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haomudan 发表于 09-7-29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文学史
目 录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第二章 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
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29-31)Ⅲ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试述周扬与胡风在文学观念上的异同。(47-51)Ⅳ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第五章 诗的几种体式
西南边疆诗群Ⅱ
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诗歌“写实”倾向的得失和表现。(67-68)Ⅲ
简述闻捷诗歌创作的特色。(69-70)Ⅲ
简述公刘前期诗歌创作的特色。(72)Ⅲ
简述邵燕祥前期诗歌创作的特色。(72-73)Ⅲ
简述李瑛诗歌创作的特色。(73-74)Ⅲ
试述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艺术渊源及特征。(74-75)Ⅳ
试比较郭小川与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异同。(刘134-138)Ⅳ(结合作品,分析郭小川和贺敬之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上的同和异。Ⅳ)(举现当代的例子各一个,简述20世纪俄罗斯诗歌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影响。Ⅲ)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试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学界对短篇小说的特征和创作问题的讨论及其影响。(85-86)Ⅳ

第七章 农村小说
山药蛋派Ⅱ
比较赵树理与柳青在农村小说创作特色上的异同。(92-94)Ⅳ
简述“山药蛋派”作家在小说创作上的共同性。(95-96)Ⅲ
比较赵树理前后期小说创作特色的异同。(97-98)Ⅳ
简述柳青《创业史》的思想艺术特色。(101-102)Ⅲ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结合作品,论述当代革命历史小说对“史诗性”的追求。(108-111)Ⅳ
简述长篇小说《红岩》的写作方式和艺术特色。(113-114)Ⅲ
比较峻青与王愿坚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异同。(114)Ⅳ
简述孙犁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115-116)Ⅲ
试比较孙犁与峻青短篇小说创作的不同风格。(刘60-61)Ⅳ
结合当时的评述,谈谈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的题材意义。(117)Ⅲ
结合当时的评述,谈谈杨沫《青春之歌》的题材意义。(119)Ⅲ
简述姚雪垠历史小说《李自成》的思想艺术价值。(121-122)Ⅲ

第九章 另一类小说的处境
结合当时的评述,谈谈曲波《林海雪原》的独特性。(129-130)Ⅲ
简述欧阳山《三家巷》、《苦斗》的艺术特色。(133)Ⅲ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百花文学Ⅱ
结合作品,试述1956-1957年“百花文学”时期小说创作的趋向。(141-143)Ⅳ

第十一章 散文
散文年Ⅱ(Ⅱ)
比较“十七年”期间艺术散文两次短暂“勃起”的不同特点。(刘231-236)Ⅳ
简述杨朔散文创作的特色。(刘237-238)Ⅲ
简述刘白羽散文创作的特色。(刘244-246)Ⅲ(简述刘白羽散文的特色。Ⅲ)
简述秦牧散文创作的特色。(刘240-241)Ⅲ
简述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特色。(刘247)Ⅲ(简述吴伯箫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Ⅲ)

第十二章 话剧
第四种剧本Ⅱ(Ⅱ)
结合作家作品,简述“第四种剧本”的主要特征。(刘180-181)Ⅲ
结合作品,试述老舍“京味”话剧的特色。(刘186-191)Ⅳ(以一、两个剧作为例,试论“京味儿话剧”的特点。*Ⅳ)
试论老舍《茶馆》在结构艺术上的创新及其意义。(167-168)Ⅳ(试论老舍《茶馆》在结构艺术上的创新及其意义。Ⅳ)(比较老舍《茶馆》和田汉《关汉卿》的艺术风格。Ⅳ)
结合作家作品,试述当代历史剧创作的主要特点。(刘195-200)Ⅳ
简述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的主题意义。(169)Ⅲ
简述田汉历史剧《关汉卿》的思想艺术特色。(170)Ⅲ(比较老舍《茶馆》和田汉《关汉卿》的艺术风格。Ⅳ)
简述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艺术特色。(刘182-183)Ⅲ(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艺术上有何可取之处?Ⅲ)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学”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简述穆旦晚年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211-212)Ⅲ
简述“文革”期间“白洋淀诗群”的诗歌创作概况。(213-214)Ⅲ
简述“文革”后期手抄本小说《波动》、《公开的情书》、《晚霞消失的时候》的思想价值。(216-218)Ⅲ

