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大新闻传播学试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hou_terry 发表于 06-9-9 18:1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大2005年新闻传播学试题(一)

考试科目新闻与传播理论  
编号 337
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均无效

新闻理论部分(共75分)

一、 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试分析受众接受新闻的意愿及其对新闻特性的影响。
2. 简要概述密尔顿、杰斐逊与密尔三人的出版自由思想。
二、 论述题(三题共55分)
1. 在典型报道中如何协调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需结合实例)。(15分)
2. 结合社会实践阐明大众传媒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作用。(20分)
3.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20分)

2004年1月7日,广州《足球报》在其当天出版报纸的显著位置上,刊登了《“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的文章(署名广哲),该篇报道中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已经将中国足球列为“不良资产”,因而明确指示国有企业应将其完全剥离。
1月9日傍晚,中国足协发表声明,对1月7日《足球》报发表“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一文报道做出正式表态,中国足协认为,广州《足球报》的这篇报道“严重失实”给中国足球和国资委都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为此,中国足协决定:一、要求广州《足球报》要澄清此事,并公开赔礼道歉,以消除其恶劣影响。二、从即日起,中国足协取消广州《足球报》对中国足协主办、承办的所有赛事和活动的采访资格,并将保留进一步追究《足球报》对此事应承担相关责任的权利。三、中国足协希望其他媒体、记者在足球采访报道中,要本着中国足球、对社会负责任的精神,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报道,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

1月10日上午,足协针对《足球》报的“封杀”令已经体现在国足训练场上,国足副领队吕枫亲自下场将《足球》报的摄影记者请出训练场。

1月10晚,《足球》报总编辑谢奕昨晚就中国足协处罚作出声明,强调《足球》报有关报道不存在“失实”,中国足协也没有权力断定本报的报道“失实”。并认为他们的报道探讨“中国足球善意,负责的出发点,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中国的宪法赋予我们权利和自由讨论这个问题。谢奕在声明中还指出中国足协对《足球》报的这个处罚违宪违法,限制了新闻自由,他们有权利不接受足球报的采访,但没有权利剥夺限制任何记者采访的权利,如果中国足协不收回该处理决定,《足球》报将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向人民法院起诉中国足协,捍卫报社的正当权利。
传播理论部分(共75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
2. 分析梅罗维茨理论与麦克鲁汉、戈夫曼理论观点煌关系。
3. 为什么说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二、论述题(二题共45分)

       说明: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晰,书写规范,每题论述字数为700字左右
1. 分析西方传播学研究中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20分)
2. 论分层效果论及其产生的理论背景。(25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楼主| zhou_terry 发表于 06-9-9 18:14:55 | 只看该作者
浙大2005年新闻传播学试题(二)
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新闻实务研究
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均无效。

一、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什么是跟踪摄影?试以“老师与学生”为题材,做一个跟踪摄影方案。
2.   结合新闻采访实践,对“涉浅溪者得鱼虾,入深水者获蛟龙”一句作出解读。
3.   某天,一架民航客机在浙江境内坠毁。请分别以当地一家都市类报纸记者,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和《南方周末》记者的不同视角,说出各自报道的不同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4.   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媒介的公信力问题。

二、 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   隐性采访利弊谈。
2.   试述读图时代新闻图片传播特征。
3.   试论我国“完全国有,有限商业动作”的媒介体制的特点及其与完全商业化运
行体制的差别,并结合你对我国媒介实践的了解阐述当前这种体制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实务题(共50分)
1.  为报道配评(15分)
写作要求:配合以下新闻报道材料,写一篇短评,要求标题自拟,论点突出,结构合理,字数400字左右。

