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史文选》经典篇章翻译

[复制链接]
21#
sea_flying 发表于 07-1-26 12:31:21 | 只看该作者
多谢
22#
leonhl 发表于 07-3-30 21:59:1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历史文选》部分文章翻译

《诸葛亮传·三国志》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名圭,字君贡,汉朝末年做过泰山郡的届官。诸葛亮从小就死了父亲。他的叔父诸葛玄是袁术所委派的豫章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到任上。后来东汉朝廷改派朱皓代替谈葛玄,诸葛玄只好离开豫章,去投靠向来与他有老交情的荆州收刘表。诸葛玄去世以后,诸葛亮就奋住在邓县隆中,亲自耕田,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忧伤乱世的古歌谣。他身长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古代的名相管仲、良将乐毅,当时的人都不以为然。只有博陵人崔州平,颖川人徐元与诸葛亮关系友好,(所以)一直认为确是如此。

      当时,刘备驻军新野,徐庶去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他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呀!将军愿意见见他吗”刘备说:“请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应该去拜访,不应当无礼地将他招来,将军应该屈尊去看望他才是。”因此,刘备去拜访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才见到。当时刘备屏退左右随从的人对诸葛亮说:“汉朝江山日趋衰亡,逆臣窃取了政权,天子被迫流亡,蒙受风尘。我没有估量自己德多厚力多大,只想在天下伸张大义;因智谋短浅,遭到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我伸张强大义的志向没有止息,您说应该怎么办?”

    诸葛亮对他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则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终能战胜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只是天时有利,也是人的谋划正确。如今曹操已经拥兵百万,并且挟制皇帝而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较量的。孙权占有江东地区,其统治已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人都愿意辅佐他,这可以结为盟援,而不可以图谋他。荆州北有汉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边有丰富资源可供利用,东连吴郡、会稽郡,西通巴郡、蜀郡。这里是用兵的战略要地,但其统治者刘表却无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资助给将军的吧,将军可有意于此吗?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大,是天然富饶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现在,益州牧刘璋昏暗无能,张鲁又在北边与之作对,尽管这里人口众多、资源富庶,但因其不知爱抚民众,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既是汉室的后代,且又信义显扬四海,广交天下英雄,求贤如饥似渴,倘若占领荆、益二州,控扼险要,西与诸族和睦为邻,南面抚绥夷越人民,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伺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部队向南阳、洛阳地区进军,而将军则亲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过地区的百姓谁还不担着丰盛酒食来迎接将军呢!确实能做到这样,那么,统一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统治就可以复兴了。”刘备听后高兴地说:“好!”于是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比一天亲密。

    关羽、张飞等人对此很不高兴,刘备对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正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不再议论。

    刘表的长子刘琦,也非常器重诸葛亮。刘表听了后妻的话,疼爱小儿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常常想与诸葛亮商议一个让自己保全的方法,诸葛亮动不动就推托,不肯给他谋划。刘琦就带着诸葛亮到后花园去游玩,一起登上高楼,在饮酒的时候,让人撤去梯子,借机对诸葛亮说:“今天我们上不接天,下不着地,话从您嘴里说出来,进入我的耳中。您可不可以说呢?”诸葛亮回答说:“您没有见到申生在宫中遭到杀害,重耳在外地就平安无事吗?”刘琦领悟到了诸葛亮的意思,就在暗地里谋划离开襄阳的主意。正巧黄祖死了,刘琦得到机会外出,就去作了江夏太守。不久刘表去世了,刘琮听说曹操来进攻,就派使节去向曹操投降。先主在樊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他的部下向南撤退。谙葛亮和徐庶一起跟着先主刘备走,被曹操的追兵打败。曹军抓住了徐庶的母亲。徐向先主告辞,指着自己的心说:“我本来想要和将军您一起谋划建立称霸天下的王侯大业,凭的是这颗心。现在失去了老母,心里乱了,对您的事业没有益处。请让我在这里和您分手吧。”他便到曹操那里去了。