                 下编 80年代以来的文学
第十六章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试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概况。(240-246)Ⅳ
试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诸样式的发展状况。(246-249)Ⅳ
试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的总体风格。(250-252)Ⅳ
简述话剧《绝对信号》的特色。(刘213-214)Ⅲ(《绝对信号》Ⅱ)
结合作品,试述新时期探索话剧在艺术表现和演出形式方面的革新。(刘215-217)Ⅳ(结合作品,谈谈新时期话剧创作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重要的创新?Ⅳ)
结合创作,试述当代话剧创作的危机与出路。(刘217-222)Ⅳ(试析《狗儿爷涅槃》或《桑树坪纪事》的艺术成就。Ⅲ)
第十八章 80年代初期的小说
伤痕小说Ⅱ
反思小说Ⅱ
改革小说Ⅱ
开拓者家族Ⅱ(Ⅱ)
知青小说Ⅱ
结合作家作品,试述“伤痕小说”的特点和历史功绩。(刘89-93)Ⅳ
结合作家作品,试述反思小说的特点和长处。(刘96-97)Ⅳ
简述王蒙小说创作的特色。(261-263)Ⅲ
简述张贤亮小说创作的特色。(263-264)Ⅲ
简述高晓声小说创作的特色。(264-265)Ⅲ
简述刘心武小说创作的特色。(265-266)Ⅲ
简述从维熙小说创作的特色。(266-267)Ⅲ
比较知青文学与“复出”作家的创作在特点上的异同。(268)Ⅲ
结合作家的创作,试述知青小说的发展演变过程。(268-271)Ⅳ

第十九章 80年代的诗
简述“归来者”诗歌的共同特征。(277-278)Ⅲ
简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成就。(刘151)Ⅲ(为什么说艾青的诗歌创作在新时期进入了他一生的“第二个黄金时代”。Ⅲ)(试析艾青在当代诗歌创作上的特色和成就。*Ⅲ)
简述公刘“归来”后诗歌创作的特色。(281-282)Ⅲ
简述邵燕祥“归来”后诗歌创作的特色。(282-283)Ⅲ
简述牛汉“复出”后诗歌创作的特色。(284)Ⅲ
简述郑敏“复出”后诗歌创作的特色。(285)Ⅲ
简述蔡其矫诗歌创作的特色。(286-287)Ⅲ
简述昌耀诗歌创作的特色。(287-288)Ⅲ

