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2010年人大新闻学院考研经验第五篇:答题思路及国庆节后复习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11-1-11 23:3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月份我写完考研经验前四篇,有个女生跟我联系,提出要复印我的笔记。从那时候起,她隔一段时间,会给我写一封邮件,跟我报告一下前段时间完成了哪些任务,遇到了哪些难题,下个阶段的复习计划是什么。在这些来来往往的邮件中,我确实看到了她的不断进步,从最开始基础知识都没有自信,慢慢地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最近我把2011年人大新闻学院推免生的考试题发给她,她做了一下给我看,发现她已经比较上道了,但是答题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逻辑有点混乱,政治和商业混在一起。论述不够完整,只谈了不利的一面,没有谈有利的一面。

我没有太着急写答题思路篇,因为我觉得,即使我给你了一本上乘的武功秘籍,你自己连马步都扎不稳,是不可能成为武林高手的。现在这个阶段,大家大概都看了两三遍书,基础知识都掌握了,确实是该建立思路的时候了。答题思路篇比较难写,写的太空洞了吧,对你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考试是讲究效率的。写的太教条了吧,又恐怕限制了你自己的思维创造性。然后我就想到,要结合我的读书笔记来谈一谈答题思路。

有的同学不善于做笔记,一边抄书一边也自我怀疑,这样做出的笔记真的有用吗,感觉还是很混乱呀。做笔记绝对不是抄书,做笔记要有问题意识,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把书上的知识点给吸附和聚焦起来,这其实就是一个建立思路的过程。书上的那些知识点是散沙,你要通过做笔记炼成你自己的知识模块,然后按照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能组合成你想要的任何作品。你可以想一想,一手抓一把沙,一手抓一块砖,哪一个抓起的分量更重,哪一个更容易调配呢?

结合笔记写答题思路的另一个原因是,我的笔记现在已经被复印了好多份了。在北京的同学过来取的时候,我都会介绍一下每一本笔记的结构是怎样的,包含了哪几本参考书,建议怎么使用。来取笔记之前我还会提醒,事先准备一下复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会当面解答。但是有不少同学是外地的,所以你也可以把这篇文章看作是“志萍版考研笔记的使用说明”。如果手头有这份笔记,大家对照着来看,没有的话也无妨,我会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你来体会体会。

我介绍四种思路给你:纵向串联,横向比较,分析推理,全面论证。

思路一:纵向串联

教材的编撰有一定的客观限制,比如《中国新闻传播史》因为国内政治环境,还有要达到知识普及的目标,新闻史写成了一部革命史。它的体系的建构跟我们研究生考试有点衔接不上,包括你将来要进行新闻史研究的时候,都会截取一个历史阶段的一个具体的侧面来考查,比如新闻文体的演进,民营报纸的发展等等。陈力丹老师《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0》有一篇文章《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可以作为一篇范文来读。

教科书上对于《申报》这种生命周期比较长的报纸的叙述,分散在书上的四个地方,在新的历史时期,它的经营上或者业务上有了什么新的发展,会提上一两句。考场上答题是有时间限制的,题量不小,对于这种基础知识,你应该要熟记到看到题目,手已经在写了,这样才能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后面“拔高”的论述题。如果你的记忆跟书一致,你需要一点一点的去抽取这些碎片,这无疑是很耗费时间的,而且还不容易答完整。所以,你要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整理到两张纸上,做成一块砖,到时候直接搬过去就行了。

除了会做砖,还要会砌墙。我在前面的经验也介绍过,我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笔记分了这样几个部分:报纸(又分为“维新十报”,“辛亥八报”等等)﹑报人﹑报案﹑报刊发展史﹑通讯社发展史﹑广播发展史﹑电视发展史﹑新闻思想史﹑新闻教育史﹑新闻记者团体﹑新闻立法史。这是我分析了真题之后,按照考试的思路整理的。比如我给出一个题目,简述我国通讯社发展简史。如果你在考场上去拼接各个时期出现的通讯社,很容易漏掉,我们可以事先做一个专题串联起来:清末明初的诞生和发展,中俄社1920,国闻社1921,中央社1924,申时社1925,红中社1931,新华社1937,国新社1938,中新社1952。

现在我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其实不光是考人大新闻的同学在用,考清华的考厦大的,使用同一本参考书的也都在用,而且跟我反馈说“这样分类很好用”。这本笔记我确实花了很多功夫在里面,150页,条理性和详细度完全可以让你放弃书本直接记笔记。《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也是同样,纵向串联这个思路较适用于时间发展逻辑,而且也比较好理解,不再多说。

