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一篇文章【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满分】完整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琴箫埙 发表于 12-9-26 01:2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这篇文章 写的很有针对性,但是支离破碎,我都看完依旧很晚了,我就很兴奋的推荐给各位研友,历史学要花大量的时间搞专业课,这篇文章的内容对于我们这样要在专业课上hau大量时间的人来说很有意义,要是喜欢就回帖啊~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



  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内篇·逍遥游》



  考研作为中国考生面临的三大选择之一(即高考、考研、出国考试)无疑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而变得越来越重要,毫不夸张的说,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高考,高考每年的录取比例高达60%,而考研还不到30%。
每个人都渴望能够“扶摇而上九万里”,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但是要想通过考研这道关,首先就得突破英语这道关,要想突破英语这道关,首先就得突破阅读理解这道关。



  不过笔者常常听到许多考生参加完硕士生入学英语考试后摇头叹息:“明明我看懂了全文也仔细斟酌了题问和选项,可阅读理解为什么还是错的一遢糊涂?”有的甚至仰天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痛苦而求索?”



  呜乎哀哉,其原因在几何?



  笔者以为首先得看考生是不是真正看懂了全文,众所周知,考研阅读理解的短文难度远远超过六级考试,既使那些实力超群者也未必在短短十分钟之内真正看懂了全文。真正考懂全文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对超纲词和复杂长句的理解上,如果你看懂了90%,但这关键的10%看的模模糊糊,那你还是没看懂,因为这部分常常就是出题的地方。而那些完全没有看懂的考生说不定凭感觉也能选定答案,气得让那些自以为实力高者吐血不止。笔者的确也看到一些考生平日里无所事事,上网、打球、跳舞、泡妞,临到考前才东拚西借几本参考书临时抱佛脚一下,结果那些复习的口吐白沫的同学没考取他倒考取了。这其中就有运气的成份,笔者当然承认运气的重要性,有时候运气就是考生的一种感觉,犹如人的第六感,心灵的一瞬间灵光往往可以在瞬间破解人世间所有蹩脚的迷局。



  不过笔者这里面对的是90%以上的普通考生,这些特例基本上是靠运气的一种赌博,笔者从不赌博,笔者只希望每位考生能够真正把成功牢牢握在手里。所以说真正看懂全文才是实力的体现和满分的基础。



  其次,也有的考生的确看懂了全文却分数不高,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也有两方面,一是缺乏阅读的技巧,虽然看懂了但真正作起题来却还是拿不定主意,结果既耽搁了时间又影响了心态,而心态有时候在考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缺乏对考研阅读理解特殊性的认识,所以他们往往一不小心就落入了一个个陷阱当中,身陷泥潭不能自拔。



  这两方面都是本书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真正让实力高者无怨无悔,让实力庸者扬眉吐气。



  楔子二:阅读理解模拟题的选择



  ①、对市面上阅读理解模拟题的分析:



  市面上关于英语阅读理解的辅导书如前所述多如过江之鲤,但是真正有用的有多少呢?



  不可否认,这些辅导书对于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作用是不用置疑的,但是现在问题的焦点并不是在于是否对于提高阅读的实力有帮助,而是对于研究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考试是否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立足于考研,并根据考研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阅读资料才有可能对考研的英语阅读理解有直接的帮助,否则就是误人子弟了。



  对于市面上的阅读理解辅导书,笔者以为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致命伤:



  一、在提供的短文中无缘无故的加大超纲单词量



  有不少参考书都是这样,为了表示这本书的难度很大,于是在短文中加入大量的超纲单词,单词本来就是英语的基础,所以从表面上来看,的确短文的难度很大。实际上呢?这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表项罢了,考生的时间本来就很有限,现在却要花费大量时间背记超纲单词,而一旦看不懂全文又极大的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从功利主义的原则来看,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有用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一个单词对于考研英语没有任何帮助,那它就是毫无意义的。更何况,99.9%的考生一直到考前也不能完全熟记单词大纲上的所有单词的所有意思。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浪费在超纲单词上。



  也许有的考生会说,通过超纲单词的熟悉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语感,对于研究生考试也是有帮助的。但现在的关键不是是否有帮助,而是你是否用了最小的成本取得了最大的成果。如果你时间多的用不完,精力也多的用不完,把整本词典背下来岂不是更好?



  二、题问的设置和题项的选择太过简单,和真题相差太远



  市面上许多参考书所用短文的选择项都是如此,题问和题项都毫无技巧,基本上是“看懂全文就能作对所有答案”,这也是这些参考书为什么要用大量超纲单词从表面上加大难度的原因。



  也许他们忘了,目的是通过研究生英语这一特殊的考试,而不是全面提升读者的阅读水平。



  而考研英语最大的特征就是“既使你看懂了全文也可能作不对任何一道题”,既使是1995的一篇简单的短文“谈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其题项设置之巧妙令诸多英语高手头痛欲裂,文章很简单,但题问和选项设置有太多陷阱,据笔者自己的经验和对其他成功者的调查,几乎没有人在第一次做本文的时候全对的。这就是考研真题和市面上许多模拟题最本质的区别。



  也正只有从考研真题分析入手才能够真正洞悉其中的真谛!



  ②、为什么一定要用考研历年真题?



  原因很简单,既然要搞定考研英语,当然要对她进行全面了解,而历年真题正是最好而且是唯一的途径,然后从中总结经验、挖掘规律,有的放矢而不是泛泛而论,最终使自己洞查她的一切资料,临考时才真正能做到胸有成竹。



  其次,考研英语和其他任何英语考试不同,有她自己的规律。比如说题问和题项暗藏有太多的陷阱等等。如前所述,考研的真题都是众多专家苦思精研出来的结果,其实际难度之高绝非单个人所编写的辅导资料所能比,更何况真题就是权威,既使其他辅导参考资料再“牛逼”也得围绕真题来设计并尽量来模仿真题。所以,考生们必需去研究她,关注她,围绕她来安排自己的追求计划。



  笔者也见到了太多的考研学子居然没有作一篇考研阅读理解真题,整日里抱着一大堆辅导书狂作,结果一上考场才发觉真正的试题完全不是那么会事儿,一口鲜血涌到了喉头又生生的咽了回去。



  当然也有考生自我感觉良好,结果一下考场和高手一起讨论顿时脸如死灰,他们到死也不信自己基本上看懂了全文却一道题也没有作对。



  ③、一天到底作多少篇阅读理解最好?



  笔者曾经采访过两个考生,一个考生一天做十五篇阅读理解,另一个考生一天做两篇阅读理解,结果呢,前者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后者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



  也许从表面来看,每天十五篇阅读理解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多了,而每天才两篇的阅读理解又实在是太少了。但是考研永远只有结果,没有如果,更没有过程。他们都获得了成功。



  其实抛开这表面的数量之争,我们来看两名考生的实际英语实力,任何分析离开了实际都是毫无意义的。人大的考生英语六级考了86分,对于他来说,他做阅读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英语水平的全面突破,由于他的词汇量远远超过考研大纲规定的六千单词量、语法基础也极为扎实,所以他是通过这种广泛的阅读来提升英语水平而不仅仅是针对考研英语这一单独的水平。据他所说,后来真题、辅导书上的所有题都被他做完了,最后实在找不到阅读理解的短文只得每天看英文报纸“充饥”。



  那位北航的考生只过了英语四级(69分),六级没过,由于他的英语基础不好(和那位人大的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一方面他在补习英语词汇、语法的同时,阅读理解只用真题,他每天做的很慢,两篇阅读理解包括做题、分析、精读、背诵至少需要两个小时以上,不过据他所说的确收获很大,临上考场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已洞悉考研英语秘密的自信。



  临场结果:人大的考生英语81分,北航的考生74分。



  这样就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即实力一般的考生),每天到底做多少篇阅读理解为好?



  根据笔者对大量成功考生的调查,每天阅读理解的篇数以三到五篇左右为好。虽然表面来看数量似乎并不多,但每一篇都要真正弄懂,真正做到每做一篇有一篇的收获,绝对不能图表面的速度和毫无意义的数量而囫囵吞枣,因为做阅读理解的目的是洞悉考研阅读理解的秘密而不仅仅单纯是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④、题量不够怎么办?



  既然选定了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对象——真题,有确定了每天的题量大约是三到五篇,那么另一个问题就凸现出来,因为考研真题从1986年到2004年一共也不过才八、九十篇阅读理解,如果按每天三篇的速度不到一个月、而按每天五篇的速度只需要半个多月就可以把所有真题过一遍。这是不是说题量太少了?



