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招生学院介绍(附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ykttw 发表于 09-9-30 18:0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希望对大家有用
001宇航学院


宇航学院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管理实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学校于2008年底整合资源重新组建了新的宇航学院。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各类人才。目前,学院有在校本科生841名,硕士研究生279名,博士研究生126名。

学院现设有飞行器工程系、发射与推进工程系、力学系。现有教职工130人,教授27名,博士生导师23人,副教授52人,有博士学位教师81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511人才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飞行器系统设计国防科工委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

宇航学院主持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力学,参与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兵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并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等2个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主持建设的二级学科博士点:飞行器设计(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流体力学,固体力学(部级重点学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北京市重点学科),飞行器控制,参与建设导航、制导与控制等四个博士点。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13个,其中主持建设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

学院承担 “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个、“985工程”一期建设学科点4个,“985工程”二期参与建设二级科技创新平台一个。学院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等,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奖及部委级奖励多项。

学院与国外一些相关高等学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2003年以来,学院先后选派多名优秀本科生赴国外多所大学做毕业设计;选派多名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出国合作培养和攻读学位。

学院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为培养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2006年“基础力学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2项。近三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获国际奖3项,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6项。近三年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

002机电学院


机电学院前身是我校最早创办的院系之一,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实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10000余名。目前,学院有在校本科生891名,硕士研究生458名,博士研究生392名。

机电学院下设机电工程系、力学工程系、安全与能源工程系和机器人研究所学科特区。现有教职工18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43人,教授(含研究员)4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22人。

学院主持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重点学科建设,参与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化学等一级学科,主持工程力学、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建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9个(其中主持建设博士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21个(其中主持建设硕士点14个),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在3个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

学院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本科中心教学实验室、4个系管专业类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约14000余平方米,设备总价值1.4亿多元。2000年以来,先后出版各类教材、专著共38部,其中1部获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部获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获“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

机电学院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2000年以来,已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5项。近年来,年科技经费已突破1亿元。

近年来,机电学院与国外一些相关高等学校、研究院所先后建立了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关系,派出50余名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同时,培养留学生30余名。

机电学院以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和环境,将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003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本学院主要涵盖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以车辆为优势和特色,体现为设计、制造、力学、能源、环境、信息、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具有雄厚的综合实力。其中“机械工程”(含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和“动力机械及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的主要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在车辆和动力方面是国家部委重点建设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基地,近5年投入3亿多元用于条件建设。

学院主要专业多年来一直以高水平的科研条件和成果享有盛誉,近几年来获得包括国家级奖5项、省部级奖数十项。目前承担了“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重大基础研究专项、“863”等项目,同时还承担了国家重大高新工程项目的研究任务,年度科研经费1亿元以上。

学院师资力量充足,包括教授54人、副教授109人,博士生导师50人(含院士1人、长江学者5人)。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科研条件优越,在基础研究、仿真、试验、试制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实验室体系,拥有多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用大型试验设备,具有先进的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实验室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设备资产2亿多元。除一般的教学专业实验室外,拥有“车辆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汽车动力性与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洁净车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军用车辆动力系统”部级重点实验室、“先进加工与检测”部级重点实验室等。

学院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同多所国外大学在学术研究和互派师生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004 光电学院


光电学院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办学实力雄厚,学术成果显著。学院各专业已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万余名,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校本科生800名,在校硕士研究生310名,博士研究生227名。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拥有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光学工程和物理电子学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各项计划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博士生导师39人,教授40人,副教授48人。

学院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科学研究覆盖领域宽,应用基础潜力大,每年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约300篇,近十年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二十余项。学院有“颜色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学基础”教育部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国家重要研究项目奠定了基础。学院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已与国外十多个大学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关系,每年均有在读研究生公派出国访学或直接攻读学位。为加强产学研结合,学院积极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打造联合培养基地,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的高科技人才。

005信息与电子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1953年建专业,1956年建系,是我国首批建立的从事雷达、遥感遥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单位之一。学院拥有一支很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88人,包括25名教授(含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1人,他们中不少人是国内同行业的知名专家,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院教学实验条件良好。有电工电子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还有十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学院建有多个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院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科学研究覆盖领域宽,应用基础潜力大,年科研经费近1亿元。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老牌国家级重点学科,1987年设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1992年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合办电子科学技术研究所,1999年与瑞典爱立信公司合办数字通信技术研究中心。1981年以来,获得国家发明奖9项,国家级和部委重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200余篇,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专著、教科书等各类书籍共70余种,其中有的参加了国外举办的中国图书展,并获得多种奖励。

