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历史文选》经典篇章翻译

[复制链接]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一则》
译文:

    谷物入仓,以一万石为一积而隔以荆笆,设置仓门。由县啬夫或丞和仓、乡主管人员共同封缄,而给仓啬夫和乡主管稟给的仓佐各一门,以便发放粮食,由他们独自封印,就可以出仓,到仓中没有剩余时才再给他们开另一仓门。啬夫免职,对仓进行核验的人开仓,验视共同的封缄,不必称量,只称量原由仓主管人员独自封印的仓。谷物出仓,如果不是原入仓人员来出仓, 要令加称量,称量结果与题识符合,即令出仓。此后如有不足数,由出仓者赔偿;如有剩余,则应上缴。共同出仓的人员中途不要更换。谷物入仓不满万石而要增积的,由原来入仓的人增积,是可以的;其他人要赠积,增积者必须先称量原积谷物,与题识符合,然后入仓。此后如有不足数,由后来入仓者单独赔偿;要把入仓增积者的姓名、职务、籍贯记在仓的簿册上。已满万石的积和虽未满万石但正在零散出仓的,不准增积。在栎阳,以二万石为一积,在咸阳,以十万石为一积,其出仓、入仓和增积的手续,均同上述律文规定。长吏共同入仓和开仓,如发现有小虫到了粮堆上,应重加堆积,不要使谷物败坏。



《考古文献·武丁卜辞一则》
译文:

      癸巳这天,一个叫谷的卜师占卜。(叙辞)
      在癸巳之后的十天内,会不会有灾祸呢?(命辞)
      商王武丁察看了甲骨上的裂纹,据此判断说:可能要有天降的灾祸。(占辞)
      到了5天后的丁酉这一天,果真出现了从西边而来的灾祸。商属沚国的诸侯通报我们说:土方国侵犯了沚国东部边境的2座城邑;工方国也在进犯沚国西部边境的土地。(验辞)

《诗经·鲁颂·閟宮》
译文:

  
閟 宮 有 恤 .                 肃穆清静姜嫄庙
實 實 枚 枚 .                 又高又大人希到
赫 赫 姜 嫄 .                 姜嫄光明又高大
其德 不 回 .                  品德纯正无瑕疵
上 帝 是 依 .                 上帝凭依在她身
無 災 無 害 .                 无灾无害有妊娠
彌月 不 遲 .                  怀足十月没拖延
是 生 后 稷 .                 后稷诞生她分娩
降 之 百 福 .                上天赐她百种福
黍 稷 重 穋 .                 縻子高粱都丰足
植 稚 菽 麥 .                豆麦先后播下土
奄 有 下 國 .                后稷拥有普天下
俾 民 稼 穡 .                教会百姓种庄稼
有 稷 有 黍 .                 高粱小米长得好
有 稻 有 秬 .                 还种黑黍和香稻
奄 有 下 土 .                四海都归后稷有
纘 禹 之 緒 .                 继承大禹功业守
 
后 稷 之 孫 .                  说起后稷子孙旺
實 維 大 王 .                 古公亶父謚太王
居 岐 之 陽 .                 住在岐山向阳坡
實 始 翦 商 .                  开始准备灭殷商
至 于 文 武 .                  传到文王和武王
纘 大 王 之 緒 .             太王事业更发扬
致 天 之 屆.                  替天行道灭商纣
于 牧 之 野 .                 牧野一战商朝亡
無 貳 無 虞 .                  莫怀二心莫欺诳
上 帝 臨 女 .                  人人头上有上苍
敦 商 之 旅 .                  集合商朝众俘虏
克 咸 厥 功 .                  完成大业功辉煌
王 曰 叔 父 .                  成王开口叫叔父
建 爾 元 子 .                 立您长子为侯王
俾 侯 于 魯 .                  封于鲁国守东方
大 啟 爾 宇 .                  开疆拓土大发展
為 周 室 輔 .                辅助周室做屏障
乃 命 魯 公 .                  于是成王命鲁公
俾 侯 于 東 .                  东鲁为侯要慎重
錫 之 山 川 .                 赐他山川和土地
土田 附 庸 .                   还有小国作附庸

周 公 之 孫 .                  周公子孙鲁僖公
莊 公 之 子 .                  庄公之子建殊功
龍 旂 承 祀 .                  继承祭礼龙旗用
六 轡 耳 耳 .                  四马六缰青丝鞚
春 秋 匪 解 .                 四时致祭不懈怠
享 祀 不 忒 .                 玉帛牺牲按时祭
皇 皇 后 帝 .                  伟大光明的上帝
皇 祖 后 稷.                  先祖后稷神灵通
享 以 騂 犧 .                 赤色牺牲敬献上
是 饗 是 宜 .                  饗祭宜祭典礼隆
降 福 既 多 .                  天降洪福千百种
周 公 皇 祖 .                 伟大先祖周公旦
亦 其 福 女 .                 将福赐你真光荣