  不错,题量的确是太少了。不过如前所述,复习永远比学习更重要,如果要精读并从中洞悉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秘密,你至少需要重做两遍考研真题。试想想,每年该有多少考生挤到这座独木桥上,据大致估计,2001年研究生的报名人数是四十八万,2002年是六十万,2003年是七十四万,2004年是九十万。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学子投身其中,可为什么大多数考生还是败在了英语上面?这本身就说明英语阅读理解绝不是一看就明白的“蹩脚货”,而恰恰是需要反复琢磨才能了解其真是内涵的珍玉。



  正如前述的北航考生一样,他每天的两篇阅读理解真题的确是太少了,可他真正把每一篇都完全吃透了,复习到后来他甚至能够背诵下1995年以后的所有阅读理解考题。正是这种目的性、针对性极强的练习使他顺利通过了英语这一关,他的英语成绩远远好于许多六级通过者考生的成绩。



  不过对于一些时间充裕,方法得当的考生来说,历年的真题的确显得是少了点,不过到了这个节点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做那些用大量超纲单词堆砌出来的所谓难度较高的模拟题,这时一个明智的选择就是选用六级考试的历年真题,毕竟这是目前最接近于考研英语难度的正规试题了。



  历年考研阅读真题加上历年六级阅读真题足够所有准备考研学子练习了,而且立竿见影,有百利而无一害。



  ⑤、考前要不要作自测题?



  这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大多数没有达到六级优秀的考生来说。这里所说的自测题是市面上见到的许多要求在考前十天甚至五天作的所谓有可能押到题的“最接近真题的测验题”。



  首先得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市面上的任何自测题永远不可能押中当年的考试真题,因为官方随时都有人监控市场的动向,如果连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都能搞到这方面的资料,那他们岂不是更容易?既使一旦发现有可能押中的题目,考试中心会立刻从题库中更换一套试题。所以说,天上永远都不可能掉下馅饼,也永远不要指望天上掉馅饼。



  既然自测题在实际上不可能押中真题,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它到底有什么价值?因为大多数自测题和真题的难度相差太多,所以它往往会加大超纲单词量,这样就只得造成两种结果:



  一是分数很高,连作几套题阅读都是满分。而到了考场上一看才知道难度远远超过那些自测题,考生立刻就会从盲目自信变得方寸大乱,紧张之下绝对会大大影响水平的发挥;



  二是一看满篇都是不认识的单词,一套题作下来,阅读得分还不到一半。这样的结果将会极大的打击你的自信心,认为自己还复习不到家,而现在临考时间所剩无己,不得不打乱自己的复习计划重新安排,无疑这将大大影响临场的状态。



  所以说,一旦制定了一个周详的计划就要坚持到底,不要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越到临考,越要以复习为主,至于那些自测题,无论是作者出于押题目的的还是为了其他的目的(如MONEY)还是不要作的好。因为无论你自测的分高还是分低,都对考试没有实际意义。
    堕肢体,黔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与其是尧而非桀也,



  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大宗师》



  一、总则:“忘我”与“真我”

万一山川大河都陷了,毕竟这理还在。
——朱熹《四书集注》

①、考研阅读理解有规律吗?
当然有规律。根据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有结果必有原因,有原因必有规律。只要把握住
考研阅读理解考试中的规律,就可以拿到高分甚至满分。
任何东西都有规律,尤其是这种磨难了千万学子的研究生英语考试。你想想看,为什么
这么多学子都在她面前栽了跟斗?这其中的原因说复杂也不复杂,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缺
乏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我个人是很敬佩毛泽东的,因为他本身
就是一种传奇、一种神话。干任何事情、包括人生都需要一种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考研也是
如此,在思想上解决了问题之后,就是要了解考研阅读理解的文章选材、题问设计有什么规
律性的东西,越是难度高的东西越有规律可循,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英语基础差的学子在考研
英语中反而比那些英语基础好的学子考的分更高的原因。一旦你掌握了这些规律之后你就会
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心灵的感觉就犹如佛光普照“悟道”了。
文章选材是表面的东西,近年的考研阅读理解选材偏重于科普及纯文艺的科研文章或小
品文,一句话,以前那种三段式一眼就能够抓住文章中心思想的文章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了。
而现在市面上许多参考资料还在拿这类短文配以大量超纲单词来愚弄芸芸考子,何其可怒?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真正的规律性隐藏于题问和题项的设置上,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才知乱花迷人眼”,多少学子倒在前进的山路上,这也正是本书要揭示的真理。

②、在阅读理解中把握“真我”
“真我”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人的理性。因为人和动物区别的唯一标志就是理性,在
考研中首先一定要把握住“真我”,因为这是考试的前提。真我既包括实际的英语知识,也包
括从报刊、新闻、网络等渠道理解到的关于西方社会的背景资料
因为英语学到了一定程度,
要想更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就必需了解西方社会的背景资料,更何况考研英语的所有短文都
取自西方社会,有的主题本来就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如近几年考的“安乐死”、“人工智能”、
“克隆”等话题,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的支持,要想完全理解短文的主题及所有细节是
非常困难的。
阅读短文时的理性,或者说“真我”,表现在阅读短文的过程中对复杂长句及超纲单词的
理解,
亦即根据上下文及自我的英语背景知识进行推测判断。
因为英语考试虽然是三个小时,
但具体到阅读理解、具体到阅读理解的每一篇短文、每一个选项时间是非常紧迫的,由于考
研阅读理解的短文长而复杂,所以对于单词词义的判断,尤其是复杂长句的理解要想迅速把
握住主旨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阅读短文的时候要充分发挥真我的积极能动性,心无旁鹜,
这样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果。

③、什么是“忘我”?
道家有一句话“物我两忘”,用在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考试中也有可取之处。“忘我”
意思不是要忘记我是谁而是要忘却“真我”,即在答题的过程中忘记自己的英语常识以及西方
社会的背景知识,真正做到“心在题中,心不在我中”。

这也是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理解短文的时候必需根据自己的英语
常识和背景知识进行判断推测,但答题时却必须忘却这一切,天上地下唯文章的直接依据是
真理。
也许也有些不好理解,我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题问:新闻自由的目的是什么?
选项A:为了监督执政党是否廉洁
选项B:为了更好的表达基层百姓的心声
选项C: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建设民主政治
选项D:为了电脑商的利益
既使你凭自我的英语水平及背景知识已经完全看懂了全文,但遇到这种选择项的时候你
的“真我”意识还是自觉不自觉的要跳出来影响你,因为选项一、选项二、选项三实在太有
道理了。所以你就会斟酌再三,相比较而言觉得选项三的立意更高,所以就选择了她。
结果的答案令人大跌眼镜,答案是选项四“为了电脑商的利益”,因为这篇短文虽然也提
到了民主与自由,但主旨却是利用新闻自由的强大舆论压力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打击电脑盗版,
保护电脑商的利益。所以说,答案是从短文出的,而不是从“真我”出的,答案既不能多走
一步,也不能少走一步,这也是更一个重要的考研原则。
具体的分析笔者会在后面完全剖析。

④、中道——“真我”与“忘我”的应试之道
“中道不是善恶之间的居中者,它本身就是善,就是真理。”对于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最重
要的原则,或者说总纲就是要把握住“真我”与“忘我”的中道,将这一原则贯彻始终,这
样才能从根本上超越考试本身。同样的,在这个总则的指引下,了解阅读理解大大小小的规
律性的东西,这样才能从质的方面产生飞跃,真正有信心也有能力在阅读理解的考试中拿到
满分。
把握这样一个中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在不恰当的时候运用不恰当的形式,比如说在
通读全文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主体的英语背景知识推断生词以及复杂长句的意思,而在作题的
时候却一定要抛弃自己的常识完全以客体为主。当然技巧的运用也贯穿于作题的过程中,不
过技巧就是规律性的再现,所以一定站在高屋建瓴的高度上把握“真我”与“忘我”的中道,
这样既使没有得到满分,准确率也一定很高。——单纯凭技巧判断的结果很可能要么全对,
要么错得惨不忍睹,毕竟考研不是赌博,没有任何人敢拿自己的青春赌博。

佛说:“自性本具自足;我法二空、一切唯识。”就是说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洞悉考研
英语阅读理解的真谛,但是如果走向了两个极端,那么后果也是很可怕的。
一个极端是完全以“真我”覆盖一切导致的选项误区;另一个极端是完全“忘我”导致
的阅读艰涩。相比较而言,也通过笔者对大量考生的采访,第一种情况在考生中是极为普遍
的,人们很容易被自己的理性判断所控制,而英语试题组出题的目的本身就是利用无关选择
项扰乱考生的正常思维,并人为设置种种陷阱,既使那些英语高手如果不能把握住这一原则,
同样也可能马失前蹄,跌的头破血流。


二、先文后题还是先题后文——“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①、阅读流程分类
对于英语阅读理解到底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流程更有效,这是许多考研学子十分关心的问
题,大致说来,目前流行的阅读流程分为三类:
第一种:先看完全文再看题问和选择项,一气呵成
第二种:先看题问和选择项再看短文,看完短文后再做题。其实这种方法也分两种,一
种是只看题问不看选择项,即大致看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看短文;另一种是将题问和所
有选择项看完,再看短文。
第三种:先主题再题问后全文,就是说先看懂大短首位句或短文第一段,大致明了文章
的主题,在明了主题的情况下再看题问和题项的大致设置,最后带着问题通读全文。

