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9博仁古代历史重点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princesspeng 发表于 08-9-30 00:1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被麻将小丸子感动的一塌糊涂,决定也为大家做点什么,总结了MP3里老师说要掌握的名词解释。发给大家看看,主要参考的是朱绍侯版的中国古代史和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以及无所不能的百度大神。有错误的话请大家帮助我改正。
我笨,不会弄附件,决定连载形式。
今天的是先秦史,争取明天秦汉,后天魏晋南北朝,。。。。总之,最快速度发完。

先秦史的在#1
秦汉史的在#8
魏晋南北朝在#10
隋唐五代在#14
宋元在#19
明清(前期)在#20


废话少说进入正题


北京猿人:1927年首次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里。经过长时间的有计划的系统发掘,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以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40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个体。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59 毫升,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还发现10万多件打制石器和石片,还有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的痕迹。经测定距今约70万年,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
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距今约18000年的晚期智人,计有属于8个个体的上下颚骨、牙齿和体骨化石,其中较完整的三具头骨,其体质与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说明他们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估计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
阪泉大战:相传黄帝时期,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修整军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后,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在阪泉发生了大规模交战。经三次的激烈战斗,黄帝部落联盟获得胜利,初步建立的黄帝对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阪泉之战是中华民族远祖炎黄二帝之间最著名的一次战役。《史记》开篇《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次战役后组成炎黄部落联盟,使黄帝取代炎帝。
禅让制:尧舜时期,按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领,必须经过一定的民主形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的承认,才能确立,这就是我国古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推举首领的禅让制。
二里头文化: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文化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因于1959年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因有一定差异,又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在河南东南部、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及陕西东部等地也陆续有所发现。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甲骨文:商周时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
分封制:分封制是周王朝行使全国统治的一种方式,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周灭商以后,为了统治被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即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全国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代表周王统治地方,以拱卫王室。这就是分封制,历史上称其为“封藩建卫”或“封建”。
宗法制:宗法就是宗族之法。处理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登记和世袭权利的制度便是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起源于氏族社会,是由父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制形成于商末,西周时得到充分发展,达到完备程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平王东迁:西周末年,周幽王欲立宠妾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嗣,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宜臼逃至其外祖父申侯家,幽王兴兵讨伐申侯,申侯大怒于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吕、缯等国举兵伐周,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诸侯们和申侯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平王。这时,丰、镐京已残破不堪,周围又有戎人威胁,平王被迫放弃丰、镐,东迁与雒邑(今洛阳),史称“平王东迁”,平王东迁是周王室失去对诸侯控制的标志,也是东周建立的标志。
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改革。内容:“案田而税”,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租税;“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李悝变法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主要内容:第一,废除官爵世袭制;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第三,尽地力之教;第四,食有而禄有功。
鄢陵之战:春秋时晋国、楚国之间的战役。晋厉公六年(前575),郑叛晋附楚,并伐宋。晋出兵伐郑,楚共王率兵救之,两军战于鄢陵(今河南)。楚军在晋营前布阵,晋军无法出营,便在营内填井平灶,布阵交战,自晨至暮未分胜负。晋吕錡射中楚共王一目,共王命养由基射杀吕錡,双方休战。当夜,共王召楚帅子反商议战事,子反醉酒不能出见,共王遂乘夜带兵撤走。晋国遂恢复其霸主地位。
长平之战: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为惨烈的著名战例。长平之战是封建割据进入统一王朝的转折点,由于秦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从而取得了统一六国的制胜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应运而生。


[ 本帖最后由 princesspeng 于 2008-10-11 10:02 编辑 ]
沙发
147852a 发表于 08-9-30 00:58:38 | 只看该作者
[s:2] [s:2]
板凳
iam999999 发表于 08-9-30 09:14:19 | 只看该作者
[s:2] [s:2]
地板
weiweixiong 发表于 08-9-30 09:29:55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我们也要继续努力了
5#
duanxf 发表于 08-9-30 13:59:15 | 只看该作者
xiexieaa  a[s:2] [s:2]
6#
7740910 发表于 08-9-30 16:36:00 | 只看该作者
support you ! !!!!!!!!
7#
 楼主| princesspeng 发表于 08-9-30 18:16:31 | 只看该作者
补秦汉的,(*^__^*)  偶说话算数的


使黔首自实田:
秦始皇为统一征收全国田税,公元前216年颁发的法令。命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报所占有土地的数额,政府根据报呈的数额,征收田租。这就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统一的封建政权的保护,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

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主张遭到丞相李斯反驳,后李斯建议:一、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逾期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作城旦;二、谈论《诗》、《书》者死,以古非今者灭族;三、严禁私学,欲求学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议,这就是焚书事件。公元212年,方士侯生、卢生求仙未得,并散布对秦始皇不满的言论。始皇得知后大怒,于是以“以訞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并全部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坑儒事件。

