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核心知识点整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0-6-16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播学通论名词解释
1、传播的几种概念:
(1)共享说: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分享信息的过程;
(2)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3)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科学的传播定义: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传播的信息性(传播传的就是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前提,传播是信息流动的基础)。信息的可流动性和可测度(用人文的方法和物理的方法都可以测度信息的传播过程,没有传播,信息是静止的,信息不流动,传播便不能成立)。信息可以变成文字信息,精神信息也可以转换成物质信息,各种信息大都可以变成电子信息。信息和传播都是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而存在,信息具有时间的传播性和空间的传播性。
▲2、霍福兰: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社会交往以及态度和信念改变的先驱,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他再彼得森、瑟斯顿等学者的基础上,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实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2)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这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明性”研究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3、哈罗德·拉斯维尔: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倡导“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有:(1)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2)提出注明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并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宣伟伯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做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3)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在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经验。
▲4、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在方法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的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其主要贡献有:(1)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从而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手段,扩大了传播学的观察视野。(2)他是首先从受众的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从而再霍夫兰等学者的基础上提高了传播效果研究的水平。(3)从受众的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著名观点,对于认识传播过程和效果都有重要的意义。
▲5、库尔特·卢因(莱温):以人类行为场理论著称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其贡献主要表现在:(1)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他研究的人类行为场理论和群体动力学,也涉及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莱温是最早研究传播学的心理学家之一。(2)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启示: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到社会环境和个人的所属群体的作用。(3)提出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等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6、宣伟伯(施拉姆):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也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理论化的大师,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其贡献有:(1)从新闻专业角度把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及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2)不断的著书立说,主要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学概论》;(3)在从事新闻教育的同时,积极推动世界各国传播学人的交流,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7、传播过程: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1)传播过程的四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2)传播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信息的传达、信息的接受、信息的反馈。
▲8、舆论监督:新闻事业利用其本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优势代表对公众、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党派团体、厂矿企业等的活动乃至于社会中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监督。概言之,新闻事业通过对各种情况和意见的报道和沟通,激起社会舆论的力量,对政府和社会机构及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以促进社会机制正常,健康运行。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具有四个特征:①主题与客体的广泛性,可以包括社会的所有阶层,客体是所有国家机关和一切公职人员,当合国家的一切事务和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乃至社会思想和风向②监督方式的公开性,是指表达的渠道主要是大众传播工具③手段的评价性,主要是以赞成或反对,拥护或谴责,评论或讽刺等形式,对监督对象做出评价④监督效应的及时性。监督意见表达快,产生的效果也快。
▲9、媒介情景非真实化:事件发生主要经过客观世界、媒体世界和观念世界的过程,当受众接收到一个信息的时候,其信息还有这三个层次的问题:(1)信息的发生层次问题:信息或事件一发生,新闻记者立即就进行报道,那能否报道事件的本质,其实质上是存在疑问的;(2)信息的表现层次问题:新闻发生了,但新闻的暴露部分又能报道多少?记者只能根据他的观察来对事实进行报道,但他的观察又是主观和有限的;(3)信息的价值层次的问题:对新闻的价值裁减受到新闻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4)信息表达层次的问题:能否将发生的新闻准确地报道给受众。
媒介所构建的一种“拟态环境”(词源:见李普曼的《舆论学》又经常被翻译为:虚拟环境、象征性环境、假环境等),其与真实环境的区别就在于事实的选取和组合。
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媒体对现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形式的真实感掩饰了内容的虚假性,同时还要看到,由于媒介的作用,人的态度行为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对实际“社会现实”的反映,形成了对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的反映。
