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诚勿扰》的传播学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amliworkhome 发表于 10-6-2 17:2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大家有关于《非诚勿扰》这类婚恋类节目的传播学分析的朋友给传下,十分感谢!我觉得可能今年会考
沙发
wusicheng 发表于 10-7-19 21:22:48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可能会考
高手还没出现
咱们自己先试着分析吧
板凳
gongdaming 发表于 10-7-23 22:48:59 | 只看该作者
于《非诚勿扰》要不要继续低俗的争论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因为有消息说,它已经被停录。但是伴随着这条消息之后的另一场争论又开始了:《非诚勿扰》是否低俗到必须停录停播的程度?依靠行政干预的手段,来影响一个具体的节目操作,是否可行?当然,对另一个问题的争论,自始至终就没有消停过:拜金思想,是否是错误的?

    仔细分析这所有的争议,我们发现许多问题被搅在了一起,对许多人来说:批评媒体过度渲染和放大拜金的言论,就是批评个人的拜金思想;批评《非诚勿扰》就是赞同行政干扰……

    但事实上并不是非此即彼,我们需要把搅在一起的问题分解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来分析。



一场关于《非诚勿扰》的争论:节目错了吗?



《非诚勿扰》创造的收视率奇迹,源自女嘉宾一句“宁可在宝马里哭”的拜金言论。其实,这正是栏目精心策划的噱头。

   《非诚勿扰》火爆 其他媒体跟风效仿

《非诚勿扰》是栏目开播以来,就以其持续攀高的收视率成为其他电视台效仿的“榜样”。类似的节目有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而究其背后的原因,无非是《非诚勿扰》现场女嘉宾挑战公众道德的“拜金”语录以及男嘉宾的炫富,其中声称“宁可坐在宝马里哭”的女嘉宾马诺不但自己一跃之比二线女星,这一栏目也因传达“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引发巨大争议,从而变成了电视节目中的明星。

    拜金,嘉宾个人观点还是栏目观点?

而“成就”这一栏目的,就是“拜金”这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显然,马诺的言论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栏目精心挑选出来符合节目诉求的。他们就是要用“拜金”一类的价值观来挑战大众,吸引眼球。《非诚勿扰》编导也坦言了“合理策划”成分:明明知道一个月薪千元的保安、北漂歌手不是女嘉宾那壶茶,还是让他们出镜,仿佛只是为了让他们受一次羞辱。大家也都明白那一票女嘉宾不是上来找老公,而是卖力演出,但还是痛批她们传达了不健康的婚恋观。

一场策划的闹剧,却成了媒体自我炫耀的借口

《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针对媒体的批评曾辩护说:“我们中国人已经麻木到了连真假是非都很混沌的状态,听了一些习惯性的假话,全世界找不到另外一个国家的人,全民性地对金钱和物质的渴求和贪婪超过今天的中国人,但我们在任何的场合下都还挺正经的,所以当女孩子在台上说她想要宝马想要房子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受不了。”这句话不无道理,马诺说的是真话,孟非也是,但问题在于,既然嘉宾都是经过栏目精心甄选,就算嘉宾所言在观众眼里多么惊人,对栏目而言也是合情合理的。



一场关于“拜金主义”的争论:拜金错了吗?



《非诚勿扰》引发了强烈的声讨,个人虽有选择拜金的自由,但这不意味着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就值得媒体提倡。



    个人表达拜金倾向,无可厚非

一个人有怎样的婚恋交友取向,无论是以貌取人也好,还是将金钱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都是个人的事情,其实与其他人无关。一个宽容的社会是允讯不同的价值观存在的。马诺和朱真芳的表达方式也许有点露骨,但她们的想法其实也没有超出婚姻制度的既有逻辑,而且还很有代表性,但把这种想法在电视上公开,就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人们一边不宽容她们,一边又艳羡某些莫名暴富的“成功神话”,未免有些双重标准。

    但是并不是说“拜金”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观

炫富和拜金,实际上是社会价值的流逝甚至缺失,使得对于财富的无尽追求甚至是不择手段。不但商人如此,一些官员乃至学者也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甚至不惜践踏党纪国法。社会精英尚且作此表率,升斗小民乃至涉世未深的年轻姑娘喊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也就不足为奇了。追求财富并没有错,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要提倡的,还是通过个人努力、合理合法的挣钱,而非放弃个人努力,不择手段寻找捷径。