第二十章 新诗潮
三个崛起Ⅱ
今天诗群Ⅱ
结合作家作品,试述“朦胧诗”创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朱)Ⅳ(结合当代作家作品,谈谈朦胧诗的基本特点和影响。Ⅳ)
简述舒婷诗歌创作的特色。(刘165-166)Ⅲ(简析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Ⅲ)
简述顾城诗歌创作的特色。(朱)Ⅲ
比较江河和杨炼诗歌创作特色的异同。(300-301)Ⅳ
简述北岛诗歌创作的特色。(刘163-164)Ⅲ
结合作家作品,试述“后”朦胧诗的基本特征。(刘167-170)Ⅳ
简述海子诗歌创作的特色。(309)Ⅲ
简述西川诗歌创作的特色。(310)Ⅲ
简述翟永明诗歌创作的特色。(310-311)Ⅲ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后期的小说㈠
结合论争,谈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学“寻根”主张提出的原因和背景。(321-323)Ⅳ
结合作家作品,试述文化寻根思潮的总体审美特征。(刘32-34)Ⅳ(试析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寻根小说的美学倾向。Ⅳ)(结合当代作家作品,谈谈寻根文学的主要特征。Ⅳ)
试述文学“寻根”主张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324-326)Ⅳ
简述邓友梅小说创作的特色。(327)Ⅲ
简述冯骥才小说创作的特色。(327-328)Ⅲ
简述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特色。(328-329)Ⅲ
简述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330)Ⅲ
简述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特色。(331-332)Ⅲ(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特征。Ⅲ)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后期的小说㈡
简述“先锋小说”的主要特征。(337-339)Ⅲ(先锋小说Ⅱ)
结合作品,试述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刘38-40)Ⅳ(结合作品说明新时期“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征。Ⅳ)
简述残雪小说创作的特色。(341-342)Ⅲ
简述苏童小说创作的特色。(342)Ⅲ
简述格非小说创作的特色。(342-343)Ⅲ
简述余华小说创作的特色。(344-345)Ⅲ
试述池莉小说创作的特色。(王)Ⅳ(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Ⅳ)(结合作品,分析池莉和刘震云80年代小说创作的同中之异。Ⅳ)
简述方方小说创作的特色。(345-346)Ⅲ
简述刘恒小说创作的特色。(346)Ⅲ
简述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特色。(346-347)Ⅲ(结合作品,分析池莉和刘震云80年代小说创作的同中之异。Ⅳ)
简述韩少功小说创作的特色。(347)Ⅲ
简述阿城小说创作的特色。(348)Ⅲ
简述史铁生小说创作的特色。(348-249)Ⅲ
简述张炜小说创作的特色。(349-350)Ⅲ
简述张承志小说创作的特色。(350)Ⅲ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创作
简述张辛欣小说创作的特色。(356-357)Ⅲ
简述谌容小说创作的特色。(358-359)Ⅲ
简述张洁小说创作的特色。(359)Ⅲ
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特色。(360-361)Ⅲ
简述铁凝小说创作的特色。(361-362)Ⅲ
结合不同的理解,谈谈你对“女性文学”的看法。(362-364)Ⅳ
简述林白小说创作的特色。(364)Ⅲ
简述陈染小说创作的特色。(365)Ⅲ

第二十四章 散文创作
试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散文创作概况。(369-371)Ⅳ
试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创作概况。(371-372)Ⅳ
试述巴金《随想录》的思想艺术特色。(刘250-254)Ⅳ(简述巴金《随想录》的主要特点。Ⅲ)(简述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Ⅲ)
试述孙犁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刘255-257)Ⅳ
比较巴金与孙犁散文创作的异同。(刘254)Ⅲ
简述杨绛散文创作的特色。(374-375)Ⅲ
简述贾平凹散文创作的成就。(刘257)Ⅲ(简述贾平凹的“风情散文”的艺术特征。Ⅲ)
简述八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发展概况及创作特点。(377-378)Ⅲ(试阐述80年代中晚期以后,“学者型”散文的发展概况及创作特点。Ⅲ)
简述张中行散文创作的特色。(378)Ⅲ
简述金克木散文创作的特色。(379)Ⅲ
简述余秋雨散文创作的特色。(刘259-260)Ⅲ(谈谈余秋雨散文的特色。Ⅲ)
简述王小波散文创作的特色。(379-380)Ⅲ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试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环境的变化对九十年代文学的影响。(384-387)Ⅳ
结合人文精神讨论,谈谈你对九十年代文学的看法。(朱)Ⅳ(结合人文精神讨论,谈谈你对九十年代文学的看法。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87-389)Ⅳ
试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389-392)Ⅳ(试比较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不同。*Ⅳ)

试述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刘2-10)Ⅳ
结合作家作品,试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特征。(刘25-27)Ⅳ
试述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王)Ⅳ(20世纪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试就当代小说的历史进程和创作业绩,谈谈它在整个20世纪小说史上的性质特点、艺术贡献、作用地位。