思路二:横向比较

我做笔记的时候,很喜欢画表格来进行比较,总结出同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加深理解。举几个例子:

《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P48:“英国和法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特点”,我们可以从总体特征,党报和商业报刊,新闻政策与政府控制,报团的出现,媒介集团,报纸群分化等方面进行比较。

《传播理论笔记》P65:“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含义,利弊,对传播对象的有效性,反宣传下的持续和稳定性等方面来比较。

《传媒经济学笔记》P62,“WebX.0的社会内涵及行动逻辑”,我们可以把Web1.0到Web4.0的技术特征,网络媒体与网民关系,盈利模式等要素拿出来进行比较。

我说过人大的题难,难在什么地方呢,可能别的学校会单独考一个路透社或者一个美联社,但是2011年人大新闻学院推免题就有一道是“简述西方四大通讯社的发展历史”。四个通讯社一起考的话,创始人,创办年份,重要的发展事件等,这些内容很容易就混在一起张冠李戴了。如果你能把这四个通讯社画一个表格横向比较一下的话,就能记得更清楚了吧。

思路三:分析推理

先给出一个例子,这是一个同学问我的一道题。

站在今天的历史坐标系之上,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传媒?毫无疑问,我们需要负责任的媒体。但是什么才是负责任的媒体呢? 让我们来分析如下几个命题:负责任的媒体必然没有市场吗?不负责任的媒体就一定有市场吗?有市场的媒体就一定不负责任吗?请你谈谈自己的观点。(2007传媒经济)

因为这位同学去年考过一次,那我就让他先回答了一下,他给我的答案是这样:

1)负责任的媒体同样可以有市场
2)不负责任的媒体不会长久有市场
3)有市场的媒体得负责任

我们看到他说的这三点,其实还是反反复复的一点,而且缺少必要的分析,很难再继续展开了。

要是我来回答这道题,我的思路是这样层层递进的:

首先,我会答传媒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环境守望,意见表达,信息传递,教育娱乐等等。喻国明老师提出,转型时期媒体角色应该转换为“利益,表达和信息不对称社会的平衡者”(《传媒经济学笔记》P69,P70)。

然后,我再答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什么:媒介争夺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影响力经济。

第三,传媒在市场理念的驱动下,片面追求报道的刺激和趣味,出现了一些职业失范的现象,比如制造虚假新闻,新闻娱乐化以及传媒假事件等。然后谈谈它的危害:松弛了大众对环境的警觉,遮蔽了人们对于重大公共事务的关注,降低着公众的道德和政治素养。

最后,我提出来我的观点:不能将媒体的社会责任服务于具体的商业目的,要做有责任的媒体,维持好媒体公信力(还没找到这个概念的同学,在我的《传媒经济学笔记》P75),赢得受众的信赖,才能有持续的市场发展动力。

思路四:全面论证

我经常被问,学姐,论述题有没有标准答案可供参考?没有标准答案,知识越到高级阶段,开放性也越高,而且不出官方参考书目之后,每个考生看书的广度和深度都不一样,怎么能统一出一个标准呢。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最主要的已经不是学习知识了,而是要尝试开始研究怎么创造知识。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是你要去论证你的观点,能自圆其说。我们大多数人在备考阶段都还做不到这一点,那我们可以继承老师们的观点,但是用自己的逻辑去论证。

举个例子:去年考的“新闻植入式营销”,不同学者因为各自研究领域的立场不同,观点肯定不一致,甚至会冲突。

陈力丹老师持批评和质疑的态度,认为新闻植入式营销对传媒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发展,尽管短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最终受到危害的将是传媒自身:将会造成新闻人才的流失,传媒的组织管理混乱,传媒公信力和竞争力下降,传媒的社会监督职能蜕化变质,对新闻伦理的侵蚀。

喻国明老师站在广告和传媒经济的角度则认为,植入式广告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硬性广告的一种进化与升级,是为了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品牌诉求、接受广告影响,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并还将继续作为广告发展的潮流之一。关键是,植入式广告意味着智慧与规划,绝不是简单的摆入和拼贴。观众不是不能接受植入式广告,而是不能接受广告植得太粗糙。

那答题的时候怎么答呢?都答上,展示你阅读量的广泛。但是“述”完这些学者们的观点,最好能“论”一下你自己的观点。联系实际,举个例子也可以,但是例子要举得恰当,能支持你的观点,而不是与你自己的观点打架。

