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选自《毛诗大序》
二、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选自《尚书。尧典》
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选自《吕氏。春秋。古乐》
四、帝令雨足年?帝令弗其足年?(《卜辞通篡》三六三)
五、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篡》三七五)
六、
七、女承筐,无实;士羊,无血。(《归妹》上六)
八、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
九、断竹,续竹,飞土,逐步(肉)。《弹歌》录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十、《礼记。效特牲》所载相传为伊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十一、神话的基本特性。(神话的性质):
1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3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十二、神话与传说的关系:
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1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十三、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十四、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1 、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 、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4 、神话是一种集体创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十五、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1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2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2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 篇。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 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
二、《诗经》的收集和编订。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三、“献诗”的说法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
四、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五、最早明确地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六、《诗经》的分类依据及意义。
《诗经》中的风、雅、颂以音乐的不同来解释风、雅、颂。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正声,朝庭的音乐。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七、诗经在先秦时的作用:
1 、祭祀、宴享时奏唱。
2 、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应。
3 、作为教育的课本。
八、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或取其国
名,或取其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是毛诗。
九、《诗经》可分为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和农事诗。
十、简析社会政治诗。
1 、下层人民挟击政治的诗。
①揭露宫闱丑行的诗,如《邶风。新台》
②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予以严厉批判的诗,如《风。相鼠》
③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诗,如《邶风。击鼓》
④直接描写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风。东山》
⑤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如《魏风。伐檀》。
2 、官吏对政治表示不满的诗。
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
②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错庸无道,如《小雅》中的《正月》。
3 、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
①宣泄对于人生的感慨和郁结的情怀。如《》
②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如《魏风。园有桃》。
4 、称颂执政者的诗。
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
十一、简析情爱诗。
1 、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
(1 )一些爱情诗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biao有梅》。
(2 )一些诗作的表现风格呈现为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
2 、反映与爱情婚姻相关社会问题的诗。
(1 )反映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的诗。如《郑风。女曰鸡鸣》。
(2 )写女子的恋爱遭到家人的反对,如《》
(3 )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如《邶风》中《日月》。
十二、《诗经》中最著名的是周人的五篇史诗:《大雅》中的《公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公刘》和《绵》各自记录了周民的一次大迁徙。
十三、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
1 、《大雅》的五篇史诗,叙友谊赛了周人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2 、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是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3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十四、《七月》的内宾梗概。
《七月》最为著名。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新时期劳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修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十五、《》的艺术特点。
农事诗中艺术水平较高的当属《》,是劳动者唱和的歌谣。是妇女在采集车前子时的歌唱。这首诗,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清人方玉润对《》有一段著名的评赏:“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十六、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2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1 )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行,寤寐思服。”(2 )抒发爱恋,则径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3 )有了情感磨擦,就直抒胸臆:“子我不思,岂无他人。”(4 )爱情遇到阴碍,则呼天唤地。(5 )抒发夫妻间的相思,便直言“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3 、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十七、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1 、首先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2 、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3 、再次,《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 、《诗经》的语言也很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十八、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 、抒情与定实的统一。
2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1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叙事,如大部分《诗经》。可以直接刻画描写,如《 fouyi》可以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如大部分社会政治诗都是如此。
(2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这样的“比”法在《诗经》中运用很多。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
(3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与诗歌情思没有意义相关时,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3 、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 )首先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2 )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3 )再次,《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 )《诗经》的语言也很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第三章先秦散文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1 、经济原因:周平王东迁后,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各诸候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兵强国富。
2 、政治方面:东迁之后,内忧外患,王朝日益衰微,天子已逐渐失去对诸候的控制,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3 、文化方面:“天子失宫,学在四夷”。一直为贵族王官所垄断的文化,此时下移,与“官学”对立的“私学”纷纷而起。
一些有责任心的读书人,纷纷游说,著述,“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二、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伪《古文尚书》《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三、《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四、《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来》的编年史,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出十三年。相传作者是左丘明。《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为古文,《公》《谷》为今文。
五、《左传》的文学特色。
1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2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3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4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六、《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的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相传作者也是左丘明,后人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七、《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 年,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三十三篇,定为现名。
八、《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 、铺张辨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3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
4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抱薪救火”,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九、先秦诸子散文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1 、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老子》简篇短幅,《论语》也多为简短的语录,但都辞约义富。《墨子》始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
2 、战国中期,有《孟子》《庄子》。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 、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总起来看,先秦散文的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发和逻辑不断增强。
十、老子及《老子》简况。
老子比孔子同时而稍早。
《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不高,有两点可介绍:(1 )形象化的说理。(2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十一、孔子及《论语》简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仁”倡“礼”,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论语》编篡成书最早也在春秋战国之际。在汉代,《论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子:《齐论语》《鲁论语》和《古论语》。我们今天看到的是《鲁论语》。
十二、墨子及《墨子》简况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大约生于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文章的特点:
(1 )由小及大,连类比臂,逐层推理。如《非攻》上篇。
(2 )质朴无华,造句遣辞口语化。如《兼爱》。
十三、孟子生产及思想:
孟子,名轲,邹人。作《孟子》七篇,而《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所多之四篇,被称为《外书》。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后世往往以孔子为“圣人”,以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
十四、孟子文章的特点:
1 、它的雄辩色彩。
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平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辨驳的机会。如《滕文公上》
2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1 )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2 )比喻的例子更多,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为长者折枝”。
(3 )寓言故事,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楚人学齐语”。
十五、庄子生平及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庄子“崇尚自然,但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
十六、《庄子》简况。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现在通行的《庄子》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作,《外篇》和《杂篇》则基本是其弟子和后学所作。《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
十七、《庄子》的文学特色,即《庄子》的寓言特色。
1 、奇幻谲诡的想象。如鲲可以自由变幻体貌,由鱼而鸟。
2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庄子》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往往能用很少笔墨写出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
3 、细腻逼真的描写。《庄子》在阐释义理时,虚构了许多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又有非常细腻逼真的“工笔”。
4 、谐趣和讥刺横生。如:“得腐鼠”讥刺惠施怕人与他争夺相位的俗态。
十八、荀子生平及《荀子》简况。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隆礼重法。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即《荀子》)三十三篇,今存三十二篇,多为荀子自著。
十九、《荀子》说理文特色。
1 、先秦说理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如《劝学》。
2 、从文学观点看,荀子说理文值得注意的则是它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点。
二十、《荀子。赋篇》存有礼、知、云、蚕、针五篇赋作。汉代人即把荀、屈当作赋的始祖。
二十一、韩非生平及《韩非子》简况。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
二十二、韩非子说理文的特色: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
二十三、韩非子寓言的特点:
1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共有三百多则。
2 、韩非的寓言,往往是彩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一、“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在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始出现。所谓“楚辞”,当时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成帝时,刘向始编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辑为十六卷,命名《楚辞》,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一篇作品,成十七卷,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
二、楚辞与赋的区别。
1 、从体式说,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2 、从性质说,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摹画、夸饰为主,缺少主观感的抒发。
三、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1 、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
(1 )首先,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国民歌一般在单句末尾加一“兮”字,这成为楚辞的主要句法形式。
(2 )其次,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
①《九歌》就是在民间神乐的基本上加上而成的。
②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成不同神祗,载歌载舞,神秘浪漫而有故事性,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
③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和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
(3 )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等。
2 、楚辞的产生还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
总之,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四、楚辞的文体特点:
典型的楚辞体,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1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2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兮”字“些”字极其频繁地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五、屈原生平: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诸国争斗最为激烈的时代。
六、屈原的作品:
《史记》本传提到名目或著录全文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和《怀沙》五篇。
对于屈原的作品看法大体一致的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史记》本传明确说它是屈原的作品。
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 篇)《招魂》,共23篇。
七、《离骚》题义辨析。
1 、《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司马迁之所谓“离骚”可能涵盖“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是分而言。”
2 、游国恩,认为,“离骚”就是《楚辞。大招》里提到的楚国古曲“劳商”。《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这个说法,从音乐和意义两方面提示《离骚》题义,较前人显然更为深入,但在释义方面,似不如马、班之说更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
八、《离骚》创作时间:
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九、《离骚》的主题,《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因为评价《离骚》与评价屈原是分不开的。《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理想、爱国感情、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
1 、“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洞晓当时形势,提出“美政”理想,但遭歼人排挤打击,楚王又不信任他。他的诗中,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体现着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 、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对于“美政”理想,屈原求索不已,九死不悔;对于奸佞小人,他痛加指斥。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屈原对理想热烈追求,对群小严厉斥责,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十、《离骚》的艺术特点:
1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2 、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 、比兴手法的拓展。不仅运用了更其丰富的喻象,而且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4 、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1 )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文学表现形式。
(2 )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3 )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4 )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十一、《九歌》篇目。
《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作品。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十二、《九歌》内容。
《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司天之神如东皇太一神、云神、日神;司地之神如湘水神、河神、山神;司人之神如命运之神等。
十三、《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1 、《九歌》以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2 、整个诗篇清新凄艳,幽渺情深,体现着《九歌》的基本风格。
十四、《九章》篇目。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九篇诗歌。《九章》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九叹。忧苦》。《橘颂》最早。
十五、《九章》的风格。
平实素朴,直抒胸臆,多用白描。
十六、《天问》简况。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 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 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天问》似是作于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于汉北之时。
十七、《招魂》的艺术特色。
1 、结构精密完美。先从“四方”统招,次由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招。
2 、长于铺排描摹。
十八、宋玉及其赋作。
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作品《九辩》。
十九、《九辩》题义:
《九辩》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惆怅兮而私自怜”的自悲生平之作。
二十、《九辩》的艺术特色及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 、思想上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
2 、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首先,它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
其次,是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
再次,《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强了诗歌
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整理古文史——第二编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一、所谓“汉代散文”是指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说是政论文,就文风说,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
大体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而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而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理解;
一、《吕氏春秋》简况。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 年前后,被视为杂家著作。
二、《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吕氏春秋》文章一般都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如《贵公》。
从文学角度看,《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它在阐述某个道理和思想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
三、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公元前247 年入秦。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拜为长史、客卿。秦统一,李斯为丞相,设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下令焚书而倡导“以吏为师”。李斯遭赵高诬陷腰斩于咸阳之市。
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所以写了《谏逐客书》。
四、秦刻石文的特点。
1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较独特。
2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3 、限于刻石体制,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这篇《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胪述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
《狱中上书》作者李斯。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识记;
1 、贾山《至言》。
2 、贾谊生平。
西汉初期重要的散文作家,今存《新书》。
3 、晁错生平。
与贾谊同时而稍后。《汉书。艺文志》录晁错文31篇,《上书言兵事》和《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即《论贵粟疏》)是其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4 、西汉初期散文作家枚乘著《上书谏吴王》。
简单运用: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西汉初期是文化发展的初期。这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往往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平实明白,同时受战国策士影响,又有纵横家的遗风。
综合运用;
1 、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1 )贾谊散文往往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体现着贾谊文章气盛而情浓的特点。
它首先说明蓄积的重要,继而指出当世生聚者少而糜费者多的堪忧状况,最后提出劝农的对策。文章紧凑严密,说理透辟。
(2 )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过秦论》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
2 、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晁错散文的代表作是《上书言兵事》和《论贵粟疏》。
(1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2 )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理解;
1 、汉中后期散文大势:出现了言秘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新特点。
2 、董仲舒及其散文。
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景帝博士。主要散文作品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 、刘向生平。
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出身皇族。一生曾三度入狱。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
刘向奏疏文的行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结构平整,逻辑清晰,往往先以正论开篇,继之以反证,然后总结观点,最后落脚在针对的时事之上。
刘向写了《战国策叙录》。
4 、识记:西汉中后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叙写人个情志,表达社会生活感受,情感浓郁,个性鲜明。
5 、桓宽的《盐铁论》
桓宽的《盐铁论》以史为鉴,真切时事和政策,全书全用对话体,简洁犀利,文风质直平实,缺少汉初政论文的气势,个别章段情浓气盛。
简单运用:
《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新序》十卷和《说苑》二十卷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两书都是采集群书中的逸闻锁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不小影响。
第四节东汉散文
理解:
1 、东汉散文大势:
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有激情,也颇具文采。
2 、桓谭及其《新论》。
桓谭,字君山,著《新论》29篇,赋、诔、书、奏26篇,多佚。保存最完整的是载于《后汉书》本传的《陈时政疏》和《抑谶重赏疏》。
3 、王充。
王充,今存《论衡》85篇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河洛图谶以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
4 、仲长统。
仲长统著有《昌言》。
简单运用:
1 、王充散文的特点。请以具体作品说明。
(1 )王充在《论衡》的《对作》、《自纪》、《艺增》、《超奇》、《佚文》等篇中,提出疾虚妄而立实诚、反华伪而倡实用、斥模拟而贵独创、排晦涩而申通俗等写作主张。如《艺增篇》批语世俗中言过其实的现象。
(2 )在崇实的同时,也主张独创,而且也并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
(3 )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
2 、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1 )崇尚衫,充满变革的思想,如《理乱篇》。
(2 )文风较为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如《昌言》。
(3 )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
综合运用;
1 、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司马迁,字子长。
创作心态:
(1 )史官世家的出身,对司马迁的一生影响甚巨。一方面,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优良的文化熏染。另一方面,“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甚感自豪。
(2 )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有一种“圣人”情结。司马迁的家族荣誉感所激发的著史的强烈愿望,因于这一“圣人”情结,而升华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存在的命脉所在。
(3 )“李陵事件”使身被腐刑的司马迁愤怨已极,痛苦不堪,也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
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思想心态来看,他写作《史记》有内外不同的动因。基于家族荣誉感而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和他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是他著述《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李陵之祸”所激发的“发愤”情绪,是他著述《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2 、《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司马迁遍览经史,亲自调查,网罗一切可以获取的史料,考核编排,写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规模宏大的《史记》。
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月摘记大事;八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十表、八书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通过这个有机的结构体,司马迁实现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初衷。
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综合运用:《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
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一、班固及其《汉书》
理解:
1 、班固生平。
班固,字孟坚。班固用二十多年时间,写成《汉书》的大部分。其“八表”和《天文志》,由班因的妹妹班昭和学者马续补作而成。建初四年,受命撰集论议之言,写成《白虎通德论》。有《班兰台集》十七卷。
2 、《汉书》简况。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翔实记录了西汉一代229 年的历史。其体例为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
简单运用:
1 、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
班固著史,和司马迁的“私作”不同,直接受到皇家意志的限制。在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与《史记》有较大差别。在写作上,《汉书》不像《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
2 、《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汉书》不少人物传记,能够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汉书》中《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的刻画就十分精细。李陵兵败降匈奴。昭帝时,派李陵故人任立政出使匈奴,伺机招回李陵。任立班与李陵相见的叙描,表现人物的神情和微妙心理,非常细腻。两次想见,第一次因为单于设宴,双方不得交谈私事,任立政只能以眼神和动作暗示。第二次相风,老朋友可以一叙衷情,但中间又插进个卫律,于是,立政婉言侧敲,李陵优心忡忡。班固把这个场面,写得曲曲折折,回旋细腻,极能传神达意。
二、《吴越春秋》及其他
识记:
1 、东汉时期,以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最为知名。
理解:
《吴越春秋》与《越绝书》异同。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这两部杂史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内容有很多相同。它们在写作上有一些共同特点:记录基本史实而外,还虚构了一引起荒诞离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二者的不同之处:如《吴越春秋》前后连贯成篇,《越绝书》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从文学视角来看《吴越春秋》似较《越绝书》更具文学性。
简单运用:
《吴越春秋》内容及写作特点。
《吴越春秋》的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主要内宾是记叙吴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的史实。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写作特点:
(1 )在记录历史中加加入虚构和传说,编写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2 )刻画人物手法的细腻传神;(3 )忠正耿介的伍子胥、深谋远虑的范蠡等成功的人物形象,都在不同方面对后世创作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类叙事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潇洒美丽,如《乐志论》。
第三章汉代辞赋
理解:
1 、汉赋发展脉络。
①汉代的辞赋他两种类:一种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一种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②到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③整个汉代辞赋创作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是" 辞" 或" 骚" 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2 、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文,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表现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
" 赋" 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识记:
贾谊是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骚体赋作,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简单运用:
1 、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1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辞作的重要特色。
(2 )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鵩》二作都直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入时代、政治和人生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言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他承继了屈原的创作精神,又溶入时代新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则比较质朴少致。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2 、与贾谊时间最近、创作倾向相似的是严忌,今仅存其《哀时命》一篇。
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他的《七发》。枚乘便按照听琴、饮食、跑马、游览、田猎、观涛以及" 方术之士" 的妙理高论七个方面,层层铺叙,启发太子,最终使太子" 霍然病已".
