚。百姓有两个男丁却不分家的,交纳两倍的赋税。有军功的人,各按功劳的大小授予爵位。进行私人之间的争斗的人,各按情节的轻重给予不同的刑罚。致力于农业的生产,辛勤耕织而多交粮食布帛的可以免除他本身的劳役。从事商业及因懒惰而变穷的人一律收为奴隶。国君家族的成员没有军功的,不得登记在王族的薄册中,明确尊卑、贵贱、爵位、官职的等级,各按军功大小的不同来分别等次。占有田宅的、奴隶、衣服的不同来区分人的等级。有功的显赫尊荣,没有功的即时富有也没有什么荣耀尊贵。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颁布,害怕人民不相信,于是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广求民众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十金。人民都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又说:“能搬的人奖励五十金。”有一个人试着去搬了,就给予了五十金,以表明令出必行。最后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法令在人民中执行了一年,秦国的民众跑到国都来诉说性法令不便的数以千计。此时正好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法令之所以执行的不顺利就是因为上面的人就犯法。”将以法治太子的罪。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便加刑,就对他的老师公子虔施加了刑罚,对另一个老师公孙贾施加了鯨刑。第二天,秦国人都遵从了法令。实行十年以后,秦国人都很满意,路上有人丢了东西也没人捡,山林里也没有盗贼出没,家家都能自给,人人都很富裕。人民都勇于为国家战斗,不敢为私仇相斗,乡村和城市的社会秩序都很安定。最初说法令不便的秦国人来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教化的人”,都迁到边疆去戍城。然后人民再没有敢议论新法的。
     于是提升卫鞅为大良造。带兵围攻为国的安邑城,是安邑归降。过了三年,他在咸阳兴建了宫殿和城阙,秦国的都城从雍迁徙来。下令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的必须禁止。集中小的乡镇村庄合并为县,设置了县令和县丞,一共三十一个县。又废除井田制的田埂地界,使赋税的收入平衡。统一了度量衡。这样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法,被判割掉鼻子。过了五年,秦国开始富强,周天子把祭祀用肉赐予秦国,各国诸侯都来祝贺。

《史记·商君列传》(下篇)
第二年,齐国在马陵打败了魏军,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杀死了魏国将军庞涓。    马陵之战后的第二年,卫鞅劝秦孝公说:魏国对于秦国来说,就如同一个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不是魏国并吞秦国,就是秦国并吞魏国。这是为什么呢?魏国地处险要的中条山以西,在安邑建都,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占了函谷关以东的有利条件。当条件有利时,魏国就向西入侵秦国;条件不利它就向东发展,攻取土地。现在因为孝公您的贤明圣德,秦国以此而强盛起来。而魏国去年被齐国大败,依附它的诸侯都背叛了它,秦国可以趁此时机去讨伐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大军,就会将国都徙往东方。魏国一旦东迁,秦国就可依凭黄河、崤山的地理优势,向东抑制诸侯。这是成就帝王之业应做的事。孝公认为卫鞅说得很对,就派他率领军队出征伐魏。    魏国派出公子卬率军迎击秦军。两军相互对抗之际,卫鞅送信给公子卬,信中说:“我以前和公子卬你的交情很好,现在我们成了秦魏的将领,我不忍心和你互相攻战,想和你单独见个面商量结盟,大家就可以畅饮一番然后罢兵,让秦魏两国都能得到安宁。”公子卬相信了卫鞅而与他会盟。会盟后公子卬参加饮宴,卫鞅埋伏下的兵士忽然冲出来袭击并俘虏了他。秦军进攻主帅被俘的魏军,把魏军都打败了才凯旋回国。魏惠王因为魏国数次被齐国和秦国打败,国内人口、财物都大为减少,国家日渐被削弱而非常担心,于是派使臣割让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土地献给秦国来和秦国议和。魏国也将都城由安邑迁往大梁。梁惠王说:“我真是后悔没听公叔痤的话啊。”    卫鞅打败魏国凯旋而归,秦国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卫鞅作他的封邑,从此,卫鞅被人称为商鞅。    商鞅在秦国作了十年的丞相,秦国的王室贵族大多对他都有怨恨。    一次,隐士赵良拜谒商鞅。    商鞅说:“我能够和你相见是通过了孟兰皋的介绍。现在我希望能够和你结交位朋友,可以吗?”    赵良说:“这件事我不敢答应。孔子曾经说过:‘举荐贤能而受百姓拥护的人应该被提升,聚集德操不好的人而可以成就王业的人也要罢退。’我德操不好,所以不敢答应你的要求。我听人说:‘不该拥有的权位而拥有就叫做贪位,不该享有的名望而享有就叫做贪名。’我接受了你的情义,担心自己成为一个贪位贪名的人,所以不敢答应你。”    商鞅问:“你不满意我对秦国的治理吗?”    赵良说:“能听取人们对自己的意见可以称为耳力好,能够省察自身可以称为眼力好,能够克制自己才可以称为强。虞舜说过:‘自我谦卑的人应该受到尊崇。’你不如说说虞舜这么说的原因,就不用问我了。”    商鞅说:“从前秦国在西方受戎翟影响,行的是戎翟的风俗,父子之间没有伦常分别,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我设定制度,更改了风俗,使百姓知道男女之别,大建城郭宫室,把秦国治理得像鲁、卫等中原国家一样文明。你看看我治理秦国的业绩,我和五羖大夫比起来谁更贤能呢?”    赵良说:“一千张羊皮也没有一块狐腋贵重,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也比不上一个敢于正色直言的人。周武王因为有抗言直谏的臣属而是周昌盛,殷纣王因为臣下缄默不敢直言而使得国家灭亡。你如果不认为武王的做法是错的,那么我请求能够每天对你正言进谏而不被责怪,可以吗?”    商鞅说:“俗话都这样说:外表粉饰的话如同花朵,正直的话才是果实;逆耳的话如同良药,甜言蜜语带来的才是病痛。你如果真的肯每天对我正言进谏,这会是我的良药。我会像侍奉老师一样适逢你,你又何必推辞呢?”    赵良说:“五羖大夫原来是楚国的下等人,他听说秦穆公很贤明而希望谒见穆公。但他没有去秦国的盘缠,于是就把自己卖给了秦国的客商,在秦国穿粗布衣服,饲养牛群。一年后穆公知道了他的贤能,就大力提拔他这个饲养牛群的卑贱之人,让他担任秦国的丞相。秦国人对这件事人心欢悦而并不怨怼。五羖大夫在秦国担任丞相六、七年,秦国东伐郑国,三次帮助置立晋国国君,制止了一次楚国的祸害;在国内施行教化,使得巴国派人来进献贡品;秦国对诸侯施以恩德,周围的戎族都前来臣服。由余听说了秦国的状况,叩击关门前来投奔。而五羖大夫身为秦国的丞相,即使身体劳累也不乘可坐的安车,天气热了也不再车上装车盖。他在国内出行,不用随从车辆,不带防卫武器。他不宣扬自己的功绩名望,但他的德行却传于后世。五羖大夫死以后,秦国无论男女都为之流泪,孩童们都不唱歌谣,舂米的人也不喊号子,以此来悼念他。这都是因为五羖大夫高尚的品德啊。    现在你之所以能够见到秦王,是因为秦王宠信的景监作了引荐的主人,用这样的途径是不能取得好名声的。你在秦国为相,不为百姓造福,而是大建宫阙,这算不上是为国家建立功业。你惩罚了太子的师傅,用严刑峻法来残害百姓,这是在急剧祸患啊。用教育来教化百姓要比简单的行政命令更能深入人心,百姓效仿上面的所作所为要比执行命令快得多。你又具有封地而南面称君,天天用心法来约束秦国的贵公子。《诗经》里说:‘看那老鼠有躯体,做人反而无礼仪;做人如果不讲理,为何还不快点死!’从这句诗来看,我实在不敢住你长寿啊。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你又杀了祝懽,黥了公孙賈。《诗经》里还说:‘得人心者能兴旺,使人心者定灭亡。’上面这几件事,都不是能够得人心的。你每次出门,随从的车子都有十几辆,装载着全副武装的卫士,身强体壮的保镖寸步不离,持矛执戟的武士在车两旁护卫。这些措施哪怕少了一项,你就不敢出门。    《尚书》里说:‘凭借德行的人自会昌盛,依赖暴力的人必致灭亡。’你现在的处境危险就如同朝露一样会转眼即逝,还想什么延年益寿呢?不如把於、商等十五座城邑还给秦,你自己退隐山林,躬耕陇亩,劝秦王征召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士,赡养孤老,抚育孤儿,尊敬父兄,对有功者论功行赏,尊重有德之士,这样可以令你稍保平安。你如果还贪恋商、於的富庶,在秦国享有独揽大权的尊荣,继续让百姓对你积怨,有朝一日现在的秦王身有不测而不再当朝,难道在秦国想捕杀你的人还少吗?你丧身的日子简直是顷刻之间就可到来啊!”    但是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    五个月之后秦孝公逝世,太子继位为秦王。    公子虔一类的人告发商鞅将要造反,秦王就派人去逮捕商鞅。    商鞅逃到边关,想在一家旅店住下。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说:“商君定立的法令规定,如果让没有证件的人留宿住店,店主也要因旅客所犯的罪而受到连坐。”商鞅长叹道:“唉,制定新法的流弊竟到了这种地步!”    于是商鞅又逃往魏国。魏国人恨他从前欺骗公子卬而打败魏军,拒绝接纳他。魏国的人说:“商鞅是秦国的叛贼,秦国现在很强大,他们的叛贼逃到魏国,如果不把商鞅送回去的话,恐怕不行。”于是魏人把商鞅送回秦境。    商鞅再次回到秦国后,奔到商城,和他封地内的部属率兵向北攻击郑地。秦王出兵进攻商鞅,在郑的渑池将他杀死。秦惠王把他的尸体车裂来示众,说:“你们可不要像商鞅一样反叛国家啊!”于是诛灭了商鞅全家。    太史公评论说:“商鞅他的本性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考察他曾经想用帝道、王道的治国之术来求取秦孝公的重用,他只是想借用这些学说,而不是真的理解,帝王之道也不是他残忍狙诈的本性。况且商鞅因为孝公身边的宠臣才被重用,他对公子虔施刑,欺骗魏国的将领公子卬,不听从赵良的劝告,这些都足以说明商鞅本性缺少恩义。我曾经读过《商君书》中的《农战》、《开塞》等篇章,书中所写的正与商鞅本人的行事相类似。他最终在秦国得到的是恶名,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5#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1:21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史学论坛 【…中国历史文选…】 (转贴)〈5〉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译文:

    永宁寺,是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令人修建的。(这寺)坐落在宫城南边的正门一里外供皇帝出入经过的街道西面。这个寺的东边是太尉府邸,西面对着永康里街,南边便是昭玄曹,北边与御史台为邻。