    先主到了夏口。诸葛亮说:“形势很危急了,请让我带着您的使命去向孙将军求救。”当时孙权带领军队驻在柴桑,观望曹操和刘备之间的胜败情况。诸葛亮劝说孙权道:“海内大乱,您起兵占据了江东,刘豫州也在汉水以南招纳士兵,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把国内各处的大敌基本上都消灭掉了,接着攻占了荆州,威震四海。现在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逃到了这里。您应该根据自己的力量来处理当前局势。如果您能用吴、越的军队和中原军队抗衡,不如早日和曹操绝交;如果不能抵挡他,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甲胄,向曹操称臣投降呢?现在您表面上假借服从朝廷的名义,内心却犹豫不定,形势危急却不早决断,大祸没有几天就会降临了。”孙权说;“假如象您说的这样,刘豫州为什么不马上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只是一个齐国的壮士罢了,他还能坚守道义,不肯受辱。何况刘豫州是皇家的后裔,是盖世无双的英才,士大夫们都仰慕他,象河水流向大海一样奔来投靠他。如果大事不能成功,那就是天意了。他怎么能再做曹操的手下人呢:”孙权勃然大怒说:“我不能拿整个吴郡的土地和十万军队去接受别人的控制。我的主意已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以外没有人可以抵挡曹操。但是刘豫州在刚打了败仗后,怎么能够抗击这个敌人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版失败了,现在回来的士兵和关羽的水军一共还有上万名精兵。刘琦集合的江夏军队士兵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从远方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在追击刘豫州时,轻骑兵一天一夜里赶三百多里路,这就是所谓:‘强弩射出的箭射到尽头时,它的力量连鲁地出产的薄纱也穿不透了。’所以兵法上忌讳这种情况,说它‘一定会损失军队的统帅’。而且北方的人不熟习水战;再有荆州的人民依附曹操,只是迫于军队的威胁罢了,并不是真心服从。现在将军真能够命令猛将统领几万军队,和刘豫州同心协力,一齐谋划,就一定能打败曹军。曹操的军队失败后,一定会退回北方,这样荆州和东吴的势力增强,就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了。”孙权非常高兴,就派周期、程普、鲁肃等人带三万水军,和谙葛亮一起去见刘备,合并力量抵御曹操。曹操在赤壁打了败仗,领兵回到邺城。先主接着占据了江南地区,任命诸葛亮作军师中郎将,让他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调用那里的赋税来供应军队使用。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派遣法正来迎接先主,让他去攻打张鲁。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先主从葭萌回来攻打刘璋,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等人率领军队沿长江向上游进攻,分别平定了各个郡县,和先主一起包围了成都。成都平定以后,任命诸葛亮作军师将军,署理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时,谙葛亮长期在成都镇守,粮食和军用物资都很充足。建安二十六年,部属们劝说先主自称皇帝。先主没有答应。谙葛亮劝说道:“过去吴汉和耿gān等人开始劝世祖(刘秀)作皇帝时,世祖谦让,不肯即位,前后多次推辞,耿纯去劝说:‘天下的英雄景仰您,追随您,都希望能跟着您达成自己的愿望。如果您不接受大家的建议,士大夫们各自回去另找主人,没有理由一直跟随您了。’世祖感到耿纯的话非常深刻中肯,就答应了。现在曹氏篡夺了汉朝的政权,天下没有主人了。大王您是刘氏皇族的后代,继承了帝王世系而兴起,现在您即皇帝位,正是应当做的。士大夫们长久以来跟随大王吃苦效力的原因,也是象耿纯讲的那样想要建立一点功劳罢了。”

    先主于是即位为皇帝,策封诸葛亮为丞相。诏书说:“朕遭遇到家族的不幸,被推举继承了皇帝位,兢兢业业地执政,不敢安逸享乐,想要让百姓生活安宁,但总怕不能让天下平定。啊!丞相诸葛亮要了解朕的心意,不要怠慢,辅助朕弥补疏漏不足,协助我宣扬王室的功德,象日月一样照亮天下。您要多加勉励自己啊!”诸葛亮以丞相身份管理尚书事务,借给他符节代行王权。张飞死后,诸葛亮又兼任司隶校尉。

    章武三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后统一全国。假如我的儿子值得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他没有什么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看泪说:“我一定尽一个辅臣应尽的力量,忠贞不贰,一直到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一起治理国事,对待他要象父亲一样。”

    建兴元年,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候,成立丞相府理事。不久,又兼任益州牧,政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当时南中地区的一些州县都发生叛乱,因为新遭国丧,所以诸葛亮不便派兵镇压;暂且派使者访问吴国,与他们团结和亲,成为盟国。

    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统率大军南征,秋天就平定了全部叛乱,军费开支,从这里得到补偿,国家也从此富饶起来,于是整军练武,等待向中原的重要进军。建兴五年,诺葛亮率领各路大军将进驻汉中,临出发前,给后主刘禅上奏章说:

    “先帝创建统一天下的大业还不到一半,在中途就逝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的力量薄弱、困乏,实在已经到了十分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了。然而在朝廷里侍卫的大臣们毫不松懈,在外防守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大概是出于怀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的恩惠,而想报答于陛下啊!所以陛下真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传下来的美德,振奋志士忠贞为国的志气,不应该无根据地随便看轻自己,说些不适当、失去原则的话,堵塞了臣子们尽忠劝告的渠道。宫中的内侍和丞相府署的官吏是一个整体,应一视同仁,奖善惩恶,不该区别对待。倘使有谁作恶犯法,或者为忠行善,都必须交给主管部门去评断刑罚或奖励,以显示陛下治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私,使宫廷里和丞相府有不同的法令。待中郭攸之、费讳、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忠良诚实的人,思想纯正,因此先帝选拔来留给陛下任用。我以为宫廷里的事,无论大小都可以和他们商量,然后去实行,这样办一定能克服缺点,弥补过失,得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公乎,通晓军事,过去试用他时,先帝曾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推举他为中部督。我以为军事上的事都可以和他商量,这样做一定能使军队和睦齐心。不同才能的人都能安排得当,恰当使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所以衰败的缘故。先帝在世时,每当与我谈论到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为东汉末年桓、灵二帝而感叹、惋惜的。待中郭攸之、费讳,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人都是忠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很快就能实现了。|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耕地为生,只望在乱世中能平平安安,并不想在官场中显达扬名。先帝并不嫌我微贱卑陋,屈尊相访,三次来茅庐,询问我天下大事,因此我很感激,才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恰巧碰上长坂坡与曹操作战失败;我在兵败危难的时刻接受任命,从那时到今天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了解我是个谨慎的人,所以临死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后,我日夜担忧,唯恐托付的事毫无成就,有伤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不惧危难,五月间率军渡过泸水,深入草木不生的荒凉地区。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力、武器已经充足,是到了奖励三军,北定中原的时候了。我愿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铲除凶敌,复兴汉朝,重新还都洛阳,这就是我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应尽的职责。

    至于处理事务,掌握分寸,随时改进,向陛下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伟、董允的职责了。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从而复兴汉室的责任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那么就治我的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陛下听不到改革政治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伟、董允等人的疏忽,明确指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多多思考治理国家大事的计划,再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采纳正确的意见,要经常想到先帝的遗诏。我受陛下的厚恩,感激不尽。现在就要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也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 而后诸葛亮率领军队出发,驻军于两阳。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散布消息说从斜谷道出发夺取眉地,并派赵云、邓芝占据箕谷,虚设兵阵,以迷惑敌人。魏即派大将军曹真抵挡他们。而诸葛亮亲自率领大队人马进攻祁山,队伍整齐,赏罚严肃,号令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这样一来,关中各地大为震惊。于是魏明帝曹睿从许昌西行来到长安进行镇压安抚,并命张合抵抗诸葛亮的大军,诸葛亮派马谡统领大军为先锋,与张合战于街亭。作战时,马谡不听诸葛亮的指挥,在军事布防上犯了错误,就被张合打得一败涂地,失了街亭。诸葛亮在攻克了西县千余家之地后,回到汉中,就以军法处置了马谡,向大家认错。他给后主刘禅上奏章说:“因为我才能不够,反而担任了我所不能胜任的职务,虽然我亲自带兵出征来鼓励全军,但由于不能订立规章,明确法度,致使将领在紧要关头不能镇定自若,才造成了违背命令、丢失衔亭、箕谷被击的错误。责任都在于我用人不当。我对人的认识不深刻,办事胡涂。根据《春秋》打败仗要由主帅负责的说法,失职的过诺应自我承祖。我请求降职三等来惩罚我的过失。”于是后主刘禅同意诸葛亮的要求,降亮为右将军,代理丞相的职务,所兼职务如前。

    这年冬季,诸葛亮再次出兵散关,围陈仓,魏将曹真出兵抵抗。因为粮食吃尽,退军而还。魏将王双乘机率骑兵追赶。诸葛亮与他交战,打败了魏军,斩了王双.|建兴七年,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领军袭击陈式。诸葛亮亲自到建成,郭淮退还雍州,于是陈式攻克了武都、阴平二郡。这时,后主刘禅给诸葛亮下诏书说,“街亭战役的失败,错误是马谡造成的,您却代他认罪,深刻责备自己。当时由于不好违背您的意旨,就听从了您的要求,让您处在目前的地位。前年出师散关,杀了敌将王双,显示了我军的威风;今年才出师,郭淮就望风逃窜;使氐、羌投降,收复了武都、阴平二郡,您的威风压住了顽敌的气焰,功勋卓著。现在天下骚乱,罪魁祸首未除,您身负重任,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可是您长久贬低自己,这是不能建立大功业的呀!现在恢复您丞相的职位,望您不要推辞。 ”

