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西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生笔记(广播部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oelee2010 发表于 09-5-22 15:4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广播部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广播的性质
一.        什么是广播?
1.        广义的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想广大地区播送音响或图象的节目,统称广播,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广播电台和电视两大类。
2. 广播的分类(按传输方式分类)
⑴ 声音广播:有线广播、无线~、卫星~、数字音频~
⑵ 电视广播:无线电视广播、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
3. 声音广播(狭义):声音广播是指利用电子技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节目的大众媒介。
⑴ 广播的属性:大众传播媒介(非面对面的)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和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期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传播对象中唤起传播者的预期效果,试图在各方面影响传播对象的过程。
⑵ 广播的种差(区别):声音节目
传播符号:声音
传播形式:节目
传播手段:电子技术(具体指无线电波)
声音传播的三要素:声音、电波、收发装置
二.        传播的自然属性
1.广播的自然属性:可被任何人与任何社会集团所利用,并且可服务于多种社会目的。
2.广播的自然功能:传播以声音为符号的信息。
3.广播的社会属性
⑴ 政治属性:主要表现为阶级属性,是阶级的代言人,具有某种政治倾向。在阶级社会里,以传播观念信息的新闻显示其社会属性。
⑵ 经济属性:具有商品属性。
⑶ 文化属性:在传播过程中表现为表述现实、传递信息、为社会交往和文化生存提供再生的场所。其精神产品是节目。节目的文化价值包括思想价值(包含了伦理道德、认识和启迪价值)、智能价值(包含了知识技术、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包含了欣赏和造型价值)、经济价值。

第二节.        广播传播方式及基本特征
一.        广播的传播方式
广播传播系统+符号系统=传播方式——传播特点
广播电传输系统+声音符号系统=广播传播方式——广播传播方式
广播电传输系统=发射机+接收装置+电能(无线电波)
声音符号系统=语言+音乐+音响
1.        声音符号系统
⑴ 语言(有声语言)——口语
⑵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

音乐在广播中担负的角色:
① 组成广播文艺节目
② 充当电台和节目的标志(又称标志音乐和开始曲,一般15~20秒);
③ 作为节目内容的间隔或过渡(又称桥梁音乐、花边音乐或间隔音乐,3~5秒);
④ 为节目配乐、渲染情绪、烘托气氛;
⑤ 作为节目的天空或者补充,是节目准时准点。
⑶音响:除了有声语言、音乐之外的其他声音,包括自然环境的响动、机器的轰鸣、动物的鸣叫以及人的动作的种种声音。
音响效果:
① 从受众心理:A.写实的、唤起情景想象的效果
B.象征性的、唤起情绪的效果
      C.习惯性效果(如打字声等)
② 从音响来源:A .真实的音响(新闻节目、教育类、知识类)      
B. 虚拟的音响和模仿的音响(文艺类节目)
音响在广播中的作用:
①        加强广播节目的真实感;
②        表现时间和空间(如农村的鸡鸣和城市的车声)
③        渲染和烘托环境气氛
④        刻画任务心理(多在文艺广播)
⑤        组成声音的“蒙太奇”(文艺节目中)
二.        广播传播方式的基本特征
1.原生性特征:广播与生俱来的特征
① 远距离的距离(脱离具体语言环境、不能面对面反馈),优劣势并存。
② 线形(无可选择、劣多于优、属于被动收听)
③ 非实体(成本低但不便保存和再传播)
④ 一对众(媒体的本质属性)
2.派生性特征:再广播发展中扬长避短形成的。
① 多制式(提高选择性)
② 接受的机动性

第三节.广播传播的特点
一.        传播中的快速性与声音的易逝性
二.传播的广泛性与接受的随意性
三.内容的丰富性与收听的被动性
四.声音的传真性与信息的变异性(传播无效,误听导致信息的变异)

第四节.广播的功能
一.        宣传、激励(喉舌性质,最重要的功能)
二.报告新闻、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基本功能)
三.反映、影响和引导舆论
四.批评、监督
五.社会教育、传播知识
六.提供文化娱乐和社会服务
七.产业功能