当代文学史(内容)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第二章 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
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29-31)Ⅲ
  进入五十年代之后,一批切合并体现文学主潮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要力量,并居于中心位置。他们的“文化性格”出现新的特征。
  首先,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地理”上的这一转移,与文学方向的选择有关。它表现了文学观念的从比较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变化。这会提供关注现代文学中被忽略的领域,创造新的审美情调的可能性,提供不仅从城市、乡镇,而且从黄河流域的乡村,从农民的生活、心理、欲望来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的视域。
  其次,对于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多数人来说,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动,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文学被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他们对于文学自主、独立的观念,会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认为可以把政治活动、社会参与和文学写作加以区分。他们并普遍认为,凭借着“先进的世界观”,作家能够正确地认识、把握客观生活和人的生命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他们所实践的革命和文学,正是体现了并阐释着这一发展规律的。因而,不存在“本质化”的悖谬情境,也不可能会有神秘、不可知的领域。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必然是他们作品的基调。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试述周扬与胡风在文学观念上的异同。(47-51)Ⅳ
  中国左翼文学界内部的矛盾、冲突,有着复杂的原因。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文学与政治集团关系的密切,以及文学运动和文学组织的政治权力化,是冲突愈趋激烈的重要原因。进入五十年代以后,“一体化”的文学体制和格局,使矛盾和冲突的方式、性质,发生重要变化。
  纵观二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文学过程,可以看到左翼文学内部存在着不同的理论派别:一是以胡风、冯雪峰为代表的,包括五十年代的秦兆阳等;一是以周扬为代表的,包括后来成为左翼文学的主要领导者的邵荃麟、林默涵、何其芳等;另一则是在“文革”前夕形成的,以江青、姚文元等为首的派别。
  一、虽然周扬等与胡风、冯雪峰有尖锐矛盾,但他们也有重要的共同点。
  他们都无例外地把自己看作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的是“真正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把建立革命的(或无产阶级的)文学,作为自己的职责。他们也都不赞同文学与政治无关(无平行)论,认为从广义上说,文学应该是人民革命斗争、是思想启蒙的“武器”,中国的文学运动应是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他们也都信奉、提倡“现实主义”。从这样的立场出发,对于中国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他们都持激烈批评的态度。另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共同点则是,他们都坚持文学“一体化”的理想、坚持建立文学的“统一规范”的必要。
  二、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重要的分歧。
  第一,关于文学与政治、实践与观念的关系。相对而言,周扬等更强调理论、思想观念的重要性,认为对作家而言,“正确的世界观”应置于第一等重要的位置上。胡风、冯雪峰也承认思想世界观的重要性,但认为更重要的是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思想问题、世界观问题,是表现在作家对现实的关系上,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也“必须”在“实践”上去解决。
  第二,关于现实主义。周扬等更多接受苏联三十年代作家协会章程的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做的规定,即文学要“从革命历史发展上”来反映现实,表现革命的“远景”,并注重对民众的教育作用。而胡风的“现实主义”则更多承接十九世纪法、俄文学的“批判生活”的性质,以及鲁迅所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启蒙”责任。对后者来说,他们更注意古老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沉重负担,认为中国的“传统”和民众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一方面是韧性的战斗力、原始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则是奴性的卑贱与苟安。
  第三,创作上主客观的关系。周扬和毛泽东一样,重视“深入生活”的重要,并把“生活”主要理解为“工农兵”的斗争生活。而胡风则更强调作家的热情、创造力。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主客观的融合,如果这种“融合”是出色的,那就一定表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态度。
  第四,关于“当代文学”的传统。在四五十年代之交,左翼作家需要面对二十世纪文学的三个“历史事件”:“五四”文学革命,产生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毛泽东的《讲话》和解放区文学。这三个方面,既是文学理想、文学观念,又是文学事实、文学经验。在“五四”与《讲话》的关系上,胡风、冯雪峰、秦兆阳等虽然也承认《讲话》的指导意义,但并不把它的出现,看作是转折性事件。在有关当代文学“传统”问题的看法上,他们更重视“五四”的新文学传统,以“保卫五四文学革命传统”作为文学理想和文学实践的中心问题。对于“五四”新文学,也更强调它与西欧和俄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关系。对于周扬等来说,他们既强调《讲话》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继续”),甚至认为是“五四传统”的最有资格的继承者,同时更强调它们的区别(“发展”)。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第五章 诗的几种体式
西南边疆诗群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随着西进的军队来到川西、云贵和康藏一带的作者,他们的创作有超过当时一般水准的表现。除了个人的条件外,与他们生活的环境不无关系。这些来到西南地域的青年作者,几乎都参加过对这里的古歌、民间史诗和民间抒情诗的搜集和整理,有的还据此进行“再创作”。所有这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了他们的表现手法。虽说诗的“意旨”并无很大的不同,但自然景物和民族风情成为感情的背景或投影,加上民间诗歌丰富的比喻和表现方法,是避免现象的肤浅描述和政治概念演绎的有效途径。这些诗人,八十年代有的研究者曾称之为“西南边疆诗群”。他们是公刘、白桦、顾工等。