    (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用木牛作为运输军资的工具,后因粮食用完而退军,受到魏将张合的截击,交战中,射杀了张合。|建兴十二年春,请葛亮带领大队人马从斜谷出祁山,用流马作为运输军资的工具,占据了武功的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相持在渭河以南。诸葛亮经常担心军粮会断绝,使自己的抱负不能伸展,所以就分出部分士兵垦荒种地,打算建立一个长久驻军的基地。耕田的士兵和渭水边的居民混居,不谋私利,因此百姓一点都不受侵扰。这样相持了一百多日。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一退,司马懿视察蜀军住过的营地,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诸葛亮临终前遗言,把自己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造坟,坟墓只要能容纳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在坟里放其他器物。 后主刘禅下诏策祭他说:“上天赋予您文武兼备的才能,英明而忠诚,您接受先帝托孤的遗命,教导我、帮助我理政,延续将要绝世的汉室,复兴行将衰败的朝廷,您立下平定叛乱的志愿,整顿军队,年年出师征讨,您的显赫武功,威力镇服八方荒远的地方,您将在季汉创建特殊的功绩,高出伊尹、周公在殷、周时代所建立的伟大功勋。可是事情是这样的不幸,在功业将近完成的时候,您遭病亡故!我因为伤心悲痛,肝心欲裂。推重您的美德,列数您的功劳,记录您的行状,赐予您一个称号,是为了使您的名声留传无穷,永垂史册,不可磨灭。我今天派使者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给您丞相武乡侯的印绥,赐给您的溢号为忠武候。如果您灵魂有知的话,一定会以此感到光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当初,诸葛亮向后主表白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范围十五顷,下一代的衣食,不仅富裕,而且有余,至于我在外地做官,没有什么别的打算,我的衣著、饮食,都依靠朝廷供给,我不再另外经营别的生计,使自己有尺寸的增加。我死的那一天,一定不使我家内有多余的物资,外面有多余的财产,而辜负陛下对我的一片心意。”等到他死以后,情况正如他所说的一样。

      诸葛亮的天性擅长发明,有很多巧妙的构思,改进能连续发射的弩箭,制作木牛流马,都出自他的设计。他推算演练兵法,加以发展,创出八阵图,都能得到其中的要领。诸葛亮的言论、教令、书信、奏章中,很多都值得观看,这些另外编成一集书。

    景耀六年春天,(后主)下诏书给诸葛亮在沔阳建立祠庙。秋天,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征伐蜀国,到了汉川,去祭祀诸葛亮的祠庙,命令军队士兵们不许在诸葛亮墓地周围打柴、放牧.|评论说:诸葛亮作为丞相,安抚百姓,宣布仪范规矩;限定官员的职权,依从临时合宜的制度;袒露诚心,推行公道。对尽忠并有益于时代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一定给以奖赏;对违犯法今,怠慢官府的人即使是亲戚也一定处罚;认罪并供出实情的犯人,即使是重罪也会宽释;供词犹豫不定,巧言掩饰的犯人,即使是轻罪也一定处死;对做了好事的入,没有因为事情微小而不奖赏的;对做恶的人,没有因为坏事细小而不贬斥的。诸葛亮对各项日常事务都精通,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根据人的名声去核查他的实质,对虚伪的人不屑一顾。在蜀国国境以内,人民都敬畏他又热爱他,他施行的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他,是因为他心地公平而且明确地告极大家。诸葛亮可以说是懂得如何治理国家的杰出入材,可以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了。然而他连年出兵作战,却没有能取得成功,大概是因为随机应变的机智与指挥战争的谋略等方面不是他所擅长的吧?


《仲长统传》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郡高乎县(今山东鱼台东北)人。从小好学,博览群书,富于文辞。二十余岁,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结交的朋友大多认为他不同寻常。并州刺史高干为袁绍外甥,一向高贵有名,相约四方游士,士人多归附。仲长统经过高干家,高干盛情款待,向他询问天下之事。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宏伟之志,而无杰出之才,喜好士人而不能择人,这是您应深为戒备的。”高干很自负,不纳其言。仲长统于是离开了他。没多久,高在并州反叛,最终失败。并州、冀州的士人都因此认为仲长统有知人之明。仲长统性格豪放,敢直言,不拘小节,沉默议论无常,当时有人称之为狂生。每逢州郡征召,他总是称病不就。尚书令苟yù听说仲长统的名声,认为他不同凡响,举荐为尚书郎。后又参与曹操的军事谋划,每逢谈古论令,评论时俗及人们的所做所为,他常发泄愤懑连连叹息。于是撰论著,名为《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献帝让位那年,仲长统去世,时年四十一。其友东海郡人缪袭,常赞仲长统的才能文章足以继承西汉董仲舒、贾谊、刘向、杨雄。现在选择其书有益于政事者,略载于下。