信息与电子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是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学院具有完整的学位层次。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8个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安全与对抗、目标探测与识别、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生命信息工程),7个硕士点(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信息安全与对抗、生命信息工程)。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硕士学位以上的高级技术人才外,还为国家输送了6000余名本科生。


006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学院的前身是自动控制系,最早成立于1960年,相关专业成立于1953年,已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为国家输送了1万余名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自动化学院现有教工117人,其中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22名),副教授近40人。教师队伍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2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总数比例达到70%。2009年又获得一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自动化学院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大约500人。每年承担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国防预研、国防基础、高新工程、型号研制等国家科研项目50多项。年科研经费8000万元以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5项以上。近三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各类奖项17多项,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其中包括1部英文专著)。

自动化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完整的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即: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同时拥有“电机与电气”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学科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

自动化学院有“自动化”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为校名牌专业。学院同时支撑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动化学院有“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动控制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导航、制导与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

自动化学院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十几所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友好合作。

近5年来,承担了“211工程”二期、“985工程”一期、二期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科研环境、实验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007计算机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最早设立计算机专业的高校之一。1980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并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5年成立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保密与信息安全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情报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国防特色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还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计算机学院由计算机系和6个研究所组成。6个研究所分别是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研究所、嵌入式计算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教授15人,副教授27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5人(含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2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46%。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3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85人,硕士研究生396人,本科生750人。

目前学院共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装重点预研项目、国防科技重点项目、奥运科技项目等90余项,年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1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12项。

计算机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理论、软件工程、高性能计算与嵌入式计算、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人机交互技术。


008软件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适应软件产业迅速发展对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超常规发展,经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35所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实用型、复合型、工程化、国际化软件人才是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办学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学院聘请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和IT企业专家成立专家委员会,对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学院学科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软件学院教育教学进行评估;对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改革等进行指导。

校企合作国际化培养是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2005年9月我院与微软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建立“北理工-微软培育中心”,成为微软公司在北京地区唯一的面向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另外,我院与IBM公司、BEA公司、思科公司、SAP公司等国际知名IT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跟踪软件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实现软件学院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与企业需求接轨的目标。

软件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0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60%,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50%。

同时,学院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企业聘请具有丰富软件开发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承担课程讲授、实验指导、实习培养等教育工作,为学生掌握最新技术、开阔学术视野、提高专业能力奠定了基础。学院拥有6000平米的教学、科研用房,建有软件工程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网络监控技术实验室和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学院在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上设立了:软件开发与服务、软件项目管理、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金融信息化管理、数字媒体与数字表演仿真、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工业信息化技术等专业方向,可供有志于在各领域发展的学生选择。


009材料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前身为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系与化工系,是首批获得材料学及应用化学博士点的单位之一,目前由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和金属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组成,学院教师队伍整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分布合理,现有教职员工1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者1人,博士生导师18人,教授24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50%。

学院设有材料化学、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同时在应用化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招生,硕士招生除上述学科外还还包括化学、有色金属冶金等。学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科方向,研究涉及领域宽,特色突出,它们包括含能材料,装甲与防护材料,阻燃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材料表面工程,材料成型理论与方法等。

学院科研项目来源稳定,经费充足,研究水平高,近年来获得多项国家级和部级奖励。目前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高技术(863)项目,国防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项目等。近几年科研究经费稳步增长,年人均到位科研经费超过30万元。

学院科学研究在一些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和国内一流水平。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质量在北京理工大学名列前茅,人均发表三大检索论文全校第一,申请的专利数全校第一。

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在 “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资金的持续支持下,学院已建成先进的具有特色的科研基地,包括阻燃材料国家专业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和特种材料实验室、高应变率下材料的模拟与表征实验室、纳米材料实验室、材料表面工程实验室、功能材料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其中多台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热忱欢迎广大学子加入到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研究的队伍中来,为国家及国防重大建设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