3 、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他的《七发》。枚乘便按照听琴、饮食、跑马、游览、田猎、观涛以及" 方术之士" 的妙理高论七个方面,层层铺叙,启发太子,最终使太子" 霍然病已".
这篇作品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着大赋文体的基本形成:
㈠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
㈡《七发》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实感。
㈢在遣词造语方面,而向了繁难和华丽。
㈣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第二节司马相如杨雄
1 、开创大赋的是枚乘,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则是司马相如。
2 、司马相如生平及作品篇目。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成都市)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告病免官。武帝即位,喜好辞赋,相如因得武帝召见,续作《上林赋》。后来奉命使巴蜀,后因病免宫,退居茂陵卒。今存《子虚》、《上林》、《哀秦二世》、《大人》四篇。《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实为一篇,称为《天子游猎赋》。
3 、《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从创作意图看,《天子游猎图》是要讽谏,但这一讽谏之意在整个作品中并不突出。作品对天子的讽谏之意,乃是采取反言正出的曲折笔法写就,这便使讽谏往往成了颂扬也冲淡了作品的讽谏意图。《天子游猎图》存在着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的反差,讽谏意义比较薄弱。
4 、《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1 )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
(2 )空间的极度排比。一是片面使用空间排比。二是使空间的排比发展到极限。(3 )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4 )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5 、司马相如的小赋《长门赋》很有抒情色彩。
6 、扬雄生平及赋作。
扬雄,字子云。《蜀都》、《甘泉》、《河东》、《校猎》、《长杨》五篇大赋,是扬雄辞赋的代表作。
7 、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①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②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③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
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
1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直接抒发内心的郁愤。汉武帝的《李夫人赋》,是一篇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刘歆的《遂初赋》是西汉后期值得注意的一篇辞作。《遂初赋》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班婕妤的《自悼赋》,抒写自己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和感受,深刻而细腻,十分感人。
孔臧的《杨柳赋》、《蓼虫赋》,是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
代表作《洞箫赋》是王褒以箫自况、抒发情思的作品。
2 、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3 、东汉赋创作大势。
东汉时期,辞赋仍然有骚体和赋体两种类型。骚体如班彪《北征赋》,赋体创作有明显变化,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是其代表。东汉中期以后,以张衡《归田赋》为发端,赋体向抒情小赋的方向发展。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
4 、班彪的《北征赋》模仿前汉刘歆《遂初赋》的痕迹比较明显。
冯衍《显志赋》,是他免官回归故里后所作。叙写" 时俗险厄" 的悲愤之感和家门不幸的愁思,表达他隐居高蹈的志愿。这篇辞作受屈原影响较大。
蔡邕的代表是《述行赋》。
5 、论述班固《两都赋》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
(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
(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
赵壹《刺世嫉邪赋》。《刺世疾邪赋》激烈地抨击时政,直抒愤激情感,毫不掩饰,在汉赋中实为罕见。
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成为汉代京都赋的极致。
(二)张衡的《二京赋》,是汉代大赋的绝响。其《归田赋》又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汉代诗歌
第一节乐府民歌
☆乐府的名称、分类和汉代的乐府诗歌
1 、“乐府”源流。
" 乐府" ,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西汉初期,已设有乐宫。官分为太乐令、乐府令两个官职,太乐令掌管雅乐,乐府令掌管民间俗乐。东汉掌管音乐的机构,一是太予乐暑,一是黄门鼓吹署。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 乐府" 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2 、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乐府有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制作以及负责演唱等职责。
3 、乐府诗歌分类。
①蔡邕把汉乐府分为四类: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和短箫铙歌。
②宋人敦茂倩《乐府诗集》分乐府诗为十二类:效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4 、汉乐府民歌的保存。
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效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几类之中。两汉乐府中的精华是民歌,它们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之中。
5 、汉代乐府民歌的文学成就。
(一)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感情真挚浓郁,风格平实朴直。
(1 )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
(2 )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行》
(3 )讥刺达官显贵的诗。如《鸡鸣》
(4 )对后代诗歌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那些抒写爱情、婚姻的民歌。如《上邪》
(二)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
第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
第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汉乐府民歌在形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汉乐府民歌由杂言渐趋向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6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感情真挚浓郁,风格平实朴直。
(1 )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如《东门行》
(2 )反映人民厌倦战争。如《十五从军行》
(3 )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
(4 )对后代诗歌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那些抒写爱情、婚姻的民歌。如《上邪》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7 、《孔雀东南飞》简说。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来被《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孔雀东南飞》有353 句,是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它叙写一对恩爱夫妇受到礼教的逼迫而分离,终于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
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
1 、班固的《咏史》,歌咏文帝时孝女缇萦自请为婢以赎父罪的故事。
2 、应亨的《赠四王冠诗》,写对四个妻弟加冠的祝贺。
3 、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诗句。到战国期间,民歌中也偶见五言的形式。西汉是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到东汉,乐府诗歌里就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
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班固的《咏史》。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三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1 、《古诗十九首》释名及作者。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 年之间。
2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是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1 )《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2 )《古诗十九首》还表现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
(3 )《古诗十九首》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
3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第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
第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
第三,《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比兴手法的运用,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的作品,如《西北有高楼》。
第四,《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但不乏精警凝练。较多使用叠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
1 、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 )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 ),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 、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1 、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 、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 拟乐府" 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 、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 、曹丕对七言计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但还是逐句押韵形式,韵脚尚嫌单调繁促。
5 、曹丕诗歌的特点。
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一种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尤善写游子思妇的思乡怀远之情。曹丕的一些述怀之作,则写得清峻悲凉。曹丕还有一些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
6 、曹植生平及性格。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他从小被曹操所喜爱,曾想立为太子,后未果,因此受到曹丕的嫉恨。史称曹植聪颖过人,个性却是为人过于直率。超凡的才华与不羁的性格,使他一方面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却因恃才傲物而饱受压抑,这两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都充分表现出来。
7 、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以建安二十五年(220 )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如《白马篇》,诗歌字里行间迸发着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曹植后期的作品则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
8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今存九十多首,是建安诗人中最多的。
①曹植的诗歌被誉为"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钟嵘《诗品》)。就是说他的诗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①植诗歌艺术成就还表现在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
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9 、建安七子姓氏名字。
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
10、七子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分期。
建安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两个同时期。前期外在汉末动乱中,目睹生民忧患,个人生活也颠渍不安。所以前期的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期仕途顺利,生活平稳,所以后期作品往往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11、七子不同的文学成就。
孔融的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王粲的赋。徐幹诗文兼善。陈琳、阮瑀在章表书记方面的成就比其诗歌创作要高。应瑒现在存诗作只有数首,难以对其判断。
12、王粲生平。
王粲,字仲宣,建安十三年归附曹操,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
13、王粲诗歌内容。
王粲前期诗作抒发志士怀才不遇之悲愤,与反映战争离乱引起的凄怆之情。代表作为《七哀诗》。后期则更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代表作为《从军行》。
14、王粲诗歌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15、七子其他
刘桢,字公干,《赠从弟》是其代表作。诗中充满磊落不平之气,文辞不事雕琢," 不拘对属" ,而" 气格自高".
陈琳,字孔璋,书檄,多出其手。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全诗吸收乐府民歌之写实精神,用精彩的对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沉痛悲切。
阮瑀,字元瑜,为曹操掌书记。著有《驾出北郭门行》。
除幹,字伟长,抒情婉曲,辞气平和,其代表作《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缠绵悱恻。
16、蔡琰生平及作品。
蔡琰,字文姬。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写有五言《悲愤诗》。
17、五言悲《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内容:五言《悲愤诗》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地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
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第二大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艺术特点: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第二章正始之音
1 、正始诗歌的时间断限。
正始之音,是指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23 )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这段时期的诗歌。
2 、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正始时期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司马氏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在政治上则大杀名士。在这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诗歌中昂扬的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司马氏政权,又标榜" 名教" ,更显现出其虚伪卑鄙。正始士人心中更加鄙弃名教,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不能直接表达出业,所以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一方面用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形成沉痛委曲隐蔽曲折的风格。另一方面,士人转而追求一种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常常表现一种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
3 、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的新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正始诗人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人生作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思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嵇康和阮籍写出了很完整的哲理诗,成为后来玄言诗的滥觞,也对后来咏呸诗的议论化倾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节阮籍诗
1 、阮籍生平与思想。
阮籍(210-263 ),字嗣宗,阮瑀之子。阮籍的一生是在矛盾和苦闷中挣扎的一生。他本有心用世,以才高自居。他十分鄙薄当道,司马氏的大杀名士又使他十分恐惧,所以采取了不积极合作又不坚决斗争的依违避就的态度。在生活上,他纵酒佯狂,任性而行;在政治上,他十分谨慎,口不臧否人物;在思想上,他倾心玄学,崇尚老庄,追求理想中的美好境界;在感情上,他痛恨虚伪的名教中人,感叹人生的悲哀和沉重。 2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 )《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 阮籍把人生的悲哀挖掘的更全面更深入。也更沉痛。他认为不但自然规律使人生早早凋落,世事无常、社会险恶也给人以重生忧患。而且人心理中自身的矛盾、苦闷、焦虑也在戕害着人的灵魂和生命。如此众多的人生悲哀,往往却不能与人诉说和宣泄,而且不被他人所理解,思想的先行者便又增添了一种人生的孤独感。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所以也显得意蕴深沉。
(2 )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阮籍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在这个境界里,他可以无所系念,不受约束,可以自由驰神运想,做到与道冥合。
(3 )阮籍的《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第三节嵇康诗
1 、嵇康生平。
嵇康,字叔夜。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
2 、嵇康诗的特色。
首先,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过的境界。
其次,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
另外,嵇康还能脱开《诗经》,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诗经》的古朴写实之风,在嵇康诗中不见了,而出之为清远之意境,隽秀之语言,别具一格。
第三章两晋诗坛
1 、晋代诗歌风貌。
晋代诗歌的风貌,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但西晋还有以左思、刘琨为代表的刚健诗风。东晋则是玄言诗的天下。晋末宋初有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太康诗风
1 、太康诗风形成的原因。
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们生活在比较安稳舒适的环境中。司马氏政权造成了“政失其本”,而“士无特操”的局面。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表现为爱财与奢侈;求名自适,表现为清谈
与纵欲。这种士人心态发之于诗,便是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梗概多气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转而向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形成了“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的太康诗风。
2 、太康诗歌内容特点。
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诗品》),
特点之二是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3 、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特点。
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则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一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二是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典型的是陆机。三是描写更加细腻。
4 、陆机生平。
陆机,字士衡。陆机的文学成就赋胜于诗。其《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5 、陆机诗歌内容形式特点。
①就诗歌而言,陆机是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今存107 首。
②陆机的诗歌语言的华丽排偶是最明显的。常常变古诗之古朴为华美。
③就诗歌内容来说,陆机拟古之作很多,也有许多酬酢之词,因而被认为" 造情既浅,抒响不高".但他毕竟是一位" 天才秀逸" 的诗人,因此有些诗作也能写得情感深沉动人。
6 、潘岳生平。
潘岳,字安仁。诗歌被誉来“烂若舒锦”。他的《悼亡诗》三首,获得极高评价,以至“悼亡”一词,从此专用为“悼妻”之用。
第二节左思与刘琨
1 、左思生平。
左思,字太冲,构思十年,成《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左思是西晋诗坛第一人,代表为《咏史》八首。
2 、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①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②左思的诗歌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咏史》其二以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
③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 左思风力".