《理乱篇》说: “上应天命的豪杰,并非当初就有当皇帝的名分。由于没有当皇帝的名分,所以战争相继发生。在此之时,大家都假借天威,假传命令占据方国,拥有军队,与我们较量才智;显示威力,与我们争逐雌雄;他们不懂该对抗谁,归顺谁,让天下人怀疑动摇误入歧途,这类事不可胜数。到较量才智者智尽技穷, 较量武力者纷纷失败,形势决定不足以再次抗衡较量时,才开始羁首系颈,接受我们的制约。这些不得已而屈服者,有的曾是我们的尊长,有的曾与我们是同辈,有的曾把我们当臣虏,有的曾囚禁过我们。他们忧愁苦闷,都在心里咒骂,希望我们不成大业,以便借此重振他们往日的志向,难道肯把这种臣属他人的地位作为终老至死的名分吗?“到后代相继为国君之时,民心已安定了。普天之下的民众,仰仗我朝廷得以生育,由于我们朝廷得以富贵,安居乐业,抚养子孙,天下安然,所有的人都归心于我朝廷了。豪杰非分之念已断,士民之心已定,高贵者固定于一家,尊显者只有一人。在此之时,即使是异常愚塞之才居于皇帝宝座上,仍能使百姓认为他的恩泽如天地,威力同鬼神。暴风迅雷不足以喻其预怒,阳春及时雨不足以比其恩泽。即使周公、孔子之类的圣贤数千,也无法再与之较量圣明;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百万,也无处再施展其勇力了. “后来继位的愚君,见天下投人敢违抗他,自认为象天地一样不可灭亡,于是放纵自己的嗜好和邪恶的欲念,君臣公然淫乱,上下共同作恶;目睹尽各种角抵之戏,耳闻遍郑卫邪淫之声;入官则沉溺于妇人之中,出宫则驰骋于田野狩猎。荒废了各项政务,抛弃了贤能人物;放荡无羁越加厉害,毫无止境。他所信任亲近者,尽是奸佞馅媚当面奉承之人;他所宠幸尊贵者,尽是后妃姬妾的娘家人。这就象让饿狼守厨房,饥虎牧牲畜,终于达到煎熬天下之民脂民膏,敲剥百姓之骨髓的地步。人们怨恨憎恶而无依靠,造成祸乱并起,中原混乱不堪,周边少数民族反叛进攻;政权土崩瓦解,顷刻分离。昔日为我朝廷哺育之子孙,今日全成饮我鲜血之仇敌。直至天命转换,大势已去,仍不觉悟的后继君主袱道不是因为富贵产生了不仁之心,沉迷不悟导致愚塞吗?国家存亡,因此交替出现,政治治乱,如此周而复始,这正是天道必然的规律。 “又有处理政事酌人,往往采取权宜之计而已,不能斟酌出贤愚之分心此掌捏国家盛哀的规律。所以一天天不如古代,越差越远,难道不是这样吗?汉朝建立以来,同是平民百姓,而凭财力做他人君长者,每一代都无法数清。而清贫廉洁之士,独自苦熬于荆棘之间,对社会风俗的好坏无所损益。至于富豪人家房屋鳞次栉比,致以百计,商野的良田沃土,成千的奴婢,上万的依附人口。他们贩运货物的车船通于四方,囤积居奇的财货遍布都城。珍奇珠宝,巨室不能容;马、牛、羊、猪,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充满了绮丽的房间,歌女乐师,排列于深邃的厅堂。等待接见的宾客不敢随意离去,门前交错的车马不敢经易前进。三牲之肉,美而不可食,清醇之酒,坏而不能饮。目光一斜则有人沿其视线去猜想他的欲求;一喜一怒则有人揣摩其心思以便使他满足。此皆公侯之巨大乐趣,君长之优厚权利。假如能运用智谋诡计,就能得到这一切,只要能得到达一切,人们就不以为是罪过。这种坏风气好象水源一发,就满地撤流,大路一开,就四通八达了。如果要求士人舍弃荣乐而甘居穷苦,抛弃放纵而甘受约束,有谁肯这样做呢?乱世长而治世短,乱世之中则小人贵宠,君子困贱。当君子困贱之时,好象天太低要伛偻着身体,地太窄要萎缩着脚,就这样还害怕遭遇镇压之祸。到政治清明之世,又会受到矫校过正的约束。老的老了,赶不上宽统的社会;年轻的正当壮年,又将再次困厄于衰乱之时。这就使奸人独占无穷之福利,而善士则承担不赦之罪孽。眼睛能辨色,耳朵能辨声,口舌能辨味,身体能辨冷暖的人,都将认为修养高洁的品行是为了掩盖丑恶,而运用智谋来避开它,难道有愿意安贫乐道之人吗?这是后继君主的罪过。

