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厦大《明史专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chongli 发表于 14-9-16 08:0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史專題

徐泓

廈門大學歷史系

2014.09

一、明史研究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百年明史論著目錄》,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2012。(張繼瑩,〈《百年明史論著目錄》評介〉《明代研究》,21, 2013.12) 。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15~16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吳強華、黃清,《大明王朝之謎》,合肥:黃山書社,2005。

南炳文,《輝煌、曲折與啟示:20世紀中國明史研究回顧》,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

夏德儀,《明史論文提要》,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2010.08。

徐泓,〈明史研究入門要籍〉,《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11) ,頁289-315。

傅衣凌主編,楊國禎、陳支平著,《中國歷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張顯清、林金樹,《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11。

樊樹志,《明史講稿》,北京:中華書局,2012。

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上、下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蔡美彪、南炳文、湯綱、李洵,《中國通史》,第八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蔡美彪、馮爾康,《中國通史》,第十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Brook, Timothy. The Troubled Empire: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Mote, F.W.(牟復禮) & Twichett,D.(崔瑞德)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7,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Vol. 8: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2, (1998)。第七卷的中譯本《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第八卷的中譯本《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二、明太祖起兵與元末革命的性質

1.元末革命背景:

王崇武,〈談元末農民起義的社會背景〉,《歷史研究》,1954:1。

吳晗,〈元帝國之崩潰與明之建國〉,《清華學報》,11:2(1936)。

相田洋,〈元末の反亂とその背景〉,《歷史學研究》,361(1970)。

陳玉婭,〈宗教與農民戰爭〉,《六盤水師專學報》,13:3(2001) ,39-42。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燕京學報專號》(北平:哈佛燕京社),16(1938)。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再版。

劉克輝,〈建國以來有關農民戰爭與宗教關係問題研究述評〉,《學術研究》,2006:8,105-109。

2.白蓮教與紅巾軍

Chan, Hok-lam(陳學霖). “The White Lotus-Maitreya Doctrine and Popular Uprisings in Ming & Ch’ing China.” Sinologica 10:4, (1969).

Dardess, John W.. “ The Transformations of Messianic Revolt &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9:3 (1970).

Overmyer, Daniel L.(歐大年).Folk Buddhist Religion ( Cambridge: Harvard UP, 1976),Chapter V “An Outline History of the White Lotus Tradition.” 中譯《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Yang,C.K. (楊慶堃).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 Univ. of Calif. Press, 1961), Chapter IX “ Religion & Political Rebellion.”

王見川,《從摩尼教到明教》,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吳晗,〈明教與大明帝國〉,《清華學報》,13:1(1941)。

相田洋,〈白蓮教の成立とその展開〉,《中國民眾反亂の世界》,(東京:汲古書院,1974)。

重松俊章,〈宋元時代の紅巾軍と元末彌勒:白蓮教匪について〉,《史淵》,24、26、28、32(1940-44)。

重松俊章,〈初期の白蓮教會について〉,《市村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史論叢》(1933),陶希聖(譯)〈初期的白蓮教會〉,《食貨半月刊》, 4(1935.1)。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二章〈彌勒救世思想的歷史潮流〉、第三章〈摩尼教在中國的流播〉、第四章〈佛教淨土信仰的演變與白蓮教〉。148-156〈元末白蓮教、香軍、明教〉。

張傳勇,〈白蓮教的名實之辨〉,《中國史研究》,2001:4,頁167-173。

楊訥,〈元代的白蓮教〉,《元史論叢》,2(1983,4)。

鈴木中正,〈宗教反亂と易姓革命〉,《愛知大學文學論叢》,41(1970)。

戴玄之,〈白蓮教的源流〉,《中國學誌》,5(1969)。

3.紅巾起事

中山八郎,〈至正十一年に於ける紅巾の起事と賈魯の河工〉,《和田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講談社,1961)