为种龙井茶砍倒景区成林树
“九溪十八涧”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新华社杭州3月11日电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咚咚叮叮泉,高高下下树。”清末学者俞樾所描绘的这一景致,是距杭州西湖公十里之遥的“九溪十八涧”景区。然而,这幅以山,树为依托的幽静画面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当地农民为了在这里种植身份不菲的“龙井茶”,竟不断砍伐景区内的林木以拓展茶园。
“九溪十八涧”内的康王坞,是一条夹倚在马鞍山和大湾山之间的山坳。2004年2月末,记者来到这里时,看到一小块一小块零星茶园散落在山坡之上。
在景区附近居住了40多年的八旬老人吴大中告诉记者,过去这儿根本没有茶园,种茶是近十来年才出现的。那些不到半米高的茶树就是茶农近两年砍倒树木后种下的。吴大中说,两年前,他和九溪派出所的魏维友偶尔来到康王坞时,正遇上两名当地农民和一名外地雇工在砍伐一棵碗口大的桂花树,当场被魏维友阻止。
然而,景区内的砍伐行为并没有停止。记者看到,几块茶园略显干燥的新土上是扦插不久的茶苗,而在茶园周围则是成堆砍枝,崎岖的山路旁留下了不少樟树,杉树,松树和冬青树的树桩。在一块不足1亩的茶园周围,有11棵大树被剥皮,3棵大树被砍倒,一些树上还留着新鲜的刀痕。
魏维友告诉记者,茶树生长需要充足的日照,为了能让茶树长得好,产茶多,茶农便砍去周围的大树,或将大树剥皮让其自行死亡。
这些被剥皮和砍倒的树最大的直径有40厘米,最小的也有10多厘米。吴大中老人抚摸着一棵濒死的大树说:“这儿的树长这么大不容易,没有几十年,哪儿能长这么粗!”
记者看到,许多茶园旁的树木都被砍去了枝杈和树叶,只留下高高的树冠。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干,照在刚刚长出嫩芽的茶树上。
西湖龙井素有“黄金芽”, “无双品”之称,它的盛名使它成为人们大力追捧的对象。杭州茶叶市场的茶商得意地说,虽然现在还没到新茶上市,但许多心急的客人已经来催,往年常常是茶还在锅里炒,客人就等在一边了。
由于产量有限,产于杭州山区内的龙井便成了“稀缺商品”,近年来价格逐年攀升。早春龙井每500克一般能卖到1500元上下,如果把清明前的第一道龙井拿到杭州城里拍卖,还能卖到5000元到上万元的高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遭到砍伐的这片林区,正是盛产西湖龙井的“宝地”。根据2001年7月实施的《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九溪十八涧景区内的康王坞位于西湖龙井茶基地的一级保护区内,从地图上看,遭砍伐的林区正位于一级保护区的中心。
当地农民对这块林地的种植条件赞不绝口:这里土质好,阳光足,雨露多,种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一位村民顺口冒出一句:这个地方没多少人来,查的人少,誰也管不到。
正是受西湖龙井不菲身价的吸引,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湖风景区内就出现了农民毁林种植“龙井茶”的现象。根据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的统计,近十年来共有百余亩林地遭到蚕食。

2.  撰写一篇时评(35分)
请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新闻时评。要求:1)新闻由头新鲜,材料真
实可靠,论点突出,结构合理,表述明确;2)字数600字左右,标题自拟。
A: 当下国内高校教育与管理制度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B: 中国与全球反恐。


浙江大学2005年真题——传播实务研究

考试科目______传播实务研究________编号____423______
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均无效。
广播电视部分(共50分)

一、 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广播电视与报纸的传播符号,传播样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   简述广播电视传播制度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二、 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以你熟悉的雅典奥运会比赛项目(其他体育赛事亦可)电视直播为例,论述电视新闻
传播过程中主观干预有无合理性?为什么?
2.   保持广播电视节目的高品质和提升其商业价值之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举例论述)?

广告学部分(共50分)

一、 简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   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是创造“一个声音”吗?
2.   罗斯。瑞夫斯讲:“USP是表述的哲学,品牌形象是感受的哲学”,谈谈你的看法。

二、  论述题(共26分)
(要求:具有专业眼光,逻辑清晰,表述得当。约600字左右。)

《定位》作者提及:“美国广告中怪事不断,明显地变得越来越不赏心悦目,但却越来越有效了。”在中国似乎也有验证,比如脑白金。试结合有关理论加以论述。


媒介管理部分(共5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电视节目编排中时段选择的要领有哪些?
2.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原则?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论全球媒介由盛而衰的病征及其医治
2.  通过下面的案例,你认为张艺谋运用了什么样的媒介营销理论才创造了一个天方夜谭般的营销神话?这一运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
《英雄》:一个天方夜谭般的营销神话
由张艺谋担纲导演的影片《英雄》被誉为中国武侠第一巨制,30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全明星阵容的全力打造,一时间各大娱乐媒体为之动容,创下惊人的营销业绩。《英雄》上映仅仅两个月,国内票房即达到2. 4亿人民币;北美等地发行费2000万美元;日本800万美元;国内贴片广告2000万人民币,音像制品版权费1780万人民币。张艺谋再一次为中国电影创造了一个近乎天方夜谭般的营销神话。

