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浅谈 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thread 发表于 14-3-23 14:1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专业考研并不难,很多同学都是跨专业考上来的,而且专业课改得比较松,答得好一点能上130,差一点110以上吧。但是要拿公费还是小有难度的,去年是十个公费,共招26人。
一,把握好政治和英语。尤其是跨专业和外校的同学。去年报名的人数不少,国家线并不高,但是上线的人比往年都少了很多,估计都是败在英语之手吧。而上线了的都录取了。
二,专业课是关键。
    综合卷一,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其实复习起来是很轻松的,虽然袁版文学史四大册,不过因为不是古文史专业,考的相对比较基础,相对简单一些。这是有规律可查的:到研究生招生网下载考试大纲,哪年的都行,每年内容没有什么变化。“语文综合”中古代的重点都列出来了。买历年真题,把05年到10年综合卷这一部分的题目总结起来,对照考试大纲,会发现所有内容不出其外。也就是说,只要复习大纲里的内容就可以了。其中有个是古代文学专业的大纲,要细致一些,可以不看。
    (一)《诗经》的编定、体制、主要内容、艺术等。
(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三)《庄子》哲学思想与文学特征。
(四)屈原思想及《离骚》。
(五)司马相如的赋。
(六)关于《史记》的基本知识、人物刻画。
(七)关于乐府诗的基本知识、汉乐府的叙事手法。
(八)《古诗十九首》。
(九)三曹七子、建安风骨。
(十)陶渊明的田园诗。
(十一)陈子昂诗歌主张。
(十二)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十三)李白的思想与艺术个性。
(十四)杜甫诗的诗史性质、杜诗的艺术风格。
(十五)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十六)唐代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
(十七)柳永词及其对词境的开拓。
(十八)苏轼的人生观及其诗词创作。
(十九)李清照词。
(二十)关汉卿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二十一)《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二十二)《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主旨。
(二十三)汤显祖的思想及《牡丹亭》。
(二十四)《红楼梦》的版本、人物塑造、悲剧意识。
文学理论要稍难一点,没有考试大纲,不过也是有路可循的:1,在网上下载《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也可以自己总结,内容不多。2,总结05-10现当代综合卷历年真题,同样,题目基本都在习题之中。偶尔有一个名词解释会没有,要自己在书上找答案。3,有一章是最重要的,几乎每年必出大题,去年就出了,这一章答案附后: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氧围相统一。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3)文学言语具阻拒性,又称“陌生化”。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所谓“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言语。比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于是人人都用,司空见惯,人们就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文学言语的一大特色。但阻拒性言语不能使用得过滥、过多,要用得恰到好处。(回答此题重在分析例证,可参考
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203页。)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举例时最好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必须从中谈出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一致;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能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实的生活还真。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特征。这中间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那么,怎样使它与真实性统一起来呢?这就要假定得合情合理。所谓“合理”,是指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也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管读者面对着多么荒诞虚妄的文学形象.他都可以用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理”加以衡量,如读者觉得合理,就是真实,否则就是不真实。当然,“合理”,有时也意味着台乎理想,凡是合乎读者理想的形象,读者也会认可。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和情节。所谓“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和真挚感情。而合理与合情相比,“合情”的因素往往比合理更有能动性:一是可以把看来不真实的细节升华为艺术真实,如李白写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二是当客观真理与主观情感发生矛盾时,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如《牡丹亭》人能死而复生。总之,文学形象是在“合情合理”的尺度上实现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文学形象总是具有“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又称文学形象的概括性。(4)文学形象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它形成可感的艺术形象主要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因此,作品首先要为这种想象提供一种限制性要素,使想象在一定范围,接一定的性质和方向去发展,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确定性的一面;同时,在上述前提条件的制约下,文学作品还必颁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一种可发挥性要素,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的不确定的一面。文学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也就在这个基础统一起来。(回答好文学形象的特征,除了讲清上述理论外,关键在举例说明,例证与论点相互发明、有机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文学典型有两大审美特征:鲜明的特征性和富于艺术魅力。鲜明的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其鲜明性来自两个层面:其一是具有一种别人不具备唯他才有的、能贯串其全部活动和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是表现和形成总特征的局部特征,如特征性的人物语言、特征性的生活细节、特征性的场景等。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其实就是人物性格所显示的生命魅力。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方面是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另一方面是典型人物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这是艺术魅力的内在实质,即一个典型所寄托的人性深度、历史真实的深度、作家的人格深度和理想的深度。从这里辐射出无穷艺术魅力,每一点都有它深刻的道理。(请阐述道理的同时辅以恰当的例证,论述要有血有肉。)