王崇武,〈明太祖與紅巾〉,《東方雜志》43:13(1947)。

谷口規矩雄,〈明玉珍の大夏國について〉,《內田吟風博士頌壽紀念東洋史論集》(京都:同朋會,1978)。

谷口規矩雄,〈陳友諒の大漢國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39:1(1980)。

邱樹森,〈元末紅巾軍的政權建樹〉,《元史論叢》,1(1982)。

秦松齡,〈賈魯治河與元末農民起義〉《晉陽學刊》,1983:3,71-76。

野口鐵郎,〈元末のいわゆる東系紅巾軍諸勢力について〉,《橫濱國立大學人文學紀要•哲學社會科學》, 20(1974)。

楊訥,〈天完大漢紅巾軍史述論〉,《元史論叢》,1(1982)。

溫嶺,〈元末黃河挑河夫響應起義說質疑〉《中國農民抗爭史論叢》,1(1979)518-559。

葉顯恩,〈也談輟耕錄中的扶箕詩〉《歷史研究》,1978年第9期,94-96。

4.元末革命與朱元璋政權的性質

么書儀,《元代文人心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山根幸夫,〈元末の反亂と明朝支配の確立〉,《岩波講座世界歷史》,12(東京:岩波書店,1971)。

王崇武,〈明初之用兵與寨堡〉,《史語所集刊》,8:2(1939)。

田村實造,〈元末の反亂とその性格〉,《中國征服王朝の研究》(中),(東京:東洋史研究會,1971)。

陳高華,〈元末農民起義中南方漢族地主政治動向〉,《新建設》,1964:12,53-63。

陳高華,〈論朱元璋與元朝的關係〉,《學術月刊》,1980:4,13-18。

陳得芝,〈元代江南之地主階級〉《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7,(1983),86-94。

馮天瑜、周積明,〈論反元戰爭中朱元璋集團的性質〉,《江漢論壇》,1982:12,68-73。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燕京學報專號》(北平:哈佛燕京社),16(1938)。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再版。

蔣兆成,〈關於朱元璋及其政權的變質問題〉,《杭州大學學報》,1980:1,46-52。

鄭克晟,〈論高啟與魏觀:再論元末明初江南士人之境遇〉《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88-95。

6.综合性著性:

《中國民眾叛亂史》,2,Ⅱ,〈元末の民眾叛亂〉(阪倉篤秀,檀上寬譯注),(東京:平凡社,1982)。

Hucker, Charles O. (賀凱) The Ming Dynasty: Its Origins & Evolving Institutions (Michigan Papers in Chinese Studies, 34, 1978).

朱鴻,〈近十年來(1989-2000) 有關朱元璋研究之介紹〉,《漢學研究通訊》,20:1(2001),28-44。

吳晗,《朱元璋傳》(北京:三聯書店,196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參見蘇雙碧,〈解密:毛泽东高度重视的吴晗著作《朱元璋传》〉《新浪•炎黃春秋》,2004/11/23 12:15 。http://news.sina.com.cn/cul/2004-11-23/988.html

陳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傳》(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余同元, 黄康健,〈朱元璋研究的推陈出新--评《洪武大帝朱元璋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34 卷第 5 期(2006.09),569-574。

楊訥、陳高華編,《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上編自蒙古滅金迄于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前夕(1234-1350),引用資料76種;中編元末群雄資料,引用資料187種;下編朱元璋資料,引用資料78種。

三、明初的大移民

尹鈞科,〈明代北京郊區村落的發展〉,《歷史地理》,1984:3,

王崇武,〈明代戶口的消長〉,《燕京學報》,20,(1936)。

王興亞,〈明初山西遷民到河南考述〉《史學月刊》,1984年第4期,頁36-42,44。

佐藤學,〈明初北京への富民層強制移住について〉,《東洋學報》,卷64,第1.2號(東京,1983)。

何關銀,〈論非自願移民的歷史地位與作用〉《重慶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8 卷第4 期(2002) ,頁48-51。

吳晗,〈明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歷史研究》,1955:3(1955.6)。

李心純,〈明初山西外遷人口新探〉《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7年第2期,頁59-67。

李靖莉、孫遠方、宋平,〈黃河三角洲棗強移民考源〉,《聊城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年第4 期,頁50-53。