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诗歌“写实”倾向的得失和表现。(67-68)Ⅲ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要求诗突破狭小的题材和境界,要求诗加强它的“写实性”,扩大与中国人生存状况的联系和关切,扩大诗人的“想象的同情”,与唯我主义、感伤主义和“自然流露”的观念和表现方式保持距离——这具有推动新诗发展的合理性。
  不过,左翼诗歌的这种“写实性”和“叙事性”的理解,侧重的是对诗的“社会功能”的考虑,在诗对社会现象、生活事实的处理上,强调的是对“客观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一方面损害、抑制了诗人在把握世界、人生上的情感、意志、思考的加入,使诗逐渐演化为缺乏沉致心理内容的对生活现象的摹写。另一方面,则是诗、小说等文体之间特征的模糊。
  “写作”倾向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中,一方面表现为叙事诗异乎寻常的“兴盛”,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的抒情短诗,都有着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李季、闻捷、张志民等,是当代“写实”诗体的主要代表者。

简述闻捷诗歌创作的特色。(69-70)Ⅲ
  闻捷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战争中,作为一名随军记者,来到新疆,并在五十年代最初的几年里,任驻疆的新华社记者。这个期间的生活和艺术经验的积累,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来创作取材和艺术方法的构成。在一个可供选择的“资源”相当有限的诗歌环境中,他找到的虽说并不很宽厚,但也尚可供挖掘,而避免了李季、阮章竞在一段时间里的进退失据。这指的是他对生活在新疆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生活风情、民间传说和诗歌的了解。与此同时,那些写作“生活牧歌”的苏联诗人,如伊萨柯夫斯基、苏尔科夫等,在对生活材料进行诗意的提炼和组织上,也给他以启示。
  1955年,闻捷发表了五个组诗,其中《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畔》、《果子沟山谣》,都与新疆少数民族生活有关。这些作品连同其他的一些诗作,在1956年结集为《天山牧歌》出版。它们用牧歌的笔调来处理“颂歌”主题,并发挥了闻捷长于“叙事”的艺术处理方法的才能。在《苹果树下》、《志愿》、《猎人》等短诗中,作者努力建立一个完整的、首尾呼应的结构,并在对“事件”、“细节”的单纯化的提炼中,来增加情感表达的空间。这些诗,“一发表就受到了大家的注意和喜爱。给人以新鲜感觉的景物和生活,柔和而又清新的抒情风格,很久在我们的诗歌里就不大出现的对青年男女们的爱情的描写,这些都是它们的特色”。
  五十年代末,闻捷开始创作已酝酿了七八年的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它讲述的,是五十年代初发生于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的叛乱和平息的过程。有着庞大的艺术结构,追求雄伟恢宏的气势;在展开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的描绘上,在安排若干复杂交错的人物线索上,在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有理由将它称为“诗体小说”。

简述公刘前期诗歌创作的特色。(72)Ⅲ
  公刘是当代最早获得诗界较高评价的诗人。1955年,他发表了写边疆军人生活的三个组诗:《佧佤山组诗》、《西双版纳组诗》、《西盟的早晨》。这些作品,立即“受到读者的赞美”,也获得诗人和批评家的赞赏:“公刘的诗——是长期生活在战士中间的,感染了我们部队的高贵素质的,通身都是健康的一种新的歌唱。”
  这期间,他出版了《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和《在北方》四部诗集。细致的感觉,奇丽的想象,清新的语言风格,是他这个时期的特色。在同一时期的青年诗人中,他表现了更为突出的建立在情感想象基础上的艺术概括能力,和重视诗的整体构思、重视抒情角度、表现方式探索的艺术趋向。在《在北方》等集子中,他尝试将南方的“梦幻和情思”,与北方的广袤、雄浑和“哲思”结合起来。这种写作,呈现为从现象描述到“哲思升华”的结构。在一个十分重视观念表达的时代,这种创造,在当代很快演化为一种“诗体”模式,而被广泛运用。