010化工与环境学院

化工与环境学院前身是1940年创立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后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化学化工系合并为华北大学工学院化工系,50年代初中法大学化学系并入(学校名称先后改为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1991年1月为适应改革需要,经机电部批准,成立了化工与材料学院。2002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根据建设一流大学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成立了化工与环境学院。现下设3个系和3个研究中心--化学工程与控制系、应用化学与制药系、环境与能源系、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新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和精细化工研发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兼职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7人,教授18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在编教师的80%。学院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并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岗位。学院已形成一支学术梯队整齐,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此外,还聘任了李灿、衣宝廉院士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我院顾问教授。

学院坚持“以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绿色能源为特色,制药工程与技术为建设重点,各学科协调发展,应用化学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环境工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目标,凝炼具有基础前沿性和重大应用背景的学科方向,汇集以一流学术大师或知名学者领衔的学科团队,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大平台,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4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并有权授予学士学位。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4个二级学科授权点,还有应用化学、化学工艺、环境工程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学院教学和科研跃上新的台阶。学院现有实验室约4500平方米,固定资产逾2500万元。应用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工程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院现在学生843名,其中本科生596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47人。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国防基础预研等国家重大项目。我院吴锋教授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资助项目(973):“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3部教材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已经或正在实施产业化。

学院注重和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的学术交流和联合办学,与美、英、德、法、意等国的十余所大学及研究所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德国Cottbus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英国Queen's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意大利Parma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院重视教学科研工作,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学院毕业生历来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院培养出一批批在教育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担当重任的各类杰出人才。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来学院视察。进入新世纪,化工与环境学院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实施我校"985"二期工程,努力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为使北京理工大学早日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奋斗。我们热忱欢迎全国各地优秀学生报考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016生命学院


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生命学院在学科高度交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健康、快乐、团结、发展”为核心的学院文化,建立了高度开放的学科平台和灵活高效的队伍建设机制与评价体系,初步形成了重点发展、以点带面的生命科学学科发展体系。教学、科研及产业化工作蓬勃发展,形成了产、学、研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生命学院现设三系、一所、两中心,即以教学和科研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和药学系;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空间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和以科研开发、技术成果转化为主体的现代生物与医药工程研究中心(学科特区)。

学院现有生物化工、应用化学(生物方向)和生命信息工程3个博士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生物医学工程、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生命信息工程、制药工程9个硕士点,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我院生源质量优异,历年招生分数位居学校前列。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学缘分布广泛、学术思想活跃、年轻并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有中科院院士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跨世纪人才)5人,国防511人才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9人,副教授2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68.85%,约1/3的教师有长期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

学院学科定位为“关注人类健康,兼顾国防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重大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因学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生物分离与分析技术、民族特色药物与生物药物技术、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微生物生物转化、生物信息与医学影像学、现代生物医学仪器、新型医学诊疗技术等,目前我院教师承担了包括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防预研及民用航天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并与国内多家医疗单位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基于我院的最新研究成果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研发中心——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生物医药技术的孵化基地。学院形成了既各成体系又交叉互融、既有基础研究又有工程应用研究的科学研究体系。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建立了激励学生技术创新的机制,建有北京市研究生产学研基地和研究生创新平台。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突出,在我校多次教学质量评比中位居前列。

学院现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留学生、第二学位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培养的学生可在生物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教学、开发、生产、管理工作。毕业的学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017理学院


理学院是学校具有较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较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力、富于创新精神和培养复合型理科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下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和化学物理研究所学科特区。

设有数学、物理学和化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5个博士点。数学、物理、化学三个一级学科均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多名学术造诣高、有丰硕研究成果的国内知名学者。现有教职工175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38人,博士生导师26名,中科院院士3人(双聘),副高职人员7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73%。现有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8人。

2008年度理学院承担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507万元;《特种分子纳米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获“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资助900万元。2008年学院发表SCI收录117篇,举办国内外高水平学术讲座80余场;学院的学科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理学院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基础性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高新技术应用性人才三者兼顾,多年来,培养出大批理论基础扎实、科研水平高、独立工作能力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进入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的行列,三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每年都有研究生获得中科院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北京理工大学基金会奖学金、SMC奖学金及校百篇优博育苗基金。

数学系成立于1984年。已具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应用数学博士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现在应用微分方程、图论与组合最优化、应用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分布参数控制理论等领域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研究集体。近年来,在信号和图像处理中的数学问题,加密算法,产品的可靠性,随机分析和金融数学,优化算法,有限元算法等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物理系成立于1985年。已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博士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与外系共建有物理电子学博士点。物理系十分重视教学和科学研究,拥有一支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省部级奖多项。近年来,在国家‘211’和‘985’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学科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物理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物理示范中心。目前已在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等学科点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