90分钟的《英雄》将中国历史中的哲学,典故,文化,音乐无一遗漏尽收囊中。秦一统天下是中国历史文明中的经典,翻阅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思想论著,确有《说剑》,《天下》篇,与《英雄》的思想内容,叙事脉络颇为神似。文中的“十步杀一人”演绎为《英雄》中的“十步一杀”剑法,影片借庄子的《天下》成就了《英雄》的天下,在分与合的境界中再次讨好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哲学。纯色,大红,大绿和那透彻的黄迎合了炎黄子孙的民俗情节,整个片子在意境中起承转合与中国文学“化实就虚”的意境不谋而合;比剑于意念中,叙事于意念中,片子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动静互称中再次彰显了中国经典文化的古韵。中国独特的地理景观也成为影片的卖点,敦煌的当今山,内蒙古胡杨林,四川九寨沟,浙江横店都留下了《英雄》的足迹。

《英雄》当之无愧是国内电影界的群英会。从制作班底到演员阵容,每一位都是娱乐记者全力追捧的重量级人物,康城影帝梁朝伟,柏林影后张曼玉,国际动作巨星李连杰,以及甄子丹,张子怡,陈道明会聚《英雄》,使90分钟的影片成了众星脸谱的大荟萃。同时,张艺谋还广募贤才,奥斯卡最佳配乐大师谭盾,奥斯卡最佳服装奖得主和田惠美,勇夺康城影展技术奖的杜可风,以及香港首屈一指的动作导演程小东,这些娱乐新闻中吸引眼球的人物加盟《英雄》,为票房的高走高开埋下了伏笔。

《英雄》的亮相,可以说是国产影视剧营销,宣传手段的集大成者。影片开拍之初规定“禁止向外透露拍摄情况,不接受任何采访”以及随后与剧组人员签订合同,不允许向媒体“泄密”,这是好莱坞的欲擒故纵,吊人胃口的营销宣传手段在中国的成功运用。《英雄》在深圳提前试映,50元的影票每人限量(两张)购买,每日限两场,每场限50张售票。《英雄》拷贝分人掌管,一经放映完毕,立即拿走拷贝。观众井场程序比通过飞机安检严格,场面非常唬人。公映期间,文化部和全国扫黄办还成立了打击《英雄》盗版专向领导小组。把首映式搬进了人民大会堂,由北京体育大学选出的200名男大学生装扮成秦军以壮声威,还租用两架包机上海,广州漫天飞,这种“新闻制造”手段的确高人一筹,很吸引媒体注意。大众在惊叹“张艺谋防盗版,邪呼”的同时,争先恐后地涌入影院尽情欣赏《英雄》的“视听盛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板凳
 楼主| zhou_terry 发表于 06-9-9 18:15:42 | 只看该作者
浙大2003年新闻传播考研试题

浙大2003新闻业务试题及参考答案

(注:本试题及参考答案只提供有关2004年浙大新闻专业(新闻业务课)最新指定教材《消息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编》《新闻摄影学》《大众传媒经济学》学科的内容,有关《新闻编辑学》《通讯写作学》《新闻评论学》等内容由于与2005年研究生考试无关,为减轻同学们的复习负担而从简删除,望谅解)

考试科目:新闻实务研究      编号:426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 “尼霍林”分割:(略)
2 岗宁公式:它的标准是:〈1〉句子的形式:即单句和复句等等,句子越单纯,可读性越高。
〈2〉迷雾指数:词汇的抽象与难涩程度,迷雾指数愈高,可读性愈低。
〈3〉人情味成分:人情味成分愈多,可读性愈高。
3 不干涉对象摄影:又称抓拍,是指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对正在发生的事件不加任何干预而进行选择记录的拍摄手段。
4 记者来信:(略)
5 决定性瞬间:又称“典型瞬间”“瞬间精华”,它指的是摄影记者立足于一定的拍摄点所拍摄的被摄事物发展变化中最能代表其本质特征的刹那间的情节形象。这个瞬间形象通常必须既有丰富内涵,又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6 虚拟型导语:在交代具体的新闻事实之前,先作某种设定,以“假如”“如果”开篇。这种“假如”与大多数读者都有某种关联,这种关联拉近了新闻事实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7 抽样分析法:(略)
8 闭合式提问:这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

