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室到天堂 刘丽君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发展与教育专业 地下室 2012年5月14日来的北京,住在学院申请的教二地下室,一个大寝室隔出三个小寝室,挤着11个人,专硕读研的、将要读研的、考研的、准备留学的、工作的,像一个大杂院。后来,据说北师大的地下室里出了很多名师大家。 地下室的天堂 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是,11个人,每个人都很努力,大多数人6点起床,我下铺的室友5分钟洗漱完,然后大家学习的学习、工作的工作、考研的考研。最让我惊讶的是两点,第一是很多人11点回寝室睡觉,还有更晚的;第二是工作的室友一回来就跑楼上自习室看书去了。北师的人,真的都很努力。 天堂:北师 “清北人师,京城四校”。开学典礼上,刚从脑院当家的升为校长的董奇校长就自豪而有力地说:“这会是让你们一生自豪的学校!”革命传统,刘和珍君、五四运动......名师大家,鲁迅、启功......杰出校长,袁贵仁、 钟秉林......更别提各院系各专业的大牛们了。 天堂:脑院 脑院有两块牌子,脑与科学认知研究院和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以在北师,院里软硬件条件也自然是数一数二,在各方面来说都是“国家队”。大师,就是你当初学心理学的时候在书的封面上看的、听老师说的那些人的名字一下子都出现在你眼前,国内国外。 也得说说脑院的课外生活,也挺丰富多彩,学院会给我们租羽毛球场子,每年一次春游、一次秋游,运动会,大脑节,党支部组织的活动,班级还可以自己组织活动,学院大多数都会报销哦。等等等等吧。 天堂的“地下室” 享受着最好的条件的国家队,自然也担负着国家队的责任。来之前就有听学长说:“一条漆黑的走廊,两边是小门,从小门进去是实验室和研究生工作室,每人对着一台电脑,从早到晚,没日没夜。”我当时确实有被吓到,但还是决定挑战和尝试。结果来了。来了发现,在英东楼确实有一条不太亮的走廊,两边都是房间,要是夹在中间的走廊宽敞明亮才怪呢,但是不黑,因为有灯啊,明亮的,不是恐怖片里那种摄人魂魄的昏黄;但是小红楼不是,那么宽敞明亮着呢。两边是小门,从小门进去是实验室和研究生工作室,每人对着一台电脑,但这是因为学院条件好,所以才有一人一个机位,很多学院羡慕着咱呢!(瞎得瑟O(∩_∩)O嘘~~~)“从早到晚”,这个描述,怎么说呢,早来的也有,7点半、8点都有来的,不多,大多数8点半到9点之间来,因为确实“到晚”——11点12点都可能有人在,很多人都有点夜猫子。脑所的生活,与其用“辛苦”来说,不如用“充实”来形容。 据说毕业没有那么容易,要满足四点要求之一: 1、以第一作者(或导师或实验室同学为第一作者、硕士生为第二作者)在国际检索(SCI或SSCI)刊物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至少一篇文章(含已接受),且署名第一单位为“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2、以第三作者(或导师或实验室同学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检索SCI一区期刊上发表至少一篇文章(含已接受),且署名第一单位为“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3、以第一作者(或导师或实验室同学为第一作者、硕士生为第二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或CSCD)发表至少一篇文章(含已接受),且署名第一单位为“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4、以第一完成人(或导师或实验室同学为第一完成人、硕士生为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者软件著作登记权,且署名第一单位为“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毕业就更难了,但是据说只要努力,人人都能成功,又据说呆在实验室做正事的时间与研究成果呈正相关。 总之,在这里,青春不会荒废。 天使 脑院现在招生的面特别广,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化学、生物、自动化,各种专业出身的人都有。只要你有能力、有兴趣,在这就有机会。 去往天堂的路 据我所知基本有三条:第一、5月下旬、6月上旬开始招生,7月中下旬开学的暑期学校;第二、9、10月份的保研;第三、考研。 最后 借用一句歌词,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我们变成天使。不说别的,就说连我这么愚笨的人在脑所3个月都可以发生一点点质变,我们的学弟学妹们肯定更会在一次次组会、一个个项目、一篇篇文献、一场场报告中成就不悔的三年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