简述邵燕祥前期诗歌创作的特色。(72-73)Ⅲ
  邵燕祥在《到远方去》和《给同志们》这两个诗集中,以自由诗的较少拘束的抒情方式,来写沸腾的建设场景,写青春的献身热情。“远方”在他的许多诗中,是个“中心意象”。它不仅是具体的描述对象,而且是希望,是承担责任、建立功勋的象征。他的诗,从内在情感上去把握青年建设者的自豪感和崇高感:几代人的建造现代化民族国家的渴望,以一种热烈、纯真、充满青春期梦幻的诗意出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邵燕祥的写作有了一些变化。在当时的“写真实”的文学思想潮流中,他觉得诗也应该有助于扫除“阻碍我们前进的旧社会的残余”,而写作了《贾桂香》这样的叙事诗和一些讽刺性作品。在《贾桂香》中,揭露一个农场青年女工,是怎样为流言诬陷、打击而走上绝路,而表现了作者对陈腐观念和官僚主义作风的批判。

简述李瑛诗歌创作的特色。(73-74)Ⅲ
  李瑛诗的题材,许多与军队的生活、情感有关。在当代,“士兵”在李瑛的诗中,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有关责任、献身精神和崇高品格的象征。他的较为细致的艺术感受能力,以及对中外诗歌的较多了解,构成了一种“优势”,使对客观物象的写实性描绘,获得间隔和提升。对于自然界的色彩、声响、形态、气氛的感应,和由感觉所达到的对事物特征的层次区分,有助于他在表达社会政治主题时,具有较为丰富的感性内容,因而,一定程度增强了诗的“人性”成分。
  收入《红柳集》、《红花满山》等集中的一些短诗,显示了建立一种精致、单纯、和谐,而又意旨确定的风格的努力。他运用浪漫化的意象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来诗化那种政治性的生活。这种艺术构成,曾对当代一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广泛影响。

试述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艺术渊源及特征。(74-75)Ⅳ
  广义地说,二十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的大多数诗歌,都是“政治诗”:即题材上或视角上的政治化。不过,仍存在有着更确定诗体模式的、被称为“政治抒情诗”的诗体。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在五十年代末期或六十年代初,但作为一种有独立形态的诗的体式,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
  一、从艺术渊源上说,政治抒情诗写作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新诗中有着浪漫派风格的诗风;准确地说,应是它们中的崇尚力、宏伟的一脉,如郭沫若等的作品。当然更直接的承继是三十年代的“左联”诗歌,和艾青、田间和抗战期间大量出现的鼓动性作品。另一是西方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尤其是苏联的革命诗人的诗歌遗产。在中国新诗酝酿和诞生时期就介绍到中国的“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裴多菲等,他们对中国新诗某一部分的影响是持久的。苏联革命诗人,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从处理现实政治,到艺术表现,都给当代政治抒情诗提供可直接仿效的基本方法。
  二、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而“形象”也逐渐演化为“抽象”的、象征化“符号”的性质。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的组织方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当代许多诗人都写作过这种被称为“政治抒情诗”的作品,如李瑛、闻捷、张志民等,而贺敬之和郭小川则被认为是这一“诗体”的主要写作者。