②、对三种阅读流程的比较和分析
任何方法都有利弊,选择的原则只是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上述三种
方法也是如此,我们逐一来分析:
第一种先文后题法:优点是能够迅速明了全文的主题脉络,缺点是一旦遇到题问中不熟
悉的判断不得不返回到短文中取寻找依据,费时费力,这种方法在笔者调查的成功考生中使
用并不多见。
第二种先题后文法:其中的只看题问不看选项法优点是节约时间,而且不影响阅读速度,
缺点是由于不看选项,对于细节题的把握没有预期,同样要返回短文查找;其中的全部看完
题问和选项再看短文的优点是明了全文线索,有很好的语境预期,缺点就是太费时间,影响
阅读速度。
第三种先主题后题再文法:优点是能够明了主题,能够迅速进入状态;缺点是有的文章
不容易一下子抓住主题,尤其是段数很大的文章,这也是现在考研阅读理解选用的短文的趋
势之一:就是段数越来越多,传统的三段式短文已经越来越少了。
可见世间永远没有完美的东西,除了至善至美的上帝。任何东西都是暇玉互现的,关键
在于自己的把握。

③、选择你最称手的工具
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考取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他英语考了75分,阅读理解38分,
他用的却是现在大多数人不再用的“先文后题法”,据他自己说:明知道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
有缺陷,可他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就习惯了这种“笨办法”,反而觉得对这种方法特有感觉,准
确率也挺高。
不过据笔者的调查,由于这种方法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所以根据“时间最少利益最大化”
的原则,笔者推荐还是不要使这种方法为好,除非自己习惯了这种方法,对这种方法情有独
钟。
至于“先主题后题再短文”的方法,如前所述,现在考研的大多数短文都无法在第一段
或是大段首尾句把握主题,所以很容易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太大收获。
更何况这种方法作为“先文后题”和“先题后文”的一个中间者,本意是想避免这两种方法
的缺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仅没有避免缺点,反而失去了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所以笔者
也认为不妥。
现在考生中应用最广泛的还是“先题后文法”,不过笔者推荐的是后一种方法,即完全看
清题问以及所有选项之后,再带着问题看短文的方法。
因为如果单单只看题问,很可能导致
既没有了解全文的脉络,又耽搁了时间,更何况考研阅读理解的每一个选项都是经过出题者
千锤百炼挑选出来的,本身就需要反复琢磨才可能选中唯一正确答案,所以还是先看懂所有
题问和选项再看短文为好,这虽然表面上看慢了一些,但保险、经济、实效,这也是要想考
研阅读理解拿到满分笔者必需要求的一项原则。
洛克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任何方法都必需习惯,只有习惯才能使你更容易出
状态、更能发挥自己的水平,所以一旦选择了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之后就必须完全以这种方
法贯彻阅读理解练习的始终,这样才能万无一失,达到完美。

三、如何阅读短文

①、短文阅读的典型方法及利弊分析
从市面上的众多某些大师高手宣扬的阅读方法以及笔者的调查来看,大致的短文阅读方
法有以下三种:
一、有的大师推荐:无需看懂全文,只要找到关键词对应的语句,然后应用技巧直接推
断即可。这也是太多的某些大师高手、冲刺班上宣扬的阅读方法,就笔者曾经参加的几个某
些大师高手来看,主讲者无一例外的都宣扬“不用看懂全文,甚至完全抛开短文,只凭题问
和选项就能选对答案”,这也是他们所讲的所谓“高级技巧”。
二、追求速度第一:有的大师认为应该尽可能的迅速看完全文,尽可能的多花时间用以
琢磨题问及选项,他们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之所以提高速度是因为考研短文太难,在应试的
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完全看懂全文。
三、就笔者了解的考生来说,也有的认为只需要一遍看完全文,然后凭语感推断难点含
义,做题时一气呵成。

对上诉三种方法的分析:
第①种方法显然是一种误导,考研英语的目的首先是准确性和把握性,要尽量做到万无
一失,这样才能把高分牢牢抓在手里,而这种完全靠技巧忽视甚至撇开短文的阅读方式只能
说是一种赌博,如果运气好那马上就会有大师作为成功案例进一步大肆宣扬,但运气往往都
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然怎么叫作运气呢?),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有好结果。
可以说这种方法是一种舍本而逐末、缘木而求鱼,这种冒险的方法是没有推广的价值的。
(不过对于那些完全看不懂短文的菜鸟,这种方法不妨一试)——而本书所讲的是“满分秘
籍”,即最有把握性的拿到满分,如果撇开短文只凭技巧是永远不会拿到满分的。只有凭光明
正大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最有普遍性的方法才是最有价值的方法。
第②种方法还是忽视了短文的理解,虽然考研的短文很难,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理
解,但是与其多花时间琢磨题问和选项,不如多花时间在短文难点的理解上,因为题问和选
项的“根”在短文,如果短文没有一个比较深度的理解,那么再琢磨题问和选项又有什么意
义呢?
考研出题者本来就完全考虑到了这种重题轻文(或许也是因为短文太难)的倾向,其干
扰项的选择恰恰是对付上诉这两种方法的,所以要想拿到满分,就不要心存侥幸。
何况考研短文并非就是如某些某些大师高手所说的那样难,只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
状态稳定,凝神自信,同样可以完全理解这些短文,即便有个别地方不能全懂,在上下文和
语感推断(真我)的基础上辅之以一定的实用的分析技巧,牢牢以短文为中心(忘我)同样
可以拿到高分、满分。
第③种方法在考生中虽然用的是少数,但他们大多数都取得了比较高的分数,究其原因
只是因为他们的实际英语水平超过绝大多数人,
他们可以在细读一遍的过程中准确的把握全
文的基调、主题和细节,尽管他们不懂得多少临阵的答题技巧,但他们的实力已足够拿到比
较高的分数。但是这种方法对于绝大多数英语实力一般且想拿到高分的考生难以适用,因为
大多数考生在考场上遇到复杂长句时往往不知所措,而这恰恰是最容易考的地方。
不过既使那些英语实力超群的考生,因为他们并不了解研究生英语考试的特殊性,所以
他们在阅读理解的答题中也未必能够得高分,甚至错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
不过他们的实力
可以在听力、完形、翻译、作文上体现出来,所以他们的分数过线一般没问题,可惜的是分
数不高,而总分的差距不仅仅关系到是否上线的问题,也是否是公费研究生的问题,即便现
在有可能取消公费制度,但分数高至少可以给导师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这往往关系到复
试是否通过。

②、即读即译——最苯但最有效的方法
1、阅读的误区
通过笔者对大量考生的了解,既使那些英语水平比较高的考生在遇到比较难的地方时也
不得不将句子翻译成汉语来加强理解。而对于大多数英语水平一般的考生来说,面对难度如
此之高的考研英语短文,如果仅仅凭语感而不是默译为汉语,要想完全读懂全文简直是不可
想像的事。
而现在考研学子中似乎流行一种观点:培养语感,无论任何短文直接从外语的角度进行
理解,千万不要翻译成汉语。如果你非要翻译成汉语,他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老土”、“英
语水平太低”、“误入岐途”。这也是许多某些大师高手大师所宣扬的观点之一。
殊不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考研的英语短文都能够这样轻易的理解,那
大多数考生都可以考到80分以上了,可惜事实恰恰相反,每年英语考到80分以上者不足5%。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短文太难,90%的人都无法不在心中默译为汉语来理解其中
的复杂长句及生僻单词。
所以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唯一目的是拿到满分,而不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英
语语感,更不是炫耀自己的阅读方法是如何的先进以至于许多大师们都争相吹嘘,不要走入
阅读的误区,以实用主义为第一。

2、即读即译——准确率永远是第一位的
㈠、出发点:速度和准确率在实践中谁更重要
虽然所有考生会说准确率更重要,但是一旦应用在实践中,由于考研短文的难度使他们
产生畏难心理,自觉不自觉的提高了阅读速度,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题问和选项的琢磨上。
这种对短文的一知半解导致了花费在题问和选项的时间太多且变得意义不大。
的确,考研短文是难了点,但不能因为难而退缩,当你想退缩的时候请记住:考研不仅
是检验自我的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和别人竞争,在这个都感到困难的关头你只能咬牙坚持
下来才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说“即读即译”是一个表面看起来笨了一点但准确率最高、把握性最大的方法。的
确,因为考研短文的难度太高,若非如此,又如何能把握全文主题以及所有相关细节呢?
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方法显得花费时间太多,可能也许不习惯,但经常如此训练,所谓习
惯成自然其速度同样可以提升。