二  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  简述编辑意识及其特点。(略)
2  你如何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在目前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1〉 传媒的重头版块均由通讯为主体构成。
〈2〉 媒介作为品牌拳头产品的也是通讯作品。
〈3〉由于新闻单位对通讯体裁的重视,在人员工作量考评中也把通讯作品的发表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4〉各家媒体均十分重视通讯特稿等通讯类作品的组稿和采集。
3  简述人物专访特点及写作要领。
特点:〔1〕特别强调新闻性和现实针对性。
〔2〕特别注重现场活动。
〔3〕特别突出专题性。
写作要领:
〔1〕要注意谈话纪实。
〔2〕要保留谈话的本来风格,体现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
〔3〕要再现现场场景
〔4〕要有目的地勾勒人物形象。
4  根据摄影纪实性与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有哪些内涵?
新闻摄影真实性,
首先,是建立在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基础上的。
其次,它又必须以摄影的纪实性为基础。
处理被摄事实(被摄对象),拍摄者(摄影记者),拍摄手段与报道传播之间的关系,是以摄影纪实为基础以遵循新闻的真实性为指导,使拍摄者合乎规律地用摄影技术技巧,将被摄事物客观公正准确记录下来,并合乎规律地传播于众。
内涵:
〈1〉被摄事物必须真实。
〈2〉新闻照片中的人必须是事实的当事人。
〈3〉新闻摄影拍摄的必须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4〉新闻照片形象必须真实。
〈5〉文字说明必须准确无误。
〈6〉杜绝 排斥摄影特技。
5  使用电子邮件采访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优点:打破地域 时间限制;快捷;多媒体交流;降低采访成本。
局限:缺乏互动性;非同期传播,有可能得到回复,有可能石沉大海;
采访问题是事先设计好的,记者问多少对方答多少,记者无法根据情况应变,提出新的问题。
6  简述新闻语言通俗化的几条途径。
〈1〉用字谴词造句,应雅俗共赏。
〈2〉处理好专业性 技术性强的语言“翻译”工作。
〈3〉尽量口语,但不能乱用方言土语。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试述你对新闻媒体编辑的“日常性策划工作”的理解。(略)
2  深度报道是一种新的新闻写作体裁吗?试述你对深度报道采写要求的理解和认识。
深度报道即西方的“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全面说明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探究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
写作要求:
〈1〉 以提供独到的思想,独特的见解,鞭辟入里的分析为先。
〈2〉 要尽可能向专家请教,先知后写。
〈3〉 要学会客观分析。
〈4〉 要区分客观解释与主观议论的界限(以事实为基础)。
〈5〉 解释要恰到好处,融会贯通。
〈6〉 要尽可能利用背景材料,学会“用昨天说明今天”的方法。
特征:
〔1〕突出“为何要素”,追根究源,摸清来龙去脉,深究新闻背后的新闻。
〔2〕把某一事件与一系列其他有关事实联系起来,从比较对照中揭示其本质,确认其特点和发展趋向。(注意纵横联系,把新闻事件放在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下来分析。
〔3〕 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3   从“希望工程”摄影看“关怀摄影”的基本特征。
4   结合实际论述交代消息来源的意义和作用。
必要性:
〈1〉写作优良传统的继承
〈2〉消息写作客观性的要求
〈3〉记者基本业务素质的体现
〈4〉消息写作科学性 规范性标志
意义:
〔1〕增加报道的可信性
〔2〕增强报道的权威性
〔3〕避免责任和麻烦
〔4〕对事实的提供者尊重更是制约
四  实务题(共50分,请注意:有3个小题)(略)

[ 本帖最后由 zhou_terry 于 2006-9-10 07:00 PM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地板
 楼主| zhou_terry 发表于 06-9-9 18:16:46 | 只看该作者
2003年浙江大学新闻传播理论试题

新闻理论:
一 名词解释(5小题,共20分)
1 报刊的4种理论
2 施拉姆的或然选择公率
3 初级新闻价值的评价
4 新闻自由的选择
5 戈拉必
二简答(共4小题,32分)
1 除了指定书目,你都看了哪些新闻理论的著作,或研究文章?
2 弥尔顿的《论自由出版》的主要观点
3 宣传的3要素在宣传过程中的作用
4 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的关系
三 论诉
1996年在北京发现了一批从美国运来的洋垃圾,研究表明对人和环境有害。我国媒体对此做了大量报道,该事件违反了国际公约《巴塞尔条约》,但美国却对此持沉默态度,请根据有关的新闻理论对此事件进行论诉!