关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回答时有三个要点:其一,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人物性格往往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二,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也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其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时“环境”也是一个相对性范畴,例如,对于贾宝玉来说,包括林黛玉在内的所有人物都属于他所生存的环境;而环绕林黛玉的环境,亦应自贾宝玉始。理解回答这一问题,重在揭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举例要恰到好处。
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有三个特征:其一,情景交融。南宋范唏文首先发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他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意思是说意境中有两大元素。情和景是交融在一起分不开的。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是意境的表现方法特征。其二.虚实相生。是说意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刨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体现,是艺术表达的重心。由于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造就形成了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其三,韵味无穷。所谓“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意境结构的多层次和文学本文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和“韵外之韵”,让你咀嚼不尽。意境的这三种基本特征(其实,意境还应有情真景真的本质特征,本书没有涉及)集中地表达了中华民族抒情文学的审美理想,从而使它具有与典型、意象不同的相对独立性,成为二者不可代替的人类审美理想的表现形态之一。
5.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其一,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20世纪现代派文学艺术也把表达哲理和观念看作是意象创造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这就决定意象从本质上讲,就是“表意之象”;反之,也就不能称之为意象,更不能称为审美意象了。其二,意象的表现手法特征,往往在于象征性。这里所说的象征是一种狭义的象征。也就是说,意象实际上已成为某种“意义”的载体。这种形象“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黑格尔语)。于是象征也成了判定一个形象是否意象的尺度。其三,意象的形象特征往往具有荒诞性。中外文论都已揭示了意象往往是一种有悖常规的形象,它的外在形态的荒诞奇怪和内在事理的有悖常理构成了“荒诞”的双重内涵。意象一般都是通过形象上的“愈出愈奇”和事理上的“不可思议”引起人们的思考。即使有的意象不具有外在的荒诞性,也必然含有某种内在的荒诞性,如《等待戈多》等。所以,“荒诞”是审美意象很普遍的特征。其四,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是意象的思维特征,这一点不论在创作中还是在鉴赏中都表现得很充分。在创作时,物象的选择和形象的设计,都是在严格的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进行的。用艾略特的话来说即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在鉴赏时则表现为要从意象“一点一点地去猜想“(马拉美语)。由此形成了意象第五个特征,即鉴赏的特征的求解性与多义性。其鉴赏的过程乃是审美求解的过程,即从意象特征出发,“猜”出它的立意来,从具象到抽象。为此,法国现代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了“反共鸣”原则,这是在对典型、意境的鉴赏中所没有的现象。由于意象的意义是靠“象”来呈现的,作者的意思并没有直接说出,全靠接受者去求解、去猜想,于是接受者的结论必然众说纷坛,有时竟与原意南辕北辙,这就出现了意象的多义性特征,这种现象虽说人们在欣赏意境、典型是也有所存在,但在意象更突出。中国汉代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的说法,主要便是针对象征意象而言的。这一特点在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要注意的是,古文史和文学理论的真题是很有价值的,即使已经出过的解释和论述都有可能重复的。
三,综合卷二,现当代文学
这虽是综合,却是真正的专业课,尤其是跨专业考的话一定要下大功夫。它不是像综合一短时期抱佛脚可成,每一个问题都带有研究性质,不是仅仅回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对整体及个体的深度把握,是很难答好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写满,凑字,绞尽脑汁万般痛苦也要写下去,特别是在面对最后50分论述大题的时候。还好,这科还是判卷松,结果往往超过预料的。不过,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要多多分析真题,但是要知道这一科真题基本是不会有重复的题目。一是什么都要看,现当代知名作家,专题作家要了解得深。二是边缘作家 不太受关注的某一类作家也要关注。总之这一科是越扎实越好,要真功夫的。如果平时对这些作品都读过,有意识的看过,写过一些文学评论的话,一定是轻车熟路。
以上为本人拙见,希望能给大家多多少少提供点信息,想当初我也是多么期待有人把这些都事无巨细的告诉我。
三个月的时间足够了,即便是跨专业。但是一定是“彻彻底底”的三个月。
最后祝大家成功!
来源: [ur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68646]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浅谈 转载[/ur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8 16:49 , Processed in 0.09757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