㈡、什么是即读即译?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考研短文的难度之高,远远超过大多数考生在
考试的极短时间里能够完全理解清楚的水平。既使是那些阅读高手,也只能通过迅速抓住文
章的主旨、句子的主要结构来加强理解,而考研的主要考点之一就是考复杂长句的理解,所
以在阅读短文、尤其是遇到复杂长句的时候一定要“即读即译”。
简单的说,就是一面看短文,一面翻译成汉语。虽然看起来简单,但“翻译成汉语”却
有讲究,那就是翻译的技巧和方式。
首先得明白一个问题,就是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短文,而不是要求翻译的“信、
达、雅”
。所有的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所以翻译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翻译的
很通畅,因为同时要照顾到速度问题,既使留下80分钟的阅读理解时间,如果拘泥于一城一
池的得失恐怕也难以顺利拿到高分。

㈢、即读即译的两大原则
如前所述,“即读即译”的主要应用范围是复杂长句,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倒序翻
译”,不拘泥于一词一地,以弄清全句含义为主。

诸如下面两个句子的翻译:
Hundreds of people get killed every year by traffic on the roads.
翻译:几百人,被杀,每年,被车子,在路上。根本没有必要翻译成:每年都有几百人
死于道路交通事故。
The girl who loves him so deeply finds herself unable to forgive his mistake. Around this
point develops the sketch, which is humourous and full of a strong local flavour.
翻译:这个姑娘,爱他这么深,发现她自己不能原谅他的错。围绕这一点出现了这个sketch
(难以准确翻译含义,从上下文推断大约是剧本一类的东西),幽默而且充满强烈的本地风味。
只要理解就足够了,根本无需翻译的很通畅:那个钟爱他的女孩觉得她不能饶恕他的错误,
围绕这一点写成了这一短剧,它不仅幽默,而且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
虽然翻译的不是很通畅和很精确,但只要弄清了全句的含义就足够了,因为这毕竟不是
“英译汉”,否则不仅翻译不可能,时间更窘迫,最终的结果可能导致你整个答题计划的崩溃。

“即读即译”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对超纲词的处理要合理。因为每年的英语短文中都有
不超过5%的超纲单词,所以阅读中遇到不懂的超纲词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虽然这时翻译
的思路会被打断,但没关系,顺序翻译完整句后再回头推断超纲词的含义。
况且超纲词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绝对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出她的含义。而即读即译
恰恰在这方面能够使你有比较大的把握推断单词含义,如果只是为了追求速度的泛泛而看,
把握性恐怕就小的多。

㈣、辩证应用“即读即译”
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虽然陷入了一个死胡同,但是他的辩证法还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的,这也是马克思从他那儿学到的一个主要经验。辩证,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什么事都要
考虑一个“中道”,万万不可拘泥、僵化,任何僵化的东西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考研阅读
所用的“即读即译”方法也是一样。
“即读即译”虽然适用于大多数人,在把握全文提高准确率上的确有过人之处,但是任
何方法都要适用于个人,而个人的情况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比如说有的英语基础比较好的考
生,在运用“即读即译”的时候就有可能觉得速度是否慢了一点,而且和以前所采用的阅读
方式不一样,感到不习惯。而有的考生英语基础比较差,在应用“即读即译”的方法时就会
觉得颇为艰涩,觉得时间耗费太多,等到作题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这就存在一个辩证使用“即读即译”的问题,对于一些简单句子的理解上完全无需即时
翻译,诸如下面的句子:
The composition was written with great care.
他就完全可以一眼扫过去,因为根本无需译成汉语,毕竟这些句子太简单。但是既使这
些英语水平较高的考生同样会在短文阅读遇到难点,诸如下面这个复杂长句,如果不即时翻
译,那要么准确率无法保证,要么浪费时间:

Nor, if regularity and conformity to a standard pattern are as desirable to the scientist as
the writting of his papers would appear to reflect, is management to be blamed for
discriminating against the \"odd balls\" among researchers in favor of more conventional
thinkers who \"work well with the team\".
这是1999年考研阅读理解的一篇短文的结束语,相信绝大多考生第一遍仅仅凭语感是无
法明了这个复杂长句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的。因为它太难。这个时候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较好、
水平较高的考生就一定要应用“即读即译”,一则帮助理解,二则提高答题准确率,要想阅读
理解拿到满分是不能出任何差错的,否则,你就让自己沦为平庸吧。

对于那些英语基础不好、水平不高的考生应用“即读即译”更是其必由之路,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使自己有限的水平发挥到极限,并且长此以往通过这样的训练打牢基础、提升水平。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基础的原因阅读短文的时间会长一些,在答题的时候显得颇为窘迫,
但这是一条答题的康庄大道,顺着这条路走得越远,自己的水平就会越高。
笔者曾经采访过很多考生,尤其是那些英语基础不好的考生,他们一开始就想象某些大
师所宣扬的那样一遍看懂,只凭语感把握全文,但是由于自身的实力不济,虽然想做到这样,
但却是欲速则不达,不仅速度没有提高,反而准确率下降了。后来使用了“即读即译”的方
法之后,刚开始确实觉得花费时间太多,而且很不习惯,但是时间长了,他们终于发觉虽然
花费的时间多,但每一小时就要一个小时的收获,长此以往,速度和准确率都得到了稳步上
升。
所以说,任何理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辩证应用,既使是真理也有它的时间性和地
域性,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即读即译”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满分成为可能。

3、泛译以应试,精译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唯一途径
通过上面对“即读即译”的介绍,我们可以这样说“即读即译”是为了适应考研英语阅
读理解所采取的一种泛译方式,它这样将准确率和速度很好的结合起来。但是,阅读水平的
真正提高需要做大量的精读练习,当阅读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应用“即读即译”,毕竟世
界上没有空中楼阁,九层楼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当你学习英语到了一定程度,你就会发觉要想把一篇短文用通畅、准确、完全把握住作
者的行文风格来把短文翻译出来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水平的高低
就是你真正英语水平的反映。
要想真正从本质上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不经过大量艰苦的努力是无法成功的,世界上最
艰难的路也许就是最有价值的路。
所以撇开应试的方式及技巧不谈,提高英语水平绝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大量的练习。
前所述,笔者推荐的每天阅读理解的篇数是3—5篇,看起来似乎不多,但是由于考研短文都
是极具难度的文章,要想把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弄得明白无误本身就是一种精译,不可一词无
来历,不可一句不清楚。只有真正沉浸在短文之中,才能真正做到每学一小时就有一小时的
提高。
而现在大多数考生练习阅读理解最大的误区就是图数量,每天作上十多篇阅读理解,看
看答案,哈哈一笑,然后接着往下作。他们不知道这样作完全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和他们自己
的前途。笔者见到了太多这方面的例子,有的考生一天到晚死背单词,然后弄一些阅读理解
模拟题泛泛而作,到了考场上他才突然发觉既使自己看懂了所有单词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明了
句子的意思,何况短文中单词的一些生僻含义和超纲词的使用令他头大三倍,结果可想而知,
他出来后仰天长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精译时最大的困难一是单词,一是复杂长句。单词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个简单的事情,
可有多少学子真正做到了不懂即查词典?大多数学子都是大约明了这个单词的含义,至于是
不是这个精确的含义就没有把握了,任何人都有趋乐避苦的本性,所以说一个小小的单词就
可以体现出考研学子的态度。至于复杂长句的理解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如果不经常作
这方面练习又何谈提高,至于超纲词的理解更是如此,只有精读全文才有可能推断出它的含
义。
英语水平的提高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我们时刻要记住:所有的努力都一定要取得
直接的成效,也就是说一定要使每一小时的学习有每一小时的有立于阅读满分的收获。所以
说精译不可避免,她是一条最难但最正确收效最实际的道路。
学问有渐最终才能也一定能豁然贯通。

③、适应倒序,培养语感
语感是什么?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西方书面语言最大的区别就是语序的不同,作
为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来说,或者从提高“即读即译”的准确率和速度来说,必须适应英语的
这种倒序阅读方式,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只有让这种倒序翻译“成为自然”,才能从根本
上解决速度和准确率的瓶颈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思维就是光速。”任何阅读方式只要习惯了就不会有速度问题,而
英语语感的培养就是一个适应英语语法的过程,“即读即译”正是如此。
没有任何人能够脱离开母语的影响,尤其是具有五千年传统的典型中国学子。那么是不
是象许多大师们说的那样,给你一个纯英语的环境来一次“本质上的飞跃”呢?当然可以,
可惜对于99%的学子来说这种机会是可望不可求的,既然机会难以得到,那这句话就无异于
一句空话。
面对现实,只有对考研有用的就是有价值的,其他的都是狗屁。
所以一个现实的不能现实的问题就是要把英语在尽可能短、尽可能习惯的情况下在头脑
中“反映”为母语(本文只针对的是难度极高的阅读理解,而不是听力,因为听力的反映和
阅读理解几乎相反)。不要害怕别人的讥笑:“看那个土老冒,还在翻译呢?看咱们,直接以
美国方式思维,嘿嘿嘿……”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脱离母语在短短十二分钟里完全看懂考研
英语阅读理解短文并作对所有题目(绝顶高手除外,本书是针对99%的考生所写,那些1%的
高手已经无需任何参考书了)。所以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浪费时间吧!
——考研永远没有过程,只有结果
适应倒叙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使自己的阅读水平有一个全局观念的升华而不是细节上的
小修小补,这些细节固然重要,比如说如某个题应当如何回答、某个单词又忘记了、某个句
子应当如何理解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对全文主题、结构的理解,换句话说,从西方人的角度
以中国人的方式思考问题,纯粹的“西化”会导致短期内高不可攀,纯粹的“传统”会导致
答题的低效率,只有完美的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够笑傲于英语赛场之间。