和田憲夫,〈華北における村落の發生と山西移民〉,《地理學》,11/2(1943) 。

牧野巽,《牧野巽著作集‧第五卷‧中國の移住傳說》(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5),〈華北における洪洞傳說〉,頁31-41;〈《深州風土記》に見える河北深縣における氏族の變化〉頁42-53。

倉持德一郎,〈明初における富民の京師移徙〉,《石田博士頌壽紀念東洋史論叢》,東京:石田博士古稀記念事業會,1965。。

徐泓,〈明北京行部考〉,《漢學研究》,2:2(台北,1984),頁569-598。

徐泓,〈明初南京的都市規劃與人口變遷〉,《食貨月刊》,復刊10:3(1980)。

徐泓,〈明洪武年間的人口移徙〉,《第一屆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2)。

徐泓,〈明永樂年間的戶口移徙〉,《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1卷2期(1991),頁96-218。

高心華,〈明初遷民碑〉,《文物參考資料》,1958:3(1958.03),頁49。

曹樹基,〈永樂年間河北地區的人口遷移〉《中国農史》,第15卷 3 期(1996),頁33-52,61。

曹樹基,《中國移民史 第五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

清水泰次,〈明初に於ける臨濠地方の徙民について〉,《史學雜誌》,53(1942.12)。

郭榮生,〈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考〉,《山西文獻》,8(1976.07)。

郭豫才,〈洪洞移民傳說之考實〉,《禹貢半月刊》,7:10(1937.07)。

黃友良,〈明代四川移民史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69-79。

黃有泉等《洪洞大槐樹移民》(大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

橫田整三,〈明代に於ける戶口の移動現象について〉,《東洋學報》,26:1.2(1938.11,1939.2)。

譚其驤,〈中國內地移民史湖南篇〉,《史學年報》,1:4(1932.06),頁51。

續琨,〈明初洪洞移民考略〉,《東方雜誌》,復15/7(1982.01)。

四、《明史紀事本末》的作者、史源與編纂

林麗月〈讀《明史紀事本末.江陵柄政》--兼論明末清初幾種張居正傳中的史論〉《師大歷史學報》24期,1996。

邱炫煜,〈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新詮〉《簡牘學報》第十五期(1993)。

徐 泓,〈《明史紀事本末‧開國規模》校讀:間論其使原運用與選材標準〉《台大 歷史學報》20期,1996。

徐 泓,〈《明史紀事本末‧嚴嵩用事》校讀:兼論其使原運用與選材標準〉《暨大 學報》1期,1997。

徐泓,〈《明史紀事本末.南宮復辟》校讀-兼論其史源、編纂水平及其作者問題〉《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暨明史研究室成立五十周年紀念專輯)( 2004.07),頁167-193。

徐泓,〈《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作者及其編纂水平〉,《史學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62-71。

陳祖武,〈《明史紀事本末》雜識〉《文史》,31(1989)。又收入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台北:里仁書局,1994)第2卷,頁1089-1108。

五、明代皇帝的遺詔和即位詔書

張哲郎,〈從明代皇帝的即位詔及遺詔論明代政權之轉移〉,《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4期(1997), 頁7-34;第15期(1998),頁1-27。

趙軼峰,〈明代的遺詔〉,《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1期(2010), 頁46-54。

趙軼峰,〈明前期皇帝的即位詔—從洪武到正統〉,《求是學刊》,第38卷1期(2011), 頁141-147。

趙軼峰,〈明中期皇帝的即位詔—從景泰到嘉靖〉,《古代文明》,第7卷1期(2013), 頁59-67。

馬靜,〈一道非同尋常的“即位詔”—明世宗“即位詔”與嘉靖初期改革〉,《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5期(2007), 頁40-45。

洪早清,〈明代閣臣代皇帝起草遺詔和即位詔書的政治功能〉,《高等函授學報》,第19卷4期(2006), 頁19-21, 28。

李洵,〈 “大禮議”與明代政治〉,《東北帥大學報》,1986年第5期(2007);又收入《下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頁151-154。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田澍,〈嘉靖前期裁革冗員述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六、社會風氣與士人心態的變遷

