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业里涉及的心理学名词
Sb16180285Pi
2 days ago
1.巴普洛夫的狗
这个大家最熟悉了,生物课上都学过,条件反射,惯性思维。
2.莫代克的猫
又称迷宫里的猫。猫一开始会在死路中多次打转,第一次找到出口是偶然碰到,误打误撞,次数多后,找到出口花的时间越来越少,训练有素的猫会很快找出口。由此莫提出了两大重要学习定律,既练习律和效果律。我不禁要想这是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先祖,心理学上的支撑。
桑代克的《动物的智慧:动物联结过程中的心理学研究》,被认为是动物实验心理学建立的一个标志,正如冯特在1879年建立心理实验室被认为是实验心理学建立的标志一样。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在1903年出版的他的《教育心理学》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9001.html
3.斯金纳的老鼠 摘自维基百科: 斯金纳箱内装有一个操纵杆,下面有一个是食物盘,操纵杆与提供食丸的装置相连。只要箱内的动物按压操纵杆,就会有一粒食丸滚到食物盘内。斯金纳将饥饿的白鼠放于箱内,白鼠在箱内乱跑,活动中偶尔踏上操作杆,就有一粒食丸掉落在食物盘内,白鼠便吃到了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于是斯金纳认为,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
4.班杜拉的孩子
摘自维基百科
Blockquote
波波玩偶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于1961年进行的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实验。他在1963年和1965年又对此专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波波玩偶是与儿童体形接近的一种充气玩具。波波玩偶实验对于班杜拉研究观察学习、创建其社会学习理论起了关键作用。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
班杜拉为这个实验制定了4个假设:
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将试图模仿或实施类似的攻击性行为,即使榜样不在现场。此外,他相信这些孩子的行为将会与那些目击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以及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控制组)大为不同。 榜样不在现场时,观察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将不仅少于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而且少于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 儿童将更乐于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因为儿童通常更为认同同性的成人与家长。 由于攻击性行为更多地具有男性化的特征,男孩们将会更乐于展示攻击性行为,尤其是观察富于攻击性的男性榜样的男孩。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榜样殴打一个波波玩偶。控制组、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各包括24名儿童,分别观看攻击性行为,以及观看非攻击性行为。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再按性别再次分组。然后再分别观看同性榜样和异性榜样
Blockquote
4.Sternberg的爱情三角理论:亲密+激情+承诺。 友达以上恋爱未满=亲密+承诺,情人=亲密+激情,迷幻的爱=激情+承诺
5.服从效应
Blockquote 米尔格拉姆实验(英语: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针对社会心理学非常知名的科学实验。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面对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并被判处死刑后的一年。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1]
Blockquote 6.破窗效应。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一所学习的一扇窗户被人砸破了,没有去修缮,那么其他窗户也很快会被人砸破
7.责任分散效应
如果路上碰到老人摔倒,来往行人很多,大家都会想其他人会去扶的,结果没人去扶,大家心里却并不内疚,如果周围没有其他人,刚好你碰上了,你会想,如果不扶的话,内心会非常过意不去,从而会去救助。
。。。。求指错。
报告错误
0Sb16180285Pi
2 days ago
无疑后三个都属于学习实验。但是我觉得巴普洛夫的狗,也算得上学习实验。求解答。
报告错误
无限猴子原理:爱丁顿在1929年阐述过一个“无限猴子理论”,就是说“如果许多猴子任意敲打打字机键,最终可能会写出大英博物馆所有的书”。
电影《末日哲学家》中提到过。
–posted 2 days ago by lolosssss
有意思。我回头去看看这部电影
–posted 2 days ago by Sb16180285Pi
0Babyboy
2 days ago
真心觉得课下要查找学习的资料实在是太多了 还要一一去消化 希望自己能坚持下来!!!
报告错误
这样不挺好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第一次mooc,觉得比我想象中的有意思,也比我想象中的有难度,重新开始像个学生去学习。
–posted 2 days ago by Sb16180285Pi
0Satilla
2 days ago
还有作业里面 对于入门者来说
生态学效度
社会赞许性
等一些都要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