试比较郭小川与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异同。(刘134-138)Ⅳ(结合作品,分析郭小川和贺敬之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上的同和异。Ⅳ)(举现当代的例子各一个,简述20世纪俄罗斯诗歌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影响。Ⅲ)
  一、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从诗体上我们把政治抒情诗称作“颂——新赋体诗”。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以50年代的昂扬精神,重温了赋这一美学体验。并且,无论是贺敬之从马雅可夫斯基诗体化出的“东方楼梯式”,还是郭小川从中国古典诗律中重铸的“新辞赋体”,都以汉语独具的节奏和韵律,叠词排句的辉煌,传导了一个伟大时代的磅礴气势、力量和展望的远景,与天安门前一年一度的游行和阅兵一样,成为一个时代不可重复的语言庆典。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团泊洼的秋天》和贺敬之的《回延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简直就是人民共和国诗的编年史。
  二、他们在政治诗的表现方式上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1、贺敬之把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节奏与中国古典诗赋的对偶、排比的和谐韵律结合起来,把马雅可夫斯基的多层楼梯改为基本上两层对应的楼梯,这样,既有了参差起落的节奏变换,又有了我们民族诗学传统中对称的庄重。如他的《放声歌唱》。
  贺敬之还把陕北民歌信天游发展成一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二行诗体,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这种二行一节,匀称、并排的诗体,抒情节奏舒缓有致,行与行、节与节间诗思的跳跃和情感的跌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飞驰的空间和感情回旋的余地。
  贺敬之还化用古典诗歌的三、五、七言体,创造出一种新的半格律化的歌行体,如他的《三门峡歌》。
  2、郭小川也继承了赋、比、兴传统的赋。他以偶句、俪辞、排比铺陈,构建了半格律的白话诗体,即格局比较严整,章节大致对称,自然流走而音韵铿锵的长句体和长短句体。长句体即所谓的“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等诗篇;长短句体即所谓的“半散曲式的自由体”,如《祝酒歌》等诗篇。
  三、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见的。在处理个人与群体、个体与历史、感性个体与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上,贺敬之从不(或极少)表现其间的裂痕和冲突。在他的诗中,“抒情主体”已是充分“本质化”了,有限生命的个体由于融入了整体,由于对“历史本质”的把握,而转化为有着充分自信的无限存在。而在郭小川那些值得重视的作品那里,个体实现“本质化”过程的矛盾,得到了关注