“昔日春秋时代,是周王朝之乱世;到战国,就更乱了。秦王政趋着兼并各国的形势,放纵虎狼般的野心,宰割天下,吞食百姓,暴虐不止,因此招致楚汉战争之苦,混乱又超过了战国时代。汉王朝经过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乱,当时百姓的伤残死亡之数,又超过秦王、项羽时一倍了。而到今天,名都空无居民,百里不见人迹的状况不可胜数,这又超过了王莽新朝时代。可悲啊!不及五百年,大难接连三次发生,中等程度的动乱还没计算。天下形势越变越可怕,越往后越严重,如此发展下去,可达到极点了。唉!不知来世圣人用什么方法挽救这种局势?又不知上天打算到什么时候了结此劫数?”
23#
leonhl 发表于 07-3-30 21:59:30 | 只看该作者
《隋书•牛弘传》

原文:
  牛弘,字里仁,安定人也。及长,须貌甚伟,性宽裕,好学博闻。开皇初,迁授散骑常侍、秘书监。弘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上纳之。三年,拜礼部尚书,奉敕修撰《五礼》,勒成百卷,行于当世。
  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唯见弘未尝不改容自肃。素将击突厥,诣太常与弘言别。弘送素至中门而止,素谓弘曰:“大将出征,故来叙别,何相送之近也?”弘遂揖而退。素笑曰:“奇章公可谓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亦不以屑怀。
  寻授大将军,拜吏部尚书。时高祖又令弘与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并召诸儒,论新礼降杀轻重。弘所立议,众咸推服之。仁寿二年,献皇后崩,三公已下不能定其仪注。杨素谓弘曰:“公旧学,时贤所仰,今日之事,决在于公。”弘了不辞让,斯须之间,仪注悉备,皆有故实。弘在吏部,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务在审慎。虽致停缓,所有进用,并多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鉴赏机晤,清慎绝伦,然爽俊有余,迹似轻薄,时宰多以此疑之。唯弘深识其真,推心委任。隋之选举,于斯为最。时论弥服弘识度之远。
  大业三年,从拜恒岳,坛场珪币,墠畤牲牢,并弘所定。还下太行,炀帝尝引入内帐,对皇后赐以同席饮食。其礼遇亲重如此。弘谓其诸子曰:“吾受非常之遇,荷恩深重。汝等子孙,宜以诚敬自立,以答患遇之隆也。”六年,卒于江都郡,时年六十六。帝伤惜之,赠甚厚。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
  史臣曰:牛弘笃好坟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汉之叔孙,不能尚也。三十余年,夷险不渝,始终无际。澄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矣。
                                         (《隋书•牛弘传》)


译文:
  牛弘,字里仁,安定人。长大后,容貌伟岸,生性宽厚,喜欢学习,学识渊博。开皇初年,升任散骑常侍、秘书监的官职。牛弘因为典籍大多遗失流散,上表朝廷,请采取措施鼓励民间献书,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开皇三年,担任礼部尚书,奉皇命编撰《五礼》一书,刻成一百卷,流行于当世。

  当时杨素依恃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唯独见了牛弘总是改变态度,变得恭敬起来。杨素准备带兵去攻打突厥,临行前到太常府与牛弘道别。牛弘送杨素到中门就停止不继续送,杨素说:“我作为大将马上要出征了,特地前来叙别,为何送这么近就停止了呢?”牛弘作着揖并往后退。杨素笑着说:“奇章公可以说你的智力别人比得上,而你的愚蠢别人却比不上。”牛弘也不放在心上。

  不久,朝廷授予牛弘大将军的职位,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当时隋高祖又让牛弘同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人一起召集各位儒生,讨论新的礼法等级差别和轻重程度。牛弘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推崇佩服。仁寿二年,献皇后驾崩,三公以至以下的人都不能确定丧礼的仪式和规模,杨素对牛弘说:“你学识渊博,现在有才能的人都仰慕你,今天的事情,由你来决断。”牛弘一点也不推辞,很短的时间内,丧礼的仪式都定好了,都有旧例,牛弘在吏部,他选拔和推举人才,以品德修行为第一位,然后才是文章才能,要务在于慎重。虽有所缓,他所选拔推举的人,很多都很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目光敏锐机敏聪慧,清廉谨慎超过了一般的人,然而爽朗英俊有余,行为有些放荡不羁,当时的官员因此而怀疑他。只有牛弘了解他的本质,竭尽全力重用他,隋朝选拔推举的官员,他是最突出的一个。当时的舆论都佩服牛弘见识之深远。