寺中间有一座九层浮屠塔,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整个塔高九十丈。塔顶的柱高十丈,离地面有千尺的距离。虽距离京师有百里远,但(在京师)已能隐约看见它。初修建时打地基一直到深土下,发现三十躯金像。太后认为这是佛法的征兆,告诫她修塔花费过度。柱子上由一个金宝瓶子,可以装下二十五石的东西。宝瓶下有承漏金盘三十层,周边都镶垂着金铎,又有铁锁四道,引 着柱子指向浮图。四角的锁上也有金铎,铎有一可容纳一石粮食的瓮般大小。浮图共有九级,每一个角都悬有金铎,一共有一百二十个铎。浮图有四面,每一面有三扇门和六格窗,门都是朱漆的。扉扇上,有五行金钉,十二扇门二十四格窗,一共有五千四百枚金钉;又用金锁来做门上用以衔锁的兽面底盘锁钮。用尽了所有的功夫来做土木功夫,想尽了所有精巧的造型。(形容建塔工程之大,造型之巧)百姓来此拜佛求事所有的活动非常的精妙,简直不可思议。彩绘的柱子,金掣的锁钮,(华丽)让人惊讶。在有大风的晚上,宝铎也随和着鸣叫,铿锵的声音十余里外也能听见。

浮图北边有一所佛殿,形状像太极殿。殿中间有一躯长八丈的金像,殿里有十躯金像,彩绘的像三躯,金线织成的像五躯,玉像二躯。(这些像)做工精巧,当时没有可比的。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饰的屋梁,粉刷的墙壁,镂刻着图纹的门,雕饰着花纹的窗户,很难用笔墨形容。柏松等各种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遮掩了屋檐;丛生的竹子,散发香味的草,铺满了台阶。因此常景碑上说:“即使须弥山的宝殿,高幢之所,也比不过这里。”外国所献的经像,都藏在这座寺里。

寺院墙壁都是用短椽加瓦覆盖做成的,就像今天的宫墙。院四面各开有一门。南门有三层楼,三条道,门高二十丈,形状像今天皇宫的正南门。绘有云气仙灵的图画。墙上饰有的金制的青锁链,色彩辉赫华丽;门两侧有四力士,四狮子雕饰,用金银,珠玉装饰,美盛而鲜丽明亮,世上从未听过。东西两门,也是这样的建筑,不同的是,只有两层楼。北门只有一道,上面门有楼,像学宫的外门乌头门。四座门外,种植了青槐,引青水横贯其间,路过京郊的行人,很多都在此遮蔽阳光。路上因行人而轻的尘土,就像云起的样子;清风送来的凉意,难道非得借助手中的纸扇。(描写行人树下歇凉的情形)

装饰完后,魏明帝和太后一起来寺。他们把宫内视为 掌中之物,巡视京城就像自家一样方便。衔之(人名)与河南尹胡孝世一起登寺,下面来的官吏如云雨般多。这时刚巧有西域僧菩提达摩,波斯国胡人拜寺。他们说:“活了一百五十岁,历经了很多国家,但此寺的精丽,连印度也是比不上的。西方极乐世界 也是没有的。”口中唱着“南无”,合掌一连几日。


〈通典·选举典·历代制下唐代科举》
译文:


在唐朝,地方向朝廷举荐人才的方法,大多继承隋朝制度。户数超过四万的上郡每年推举三人,户数在二万到四万之间的中郡每年推举两人,户数不到二万的下郡每年推举一人。若有才能卓越的人,则不一定按照这个规定。常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六种。中央和地方都有学校。每年仲冬之际,郡县职掌学馆的官吏们都要考核完成学业的人。长官会聚下属官吏设宴席,陈礼器,摆酒肉,备音乐,为即将举荐到朝廷的贡士们送行。大家唱着《鹿鸣》这首歌,邀请德高望重的长者,按照年龄大小排列位次,共同宴饮欢庆。酒宴结束之后,到朝廷应试的人与计吏同赴京师。不在各级学校学习而学业有成的人,向所在郡县提出书面申请,经考试合格后由各郡随进贡物品送到京师,称为乡贡。原来规定上,中,下郡分别举荐三,二,一人的限制,实际上是不固定的。(考生送)到尚书省后,先由户部汇总审核,然后将文书承送到考功,进行课试,考试合格的称为及第。《唐律》规定:“各郡举荐的考生不如所称颂的那么好,或者没有举荐应当举荐的人,上述情况出现一人,该地(包括州,郡)长官就得受刑一年,两人则罪加一等,但徒刑期限最高不超过三年。”


科举创立之初,秀才科等第最高。考试内容为试方略策,即对试题中提出的有关国家治理方面的问题发表见解,共有五道题。考试成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贞观年间,出现所举之人考试不合格的情况,(他所在州的)长官因此受刑,秀才科由此废弃。从此,书生们仅仅趋向明经,进士二科。最初,只试方略策。贞观八年,下诏进士加试经,史一部。调露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奏请明经,进士二科都加试帖经。此后,又加《老子》,《孝经》,使考生们通习诸书。永隆二年,下诏明经科帖经十道正确六道为合格,进士科则试杂文两篇,文律通畅者才能进行试策。载初元年二月,武则天在洛阳城的宫殿以政事,经义考问贡士,几天后才结束。殿试从此开始(设立)。长寿二年,武则天自己撰写《臣轨》两卷,下诏命令贡举诸生诵读学习,并废除《老子》。长寿三年,(武则天)下诏,要求在正月初一朝见群臣时,举人也排列于各地呈献的土特产前,以此充实朝廷。


长安二年,(武则天)诏令人们练习武艺。然后,每年按照明经,进士的方法(选举武艺高强的人以举荐到朝廷),设酒宴饯行,并(将他们)送到兵部,(称为武举)。武举的内容如下:在布帛上由内到外套画五个圆圈,并将它置于用土筑成的箭靶上,让武生们排列坐在距箭靶105步的地方,拉弓射箭,这就是长垛。又掘土并堆为矮墙,其长度与箭靶相当,并用皮缝合为鹿的形状,共两个,分置于土墙之上。武生们骑马向其射箭,称为马射。又砍木做成人像,并将方版顶在(木头人)头上,共置四个,并列于矮墙之上,武生们骑马进入矮墙,挥动木枪左右撞击,将方版击落但不能让人跌倒,称为马枪。(以上各种考试)都以动作轻捷灵便,表演纯熟精彩又能射中目标为上。同时还通过步射,穿札,翘关,负重,身材,言语等各科进行考察选举。(以上诸科)一共得到五个“上”的为及第。除此之外还有平射之科。不论从事何种劳作,考试成绩优秀的就授予官职,成绩略差的也根据类别升迁。同时在乡间闾里放置木马,教人们学习骑马。


神龙二年二月,下诏科举停考《臣轨》,(考生们)依旧诵习《老子》。


开元八年七月,国子监副长官李元璀上书说:“〈〈三礼〉〉,〈〈三传〉〉以及〈〈毛诗〉〉,〈〈尚书〉〉,〈〈周易〉〉等,都是圣贤精微深奥的旨意,民众教授学习,一定事关久远,则圣人之道也不会被败坏废弃。如今(人们)学习明经(诸科),主要为了取得做官的资格,由于〈〈礼记〉〉文字少,大家都争相诵习。〈〈周礼〉〉是治国安邦的法则,〈〈仪礼〉〉是庄严肃敬的楷模,〈〈公羊传〉〉,〈〈毂梁传〉〉为历朝历代所诵习,如今两个国子监及州郡(诵习除〈〈礼记〉〉之外的学生)都因为没有学伴讨论切磋而只能孤独地学习,四经(即〈〈礼记〉〉〈〈周礼〉〉〈〈公羊传〉〉〈〈毂梁传〉〉)即将废绝。事关教育,不可因循(旧俗)。请停止大,中,小经搭配学习的做法,以及贡生考试之日大,中,小经搭配考察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四经,并请允许十道帖经做对五道就为合格。以此开导鼓励,则四海之内均诵习九经,(圣人之道的流传)也就详尽完备了。”(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元)二十一年,玄宗重新注释〈〈老子〉〉,下诏天下每年举荐贡士(的考试)废除〈〈尚书〉〉,〈〈论语〉〉的试策,同时加试《老子》。(开元)二十四年,下诏贡举由礼部主持,由礼部副长官侍郎掌管。废除经策十条,命令回答时务策(即当世要事的对策)三道,选择有文理的人,给予合格。至于进士科,则罢废小经,只帖大经十条,录取帖经正确四个以上的人,然后按照陈例考察杂文与试策,(文章)通畅有理为合格。其中明经科帖经正确五个以上,试策杂文没有不通的人,进士中有精通一史而且试策十条做对六条以上的人,呈报皇帝,听凭皇帝处理。进士诸科录取完毕,将所试杂文及试策送到中书门下详细审核。


玄宗开始扩大道家思想影响,(开元)二十九年,于京师设置崇玄馆,各州设置道学,生徒(与传统科举的贡生)有区别,称为道举。


举荐部门的考试方法如下:帖经,即掩盖所习经义的两端,中间只露一行,将纸剪裁为帖,共帖三个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十道题)正确四个,五个或六个为通过。明经考察一部大经以及〈〈孝经〉〉,〈〈论语〉〉,〈〈尔雅〉〉,所帖各有区别。帖经通过后进行口试,一经问十义,六个正确为通过。口试通过后进行试策,共试三条。三试(帖经,口试,试策)都通过的为合格。进士所考科目为一部大经和〈〈尔雅〉〉,帖经通过后,试文,诗赋各一篇,通过后进行试策,共试五条。明法科试律,令各十条,试策十条,全部通过为甲等,通过八条以上为乙等,七条以下的不合格。属于小学,文字科目的考察〈〈说文〉〉,〈〈字林〉〉共十帖,口试没有固定限制,全部通过的为合格。属于数学科目的考察〈〈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坠术〉〉,〈〈辑古〉〉,贴各有区别,兼考问大义,全部通过的为合格。凡是各科有能兼学的则额外嘉奖,不在固定限制。


根据法律规定,考试(成绩的)等级秀才,明经二科共分四等,进士,明法二科共分二等。然而秀才之科废弃已久,虽然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等,进士有甲乙二等,但自从武德以来,明经只有丁等,进士只有乙等而已。


考试之前,命举人拜谒孔子,有司卜算考试日期,预先在国学进行各种准备,宰辅以下的官员都会聚视察,广泛征集众人意见,讲学讨论之后退回礼部。考试那天,重兵严防,用草席和带刺的业木将考场围起,搜查考生衣服,盘问进出的人,以防假冒失实。进士大概有千人,及第的一百人里只有一两个,明经翻了十倍,合格的十个中有一两个。