传播理论(75分)
一名词解释(5小题,20分)
1 传播媒介
2 信息超载
3 传播规律
4 晕轮效应
5 舆论权威
二简答(5小题,共40分)
1 传播学的本土化
2 人在沉思默想时是不需要语言的吗?为什么?
3 有适合任何层次,任何目的的传播模式吗?
4 网络传播对守门人人有何影响?
5 谈谈你对“信息发达化,知识贫乏化的理解”
三 论述
谈谈报刊的告知功能减弱,解释功能增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楼主| zhou_terry 发表于 06-9-9 18:17:53 | 只看该作者
浙江大学1999-2002新闻传播试题
附参考答案

浙大2002传播理论试题
考试科目:传播理论   编号:355

一  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新闻自由:指公民传收新闻发表意见的自由,具体包括搜集传播收受新闻的自由,开办占有使用接触新闻媒介的自由,以及发表特别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发表意见与评论的自由。
2 传播效果: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被受众接受并活动实际的功利性满足,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
3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4 阳光模式:是指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所抽象出来的,通过信息交换中心(电信局网站)连接各大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创造分享互动的结构形式。
5 终极新闻价值评价:是指广大新闻接收者依据新闻价值对收取到的新闻进行的判断和评估,它往往以社会效果的形式反映出来。(受众评价)

二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新闻传播过程规律有哪些?
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传播活动可能形形色色,但是传播的基本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客观规律往往会有许多相同和共同之处,不受意识形态和人民的意志所左右,包括: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之间协同合作的规律双向传播的规律和信息共享的规律,以及信息接受中由浅入深的规律守规合境适时适量的规律认识协调的规律等等。
总之,凡是支配制约信息传播活动的现状与趋势的种种客观性要求。
2  传播学的分支研究会支解基础研究吗?为什么?
不会。传播学的基础研究和分支研究犹如心脏和血管,树干和树枝,它们相辅相成,互生互动,缺一不可。基础研究可以推动促进分支研究,而分支研究也可以丰富充实基础研究,基础传播学不会因向分支传播学输送养料而“支离破碎”,分支传播学也不会因向基础传播学回送营养而将其变得“不伦不类”。
3  为什么说适用于一切目的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传播模式是不存在的?
优秀的传播模式并不意味着就是完备的和永恒的传播模式。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人的认识的反映——传播模式,也不例外,也必然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要随着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完善甚至更换。
人的认识必然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成熟。因此,任何优秀的传播模式都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印记,标明认识的间隔,同时存在着某种残缺性暂时性模糊性和简单化等特点。因此,适用于一切目的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传播模式是不存在的。
4 舆论权威就是意见领袖吗?为什么?
舆论权威不同于意见领袖,它是指有名号的专业的负责的在大众媒介与受众之间施行舆论影响的意见发布者。
只要大众媒介注意充分发挥舆论权威左右舆论的积极作用,就可以抵消意见领袖的消极作用,提高大众传播的正面效果。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书写规范。每题论述的字数为700字左右。
1 正确看待媒介环境中的各种构成因素。
媒介威望 社会意识 团队精神 行为规范 求实精神。
通常,媒介环境五大因素的指标愈向正极发展,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愈好,而媒介人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就愈高,反之,就差就下降。
但是,要让这五大因素都以整齐划一的步伐向正极的顶点逼近,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也没有必要。
这是由于媒介的地位历史资源优势不同和媒介所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上述因素在大多数媒介环境中总是以非均衡状态呈现。
有的媒介趋向某一因素,有的媒介重视某一因素,也不忽视其他因素,结果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反,一些试图平均使用力量均衡各种因素比重的媒介,其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失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效益平平。
可见,设计和优化媒介环境,不要对多种环境因素均等用力,而应该根据媒介的特点和优势,抓特色因素,促普通因素,抓重点因素,促一般因素。
这样就可以使本媒介比较快的速度跻身于优秀的媒介行列。
2 论当下新闻媒介的娱乐化倾向。
娱乐信息有助于缓解压抑情绪,解除心理紧张 释放不满情绪。
媒介的娱乐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娱乐信息不仅在大众媒介的特定版面时间中占有的百分比越来越大,而且那些看上去是纯新闻纯广告纯理论的内容也越来越具有娱乐化和消遣性。可以这样说,在大众传播中,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和愉快功能,也正是由于娱乐功能的飞速膨胀,使得许多传播学者看到了传播的娱乐功能,而看不到文化功能和搞不清娱乐功能在文化功能中的位置,一味地追求受众,媚俗化的东西泛滥,罪恶暴力性爱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浙大2001年新闻学考研试题
新闻业务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  采访意志
2  消息头的三要素
3  选材六忌
4  编者按语
5  参照编排