第五节.广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        广播学的概念
广播学是研究广播传播活动,特别是节目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广播学的研究对象
   1. 理论广播学:揭示广播活动的一般规律
   2. 历史广播学
   3. 应用广播学:研究广播传播活动的具体规律和方式   
三.广播学研究方法
⒈ 系统论:母系统与子系统  
⒉ 信息论:有效性、无用性
⒊ 控制论:时间控制

第二章.广播事业简史
第一节.广播事业的诞生
一.
   1.1819年 奥斯特(丹麦):电磁学
   2.1831年 法拉第(英国):电磁感应现象
   3.1864年 詹姆士•克拉克•马克斯韦尔(无线电之父)
   4.1888年 赫兹(德国)
   5.1895年 马可尼(意大利) 波波夫(俄国)
二.广播的诞生
   费森登(美国) 、李。德福雷斯特
      1906.12.25. 第一次广播
      1916. 美国的第一次广播
      1918.广播得到很大发展,许多电台纷纷出现

第二节.世界广播事业的成长与兴盛
一.        世界广播事业的发展
⒈ 世界上第一批广播电台出现在北美和欧洲,最早建立广播电台的是美国。
⒉ 1909年,美国KQW电台
1920.8.31. 美国秘歇根洲底特律 8MK实验电台
⒊  KDKA电台 美国匹兹堡 1920.11.2
⒋  1940年,美国建立调频广播——世界广播事业的开始
二.世界广播事业的兴盛
⒈ 黄金时期:二战期间
⒉ 快速发展时期:50~80年代
⒊ 兴旺期:80年代后

第三节.发达国家的广播业
一.        美国
1. 1920年 KDKA电台
2. 1926~1927年 三大广播公司 :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C)
3. 1940年 调频广播
4. 两大特色:A. 电台数量多 B. 广播的专门化和地方化
*应用广播学研究范围:
1. 广播节目
2. 广播节目的人才
3. 广播节目的受众
4. 广播节目的系统工程
5. 广播管理研究
6. 广播外部环境研究     

*理论广播学研究范围:
1.体系、结构、节目元素
2.分类研究
3.各类节目理论几应用问题
4.节目采访编辑、播音制作
5.节目报研究
6.节目的出版(音像、文字)


5. 广播体制:商业广播于公共广播共存
商业广播:NBC、ABC、CBC
公共广播:公共广播公司(CPB)、公共电视网(MPR)国际广播:美国之音(VOA)
二.前苏联及俄罗
(一)前苏联
1. 广播发展概况:霍德华无线电中心 (1920年);莫斯科中央广播电台
2. 广播技术:1946年,调频广播
3. 广播节目特点:时效性强、内容精、容量大、录音和现场报道比重大、音乐节目比例大  。
4. 数目和语种   
⒌ 国际广播电台 1929.10.
(二)俄罗斯
1. 俄罗斯广播电台  
2. 私营电台发展迅速
  3. 莫斯科国际广播电台(俄罗斯之声)
三.英国
  1. 1922. 允许建立广播电台;1927.英国广播电台(BBC)
  2. 两大系统:BBC、IBC
  3. BBC的对内广播:1921.1.BBC正式播音;1929. 建立第一座电台
  4. BBC特点:时效迅速、事实准确、广播风格独特、节目形式多样
  5. BBC对外广播:1932.12.19  帝国广播节目
四.日本
  1. 广播开办 。
2. 广播体制:公共广播与商业性广播并行。
3. 广播技术:1984. 卫星广播
  4. 广播系统:NHK下设第一个广播网和第二个广播网、调频电台、日本民间广播联盟
  5. 广播节目特点:快、形式多样。
6. 国际广播:日本广播电台。
7 .报广电的关系
五.法国
  1.广播体制:公营和私营
2.公营台“法兰西电台”,主要内容以新闻为主。
六.德国
  1. 体制:合法广播体制
2. 对外:德国之声
3. 特点:受众意识强、现场意识强
七.韩国:公营私营二元制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广播事业
一.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⒈ 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语种较多 ;
2.  经济欠发达
3  受众文化水平低  
4. 传播工具不发达


二.发展中国家重视发展广播事业的原因、
   1. 文育现象比较普遍;
2. 广播设备成本较低;
3. 广播传播适应性强;4. 发挥教育作用。
三.发展中国家广播事业的基本情况
   1. 20实际50~70年代  
2. 广播国际交流活跃 1927.10. 亚洲广播联盟成立