④、关键词的选择
1、什么是关键词?
在这里笔者无意谈论这个纯学术的问题,笔者从纯粹价值论的角度来说,什么是关键词
呢?就是对正确解题起关键作用的词,如果缺少或忽视了关键词将导致解题难度的增加甚至
错误,又或是浪费宝贵的时间,这样的词就是关键词。

2、如何在题问和选项中选择关键词?
关键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寓的,不过尽管她如此重要,也并非每个考生都知道如何快速
选定关键词,而关键词一旦选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浪费时间,由时间耗费导致的心理紧张
可能导致整篇文章的错误性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如何在题问中快速确定关键词:
1993年阅读理解短文试题:
By \"a well-oiled cog in the machinery\" the author intends to render the idea that man is
____
A.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society though each individual\'s function is negligible.
B. working in complete harmony with the rest of the society
C. an unimportant par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st of the society, though function
smoothly.
D. a humble component of the society, especially when working smoothly.
显然题问中的关键词是a well-oiled cog in the machinery,因为对于考生来说这几乎就是
一个专有名词,只要在短文中搜索到这个关键词就可以确定考点在何处。
题问关键词选择的目的在于在阅读短文的时候能够迅速确定前后对应的位置,从而可以
在作题时迅速找到坐标,一网打尽。如何偏离开这个使用价值论的目的,那么任何关键词的
选择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其次我们来看看选项关键词的选择。
有的考生也许会问:我们只需要看清选对题问关键词就可以啦,没有必要在选项上也找
关键词吧?
那么我就会说:你是想混个及格还是想阅读满分?

何况有的题问中本来就没有关键词,那你从何选起?例如: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又如还是1993年的一个题问: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
A. an approach to patents
B. the application for patents
C. the use of patents
D. the access to patents
从题问上根本看不出关键词,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关键词,关键词在于选项之中,显然关
键词是approach、application、use和access。也许有的考生还会问,既使是划出了这些关键
词,在短文阅读中有用吗?当然是有用的,不同的只是用处的大小,即便退一万步而言,这
些选项本来就是你必需看懂的,而且本题考的就是在篇章结构中对这四个单词的理解,如果
你不划出她们并加以留意,你有可能迅速选出答案吗?

3、积极阅读要注意的三大考点
在这里笔者想要说的并不仅仅是在短文中查找题问和选项关键词的问题,而是说的积极
的阅读,把握全文的脉搏结构
,因为在短文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找出所有关键词,尤其是这
会打断你的阅读思路的时候。
时间太短,既使笔者建议的阅读每篇短文20分钟,但真正看短文的时间绝不会超过10
分钟,另外10分钟会不得不花费在对题目的斟酌比较上。所以说,如果一方面要完全即读即
译全文并把握全局和细节,另一方面又要即时找出所有的题问和选项关键词,对于绝大多数
考生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之,笔者建议的是积极的阅读,真正看懂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每一个题问的重要关键词,
然后在作题的时候前后对照比较。
什么是积极的阅读方式呢?
就是不仅看懂全文,而且掩卷之后能够对全文的主题和细节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和理
。相信有许多考生会有这样的体会,看文章的时候似乎全部都看对了,但一关上书本却什
么也想不起来,而到了作题的时候,尤其是细节题根本不知道短文中到底讲的什么之乎者也。
所以在阅读短文的时候要把握住三大考点:
一是主题,看完短文一定要明了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二是复杂长句和超纲词的理解,这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细节,也往往是出题的考点。
三是对特殊地点的留意,如作者的态度在上下句有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强转折的地方),
又如作者连续举了同样的或相反的数个例子,又或者短文中出现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等
等。
只有留意了上诉三大考点(每一点都是最可能出题的地方),每一点在阅读时要用笔清晰
的标明,这样既使找不全所有题问和选项关键词,但由于自己对全文的大局上的把握同样可
以迅速在短文的对应段落找到关键词的“直接依据”。


四、技巧十二必杀技
㈠、总则: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言书——“直接”依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表面来看,直接依据是解似乎是一句空话,有依据才能有选择,但这里的“直接依据”
是指文章中对应于每一个选择项的最直接的语句支持。
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却不是最容易掌握的方法。对于英语阅读理解应
试来说,这就包含着如果你要做出选择,就必需要在真正看懂全文的基础上找到“每一个选
择”对应的语句,不仅知道为什么这个选择项是对的,而且明了其他的选项为什么错。——
这是朴素的真理,但却是阅读满分最坚实的基础
不过,既使你明了了“直接依据”在哪里,但有时遇到太模拟两可的选项——这本身也
是拉开分数层次的难题——也未必能准确快捷的找到正确答案,这时就需要辅之以实用的技
巧来判断,技巧的问题我们下一章专门讨论:什么是实用的真技巧、什么是华而不实的伪技
巧。
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道理众多大师、高手却有意回避,顾左右而言其他,反而更加渲染的
是大量的无需读懂短文的空中楼阁式的技巧呢?
笔者窃以为至少有两大原因:
其一,最简单的道理往往需要最大的耐心和最细致的努力去贯彻。任何浮躁的心态都绝
不可能了解这其中的真谛,只有静下心来,沉浸到阅读理解的短文当中,了解每一个单词、
每一个句子的精确含义以及真正了解每一个选择项的对误之所在。长此以往才能使准确性和
速度同时得到质的飞跃。正是因为这个简单的需要艰苦努力才能洞悉真谛的道理才本质上来
说根本无需太多技巧来决定,所以众多大师回避了这个问题,因为她的美是自然的,是无可
比拟的。
其二,时下的大多数考生都太相信有不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的捷径(即技巧),所以一个
廉价的笑话、一个华而不实的技巧就可以使他们心跳加速狂热不已,而一上考场才会知道这
些空谈是毫无作用的。可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市场的东西就是有用的东西,毕竟市
场的经济作用远远大于考生的实际需求。可惜太多的误导加上考生本身的惰性导致了阅读理
解应试的误区,这也是为什么历年来英语75分以上的考生总是寥寥无几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直接”依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这时因为考研阅读理解包含有太多的
人为设置的“险井”,既使那些自以为实力超群的高手一不小心也会落入其中。而每一个选项
两分的分值也实在太高,稍一疏忽就可能丢掉10分、8分的,所以在千万条似是而非的道路
中要把握住一条总纲:那就是每一个选项无论对错都必需在文中找到直接证明其对错的“理
”,只有把握住这一条最根本的原则才不至于迷失于万花丛中、跌撞于大千红尘。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1996年考研阅读理解第3篇有这样一道题: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that ____
A. electronic mail will soon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transmitting messages.
B. it will become more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keep secrects in an information era.
C. people will spend less time holding meetings or conferences.
D. events will be reported on the spot mainly through satellites.
正确答案是A的原因在于其“直接依据”在短文中的这句话:Telecommunicatons
developments enable the sending of messages via television, radio, and very shortly, electronic
mail to bombared people with multitudes of messages.其中的very shortly=soon, bombared
people with multitudes of messages=play a dominant role in transmitting messages.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选项为什么错:
选项B中的more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keep secrects也许是现在这个社会的实际情况,
但却绝对无法从短文中直接推导而出,即无“直接”的证明其正确的依据;
选项C在文中毫无依据,不可推断;
选项D在短文中的确有Satellites have extended the power of communications to report
events at the instant of occurrence.这样一句话作为直接依据,但D从用了一个关键的容易让
人忽视的词mainly,这样一个小小的单词导致直接依据无法推导而出,这也是考研阅读理解
常用的小陷阱之一。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1999年有这样一道考题:
The panel agreed on all of the following except that____
A. the ban on federal funds for human cloning should be made a law.
B. the cloning of human DNA is not to be put under more control.
C. it is ciminal to use private funding for human cloning.
D. it would be against ethical values to clone a human being.
对于此题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直接依据”推导答案C的例子,如果没有读懂短文中的
复杂长句而找到直接依据,那么任何技巧都是枉然。
所以说阅读理解要想胸有成竹的做对每一个选项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需要通过
细致的比较、核对
,而某些高手大师所说的诸多技巧,如上个例子中的“dominant”这个单
词可能含有“重要的、含义深刻的”意思,于是马上推导出一个技巧:“最重要的、深刻含义
的选项一般是答案”。在笔者看来,这无异于缘木求鱼、饮鸠止渴了。
在把握“直接依据”总则情况下的技巧是可以辅助的技巧,但任何脱离这个总则的技巧
都是不可取的。