3 、刘琨经历及思想的转变。
刘琨,字越石。" 年轻时""素豪奢,嗜声色".国难家仇,激起了他的报国壮志。
刘琨《扶风歌》与《重赠卢谌》最为优秀。
4 、刘琨诗歌的特色。
①刚健雄放之情致。如《扶风歌》。当写于任并州太守,北上抗敌时所作,在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中,刘琨用血泪写下了他的坚强意志和悲慨意绪:
②刘琨的诗即使是写失败时的意绪,也是壮美的,同样有“清刚之气”,有建安之风气。
5 、郭璞生平。
郭璞,曾注《周易》《尔雅》《山海经》,尤善卜筮。诗、赋兼善。以十首《游仙诗》最为著名。
6 、游仙诗:
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7 、郭璞《游仙诗》内容及艺术。
郭璞的游仙诗兼具求仙长生之意和是愤世嫉俗之言这两种内容。一类是" 坎()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虽有游仙之名,实则是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为主旨。
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咏怀,与东晋辞意夷泰的诗风殊非同道。另外,郭诗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泽丰富,也与平典似道德论之玄言诗风大异其趣。
8 、孙绰的《答许询》。
9 、玄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发生发展过程。
经济逐渐发展。东晋偏安心态占主流,士人留连胜景,培养出很细腻的山水审美意识和更强的山水审美情绪。另一方面,东晋士人追求追求平静与安宁的心境,使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内心世界。
总之,偏安的心态,中朝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了主流地位。
玄言诗自魏正始时代已开始。西晋著名玄学家不善作诗,故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了。
10、玄言诗内容与形式特点及其文学贡献。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孙绰有《答许询》:满篇是" 道" 、" 神" 、" 玄风" 、" 蒙园" 等玄学词语。
贡献:①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来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②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时的生平及思想
1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请节,浔阳柴桑人。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
2 、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由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天性闲静,热爱自然。稍长,也曾有济苍生之心。多羊是出于对曾祖陶侃事功的景仰和自豪。他还有思想上的更主要一面,这就是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态的影响,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人生境界:
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①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他们完全融合为一。
②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③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①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形成陶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科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②就诗歌语言说,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③他的诗歌创作还有丰富的多样性。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 静穆" ,也还有" 金刚怒目" 式。
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1 、陶渊明的散文作品:
陶渊明今传散文四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书》。而以前二者成就为最高。
2 、陶渊明的辞赋:
陶渊明今存辞赋三篇:《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3 、《桃花源记》的思想艺术特点:
《桃花源记》通过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反讽。在写法上,以记实手法写虚构故事,颇具奇趣。在语言上,自然简洁而极生动。
4 、《归去来兮辞》的思想艺术特点。
《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挂冠之时,全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归去来兮”是一声自由的召唤,又是归返自然的欢呼。摆脱官
场世俗的羁绊,返归田园与自然,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恬适,成为后世文人脱离世事矛盾纠缠返归精神家园的一条共同道路,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而归隐田园,显示了《归去来辞》无限的思想及艺术魅力。
5 、《闲情赋》艺术特点。
《闲情赋》写到曾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极为细腻,譬喻妙切,辞采绮丽:十愿十悲,角度各个不同,然无不巧妙妥帖地传达出作者热烈缠绵的情思。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1 、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
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总趋势是沿着重艺术物质、重抒情以至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诗歌则直接承继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南北朝民歌则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显示出各自的风采。
第一节南朝诗歌
1 、南朝诗歌发展主潮,可以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至染初的永明新体诗歌,梁中期至陈末的宫体诗。
2 、元嘉诗歌的时间断限。
元嘉诗歌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
3 、元嘉诗歌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原因: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文学环境和士人心态的转变有密切关系。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
4 、元喜诗歌创作新特点。
首先,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最突出的代表。
其次,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再次,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另外,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5 、山水诗。
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东晋玄言诗人借山水以体玄悟道。山水在诗中还是作为道的载体出现,依附于玄理,是谢灵运,改变了山水在诗中的地位。他认真的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6 、谢灵运生平。
谢灵运,小字客儿。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7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①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在一首诗中,往往是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
②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③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三个特点,是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
8 、鲍照生平。
鲍照,字明远。《拟行路难》是他乐府中的代表作。
9 、鲍照诗歌的内容。
①认识到门阀制度的黑暗和不公,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所以他的许多诗作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抨击。如《拟行路难》其四。
②边塞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③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如写相思的《拟行路难》其三。
总之,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10、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①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
②鲍照诗歌语言亦自有特色。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③鲍照对于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鲍照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使诗歌音节节奏铿锵顿挫,更便于表达奔放恣肆的感情。杜甫也称赞“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识记:
11、永明文学的时间断限。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446 ),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 )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
12、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读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13、谢朓生平。
谢朓字玄晖,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
简单运用:
14、永明诗歌的发展创造及其原因。
永明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倾向,仍然是重文学物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为后代所宗仰;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永明诗歌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发展创造,与当时的文学环境关系其巨。一是皇室的爱好和提倡,创造了良好的气氛。二是文人集团的良好风气。最大的文人聚集之是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招文学之士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陆(),号“竟陵八友”。
15、永明声律说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永明声律说即是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
永明声律说为齐梁诗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贡献,调理诗歌语言的声韵音调,使之具有谐美的音乐性,使诗人能有意识地掌握运用声律,增强艺术效果,蛤有非常积极的进步意义,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
16、永明诗歌的创作方向及其背景。
由于皇室文学与文坛的切磋风尚,导致永明诗歌创作朝着装饰与消闲的方向发展。表现在创作缘由方面,不是感慨抒情,而是应诏应令、侍宴奉和。从诗歌题材上看,就是大量咏物诗和游戏诗的创作。此期诗歌在形式技艺方面却有极大进展。不仅如前述对场声律的注重,而且在语言明快、描摹细致方面都大有拓展。永明文学的另一种倾向是沿着重抒情、重文学的艺术特质这样一条线索发展下来,对于清新明丽圆融的美的追求。 17、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他有明确的诗歌思想,即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他的诗,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①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较少百感交集、曲折丛深。 ②小谢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 ③小谢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与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④他不但创造了一种明丽清新的诗歌格调,而且革除了往山水诗中的玄思哲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18、梁陈诗歌创作的三种类型。 自梁迄陈,大体说来,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 第二类是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主要有齐末梁初的吴均、何逊和梁陈两代的阴铿等人。 第三类是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潮,其创作表即宫体诗。 19、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宫体诗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萧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和唐初。 20、宫体诗及其特点。
所谓" 宫体诗" ,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 特点: ①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主要是写妇女、男女情怀、咏物、游宴、游戏等。带有明显的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 ②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写实技巧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词采美丽,构形惟妙惟肖。 第二节北朝诗歌 识记: 1 、“北地三才”:温子升(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邢劭(北间第一才士)、魏收。 2 、北朝文化地理环境及诗歌特色。 北朝玄风完全消歇,经学发达,儒家占绝对地位,加之北方雄浑粗犷的自然景观。在文学思想上追求重用、尚真实、求朴野的倾向。在诗歌创作上是真实的抒发情怀,不修饰、不造作,有北方人粗犷真率的风格。 3 、庚信生平。 庾信,字子山。 4 、庚信前后期诗风之不同。 庾信,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擅名于诗坛。代表诗作《奉和山池》;后期入北,羁旅他乡,身仕异国,一种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就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代表《拟咏怀》。
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
1 、南朝民歌及其保存。
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迄于陈,今传五百余首。大多辑入郭茂债《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其中“吴歌”三百余着,“西曲”一百余首。
2 、“吴歌”: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3 、西曲:西曲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一带。
4 、南朝民歌内容及其产生原因。 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究其原因,一则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伎,二则是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风气有利于民间情歌恋曲的发达。 5 、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①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②语言清新流丽、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 ③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6 、《西洲曲》艺术特点。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西洲曲》,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诗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写景秀丽。语言清新明丽,采用" 钩句" 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换韵造成回环婉转的效果。从内空到形式都堪称上乘。 7 、北朝乐府民歌及其保存。 北朝乐府民歌,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另有少数辑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8 、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①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陇头流水歌辞》。 ②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如《企喻歌》。 ③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 ④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如《幽州马客吟》。 ⑤反映爱情婚姻的民歌,也是快人直语。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如《敕勒川》 9 、《木兰诗》艺术特点。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它篇幅较长却又繁简得当,语言流畅明快,顶真修辞运用巧妙,比喻恰切生动,铺排有致,且善于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风格刚健清新。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 1 、魏晋南北朝赋创作大势。 建安赋作继承发扬汉末抒情小赋的成就,抒情更加深切,内容与描写对象更广阔地扩展向自然、社会与人生。艺术形式上则追求" 诗赋欲丽".两晋之赋,一方面有左思《三都赋》那样的鸿篇巨制。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短篇小赋。南朝辞赋题材渐趋狭窄,但感情更加细腻,形式更加尖巧,开唐代律赋的先声。北朝之赋则追随汉赋讽刺之义,文风质朴。
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 1 、建安赋作繁荣的原因。 建安赋作家面对当末动乱,亲身体验战争乱离、戎马倥偬的艰苦,加之主观思想中的经学桎梏已彻底打破,客观形势上又有建功立业的机遇,当权执政者的提倡鼓励,形成建安赋作情文并茂的特点。 2 、建安赋作特点。 ①建安辞赋创作的特点: 首先,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积极创作写出了大量赋作,而且进行理论探讨。 其次,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 再次,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②建安赋作在艺术形式方面也有新的进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赋体的特点是讲求辞藻和形式工齐之美。后期之作,对偶工整和辞藻美丽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启六朝美赋创作之风气。 3 、《洛神赋》艺术成就。 《洛神赋》叙写眷恋之情,辞采绚烂清冷臻于极致,意象美丽,深远地影响了后代文学的意象创造。
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
理解: 1 、两晋赋坛大势。 两晋赋坛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①在赋作体制上,虽然小赋仍占主流,但大赋坛也一度复兴,产生了脍炙人口的佳作。 ②在题材上,除感伤赋刺世赋之外,出现了山水赋。 ③在艺术形式上,赋的语言在妍丽工整和使典用事方面进一步发展。 2 、两晋赋内容及形式特征。 内容: ①产生念乱忧生之作。陆机《汉逝赋》、《感时赋》,潘岳《悼亡》、《闲居》诸赋,都有是此类的代表作。 ②讥刺时弊的愤世之作,左思《白发》、王沉《释时》、鲁褒《钱神》诸赋是其代表。
③东晋时代出现了山水赋。山水赋《江赋》、《游天台山赋》之外,如庾阐、顾恺之都有很好的山水赋作,而且描写细腻,气韵生动。 形式技巧: 主要表现在用事、辞藻和音律三个方面。用事又叫用典,即采取引用典故的手法,使文章简练且更有说服力量。如左思《白发赋》十六个字连用四典。 辞藻方面,两晋赋家刻意求新。晋赋注意辞藻的流靡妍美和文字的瑰丽新巧。音律方面,晋赋家除已注意到音声迭代五色相宣的韵律美的宏观追求,同时注意到一些具体作品的音律。 3 、《三都赋》特点。 《三都赋》取法班固《两都赋》与张衡《二京赋》,但后业居上,成为千古名篇。①内容丰博,详尽细致地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②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 ③它一反汉大赋言过于实的弊端,以求实精神创作。 4 、《悼亡赋》特点: 凄恻婉转,哀怨动人,作者并未直抒惨怀,而是通过描写由他带有沉痛悼念情绪的眼睛所看到的凄惨景象,看到了潘兵深于情又善于抒情的特点。 5 、愤世嫉俗赋作特点。 ①对性更强,切中当时社会门阀政治压抑人才的痼疾,直斥贵戚豪门的贪财奢侈,控拆贫苦之家的饥寒交迫。 ②言更加激烈尖锐,嬉笑怒骂,鞭辟入里。如王沈《释时论》
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 1 、南朝骈赋形式及内容特点。 南朝是骈赋成熟定型的时期。其表现形式是对偶精工、事典博赡、声韵和协、藻饰华丽。 南朝骈赋内容比较狭窄,或为应命奉诏之作,或描写宫阃深闺物事,以体物抒情小赋为主流。取材纤细柔弱,形象绮丽艳冶,格调细巧尖新。 2 、《芜城赋》特点。 《芜城赋》写广陵城的盛衰兴废之变。全篇对比强烈,震撼人心;铺张扬厉,极力渲染;对仗人工整,抑扬铿锵;辞藻绚烂,撩乱耳目。 3 、《恨赋》《别赋》特点。 江淹的《恨赋》与《别赋》,典型地表现出南朝骈赋的美文丰采。前者写人世种种遗恨,后者写人生样样离别,都有写得声情并茂。全篇以四六对句为主,骈对精整而又不失活泼流动,辞采绚丽而又情感深挚,用典精当而不冷僻,声韵严整而又和谐。
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
1 、北朝赋特色。 北朝赋受两汉魏晋赋影响更多一些。在题材方面或婉语讽谏,或体物写志,不离宫廷生活与王朝政治,赋风质朴。后期赋作题材有所扩展和深入。赋负在总体上也保持着“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传统,不事雕琢,自然流丽,并不淫放轻艳。
2 、庚信赋的特点。 庚信南朝赋作绮丽柔靡,入北后赋作精工不减,格调却苍凉悠远。如《哀江南赋》抒情咏史,烩于一炉,情深而辞工,用典密而切,音韵谐而畅。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 理解:散文创作大势。 建安魏晋时期,散文一改汉代散文的经学气息,打破桎梏,形成了重抒情、重文采的创作倾向,并为南朝骈文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经过南朝文人的努力,骈文有对偶、用事、辞采、声韵四个方面都已臻极致,为中国文学又创造出一种新的美文文体。北朝创作出了像《水经注》、《洛阳伽兰记》这样的散文名著。
第一节魏晋文章
1 、建安散文的特点。 一,在内容上不再是重复和敷衍经义,而是注重抒发情怀,言之有物。 二,在形式上摆脱了经生式的引经说教,枯燥拘束,变为注重文采,渐求骈丽。 三,在风格上,建安文章的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 2 、曹操散文特点。 鲁迅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文章清峻通脱。曹操主要的文章都是政治性应用性很强的令、表之类,但写起来却都能破除公文的虚语与旧格,挥洒自如,直抒胸臆。 3 、曹丕、曹植散文特点。曹丕、曹植之文注意藻采骈偶。曹丕《与繁钦书》中写歌女之状,极丽句佳藻之能:曹植的《求自试表》,气势宏盛,但亦文辞瑰丽: 4 、简单运用;《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这两篇都是针对司马氏黑暗政治恐怖和虚伪提倡名教进行讽刺和抨击的文章。 《大人先生传》直言指斥、言辞激烈,酣畅淋漓,辞采瑰奇,骈散相间,譬喻警拔,具有震撼心魄的艺术效果。《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番风貌。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又如讽刺山涛的比喻妙谑迭出。生动帖切,妙思入神,令人忍俊不禁。 5 、两晋散文创作大势。 西晋文坛注重形式技巧的讲究,以繁缛绮丽为特征。东晋则受玄言诗影响,文采趋于平淡。 6 、潘岳《哀永逝文》。 潘岳的哀诔之作最为优秀,情深辞茂,做到了“缠绵而凄怆”。潘岳的《哀永逝文》写到为妻子送殡路上的感受:哀痛摧心,河山为之变色,以我之悲情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真切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恸悼之情。 7 、陆机《演连珠》及《豪士赋序》。 陆机为文辞藻富赡。他的《演连珠》五十首,无论是辞藻、用事、对偶都十分精巧繁丽,;其《豪士赋序》一篇之中,对句占三分之二,用典占三分之二,洵为南朝骈文之前驱。
第二节南朝骈文