制举取士不设固定科目,根据不同的标准广泛访求举荐有各种特殊才能的人。考试在殿廷举行,天子亲临视察。考试结束,密封姓名进行审阅,文策优秀的人授以显要官职,成绩稍差的人给予做官资格。开元之后,天下太平安定,士人不论贤明或不孝,都以不因文章显达为耻,应诏参加科举的人,多则两千人,少也不下千人,然而录取的一百人中才有一个。


《明史·刑法志》
明史   刑法志
    明代创制的刑法中,不符合先代之制的有廷杖、东西厂、锦衣卫和镇抚司狱。以上所列的这些刑法,杀人至惨,不在常法之内。它们在有明一代持续实行,到明末时发展到顶峰。当时整个朝廷和民间都掌握在锦衣校卫手中,实在可叹啊!
    东厂的设置,始于明成祖时。明太祖曾使用过锦衣卫之狱,后来禁止,尔后在永乐年间又开始使用。厂与卫相互依赖,所以一般合称厂卫。最初成祖起事於北京时,多用建文帝身边的人为耳目刺探宫中之事。所以在他即位后,专门依赖宦官,在东安门的北面设立东厂,命宠幸近臣做东厂提督,缉捕查访意图谋反、谣言惑众等奸恶之人。东厂与锦衣卫权势相当,是在迁都以后的事了。然而锦衣卫的指挥纪纲、门达等人深受皇上宠幸,交替掌权,这是东厂的权势比不了的。至恚宗时,尚铭为东厂首领,又另外设置了西厂,命汪直为提督,所领的锦衣卫校卫是东厂的两倍。从京师到天下,纵横交错地侦察事务,即使是王府也不可避免。汪直恃权作恶,前后六年中使冤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势力远在卫之上。恰逢汪直到边境监察军事时,大学士王安上奏说:“太宗(明成祖)营建北京,明锦衣官校卫四处查访缉捕,唯恐朝中百官曲从私情,所以设置东厂,命宦官担任提督之职。此制实行了五、六十年,凡事都已有固定的规则。以前妖狐在夜间出没,弄得人心惶惶,使皇上劳神思虑,于是增设西厂,特命汪直监督缉捕恶人,来警戒这些预料不到的情况,这是图一时方便、抚慰人心的做法。以前的各种纷扰,臣不再多说了。现在汪直镇守大同,京城官员、百姓一致认为应该撤销西厂。恳请皇上下特旨撤销西厂,让西厂的官吏、校卫都回到原来的卫,那么国家百姓就非常幸运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尚铭专横执权,不久也被罢免了。弘治元年,员外朗张伦上书请求撤销东厂,(孝宗)没有批复。然而孝宗生性仁厚,因而厂卫不敢专横跋扈,主管厂的罗祥、杨鹏也只是奉行职事而已。
     正德元年,武总杀掉东厂的太监王岳,任命丘聚代行他的职事,又设置西厂,命谷大用做其提督,他们俩都是刘瑾的党羽。东、西二厂争相做事,派手下到处刺探。南康时的吴登显等人作争都龙舟的游戏,被杀头抄家。在穷乡僻壤,人们一见到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骑着肥壮气盛的马、说着京师之话的人,便纷纷相互转告、躲避隐藏。有司听到厂官到来的消息,便悄悄向他们行贿。于是无赖之徒乘机作奸犯科,大家都谨慎小心、畏畏缩缩。卫的长官石文义也是刘瑾的党羽,因而厂、卫的势力便合而为一了。刘瑾又把薪司厂、外薪厂改为办事厂,将荣王府以前的仓库改为内办事厂,亲自督领,京师的人们称之为内行厂。虽然东西厂在伺察中,用刑却更加严酷。而且又开创了一项制度:不管犯罪轻重,都判处杖刑,永远戍边。或者是用枷加颈发遣到边疆。枷的重量又一百五十斤,犯人不过几天便会死去。尚宝卿顾睿、副使姚祥、工部朗张玮和御使王时中都在快死时被人营救而释枷充军。御使柴文显、汪澄因很小的罪被凌迟处死。官吏、军民未犯法而死者数以千计。刘瑾被杀,西场和内行厂都被革除,只有东厂仍像从前一样,由张锐督领。他和卫使钱宁均以缉捕犯罪之名肆意捏造罪名加害于人。
     嘉靖二年,东厂的芮景贤让千户陶淳任职,陶淳常常诬陷人。给事中刘最上奏,被贬到广德州做判官。御使黄德用让刘最乘坐传车去那儿。 恰逢有个叫颜如环、用黄布包袱的人同行。景贤于是将此事上奏,颜如环被捕下狱,刘最等人也被编入不同戍籍。给事中刘济说;“刘最所犯之罪不至戍边。况且此事由宦官缉捕,由武夫组织罪名,由宫内直接发出诏令,如何向天下人交待?”因此他不予批报。那时,镇守太监全被撤销了,而大臣们习惯了旧制度,说东厂是祖宗所设,不可以废除,不能违背太祖所设之制。然而世宗管理宦官非常严厉,使得他们不敢放肆,东厂的权利远远不及卫使陆炳的权利。
     万历初年,冯保掌司里、兼东厂提督,在上北门的北面建立东厂,称为内厂,而把最初建立的厂称为外厂。冯保与张居正发起王大臣的狱案,想要族灭高拱。工使朱希孝大力支持高拱,使他无罪释放。这时卫仍不大依附厂。万历中年时,矿监和税使大肆掠夺、横征暴敛。而东厂的张诚、陈矩却很安静。陈矩治妖书案时,没有滥杀无辜,当时的人很称赞他。恰逢皇上无意严查,因此刑法用的很少,致使厂卫的监狱里长满了青草。到了天启年间,魏忠贤为秉笔,掌东厂事,任用卫使田尔耕、镇抚司长官许显纯之类的人,专用酷刑,以势胁迫,使人闭口不敢言,厂卫的狠毒到了极点。
     凡是掌管司礼监印的中官,他的下属都称他为“宗主”,而东厂的则被称为“督主”。东厂没有专门设官,只有一个掌刑千户和一个理刑千户,也叫做“贴刑”,都是卫官。他们的下属差役都供给卫,其中最轻浮狡猾、疾急乖巧的人则调任到卫。东厂差役的长官叫“档头”,帽子尖细,穿纯青色的军服,系小丝带,穿白皮靴,专管纠察。档头下面有数个缉捕罪犯的探子,他们在京师里胡作非为,骗财掠夺,人们将这些人看得像窟穴一样可怖。他们一旦得知有什么事,便悄悄地告诉档头,档头根据事情大小给他们酬金。这些事情称为“起数”,酬金称为“买起数”。若事情属实,档头便率领探子到犯人家里,布置左右人把守,防其外逃,称为“打椿”。探子进屋审讯犯人事没有证据和公文。若所收的贿赂达到预想的数目,他们便离去。稍不如意,便笞打犯人,叫“干榨酒”,也叫“搬疲儿”,比官府的刑法还痛十倍。同时又示意那些有牵连的有力气的人,如果给的钱多就没有事。有的人吝啬不给,或给的不够,探子立即将其投入镇抚司的狱中,犯人立刻便会被折磨致死。每次到月初时,厂便役使数百人在庭中抽签,把他们分派到各官府服役。其中到中军都督府去会同审理大案、到镇抚司考问罪犯的叫“听记”,到其他官府及各城门访查缉捕犯人的叫“坐记”。某官作了某事,某城门发现了某个奸贼,小官吏分列条目报告给“坐记”,然后再上报给厂,叫“打事件”。他们到了东华门,即使是深夜,仍找得到适当时机进宫,屏退旁人将其报告给皇上。因此无论事情大小,皇上都知道。人们家里众多的柴米油盐一类的锁事在宫中传为笑料,上上下下没有不惴惴不安、害怕“打事件”的人。卫的法则也和厂一样,但需要具体陈述才能上报给皇上,因此它的势力远远不及厂。有四个人晚上在密室里喝酒,一个人喝到酣畅处,便谩骂魏忠贤,另外三个人不敢说话。还未骂完,探子便带着这四个人到魏忠贤的住处,杀掉谩骂的人。魏忠贤给了他们酬金。那三个人吓得魂飞魄散不敢动。
      庄烈帝即位,魏忠贤被杀,而王体干、王用祚、郑之惠、李承芳、曹化淳、王德化、王之心、王化民和齐本正等人相继督提厂,告密的风气仍很盛行。王之心和曹化淳叙述自己缉捕奸人的功劳,使弟弟、侄子成为锦衣卫百户;而王德化和东厂的理刑吴道正等调查阁臣薛围观的事情,围观因此而死。当时卫恐惧厂的威势已经很久了,大抵都是低着头做事。崇祯十五年,御使杨仁愿说:“太祖设官时,并没有设所谓缉捕衙门的官职。我不法,论及官员都是直接检举,没有暗地里告发的。后来为了肃清京城祸乱,才设东厂。我在南城任职时,所经手的案件多是由于冒充东厂探子、扰害百姓的事由申诉冤屈的。那些冒充的人造成的祸害尚且这样,更何况真正的探子呢?这是东长权势益重造成的必然后果。所谓权势益重者,东厂考核管理的办法是按期查验侦察刺探的事件,探子们每次给价来买事件,接受买事件的人直至诱人为奸而出卖他们,探子不问他们从哪里来,诱人者分得利润便离去了。有愤愤不平的人出面告发探子们的罪行,探子却加罪于无辜,愤愤不平者没有能成功的。我希望皇上能放宽对东厂所报事件的查处,然后东厂刺探的事件就会减少;东厂刺探的事件减少,那么探子买、卖事件的行为就会停止,东厂的权势便会稍微减弱一些。”然后他又直言不应派遣缇骑。皇上向东厂下诏,说对于东场所稽查的图谋造反、败坏道德的事及那些作奸犯科者,自有相关部门处理,东厂不宜插手,同时皇上又警戒了那些凶暴了所的锦衣校卫。可实际上皇上更加倚重厂卫,直至明末时厂卫之制才被废除。
6#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1:33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史学论坛 【…中国历史文选…】 (转贴)〈6〉

《国语·齐桓公任管仲改制称霸》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即位,任命鲍叔为宰,鲍叔辞让说:“我,只是君王一个平平庸庸的臣子,君王赐给我恩惠,是我不挨冻受饿,就是君王莫大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人,就不是我所能胜任的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人才,那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有五个方面不及管夷吾:宽厚慈惠,安抚民众,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是根本,我不及他;忠实诚信,取信于民,团结民众,我不及他;制定礼仪规范,使天下人民效法,我不及他;站在军门前击鼓指挥作战,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及他。”桓公说:“这个管夷吾,曾经射中我的衣袋钩,所以险些儿使我死于非命。”鲍叔回答说:“那是替他的主子效力啊!君王如果能赦宥他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忠于公子纠那样忠于您的。”桓公说:“怎样才能让他回来呢?”鲍叔回答说:“向鲁国请求让他回来。”桓公说:“施伯,是鲁君的谋臣,他知道我们将重用管夷吾,一定不会放还给我们的,这怎么办呢?”鲍叔回答说:“派使者向鲁国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有一个不遵守命令的罪臣在贵国,要想押回去在群臣面前处死他,所以请求你们把他交给我们。’这样鲁国就会把他交给我们了。”于是桓公派使者到鲁国请求交还管夷吾,完全照鲍叔说的提出要求。