可见,传媒做造成的外在的真实感,反而导致了现实的空虚化,非真实化。
▲10、内向传播:“主我(I)”同“宾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内向传播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主要特征是: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
自我传播的实质是个人的意识活动与思维活动。
完成内在传播的两条途径:不断接受外部信息的刺激;自我认知。
11、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人际传播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有两种途径:无需借助传播媒体作为中介物即可进行的直接传播;间接传播。
基本特点:运用双重手段使全部的感官受到刺激。
信息的交流性强,反应直接,快速。
能够满足受众个性化需要。其覆盖面有限。
12、组织传播:是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简言之,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特点为:(1)信息大多数具有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2)其传播的范围总是有限的和有界的;(3)组织传播活动具有一定的规模。
▲1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其基本特征是:(1)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3)传播内容是公开的;(4)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5)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6)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14、网络传播:是一种以多媒体为终端,以光纤为通道,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联结在一起,并能与“个人化”受众进行互动沟通的信息交流形式。其主要特征是:(1)个人化、个性化的传播,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充分自由的反馈机制,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的改变和“距离感”的消失;(2)传、受双方互动的传播;(3)有较大的可供选择的自由信息的空间;(4)可以提供多媒体信息;(5)数字化的技术应用。
▲15、维模原理: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1)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时候,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为原有文化所吸收;(2)如果外来文化对原有文化模式有破坏性时,维模功能就会起“守门人”的作用,拒绝外来文化的侵入。
16、传播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获取信息权,即包括公民有权从任何方面得到信息,又有权为得到信息而做任何努力;任何政府组织有责任满足公民的信息需求,并依照法律要求进行监控;(2)言论自由权,即公民有思想、主张以及发表的自由,发表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3)信息采集自由,就是可以为得到信息而进行探访活动,并有权对信息来源保密。
传播自由是公民的普遍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此公民在享受传播自由权力的同时,有义务和责任不妨碍别人的自由。
▲17、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狭义上说,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赋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知情权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
▲18、报刊的四种理论
美国新闻学代表作。威尔伯?斯拉姆著原文。作者采取比较研究方法,把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体制分为四种,并分别归纳为四种理论: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里,才能对国家实现强有力的和合法的统治;认为国家的权利应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对涉及社会的意见和讨论应当严加控制,个人的自由权利必须服从国家的权力。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集权主义理论逐渐被自由主义理论所代替。
▲(2)自由主义理论:他们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因此,他们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的,它反映了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反映。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上和政治上垄断的加剧,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逐渐被社会责任理论所代替。
▲(3)社会责任理论:1946年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提出一份题为《一个自由和负责任的报刊》的总报告及六份分报告,并于1947年陆续出版问世。作为一种明确的理论思想,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被正式提出。社会责任理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的利益。并提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这一理论仍然不能摆脱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5)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一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
19、结构功能理论:由孔德创立,其核心观点是把社会设想为一个有机体,有机体内各部分(结构)组成相互依存的体系,其中每一部分都为该体系的平衡做出贡献,而一个部分的变化会引发该体系的暂时失衡,从而引发其他部分的变化,甚至改变整个体系,形成新的平衡。
而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有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通过传播信息沟通上下、左右的联系;传播文化来凝聚社会的方方面面,大众媒介如果传播各种形式的离异行为以及离经叛道的文化,必将使社会失衡。所以,结构理论特别强调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它的沟通、协调、维护功能,但该理论过多强调协调、稳定而忽视了边个因素,从而显得过于保守。
20、“媒体系统依赖论”:媒介系统是当代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系统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他社会系统均相互发生关系,其性质主要是依赖关系:个人、群体、组织其它社会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固然有赖于使用媒介控制的信息资源实现目标;,但媒介系统也无法仅仅使用自身控制着的资源,它还必须使用由其它系统控制着的资源。
理论局限:该理论认为所有的社会系统都处于毫无区别的平等地位,抹杀了社会各系统再运用资源的权力上的差别,从而掩盖了新闻事业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所不能具有的政治色彩和阶级色彩。
传播系统要保护、控制并发挥自己往往需要政治、经济等系统的支持,因此传播系统于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更多地处于从属于被支配的地位。