1 、名词解释:骈文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2 、骈文的特征。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①对偶,虚词可以不对,从文字上看,汉语的单字单音宜于从声形方面形成均衡相侔。汉语词性灵活,容易配成对偶。 ②用典亦称用事。其本来作用是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后来又有以少总多的效果。南朝骈文以用事繁密为尚,有显示才华的心理。 ③声律,是指骈文每联上下两句在声调上要相对,而不能相同。骈文只要求重音部分声调相对。虚字可以不对。 ④辞藻:南朝骈文更重文章的娱乐性质与辞采华美,讲究" 错彩镂金,雕缋满眼" ,使骈文的藻饰臻于极致。 3 、南朝骈文的成熟发展过程。 ⑴刘宋时期可视为南朝骈文正式形成的时期。此时骈文四特征都已具备。对偶,俪采百字之偶;用事,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辞藻,铺锦列锈错彩镂金;声律,别宫商识清浊。此期骈文优秀作者为颜延之、鲍照和范晔。 ⑵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骈文进入了俳偶精工、用事绵密、声律严整、辞藻丽靡的阶段。名篇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宏景《答谢中书书》梁代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义正辞达,情文并茂。 ⑶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此时属对更工,用事不仅绵密,且更妥帖自然。声律上不仅平仄相对,而且上下联相粘,多能做到全篇平仄谐调。辞藻上更是" 丽藻星铺,雕文锦缛"
第三节北朝散文
1 、北朝以散文繁荣为特色,其优秀名著郦道元《水经注》和杨()之的《洛阳伽蓝记》 2 、简单运用:《水经注》散文特点。 《水经注》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散文著作。《水经注》的山水散文兼有叙事文和山水文的综合特点,记叙真实、语言准确,所描写的河流沿途的山形地貌,州郡城郭的沿革,方物特产的奇异,都千姿态百态,独具特色。 3 、理解:杨()之《洛阳伽蓝记》 ①《洛阳伽蓝记》五卷,其内容有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传说、异闻,以及人物传记。 ②《洛阳伽蓝记》属历史笔记,也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③《洛旭伽蓝记》还记载了不少志怪、佛教故事,而且保存了一些社会经济和文化史料。 ④《洛旭伽蓝记》语言多整齐的句法,时有四六骈句,散句兼用,风格典丽清拔。代表着北朝文人风格特色,对后世散文、传记、小说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影响。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 1 、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 受佛教中佛经故事的影响,和受巫和方士的影响。此外,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原因是印度思想的输入,佛教大行,翻译的佛经很多,鬼神奇异之谈杂出,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原因是印度思想的输入,佛教大行,翻译的佛经很多,鬼神奇异之谈要出,中印两车的鬼怪都合于小说里,使志怪小说发达起来。较为著名的主要有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 2 、志人小说繁荣的原因。 受士大夫阶层讲究名士风度,崇沿谈玄理不谈政事,清议品评人物的影响。文人学士以熟悉故事为学问,显示知识渊博,编撰小说便蔚然成风。如郭颁《魏晋世语》、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西京杂记》等。 3 、魏晋南北朝小说两大类,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识记:1 、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晋有代表性的是《博物志》和《搜神记》,南北朝著名的是《异苑》《幽明录》《续齐谐记》《拾贵记》。 2 、《博物志》十卷,是在《山海经》的系统上发展出来的,属博物的琐闻一类,主要内容为宣扬神仙、方术。 《异苑》十卷,其中的神异鬼怪故事与魏晋志怪内容相近。 《幽明录》三十卷。 《续齐谐记》一卷,记述神怪之说,其中著名的阳羡鹅笼篇。 《拾遗记》十卷,所记大多为神话传说,属于杂史体志怪小说,叙述赛人事和社会生活是此书的特点,文字比较清丽。 3 、干宝生平:干宝字令升。有《搜神记》。 4 、志怪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①鞭挞凶恶残暴势力,揭露官吏欺压百姓的罪行,表现百姓的反抗斗争; ②反映战乱动荡年代的灾难事件,人们的不幸遭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反映封建桎梏对自由婚姻的摧残,对美好爱情的追还求; ④赞扬不怕妖怪鬼魅勇敢斗争的精神; ⑤解释自然现象,表现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总体上看,多数是短小故事,艺术表现上还比较幼稚,但《搜神记》,不仅有完整的结构,离奇的故事,浪漫的想象,注意人物刻画性格特点,题材处理突出主题,情节曲折,细节描写以及对话生动,而且文笔已趋于华丽,小说的艺术特点已趋向完善。 5 、《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 《搜神记》的主要目的是宣扬鬼神真有,多记述神妖鬼怪、巫术、卜筮等,但其中也记有一些不怕鬼、捉鬼、杀鬼的故事。借此反映了人民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的正义精神,和智慧勇敢的性格。 《搜神记》结构比较完整,描写较为生动,已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其中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如《李寄》这样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6 、《李寄》将李寄小姑娘大义凛然的形象,勇敢机智的性格描写得极其鲜明,语言简朴,优美生动,结构完整,情节曲折。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识记: 1 、志人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甚为流行,代表作为《笑林》、《郭子》、《西京杂记》《语林》《俗说》《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笑林》 2 、《笑林》记述短小的笑话,具有机智辛辣风格,开后世诽谐文字之先河。 3 、《郭子》三卷,记述魏晋名士言谈轶事。 4 、《西京杂记》六卷,记述西汉人物轶事,宫廷制度,风俗习惯及怪异传说。 5 、刘义庆生平。 刘义庆,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著有《世说新语》。 6 、名解:《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全书上、中、下三卷,分三十六门。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7 、《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 ①《世说新语》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标榜儒家名教。 ②崇尚老庄的自然,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 ③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 ④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斗争、社会风尚、人际关系,文学艺术成就都有的反映。 艺术风格: ①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而且只有短小的文字,却能将事件的中心突出,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如《俭啬》以典型事件,典型动作描绘人物的个性。 ②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 ③是记叙轶文隽语的笔记小说和小品文的先驱,对所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1 、《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①《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②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 ③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他以为作家的气质、个性可以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 ④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体裁的区分。他提出的文本同末异之说,就是将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与学术著作经、史、子区别开来。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 ⑤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2 、《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①论文学创作的构思:他认为文学创造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并描述了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这是他的《文赋》对我国文学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他认为文学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只有这样才能情因物感,文以情生,进入文学创作过程。 ②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认为构思在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对文学创作构思中的各种现象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描述。提出了创作过程的心态特点是内视与神思,这是他在文学理论上的重要建树之一。 ③构思中的灵感:认为创作者灵感的潜意识表现为突发性和不受主观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动性。他生动地将微妙的灵感心理特征及其现象特征描述得十分清晰,这是他在灵感总是上的理论贡献之一。 ④论写作技巧:他将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项。并分别述其风格要求。陆机论文体注重形式轻巧绮靡,缘情绮靡之说是在传统的诗教温柔郭厚之说后由他首先提出的另一重要诗论。自他之后,古代诗歌创作除" 言专" 说之外,便有了" 缘情" 说。 陆机是第一次将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及其特征表述出来的文学理论家。在这方面,他在另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发展上具有开创性的建树。 3 、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家。著有《文心雕龙》。
4 、《文心雕龙》成书于齐梁之际。著书目的:一是为了反对当时偏离经典,只讲绮靡轻巧的文风;二是不满魏晋以来的文论。三是为了树德建言,以便留名于后世。
5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分为上上两篇,上篇所论为文学的基本原则和各种文体的渊源流变,下篇所论主要为文学创作,是全书最具价值的精华所在。 全书着重探讨者有:总论,即全书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文体论,系统而周密地祥论文体的分类;创作论,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与质的关系,以及写作技巧等;批评论,评论前代文风及作家成就,并探讨批评方法。
一。总论:《原道》《征圣》《宗教》《正纬》《辩骚》五篇是“文之枢纽”,也是全书的根本论点,和论文的关键。《宗教》在全书的理论观点中最为重要。 二。文体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二十篇,分为文、笔两部分,即所谓“无韵者笔比,有韵者文也(《总术》”。他为辨析文体分类:以文笔分类;以性质分体;不可分者别辟一类。 三。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继承与创新;内容和形式;艺术构思;创作过程;文学风格及写作技巧。 四。批评论:他提出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述了批评家的修养,批评家的态度,批评标准。 6 、、《文心雕龙》的理论成就。 ①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将天才创作的文学与复杂的社会环境密切联系,建立起文艺社会学的初步理论基础。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影响后世文论的开创性文学理论。 ②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条理而绵密,成为一部集大成的文学批评巨著。他的文学影响了以后的整个文学批评史。他承前启后,成就杰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地位最高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7 、《文心雕龙》中《宗经》的理论意义。 《宗经》在全书的理论观点中最为重要。他强调宗经。 意义: ①说明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 ②以五经文章为样板,以推出自己的文学批语原则和标准。
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 钟嵘,字仲伟,著《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 1 、诗品:是一部鉴别诗歌优劣的批评著作,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专论五言诗,论述自汉代至南朝梁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其诗评主要目的是探讨作家与作品的流别,分其优劣,论述文学的进化现象,也论各家源出得失,而且建立起历史法的批评。 2 、钟嵘的文学观。, ①对用事用典的态度:反对诗歌用典。 ②对声病的态度:钟嵘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 ③对玄言诗的态度:钟嵘对诗歌的玄风极其不满,说这是诗界的悲哀,饱含着复兴诗歌的良好愿望。 3 、钟嵘的文学理论成就。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其诗评主要目的是探讨作家与作品的流别,分其优劣,论述文学的进化现象,也论各家源出得失,而且建立起历史法的批评。在文学理论上,钟嵘阐述了文学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 ①钟嵘在书中将诗歌抒情意义的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 ②钟嵘提出" 直寻""自然英旨" 的自然美说。他反对人为的声律,提倡自然声律,保持诗歌的自然美。 ③钟嵘提出"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的风力华采说。他要求诗歌当具备写实抒情,自然美,风骨,华美的特点。 从上可见,钟嵘对五言诗进行专项研究,并别其来源,开了专体诗研究的先河。作者在《诗品》中全面而系统中对汉魏六朝五言诗作了品评,提高了诗歌鉴赏标准,建立起自己的诗歌批评理论,在中国文学批评上占有重要地位。 4 、裴子野《雕虫论》,萧子显的《文学传论》,颜之推《颜氏家训》。整理古文史——第四编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1 、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 、卢思道,字子行,采用以“思妇——征夫 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代表作《从军行》。 3 、理解《从军行》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以关塞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4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字处道。代表作《出塞》。《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趋势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5 、简单运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如卢思道的《棹歌行》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薛道衡《昔昔盐》所写及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6 、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识记: 1 、贞观诗坛的主掌者,为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2 、“贵于清绮”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歌咏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 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势朴野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辞却是缺憾。 简单运用: 3 、贞观诗风的新变,由刚健质朴趋向表现技巧的贵族化和宫廷化。 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文人,早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后来成为唐太宗的宫迁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风格趣味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识记: 4 、贞观时期虞世南等人所编应制咏物所用的类书《北堂书抄》《文思博要》《艺文类聚》。 识记: 5 、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字游韶,新生代的宫廷诗人。 6 、上官体诗: 指唐初以宫迁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些作家所创立的诗体。上官体的“绮错婉媚”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同时也体现出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黄雅的气度,为当时众多诗人效法,曰“上官体” 理解: 7 、上官体的特点。 ①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以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②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黄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 ③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等,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8 、简单运用:上官体的创新和局限。 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写景技巧,洗削了南朝诗的浮艳雕琢。 局限: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9 、识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 10、理解:“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 四个人的创作个性不同,其中,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诗。 11、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 12、综合运用:“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①“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②“四杰”的七言歌行体,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的转变,出现壮大的气势。他们往往用它来铺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短,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③四杰的五言律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④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13、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1 、识记;馆阁体。 指唐代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为代表的作家所创立的诗体,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声律的工整。馆阁体诗人多是由进士科及第的文人,所定的吟咏酬唱之作在形式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唐代律诗的定型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世人称为“馆阁体”。 识记: 2 、杜审言及文章四友。 杜审言,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3 、理解:杜审言的五律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写得极为真切,由此引起的深厚的思乡之情,全融入明秀的诗境中,显得极为高华雄浑。尤其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动地写出了春的气息,给人以华妙超然之感。 4 、简单运用:律诗体式的定型,五言律的定型及其推导连类作用,由五言律基础推导出七言律格式。 ①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系铭序》最早有关“律诗”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②五言律的定型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在五言近体的范围内,即可由五言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审言和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完成了七言律体的定型。 5 、理解:宋之问五律《度大庾岭》和沈佺期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未到贬所而先想归期,一种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行真切细腻。七言律写得较好的是沈佺期。他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不用典故,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调谐流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6 、宋之问的〈渡汉江〉。
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
1 、识记:陈子昂的生平。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两次上谏疏直陈政事受赏识,曾慷慨从军。 2 、识记:陈子昂的复古倾向及其诗歌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声的风雅传统。 3 、陈子昂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4 、陈子昴诗歌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陈子昴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所得;所失:易重蹈古诗以喻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地将抽象思辨附著于感性形象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5 、简单运用:陈子昂的诗歌情调及其《感遇》(其三十六)诗和《登幽州台歌》。 诗歌情调:昂扬壮大的情调。 《感遇》(三十六)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慨多气,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 《登幽州台歌》一己的悲哀晨,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6 、综合运用: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歌发展的贡献。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昴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这正是唐诗风骨,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①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②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审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③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7 、张若虚及“吴中四士”。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诗人。有《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8 、理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 9 、识记:刘希夷其代表作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
第二章盛唐诗歌