1.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
2.       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3.       1954年文艺界先后开展了对俞平伯、胡风《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的批判。
4.       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文学创作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文艺理论批评有何直(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王任叔)的《论人情》。
5.       毛泽东倡导的“两结合”是指:“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6.       十七年反映革命战争和革命历史斗争的优秀长篇小说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7.       十七年反映农村深刻变革的优秀长篇代表作有: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等。
8.       五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干预生活”的小说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李国文的《改选》等。
9.       五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大胆描写人性、人情和爱情生活的作品有: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
10.   《青春之歌》三部曲是指:《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
11.   欧阳山的小说《一代风流》包括:《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
12.   《红岩》塑造的主要英雄人物和反面文物有: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徐鹏飞等。
13.   华子良在狱中装疯卖傻三整年,为了党和革命事业,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14.   《创业史》是反映农村题材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15.   王愿坚创作的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的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三人行》、《七根火柴》、《妈妈》等。
16.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
17.   《红旗谱》描绘的蛤蟆滩上“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姚士杰。
18.   1960前后,郭小川发表了《将军三部曲》、李季发表了《杨高传》、闻捷发表了《复仇的火焰》。
19.   臧克家在建国后出版了《一颗新星》、《春风集》、《欢呼集》、《李大钊》、《凯歌》、《忆向阳》等诗集。
20.   闻捷的《吐鲁番情操》是一组以爱情为题的短诗,包括《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金色的麦田》、《告诉我》、《种瓜姑娘》。*
21.   《阿诗玛》是彝族的叙事长诗。
22.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出现的有影响的反映古代历史题材的话剧有: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的《胆剑篇》,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大》,老舍的《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
23.   60年代初,出现的有影响的杂文有:邓拓的《燕山夜话》、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
24.   60年代初,杨朔发表了《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刘白羽发表了《长江三日》、《冬日草》、《平明小记》,秦牧发表了《古战场春晓》、《土地》、《花城》,吴伯箫发表了《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记》等抒情散文。
25.   杨朔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出版了《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等散文集。
26.   秦牧出版的散文集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等。
27.   刘白羽在建国后出版的散文集有:《火炬与太阳》、《万炮震金门》、《早晨的太阳》等。
28.   游记散文《长江三日》是刘白羽的散文代表作。
29.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炮制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主题先行论”等创作谬论。
30.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比较好的小说有:克非的《春潮急》、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黎汝清的《万山红遍》、《海岛女民兵》、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姚雪垠的《李自成》一、二卷等等。
31.   郭小川出版的抒情诗集有:《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及短诗《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
32.   第四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作了《祝辞》。
33.   1980年1月由胡耀邦主持召开了剧本创作座谈会,会议围绕有争议的剧本《假如我是真的》、《在社会的档案里》、《女贼》进行了讨论。
34.   全国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莫应丰的《将军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古华的《芙蓉镇》。
35.   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有: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刘心武的《钟鼓楼》。
36.   刘心武的《班主任》开启了“伤痕文学”的先河。《班主任》最早触及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重大主题。
37.   蒋子龙在新时期创作的反映工业战线生活的作品有:《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这些小说,塑造了一批锐意改革、具有一往无前精神的进攻型性格的新人形象,被称为“开拓者家族”,一般文学史上叫做《开拓者系列》。
38.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李顺大造屋》。
39.   《人到中年》中“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形象的塑造,是谌容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发现,也是对当代文学带有创造性的贡献。
40.   王蒙在新时期的创新小说(意识流)是指:《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布礼》、《蝴蝶》。
41.   1981年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42.   新时期缅怀与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歌有影响的诗篇有: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柯岩的《周总理,您在哪里?》、石祥的《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张志民的《你与大行同高》、刘真的《哭你,彭德怀副总司令》等。
43.   《一月的哀思》写于1976年1月12日。
44.   艾青在新时期获奖的诗歌集有:《归来的歌》和《雪莲》。
45.   “三个崛起”论文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的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亚的《崛起的诗群》。由此在诗坛上展开了关于“新的美学原则”的问题的争论。
46.   舒婷在新时期获奖的诗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集有《双桅船》。
47.   《致橡树》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是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对爱情心理的具象作了深层次的刻画,求得一种不同凡响的审美效果。
48.   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揭批“四人帮”反映“文革”生活的话剧作品有:金振家、王景愚的《枫叶红了的时候》、宗福先的《于无声处》、苏叔阳的《丹心谱》、《左邻右舍》等。
49.   新时期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话剧有:邵冲飞的《报童》,赵寰的《秋收霹雳》、所云平、史超的《东进!东进》、丁一三的《陈毅出山》、沙叶新的《东家市长》、东生的《巍巍昆仑》等。
50.   新时期探索话剧有:瞿新华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51.   《屋外有热流》是一部带有探索性的哲理剧。
52.   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有影响的挽悼散文是:丁宁的《幽燕诗魂》、巴金的《怀念肖珊》、新凤霞的《怀念老舍先生》、张志民的《忆萧三》等。
53.   新时期初期有影响的歌颂知识分子的报告文学是: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等。
54.   黄宗英在新时期发表的有请使用注册版!义报告文学是:《星》、《美丽的眼睛》、《大雁情》、《天上人间》、《桔》和《小木屋》等。
沙发
布袋阳光 发表于 09-7-29 09:23:52 | 只看该作者
嗯,先看看,辛苦了。
板凳
lengyueyinxue 发表于 09-7-29 12:05:0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

非常感谢,特别号
地板
benny_000 发表于 09-7-30 16:35:46 | 只看该作者

好贴!顶起来!

好贴!顶起来!
5#
lordcloud1 发表于 09-7-30 17:42:5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6#
shao-shao 发表于 09-7-31 17:55:0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
7#
shao-shao 发表于 09-7-31 17:56:3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
8#
张圣东 发表于 09-9-5 12:31:5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9#
lxxlxxlxx 发表于 10-12-12 22:39:58 | 只看该作者

回 楼主(zhaomudan) 的帖子

哈哈哈哈
10#
耶律肆 发表于 10-12-17 11:11:06 | 只看该作者
呃,没有答案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7 07:18 , Processed in 0.10730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