化学系具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物理化学(部委级重点学科)和无机化学两个博士点,设立化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物理研究所学科特区。获多项国家或部省级奖励,目前承担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量子化学、分子光谱学、胶体与界面化学、多酸化学、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纳米化学、催化化学、绿色化学、电化学、功能材料、有机合成化学、化学传感、分离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021管理与经济学院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管理教育的高校之一,北京理工大学于1980年成立管理工程系。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1992年,管理工程系更名为管理学院,1998年更名为管理与经济学院。

目前,学院设有7个系,即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应用经济系、公共管理系、会计系、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系、技术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系;拥有教育部(985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民经济动员实验室、系统风险管理实验室、知识管理与数据分析实验室、组织管理模式研究实验室、危机管理中心、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国防科技评价与战略分析研究室等研究机构;设有一个管理与经济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多功能专业教学实验室、管理仿真实验室、系统与信息研究室、T-more研究室等五个实验室,2007年中心被认定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管理与经济分馆,相关图书资料齐全,全天向师生开放。

学院目前设有6个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

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博士后流动站),是北京市重点学科;设有企业管理和系统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企业管理是北京市重点学科);设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包含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国民经济动员学”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设有4个专业硕士学位项目(MBA、EMBA、MPA、工程硕士)。在《世界经理人》周刊主办的MBA项目评比中,我院MBA获2008年中国最具影响力MBA第九名。

现有教职工130人,教授、研究员28名,其中包括博士生导师19名,副教授及相当职称人员49名。此外,学院还聘请多名政府领导人、企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管理经济学专家、企业家为顾问教授、兼职教授。

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魏一鸣教授,国务院参事郎志正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韩伯棠教授,国防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侯光明教授、李金林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崔利荣、朱东华、何海燕、刘云、董沛武等教授,均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王兆华教授、刘平青教授等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也凸显出强劲的学术能力和很高的教学科研水平。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积极承担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累计近4000万元,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8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

国家科技部973前期专项3项;

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国家商务部、北京市政府等省部级项目47项。

在已经完成的项目中,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8项。

近年我院师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05篇,其中SSCI和SCI收录40余篇,EI收录148篇。

在学科基地方面,国家批准建立了“985二期”国防科技管理与国防动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通过“985二期”、“211二期”的支持,重点建设了海量国防科技多数据源的获取、集成、挖掘以及国防技术监测研究等五个研究方向,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包括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进行科学研究、联合培养学生等多种形式,国际交流数量有较大的增加,层次不断提高,先后与国外20多所大学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目前,学院共有各类学生3132名。其中本科生1200名,硕士研究生1673名,博士生219名,留学生40名。

在29年的办学过程中,管理与经济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022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管理实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办学实力较为雄厚,规模迅速扩大,已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本科生、研究生两千余名。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350名,研究生112名。

学院设有经济学系、社会工作系、教育学系等教学科研机构。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67.2%,近20位教师有在海外攻读学位或做访问学者的经历。

学院现拥有经济学、社会工作2个本科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科学技术哲学、政治经济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同时设有SQA中心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国际商务管理、国际商务会计、国际理财规划等专业方面的国际人才。我院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7%,近几年学生就业去向为国家部委、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


023法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成立于2008年12月15日,其前身是1994年5月成立的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律系。法学院现有教职员工具有博士学位16人,博士后研究经历的6人,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2人。法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约300人,研究生约80人。法学院有法学理论、民商法学、国际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律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有法学双学位、法学二学位授予权。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学科建设坚持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结合的原则,以国际法、民商法和环境法为重点,突出国际空间法、知识产权法、科技法、能源法等特色学科。法学院设有北京理工大学空间法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人权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其中,北京理工大学空间法研究所已建设成为了国内一流的空间法教学与研究的综合性机构,也是我国唯一的空间法资料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为了促进师生的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与美国依利诺伊理工大学肯特法学院、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法学院、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国外大学建立了联系。每年均有师生获得资助出国研修。