识记: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识记:王维的生平。 王维,字摩诘。 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其《山居秋螟》。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山居秋瞑》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这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简单运用: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其归隐诗的空静之美。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 王维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静虑的对象,从而达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演进为以禅趣为主而超入禅境,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空灵而自然。 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如《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入于诗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说言说的自然之美。 名词解释: 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识记: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作家。 理解: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及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 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自己的生活。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诗境界宏阔,气势壮大。 《春晓》即兴而发,不假雕琢。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 《宿建德江》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简单运用: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一。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 三。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 四。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综合运用: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1 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 2 孟浩然对景物描写即兴而发,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3 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纯净之美,语言清省、诗境明透。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 1 、识记: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代表作《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识记:王昌龄及其七绝诗《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豪侠诗人。《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 、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及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 边塞诗豪爽丽外,绪密思清。王昌龄的边塞诗,用乐府旧题写的七绝思致深刻,讲究作法,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这组诗前二首写深长的边愁,清婉凄绝而思入微茫。其四、五写追求边功的豪情,不破敌立功“终不还”的壮志,因夜战擒敌而实现,壮烈情怀与胜慨英风合并而出。这组诗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穿,出于人的常情的离愁别怨,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4 、理解:王昌龄的酬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储蓄而风调清刚。 5 、简单运用:王昌龄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他的七绝几乎首首写得好。 6 、识记:崔颢及其《黄鹤楼》诗。 崔颢,择妻以貌美为准,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其诗风改变的标志是《黄鹤楼》诗。 诗的前半段抒发人去楼空的感慨,后半段落入深重的乡愁,所用事典“鹦鹉洲”为连接的关捩。 7 、简单运用:崔颢《黄鹤楼》诗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原因。 此诗虽不甚协律,为变体律诗,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前四句豪爽俊利,显出大气磅礴的狂放气质。“晴川”“芳草”一联对仗工整,不仅使流走的气势得以顿蓄,也因“鹦鹉洲”一典的隐喻使全诗意脉贯通,潜气内转,溢为尾联的唱叹。)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8 、识记:李颀及其边塞诗《古从军行》。 李颀,盛唐豪侠诗人。代表作边塞人《古从军行》。 《古从军行》起调雄浑旷放,一片神行,写大景物而意气磅礴,再结之以感慨万分的唱叹,骨气老劲,刚健有力。缺乏鲜亮的色调,蕴含着狂生末路的郁勃不平之气,透出一种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9 、识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 用众多通神明的幽奇意象,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有一种震荡心神的强劲力量。通过对具体音乐形象出神入化的描摹,诗人将北地悲凉苍劲的气质,与南国幽玄奇趣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清奇幽渺而又不乏刚健力度的诗歌意境。 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1 、识记: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字达夫。开元十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北上蓟门,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无结果。天宝十一载,弃官司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从此官运亨通。 在高适早年的诗作里,多伤不遇的悲慨,如《宋中十首》“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寓壮气于苍凉之中。 2 、理解:高适边塞诗《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和取胜。 3 、简单运用: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①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②高适" 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4 、识记: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诗歌创作。 岑参两次出塞。诗歌创作特点“参诗语奇体峻,意亦奇造。” 边塞生活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第二次出塞的作品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物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5 、理解: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及艺术风格。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6 、简单运用: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征。 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得神奇壮丽。 7 、综合运用: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高适、岑参并称的原因。 艺术表现上,岑参借鉴了高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灵活。意奇、语奇,调奇。(高适用乐府古题,而岑参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 原因:岑参在写边塞题材的盛唐诗人中,留存作品是最多的,而且写出同类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其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超过了高适,无愧于高、岑并称的荣誉。 8 、识记: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诗。 王之涣,字季凌。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 9 、理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艺术特色。 于壮观中审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其沉雄浑厚处与高适诗相近。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1 、识记:李白的生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1 、简单运用:李白的思想性格特点。 ①在思想上,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精神自由,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李白把这三者结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导思想。 ②李白身上有一种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任侠与求仙是其一生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任侠的思想性格使他敢于正视现实,求仙学道则为了排遣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抑郁和悲愤,摆脱世俗烦扰返归自然。他是一个有狂热感情的人,他的侠胆、仙趣、狂饮极大地刺激着其个性中高傲狂放的因素,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和倨傲达观的性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1 、识记:李白乐府诗创作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①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 ②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点。 2 、理解:李白的乐府诗《将进酒》,借古题写己怀。 李白乐府诗《将进酒》,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诗人据些联想,抒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还充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3 、简单运用: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 ①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②诗人常根据乐府旧题的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 ③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④李白的乐府歌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李白的乐府创作,如《蜀道难》《将时酒》《梁甫吟》《行路难》,大都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在体制和格调方面,与唐代盛行的歌行体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的根本性改变。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1 、识记:李白绝句的特点。 ①自然明快②清新俊逸 2 、理解: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风格特征。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合,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了。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但在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单运用:李白绝句的个性特色,清新俊逸,其《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①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的自然天成之作。 ②李白的绝句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识记: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理解:李白的《行路难》其个性特点。 李白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简单运用: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的想象,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 1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 2 、他诗的想象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3 、李白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尤为倾心,他把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4 、李白诗歌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风格。 识记: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不加雕饰。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丽,不加雕饰,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简单运用: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1 、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 2 、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综合运用: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1 、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行路难》其一) 2 、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将进酒》) 3 、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1 、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2 、理解:杜甫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和《登岳阳楼》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 《望岳》具有昂扬的情调和自信,心胸开阔,气魄雄伟,不亚于李白。 《春望》诗中含国恨家愁,使诗人的头发都白了。 《登岳阳楼》杜甫此时已一身病痛,自身难保,可他惦念的却是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流泪。 3 、简单运用: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虽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暂时的,儒教才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虽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暂时的,儒教才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因为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发出点。在他的诗里,一方面是对当代政治无情的诅咒,一方面掺杂着歌颂尧舜君王的词句,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情怀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杜甫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 1 、识记;杜甫对新题乐府的创立。 杜甫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2 、理解:杜甫以时事入诗及其乐府诗《兵车行》。 杜甫的乐府诗,以“行”诗写时事。如《兵车行》直接针砭时弊。在写法上,先摹写送别惨状,是纪事,再写征夫的诉苦,是纪言,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纪实描写。叙述者的立场完全站在人民一边,虽不敢申恨,实则无一语不饱含怨恨。 3 、简单运用: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及其多方面的表现,杜诗写实的特点。 杜诗的写实手法,采用的是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却含有泪水和深情。将记事和叙事结合起来,使杜诗具有“诗史”的性质。 表现: (1 )体现在那些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里,如《兵车行》; (2 )表现在他创作的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如《月夜》。 (3 )体现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主要反映在他的纪行诗里。如《旅夜书怀》。 杜诗写实的特点: 以叙事写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歌创作的写实手法。 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和律体成就 1 、识记:杜甫的创作风格沉郁顿挫。(名解: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主要是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后来,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2 、简单运用:杜诗的时代特征,杜诗的老成。 ①杜诗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诗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如《登楼》。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②杜诗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杜甫晚年生活困苦,可他极有骨气,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回环往复。但这种情感的回环往复是在诗人心中进行的,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3 、理解:杜诗《登楼》《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其七、其八)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登楼》依然“万方多难”依然花伤客心。 《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①这组诗是杜甫思念长安之作,共八首,但如一首。所表达的意思在第一首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已概括了。 ②这组诗一次又一次的忆长安、伤沦落,反反复复,欲吞还吐,沉郁回环,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③这组诗有如多重乐章组成的大型抒情曲,以家国的兴衰为主题,以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互相支撑,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有开有阖,有抑扬顿挫,更突出地表现了基调的主题。 4 、简单运用:杜甫五律《春夜喜雨》、七律《登高》、七绝《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其七) 《春夜喜雨》是杜诗五律的代表作,格律严格,对仗工整,浑融流转、情韵优美,无丝毫用力的痕迹。 《登高》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八句皆对而一气贯注,悲怆而不消沉,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一气盘旋、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江畔独步寻花》声调不那么悠扬,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受民歌影响,杂有当时流利的口语。活跃着盎然的生活情趣,富于奇思妙想。
5 、杜甫的律诗成就。 ①杜甫律诗韵律精细,诗境浑成而多变化,不拘一格。 ②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创作了超过前人总数的七律,还创为“连章体”的七律组诗,以及“拗体”七律。 ③杜甫七律,磅礴飞动的气势,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融合无间,风格沉雄悲壮,慷慨激昂且讲究错综变化,对格律的运用已达到从心所欲的化境地步,既保持了律体形式的精美,又脱出格律的束缚而横放杰出。 ④将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受民歌影响,杂有当时流利的口语。活跃着盎然的生活情趣,富于奇思妙想。 杜甫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面引进律诗中,形成律诗强大的生命活力,让诗的形式之律动与诗人的内在生命之律动同步合拍。 6 、综合运用: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主要是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后来,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①杜诗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诗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如《登楼》。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②杜诗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杜甫晚年生活困苦,可他极有骨气,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回环往复。但这种情感的回环往复是在诗人心中进行的,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如《秋兴八首》。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 1 、识记:杜诗集大成。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集大成式的诗人。 2 、简单运用:杜诗集大成所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 ①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②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③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语不惊人死不休 3 、识记: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 识记:杜甫诗歌兼备众体。 识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4 、综合运用:杜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①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在五言诗上又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 ②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既推重古体,又注意近体,既要求风格语言的雄浑古朴,又重视修辞的清丽华美。 ①功力深厚,自铸伟辞。句法变化和炼字的精当,已到了惊人的地步。 第五章大历诗坛 1 、识记: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2 、识记;大历诗歌的艺术特征。 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1 、识记:韦应物诗歌以山水田园著称。 2 、识记:韦应物的诗歌气貌高古、清雅闲谈。 3 、理解:韦应物诗《寄全椒山道士》《滁州西涧》表现的意境,及其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 《寄全椒山道士》情谊深厚的真挚情感,出之与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 《滁州西涧》古淡清腴,悠然意远,有一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 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 韦应物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善于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和恬淡自适的意绪,形成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独特风格。 ①他的山水诗古淡矫俗,在淡化竟象、寻求空灵韵味等方面,发展了王、孟诗派的表现艺术,将盛唐山水诗的空静之美进一步引向萧散淡冷。 ②他的田园诗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致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③将谢朓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 4 、识记:刘长卿的人生心态。 悒郁寡欢,孤独冷漠。 5 、识记:刘长卿的诗歌风格,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凄清悲凉。 艺术特色: ①喜吟秋风、夕阳,将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萧瑟的诗歌竟象中,尤显浓重深长。②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描绘山水景物。 ③五言诗写得好,自许“五言长城”。 6 、理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歌意境与特征。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情思,透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诗境清幽冷寂,饶有澹逸闲雅之趣。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1 、识记;大历十才子及最早出处。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2 、识记:大历十才子齐名的原因。 ①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嘱目; ②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3 、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 ①“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②“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③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④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4 、理解: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基本主题和艺术手法。 基本主题: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 艺术手法: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写得精致工整,总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5 、综合运用:大历十才子的艺术特色。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艺术特色有: ①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 ②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萧瑟、暗淡的色彩,其诗具有凄凉的整体风格。 ③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描写细致。 ④以写境界淡远、深冷、幽僻的山水诗见长,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两联诗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第三节顾况、李益