第五节.中国的广播事业
一.        旧中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1923~1929)
⒈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电台:1923.美国奥斯邦XRO电台
⒉ 官办电台:1926.10.1. 哈尔滨广播电台 创办人:刘瀚
⒊ 民办电台:1927.3.18.上海新新公司创办无线电台
⒋ 国民党的广播事业
① 官办电台,1928.8.1.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
② 管理上,成立了一个“中央广播电台事业指导委员会”
③ 抗战时期的广播
④ 抗战胜利时期的广播

二.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
1.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12.30. (第一个人民广播电台,标志人民广播事业诞生);1943年春 停播;1945.9.5 正式播音
2. 1945.6. 《暂行工作细则》是我国广播事业第一个新闻细则
3. 解放战争时期广播发展
①        3次战斗转移:1947.3.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7.4 从陕北瓦窑堡搬河北涉县——1948.5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②        第一个服务性节目:1947.9. 《对国民军广播》
③        第一个对外广播节目:《英语新闻》
4. 新中国成立时的广播事业
①        第四次迁移:1949.3.25  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同时取消了XNCR
②        1946.9  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广播电台成为独立的宣传机关
③“全国联播”节目开播 1949.6  
④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1949.9.27

三.建国以后至1978年的广播事业
   1.1949.10.1 首播 开国大典
   2.国家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49.12.5
   3.建国初期的广播事业
①恢复和改建 ②建立农村有线广播网 ③完成对民营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
   4.60~70年代的广播事业
    ①50、60年代:快速发展时期 ②文革时期:受到重大挫折 ③外事报道

四.        三中全会后的广播事业
(一)三中全会后新闻事业的改革



⒈第一阶段(1978~1983 ):进行了一些微观改革
   ①增加自来报道 ;②恢复评论节目 ;③主持人崭露头角; ④理论讲座。
⒉ 第二阶段(1983~1986)
体裁和形式:①“板块”节目 ②舆论监督类 ③连续报道、口头报道
⒊ 第三阶段(1986至90年代初):由个体到整体、微观到宏观的改革
① 专业台出现:1986.12.15.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
② 系列台出现:1987.6 上海台
③ 板快节目兴盛
⒋ 第四阶段(1992~ ):  ①再造新闻优势 ;②多样化、专业化特征日益明显
(二)三中全会后广播新闻的发展
①1985. 使用通讯卫星广播   ②1995. 数字压缩技
③1996. 数字音频广播       ④2005. 数字广播

五.21世纪中国广播事业的前景
1.节目格局:传统模式与珠江模式相结合
2.强化新闻信息:信息观念、求和观念、效率观念
3.强化频道系列化:  
① 利用原有频道资源、设置数量不等的系列台
② 隶属于同一个机构,有一定的自主权 
③ 工作班子以原来的专业部门为基础     
④ 既竞争又协作
4.专业台的有时:内容相对集中,收听方便,内涵丰富
5. 实行广播体制改革:
  ①事业型广播和产业型广播共存
②电台和电视联手
③建设现代化广播集团
6.利用高科技手段开拓广播新领域

六.港澳台地区的广播事业
(一)台湾
1. 起步:1949. 国民党迁台
2. 发展:“军中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电台”、民本广播电台、空军广播电台
3. 技术:1967.7.31 中国广播公司调频电台
4. 发展状况:156家电台(221家黑电台)
5. 特点:外向性
6. 广播电台:综艺型、纯音乐型、空中电话、新闻性热线电话
7.存在问题:①娱乐化倾向严重; ②视野狭窄,缺乏大手笔 ;③制作粗糙
(二)香港
1.广播体制:公营电台和私营电台共存
2.大体情况:香港电台(公营)、商业电台、新城广播(商营)
3.香港电台:1928.6.20  7个专业频道
4.竞争和经营:1986年 和内地首次合办节目
特点:①与内地交流密切;②重视新闻节目;③质量提高