鲁庄公闻施伯如何看到这件事,施伯说:“这决不是向沙调关义务,而是想用他为政。管子使天下的大菜,他所在的国家,一定会称霸于天下。如果让他回到齐国,就一定长久的成为鲁国的忧患。”庄公说:“那怎么办呢?”施伯说:“杀了他,把他的尸体交给齐国使者。”庄公将要杀死管仲,齐国使者向庄公请求说:“我国国君要想亲手杀死他,以解射钩之恨。如果不将活的管仲带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以儆不忠之臣,那么,还是没有达到我们的请求。所以,请求将活的管夷吾交给我们。”于是,鲁庄公派人把管仲五花大绑交给齐国的使者,齐国的使者接受了管仲就离开鲁国回齐。

管仲刚到齐国,鲍叔牙替他三次薰香沐浴。齐桓公亲自到校外迎接他。与他一起坐车回城,询问他说:“我们的先君襄公修筑高台以示尊崇,田猎、围捕、捉兔、射鸟,整天游乐,不理国政,蔑视圣人,侮辱士子,但只喜爱女色。有九妃、六嫔、姬妾数百人,吃得一定要精米鱼肉,穿得一定要彩衣绣服。战士们受冻挨饿,游车破损后才充作战车,姬妾的剩馀衣食供战士们吃穿。亲近倡优,怠慢贤才。所以国家不能日有所进,月有所长。这样下去我恐怕宗庙将无人清扫,社稷也不能享受祭祀。我大胆请问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处理才好?”管子回答说:“从前我们的先王昭王、穆王,世代都效法文王、武王的功绩而成就高名。应召集年高德劭的人,比较、考察选拔出民众中的有道德的人,制定法令作为民众行为的准则,处理政事,使用民力,一定要做到均平适当,按九比之法将民众组织起来,先正其根本,再齐其末节,用赏赐来激励善行,用刑罚来纠正恶行,按年龄少长制定伦常次序,作为治理民众的纲纪。”桓公说:“那应该怎样去进行呢?”管子回答说:“从前,圣王治理天下时,把国都划分为三个部分,把郊野划分为五个部分,确定民众居住的区域,以便成就他们各自的事业;设置墓地,作为他们终老的地方;并且要谨慎的使用生、杀、贫、富、贵、贱六种权力。”

桓公说:“怎样成就民众的事业呢?”管子回答说:“士、农、工、商四种不同职业的人,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就会言论纷乱,互相干扰,不安心与本业,见异思迁。”桓公说:“怎样来安排市、农、工、商的住处呢?”管子回答说:“从前圣王安排士时,使他们居住在清静安闲的地方,安排工匠时,使他们居住在官府的作坊里,安排商人时,使他们居住在靠近市场的地方,安排农民时,使他们居住在靠近田野的地方。”
“让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平时空闲时父辈之间谈论礼仪,子弟之间谈论孝道,他们之中侍奉国君的谈论恭敬尽职,年幼的谈论对兄长的尊敬。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熟习于士子的生活,他们安心于士子的职业,不会被外物所诱而见异思迁。所以,他们的父兄对子弟的教育不必严厉督促就能完成,他们子弟的学业不费多少气力就能掌握。正因为这样,所以士人的子弟常为士人。”

“让那些工匠聚集在一起居住,审查四季用品的不同需要,辨别物品质量的优美粗劣,权衡物品的用度,选择比较材料的好坏,早晚加工制造,把产品运销到全国各地,用这些来教诲他们的子弟,平时互相谈论的是加工产品的事,互相传观的是精巧的技艺,互相展示的是自己的成品。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熟习于工匠的生活,他们安心于工匠的职业,不会被外物所诱而见异思迁。所哟他们的父兄对子弟的教育不必严厉督促就能完成,他们子弟学习技艺不费多少气力就能掌握。正因为这样,所以工匠的子弟常为工匠。”

“让那些商人集聚在一起居住,审查四季货物的不同需要,了解本地的货源,掌握市场的价格,然后背负、肩挑、怀抱、手提,或用牛车、马车装载,把货物贩运到全国各地,用他乡所有的货物交换本地所无的货物,贱价买进,高价卖出。从早到晚做这个事情,用这些来教育他的子堤,平时互相谈论的是追逐利润、互相显示的是盈利多少,互相展示的是商品的价格。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熟习于商人的生活,他们安心于商人的职业,不会被外物所诱而见异思迁。所以他们的父兄对子弟的教育不必严厉督促就能完成,他们子弟学习经商不费多少气力就能掌握。正因为这样,所以商人的子弟常为商人。”

让那些农民聚集在一起居住,审查不同季节的农事,准备好不同的农具,如耒、耜、枷、镰等。到了大寒以后,要除掉枯草,平整土地,等待立春后翻耕;到了春耕时节,土地深耕以后,就带着枪、镰刀、大小锄头,从早到晚在田野里培育、管理庄稼。脱去上衣干活,下雨时头上戴着笠帽,身上披着蓑衣,身体被雨水淋湿,双脚沾满泥巴。天晴时,头顶烈日,身披骄阳,使出全身的力气,在田野里劳动。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熟习于农民的生活,他们安心于农民的职业,不会被外物所诱而见异思迁。所以他们的父兄对子弟的教育不必严厉督促就能完成,他们子弟学习务农不费多少气力就能掌握。正因为这样,所以农民的子弟常为农民,他们居住在郊野而不接近都城。他们中的优秀人才能充当士子的,一定是足以信赖的,有关部门见到这样的人才而不举荐,要受到五刑的处罚。有关部门只有完成了举荐人才的任务,才能算是称职。”

桓公说:“怎样来划分民众的居住之处呢?”管子说:“把国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桓公说:“好。”管仲于是把国都划分为二是一个想: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桓公统帅五乡,高子统帅五乡。分国事为三个部分,设立农、工、商三官。设立三卿管理群臣,设立三族管理工匠,设立三乡管理商人,设立三虞管理川泽,设立三衡管理山林。

桓公说:“我想征伐不义的诸侯以成霸业,可以这样做吗?”管子回答说:“还不可以。国家还没有安定。”桓公问:“怎样来安定国家呢?”管子回答说:“研习整理古代旧有法令,选择其中好的、适用的加以创新施行;增殖繁衍人口,救济贫困百姓,使百官恭谨尽职。那么,国家就安定了。”于是就研习整理古代旧有法令,选择其中好的、适用的加以创新施行;增殖繁衍人口,救济贫困百姓,使百官恭谨尽职。国家已经安定了,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了,大概可以从事讨伐不义诸侯以成霸业了吧?”管子说:“还不可以。您如果整顿军队,修造铠甲兵器,那么其他大国亦将会整顿军队,修造铠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的实现称霸诸侯的愿望了。您有进攻的武器,小国诸侯也有守卫防御的准备,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称霸诸侯的愿望了。您如果要想迅速地在天下诸侯中实现称霸的愿望,就应当把扩军备战的事隐蔽起来,把备战之事寄寓于政令之中。”桓公说:“怎样去做呢?”管子说:“在处理内政时寄寓着军政。”桓公说:“好。”

观众于是制定国家的政令:“五家为一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里设有司;四里为一连,连设连长;十连为一乡,乡设良人。寄寓在居民组织中的军事制度是:五家为一轨,所以五人编制为伍,由轨长统帅;十轨为一里,所以五十人编制为小戎,由里有司统帅;四连为一里,所以二百人编制为卒,由连长统帅;十连为一乡,所以二千人编制为旅,由乡良人统帅;五乡为一帅,所以一万人编制为军,由统领五乡的卿任统帅。全国编为三军,所以由国君亲自统帅中军的旗鼓,春天利用春猎的名义训练士兵,秋天利用秋猎的名义来训练士兵。所以,卒、伍一级的小部队在里中就已组成,军、旅一级的大部队在郊野中加以整编、训练。内政中寄寓着军事编制,命令民众不得迁徙。一个伍的人祭祀时共同享用祭肉,死亡丧葬是共同忧伤,天灾人祸是共同承担。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家与家之间紧密相连,世世代代地居住在一起,从小在一起游玩。所以夜战时彼此声音熟悉,不至于发生误会,白天作战时大家互相救助。他们家居时共同欢乐,行军时感情融洽,战死时共同哀伤。所以,防守时就牢固,作战时就顽强。您有这样的三万战士,就可以横行于天下,用他们来讨伐无道的诸侯,用他们去保卫周王室,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谁能抵御的。”今年初一的朝会,乡大夫向朝廷述职。齐桓公亲自问他们:“在你们乡里,有没有平时勤奋好学、对父母孝顺、聪明智慧而本性仁厚、在乡里比较有名的人,有这样的人就一定要向朝廷报告,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这就叫做埋没人才,将受五刑之罪罚。”主管官员必须办完推荐人才的事后方可以退下。齐桓公又问他们,说:“在你们乡里,有没有勇敢强悍、臂力强劲、优秀出众的力士,有这样的人就一定要向朝廷报告,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这就叫做埋没贤才,将受五刑之罪罚。”主管官员必须办完推荐人才的事后方可以退下。齐桓公又问他们:“在你们乡里,有没有对父母不赡养、不孝顺、对乡亲父老不尊重、不恭敬、骄横暴戾、不服从军长命令的人,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这就叫做包庇坏人,将受五刑之罪罚。”主管官员必须办完举报坏人的事后方可以退下。所以,乡大夫回到乡里后修养仁德,推荐贤才。齐桓公亲自接见被推荐的人,便任命他们担任各种官职。齐桓公命令长官每年记录有功人员,以便向朝廷报告,供朝廷选拔。选拔自己属下贤能的人并向朝廷推荐时,说:“这个人在我属下担任某官,有功劳,有美德,严谨正派,处事不失时机,能用劝勉方法使民众为善,制止诽谤性的言论,这个人足以替补不称职的官员。”桓公便亲自召见被举荐人并与他面谈,衡量视察他的素质,认为足以辅助他的长官完成政务的,确实可以提拔为大官的,就授以高官,委以重任。桓公还假设国家可能出现的困难询问他的对策,他也能满意的做出回答,难不倒他。在退而询问乡里的问题,观察其实际才能,如果没有大过恶,就提升他做上卿的助手。以上乡长的推荐,官长选拔,国君亲自面试,这就叫做三选。国子、高子退朝后就治理乡政,里长回去后就治理轨政,轨长回去后就治理伍政,伍长回去后就治理家政。所以平民百姓中有善行的,都可能得到推荐;平民百姓中有恶行的,都可能得到惩罚。政令已定,乡里不逾越长幼的次序,朝廷不逾越贤不肖爵位的等级。无行无德的男子没有人与他为伍,无行无德的女子嫁不到丈夫。这样,所有老百姓都互相勉励为善。与其在乡里做好事,不如在里里做好事;与其在里里做好事,不如在家里做好事。所以,士不敢只图一时的眼前利益,都有一年的计划;不敢满足于一年的计划,都有终身建功立业的打算。

桓公说:“伍鄙怎样编制、治理?”管子回答说:“考察土地的肥瘠美恶分级征收赋税,那么百姓就不会任意迁移;为政不遗弃先君的故旧,那么百姓就不会苟且偷安;山林川则按照时令开放或封禁,那么百姓就不敢随意砍伐捞捕;平地、高地、山地、沟上的路、水井、种稻的田、种麻的地分配平均,那么百姓就不会怨恨;不占用百姓农事季节,那么百姓就会富足;不过度杀戮祭祀用的牲畜,那么牛、羊就很快繁殖。”

齐桓公问:“怎样划定百姓的住处?”管子回答说:“划定鄙野的政区。三十家为邑,邑设有司;十邑为卒,设卒帅;十卒为乡,设乡帅;三乡为县,设县帅;十县为属,设属大夫。全国鄙野有五属,所以设五个大夫,让他们分别治理一属;再设置五长,让他们各自监察一属的政事。所以五长的职责就是监察五属大夫夫的治理情况。”桓公说:“让他们各自治理好管辖的地方,不要有放纵懈怠而不服从治理的!”