㈡、最阴险的两大类陷阱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一共有两大类陷阱,而且其中的第一大类陷阱几乎是所有考生都忽视
了的,这也是为什么如此多的英语高手倒在考研血泊之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类陷阱:题问
专门提出这一类陷阱的目的在于充分引起所有考生的注意,有时候题问上的一个小小的
关窍就会成为没有考研经验的考生们的致命杀手。
比如说1995年的一道考题;
The selection of medical professonals are currently based on ____
A. candicate\'s sensitivity
B. academic achievements
C. competitive spirit
D. surer values
选项A、B、C的直接依据是文中的一句话:perhaps selection for the caring professions,
especially medicine, could be made less by good grades in chemistry and more by such
considerations as sensitivity and sympathy. 选项D的直接依据是: If the preoccupation of
schools with academic work was lessened, more time might be spend teching children surer
values. 显然根据本文的主题来说The selection of medical professonals应当基于A或C,不过
也许选项D显得更加抽象、更有综合性(这也是许多大师高手宣扬的技巧之一)。可惜的是本
文的题问中有一个陷阱,就是currently而不是perhaps……could,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却是
B.academic achievements即good grades。

我们再来看看1995年的一道题目:
A person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achieve personal growth when ____.
{A.}he has given up his smoking habit
{B.} he has made great efforts in his work
{C.} he is keen on learning anything new
{D.} he had tried to determine where he is on his journey
这道题就是考的对下面这个复杂长句的理解:People have generally viewed personal
growth as an external result or product that can easily be identified and measured. 而题问设
计的非常巧妙,题目问的是generally believed,答案所以只能是external result,纵观上诉四
个选项,显然答案只能是A.。
所以说考研阅读无常项,当你觉得考研太简单的时候,恐怕就是你错得一塌糊涂的时候
了。考研真题是值得反复研究、总结经验的宝库,所以这也是笔者推荐的一天最多五篇阅读
理解的原因。

第二类陷阱:选项。
这是最普遍也最具竞争性挑战性的陷阱(当然是考生、解题者和出题者之间的智力挑战
和竞争)。尽管这类陷阱是如此的常见、如此的重要,但也同样有如此多的考生对此一无所知
或知之甚浅。
我们还是找一道1995年的考研真题进行分析: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we know that ____.
A. forgetfulness is a response to learning
B. the memory storage system is an exactly balanced input-output system
C. memory is a compensation for forgetting
D. the capacity of a memory storage system is limited because forgetting occurs
显然本题不会是C或D,因为这两项与短文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最长的未必是答案,这却
是某些高手还在宣扬的技巧之一),A和B都有道理,但这里的B项却有一个小小的单词
“exactly”,这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也比较简单的“选项陷阱”。虽然它简单,但它同样揭示了
一个同样的道理:考研阅读理解绝对没有“送分”的简单考题,每一个选项里都可能隐藏着
一个小小的陷阱。当你觉得简单的时候,要么你是绝顶的高手,要么你就还没有入门。

这两大类陷阱是考研阅读理解要想拿到满分的最大障碍。当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
你也许会感到考研英语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当你逐渐意识到了这一切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有
一种越学越难的感觉,而当你真正洞悉了这其中的真谛的时候,你才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㈢、技巧
①、如何看待技巧
1、什么是技巧?
什么是技巧呢,简单的说,技巧就是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能够对迅速准确的确定正确答
案的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的解题方法。
技巧绝不是天外来客,更不是上帝赐与的馅饼,她只是在实践中通过无数次摸爬滚打摔
打出来的必杀技。
任何脱离开实践的所谓“技巧”都只是水中之花、镜中之月。
而如果这种技巧既使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而不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的话,那么这也不
是技巧,因为本书的宗旨是保证高分,而不是寄希望于通过某一道两道题得出的一个没有通
用性、普遍性和实用性的“技巧”。

2、技巧和实力
没有会怀疑技巧和实力的关系,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是理论是一回事,应
用到实践又是一回事,正如当年的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来说是完美的,但是应用到中国实
践却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不是毛泽东救中国于水火之中恐怕现在的好日子还没有到来。
所以说尽管许多考生心里明明知道实力和技巧的关系,但应用到实践之中却往往偏向了
不用费太多气力的技巧方面,这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使技巧失去实力的支撑变成了空中楼阁;
当然也有考生根本不相信技巧,一味凭实力说话,不过这也可能导致一个后果就是为了成功
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其他专业课的学习,这不符合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
大的成功的原则。
技巧的应用必需以实力为基础,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你不能完全看懂考研阅读理解
的短文,那么你如何保证你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你如何保证自己一定可以拿到阅读满分?
保证英语过关?
本书绝不主张赌博,本书主张的是把成功、把命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3、技巧的立足点
如果说实力是一把长剑的话,那么技巧就是长剑的锋刃,离开锋刃的长剑还可以使用,
既使那需要更多的气力;而离开长剑的锋刃却没有存在的价值。剑之不存,刃在安在?
所以说技巧的立足点在于自身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是超越常人的人,断
绝我执,克欲信己,这样才能给技巧一个强大的实力支持,反过来说,技巧也才能得到更好
的发挥。
因为许多技巧也只有到了一定的实力水平之上才能运用的更心应手,而实力不够的结果
正如强要一个三岁小孩挥动五十斤的大锤,欲速则不达
呵。这都是技巧的误区,至于技巧应
用的中道我们在后面专门讨论。

②、技巧的两大类——真技巧和伪技巧
这里技巧的分类是从是否有用是否为总则服务的角度来划分的,有的技巧虽然听起来有
道理,但却和总则(即直接依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背离,这样的技巧在某些模拟题
中可能适用,但却难以适应难度更高的考研真题。所以技巧可以分为两大类:实用的“真技
巧”和华而不实的“伪技巧”。
实用的“真技巧”指的是有助于迅速排除干扰项或澄清思维的方法,如在绝大多数情况
下符合短文中心思想的选择项都是正确的选择,除非有题问陷阱的干扰项。
华而不实的“伪技巧”是指从个别题目而来或从字面分析得来的不具有普遍性的,似乎
带有某种规律性的方法。如许多考研高手宣扬的“some判断法”,认为选项中只要出现了含
有“some”一词的选项就一定是对的。而这的确在前几年的考研真题中得到了验证,或者说
因为真题而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但这却仅仅是一种偶合,而不是真正放之任何真题都
适用的规律性的技巧,所以连续几年来的考研阅读真题中很少出现“some”这个单词,既使
出现也是作为一种人为的有意识的干扰项。
再比如说,笔者也绝不相信某些大师所说的是“体现否定的是答案”这一类粗糙的技巧,
因为这些技巧根本来说都是从答案导技巧,而不是从技巧导答案,一旦没有推导出来,他们
也可能自园其说。但笔者却信奉的以技巧来验证答案的准确与否,而绝非从(偶然的)答案
推导不实用的伪技巧。任何人都可以从给定的答案说出一大篇道理来,但如果给定一道题目,
大多数人却无法从他们的这些技巧推导处正确答案,其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毁人前途了。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实用的“真技巧”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解题思路,退一万不说,既使
她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她也绝不会害人,绝不会干扰你自身实力的发挥。而华而不实的“伪
技巧”既使蒙对了也是运气,而一旦运气离开了你,那你的前途就握在了不可知的上帝手里,
而不会在你自己手里了。

③、不可不知的实用技巧
1、“中道”——技巧应用的核心
我们以1996年的一道考研真题为例: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might be ____.
{A} Inventive Mind
{B} Effective Schooling
{C} Ways of Thinking
{D} Outpuring of Tnventions
什么是中道呢,就是既不前进半步也不会退后半步,一个词“恰当”。对于这个例子来说,
选项B和D范围太窄太具体,而选项C范围太宽,显然进一步到C落下悬崖,退一步到B
或D掉进陷阱,恰当的表达中心思想的只有A。所以说对于技巧的应用也是一样,太左或太
右都是绝不可取的。

2、“正确≠答案”——大多数考生的误区
我们以1993年的一道考研真题为例: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
{A} an approach to patents
{B} the application for patents
{C} the use of patents
{D} the access to patents
从全篇短文来看四个选项都有道理,可以说都是对的。但是正确绝不是最优,而大多数
考生往往面对这种局面不知所措,难以从中选出正确的选项。上述的例子还只是比较简单的
比较,偏重于四个单词的细微区别,而现在考研的难度日益加大,这种正确不等于最优的选
项绝对会越来越多,分辩将会越来说难,所以在看懂全文的基础上时不是在心里提个醒,别
一小心掉进了陷阱。