1 、理解;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及其《苔藓山歌》《悲歌》其二(我欲升天天隔霄)。 主要体裁:古诗和乐府。 风格: ①诗风通俗明快,真率自然。 ②想象大胆奇特,纵横不羁,情感真挚,形象真实生动。 2 、简单运用:李益的诗风两重性。 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3 、理解:李益的边塞诗,及其《塞下曲》《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李益的边塞诗内容较丰富,既表现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表现了征人思乡的哀愁。 《塞下曲》豪情壮志,有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带有盛唐余韵。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李益因不满战乱而生厌弃远戍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遂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如《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4 、综合运用:顾况诗和李益诗的风格特点。 在过度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①顾况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诗》;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的一面,如《悲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②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不象盛唐诗人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他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中的感伤情调,带有大历的时代特点。而他的《塞下曲》又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风格,诗中不乏豪情壮志。第六章中唐诗歌 1 、简单运用:中唐诗歌与元、白诗派。 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后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写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和务尽。 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
1 、识记: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2 、识记:白居易的基本思想。 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在前期更多地反映了“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思想,后期奉行中庸主义的处世哲学,对待儒释道三教持调和平衡、兼包并容的立场,具体说来,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娱乐,形成“知足长乐”的人生哲学。 3 、理解: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认为文学应当侧重于写实,著诚去伪,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始知文章合为时面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 、白居易诗的分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5 、识记;白居易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一。讽喻诗的特点: 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2.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如《轻肥》《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二。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 三。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6 、理解:白居易《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卖炭翁》充分暴露出当时政治的黑暗昨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这是白居易的讽谕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讽谕说和讽谕、爱情双重主题等多种说法。依白居易的“一篇长恨有风情”应从较广阔的时代意义上去把握和理解其“长恨”主题所蕴含的悲剧意蕴,即把李、杨的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从而使爱情主题、政治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各有所依存和附丽,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三重变奏的统一整体。 《琵琶行》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对天涯歌女弹奏琵琶音乐的美妙,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 7 、识记;元稹的生平。 元稹,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与白居易是生死不渝的好友,有《元氏长庆集》。 8 、识记:元稹对讽谕诗的推动作用。 ①是他首先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 ②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③他在当时兴起的新乐府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9 、理解:元稹的悼亡诗与爱情诗,《舞腰》诗,《行宫》诗及《离思五首》(其四) 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爱情诗能在平易坦荡中呈现出丽绝华美,悼亡诗语言朴素真切,寄寓着人生至情。 如《舞腰》“裙裙旋旋手迢迢,不趁音声自趁娇。未必诸郎知曲误,一时偷眼为回腰。”《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0、综合运用:元稹和白居易诗的异同。
相同: ①文学主张相同,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政治、民生,推动了讽喻诗的创作。如白居易的《轻肥》《卖炭翁》;元稹《上阳白发人》,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②部分诗歌的题材、内容相近。如讽喻诗、艳情诗
③艺术上都写实尚俗。
不同:
①元稹部分新乐府借用古题,不似白居易那样坚决彻底,旗帜鲜明。
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③白居易最看中讽喻诗,但成就最高的是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元稹创作成就表现在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物腰》《行宫》《离思》《谴悲怀》
11识记:元和体。 元、白在元和年间年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们两人在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12、识记:张籍的乐府诗,《节妇吟寄乐平李司空师道》《野老歌》。 张籍以乐府诗著名,题材较为广泛,以写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价值最高。如《野老歌》将农夫的贫困与商贾的富庶作对比,表现农民的不满,只如实写出,不强加议论。《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拒绝强藩李师道之聃的比兴之作,却可以当情诗来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3、理解:王建的乐府诗,宫词与《望夫石》《宫词》(其二十九、其八十一、其八十八) 王建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成就最高,以宫词的影响较大。其乐府诗的特色题材广泛,爱憎强烈,以近于白话的笔调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往往喜爱以奇特而鲜明的形象,强烈地表现主题。如《望夫石》。 王建以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一百首》闻名于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诗人,也因此获得宫词之“祖”的声誉。 第二节韩愈、孟郊
1 、识记:韩愈的生平。 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韩愈,后人称为韩昌黎。官终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2 、识记;韩愈的思想。 韩愈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比较保守,他提倡“道统”和“文统”,大力阐述儒学,极力抬高“圣人”以及“圣人之道”的历史地位。 3 、理解:韩愈《山石》诗的散文化风格。 韩愈诗歌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如《山石》。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为七言古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 4 、综合运用: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上的创新。 以文为诗: 一。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如《山石》 三。铺排和散文化的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 诗歌上的创新: 一。以文为诗,追求“非诗之诗”。
二。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三。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液赠张功曹》 四。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5 、简单运用: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
①孟郊作为苦吟诗人的代表,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②他的诗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他所要描写的对象。如《寒地百姓吟》 ③尚怪奇,诗境幽僻,风格峭硬,笼罩着透骨寒气。如《秋怀十五首》 ④作诗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实践了“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 ⑤有散文化的倾向,表现为诗中发议论,如《游子吟》中议论起点睛作用。
第三节李贺
1 、识记:李贺的生平。 李贺,字长吉,自称“陇西长吉”或“成纪人”。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 2 、识记:李贺的诗歌题材和内容。 诗歌内容多个人被压抑来表示不满的感愤不遇的作品。
3 、理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苏小小墓》的思想内容。
《雁门太守行》用浓彩重墨描绘边城鏖(ao)战的激烈场面,展示守边将士的壮烈精神,意境辉煌壮丽,可谓笔补造化。
《苏小小墓》涉笔幽冥,幻想六朝名妓苏小小为失去往日的爱情欢乐而忧伤,通篇是幽灵的恋歌,凄艳绝伦。 4 、长吉体: 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5 、综合运用: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苍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意象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新鲜,化平易来惊险、瑰丽。如《李凭箜篌引》。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字词上浓妆重墨,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如《雁门太守行》。
四。唯美倾向。他的诗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 1 、识记;刘禹锡的生平。
刘禹锡,字梦得,经历了著名的“二王八司八事件”。
2 、理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思想与精神。
即便多次遭泛流放,却毫不屈服,依然信心满怀,善于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且风骨苍劲。 3 、简单运用:刘禹锡的咏史诗、竹枝词风格。 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一般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通过对与前朝史实有关的古迹风景的描写,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 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他的竹枝词,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并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 4 、综合运用:刘禹锡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 刘禹锡的诗被分为讽谕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他的诗歌创作,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采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 ①他的讽谕诗和感遇诗多作于被贬期间。讽谕诗词旨隐晦而寓意深刻。感遇诗寄慨遥深而正气凛然。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一般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通过对与前朝史实有关的古迹风景的描写,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 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③他的竹枝词,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并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的诗写得都比较明快,风格刚健爽朗,对唐诗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5 、识记:柳宗元的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 6 、理解: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如《登柳州城楼》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 二。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自己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为内容。如《江雪》《渔翁》,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 7 、简单运用: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柳宗元的山水诗常呈现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异常冷峭清远。如《江雪》《渔翁》。虽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平淡风格的影响,却多了一层冷漠空寂,而且写得精刻孤峭。“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柳诗简洁、温丽、靖深之长,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8 、综合运用:刘禹锡和柳宗元被贬后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特色。
一。题材不同
1.刘禹锡被贬后作的诗分为讽谕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 2.柳宗元在贬谪期间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
二。艺术特色不同 1.刘禹锡的诗歌总的特色比较明快,民歌体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近体则写得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如《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2.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了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简单运用:晚唐诗的风格特点。 各派的共同倾向是都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晚唐诗所体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伤感情绪的美。
第一节李商隐
1 、识记: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号玉()生,又号樊南生。 2 、名词解释:无题诗 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作意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3 、理解: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 直诉胸头愤慨,悲壮沉郁,《有感二首》;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身世遭遇的歌咏,表现自己对现实重大政治问题的肯定或批判。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在精深、婉丽的辞藻中,含有丰富的感情和爱憎,多忧危凄苦之词,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气息。 4 、李商隐的咏史诗。 ①咏史诗的深刻性,能够从政治着眼来看待一些历史现象。如《梦泽》 ②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深刻的讽刺性。如《贾生》 ③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④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中,达到审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味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5 、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他的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若有所失的情感,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见的心情,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感伤。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生死不渝,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 《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
6 、简单运用:李商隐无题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①李商隐的无题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西昆派诗人、清黄景仁、龚自珍、唐宋婉约派词、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都不断向他学习。 ②李商隐表现感伤情调的诗歌,于凄艳哀婉中融入身世时世之感,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等,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7 、综合运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将人生感慨向更深细隐微方面发展,深婉精丽,韵味深厚。 4.得“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第二节杜牧、许浑
1 、识记:杜牧的生平。 杜牧,字牧之,有《樊川文集》 2 、识记:杜牧大量以七绝写史,其咏史诗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 3 、理解: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诗的悼古伤今情怀。 杜牧的《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通过对历代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有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4 、简单运用:杜牧《山行》诗的优美意境。 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5 、综合运用: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的景物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四。杜牧咏史怀古的七绝才气纵横,艳情的伤别诗、纪行诗写景诗笔调清新飘逸,能在晚唐诗坛自成一格,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
6 、识记:许浑的诗句颇盛,有江南才子之称。
7 、简单运用:许浑的咏史怀古诗,《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的诗意与情调。 许浑咏史怀古诗不乏佳作,如《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在凭吊古迹的感叹中,充满了对日趋衰败的唐王朝暴风雨将来临的忧慽,流露出对无法挽回的颓势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第三节贾岛与姚合
1 、识记:贾岛为著名苦吟诗人。
2 、理解:贾岛《秋暮》的情调,《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 《秋暮》的情调:凄清寂寞,笼罩着阴霾凛冽的峭硬情调。;《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行雅淡清幽之趣。
3 、识记:姚合诗称为“武功体”,代表作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4 理解:姚合的代表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一、其三、其十六)的诗风。 诗风清切峭拔。
5 、综合运用:贾岛和姚合诗的苦吟与孟郊诗的苦吟其异同。
内容:他们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孟郊:写“士不遇”,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 而贾岛和姚合:彻底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循世的一面,反映生活的深广度不如孟郊。 艺术上: 孟郊成就最高,尚怪奇,诗境幽僻,风格峭硬, 贾岛:不如孟郊,但五言律写得精深,造清奇幽微之境。
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贾岛、孟郊。他的诗平淡无奇,境界与格调也并不很高。