(三)澳门
1.广播体制:广播电视公司(公营)、绿村商业区电台(民营)
2.创办和现状:1933.8.26. 创办;1940 改为官办:澳门广播电台;1950 保罗(葡萄牙人),创办绿村电台
3.语种节目:1977.8 出现粤语广播;1981.6 中文广播电台
①新闻来源:自来,各大通讯社 ②杂志式综合节目
4.澳门广播特点:①新闻至上 ②工作效率高
5.宗旨:融入社群,服务人人

第六节.国际广播新时代及广播发展新形式
一.国际广播新时代
   标志:对外广播和环球广播大力发展
  (一)对外广播:利用无线电的便利之外对境外进行电波宣传的广播
    1.重点:新闻节目   
    2.五大对外广播电台:VOA、BBC
  (二)环球广播:用英语和本国语24小时对对全球各个方向连续播出一整套新闻性节目的广播。
1.特点:①普遍性(全球性),播出面向五大洲,语种多为英语和本国语;②连续性(245小时连播)③新闻性(消息、通讯、评述、报道……)
2.播讲方式:个人主持和直接口播(记者现场报道)有机结合
二.广播新闻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1.向数字音频广播转变(DAB信息通道)
    2.广播与因特网的结合,形成网络广播
                 
第三章、广播新闻报道的题材及特点
第一节、广播题材的分类
1. 广播新闻——口语报道、录音报道、实况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
2. 广播新闻性专稿——录音通讯、录音专访、录音特写、录音讲话。
3. 广播评论——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谈话体评论、编后话、录音评论。
4. 广播对话——问答式、讨论式、请教式。
5. 广播书信——批评性、公开性、家信、答播性、虚设人物性。
6. 广播讲座——广播对话式、通俗文章式、主持人式。
7. 广播广告——报道体、简介体、诗歌体、散文体、故事体、戏剧体、书信体。
8. 文艺性广播——话剧式、相声式、快板式、故事式、影视剪辑式、广播剧式。
9. 广播音乐——间隔音乐(轻音乐)

第二节、广播新闻
一、广播新闻口语报道的特点
1.口语报道的定义:先由广播电台的记者、通讯员、编辑采写,加工成符合口语广播规律的文字稿,再由播音员口头播出的一种广播新闻形式。
  2.口语报道的特点(与报纸中消息文字作比较)
   ① 把报纸标题变成内容提要或无题;
② 把报纸复杂的新闻导语和标题变成见面那个大广播内容提要;   
③ 将导语变“看”为“听”;



