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献给虚无的供物 于 14-12-25 22:32 编辑
一、实验目的 探究A、B两种团体辅导方法在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上的差异和优劣 二、方法 1.被试 从某城市的公司白领群体中随机选取90名被试,男女各半;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人,男女各半; 被试的筛选条件:25-35岁,月收入在5000-10000、大学本科文凭、未婚 2.仪器和材料 两份经过标准化的《幸福感测验》问卷各90份,分别命名为《幸福感测验A卷》和《幸福感测验B卷》。两者为平行测验,用于前后2次测量被试的幸福指数; 3.实验设计 (1)本实验采用2x3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2)自变量: 因素A:幸福感测量时间(接受辅导前、接受辅导后); 因素B:以不同的团体辅导方式分为3个组别(实验组A、实验组B、控制组) (3)因变量: 由于幸福感是个抽象概念,因此将幸福感操作定义为:被试在《幸福感测验》上的得分。 (4)控制变量: ① 被试的年龄、收入、学历和婚姻状况等会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已控制在其筛选条件中,以避免影响内部效度; ② 为避免安慰剂效应和霍桑效应的发生,对被试采用单盲设计,即不告知被试实验的真实目的,而是告诉他们这是一次团体活动或讲座; ③ 施测过程标准化,所有被试应被安排在相同条件下接受两次测验,相同的地点、时间和时限,以避免情境因素造成测验误差,提高信效度; ④ 不同的团体辅导组都采用相同的辅导员进行培训,避免因辅导者的培训风格不同对被试产生影响因而造成系统性误差; ⑤ 两次测验要在团体辅导前后较短时间内进行,防止其间的其他因素对被试造成影响。 4.实验程序 (1)让3组被试在同一地点和时间接受《幸福感测验A卷》的测量,然后分别计算出各组被试的得分并记录(如图:O1、O2和O3分别是3组的前测成绩); (2)实验组A和实验组B分别接受对应的团体辅导A和B的培训,辅导时间为两周。控制组在此期间则进行普通的团体活动和讲座; (3)在为期两周的团体辅导结束后,带3组被试回到前测的地方接受《幸福感测验B卷》的测量,分别计算出各组被试的得分并记录(如图:O4、O5和O6分别是3组的后测成绩); 5.统计方法 对实验所得数据用二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处理,设置α水平0.05 (1)建立假设: 因素A:H0:μ1=μ2;H1:μ1≠μ2 因素B:H0:μ1=μ2=μ3;H1:至少有一对μ不等 交互效应:H0:因素A与B间无交互效应;H1:因素A与B间有交互效应 (2)计算: SS总=SS处理内+SS处理间=SS处理内+SSA+SSB+SS(AxB) dfA=a-1=1;dfB=b-1=2;df(AxB)=(a-1)(b-1)=2;df处理内=N-a*b MS=SS/df FA=MSA/MS处理内;FB=MSB/MS处理内;FA=MS(AxB)/MS处理内 (3)列方差分析表 | | | | | | SS处理内 |
|
| | | SSA | 1 | MS=SSA/dfA | | | SSB | 2 | MS=SSB/dfB | | | SS(AxB) | 2 | MS=SS(AxB)/df(AxB) | | | SS处理内 | df处理内 | MS处理内=SS/df | | | | | | |
(4)查F临界值表,与 比较,得出结论及事后检验。 三、结果 若团体辅导A和团体辅导B以及控制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则可证明团体辅导A更能提升员工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