王衛平,〈明後期太湖地區的奢侈風氣及評價〉,《學術月刊》, 1994年第2期。

王衛平,〈明清蘇州社會風尚的變遷〉,《歷史教學問題》, 1993年第4期。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吳建國,《雅俗之間的徘徊:16至17世紀文化思潮與通俗文學創作》,長沙:岳麓出版社,1999。

吳智和,《明代社會生活史類目初稿》http://db.pccu.edu.tw/dept/cra_g ... ent2/student2-8.htm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新史學》,卷10期3(1999年9月),頁55-110。

李琳琦,〈徽商的奢侈性消費及其心理探析〉,《歷史檔案》, 1995年第4期。

林麗月,〈世變與秩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評述〉,《明代研究通訊》,第4期(2001),頁9-20。

林麗月,〈陸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新史學》,第5卷1期((1994年3月)。

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社會風氣變遷-禮制與價值觀的改變〉,《大陸雜誌》,第88卷3期(1994年3月)。

邱仲麟,〈金錢、慾望與世道:方弘靜論嘉萬之間的社會風氣變遷〉,《東吳歷史學報》,第28期 (2012年12月)。

邱仲麟,〈從禁例屢申看明代北京社會風氣的變遷過程〉,《淡江史學》,第4期 (1992年6月)。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組》 (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137-159。

徐泓,〈明代後期華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變遷〉,《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9),頁107-174。

徐泓,〈明代福建社會風氣的變遷〉,《浙江學刊》,2007年第5期(總第166期),頁34-44。

徐泓,〈明代閩南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風氣變遷〉《閩台文化的多元詮釋(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06) ,頁125-141。

郭英德、過常保,《明人奇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陳國棟,〈有關陸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學理問題──跨學門的意見〉,《新史學》,第5卷2期(1994年6月),頁159~179。

鈔曉鴻,〈明清人的“奢靡”觀念及其演變〉,《歷史研究》, 2002年第4期,頁96-117。

鈔曉鴻,〈近二十年來有關明清“奢靡”之風氣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 2001年第10期。

趙祿祥、賴長揚,《資政要鑒.社會卷》,下冊(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頁601-618,〈晚明社會的縱欲思潮〉。

滕新才,《且寄道心與明月:明代人物風俗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153-168,〈明朝中後期飲食文化探賾〉;頁169-188,〈明朝中後期服飾文化特徵探析〉;頁189-204,〈明朝中後期居室文化初探〉;頁205-222,〈明朝中後期旅游文化論〉;頁236-253,〈明朝中後期狎妓之風與文學創作〉;頁254-272,〈明朝中後期社會心態蠡測〉。

七、 晚明民變

山根幸夫,〈明末農民起義文獻目錄〉《明代史研究》2 (1975),頁50-56。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李自成結局研究課題組,《李自成結局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王春瑜、韋祖輝,〈李自成死事考辨〉,《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 。

王綱主編,《張獻忠與李自成﹕第二次全國明末農民戰爭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李文治,《晚明民變》,上海:中華書局,1948。

李光濤,《明季流寇始末》,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專刊之51,1965。

姚雪垠,《李自成》(十卷本),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五卷本摘要見《百萬書庫》http://www.millionbook.net/xd/y/yaoxueyin/lzc/

柳義南,《李自成紀年附考》,北京:中華書局,1983。

袁良義,《明末農民戰爭》,北京:中華書局,1987。

張繼瑩,〈崇禎皇帝死亡過程的書寫與想像〉收入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冊3(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8),頁227-251。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湖南李自成歸宿研究會編,《李自成禪隱夾山考實》,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8。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欒星,《甲申史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學期報告:明太祖建國的理念及其實踐

列出明太祖建國的理念與實踐相關的關鍵詞,選擇一、二,討論其元末明初的局勢,面臨的困難,明太祖及其謀臣的建國理念、解決之道,戰略、戰術及其成效,請評其成敗,並試著設想如果你是明太祖或其謀臣,你有沒有什麼不同的理念與方案。(朱鴻林,《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

王夫之《讀通鑑論.敍論四》:設身于古之時勢,為己之所躬逢;研慮于古之謀為,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為之斟酌,而今之興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6 01:33 , Processed in 0.14193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