二辨析题(每个5分,共20分)
请判断下面说法是否准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1  所谓记者的“体验性观察”,就是一面参与具体的工作,一面当记者。
2  新闻价值是衡量事实是否可以报道的唯一标准。
3  白描手法只适用在消息写作中使用,而不适合用于通讯写作。
4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来说,它更重要,处于第一位,高于报道。

三简答题(每个5分,共10分)
1  简述如何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个性特征。
2  简述编辑符号的性质与特征。

四论述题(每个10分,共30分)
1  试论当前人物通讯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  结合实际分析当前电视新闻中大量使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3  以“焦点访谈”为例,谈谈你对当前国内广播电视评论类节目个性特征的理解。

五 实务题(共20分)
根据下列材料,改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消息,要求主题集中,角度得当,语言流畅,并设计一个精彩的导语。(8分)
为消息精心制作标题(4分)
为消息配一篇250字左右的短评。(8分)

用“一日千里”来比喻“九五” 期间中国通信业的发展毫不为过。今天,通信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已远远超出了五年前人们的预期——
原计划:发展电话用户7870万户,达到1  23亿户,其中发展移动电话用户1440万户,达到1800万户。城市具备满足每户居民1部电话的能力。农村实现行政村同电话,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0%。到2000年5月底,全国本地电话用户已经达到1  2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605  8万户;因特网用户超过1000万户。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网的规模双双位居世界第二。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3%。
“九五”期间,电信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增长速度在中外通信史上都是少见的。
让老百姓感觉变化最大的还是移动电话的发展。
“八五”末期,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才363万户。“九五”开始,中国移动通信加速发展,令世界为之震惊;1997年末用户达到1000万户,1999年增长到3000万。仅仅半年之后,到2000年6月,移动通信用户突破6000万。
“九五”期间,为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产业部决定续建京九广北沿江兰西拉等25条长达3  4万公里的光缆干线。1998年12月30日,提前两年建成了覆盖神州大地的“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它为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大容量高质量的通信网络基础,并为今后积累了巨大的网络资源,进而使我国干线传输网的技术层次规模容量跃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到目前为止,我国光缆总长已突破100万公里,长途光缆筑就了宽敞的信息国道。
因特网被看作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技术成就。它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生产生活。在今日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并迅速走入平民百姓家。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30日,我国已有上网人数1690万,数字数据网通达全国90%以上的县市,公用计算机互联网覆盖所有地市和部分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全国互联网已有1万多个站点,传统媒体上网达800余家,网上信息源及应用数据库达到4400多个,各类新业务得到了广泛应用。消费类电子商务网站超过1000家。据预测,200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100亿元。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网络化生存已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信息产业部新闻发言人程光辉介绍说,国家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金融财税海关证券贸易科教等部门和单位利用公用电信网组成各种计算机信息网络和实时交易网络。国际最新的电信新业务在我国都已基本开办。直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3.66万条的国际电路,将中国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中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入世界大潮中……

浙大1999新闻理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考试科目:新闻学理论  报考专业:新闻学  试卷代码:159