  大业三年,跟从皇帝拜祭恒山,祭坛礼器祭祀时用的祭品,都由牛弘定夺。回来取道太行山,隋炀帝曾经还把他引进内帐,赐他与皇后同席喝酒吃饭。他受到的礼遇就像这样隆重。牛弘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受到皇上特别优厚的待遇,承受的恩宠如此之深,你们这些子孙,应该忠诚敬重自立。以报答皇上如此浓厚的恩宠。”大业六年。死于江郡郡,时年六十六岁。皇上悲伤怜惜他,赐给很多的东西。牛弘在当时非常荣耀,并很受恩宠,可是所坐的车马和所穿的衣服却朴素俭朴。事奉皇上极尽礼节,对待下属非常仁爱,说话谨慎做事敏捷。

  吏臣说:牛弘深好古代典籍,凭学问出众而出任官职,有淡泊高雅的风范,怀有宽厚高远的胸襟,采纳古代帝王的优点和缺点,编成了当时称颂的典章,就连汉代的叔孙也不能超过他。在位三十多年,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自己的操守。处在澄境之中不显得清澄,处在浊境之中也不会变得污浊,可以说是一位大雅的君子啊!
24#
leonhl 发表于 07-3-30 22:01:34 | 只看该作者
《党锢列传》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说人们好恶本性相同,而受外界习俗影响的途径不同。一个人如果克制自己的惑倩和欲念,行为就不会放纵,如果被外界事物所牵制,他的志向就会丧失。因此,圣人引导人的理性,裁抑放荡不理的行为,谨慎交友,节制嗜好。虽然人的悟性干差万别,质朴文饰相异,至于受外界事物和风俗的影响,道理是一致的。春秋时期,社会风气轻浮诈伪,王道衰落,但是人们还假借仁义以求利,凭仗正义以取功。举动合乎道理,强横者也会服气;一句话违背道理,奴仆也会争辩。大概前贤遗风,还是有足以我们学习的地方。

    战国时期,霸道衰微之后,欺诈之风萌发而起,强者以智谋决胜为雄,弱者以不善欺诈受屈。以至于有的筹划半条计策而获得万金,提出一个主张而受赐瑞玉;有的由步行平民而获厚爵,脱掉草衣而任卿相。游士掩饰伪诈,纵横论带,以求取权利害,不约而同望风相从。从此,爱尚相互侵夺,随时变换。其风气无法制止,其弊端也不能纠正。|等到汉高祖仗剑而起,武士们也勃然而兴,宪令宽松,文礼简单疏阅,继承了先秦“四君”(指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尝君)之余业,人人都怀有凌上之心,轻死亡而重义气,恩怨必报,令行于私人之庭,权移于匹夫之间,仗义行使之类的人很多.已经成为风俗。自从汉武帝之后,祟尚儒学.怀协经术,到处如雾一般聚集,最后致使皇帝亲临石渠阁,评定是非,可见党同伐异之激烈,而拘泥文字,死读经书的人,在此时也是非常多的。到王莽独断伪善,最终篡国,忠义之辈,耻于作官。于是以隐居丘墅为荣华,以困苦潦倒为甘甜。虽然天命光武中兴.汉德重开,但是洁身有道之士,愈加相互仰慕仿效,辞官隐居的志节,又重于当时了。至桓帝、灵帝之间,君主荒淫,政治腐败,国家命运委托于宦官,士人羞与为伍。是以匹夫愤恨,处士核议,他们激扬名声,互相标榜,评价公卿,裁判执政,刚直之风,在此时又盛行了。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矫枉必然过正,其道理就是如此。象范滂、张俭这些人,清心忌恶,终于陷入党锅之祸,不就是这样的吗?
      
    起初,在桓帝还是壁吾侯的时候,跟从甘陵周福学习,到后来即皇帝位之后,提升周福担任尚书。当时同郡人河南尹房植也在朝中有名,故乡人为他俩编的歌谣说:“房值是整个天下的规矩,而周福是靠做老师当宫。”两家的宾客又揣量长短,互相讥讽,也就各自树立自己的帮派,渐渐形成仇怨不和,因此甘陵就有了南北二部,党人之议,从此开始。
   