21、传播模式:在传播研究中,人们设法找到一个直观而又简化的方式来描述和解释传播的复杂过程,这个最佳方式即为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既是对复杂的现象、过程和环节的高度概括和抽象,页给予人们了解、认识,进而深入研究传播学以极大的启迪。模式研究同人类社会、传播活动本身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
22、拉斯维尔模式(5W模式):拉斯维尔提出了“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有何效果”的5W模式。其中“谁”提出了信息的控制权问题,“说什么”提出了传播的内容问题,“何种渠道”提出了媒介的问题,“对谁”提出了受传者的问题。
其模式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模式,是因为这个模式注意到了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拉斯维尔认为传播是有目的性的行为,具有企图影响受传者的目的,其模式显示传播的过程是劝服的过程。
局限:忽略了传播的反馈问题,未能揭示传播的双向互动性质。
23、香农模式:主要是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的,由四个正功能单元和一个负功能单元组成: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及噪音干扰。
香农模式是用电路原理的直线性的单向过程类比人的传播过程,展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关键因素,阐述了每个因素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噪音的负功能,为精确地研究传播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从而影响了一代的传播学研究。
局限:没有涉及到人和社会因素;把传播看成单向的,并忽略了信息的内容、传播的社会效果和传播环境。
▲24、“守门人”理论:又称把关人理论,是美国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概念,用以说明传播者再新闻传播中的控制作用。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在新闻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从超过可能传送的新闻信息中进行选择,控制新闻的流量与流向,直接影响受者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守门人”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用来指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25、隐私权:指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的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以及不非法获得。公民于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扰,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察。
26、采访权:新闻法学者一般认为,采访权是以记者向大众传播新闻为主要目的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式进行自主调查,获取新闻事实材料的权利。实质上,采访权来源于言论自由,是知情权的具体化,采访权是一种职业权利,而不是受人民委托而行使的权力。
27、监督批评权:是指依据宪法,公民享有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与批评的权利,这里专指新闻传播者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对政府、公务员即其他人士的行政业绩,
28、秘匿权:又称“消息来源秘密”权利,指新闻传播者
▲29、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者纽曼提出的,她认为:人们再与自己同周围的人打交道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时候,会了解到现在哪些观点占主流地位,哪些观点则不是。一个人如果确信自己的观点属于后者,就会因为害怕孤立而保持沉默。但这些持非主流观点的人即所谓“沉默的人”,一般都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固执己见而受到孤立,所以在周围的人影响以及传播媒介的压力这两个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就像一个上大下小的“螺旋”,最后“沉默的人”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持非主流观点的人最终虽然仍有可能啊驳斥沉默,但是也可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即出现认同反应。
30、信息:信息应有两个层次的原则性定义:(1)哲学范畴的定义:信息是泛宇宙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多样性,它不依赖于是否被谁接受、反映而存在。(2)行为科学的范畴: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形式的反映,它只有依赖于信源、信道、信宿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被人感知的信息才是信息。
31、信息污染:信息内容对社﹤会的危害,但确定“污染”的标准,因时代化的不同而不相同。分为: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失实信息、图像信息、信息泛滥。主要的危害:对青少年危害严重,危害社会正常秩序;降低受众的文化意识水平(个人建议补充:使人们获取正常有用信息受阻,占用和浪费媒介资源。)
信息污染是一种公害,控制信息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彻底消除它是不可能的,有的信息既有益又有害,人类不需要生存在一个无菌的物质世界中,高度净化的信息环境,会使人变得简单、片面和麻木,失去思维活性。因此,关键问题是控制信息污染的程度,同时大力传播积极的、有助于社会前进的正面内容弄个,以抵消信息污染带来的危害(备注:2009年整治联网低俗信息活动)。
32、信息饱和:在某一阶段、时间内,信息量超过了人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又称信息爆炸,并不是指知识增加了多少,而是因为电子媒介的迅速传递,使各门各类知识又重新聚在一起,呈现“高度相关”的状况。
表现: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递增;个人接受严重“超载”。
影响:观念更新迅速;一元化的观念被多元化的观念取代;更具不安定感与纷争感;信息相对饱和状况下人的主观能动性。
33、结构主义理论:是20实际30~50年代初占统治地位的语言理论。该理论认为:句子可分解成许多组成部分,研究语言应当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换句话说,句子可分解成单词、短语、句子,甚至单词还可以分离成音位和因素,反之,句子是短语组成,短语是单词组成,单词是音位和因素组成,很明显,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是应用分类学的方法研究语言的。
意义:在描述语言和结构方面具有很实用的参考价值。
局限:描述方法是静止的,没有从语言符号系统的整体上去考察语言现象,没有解释人是怎样使用语言的,没有把语言放在实际运用中考察。
34、行为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习惯即语言产生的获得过程,只是在外界的言语和实物的刺激下,在周围语言环境强化性的约束和操作下对语言所做作的一系列反应,这种过程叫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
这种理论对于研究人类传播行为与语言的关系有很实用的价值,因为仅仅在语言结构上研究语言,就不能解释许多复杂的语言现象。
35、米德的象征性相互交往理论:哲学家兼社会学家米德是象征性相互交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家,其主要观点是,以担任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他认为,在人与人交往中,一个人在发出某一行动时,必然要估计他的反应,首先要估计到可能发生的情况,才能发生对他人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估计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可以通过担当角色来完成。然后就可以评价预期反应和实际反应的一致性。
其中,担任角色也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象征性相互作用的第一步,也是靠语言或其他符号起作用的。