一  名词解释:
1  新闻事业:产生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西方),报纸广播电视合称新闻事业,又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由职业传播者(组织)来从事新闻的收集与传递的专门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2  美国大众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他一生致力于扩大传播学在美国和世界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影响,普及传播知识,推广传播科学,他在传播学研究中提出很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作出贡献。
3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关于世界新闻与传播新秩序之争,由不结盟运动发起,在联合国教科文委员会展开,要求全面,均衡地对发展中国家的报道,非集中在危机和冲突上。
4  传播无要素:拉斯韦尔提出,“谁?说些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何效果?”
5 《莱茵报》:涉及问题,关于工人报纸和经典作家的新闻活动
6  马克思所说的“第三个因素”是指:视角,在政府(统治者)和工人之外,从报道角度看。
7 新闻事业的现实性:是指新闻事业的活动总是与现实生活同步的。
8 “大众化报纸”: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商品化的正式开端,预示着报纸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的开始,主要特征是商业气息十分浓厚。
9  “把关人”:“守门人”,美国学者卢因(勒温)提出,是指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传播,传播多少,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10世界人权宣言的新闻自由“四标准”:自由采访,传播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

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什么是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大众传播: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过程。
2  报刊的宣传特点是什么?
A  容量大,记录性好
B  选择性强
C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D  具有文献价值
E  但与广播电视比新闻时效性差,受受众阅读水平限制,文字不如声音图象有感染力。
3  怎样理解无产阶级报刊的党性?
A  坚持马克思主义
B  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C  坚持党的领导
D  坚持为人民服务
4  怎样理解报刊的指导性和服务性?
新闻指导性: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目标上去。服务性就是指新闻媒介利用自己的特殊活动方式来满足接收者的各方面需要。
指导性和服务性是互相统一的关系。1新闻传播活动本身就是“已知”和“未知” “先知”和“后知” 指导和服务相统一的实践过程。2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事业,“为人民服务”是新闻工作宗旨,所以我们的指导也就是服务。3指导必须建立在服务的基础上,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带来的必然要求。同时,只有在我国新闻事业当中,两者才统一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指导就是服务,它是服务一种主要手段,服务则是指导出发点和归宿。
5  怎样评价“魔弹论”?
1“魔弹论”出现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它认为,大众传播有强大的影响力,受众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大众传播可以对受众进行有效地影响和改变。
2这种理论产生的原因:〔1〕当时正是传播发展最迅速的时代,大众对传播产生了崇拜感。〔2〕传播被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充分利用,的确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3〕当时的受众被看作分散孤立的大众。〔4〕受当时刺激反应心理学的影响。
3这种理论的产生并没有科学的根据,它过分夸大了传播效果,将其单纯化,忽略了影响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因素。另外,它完全否定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能动性,片面地认为受众是消极的被动的,可以被传播任意影响和改变的。
所以说,这种理论只是特定社会阶段的产物,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三  论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 简述新闻事业的职能
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实施舆论监督
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2  试评西方“思想的自由市场”和“自行修正过程”概念
资产阶级思想家以英国17世纪伟大的政治家约翰\"弥尔顿“出版自由”观点为出发点,形成了“思想的自由市场”和“自行修正过程”两种观点。
思想的自由市场是指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这些意见是对是错,均不受外来干涉和控制;自我修正过程则是通过意见的公开表达和交换,正确的观点会在争论中不断丰富,不断修正并最终战胜虚伪和错误保存下来。
3 论述21世纪我国大众传媒事业面临的新挑战(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whcl13ss 发表于 07-1-6 20:26:46 | 只看该作者

那位大哥哥大姐姐帮帮小妹,这些题目实在是头疼

三、综合论述部分
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事业有哪些特点。
二、领会部分
1、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第一批近代国人报刊的特点。
2、时务文体如何形成,有何特点?
三、综合论述部分
1、试述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联系。
二、领会部分
1、简述清末民初我国通讯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情况。
三、综合论述部分
1、述评:《新青年》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新文化传播进程中的功绩。
二、领会部分
1、简述中国广播事业的出现。
2、大革命时期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三、综合论述部分
1、试述大革命时期中共报刊的发展及其办报思想
三、综合论述部分:
1、试述十年内战期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状况。
三、综合论述部分
1、试述抗战时期中共在解放区和国统区最主要代表性报纸的创办及其宣传斗争的改革。
一、识记部分
1、羊枣之死:
二、领会部分。
1、简述抗战后国民党如何重建其新闻事业网并不断强化新闻统治的?
三、综合论述部分
1、试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及对\"左\"倾宣传的纠正。
一、识记部分。
2、中央电视台: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4、中国新闻社:
5、邓拓
6\"四级办电视\"
二、领会部分
1、结合报纸、期刊或广播、电视等领域的情况,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众的媒体接触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第十一章 港澳台新闻事业
二、领会部分
1、报禁前后台湾新闻事业的不同特点
三、综合论述部分
1、台湾新闻事业一直存在着公营与民营势力的竞争,试析公营与民营两股势力在台湾报业的竞争。

