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道夫1 于 2011-11-8 17:43 编辑
小诗 是从国外输入的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短小的篇幅包容了广阔的空间,从外部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感觉、感受的表现,自由诗体的句法与章法趋于简约化。 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大都是“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己,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漓,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经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诗流,出现于20年代中期,代表诗人为“诗怪”李金发,这时期连出三本象征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以象征、暗示手法营构意象表现内心感受。同时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创造社诗人,这时期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各自出版象征诗集。冯乃超《红纱灯》加强了诗的色彩感,被称为“轻纱诗人”。穆木天、王独清还发表《谭诗》等文阐述自己的象征诗理论见解。初期象征派几乎与新月派同时出现,他们并没有结成一个团体,也没有专门的刊物,只因都师法于法国象征诗派,才形成有共同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的流派。
闲话风 闲话也称“漫笔”,不仅指题材上的“漫”无边际,而且是行文结构上的兴之所至的随意性。“闲话风”是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作者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闲话风”的散文就具有平等、开放的品格,充溢着真率之气,弥漫着自然、亲切、和谐、宽松的氛围。 语丝社 1924.11成立,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冯炳、俞平伯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林语堂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鲁迅的许多杂文及散文诗集《野草》各篇均发表于此,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语丝》小说家有冯文炳(废名)等。《语丝》于1930年停刊。
《新青年》“随感录” 1918.4《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首创“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议论时政、会批评、文化批评的短小精悍的论文——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鲁迅的杂文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当时带动了许多杂志、报刊,开辟了杂文园地,推动了现代杂文的写作热潮,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