钜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赵王歇与张耳被秦军为困在钜鹿,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领约七万人救赵。宋义畏首畏尾,项羽杀宋义后与秦军决战,先打败章邯军,又进击王离军,九战九捷。秦军大败,王离被俘,将军苏角被杀。遂解钜鹿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琴魔农民起义中最激烈、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斗。基本消灭了秦王朝赖以生存的军队,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反动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刘邦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采纳了樊哙、张良的建议,退军灞上,封闭秦朝的珍宝府库,宣布废除秦的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根据《史记•汉高祖本纪》,约法三章内容为:“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的约法三章,一方面是重建封建法制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政治宣言,另一方面,它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因此得到了关中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文景之治: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面对社会经济衰弱的状况,推崇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得提升,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为汉武帝时期西汉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以吴王六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导火索是景帝和晁错削藩,刘濞沉寂串通楚赵胶东菑川济南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还勾结匈奴、东越、闽越贵族,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向西。景帝害怕,听信爰盎,错杀晁错,以求刘濞退兵未果,于是决定出兵镇压,最后刘濞的军队被太尉周亚夫与窦婴等三十六将军打败,七国被废除,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封侯时的弊端,加强了中央集权。

昭宣中兴:
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霍光辅政,继续推行汉武帝晚年的政策,减少徭役和赋税,放弃酒榷政策,改归民营;又在长安和各郡、县设常平仓,控制物价;还“假民公田”,就是将国有土地出借给贫苦农民耕种,不收租税,这些办法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史称“昭宣中兴”

王莽改制: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后来他经过一系列长期的策划,于公元8年(居摄三年)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为解决西汉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王莽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内容大致为:实行“王田”、“私属”制;实行五均、赊贷、六筦;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改易官名、地名;王莽改制后,向边疆少数民族颁发新室印绶,收回汉印绶,把原来汉朝所封的王尽改侯。王莽改制引起社会混乱,促使农民起义和西汉宗室旧臣反对新朝的斗争不断发生。更始元年(公元23),王莽政权终于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彻底崩溃。

五均六筦:
所谓五均是指在长安以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取工商业税。六筦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5项事业,不许私人经营 ;同时控制名山大泽 ,而对在名山大泽中采取众物的人课税。此项措施旨在节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并使封建国家获得经济效益。

“度田令”:
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手段夺得了大量土地,东汉政府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令各州、郡,清查核实天下的土地数量和户口、年纪。即为度田令。目的是便于收租征役,同时也丈量和核实豪族地主所隐瞒的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以增加征服财政收入。

区种法:
西汉成帝时,议郎氾胜之总结出的一种新的耕种方法,这是一种园艺似的耕作技术,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假民公田: 
汉代经营国有耕地和安置流民的一种方法。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了使用士兵、服役农民耕种之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东汉政府还采用“假民公田”的办法,来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遇到灾荒时,政府把国有的荒地和苑囿以及山川林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接受假田的人,在头三五年可以享受免除租税的待遇,几年以后,就要向国家缴纳40%以上的假税,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如使用公家的牛耕种,则要交更多的假税。因此,租种公田者,实际上成为被束缚在国有土地上的国家佃农。

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由15岁至56岁,不论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缴纳120钱,称为一算。汉惠帝时规定女子年15岁以上到30岁尚未出嫁者要分五等加征,每等加一算。汉武帝时为优待老年人,规定民年满80,复2算,子孙二人可免算赋。口赋是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凡7岁到14岁,不论男女,每人每年交20钱。汉武帝时改为23钱,直至东汉时期都未再改变。

丝绸之路:
汉为了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根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南北两条。南路从长安、金城(今甘肃兰州)出发,经敦煌、楼兰(即鄯善)、于阗、莎车等地,越葱岭到大月氏。大月氏主要地区在今阿富汗境内。大月氏以西到达安息,即今伊朗。再往西即达条支,即今伊拉克一带,最后,直到大秦,即罗马帝国。北路从长安、金城出发,经敦煌、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番)、龟兹、疏勒,越葱岭到大宛,康居,再往西经安息而达大秦。这两条中西交通大道就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同时西域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了中国。

谶纬之学:
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中元元年(公元5),光武帝颁布图谶于天下,更使图谶成为法定的经典。汉章帝会群儒于白虎观,讨论经义,由班固写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一书,这部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使之与今文经学揉为一体。《白虎通德论》
的出现,是董仲舒以来儒家神秘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史记》: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记载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黄帝至汉武帝),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
赤子之魂 发表于 08-9-30 18:21: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拉
9#
 楼主| princesspeng 发表于 08-9-30 18:23:04 | 只看该作者
[s:2] [s:2] 明天继续
10#
 楼主| princesspeng 发表于 08-10-1 17:07:45 | 只看该作者
继续补魏晋滴哈