    而媒体宣传拜金,就说不过去了

固然,“拜金女”只是一种表演,《非诚勿扰》只是一场娱乐。但问题在于,即使是在媒体业享受充分自由的国度,这样一种全然违背媒体公共道德的“表演”,全然颠覆民族精神与价值的“娱乐”,也是极其罕见的。我们尊重个人表达的自由,但是对于媒体这样一个被赋予“守望者”责任的载体,能否要求这样低,就这样跟着一种噱头去狂欢?这是一种不负责任。

如此浓烈的拜金情结,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人有多拜金?根据路透社与艾普索斯今年2月份的民意调查,中国人有69%的受访者认为金钱代表成功。而真正的奥妙可能在于金钱对于国人有一些特殊的意义,涉及基本的权利与尊严。在一个法治健全的国家,即使是穷人,其基本权利和做人尊严,在法律面前的地位,与富人并没有多少差别。而若法治缺失,那就有可能导致有钱的为所欲为,没钱就没有权利和尊严的边界。而马诺的名言也可能源自她的生活观察:坐在自行车后面是不太可能笑得长久的



一场关于自律与他律的争论:媒体出了问题怎么办?



现在来看,似乎我们只有两种选择:反对他律,但自律又是一种奢望。

    批评声音虽有 约束机制缺乏

虽然自《非诚勿扰》开播至今,受到的批评就零星不断,媒体的反思也屡见报端。但是这些反思和批评并没有对节目产生任何实质影响,但是由于“丑闻经济学”的媒体现象,这种批评和争议反而让节目的收视率越来越高,其他同类节目也纷纷模仿,通过这种出位的言论和拜金噱头吸引关注。不管人们怎么批评、专家如何表态,高收视率却是实实在在的。此时,电视台改变“导向”的动力并不充足。   

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行政干预与媒体自律

在我国,与媒体相关的行业协会几乎难以发挥作用,在政府的媒体管理部门对假新闻、恶俗电视节目做出规范和处罚前,很少有媒体的行业协会表达意见。这样看起来,能对电视恶俗节目真正产生影响的,除了广电总局的行政干预,就剩下电视台的自律了。但每一次行政干预都会遭诟病,而媒体的自律,在收视为王的规则下,又那么的软弱无力。

    结果造成:一放就乱,一治就死

广电总局行政干预的惩罚性又太弱,根本无法遏制电视台今后再次播放低俗节目的冲动。恶俗选秀被规范后,又出现了恶俗电视相亲,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行政性干预又经常是一刀切的做法,每一次行政干预之后的节目,几乎都面临死掉的境地。于是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悖论:越管制,越缺少自律,而自律越少,管制越多。许多节目一放就乱,一治就死。



一场喧嚣之后的反思:社会生病了,我们怎么办?



“拜金”成了社会病,媒体怎么办?其他人又该怎么办?

  社会生病,媒体吃药不公道

国人时下日益盛行的金钱至上观。由于极左意识形态的崩溃和市场规则的流行,也由于缺乏诸如宗教一类信仰的缘故,国人从鄙视金钱到崇拜金钱和物质,更由于现实的官商腐败现象和社会某种断裂,高房价等造成了青年人巨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再不重视物质,恐怕也不能否认“没有钱万万不能”的现实。将这些病因,推到一个或者几个电视节目身上,确实有失公允。

但媒体以迎合社会问题换收视率 也值得反思

便拜金成了一种真实表达,这也绝不等于说拜金就不再是庸俗的价值观,更不代表电视节目的低俗就由此获得了合理性。不管他们态度上显得多么张狂,但那些言辞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缺乏人的尊严的虚弱,是当今人们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一种折射。但是在现实社会里,我们看到的却是,媒体打着“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幌子,大肆炒作这种庸俗的价值观念,以换的收视率。我们需要一个自由的媒体,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二者缺一不可。  

做为管理者:依法行事比行政干预更有效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对电视节目内容最早进行管制的国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系统。从力量层次上看,可以分为五级:宪法基础,法律规定,政策制度,行业规范,公民监督。当内容和标准以明确的形式规定了出来,对于监管者和媒体来说,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行事标准。

一个正常的社会,面对低俗节目应有更多纠错机制

若是一个节目的意识形态“不健康”,社会应该有很多抗议机制:传媒和学界批评;社会团体发表声明谴责、受众拒绝收看并抵制节目广告商。台湾《苹果日报》“动新闻”被指责低俗时,就有媒体观察基金会、妇女新知、励馨、全台教师会等约二十个台湾民间团体,到壹传媒大楼抗议;还有行业协会对这种节目发表意见并作出干预;司法机关则就是否违法问题进行调查……与这样的现实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





结束语



我们的观点很简单:个人拜金无罪,节目低俗有错,行政干预并不妥当。

    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9 11:03 , Processed in 0.08539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