④ 主题要符合广播的线性特点,安排好时间和人物的顺序。
⑤新闻背景不要复杂,要简明要。
⑥结尾要耐人寻味,不要画蛇添足。  
二、广播录音报道的特点
(一)结构特点
1. 定义:新闻实况音响和记者的文字或有声语言叙述相结合而何曾的一种广播题材。
  2. 组成部分:新闻实况音响和记者的叙述
(二)录音报道现场实况音响的特点
    1. 实况音响的定义:新闻发生的当时当地的声音。
    2. 实况音响的特点: ①客观存在,不以记者的活动为转移;
②特定的时间、地点的规定。
    3. 实况音响的内容及分类
      内容:① 人声——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报告;现场人物交谈、歌声……
②  物声——现场机器运转声、打字声、枪炮声;
③ 自然界的声音——虫鸣鸟叫声、风声。
      分类:① 表现主题的音响——直接用来说明主题的音响,又称主体音响、骨干音响。
            ② 烘托主题的音响——通常用来表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条件或氛围。
     4. 采录实况音响的目的:表现主题,烘托主题。
     5. 采录实况音响是要注意的问题
       ① 新闻实况音响要符合报道主题的需要;
② 实况音响要真实(事后补录);
③ 实况音响要少而精;
(三)录音报道着那个人物讲话要有个性,采录中要注意:
1. 讲话者是新闻人物,讲话要有新闻价值;
2. 人物讲话要有个性,不要空乏表态;
3.人物讲话要考虑效果,简明扼要(压低混播)。
(四)录音报道的文字特点
1. 文字或解说必须紧紧围绕现场来写;
2. 录音报道的文字必须有现场的细节描写;
3. 文字解说必须与实况音响或人物讲话想协调。
  (五)关于文字解说、
1. 文字解说的任务(作用):
      ① 说明新闻现场、交代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场景等状况;
② 表述人物的心理活动,体现报道意图;
③ 通过叙述事实抒发情感,表达赞成与反对思想倾向,帮主听众理解主题;
      ④ 组织全篇的作用。
2. 录音报道对文字解说的要求
      ① 文字解说与音响要有机结合;
② 文字解说不要与音响或讲话相矛盾;
③ 文字解说宜少不宜多。
三、广播实况报道的特点
(一)广播现场实况报道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简称实况报道,在事件发生、发展以至结束的现场,运用现场实况音响进行报道的一种广播体裁形式。
      分类:1. 现场实况转播 (实况转播)
            2. 广播记者现场口头报道(现场报道)
(二)实况转播
    1. 定义:指在事件发生、发展以至结束的现场,通过现场实况音响同时直接播出的一种广播体裁形式。
2. 特点 ① 报道过程与事件发展过程在时间上有同步性;
② 报道方式是照相式的,现场的所有实况音响全部照传照放,只是话筒安放的位置不同而侧重不同;
③ 实况转播可以不用解说(重要政治活动或文艺演出),也可以插入适量的解说(体育比赛或群众性活动),实况音响为主,解说为辅。
④ 实况转播是一门语言艺术,要求创出风格。
(三)现场报道
   1. 定义:是指记者或主持人到事件发生、发展以至结束的现场,一边看一边听,一边做口头报道,一边录音,经过剪辑以后播放的一种广播体裁形式。
   2. 现场报道与实况转播的主要区别
     ① 实况转播的报道过程与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同步,而现场报道不同步;② 实况转播不经过剪辑,而现场报道有剪辑。
   3. 现场报道的构成因素:现场音响和现场口播
   4. 题材要求 :
① 题材重大
② 新闻事件和新闻事实赖以展开的现场有较强的新闻性,能引起人们兴趣;
③ 新闻事件和新闻事实的内容相对单一,事件发生、发展以至结束的时间跨度有限,空间较集中,现场音响丰富而有特点;
④新闻事件和新闻事实一定处在发生、发展阶段性过程当中,便于记者观察、评述与把握,且能给听众以动感和节奏。
5. 现场报道的采录特点:
     ① 选择真是的有价值的现场音响;
② 记者口播语言口语化、形象化;
③ 现场口播与现场实况音响哟啊配合默契。
四、广播连续报道的特点
(一)定义和特点
1. 定义:是指对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以至结束运用多种形式不断进行接二连三的多次报道的一种广播体裁形式。
2. 特点:
① 在时间上具有多次性和连续性;
② 紧追新闻事件发展步伐,有始有终;
③ 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
④ 视时效为生命,提供多数听众关注的最新消息。
(二)广播连续报道选择题材的标准
1. 能引发听众高度关注; 2. 仍然处于变化发展之中;
3. 适于持续报道的过程