正月初一的朝会,五属大夫向朝廷述职。齐桓公挑出他们中政绩小的加以谴责,说:“划定的土地、分管的百姓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唯独你的政绩差?教化不善,那么政事就治理不好,一次二次还可以宽宥,第三次还是老样子就不能宽赦了。”齐桓公又亲自问他们:“在你们属里,有没有平时行义好学、对父母孝顺、聪明智慧而本性仁厚、在乡里比较有名的人,有这样的人一定要向朝廷报告。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这就叫做埋没人才,将受五刑的罪罚。”主管官员必须办完推荐人才的事方可以退下。齐桓公又问他们,说:“在你们属里,有没有勇敢强悍、臂力强劲、优秀出众的力士,有这样的人就一定要向朝廷报告,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这就叫做埋没贤才,将受五刑之罪罚。”主管官员必须办完推荐贤才的事后方可以退下。齐桓公又问他们说:“在你们属里,有没有对父母不赡养、不孝顺、对乡亲父老不尊重、不恭敬、骄横暴戾、不服从军长命令的人,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这就叫做包庇坏人,将受五刑之罪罚。”主管官员必须办完举报坏人的事后方可以退下。五属大夫回来后就治理属政,属大夫回来后就治理县,县帅回来后就治理乡,乡帅回来后就治理卒,卒帅回来后就治理邑,邑有司回来后就治理所属的三十家。所以,平民百姓中有善行的,都可能得到推荐;平民百姓中有恶行的,都可能得到惩罚。政事已经成功了,用来防守就固若金汤,用来征伐就无坚不摧、强大无比。

齐桓公说:“我想在诸侯中建立霸业,大概可以了吧?”管子回答说:“还不可以。邻国还不亲近我们。您想在天下诸侯之间建立霸业,首先就要和邻国亲善。”桓公说:“怎么才能亲善邻国呢?”管子回答说:“审定我国的疆界,归还从邻国掠夺来的土地;正视邻国的疆界,不侵占邻国的资源、财富;准备裘皮、缯帛等丰厚礼物,频繁地到诸侯国聘问。以此来安定四邻之心,那么四邻的诸侯国就与我国亲善友好了。选派游说之士八十人,给他们配备车马、衣裘,多带上财礼,让他们周游天下,去招纳天下贤能之士。裘皮、缯帛以及观赏之物,让商人到天下各国去贩卖,用以观察各国君臣上下的喜爱和追求,然后选择骄奢淫逸的国家就首先征伐他。”

齐桓公问道:“军令已寄寓在内政中实施了,但其国还缺少铠甲兵器,用什么办法解决呢?”管子回答说:“判死刑的罪犯可以让他用犀皮甲和车戟一副赎罪;犯轻罪的可以让他用鞼盾和车戟一副赎罪;犯一般小罪的可以罚他交纳不等的金钱赎罪;嫌疑犯则加以赦免。提出诉讼的人要紧闭三天,让他将讼词考虑周密,讼词确定后不能再改变,要交一束箭才给予审理。质量好的金属用来铸造剑、戟,在狗、马身上试验它的锋利;质量差的金属用来铸造鉏、夷、斤、斸等农具,在田地里实验它是否适用。”这样一来,齐国的铠甲和兵器就非常充足了。

齐桓公说:“我想征伐南方,选择哪个国家作为供应我们军用的东道主?”管子回答说:“用鲁国作为东道主。归还他被我国侵占的堂邑、潜邑,使我军在海边有依托、隐蔽的地方,沿小海湾有岛屿可以作屏障,在环山地区有牛、羊、豕可供给养。”齐桓公说:“我想征伐西方,选择哪个国家作为供应我们军用的东道主?”管子回答说:“用卫国作为东道主。归还他被我国侵占的台、原、姑、漆里四邑,使我军在海边有依托、隐蔽的地方,沿小海湾有岛屿可以作屏障,在环山地区有牛、羊、豕可供给养。”齐桓公说:“我想征伐北方,选择哪个国家作为供应我们军用的东道主?”管子回答说:“用燕国作为东道主。归还他被我国侵占的柴夫邑、吠狗邑,使我军在海边有依托、隐蔽的地方,沿小海湾有岛屿可以作屏障,在环山地区有牛、羊、豕可供给养。”这样四邻国家都大大地亲近齐国。既归还了侵占邻国的土地,又重新厘正了齐国的国界,齐国的国土南面到陶阴,西面到济水,北面到黄河,东面到纪国的僑邑,拥有兵车八百乘。然后选择天下诸侯中最荒淫昏乱的先发兵征讨。

齐桓公即位后数年,东南地区多有荒淫混乱的国家,如莱、莒、徐夷、吴、越等,齐国一次出兵作战就征服了三十一个国家。于是率诸侯之师向南征伐楚国,渡过汝水,越过访城山,已经望见了汶山,迫使楚国向周王室进贡丝帛后才班师回国。荆州地区的诸侯国没有一个敢不来臣服的。于是齐国与诸侯陈列牺牲,签订盟书,将盟书放在牺牲之上,不再歃血,以此向天地之间大小神袛宣誓,永远与诸侯合力同心。又向西征伐,占领了白狄的土地,到达西河,置备了船只和木筏,乘坐着渡过黄河,一直到达晋国的石枕。齐国的军队抬起战车,束紧马肚带,越过险峻的太行山和深深的辟耳山的拘夏峡谷,征服了西面的流沙、西吴。南面征调诸侯的军队替周王室戍守和修筑王城东门,平定晋乱,帮助晋惠公回到绛城恢复君位。北岳恒山一带的诸侯没有一个敢不来臣服的。因而,齐桓公在阳谷大规模地会盟诸侯。在齐桓公执政期间,举行阅兵式会盟六次,乘车式会盟三次,这就历史上所说的桓公“九合诸侯”。诸侯们的铠甲不用从甲盒中取出,武器不用从武库中取出,弓袋里的弓,箭袋里的箭都没有动用。真正做到了消灭诸侯之间的战争,推行文治教化,率领各国诸侯朝见周天子。
7#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1:41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史学论坛 【…中国历史文选…】 (转贴)〈7〉

《尚书·汤誓》
译文:

  大王说:来,你们各位,都听我说①。不是我胆子大敢作乱,(而是)夏有太多的罪过。上天命令我讨伐②他。现在你们有许多人可能会抱怨我,说:我们的大王不怜悯我们,使我们放下农田里的活不干去讨伐夏。我虽然听到了你们大家的抱怨,(但是)夏氏确实有罪。我害怕上天(会惩罚我),不敢不去讨伐夏③。或许现在你们将问:夏的罪过是什么呢?夏王(逼迫老百姓劳动)使民力竭尽,征收沉重的赋税。民众松懈不和,(夏桀就威胁说)说:这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就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和你们一起灭亡④。夏的统治(残暴)到了这种地步,今天我必须去讨伐他。你们要听上天的话,都帮助我,我会大大的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信我,我决不会说话不算话。你们要是说话不算话,我就把你们变成奴隶,或者杀了你们,决不留情!


注:()里的内容是为了翻译通顺而添加的话,课文中并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字。
         ①战场上,汤说这句话时,应很有气魄,气势恢宏。
            这种直白的翻译体现不出来,希望大家自己体会。
        ②讨伐:出兵攻打。
        ③汤说攻打夏是上天的命令,所以这里,汤说不去讨伐夏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汤的借口,并以此来不让百姓抱怨。
        ④这是夏桀威胁百姓的话。当老百姓松懈,或有反抗情绪时,夏桀就威胁说他的
            统会如天上的太阳一样长久,老百姓要是推翻了他的统治,他们也会灭亡。

《尚书·牧誓》
《尚书·牧誓》

  那是甲子年(BC1057,武王十一年或者十三年二月五日)凌晨,武王(率大军)来到了商都附近的牧野,于是(在此)誓师。武王左手持黄钺,右手举白旄指挥大军。(大声)说:“远征辛苦,来自西方的战士们!”
  武王说:“嗟!我尊贵的友邦君主,(我的)治事大臣: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来自庸、蜀、羌、髳、微、卢、彭、濮(诸部落)的人们。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我将誓师。”武王说:“古人有言道:‘母鸡不报晓;母鸡报晓,家将败散’。今商王受,只要是(妲己)妇人之言就采用;泯弃他(对神灵)的祭祀,不报答(神的恩宠);泯弃他同祖的兄弟,不加任用。但凡四方多罪逃亡之人,(就)贵之尊之,信之使之,以之为大夫卿士,把暴虐施于百姓,奸迹布于商邑。今我姬发,只是恭行上天降下的惩罚。今日(行军打仗)之事,不超过六步、七步,就(应当)停下,整齐队伍。大家勉之啊!不超过四五个或六七个刺杀,就(应当)停下来,整齐队列。勉之啊大家!注重狟狟(般威武的军容),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开往商都之郊。不要残暴的杀死来投降的人,让(他们)为西土服务。勉之啊大家!你们如果不勉力而为,等待你们的将是被杀戮。

《尚书·无逸》

译文:

    周公说:啊!做官的人不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太舒服了(不要过于放纵自己的快乐)。首先要知道农业生产的艰辛再追求舒适的生活,那么就会知道人民的痛苦。看那些民众,他们的父母很艰辛的干农活,而儿子们却不知道农业生产的艰辛,于是过着舒适的生活并变得俗野。时间长了,于是就看不起父母并说:“老年人没有一点见识!”
    周公说:啊!我听说,从前在殷王中宗时,他庄重谨慎,用天命衡量自己,很小心的管理民众,不敢有所怠慢和安乐。所以在中宗的在位年数有七十五年。在高宗时,他长时间的在外和民众一起劳动,于是和民众生活在一起。等到他执掌国家,要为帝王行丧礼,他三年不谈论政事。他只是不去谈论,一说起来就非常好。不敢怠慢和过舒适生活,国家安定和睦。从民众到大臣,没有怨恨他的时候。所以高宗在位的年数有五十年。在祖甲时,他认为做帝王是对他哥哥不义的行为,长期的以平民身份生活。等到他执掌国家时,于是知道民众的悲苦,能够保护民众,对它们施加恩惠,不敢看不起、漠视死了妻子的男人和死了丈夫的女人。所以祖甲在位的年数有三十三年。从这以后,立下来的帝王都生下来就有舒适的生活条件。一生下来就过得很舒服,就不知道农业生产的艰辛,不关心民众的悲苦,只会活得过度舒适和放纵。从这以后,也就没有能够在位长久的国君了,有的在位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三四年。
    周公说:啊!那也只有周朝的太王、王季能够使自己谦虚谨慎了。文王穿粗劣的以服从事平整道路和农业生产。善良仁慈恭敬,爱护民众,施加恩惠好好的对待丧妻与丧夫的人。从早上到太阳偏西,没有时间吃饭,这样来使民众过得和睦开心。文王不敢用各个国家的赋税来游玩打猎。他受命做诸侯时已经是中年,在位年数有五十年。
    周公说:啊!从今以后,成王你继承君位不要用民众的赋税过度观赏、过度舒适、过度游玩、过度打猎。不要很随便地说:“今天就让我玩玩吧。”这不是教训民众,顺从上天的做法,民众于是会有过错。不要像纣王那样放纵安了,喝酒没有节制啊!
周公说:啊!我听说,古人还互相告诫,互相保护、施加恩惠,互相教诲,民众没有互相欺骗的。不是这样的话,民众虽顺从,改变先王的政治法度,从小法到大法。民众于是心中怨恨,嘴里诅咒。
    周公说:啊!我听说,从殷王中宗到高宗到祖甲到我们的周文王,这四个人十分明智。有人告诉他们说:“民众怨恨你骂你。”那么他们就更加敬重道德;有人告诉他们有过错后,他们说:“我的过错的确是这样啊。”不仅不敢有怨气[ ][1]。这如果不听,人们会互相欺骗,说:“民众怨恨你骂你”,你就会相信,那么到那时,你不时常思考法度,气量不宽广,胡乱定罪,杀害无辜的人,怨恨会会合,于是聚集到你的身上。
    周公说:啊!成王你继承君位要以这个为借鉴啊。

[1] 原文的内容可能有缺损,造成此句不通,没有递进的内容。据我的理解,可能后半句的意思是“还更加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

注:由于为了让留学生同学能够理解全文,我尽量翻译得直白一点,并用最通俗的词语。如若有看不懂的词组,我想在字典里应该都能查到了。翻译得不够优美和流畅的话,敬请原谅并指出。谢谢!
8#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1:49 | 只看该作者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译文:
僖公二十七年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围困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先轸(zhen,音诊)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都在这里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在卫国娶妻,假如攻打曹、魏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二十八年春季,晋文公准备攻打曹国,向卫借路。卫国不答应。回来,从南河渡过黄河,进攻曹国,攻打卫国。正月初九日,占取了五鹿。晋文公和齐昭公在敛盂结盟。卫成公请求参加盟约,晋国人不答应。卫成公想结好楚国,国内的人民不愿意。因而赶走了他们的国君,来讨好晋国。卫成公离开国都住在襄牛。公子买在卫国驻守,楚国人救援卫国,未能得胜。鲁僖公害怕晋国,杀了公子买来讨好晋国。骗楚国人说:“他驻守没有到期就想走,所以杀了他。”

晋文公发兵包围曹国,攻城,战死的人很多。曹军把晋军的尸体陈列在城上,晋文公很担心。听了士兵们的主意,声称“在曹国人的墓地宿营”。军队转移。曹国人很害怕,把他们得到的晋军尸体装进棺材运出来。晋军由于曹军恐惧而攻城。三月初八日,进入曹国,责备曹国不任用僖负羁,做官坐车的反倒有三百人,并且说当年观看自己洗澡,现在罪有应得。下令不许进入僖负羁的家里,同时赦免他的族人,这是为了报答恩惠。魏犨、颠颉发怒说:“不为有功劳苦劳的人着想,还报答个什么恩惠?”放火烧了僖负羁的家。魏犨胸部受伤,晋文公想杀死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叫人去慰问,同时观察病情。如果伤势很重,就准备杀了他。魏犨捆紧胸膛出见使者,说:“由于国君的威灵,难道我敢图安逸吗!”说着就向上跳了很多次,又向前跳了很多次。晋文公于是就饶恕了他,而杀死颠颉通报全军,立舟之侨作为车右。

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中报告情况非常危急。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不去救他便断绝了交往,请楚国解围,他们又不答应。我们想作战,齐国和秦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先轸说:“让宋国丢开我国而去给齐国、秦国赠送财礼,假借他们两国去请求楚国。我们逮住曹国国君,把曾国、卫国的田地分给宋国。楚国喜欢曹国、卫国,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齐国和秦国喜欢宋国财礼而对楚国固执生气,能不打仗吗?”晋文公很高兴,拘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

楚成王进入申城并住下来,让申叔离开谷地,让子玉离开宋国,说:“不要去追逐晋国军队!晋文公在外边,十九年了,而结果得到了晋国。险阻艰难,都尝过了;民情真假,都了解了。上天给与他年寿,同时除去了他的祸害,上天所设置的,难道能废除吗?《军志》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德的人不能阻挡’。三条记载,适用于晋国。”字玉派遣伯棼向成王请战,说:“不能说一定有功劳,愿意以此塞住奸邪小人的嘴巴。”楚成王发怒,少给他军队,只有西广、东宫和若敖的一百八十辆战车跟去。

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土地交还曹国,我也取消对宋国的包围。”子犯说:“子玉无理啊!给君王的,只是解除对宋国的包围一项,而要求君王给出的,却是复卫封曾两项。这次打仗的机会不可失掉了。”先轸说:“君王答应他,使别人安定叫做礼,楚国一句话而安定三国,我们一句话而使他们灭亡,我们就无礼,拿什么来作战呢?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是抛弃宋国;救援了又抛弃他,将对诸侯说什么?楚国有三项恩惠,我们有三项仇怨。怨仇已经多了,准备拿什么作战?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他们,逮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再说。”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子玉发怒,追击晋军。晋军撤退。军吏说:“以国君而躲避臣下,这是耻辱;而且楚军已经衰疲,为什么退走?”子犯说:“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哪里在于在外边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这里。退避三舍,就是作为报答。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要用这个来庇护他们的敌人,我们理曲而楚国理直,加上他们的士气一向饱满,不能认为是衰疲。我们退走而楚军回去,我们还要求什么?若他们不回去,国君退走,而臣下进犯,他们就缺理了。”进军退走三舍。楚国骑士要停下来,子玉不同意。

夏四月初一日,晋文公、宋成公、齐国的国归父、崔夭、秦国的小子慭\住在诚濮。楚军背靠着险要丘陵扎营,晋文公担心这件事。听到士兵念诵说:“休耕田里的绿草油油,丢掉旧的而对新的加以犁锄。”晋文公很怀疑。子犯说:“出战吗!战而得胜,一定得到诸侯;若不胜,我国外有大河,内有高山,一定没有什么害处。”晋文公说:“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栾枝说:“汉水以北的姬姓诸国,楚国都把他们吞并完了。想着小恩惠,而忘记大耻辱,不如出战。”晋文公梦见和楚王搏斗,楚王伏在自己身上咀嚼自己的脑浆,因而害怕。子犯说:“吉利,我得到上天,楚国伏罪,而且我们已经安抚他们了。”

子玉派遣斗勃向晋国请战,说:“请和君王的斗士做一次角力游戏,君王靠在车横板上观看,得臣可以陪同君王一同观看了。”晋文公派遣栾枝回答说:“我们国君知道您的意思了。楚君的恩惠,没有敢忘记,所以呆在这里。以为大夫已经退兵了,臣下难道干阻挡国君吗?既然大夫不肯退兵,那就烦大夫对贵部将士们说:‘驾好你们的战车,忠于你们的国事,明天早晨咱们将再见面。’”

晋国战车七百辆,装备齐全。晋文公登上有莘的废城观望军容,说:“年少的和年长的,排列有序,和于礼,可以使用了。”于是命令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增加武器。初二日,晋军在莘北列开阵势,胥里让下军分别抵挡陈、蔡军队。子玉用若敖的一百八十乘率领中军,说:“今天就一定没有晋国了。”子西率领左军,子上率领右军。胥臣把马蒙上老虎皮,先攻陈蔡两军。陈蔡两军奔逃,楚军的右翼部队溃散。狐毛派出前军两队击退楚军的溃兵,栾枝让车子抱着木柴假装逃走,楚军追击,原轸、郤溱率领中军的禁卫军拦腰袭击。狐毛、狐偃率领上军夹攻子西,楚国的左翼部队溃散。楚军大败。子玉很快收兵,仅他的直属部队得以不败。

晋军休整三天,吃楚军留下的粮食,到初六日启程回国。在二十七日,到达衡雍,替天子在践上建造了一座王宫。这一战役之前的三个月,郑文公派军队到楚国助战,因为楚军已经失败而害怕了,派遣子人九和晋国讲和。晋国的栾枝进入郑国和郑文公订立盟约。五月初九日,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结盟。初十日,把楚国的战俘献给周天子:驷马披甲的战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郑文公作为相礼,用的是周平王时的礼仪。十二日,周天子设享礼用甜酒招待晋文公,也答应他向自己回敬酒。周天子命令尹氏和王子虎、内文叔兴父用策书任命晋文公为诸侯的领袖,赐给他大辂车、戎辂车以及相应的服装仪仗,红色的弓一把,红色的箭一百枝,黑色的弓十把和箭一千枝,黑黍加香草酿造的酒一卣,勇士三百人,说:“天子对叔父说:‘恭敬的听从天子的命令,以安抚四方诸侯,惩治王朝的邪恶。’”晋文公辞谢三次,然后接受命令,说:“重耳谨再拜头,接受和宣扬天子的重大赐命。”接受了策书离开成周。自从进入成周到离开,朝觐三次。