    后来汝甫太守宗资任用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缙也任用功曹岑桎,两郡又编出歇话说:“汝南太守是范涝,南阳宗资管签字。南阳太守是岑桎.弘农成缙只坐啸。”因此流言又传入太学,太学生有三万多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首领,并和李膺、陈蕃、王畅互相褒扬推重。太学中传语说:“天下楷模是李膺,不畏强暴有陈蕃,天下俊秀为王畅。”还有渤海人公族进阶、扶风人魏齐卿,都是高言深论,不避豪强。从公卿以下的官员,没有不惧伯他们的贬议,来不及穿好鞋子就急忙登门拜访。|当时河内人张成很善于占卜,推算将要天下大赦免,就教儿子杀人。李膺当时担任河南尹,立刻督促部下造捕,但不久正逢宽赦被宣布无罪。李膺内心更激愤痛恨,竟然在审讯之后将其杀掉。起初,张成以占卜之术和宦官门交往,就连桓帝也多次向他求占问卜。张成的弟子牢修因此上书,诬告李膺等人供养太学宦游学生,还交结各郡生徒,他们互相帮助,一同结成部党.诽谤朝廷,惑乱风俗。于是桓帝非常生气,向各州郡传下命令,逮捕党人.又向天下发布文告,使人们同疾共愤,接着又逮捕了李膺等人。其文辞牵连到的还有陈实一类的二百多人,有人逃跑而没抓到,都悬赏征求。皇帝的使者四出,在道路上前后不断。第二年,尚书霍胥、城门校尉窦武等人共向上表为党人求情,桓帝之意稍微松动了一些,就把党人释放回乡,但终生至死不许出来做官。而党人的名字仍写入朝廷的档案中。|从此,正直之风废止,邪恶枉曲之风盛行。但是,海内望风的人们,遂互相标榜,指定天下名士,为他们制定称号。第一等称为“三君”,第二等称为“八俊”,第三等称为“八顾”,第四等称为“八及”,第五等称为“八厨”,如同古代的“八元”、“八凯”一样。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是一代所尊。李膺、苟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为“八俊”。俊,是人中英杰。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涝、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顾,是能以德行导人。张俭、牟暖、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是能导人追随宗仰之人。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是能以财物救人。|另外,张俭的同乡朱并,遵循中常侍候览的旨意,上书告张俊与同乡二十四人分别置以名号,共同结成部党,想推翻国家政权。以张俭和擅彬、褚凤、张肃、薛兰、冯僖、魏玄、徐乾八人为“八俊”,田林、张隐、刘表、薛郁、王访、刘抵、宣靖、公绪恭八人为“八顾”,朱楷、田磐、疏耽、薛敦、宋布、唐龙、赢咨、宣褒八人为“八及”、刻下石碑,竖立在祭祀场所,共同结成朋党,而张俭为首领。灵帝下诏削除奏章上朱并的姓名,按奏章逮捕张俭等人。大长秋曹节又乘机暗示有关官员上奏,追捕上次党祸中的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寓、颖川太守巴肃、沛相苟翌、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任城相刘儒、大尉橡范涝等一百多人,都死在狱中。其它党人有的先已去世,没有赶上灾祸,有的逃命得免。在此之中那些有仇怨隔阂的,又互相陷害,因吹胡子瞪眼之类的怨忿,也滥入党人之中。再加上各州郡承旨阿谀,有的并不曾与党人交接,但也道此毒害。其中死亡、发配、废黜、禁锢的人,共达六七百之多。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极力为党人带冤,言辞激切。灵帝看后大怒,当即下诏司隶校尉、益州牧捕捉曹鸾,用槛车送槐里狱中活活打死。于是,又下诏各州郡,追查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凡在官者,一律罢免,禁锢终身,株连及五服。光和二年,上禄县长和海上书说;“按照礼的规定:同一从祖的兄弟就分财别居,恩义已轻,已为服属之末。而今党人禁锅至五服,既违背典训之文,又不合经常之法。”灵帝看后方始醒悟。于是党锢自从祖以下.全部得以解脱。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常侍吕强对灵帝说:“党锢积时已久,人情多怨。如果久不赦免,他们会轻意与张角合谋,为害至大,悔之也无救了。”灵帝对他的话很害怕,才大赦党人,被诛杀放逐之家全部回归故乡。此后,黄巾军发展极盛,朝野分崩离析,国家纲纪法律荡然无存了。


  
《让县自明本志令》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著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诉他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著想。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仰仗著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25#
normanfan 发表于 07-3-31 09:02:36 | 只看该作者
看的头晕
26#
千古之谜 发表于 07-12-7 16:24:5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
以及各位跟的贴
27#
sjs33 发表于 07-12-7 22:19:3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会考吗?
28#
马拉松1 发表于 07-12-16 01:29: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啦!
辛苦你了!
29#
zhaodanxia084 发表于 09-3-9 13:33: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老师突然要这篇文章的翻译,我怎么也翻译不出,所以到网上找,就找到这篇翻译...
真的帮了大忙!
建议:可以把《仓律一则》中的律文分类为出入库制度、保管制度、防损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就跟《武丁卜辞》一样。
30#
zhaodanxia084 发表于 09-3-9 13:34:3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老师突然要这篇文章的翻译,我怎么也翻译不出,所以到网上找,就找到这篇翻译...
真的帮了大忙!
建议:可以把《仓律一则》中的律文分类为出入库制度、保管制度、防损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就跟《武丁卜辞》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0 14:54 , Processed in 0.09273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