官渡之战:
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势力迅速发展。公元199年,北方的最大军阀袁绍率10万精兵南下攻许,企图一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兵少将寡,率主力2万北上迎敌。第二年,袁、曹两军相峙在官渡,曹操率5000人嘛,偷袭乌巢,把袁绍的军粮全部销毁。袁军大乱,曹军乘胜出击,大败袁军,歼灭袁军7万多人,袁绍仅带800余骑脱逃。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以火攻取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南方,曹军迅速占领荆州,刘备退守樊口。曹军20多万,兵临长江,进逼江东孙权。孙权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在赤膊与曹军决战,周瑜用火攻大败曹军。此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巩固江东,刘备占领荆、益二州,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八王之乱:
西晋皇族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惠帝妻贾后想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公元291年,贾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发生一连串政治残杀和斗争,先后有赵王伦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的混战,历时16年之久。这次战乱,严重地破坏了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五胡乱华: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而造成与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又称永嘉之乱或五胡十六国。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

侨置州郡县:
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中原居民渡淮南下者超过百万,南迁时间持续两个世纪之久。为了安置庞大的移民集团,东晋南朝征服设置侨州侨郡侨县,仍用北方故地郡县名称,侨民另立白籍,减免租赋。侨置州郡县不进起到了稳定东晋南朝政局的作用,而且由于北方流民在南方生活相对安定,他们把大量的人力和生产技术投入到生产中,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土断:
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东晋设侨置使版图混乱,影响了财政收入,晋成帝时已开始推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以居住地(“土”)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白籍,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户籍-黄籍,同时也就取消侨人免除调役的优待。

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公元383年,秦王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军队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军8万迎战。晋军在洛涧大破秦军先头部队,进至淝水,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猛攻,就命令军队后退。晋军乘秦军后退发起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早已涣散,在晋军的攻击下一推不可遏止。秦军大败,苻坚率部下10多万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后,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北府兵:
东晋南朝时期,京口(今江苏扬州)是南方政权在江东的军事重镇,时称北府。这里是北方南下流民集中留居的地方,也是南方政权的主要兵源所在。东晋大臣郗鉴、桓温均以此为基地组建军队,并募北方流民和江淮间富有战斗经验的农民,在京口组成一支精锐部队,号称「北府兵」。桓温死后,谢安当政,遣其子谢玄去京口重新组建北府兵,其时北府兵的士卒和下层将领皆由招募而来,他们多为北方南下流寓淮南的流民及流民武装的首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骁勇善战。北府兵对东晋后期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太元八年(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北府兵以少胜多,击败了前秦的数十万大军。这支军队还曾镇压了孙恩、卢循率领的反晋起事。

元嘉之治:
公元424年,南朝刘裕之子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改元元嘉。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幕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指向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宋文帝元嘉之世(公元424~453)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停年格: 
北魏自孝明帝后实行的选官制度。不问人才高下,专以年资浅深为标准。为了解决官职少,应选者多的矛盾,北魏孝明帝时,吏部尚书崔亮奏请为停年格制,即不问才能,授官一律依年资分先后。凡有空缺职位,不问贤愚,择停解年月日久的优先叙用。这就是所谓停年格。

侯景之乱:
南朝萧梁末年北齐降将侯景发动的一场叛乱。太清二年(548)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但是正值梁朝政务松弛、防备松懈之际,后经军队很快就包围了台城。次年二月,因兵尽粮绝,台城沦陷。梁武帝被软禁后饿死,侯景又立太子萧纲为傀儡皇帝。又废杀萧纲立萧栋。公元551年,侯景终于废萧栋而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元帝萧绎派大将陈霸先、王僧辩攻下建康。侯景兵败被杀。景之乱梁,历时五年。在此期间,各方势力连年混乱不止,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死亡无数,千里之内罕见人烟,社会经济遭受到破坏性的打击。

均田制:
均田制是一种国有与私有并存的土地制度,其中,有受有还的露田,所有权属于国家;不必归还的桑田,所有权则属于农民。桑田可以买其不足、卖其有余,为土地兼并打开方便之门。用于均田还受的土地是国家掌握的荒地和无主土地,不触动大族豪强地主的利益,地主还可以通过奴婢、耕牛的受田而多占土地。所谓均田,并不是平均土地,而是国家利用国有土地和农民原有的土地,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加强控制,以保障租调征收和徭役的征发。在均田制的实施中,贫苦农民的受田从开始就不足数,但在有荒地之处,国家还是尽可能把荒地分给农民,使无地少地的农民的境况有所改善。

三长制:
北魏初,民多荫附“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很多农民沦为豪族地主的依附民。给事中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以取代宗主督护制。在冯太后的支持下,三长制得以实施,它与均田制互相配合,有利于抑制大族豪强
隐匿人口,增加自耕农的数量,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积极作用。

范缜《神灭论》:
范缜(约450—515年),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南乡舞阴人。他生活在佛教盛行的齐、梁时期,一生勇敢地向佛教宣战。针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发表《神灭论》,系统地阐述其无神论思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毁了,精神也就随着消灭。《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欺骗。面对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围攻,范缜毫不屈服,始终坚持自己的真理。范缜继承和发扬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有力地打击了当时流行的有神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5 02:22 , Processed in 0.12692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