024外国语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可追溯到1952年北京工业学院成立的俄文教研组。1960年成立外语教研室,1984年成立外语系,2006年成立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德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和外语培训中心(该中心出具的德语培训成绩得到德国政府和高校承认)。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培养外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外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外国语学院成立后,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外语专业建设的宏观目标是依托学校理﹑工﹑管各学科的优势资源,遵循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结合21世纪社会对外语人才素质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将专业教育﹑素质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融为一体,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德才兼备﹑中西相融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外国语学院设有英语、日语和德语三个本科专业,并设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含外国语言与文化、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日语语言学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含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德语语言文学(含德语文学、语言学方向)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语言学、文学和翻译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460多人。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现代化教学设施,拥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图书资料较为丰富。学院还常年聘请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专家15人在我院任教。

我院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1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2人,博士(含在读博士)23人,硕士63人。外国语学院教学和科研成绩斐然,近年来我院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和工具书50余部,其中一些教材为国家“十·五” 、“十一·五”规划教材或教育部推荐用书。此外还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多项。研究生公共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及一系列教学成果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网络辅助公共英语教学与硕士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题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现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基地,并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国家级精品课一门。

外国语学院依托学校理、工、管的学科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又具有较宽泛的理、工、管学科知识,因此深受社会欢迎,学院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去向为教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等,总之,多年来北理外语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才。


025设计与艺术学院


1984年成立工业设计系,是国内最早设立的高等综合院校工业设计学科单位。2002年成立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学院在艺术与科学碰撞、经济与文化整合、学科与专业重组的关系中,积极谋求建立设计、科技、美学的整合概念。

学院含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两个硕士点。有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传统工艺美术、绘画创作与研究6个专业研究方向。

设计与艺术学院现有教职人员82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正教授2人,副教授19人,讲师 35人,助教 10人。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热心教学的高水平、高素质专业研究教师队伍。

为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优良综合素质的人才,学院坚持依靠理工大学整体学科专业环境,重特色方向、重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瞄准理工大学机械、电子信息、军工等传统学科专业平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寻找契机,打造学科交叉平台,重视拓宽口径综合素质培养,积极探索顺应时代要求的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等模式。培养人才重视现当代艺术与设计发展前沿,注重培养坚实的专业基本功,独立的审美与创新意识,注重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学院近年来,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德、日、美、俄、韩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或院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关系,促进了学院办学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发展。


033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是北京理工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的管理与办学实体。北京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始于1956年,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2001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2000年成立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并被教育部批准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

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综合资源,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注重质量、提高效益”的办学工作方针,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具有信息、机械、电子、汽车、经济、管理、人文、法律、艺术9个类别25个本科专科专业,为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培养了4万多名各类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

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学科,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学、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艺术相互融合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设有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管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三个研究方向。该学科有教授3名、副教授(研究员)11名。学院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条件和环境,建有功能强大的远程教育平台,包括虚拟演播实验室、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专线视频实验室。该学科曾获多项部级奖,目前承担“十一五”科研项目。新研制的精品课程获五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奖及11项北京市精品课程奖。

学院重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2000年初成为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会员单位,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培养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硕士生,为德国DAIMLER公司(奔驰汽车)开办“合归性与公司治理”EMBA项目培训班,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培养国际经济专业、信息技术专业理学士本科生,与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理工大学合作培养信息技术专业本科生。

学院十分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承建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院将加大现代远程教育品牌建设力度,不断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与高水平服务,为国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088图书馆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40年,它的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图书馆。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由国家批准获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属国家计划内招生。主要研究领域有情报学理论与方法、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产权、数字图书馆和信息安全,涵盖竞争情报、知识管理、情报系统与评价、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数字图书馆原理技术应用与服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等多个研究方向。

图书馆以文献资源为依托,技术设备先进,信息资源丰富,可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数字图书馆平台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为图书馆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

图书馆重视教学科研工作,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事研究生教学和科研人员众多,其中正教授及研究人员3名,副教授级人员12名,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19名。研究成果丰富,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和学校的研究课题。

图书馆设立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拥有信息技术实验室和研究生案例研究室,经过多年的努力,图书馆已经形成了稳定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学科方向和研究队伍,师资力量雄厚。

图书馆重视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与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国内外知名大学图书馆和信息管理学院在学术及科研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

图书馆以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充足的文献资源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优秀的学习环境,致力建设研究型、数字化、技术手段先进的国内一流大学图书馆。
本文转载于:北理考研论坛,http://www.bitkaoyan.co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3 06:18 , Processed in 0.09303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