3、“主旨≈答案”——体现文章主旨的往往是答案,但要看清题问中的陷阱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中心思想展开论述的,所以说既使是细节也往往是中心思想的
体现,不过也要小心题问中的陷阱,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题问陷阱,有时候一不小心白白丢掉
两分,岂不可惜?
我们以1996年的一道考研真题为例: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that ____.
{A} reasoning ha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vate
{B} creationists do not base their argument on reasoning
{C} evolutionary theory is too difficult for non-specialists
{D} creationism is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findings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本题考的是infer,而不是字面含义的总结。本文的主题思想就是对
creationists的批判,从四个选项来看,只有B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在文章中也有直
接的依据,所以答案只能是她了。
我们再来看看1998的一道真题:
What the author tries to suggest may best be interpreted as ____.
{A}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B} \"More haste, less speed\"
{C} \"Look before you leap\"
{D}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考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选项A“覆水难收”,选项B“欲速则不达,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选项C“三思而后行”,选项D“笑到最后才是最好”。本文的主题论述
的是建造大坝之前要多方考证,否则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答案是C。
如前所述,题问陷阱是主题是答案的克星,前述例子中考的是“currently”而不是考
“should、could”,在应试时更要小心。

4、“似是而非,半段正确”最可怕
我们先来看看1998年的一道真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Environmentalists were blamed for antiscience in an essay.
{B} Politicians are not subject to the labeling of antiscience.
{C} The \"more enlightened\" tend to tag others as antiscience.
{D} Tagging environmentalists as \"antiscience\" is justifiable.
这是一道设计非常巧妙的考题,据说当年答对本题的考生不到5%,因为这道题考了太多
的细节,而且每一个选项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更何况本题如果以中心思想来判断的话是非
常难的,因为选项中本身就暗藏着陷阱。本题的直接依据是文中的这样一句话:But surely that
does not mean environmentalists concerned about uncontrolled industrial growth are
antiscience, as an essay is US News & World Report last May seemed to suggest。
这里提醒所有考生注意一点:当你感觉到每一个选项似乎都对、都不对的时候千万要回
头再看看那些你认为一定不正确的选项
,也许一个小小的留意就可以让你轻易拿到两分,而
且是和别人拉开差距的两分。本题的关键是A项中的短语in an essay,这个隐藏在角落里的
小东西直接决定了答案是A。
我们再来看看1992年的一道真题: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would ____.
{A} prevent the sun\'s rays from reaching the earth\'s surface
{B} mean a warming up in the Arctic
{C} account for great changes in the climat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s surface
本题的答案是D,尽管D看起来太短了一点太直接了一点,这一点令许多大师高手认为的
答案应当复杂化深刻化的感觉不快。我们现在看看为什么C不对,因为C也有直接依据:Also,
the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would lead to great changes in the climat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possible resulting in an alteration of the earth\'s chief food-growing zones。因为
carbon dioxide导致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s surface,那当然也可能导致great
changes in the climate。也就是说单单从短文的角度来说选项C是正确的,不过短文中的great
changes in the climate却是未来的推测,不是现时的影响,所以选项C是一个似是而非不符
合题意的选项,错。

 5、“近义替换≠照抄原文”——照抄原文含义肤浅的选项一般不会是正确选项,但有时
表面肤浅而内涵深刻的选项却是答案
我们可以想见,出题者的目的是设定最难的系数,让考生无从适从,而绝不会轻易的送
给你两分,那么从反面来说,那些照抄原文的、仅仅是从字面推导的肤浅的意思的选项应当
不会是答案。但是我们在处理这个技巧的时候,要记住任何时候“依据”都是处于绝对的最
高的位置的,所以正确的选项又绝对不能脱离开“依据”,所以往往“近义替换”的选项是答
案。
我们先来看看1993年的一道真题: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that real happiness of life belongs to those ____.
{A} who are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B} who are higher up in their social status
{C} who prove better than their fellow-compeitors
{D} who could keep far away from this competitive world
显然选项A、B、C不仅是并列项,而且太具体、太片面、含义太肤浅,相对而言,选项
D含义深刻,而且和“直接依据”中的“competitor”表达的意思是近义替换,所以答案就是
她了。

不过有时也有特例,我们再来看看1999年的一道有点意思的真题:
It seems that some young scientists ____.
{A} have a keen interest in prediction
{B} often speculate on the future
{C} think highly of creative thinking
{D} stick to \"scientific method\"
本题考的直接依据是文中的这样一句话:In talking to some scientists, particularly
younger ones, you might gather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find the \"scientific method\" a
substitute for imaginative though。在这里笔者并不想讨论答案的原委,因为选项A、B和C
是三个并列项,一对皆对、一错皆错,所以答案是D。笔者想要说的却是尽管如此简单的题
可还是有大量考生在考试中答错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scientific method是照抄的原
文,似乎太简单而直接,但却没有看到这依然是一种最接近原文的近义替换,所以他们不仅
没有想到如此,而且抛开了“直接依据是答案的唯一最终标准”的总则,最终饮恨不已。
表面肤浅而内涵深刻的例子还有一点,比如刚刚在上面举的这个例子{D}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s surface,看起来似乎太简单了一点,可她恰恰就是你的追求。所以
在技巧的应用过程中要细心体察“近义替换”和“照抄原文”的区别,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
进。

6、“送分主题”——主题性问题中必然有一个“范围太宽”的选项和两个“范围太窄”
的选项
正如我们在“中道”——把握技巧的关键中已经看到了的,在轻易排除两个选项之后往
往会在含义相近的一对选项中选择,紧扣中心思想不偏不倚的才是答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主题性问题就是送分的题目。
我们来看看1991的一道真题: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
{A} the functions of carbon dioxide and water
{B} the role of water in a growing plant
{C} the process of simple sugar formation
{D} the synthesis of water with carbon dioxide
这是一个典型的主题判断题,选项A范围太宽,选项C和D只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
和主题相比显得太具体,所以答案在B。
我们再来看看1994年的一道真题:
What is this passage mainly about?
{A} Approaches to the commercial use of computers.
{B} Conveniences brought about by computers in business.
{C} Significance of automation in commercial enterprises.
{D} Advantages of credit cards in business.
这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题目,不同的只是选项设置的稍微复杂一些。选项A只是短文所
论述的一个方面,过于片面化。选项C的重点是automation显然范围大于文章的重点
computers,范围太宽,而选项D显然范围过小,只是credit cards,所以可以迅速断定答案
是B。

7、顺序出题:“后发”、“先发”不会是答案
我们来看看1995年的一道真题:
When the author says \"a new way of being\" (Line 4,Para 3) he is referring to ____.
{A} a new approach to experiencing the world
{B} a new way of taking risks
{C} a new method of perceiving ourselves
{D} a new system of adaptation to change
比较而言,选项B包含在选项A之中,选项C没有依据,选项D在所考语句之后相隔
太远的地方出现,从文法上来说和所考点无关,即“后发”不会是答案。
同样的道理,如果选项中有的和所考语句相隔太前的话,这样的选项一般不会是答案,
比方说所考语句在第三自然段,而选项A的出处在第一自然段,那么选项A一般不会是解。
因为这体现了出题者“顺序出题”的思路,通常而言,考研阅读理解题问的设置,尤其
是细节题绝对是按照短文顺序出题的,而绝不会是第一题考最后一段,第二题又跳回来考第
一段。这也是“先发”、“后发”不是答案的实践基础。
不过既使如此,技巧也有相对性和例外性,如2001年的一道真题:
The direct reason for specialization is ____.
{A} the development in communication
{B} the growth of professionalisation
{C} the expans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 the splitting up of academic societies
本题答案C对应的并不是最后几个自然段,其直接依据是短文的第一段:Specialization
can be seen as a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an increasing accumul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这显然和“后发”非答案有矛盾,不过它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不无道理。
所以在应试中要仔细考虑、思量,务必不要放走任何一个。

8、“窘境”——当选项模拟两可的时候如何把握最优
这是所有考生都遇到过的情况,所有的选项都看起来似乎是对的,如何确定答案呢?这
时就要极其小心的根据“直接依据”进行“比较”,体察选项之间的细微区别,这样才能立于
不败之地。
我们来看看1997年的一道真题: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Luce is a spokesman of Time Warner.
{B} Gerald Levin is liable to compromise.
{C} Time Warner is united as one in the face of the debate.
{D} Steve Ross is no longer alive.
因为这道题考的是第二、第三两个大自然段的细节题,所以在紧张的考场上很难迅速找
到每一个选项的直接依据,四个选项看起来都正确但似乎又都有问题,这个时候的比较是非
常重要的,仔细看来,选项A、B和短文中的直接依据恰好相反,选项C中的united as one
在短文中没有根据支持,现在只剩下了选项D,初看起来D在四个选项中是最象“坏旦”的,
但此时比较的结果是必须给予它直接的依据,结果在文中找到这样一句话:At the core of this
debate is chairman Gerald Levin, 56, who took over for the late Steve Ross in 1992。用即读即
译阅读短文时对于late的理解可以是“过去的、上一任的、已故的”意思,在无法给予选项
A、B、C以充分的依据的情况下,比较而言D更有道理。应当是最优答案。果然如此。