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1 、简单运用:皮日休乐府诗及其《橡媪叹》的思想内容。 皮日休继承新乐府的写实手法和讽喻精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腐败统治。如《橡媪叹》通过对老农妇拾橡子充饥的描写,揭露官府对人民的残酷剥削,鞭挞巧取豪夺的狡吏贪官,对贫穷百姓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 2 、理解:陆龟蒙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写隐逸情调的七绝《晚渡》《丁香》《太湖叟》的诗风。 陆龟蒙艺术上较成功的是那些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写隐逸情调的七绝,如《晚渡》《丁香》《太湖叟》,散淡而饶有风神,具有一种淡泊情思和淡泊境界,形成江湖隐逸诗风。 3 、识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4 、理解:司空图诗论主要提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强调诗歌意境美。 司空图以诗论著名,提出“象外之象”说,强调诗歌要有“韵外之致”,即“神韵”认为诗歌创作应具有“象外之象”,第一个“象”指诗中具体鲜明可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这种歌形象画面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不可置于眉睫之前。“韵外之致”是诗歌意境美的重要审判特征。
第八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
1 、识记:中唐古文运动。 发生于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到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它有很现实的目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有较为广泛的参与者,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
2 、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1 )是借助于儒学复古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2 )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与唐代骈体文的发展有关。
3 、韩柳的古文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 文以明道,陈言务去,气盛言宜,文从字顺。
4 、综合运用: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陈言务去的观点对文学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一。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在“言”与“文”的接近与统一上进了一大步,使语言的革新获得成功……
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意见大体与韩愈相似,对文采的重视比韩愈突出,注重散文的文学性和审美特征。 实践:(推动作用) (1 )上述古文理论,在韩、柳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除写政治、哲学方面的议论文外,还将真性情的穷苦愁思之声写入文章中,变“笔”为“文”,在应用文章中感怀言志,使之产生抒情文学的艺术魅力。 (2 )创造出上继三代两汉古文、以奇句单行为主的新文体,以及与这种文体相适应的多种艺术表现方法,从而使散文在文学价值上压倒了骈文。 (3 )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奠定了此后散文发展的方向和规模,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4 、古文运动胜利的意义。 这次古文运动的胜利,不仅有力地打击了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文风,而且直接启示了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这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奠定了此后散文发展的方向和规模,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
1 、古文:古文的概念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以久的骈文对立。 2 、理解:韩愈在文体改革上的彻底之处,亦即他提倡古文得以成功的原因。 韩愈对各种文体,从内容到表现手法,全面地发展了许多有别于经史著述的短篇散文体裁,并将原属诗赋的纯文学的情趣风神纳入短篇散文之中,使其成为文学散文。这是他在文体改革上的彻底之处,也是他提倡“古文”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综合运用: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创新上有突出贡献。他的文集中,碑志作品最多,赠序和杂记,杂说等,属于韩愈再创的新体,变化较多。 (1 )碑志。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2 )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如《送孟东野序》
(3 )“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韩愈创造的“古文”文体,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和艺术表现力,议论纵横而汪洋恣肆,比喻生动发人深省,感情真挚气势磅礴。 三、语言接近口语化,通俗明白,能把口语推敲成新的词语。提炼出一些生动的语言,如一些成语:“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文从字顺,也杂以骈俪句法。
韩愈古文总的风格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
4 、理解:柳宗元传记文学的价值。山水游记的著名篇章《至小丘西小石潭》等。
一。突出的特点: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担赋税的捕蛇者,种树的老人。 二。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其重情节、重细节处,明显地受唐代新兴的传奇小说的影响。如《捕蛇者说》 三。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如《种树橐驼传》
5 、简单运用;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其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极富诗情画意,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新鲜感受,丰富了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技巧,开拓了散文反映现实与人生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6 、简述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多写于他流放永洲的十年中。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之外单独的发议论和抒情,大量的情况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山水之美的艺术境界中。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抒他的愤怒,悲哀抑郁的情绪。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自然美与他的精神切合,而与痛苦的人生和鄙俗的现实相对立。
二。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之中,描绘出反映着自己审美理想的自然,表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如《永洲八记》荒郊野外的平凡山水被写得千娇百媚,经过艺术的升华,显得单纯、宁静、清新呈现出一种幽丽之美。
三。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予以生动的再现。如《小石潭记》
四。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构成其山水散文乃至其他众多作品的典型风格。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7 、简述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特色。
一。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如《黔之驴》叙述一个无能无德又无自知之明的驴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当时具有讽刺作用,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二。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形象鲜明生动,有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如《蝜蝂传》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蝜蝂小虫形象,嘲讽追求名位、贪得无厌的丑行的意义。确立了寓言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8 、综合运用:柳宗元对文学散文的贡献。
柳宗元文学散文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沉郁凝敛、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以及明显的讽谕性、象征性。
贡献: ①在传记散文方面为普通百姓立传,突破了以往传记作品不为普通人物立传的传统,以非凡的胆识和深邃的笔触,从小人物身上挖掘出普通人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善良天性和聪明才智,为传记文学的画廊增添了小人物的光辉。
②在山水散文方面创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尽情于空濛明瑟境界,放意于登临游观,人与山水密不可分,风格冷峭,蕴涵理趣,开创了描写自然美的游记散文创作的新局面。
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1 、理解;古文运动的衰落。 ①晚唐骈文的复兴,是古文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骈文复兴又与古文运动的局限性有关。韩柳主要用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文体及表现形式的变革,却并不反对歌功颂德的辞赋,为骈文留下了发展的馀地。
②晚唐流行轻靡绮艳的文风,也给骈文提供了复兴的温床,而古文则日趋衰落,整个文坛再度为骈体文风所笼罩。
2 、简单运用:讽刺小品文的成就,皮日休《读司马法》、陆龟蒙《野庙碑》、罗隐《英雄之言》的思想艺术价值。
晚唐小品多为刺世之作,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有如匕首投枪,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
①皮日休的小品文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往往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具有尖锐泼辣、锋芒毕露的光彩。如他的《读司马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帝王的权位是用老百姓的生命换来的。
②陆龟蒙小品文多托古刺今或借物寄讽之作,如其《野庙碑》,借对农民祭祀中土木偶像的描述,转而鞭挞大小封建官吏的凶狠残暴和伪善无用。
③罗隐的小品文多刺世的严肃主题,如《英雄之言》对历代统治者打着解救百姓的幌子争夺帝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
1 、名解:唐传奇 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2 、理解: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区别。
①唐传奇反映现实生活,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
②唐传奇是作者的虚构,志怪小说收集奇记。
③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篇幅加长,志怪小说粗陈梗概。
3 、简单运用:唐传奇兴盛的原因。
从小说自身的演变来看,唐传奇的兴盛与唐人的“有意为小说”有更为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与唐人的小说创作观念有关。
简单运用:
4 、唐传奇的初兴期。
从初唐的武德年间至大历末,为唐传奇的初兴期,即由六朝志怪小说演变为唐人传奇小说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单篇的传奇文已出现。《古镜记》是唐代现存的最早一篇小说作品,作品依托他人而以第一人称来叙事的小说,结束了以往中国小说一律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法的局面。张()的《游仙窟》是唐代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带有艳遇纪实的性质,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唐初传奇小说在志怪小说基础上融合史传、辞赋、诗歌、民间说唱艺术等多种叙事文学万分而形成,一开始就显示出风格的多样化。
5 、唐传奇的繁荣期。 从元和年间开始到大和中初是唐传奇的繁荣期,产生许多传奇大家,题材更加广泛,尤以爱情题材的作品最为突出。
陈玄祐的《离魂记》是唐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更成为标志的是沈既济的《任氏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是一篇完全摆脱志怪气息的社会人情小说。元稹《莺莺传》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的爱情小说。蒋防《霍小玉》是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沈既济的《枕中记》也是唐传奇中的名篇。
6 、唐传奇的衰落期。 从晚唐到五代,是唐传奇的衰落期。出现了较多的传奇集。如牛僧儒《玄怪录》、袁郊《甘泽谣》。晚唐游侠小说崛起,如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是晚唐游侠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7 、识记:张()的《游仙窟》是唐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品。 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和沈既济的《枕中记》是唐传奇繁荣盛期的优秀代表作。杜光庭《虬髯客传》是唐传奇衰落期的最高成就代表。
8 、唐传奇的发展经过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作品? 唐传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初兴期、繁盛期和衰落期。
一、唐传奇的初兴期:从初唐的武德年间到大历末,即由六朝志怪小说演变为唐人传奇小说的过渡期。
张()的《游仙窟》是唐代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带有骈体小说的鲜明特征,带有艳遇纪实的性质,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浅显通俗,逸趣横生,有不少民间气息很浓的妙语。
二、唐传奇的繁盛期:元和年间到大和中初。 产生许多传奇大家,题材更加广泛,以爱情题材的作品最为突出。代表作: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和沈既济的《枕中记》。 元稹《莺莺传》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的爱情小说。 蒋防《霍小玉》是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 沈既济的《枕中记》也是唐传奇中的名篇。
三、唐传奇的衰落期:从晚唐到五代,是唐传奇的衰落期。代表作:杜光庭的《虬髯客传》。作品曲折多变,引人入胜,突出豪侠人物的坚韧刚毅和卓尔不群,展出一种高蹈不羁的流走生命情调。
9 、综合运用: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明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的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
二、在处理小说创作虚实关系的问题上,唐传奇讲究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将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叙事艺术融为一体。
三、唐传奇标志着文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
①唐传奇作家大大降低自己描述对象的社会层次,这是小说文体能够取得独立地位的关键性一步。
②唐传奇将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
③唐传奇的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四、文采与臆想丰富、瑰丽,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的水平。
五、诗歌辞赋大量运用入传奇文,增添行文的丰采意趣和艺术气息,带有诗化的特征。
10、李娃、莺莺、霍小玉三位女性形象的性格刻画有何不同?
一、李娃是白行简的《李娃传》中的女主人公。作者在塑造李娃时揭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作品开始没有离开“诱引宾客”的妓女身份去描写她,她与郑生“相慕”,但情的“相慕”又屈从于利的追求。李娃的精神境界是在重遇郑生后,通过救助落难的荥阳公子方才得到升华。
二、莺莺是元稹的《莺莺传》里的女主人公,在张生托婢女送去两首诗后,莺莺作诗相答,约张生西厢见。但张生来后,又责以非礼。在张生绝望时,莺莺却主动找张生,自荐枕席。张生弃莺莺后,俗以旧情见莺莺,莺莺婉言谢绝,“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她的诗作中,流露出对张生忍情弃置的不胜幽怨,而那幽怨更多地消融在感伤的怀念和深情的善良里。
三、霍小玉是蒋防《霍小玉传》中的主人公,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霍小玉这个动人的艺术形象。她于沦落风尘之后,把生命的全部意义附丽于明知是悲剧结局的爱情,宁可在人性的升华中毁灭,也不愿沉沦于灵魂的堕落,她的爱情悲剧是一种命运悲剧。
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
1 、识记:变文。 “变文”是唐代明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后为佛教俗讲所借用。“变文”之“变”,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但当“变文”成了一个专称后,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经故事的了。
2 、识记:俗讲。 俗讲,可称为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解释佛教经典,将艰深而不为“俗人”所懂得的经文,加以通俗的演释后,变得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晓,不能离经典而独立。
3 、简单运用:变文的取材特征。 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4 、简单运用:俗讲的内容及特点。 俗讲的内容不外宣扬佛教教义。
特点:属宗教性讲唱文学,说唱配合,一段散文叙说,一段韵文歌咏。有一定的程序,讲前赞呗,次唱经题名目;次就经题诠解,次入文正说,又次吟词偈,讲毕时,又赞呗。
第十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
1 、识记:词的起源。
词起源于民间,是“曲子词”,不但具有长短句的形式,而且是合乐的,是" 倚声填词" ,所倚之声为隋唐以来的燕乐新曲。
2 、理解:敦煌曲子词。
从敦煌曲子词《云谣集杂曲子》里收录的作品看,题材范围较广,与盛唐诗人所写的征戍、闺怨一类相同。情感真率、语言通俗生动,生活气息浓厚。
3 、理解;早期文人词。 大约产生于中唐,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汲取民间词的表现形式来从事创作,形式比较短小,一般都清新、明朗、活泼,题材也较为广泛。
4 、简单运用:敦煌曲子词与早期文人词的区别。 敦煌曲子词除语言俚俗质朴外,还保持着词初起时" 原始" 的状态,即体制的" 不稳定性".其优秀作品总是想象丰富、比喻贴切,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易懂。文人词在尝试阶段,文人多以写诗的手法作词,大多带有绝句风格,诗词界限不分,篇幅短小。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
1 、简单运用:晚唐五代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特点
晚唐五代词内容:美女、相思、以及浅斟低吟,成为晚唐五代词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特点:追求辞藻,带有香艳性、纯情性和唯美性,形成了" 词为艳科" 的局面。
2 、识记:温庭筠的生平。 温庭筠的生平:一名庭云,字飞卿,时号“温八叉”。
3 、理解:温庭筠《菩萨蛮》二首(小山重叠金明灭)(水精帘里颇黎枕)艺术风格。
①善于美女的体态妆饰及闺阁情思,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起深美的联想。
②利用词体轻柔的特点,成功地把物语、景语与情融合在一起,用虚实相衬的艺术手法,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为可感的优美物象。
③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善于用暗示手法,意象的衔接是跳跃的,造成含蓄效果。
4 、简单运用:温庭筠所开创的词境其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 温庭筠所开创的词境其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由诗变词的开创性人物,他的词大部分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艳丽若晚唐诗风。但也有绝佳而不为辞藻所累的近于自然之作。
5 、理解;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梦江南》(梳洗罢)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用少藻饰、多白描的语句写离情别恨,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
6 、识记:韦庄的生平。
字端己。
7 、识记;温、韦并称。
温、韦并称: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号称" 温李"
8 、理解: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艺术风格。
韦庄的《菩萨蛮》直抒胸臆,将哀愁、相思和盘托出,酣恣淋漓,风格自然清丽。
9 、理解:韦庄《思帝乡》(春日游)的白描手法。 韦庄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分明的叙述。如《思帝乡》(春日游)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开启了用词直抒情怀的风气。
10、综合运用:温庭筠和韦庄词在艺术表现手法、艺术特点上的异同。 相同:
①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思帝乡〉。
②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
相异:
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的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
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温庭筠: ①以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②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善于用暗示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
③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
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风格趋向清丽,
三。风格不同。
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的风格。 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以疏淡为美。
11、识记:花间派的得名。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12、简单运用:花间派的词风及其对后世影响。 花间派词风婉丽绮靡,花间派的兴起表明民间词已经成为文人手中的娱乐工具,标志着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正式流行于文坛,开启了曲子词艳科娱人的传统,婉丽绮靡的花间词风,也成了词的主导风格,对后世词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
1 、简单运用:南唐词与西蜀词的区别。
前期西蜀词主要用于应歌,浓丽之作较多,接近晚唐;后期的难唐词则较重抒怀,多疏淡之作,较为雅致,接近宋初。
2 、识记:冯延巳的生平。 冯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著有《阳春词》。 3 、简单运用: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 冯延巳作词重在抒发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转,若有寄托,又若无寄托,深婉蕴藉,缠绵悱恻。如他的《鹊踏枝》触景生情,睹物兴感,写思念,写离愁,通过景物意象的勾勒来表达情思。
4 、识记:李煜的生平。
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宋太祖辱封“违命侯”。
5 、理解:李煜词的内容。
大致可分为反映宫庭享乐生活、写离愁别绪和抒发亡国悲痛等几个方面。
6 、简单运用:李煜的代表作《浪淘沙》《虞美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李煜的代表作《浪淘沙》《虞美人》思想内容: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
艺术特色: ①纯以白描手法直抒内心的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旧事新境贯穿,既能引发联想,又加大了感情容量。
②抒发的感情以哀伤为主,却有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能反映出人类悲悯的深刻普遍性。
7 、综合运用:李煜前期与后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艳情词并未脱“花间”旧格,但写得较为真切率真,如相传写与小周后偷情的〈菩萨蛮〉,用直白浅露的叙说,把热恋女子约会的情态和放纵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二。李煜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纯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加大了感情容量,抒发的感情以哀伤真实为主,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用白描的手法抒发了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8 、李煜的生平与他的词风变化有何关系?他的词为什么能引起后人的共鸣?