《周礼·大小司寇之职》
大司寇的职责:
    掌管诸侯国的三大法典,(凭借它们)来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禁止天下的不法行为:第一条,治理新建立的国家用宽松的法律;第二条、治理安定太平的国家用中等松严的法律;第三条、治理动乱的国家用严峻的法律。用五种刑法来纠察百姓们的行为:第一种、田野(关于农事)的刑法,鼓励大家尽力于农事,纠察大家出力的情况;第二种、军中的刑法、推重服从命令,纠察坚持职守的情况;第三种、乡里(地方基层组织)的刑法,推重遵守道德规范,纠察孝敬长辈的情况;第四种、官府的刑法,推重官员的才干,纠察工作完成的情况;第五种、城邑的刑法,推重谨慎诚实,纠察暴民乱党。用监牢来聚集并教化行为不良的人。凡是有害于公众的人,将他投入监狱,并给与他劳役做,把他的罪行写在方板上,挂在背后,公开示众,以此来是他感到耻辱。那些能改过自新的,让他回到乡里,三年不得按照年岁大小排列尊卑长幼;那些不能改过反而越狱逃跑的,杀。用原告、被告双方当事人都必须亲自出席以判明是非的做法来制止民事纠纷,(双方需)交纳一束箭给外朝,然后再来审理这个案件。用双方都必须上交诉状的做法来制止民事纠纷,(双方需)交纳三十斤的铜,过了三日,才传唤双方当事人到外朝来,然后再来审理这个案件。用(立在外朝门左边)的美石来惩治行为不良的人,凡是民众中有罪过但没有达到触犯法律的程度,但又在乡里造成危害的,给他戴上手铐脚镣,让他坐在美石上示众,再送交司空主管的下属部门服劳役。犯了严重罪行的,坐石示众十三日,服劳役一年;罪行较轻的,坐石示众九日,服劳役九个月;罪行较轻的,坐石示众七日,服劳役七个月;罪行较轻的,坐石示众五日,服劳役五个月;罪行最轻的,坐石示众三日,服劳役三个月。假使(犯人的)乡里保他,就宽恕并且释放他。用(立在外朝右边的)红石来传达穷困之人的呼声:凡是远近无兄弟者、无子孙者、老人和儿童(弱势群体),想要向上级告状而地方长官不传达他们的呼声的,站在红石上三天,朝士会来听取他们的怨辞,并把它向上级报告,而责罚他们的地方长官。正月初一,开始在各地(大小诸侯国、城市乡村)宣布刑法,于是将刑法方面的法规悬挂在宫殿外的阙门上,使百姓们观看刑法,(示众)满十日,然后将它收藏起来。凡是诸侯国间有重大会盟约定,亲自监视记载会盟纪录,并将它交入天府(官名),太史、内史、司会都要接受副本并保藏起来。凡是诸侯间的纠纷,用太宰所执掌的六典之法来定夺它;凡是卿大夫之间的纠纷,用太宰执掌的八法来裁断它;凡是庶民之间的纠纷,用小宰执掌的八成之法来裁断它。在重大祭祀时,进献祭祀用作牺牲的狗。如果是祭祀五帝,那么在告诫大家注意事项的那一天,亲自告诫众多官员们以及官员的下属。在把牺牲交给烹人的时候,站在王的前面(以保护王);祭祀当天,也是如此,进献那铜鉴所接的露水和铜镜聚日光所生的火。凡是诸侯朝见天子时,站在王的前面(以保护王);在重大丧事时,也是如此。在重大军事活动时,亲自到军社监视杀死(不服从命令或不效力的人)。凡是与大诸侯国有关的重大活动,让他的下属为天子清道
9#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1:58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史学论坛 【…中国历史文选…】 (转贴)〈8〉

《三国志》 《让县自明本志令(裴注)》
译文:
     我才被推举为孝廉时,还年少,自认为本来不是隐居山林而有名望的人,恐怕被天下人看成是平庸无知的人,(于是我只)想做一个郡守,做好政治教化工作,以此来建立名誉,使世上的士人都知道我的作为。因此(我)在济南开始清除强暴和污浊势力,公正地选拔和举荐人才,违拗抵杵各中常侍。因此被强豪怨愤,(我)害怕招致家庭祸害,所以称病辞官。(我)离开官位以后,年龄尚小,环视同年举荐孝廉的人,有五十岁不说老的人,内心里自己考虑:从此辞官归隐二十年,等到天下清明,才与同年举荐的人中刚刚被举荐的人年岁相等。因此一年四季归乡里,在谯东边五十里的地方修建精美的屋舍,希望能春秋季读书,冬秋季打猎;求得荒僻的地方,(只)望用泥水(搭建房屋)来遮蔽自己,断绝宾客往来的愿望,但是没能如愿以偿。后来召为都尉,又升迁典军校尉,(我的)意愿于是改变,想为国家讨贼立功,希望能封侯成为征西将军,死后在神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的志向了。然而遇上到董卓的祸乱,大兴招募(讨伐董卓)的义军,(我)当时纠集军队能够得到很多,但却常常自己裁减(军队),不想使之增多;(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兵多了会意气骄盛,与强劲的对手争夺,也许反招来祸患。所以汴水那一仗有数千人,后来回到扬州重新募集,也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愿就有限。后来兼领兖州,攻破收降三十万之多的黄巾军。袁术又在九江自立帝号,(他)手下的人都称臣,将他的门叫做“建号门”,穿的衣服都照天子的规格,两位夫人都预先相争做皇后。(他的)志向计划已经定下,有劝袁术以使其即皇帝位的人通告天下(袁术称帝),袁术答道:“曹操仍在,还不行。”后来,我讨伐他,擒住他的四个将领,俘获很多他的民众,于是使袁术陷入困窘奔逃,瓦解崩溃的绝境,(最后)发病死去。到袁绍占据河北,兵力强盛,我揣度我的势力,实在敌不过他,但下定决心拼死报国,为大义不惜生命,(这样也)足以流传于后世了。幸而打败袁绍,将他的两个儿子枭首示众。而刘表又自以为是汉室的宗室,(他)包藏奸心,忽前忽退,来观察当今之事,占有当州。我又平定他,于是安平了天下。(我)身为宰相,作为人臣已尊贵到了极点,也已超过了(我的)愿望与志向了。
     现在我说这些,像是自大,(其实是)想要使人们结束对我的议论,所以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无所隐瞒。假设让我们国家没有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或者别人看到我强盛,又偏不信天命,恐怕以各自的想法来评论我,说我有不忠顺的志向,妄自胡乱揣度(我),(我)因此心中忧虑不安。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留名到今天,是因为他们兵力强大,(但)仍能为周室办事效忠。《论语》说“周室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而这样仍服事殷商,周的德性,可以说是最高的了。”那是说他能用大的来侍奉小的。以前乐毅逃到赵国,赵王想和他一起攻打燕国,乐毅趴在地上流泪,回答说:“我侍奉昭王,也侍奉大王你;我如果得罪,放逐在他国,死了则罢,不忍心谋害赵国的服劳役的犯人,何况燕王的后嗣呢!”胡亥杀蒙恬时,蒙恬说:“从我的先人到我的子孙,在秦受到信任,任用已有三世了;现在我带领了三十余万人的军队,那势力足以背叛(秦),然而自己知道一定会死却仍要坚守义气的原因,是为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而忘记先王。”我每次读这两个人的事迹,没有一次不悲伤流泪。我祖父一直到我,都担当亲近重要的职务,可以说是受到信任的人,再到子桓兄弟,超过三世了。我不是只是对你们说这些,我也常把这些给我的夫人说,让她们都明白这个意思。我告诉她们说:“等到我死了以后,你们都应当出嫁,想让你们传讲道明我的心思,使其他人都知道。”我的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我不厌其烦地反复申说心里话是因为见周公有《金滕》来澄清自己,而害怕人不相信(我)的缘故。
     然而想我就此放弃我所掌管的军队并(将其)还给朝廷,回到武平侯国,实在是不可以。为什么呢?我害怕离开军队会被人害。既是为子孙打算,又是因为如果自己败了那国家就危险了,因此不能好慕虚名而招来实在的祸害,这是不能做的。先前朝廷恩典封我三个儿子为侯,本来是推辞不接受的,今却想接受,不是想再以之为荣,(而是)想把他们作为外援,把这个作为万无一失的方法。我听说介之推回避晋的封赏,申包胥逃避楚的赏赐,未尝不放下书感叹,有所自我反省。仰仗国家的威武神灵,拿着钺征伐,推进弱势的发展来战胜强大的敌人,处于弱势而制服强势,意念想要攻克的地方,行动就没有可阻碍的,心里想的,哪里会不成功?于是平定天下,不辜负主上的命令。可以说是天要帮助汉室,而不是人力。然而封四个县,享受三万人赋税收入,有什么德行能配得上呢!世上还没有平静,不可让出位置,至于封邑土地,可以封得然而推辞掉。现缴还朝廷阳夏,柘,苦三县,纳税人二万,只享受武平一万户的赋税收入,姑且减少诽谤议论,稍稍减轻对我的责难吧。
10#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2:06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史学论坛 【…中国历史文选…】 (转贴)〈9〉

《汉书·食货志上》译文
《尚书·洪范》篇论述先王治理国家的八项政务,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工商贸易。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植好的五谷作为粮食;工商贸易说的是适宜穿的布和丝织品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由于有这些东西,老百姓赖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二者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它兴起于神农氏时代。据说神农氏,“砍削木头做耜(一种类似锹的农具),弯曲木头做耒(象木叉的农具),并以耕耘的好处,教导百姓”,从此,粮食便充足了。那时实行“中午开始集市贸易,招徕全国的百姓,聚集各地的财物,交易完了就回去,各人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因而财物便开始流通了。由于粮食充足,财物流通,这样国家才会殷实,人民才能富裕,因而教育感化人民的事情才得以实现。到皇帝以后,据《易经》的记述,“这时器币使用不便利,于是便改变币制以利于通行,使百姓乐于他们的事业而不劳累”。据《尚书.虞书.尧典》篇叙述,陶唐氏尧在位的时候,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教导人民按农时进行生产活动”;《尚书.舜典》篇记述,有虞氏舜当权的时候,命令后稷解决“老百姓开始陷于饥饿”的事,可见,他们都是把农业生产放在施政的第一位。到夏虞氏代,治理洪水,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地域,规划好土地田亩,各地按照居住远近情况,交纳赋税和贡献土产,劝勉百姓们互通有无,以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使万国共享太平。殷商,西周出现的兴盛时期,正如《诗经》,《尚书》上所叙述的,关键在于使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同时教育他们。所以,《易经》指出,“天地最大的恩惠就是使万物生长,君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政权;用什么来巩固政权?就用仁爱:用什么来团聚百姓?就用财物。”财物这个东西,帝王用来团聚百姓,巩固政权,养育芸芸众生,遵奉顺应上天的恩德,可说是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根本。因此,有人说:“一个国家,不担忧财物少只担忧分配不平均,不担忧贫穷只担忧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大概分配平均就无所谓贫富,国家团结就不愁人少,百姓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贤明的君主统治百姓,要修筑城堡让百姓安居,规划房屋井田以平均土地,开设街市商店使财货流通,设立学校以教育百姓,这样,士农工商,四种人都有职业。读书做官的人叫做士,开辟土地种植谷物的人叫做农,凭手艺技巧制造产品的人叫做工,互通有无出卖货物的人叫做商。贤明的君主能够量才用人,安排百姓就业,使各行各业的人民尽力完成本职工作,所以,朝廷没有无能的官吏,城镇没有无业的游民,农村没有荒废的土地。

