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与传播334、440部资料分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梦想家之墓 发表于 13-9-13 19:1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传播媒介的界定
(1)传播媒介的两种含义:
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相关理论】一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信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内容: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评价: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B.媒介即讯息
内容: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评价: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缺陷: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C.热媒介与冷媒介
含义: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评价: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D.地球村
内容: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影响: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 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社交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E.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总体评价
意义:
a.他的理论有独到的见解,他将媒介的概念扩大,不仅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而且包括人际互动的所有介质。
b.他将媒介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研究。因此其媒介分析有了高度和纵深的品质。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c.他的这些认识角度和方式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与范围,也使人们真正看到媒介作为客观存在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局限:
  a.只强调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b.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人仿佛成为媒介主宰的对象。
   c.忽视媒介具体内容,对冷热媒介划分过于牵强
   d.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的人类行为也是片面的。
   e.其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二是其他媒介理论:“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电子乌托邦”思想。
A.“电视人”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B.“容器人”
由另一位日本学者中野收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C.媒介依存症
一种所谓的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和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D.“电子乌托邦”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的简单幼稚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人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自由国。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因为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或者说,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它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归根到底,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社会内容。
二是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A.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
a.地位稳固。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关系是固定的。
b.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c.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d.大众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是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
B.大众传媒的优势
a.专业的媒介组织,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b.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信息可信性和可确认性。
c.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C.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依据: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a.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b.大众传媒是“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并拥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新闻与传播440媒介素养概论笔记分享
绪论 如何看媒介这面“镜子”
媒介知识是媒介素养概念内涵的核心。媒介知识主要来自大众传播研究、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理论。
一、            媒介
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媒介有两层含义。
其一,媒介是指人类在传递信息、延续文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中介、载体、工具或技术手段。麦克卢汉用形象的比喻来概括媒介的特征:媒介是人的(感官或感觉的)延伸。
其二,媒介也指大众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所谓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包括人们熟悉的书籍、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等。当今还出现了多种新媒介,如互联网、手机。
媒介素养注重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人与媒介的关系,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大众媒介产品的特征及其对人的复杂影响(正面的和负面的),特别是抵御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
二、            媒介现实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看法。李普曼认为,我们的行为是对这个拟态环境的反应,而并非对真实环境的反应。
拟态环境后来发展为议程设置理论:新闻每天告诉我们大环境中那些我们无法直接经历的事件与变化。但是报纸与电视新闻,甚至那些编排紧凑的小报或者互联网所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了传达重大事件与议题的范围。
关于媒介与社会现实的联系,麦奎尔介绍了“一种普遍性的观点,认为大众媒介以某种方式介入到‘现实’与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及认识之间。”“‘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永远是经过选择的,被建构的,永远存在着偏见。这些特别反映出现媒介接触中的不同机会,以及构建现实中的‘媒介逻辑’。”
媒介环境学派:强调媒介本身的作用,认为媒介更像是一个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三、 媒介文本
  一本畅销书、一篇新闻报道、一部电影、一个网络事件、一档电视节目、一则广告,这些由大众媒介及其特定符号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可以解读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文本,也是研究媒介传播传播现象的案例。
第二节 媒介素养的含义及其拓展
  媒介素养是人对媒介的认知能力,也译作媒介认知。这种能力是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不是指从事媒介传播和研究的专业特长。(时间有限,需要的同学加我QQ223601699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13 11:07 , Processed in 0.08365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