①李煜整个青少年时代都是在中主李璟的“荫育”下度过的,养成了他生活喜豪奢的习惯。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词风直切率直。
②李煜当上偏安皇帝,经历了人去屋空的家庭不幸之后,词风发生明显变化,多写心情沉痛的离愁另恨,流露出阴郁的哀伤。
③亡国后,他被宋视为囚徒软禁在“赐第”中,丧失了人身自由。因此此时多追怀故国、痛念江山,抒写美好事物丧失后的切肤之痛,所抒发的感情以哀伤以主。
他的能于创痛之余,萌发人生悲悯之念,有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因此,虽然他在词中所表现的人生愁恨,只是一种个人的情绪和感触,却是用血泪写成的不朽之作,反映出人类悲悯的深刻普遍性,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 句句押韵。
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E、 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二、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文学史风格流派录〗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所出现的比较优秀的诗歌,代表作家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其内容或反映社会之动乱,或抒发其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大抵情辞慷慨,格调刚健遒劲,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有鲜明特色。后人称这种特色为"建安风骨",唐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即指此而言,李白也对"蓬莱文章建安骨"加以称道。
【正始体〗 三国魏后期的一种诗风,以其开始出现于魏齐王芳正始年间,故名。严羽在其《沧浪诗话•诗体》:"正始体,魏年号,嵇[康]、阮[籍]诸公多诗。"又《文心雕龙•明诗》:"乃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所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他们作品,一般注重炼字析句,追求词藻的华美,渐流于轻绮靡丽,尽失建安风骨。
【元嘉体〗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严羽《沧浪诗话》谓:"元嘉体,宋年号,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诸公之诗。"
【齐梁体〗 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这类诗歌,多计究音律对偶,绮丽浮艳。世称齐梁体。
【宫体〗南朝梁代在宫廷中所形成的一种诗风。作者以梁简文帝为首,大都描绘声色。
【徐庾体〗南朝梁徐、庾二家父子的诗风、文风。《周书•庾信传》:"时[庚]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 掌管记, 东海徐离为左卫率, 离子陵及人信[肩吾子]并为抄撰学士......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但庾信作品的风格后来有所转变。
【玉台体〗 以《玉台新咏》为代表的一种诗风。陈徐陵编选《玉台新咏》,其自序说:"撰录艳歌,凡为十卷 。"所收诗篇,虽有少数质朴刚健之作,但大多文词纤艳。后遂称此种类型的作品为"玉台体"。
【上官体〗 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旧唐书•上官仪传》:"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即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元和体〗 1.指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据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有些人专事摹仿他们那些互相唱和的长篇排律,和流连光景的短扩篇,当时也都目之为元和体。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2.指唐代中、后期出现的摹拟元和作家的作品。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
【长庆体〗 指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诗风,两人是好在友,诗歌风格亦相近。其作品皆于穆宗长庆年间编集,元稹有《元氏长庆集》,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故名。
【香奁体〗 以唐韩屋《香奁集》为代表的一种诗风。该集中诗多绮丽脂粉之语。后遂称此类型的作品为"香奁体",又名"艳体"。
【元"右"体〗指宋哲宗元"右"年间苏轼、黄庭坚、陈师道诸人的诗风。严羽《沧浪诗话》称为"元[右]体"。注:右原为[衣旁加右字]。
【台阁体〗 明初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文风,流行于永乐、成化年间。其特征是形式典雅工丽,内容多为粉饰太平和颂统治者功德。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
【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以中唐诗人韩愈和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两人是挚友,诗歌风格相近,都喜欢琢句雕章。他们着力实践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在形式上追求翻空出奇,形成一种奇险怪僻的诗风,具有某些形式主义倾向,但他们的诗对扭转大历以来平庸糜荡的诗风起了一定作用。韩愈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最大特点是"以文为诗",孟郊是另一代表人物,除二人之外,贾岛、卢仝、刘叉等,也都是这一诗派的成员。
【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文学史家根据作品反映的题材,把盛唐诗坛上善于表现边塞生活的诗人称作"边塞诗派"。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和岑参。其诗派的作者结合壮丽、辽阔的边境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客观的反映了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作品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以奋发向上力量。无论从开拓诗歌题材还是艺术上的创新,都取得突出成就,大大促进了盛唐诗歌繁荣。在我国历代诗坛上,其诗派占有一定的地位。
【田园诗派〗盛唐另一重要诗歌流派,此派诗人以善于描绘田园生活著称,其代表人物为王维和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王、孟等人继承并发展了魏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等优秀的田园山水诗人的传统。此诗派流露出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留恋和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黑暗官场的厌恶,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并称两大诗派,其艺术技巧较高,得到后人推崇。
【花间诗派〗五代时西蜀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尊崇唐末词人温庭筠为鼻祖,主要成员有韦庄、薛昭蕴、牛峤、牛希济、欧阳炯等人。后蜀赵承祚把这些词人的作品收录成集,取名《花间集》,花间诗派因而得名。温庭筠以浓艳之色彩,华丽之词藻,构成其"香而软"的风格,他精通音律,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作用。
【南唐诗派〗五代时南唐的一个词派。代表人物中有李[王景]、后主李煜和元老冯延巳,南唐君臣终日纵情声色,不图进取,因此,他们的词都有一种颓靡浮艳,香艳的色彩情调。后主李煜的成就较高,广为传诵的[虞美人]感情真挚,格调哀婉,扩展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
【江西诗派〗宋文学流派。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其中作者,不都是江西人。而与本中同时,被后人推为江西诗派的重要作者曾几、陈与义二家,却未列入宗派图内。稍后,杨万里又以曾弦、曾思二家被为"江西续派"。江西诗人论诗,多强调活法,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倡"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每袭用前人诗意而且略改其词,以为工巧,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之一。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为首。他们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但应有自己的特点,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拟古主张表示不满。[注]:前七子为明弘治,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后七子为明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吴江派〗 明代戏曲流派之一,也叫格律派,以吴江人沈[王景]为代表。他主张戏曲的语言本色,强调戏曲的音律,并以此为品评戏曲价值的唯一标准。他的主张在当时曾得到不少人支持,其主要作家有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等人,在创作实践上,其"命意多主风世",戏曲内容多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和宿命论。主张语言本色,并努力实践,动摇了当时浮华的文风。
【临川派〗 明代戏曲流派之一,因其主要代表是汤显祖,他又是临川人,故名。此派代表作家还有孟称舜、阮大铖、吴炳等人,汤显祖在戏曲创作理论上强调戏曲要以内容为主,很重视戏剧的思想教育。言"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与吴江派恰巧相反,一是为意可以致曲,一是为曲可以伤意。汤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在整个戏剧史上耸起另一座高峰,虽汤显祖忽视戏曲格律和音乐美的重要性,但其辉煌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戏剧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安派〗 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以袁宏道及其兄宗道、弟中道为首。因三袁是公安[湖北]人而得名,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要抒发性灵,企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在当时很有影响。其部分作品抨击时政,表现对道学的不满,但多数篇章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竟陵派〗 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他们反对拟古,要求抒写灵性,其主张和公安异曲同工,但又以公安派的作品有浮浅之弊,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矫之,以致流于艰涩。
【苏州派〗 明末清初的重要的戏曲流派,以李玉为首,包括朱[目崔]、朱佐朝、邱园、毕魏、张大复等。交往密切,常组织带有集体创作性质的写剧活动,又都是苏州人,故名,此派的作品大都能联系社会实际,思想性强。艺术上广泛吸取了各种民间艺术营养,取材质朴自然,生活气息浓厚,故其剧作不仅是"案头文学",而且是"本色当行"。对一些落后倾向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当时剧坛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复社〗 明末一个全国性文社组织,领导人是张溥、张采。他们集合南北各地文士三千多人大会于虎丘,约于1663年成立复社。复社成员正义感强,崇尚气节,关心大众疾苦。以文社形式进行政治和社会活动。复社在文学上主张复古,实际上是要使复古为现实服务。复社中许多作家,像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都写了不少慷慨激昂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由于复社主张抗清,于顺治九年[1752年]被清政府取缔,在文学史上这样大规模的文学组织,与政治这样关系密切的社团还很少见,它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注:明末抗清斗争时,复社成员大多壮烈殉国。
【浙西词派〗 清词流派之一,浙西词人朱彝尊所开创,重要作家有厉鄂等,其作品多写琐事,记宴游,在艺术性方面,则把宋代词人周邦彦、姜夔的风络、格律和技巧,奉为填词最高境界。
【桐城派〗 清散文流派。由康熙时方苞所开创,其后刘大魁、姚鼐等以加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但后来桐城派的作家,却都不是桐城人。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其作品略显空洞,但在清代颇有影响。
【阳湖派〗 清代散流派。恽敬、张惠言等所开创。恽为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后继者亦多同县人,故名。他们的渊源,出于桐城派,但对桐城派古文的清规戒律有所不满;作文取法儒家经典,而又参以诸子百家之书,故文风较为恣肆。
【常州词派〗清词流派之一,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反对浙西词派的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儒家"诗教",尊崇词体,强调寄托,同时又竭力在前人作品中寻求"微言大义",流于穿凿附会。他们的作品,意旨亦较为隐晦。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同光体〗 活动于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一个诗派,代表人物有陈三立、陈衍、沈曾植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一味模宋代的江西诗派,并流露出不满民主革命的情绪。因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把同治、光绪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称为"同光体",后遂以此作为这一诗派的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真题(部分)
1、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2、“美政”理想: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3、“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4、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5、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6、《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编撰者刘义庆。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它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7、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25人。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8、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著四种传奇剧本的合称,即《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中以《牡丹亭》的成就最高。因作者是江西临川人,所居书斋名玉茗堂,四剧中都有描写梦境的情节而得名。
9、“香草美人”:《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意象不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10、“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是元好问对陶渊明诗的评价,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并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11、“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这是李白在《古风》其一中的诗句,他有感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对“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提出批评。因此,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就成为他振起诗道的革新手段,主要体现在他大力拟作古乐府的创作实践中。
1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13、“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14、古文运动: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的一场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浮华的文风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15、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代表性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以了成熟的阶段。
16、晏欧词风: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渐趋成熟,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晏殊加深了词中情感的浓度,即浓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欧阳修则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
17、风雅兴寄: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8、花间词人: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他们在词风上大体一致,在内容上多写男女情爱,把视野完全转向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后人因之称为花间词人。
19、西昆体: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20、宋话本:宋代,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为“话本”。其中代表作品有《简帖和尚》、《错斩崔宁》等。话本小说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的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成就。宋代话本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1、永明体: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朓。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2、惟歌生民病:白居易的诗歌主张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目的是补察时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23、“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参见第9条“香草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