君主治理百姓,,要懂得农民以土地为本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制订步(长度单位)建立田亩,划分井田的界限。井田制规定,土地六尺为一步,百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夫,三夫为一屋,三屋为一井,一井就是一方里,九夫就是九百亩土地。八家人共同耕种一井土地,各家分给私田一百亩,公田十亩,合计八百八十亩,其余二十亩用来。建造房屋。八家农户,共同作息,团结友爱,有危难事情时互相帮助,有疾病互相救护,因此百姓和睦相处,一同受着教育和感化,劳役和生产任务能够平均分担。

规定分给百姓的土地分为三等,上等肥田一个男丁一百亩,中等田一个男丁二百亩。下等瘦田一个男丁三百亩。上等田年年耕种不休耕,中等田耕种一年休耕一年,下等田耕种一年休耕二年,这些三年更替休耕的土地,由农户自己安排更换。农民每户除户主授给田以外,家里其他的男丁作为余夫,同样按人口计算给与田地。士工商家授予田地,五口人才当农夫一人。这就叫做平均分配土地,是值得效法的。其他像山林。水泽,平原,丘陵,盐碱地,各以土地的肥瘦多少分为不同的等级。国家规定人民要交纳的有赋和税。税指公田要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手工业,商业,山林水泽的特产也要纳税。赋,税的用途各有不同,赋用于供应军队车马和战士的武器盔甲的给养,作为充实库府供给赏赐的资财,各项税收则用于祭祀天地,祖庙,各种神灵,供给田子的一切用度,官吏的薪俸和官府的事务杂用。百姓年满二十授给田,六十岁归田。七十以上的人由国家供养,十岁以下的儿童,由国家抚养,十一岁以上的人,官府就要强制他们干活。一定要栽种各种粮食作物,黍,稷,麻,麦,豆要交错种植,以防被各种自然灾害。田里不准植树,因为妨碍五谷的生长。提倡精耕细作,收割要像强盗敌寇来了一样(意即抢收)。百姓要环绕自己的房屋种植桑树,开地种菜,菜地要分畦,蔬菜瓜果种植在疆界上。发展家禽家畜,饲养鸡狗猪不要错过季节。提倡妇女养蚕织布,这样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的衣服,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吃肉。

百姓居住的处所,在田野的叫做庐(专供春夏居住的田中屋),在聚居之地叫做里。五家作为一邻,五邻作为一里,四里作为一族,五族作为一党,五党作为一州,五洲作为一乡。一乡有一万二千五百户。邻设邻长,职位是下士,从邻长以上,每高一级职位也上升一级,到乡长的职位就是卿。在里,乡两级办学校,里办的学校是序,乡办的学校是庠。序用于礼教的启蒙,庠就是进行演习礼仪的教育以表示教育感化。春耕季节一开始,命令百姓全部吃住在田里,冬季农事完毕才可以搬进屋里住。这就是《诗经。豳风。七月》描绘的情景:“二月里忙下田,女人孩子一起干,送饭送汤到垄边。”又说:“十月蟋蟀窜入床下,可怜儿子和老妻,快过年了,却住在这间草屋里。”这是为了便于百姓适应四时节气的变化,防备盗贼的侵犯,学习礼仪和文化。当春秋季节,百姓要下田的时候,每天清晨里官吏坐在里门外右侧的小屋里,邻长坐在里门外左侧的小屋里,检查出工情况,全部出去干活了才回去。版纳傍晚收工的时候也要这样做。农民手工要拿柴火回家,拿多拿少互相分别,头发花白的老人可以不拿。冬天,百姓们已经搬进屋里住,同住一条巷子里的妇女,夜晚聚集在一起纺纱织布,这样妇女们一个月就能够做四十五天的工。妇女们一定要互相在一起干的原因,是因为这样不但节省了灯火费用,而且能共同提高技术使产品质量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又合乎风俗习惯。没有成家立室的青年男女,在外边用互相唱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个月份里,余子也来到学校受教育。八岁儿童进小学,学习天文,地理,书法,计算等文化知识,使他们开始知道家庭长幼的各种礼仪。十五岁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先王圣贤制定的礼乐仪式,使他们进一步知道朝廷君臣的礼数。各级学校都要选拔优秀生入高一级学校去深造,乡一级学校的优秀生进入诸侯办的少学去深造。诸侯每年又在少学中选拔优秀生贡献给天子去挑选,选中的入朝廷办的大学去深造,这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对于品行能力相当的人,还要考试他射箭的本领,然后才能担任官职。

每年初春月份,聚居地百姓将要分散到田野去耕种的时候,采诗的官吏摇着木制的大铃巡视于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把它献给朝廷乐师,配上乐曲,唱给天子听。所以说贤明的君主不深入到民间察看而知道天下的民情。

上述就是先王制定土地制度以安定百姓,使百姓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的施政方针。孔子曾说过:“君主治理千辆战车的大国,办事要谨慎,施政要讲信用,节省资财,爱护百姓,驱使百姓服役应不误农时。”因此,百姓们都要互相劝勉,为国立功,乐于自己的事业,先公后私。这就是《诗经。小雅,大田》篇说的:“阴云布满天空,雨快要下了。雨阿,先流到我的公田,再流到我的私田。”那时候,百姓们耕种三年的收获,就能与下一年的粮食积蓄。衣食丰足了百姓就知道光荣和耻辱,社会廉洁礼让成风,争斗诉讼的事就止息,所以先王规定三年考核一次各级官吏的政绩。孔子说的“假使有人用我做官,一年可以移风易俗,三年就能大功告成”,他所希望的成功就是要做出上述那样的政绩。官吏三年考核一次来决定罢免或是提升。生产的发展要看粮食储备的多少,有三年的粮食储备,各项事业都有发展,这就叫做五谷丰登;再熟就叫做平,即有六年的粮食储备;三熟就叫做太平,即耕种二十七年,有九年的粮食储备。这是君主的恩德泽被天下,先王的等级制度和相应的礼节仪式就可以建立和巩固了。所以说“如有打算称王天下的人,必定要实行三十年的仁政才能成功”,这是必由之路。

到周王朝已经衰落的时候,朝廷的暴君和贪官污吏们忽视井田的界限,横征暴敛,滥用人力,政令不讲信用,上下互相诈骗,公田无人管理。因此,鲁庄公首先废除井田制推行“初税亩”,《春秋》对这件事进行了讽刺,因为实行“初税亩”不仅使官吏们更贪,人民怨恨,致使灾害不断发生而祸乱从此开始。

周王朝衰落进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只重阴谋暴力而轻视仁义道德,先求占有财富而后讲礼让。这个时候,李悝作为魏国的丞相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他认为方圆百里的土地面积,大概有九万顷,除掉山川河流和都城及百姓居住的面积的三分之一,还有田地六百万亩,若能勤加耕耘则每亩可以增产三斗,不认真耕作则减产也是三斗,以这个数字计算,方圆百里面积的上等田地的一增一减,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粮食了。他又说粮食卖得太贵损害一般人的利益,太贱则损害农民的利益;伤害了一般人的利益,他们会离散到别的地方去,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农业生产搞不好,国家就会贫穷。所以,粮食太贵了或是太贱了,都不好,他对百姓的伤害都是一样的。善于治理国家的当权者,一定要使百姓的利益不受到伤害同时还要鼓励农民搞好生产,现在,一般农户一个男劳力负担五口人,耕种一百亩田,一年每亩收粮食案一石半米计算,合计收粮食一百五十石,除掉纳税占十分之一计十五石,余下一百三十五石,口粮,每人每月一石米,全家五口一年的口粮是九十石,扣除则剩四十五石。每石粮食卖钱三十,共计得钱一千三百五十,除掉社闾春秋祭祀社神摊派钱三百,尚余钱一千零五十。添置衣服大概每人花钱三百,五口人一年就要一千五百钱,光这笔开支就短少钱四百五十。若不幸有疾病丧葬的费用,还有完纳赋税的开支这里尚未包括,这就是农民所以长期贫困,不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而使粮价这样昂贵的原因。因此,善于稳定粮食价格的当权者,一定要认真的调查研究上中下三种年成的农户收获情况,上等的丰收之年,若增产四倍,百亩收粮食六百石,除掉赋税及口粮余下四百石;中等的丰收年,若增产三倍,百亩粮食四百五十石,除掉纳税和口粮余下三百石;下等丰收年,产量翻一番,百亩收粮食三百石,扣除赋税及口粮,余下一百石。小灾荒年成减产三分之一,百亩只能收一百石;中灾荒年成减产一半,百亩收粮食七十石;大灾荒年成减产五分之四,百亩收三十石。所以,要考虑这两种不同年景的情况,来决定官府对粮食的收购数额,大丰收之年,官府收购它三百石,余下一百让农民自己储备;中等丰收之年,官府收购它二百石,下等丰收之年就只应收五十石,这样,使农民的利益得到适当的满足,又平稳了粮价,而等粮价平稳了就停止收购,若遇上灾荒,官府则以丰补歉,小灾年就把小丰收年受的粮食卖出,中灾就卖中等丰收年的,大灾就卖大丰收年的,。这样,虽然遇上水旱天灾的饥荒年成,粮食价格不抬高而百姓也就不会流散,这就使取有余补不足的办法。这个办法在魏国实行以后,国家因此强盛起来。

到秦孝公任用商鞅为相,破坏井田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田间开出了一条条纵横的小路。对于积极为耕战处理的人给以奖励,这虽然不符合古代先王的道理,还是抓住了农业这个根本。所以,使秦国日益强盛,不仅胜过邻国,而且称霸诸侯。但是先王的制度终于被毁灭,臣下背离本分的事,越来越不受限制。这个时候,平民中的暴发户有的积累了亿万家产,而贫穷农民则穷得吃糟糠过日子;在各诸侯国之间,强国不断兼并别国的土地,而弱者连国家都丧失了。到秦始皇终于灭六国统一天下,对内开始大兴建设,对外连年用兵扫除各少数民族的侵扰,国家征收的赋税竟超过百姓收入的半数。征发闾左的人先服徭役,男子虽然拼命耕作还不够纳军粮,女子拼命纺织也不够纳贡官府的衣服,竭尽天下的资财用来供给他对内外的需要,还不能满足秦始皇的欲望。这样横征暴敛的结果是全国百姓怨声载道,于是,他们以逃亡和叛乱来反抗秦始皇的暴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0 14:54 , Processed in 0.11401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