除了从不同的侧面论证,我们还可以从反面论证。我的《新闻理论笔记》补充了一些概念,这些内容看起来有些过时。比如我们现在讲求新闻的时效性,但是过去有“新闻,旧闻,不闻”的提法。作为研究生考试,你不能单纯的背一下概念就行了,你需要知道理论的演进是怎样的,它过去是什么模样。在答题的时候,如果你把这一战争时期的特殊情况作为反面论证答上,既显示了你知识的广博,又加强了正面论证的力度。

有很多同学基础知识学的已经非常扎实了,但是思维不够缜密,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答题的时候答不全。答出的部分可能只达到要求的一半,另外相关的部分没有涉及。不是不会,而是没答。要做到全面论证,就需要你在做笔记的时候,有意识地把同一个类目下的观点整理到一起。比如,我对新闻职业素养的整理(《新闻理论笔记P46-49》)包含了:职业伦理的两个层次,灾难新闻报道的职业规范,陷阱新闻,新闻娱乐化,新闻植入式营销,新闻侵权的基本特征,新闻炒作的危害,庭审报道的规范,媒体审判等等。

以上四种思路并不特定针对哪一门学科,也不那么泾渭分明,凡是能帮你理清条理的都可以拿来用,千万要活学活用。

下面我给出接下来三个月专业课复习的建议,尤其是现在在用我的考研笔记的同学,至少要完成五件事情。

第一,补充我的笔记。

不需要把我的笔记再抄一遍,这样做时间与效用比并不高。而且五百多页笔记数量很可观,没有那么多时间了,也很容易就抄绝望了。如果我自己没有以前十季老友记英语笔记的功底,我可能也完不成这样的任务。你要做的是补充我的笔记,系统的结构我已经建立起来了,你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对知识盲点进行扫描。补充到什么程度呢,到最后一个月的时候,可以有信心扔掉所有书,专心熟记笔记。

第二,建立自己的题库。

我在考研经验第一篇里介绍过,我一边听广播,一边联系理论,押中了一道题,效果很好。现在我辅导的同学里,有一个女生用我这个方法整理到了今年推免的两道相关的题。建立题库之所以重要,之所以实用,是这个学科性质本身决定的:新闻与传播学科学研究要把研究对象放到社会背景下,通过基于第一手资料的有关新闻活动的分析,考察并发现其活动规律。

举个例子吧:2010年9月1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6时51分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日前正式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建立“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CNBN”,这是继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之后,又一个获准建立的中央级网络广播电视台。

从这条新闻里,我们能分析出来什么呢,显而易见的是“媒介融合”,“全媒体”。再深刻思考一下呢,从传媒经济学的的角度看,这是传媒领域的新“圈地运动”(《传媒经济学笔记P58》),“范围经济”(《传媒经济学笔记P17》)。

现象会发生变化,但是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也是理论学习的意义所在。整理题库的时候脑筋需要灵活一些,比如陈力丹老师的书里论述了“茶水发炎”,去年考了一个“卧底替考”,同样都是记者暗访,我不点出来有同学就反应不过来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儿。这件事我去年没有时间做完,而且每年的热点是变化的,所以我希望你可以学到我这个方法,自己花较多的时间来动手整理一下今年的新闻事件和业界动态。

第三,阅读期刊。

期刊怎么看?人大老师的文章重点看,观点什么的需要记住,其他学校的老师看他们在研究的学界热点是什么。

第四,练习实务。

每周找几份报纸,对本周同一篇新闻事件的报道拿出来比较。然后按照考研经验第四篇里,我提供的去年真题的题型进行练习。注意是找几份不同的报纸,不能只看你喜欢的那一份。因为报纸的定位不同,报道风格不一样。全国性的,地方性的,行业性的,都市报等等,要多方参考。另外要批判地评报,因为很多记者不是科班出身,写的东西并不规范。既然我们走学院派,就要按照教科书来,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前面强调,实务也要看书,也要做笔记的原因。

第五,熟记笔记。

我一直不喜欢用“背”这个字,我喜欢用熟记。“背”给人一种死记硬背的感觉,其实前面这些工作都是在帮你理解笔记上那些复杂概念的意义,界定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但是你要在考场上快速的调配这么多内容,必须要熟记下来才能做到灵活自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8 00:14 , Processed in 0.08043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