(三)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区别
报道的区别        连续报道        系列报道
对象        事件        非事件(以问题或现象为主)
主体        不变        变化
主题        变化        不变
体裁        以消息为主,其他为辅        以新闻性专稿(通讯)为主
侧重点        强调时效,着眼于提供最新信息        强调报道时机,着眼于深度报道,解释为什么
第三节、广播新闻性专稿(通讯、专访、特写)
一、专稿的表现手法与结构形式
  1. 定义:是一种比较详细、生动、具体的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记叙性的广播体彩形式。
  2. 专稿的特点
     ① 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它具有新闻性;
② 与一般消息相比,它具有形象性和具体性;
③ 与一般录音新闻相比,它对人物事件的描写更细致,更注意细节和个性;④ 在结构上,它比广播新闻(消息)复杂;
⑤ 在表现手法上,广播新闻以叙述为主,新闻性专稿则好似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更注重描写、议论、抒情;
⑥ 在容量和篇幅上,广播新闻性专稿比广播新闻容量大、篇幅长。
  3. 专稿的表现手法
     (1)叙述和描写(最基本)
         叙述:对事实展开过程的一般交待,侧重于纵向勾勒。
         描写:对新闻事实的具体情景的形象再现,侧重于横向刻画。
     (2)议论和抒情(适量):点明新闻事实的意义,二者常结合使用,包括议论性抒情和抒情性议论,一、二句为宜。
  4. 专稿的结构形式
     (1)新闻性镜头+纵式结构(适合于写事件或人物通讯)
     (2)新闻性镜头+横式结构(适合于写非事件性新闻,特别是成就性和经验性报道,也适合人物通讯)
     A、新闻性镜头——又叫新闻引子或新闻由头,指的是新闻事件新近发生的一个场面、情景、事实或者是新闻人物新近出现的一个言论或行动。
     B、纵式结构——指的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人物生活的历程来安排篇章结构和素材。
     C、横式结构——又叫并列式结构,是按照新闻素材的性质分门别类地安排篇章结构。
二、录音通讯
  1. 定义:是报道性、描述性与现场音响结合的广播新闻性专稿。
  2. 要素: ① 现场音响
② 记者的叙述和主持人或播音员的解说、介绍;
③ 新闻人物的讲话或记者与新闻人物的对话。
  3. 特点: ① 在容量上比录音新闻要大;
② 时效上没有录音新闻严格;
  ③ 表现手法上更注重细节描写,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地写人叙事抒情。
4. 录音通讯在采录和写作上的要求
     ① 抓住细节(表现形态可以是一个感人的音响,几句精彩的讲话,人物的一个举动或是现场的一个情景……);
② 讲究语言美(朴素美、流畅美,用音响代替叙述);
③ 采录有个性的音响 ;
④ 要是表现的内容有深度。
三、录音专访
  (一)定义:也叫录音访问,是记者或主持人以第一人称讲述的现场见闻,跟被采访者交谈的录音相结合的一种广播新闻性专稿。
构成要素:① 记者或主持人讲述的现场情景 ;
② 记者或主持人跟被采访的新闻人物的交谈录音。
(二)录音专访的特征和优势
特征:以人物谈话为主体,以录音为表现形式,访谈场合可以选择。
优势:题材广泛,亲切感人。
(三) 录音专访采写的主要特点
1. “访”字当头。
①因人访问——目的在于报道人物事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对象大多为先进模范人物,以及人们关注的新闻人物(正负面都有)。
②因事访问——在于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
2. 选择人物,“访”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3. 专访应当“专”。
①内容是专门采访所得;   
②谈话内容要有专门性;
③专访角度要新颖,不要面面俱到;
④被访问对象与记者的议论要深,不要泛泛而谈;
⑤访问现场的描绘要有个性特色。
4. 专访应将访问现场、现场音响、被采访者特征,以及记者和被采访者谈话巧妙和谐的糅合在一起。
(四)理想录音专访的四个要素
1. 要描绘访问现场,使听众知道是在何时何地访问;
2. 要有现场音响,使听众加深对现场的立体感;
3. 要写出被访问者的身份、相貌特征,使听众对其有感性印象;
4. 要录好记者与被访问者的谈话,使听众清楚地知道访问的内容。

第四节、广播新闻评论
一、定义:通过有声语言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提出意见或看法的论属性广播体裁,是集新闻性、政论性与一体的议论文。
二、特点 :1. 共性:新闻性、政论性、群众性
            2. 个性:短小精悍,简介明快,主题集中,线索单一,生动活泼
三、类别
1. 根据谁发表评论来分:
① 播音员播送的评论
② 主持人评论(三言两语揭示意义)
③ 评论员可口头评论

2. 根据是否运用音响分:
  ① 不带音响评论;
② 带音响评论:是记者或编辑采录下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音响并以此为论据作为广播评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3. 按所论问题重要程度分:
   ① 本台评论(相当于报纸的社论)
   ② 本台评论员文章(涉及敏感性问题或焦点问题)
③ 本台短评(主题集中,紧跟新闻事件,是对某一个具体事件发表评论,配合消息播出篇幅短小,局部性,300~500字)
④ 编后话(150~200字)
4. 按口语谈话和书面文章分
  ① 书面文章体评论
② 广播谈话体评论——特征:A. 对听众有称呼,对象感强
                          B. 谈话中充满浓厚口语谈话味
                          C. 同听众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激发共鸣
沙发
goofyclt 发表于 09-5-25 09:03:43 | 只看该作者
都是好东西,拿走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2 08:41 , Processed in 0.94510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