④、应当了解的辅助判断技巧
9、难度系数——最难的往往是答案
这本身就是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和其他任何英语考试的不同点,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难度
是深层次的、内涵性的,它既不同于四六级的直接,而不同于托福只是考察大量单词的掌握
情况,所以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关窍或者说陷阱特别多,这就是难的体现。
难度的体现在于难于理解、难于推导、难于比较、难以在文章中找到直接依据……出题
者的思路是首先确定一个正确答案,当然这种答案绝不是你一眼就能看出的,然后围绕这个
最难的答案设置其他三个选择项,所以说,当你觉得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不妨用这个小技巧判
断一下。
不过即便判断是正确的,它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判断方式。为什么说只是一种辅助判
断呢?因为所有的辅助判断的目的在于当你无法迅速找到答案、或者找到了答案但心存疑虑
的时候,能够给你以证明,除此之外单独使用这些技巧是毫无意义的。

10、太具体的、绝对性的、太极端的选项一般不是答案,抽象的、概括性的、中庸的可
能是答案
这也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判断技巧,因为出乎意外的例子也有不少。上面这个技巧符合难
度原则,太具体、太极端、太绝对的选项一眼就可以看出,如果她就是答案,岂不是太简单
了一点?所以出题者往往喜好那些抽象一点的、概括一些的、中庸一些的选项。
不过太抽象、太概括、太中庸的也未必是答案,尤其是主题性的题问。一旦太概括,超
出了本文的范围,就是“范围太泛”,泛则滥矣。

11、语义消极的一般不是答案,语义积极的选项机率更大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象某些大师高手所说的那样要注重对考生的教育,所以选项一般是积
极的,因为所选的文章内容一般都是中性和积极的。不过这的确可以在一些考研真题中得到
验证。
在这里我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在短文的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气的变化,尤其是当作者
话风一改,由赞扬变成批判、由消极变成积极的时候,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出题者的考点。
不过语义消极的也未必一定就是干扰项,比如说1993年的一道真题:
The word \"plagiarize\" (Line 9, Para. 5) most probably means \"____\".
{A} steal and use
{B} give reward to
{C} make public
{D} take and change
从四个选项来看,选项B和C偏重于褒义,选项D是中性的选项,选项A显然是贬义,
所以许多考生选择的结果是C或D,但这道题的答案恰恰是语义消极的选项A。所以说,任
何技巧都有相对性,尤其是辅助判断选项。

12、正确答案一般隐藏于反义、近义、相似的两个选项之中,除非两项都是干扰项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设置一个干扰项对于出题者来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设置的原则往往是设置一个和答案相似、相反、近义的选项,所以正确的答案往往隐藏于这
些项目之中。
除非两项都是干扰项,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因为出题者要设置一对干扰项也不是一件
轻松的工作,这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才能设置一对有相当难度和品味的干扰项。对于同义项
的判断是极其简单的,因为两个干扰项同义,当然不是完全意思一样,只是裙带关系。如果
选项A对那么选项B也一定对,所以选项A和B一定都错。
明了这个小技巧的目的在于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尤其是速度。

⑤、辩证及综合应用技巧
前面已经说了许多关于技巧如何应用的话,现在笔者来重新总结一下:在任何时候考生
都要记住一个自明的原则,那就是技巧应应时、应地、应人而根据实际情况来使用,如果把
技巧当作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技巧作为一把双刃剑可能伤害的就是你自身。
另一个原则就是任何技巧都是为了“直接依据是真理的最终判断标准”这个总则服务的,
绝对不能本末倒至。
最后,技巧的辩证应用还在于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多种技巧进行多方判断,尤其
是心有疑虑的时候。
我们还是以上述的1995年的一道真题为例来进行说明:
When the author says \"a new way of being\" (Line 4,Para 3) he is referring to ____.
{A} a new approach to experiencing the world
{B} a new way of taking risks
{C} a new method of perceiving ourselves
{D} a new system of adaptation to change
技巧应用:
选项A和选项B是相似项,从范围来看,B包含在A之中;
选项A和选项B相比A更加抽象、更加概括,B偏重于具体经历;
选项C在短文中没有直接依据,似是而非;
选项D的依据相距太远,“后发”不是答案。
综合判断:选项A是答案。

我们再来看看1994年的一道真题:
The author implies that by the year 2000, ____.
{A} there will be a drastic rise in the five-year survival rate of skin-cancer patients
{B} 90 percent of the skin-cancer patients today will still be living
{C} the survival statistics will be fairly even among patients with various cancers
{D} there won\'t be a drastic increase of survival rate of all cancer patients
技巧应用:
看清题问,题问问的是author implies,千万要完全忘记“真我”的干扰;
选项A和选项B都是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表面化,没有难度,如果选项A是答案那么没
有理由选项B不是答案,所以选项A、B一般不是答案;这里不要匆忙下结论,必须看完所
有选项再做出判断;
选项C隐藏着一个选项陷阱fairly even,这个小小的东西使得C在文中没有依据的支撑,
一定不是答案;
选项D体现了这个段落的整个中心思想,而且有直接依据的支撑,所以是答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本题考的是复杂长句的理解,所以在即读即译的时候要仔细看清复杂
长句的意思,这样可以迅速做出判断。

最后,我们来看看1999年的一道真题:
We learn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____.
{A} pushing information on the Web is essential to Internet commerce
{B} interactivity, hospitality and security are important to online customers
{C} leading companies began to take the online plunge decades ago
{D} setting up shops in silicon is independent of the cost of computing power
技巧应用:
选项A体现了所考自然段的中心思想,似乎她应当是所求,但是题问中用了一个误导性
的词essential,所以至少选项A和实际情况有出入;
选项B表面上来看照抄了大量原文,怀疑不是答案;
选项C与直接依据不符合;
选项D在文中没有任何依据,虽然可以凭“自我”推断出来,但一定错;
回头再比较选项A和B,选项A虽然体现了段中心,但毕竟总则是“直接依据是唯一最终
标准”,所以本题的答案是B。

五、完美的答题流程——使阅读满分握在你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制定出一个相对完美的答题流程:
①、先看懂所有题问和选项的含义,划出关键词;
②、“即读即译”看短文,搜索关键词的同时注意转折、强烈语气词以及对复杂长句、超
纲词的理解,没完全看懂的地方一定要作出记号(真我);
③、做题,对应短文中的关键词处查找;如果有拿不准的选项,一定要在短文处和题问
处前后对照,并且每一个选项一定要在文中找到证明其对错的直接依据。万万不能凭自己的
主观臆断而不在文中查找直接依据(忘我),尤其是当你左右为难的时候千万不能草率的认定
某项一定错,要前后多斟酌;
④、当选项或短文中不懂的生词难以理解、或选项难以用直接依据区分其细微差别的时
候,这时可以运用实用技巧以及辅助技巧进行综合判断,以从另一个角度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
①、必须养成一遍看懂全文的习惯,但应试时的“即读即译”以泛译为主,以理解为目
的,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②、通常来说,细节对应于短文中具体的话语,概括题对应于中心句或全文的语气基调
(体现为强烈语气词),即便要推论也只能从短文中的具体语句展开,而不能从“常识”展开;
③、不要陷入纯技巧的误区,只有在看懂全文的基础上技巧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毕竟
本书的目的是保证满分,而不是用技巧进行赌博,既使是赌博也没有谁能够输得起的。所以
说即便是那些实用性更强的技巧也是为“直接依据”服务的,绝不能颠倒主次。技巧只是提
升速度和增加准确率,但技巧本身不是速度,更不是准确率。

不过,为了让阅读理解的满分牢牢握在自己手里,除了一个完美的答题流程之外,你还
需要注意以下的细节:
①、信心:要时刻相信自己绝对不是平庸的人,自己绝对应该是属于超越平凡人的那一
类人。而且当你仔细研究了历年阅读理解的真题之后,你本身也一会具有那种觉得洞悉一切
真谛的信心;
②、心态:欲速则不达,尤其在枯燥而相对漫长的复习过程中。所以这时候的心态非常
重要,你必需要有自己的相对固定的学习方法,不能因为别人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复习
计划,除非经过全面的考证觉得应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自己的复习进度;
③、毅力: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和惰性,人都有一个驱乐避苦的本性,在神与动物的漫长
的直线两头,你克制自己的欲望越多,你就会上升向着神的方向(在这里,神的方向至少也
是成功的方向)前进的更多,而你放纵自己的越多的时候,也是你越堕落的时候;
④、实力:实力是一个相对的东西,而且只有在你具备了信心、心态、毅力之后你的实
力才会稳步上升,而实力和技巧是决定是否能够拿到阅读满分的坚实基础;
⑤、临场状态:只有考虑到每一点微小的细节,准备到十分的充分,这样才能调整到自
己的状态接近到一个巅峰的状态,这时你想的绝对不会是英语及格的问题,而是击败所有对
手,取得绝顶成绩的问题。

以上说了这么多,也许有的考生会觉得有些高不可攀,其实本书所述的都是经过实践证
明的大实话,因为考研是人生的一个伟大转折,只有各方面考虑周全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上最好的院校。考研英语阅读理解也一样,只有也只要完全做到了上述的几个基本条件,那
么满分就一定会牢牢握在你的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7 05:26 , Processed in 0.09458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