二  外国传播史部分

第一章  古代传播一、识记部分1、手抄新闻2、《每曰纪闻》
二、领会部分1、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以通行的四阶段划分为准)
三综合论述部分1、为什么说在所有的传播媒介中,语言是最基础的?一、识记部分3、科兰特二、领会部分1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有哪些主要观点?三、综合论述部分3、古腾堡的发明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说它是传播史的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第四章 十八世纪一、识记部分    1、《人权宣言》第十一条
二、领会部分       2、美国独立战争年代的报刊有何特点
三、综合论述部分    1、试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派别及其代表性报刊第五章 十九世纪(上)一、识记部分    1、政党报刊    2、便士报    3、《泰晤士报》  二、领会部分    1、政党报刊的特征    2、商业报刊的特征      三、综合论述部分    1、什么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与现代新闻事业有何关系?第六章 十九世纪(中)一、识记部分    1、哈瓦斯社    2、路透及路透社    3、法新社    4、美联社    二、领会部分    1、通讯社的主要功能    三、综合论述部分    1、客观性法则及其内容、要求和形成的背景第七章 十九世纪(下)       一、识记部分    1、大众报刊    2、普利策    3、黄色新闻    4、赫斯特
二、领会部分    1、何谓大众报刊,其兴起的历史条件、主要特征与意义    2小型报的特征
三、综合论述部分    1、结合具体现象,谈谈何谓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是什么?第八章  20世纪(上)广播    一、识记部分    1、广播的先驱与\"广播之父\"    2、KDKA    3\"炉边谈话\"    二、领会部分    1、世界各国的广播事业体制主要有几种?    2、BBC的报道风格与特色    3、为什么说爱德华·默罗是美国广播记者的一代宗师?    三、综合论述部分    1、为什么说20世纪30-40年代是广播的黄金时代?第九章 20世纪(中)电视    一、识记部分    1、电视先驱    2、电视之父    3、媒体聚合       二、领会部分    1、英文\"主持人\"的从何而来?    2、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主要有哪些?    三、综合论述部分    1、结合史实,谈谈电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利弊第十章 20世纪(下)网络    一、识记部分    1、ARPNET或阿帕网    2、NSFNET或美国科学基金网    3、\"网络原生媒体\"    4、博客
二、领会部分    1、尼尔·波兹曼的媒介观    2、让-鲍德里亚的媒介观    3、三、综合论述部分  1、谈谈\"德吉拉报道\"对当代新闻传播的意义


麽 麽  18:15:24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入学考试,总体上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李彬《传播学引论》和周庆山《传播学教程》相关理论问题和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传播实践和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复习。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传播的定义、特点
2、识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领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5、分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2、识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特征
3、识记组织传播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七章 大众传播
1、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2、应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和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2、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分析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2、分析梅罗维茨媒介理论的意义
3、分析斯蒂芬森的游戏论的意义
4、理解新媒介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5、识记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6、分析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大众与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2、识记几种主要受众观的基本观点
3、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类型
2、识记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内涵
4、识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主要内容
5、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2、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3、识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识记\"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3、识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识记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及其重要贡献
2、识记批评学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识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识记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5、理解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
7#
桂桂 发表于 07-3-8 15:56:14 | 只看该作者

找版主

版主好,请指教一下吧,08年想考浙大的传播学,但是不知道从哪入手,帮忙指引一下吧,谢谢
8#
hujunfei 发表于 07-3-25 09:17: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

[s:4] [s:4]
9#
cysyq2008 发表于 07-7-19 22:49:27 | 只看该作者
louzhu 真好啊 感谢
10#
久儿 发表于 07-7-30 10:11: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哟!
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4 09:12 , Processed in 1.58060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