思想



(信息接收者)




符号



(词典意义)




指说场




约定俗成




直接关系




直接关系



36、语言三角图:属于“指说”理论。语义三角图中涉及三个三种意义:符号意义,即词典意义;指说对象意义;受传者理解意义。
在语言三角图中,信息接受者与符号或指说对象都有直接关系,但符号与指说对象之间却无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约定俗成。
指说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意义不是词语所固有的,而是使用词语的人赋予他们的,只有当人们把词语与



特定的指说对象联系起来的时候,词才有了意义。
37、近体: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在沟通时的空间距离。我国传播学者称此为人际距离,即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四个区:
亲密区:<1.5英尺    熟人区:1.5~4英尺   社交区:4~12英尺   公共区:≧12英尺
38、网络传播:(见前面14)
39、网络电视(IPTV):也叫交互式网络电视,是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或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技术为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IP)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的崭新技术。
40、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电话,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众领域的延伸,他指出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每一项新的人体延伸,都回使人类感官的均衡状态产生变动,使某一个感官特别突出而凌驾于其他感官之上,造成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塑造人类了解环境的新形势,从而出发社会组织的大变革。
41、文化侵略:发达国家凭借着自身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拥有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对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单向的信息传播,导致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政治观念的渗透,即进行了“文化侵略”,从而使国际信息传播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均等的现象。
▲42、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本身的特性,而同其传递的具体内容无关,真正支配人类历史文明的,是传播科技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内容。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什么具体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传播媒介决定并限制了人类进行联系与活动的规模和形式。
43、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44、线性编辑:指基于传统电视编辑设备,按照创作意图对录像磁带上记录的视频及音频信号进行处理的编辑。
组合编辑:从画面和声音编辑的外部形式上看,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一次将其在记录机上串联起来。从内部技术要求上看,组合编辑可在没有记录信号的磁带上,同时录制视频与音频信号。
插入编辑:从外部形势看,是在已经记录的声音和图像中拦腰插入某个镜头,以换去原位置上的镜头。从外部技术要求上看,只能在已有的记录信号的磁带上进行编辑。
非线性编辑:指基于技术及设备,按照创作意图对光盘上记录的视频即音频信号进行处理的编辑。可以随机任意调用存储的图像或声音,实现任何位置的编辑;信号反复、多次使用也不会衰减;非线性编辑高度灵活,简化了传统线性编辑的工作程序。
沙发
xiaoxiaobiantai 发表于 10-10-4 04:32: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板凳
江西师范 发表于 11-4-2 17:42: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地板
奔跑的小鱼 发表于 11-5-25 13:30:48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终于找到有关上大所考书目的相关笔记了
5#
花事y了 发表于 11-7-19 15:06:23 | 只看该作者
你好 谢谢 呵呵
6#
ziyetianxia 发表于 11-9-23 19:39:5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啊,呵呵
7#
泉鑫 发表于 11-10-11 13:51: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分享
8#
yun891026 发表于 12-10-8 18:34: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9#
#安静# 发表于 12-10-28 21:04: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分享,祝幸福,非常感谢
10#
2015向前走 发表于 14-1-11 17:21:31 来自手机设备或APP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6-2 08:20 , Processed in 0.09152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