秋 而 載 嘗 .                  秋天尝祭庆丰收
夏 而 楅 衡 .                  夏天设槛先养牛
白 牡 騂 剛 .                 白猪赤牛养几头
犧 尊 將 將 .                  牺杯相碰盛美酒
毛 炰 胾 羹 .                 生烤乳猪肉汤稠
籩 豆 大 房 .                 大盘大碗皆流油
萬 舞 洋 洋 .                  场面盛大跳万舞
孝 孫 有 慶 .                  子孙祭祀神保佑
俾 爾 熾 而 昌.               使你昌盛又兴旺
俾 爾 壽 而 臧 .             使你长寿又安康
保 彼 東 方 .                 愿你安抚定东方
魯 邦 是 嘗 .                 守住国土保鲁邦
不 虧 不 崩 .                 如山永固不崩溃
不 震 不 騰 .                 如水长流不动荡
三 壽 作 朋 .                 寿比三老百年长
如 岡 如 陵 .                 犹如巍巍南山冈

公 車 千 乘 .                 有车千辆鲁称雄
朱 英 綠 縢 .                 红缨长矛丝缠弓
二 矛 重 弓 .               弓矛成双待备用
公 徒 三 萬 .                鲁公步卒三万众
貝 冑 朱 綅 .               盔上镶贝垂红绒
烝 徒 增 增 .                排山倒海向前冲
戎 狄 是 膺 .                痛击北狄和西戎
荊 舒 是 懲 .               严惩荆舒使知痛
則 莫 我 敢 承.             谁人胆敢撄我锋
俾 爾 昌 而 熾 .            使你兴旺又繁荣
俾 爾 壽 而 富 .            使你长寿又年丰
黃 髮 台背 .                 鬓发变黄背生纹
壽 胥 與 試 .                高寿无比人中龙
俾 爾 昌 而 大 .           使你繁盛又兴隆
俾 爾 耆 而 艾 .           使你寿如不老松
萬 有 千歲 .                千秋万岁寿无疆
眉 壽 無 有 害 .           长命百岁无病痛

泰 山 巖 巖 .               泰山高峻接苍穹
魯 邦 所 詹 .               鲁国对他最遵崇
奄 有 龜 蒙 .               龟山蒙山都属鲁
遂荒 大 東 .                边境直到地极东
至 于 海 邦 .               沿海小国都附庸
淮 夷 來 同 .               淮夷带头来朝贡
莫 不 率 從 .               没人胆敢不服从
魯 侯 之 功 .               这是鲁侯建大功
保 有 鳧 繹 .               保有鳧繹两山头
遂 荒 徐 宅 .               又把徐国拿到手
至 于 海 邦 .               沿海小国都附庸
淮 夷 蠻 貊 .               东南淮夷齐俯首
及 彼 南 夷 .               势力达到荆楚地
莫 不 率 從 .              莫不顺服来相投
莫 敢 不 諾 .               个个唯唯又喏喏  
魯 侯 是 若 .             人人都服贴尊鲁侯
天 錫 公 純 嘏 .           天赐鲁公大吉祥
眉 壽 保 魯 .               高龄长寿保鲁邦
居 常 與 許 .               收回国土常和许
復 周 公 之 宇 .           恢复周公旧封疆
魯 侯 燕 喜 .               鲁喉举办喜庆宴
令 妻 壽 母 .               贤妻良母受颂扬
宜 大 夫 庶 士.            大夫诸臣尽和睦
邦 國 是 有 .               国家始能保兴旺
既 多 受 祉 .               屡蒙上苍赐福禄
黃 髮 兒 齒 .             鬓发变黄新齿长

徂 來 之 松 .               徂徕山上千松栽
新 甫 之 柏 .               新甫岭头万棵柏
是 斷 是 度 .               砍下树木又劈开
是尋 是 尺 .                锯成长短栋梁材
松 桷 有 舄 .               松树屋椽粗又大
路 寢 孔 碩 .               宫殿高敞好气派
新 廟 奕 奕 .               新庙和它紧相挨
奚 斯 所 作 .               颂歌一曲奚斯唱
孔 曼 且 碩 .               长篇巨制有文彩
萬 民 是 若 .               人人赞他好诗才

《左传·晏婴叔向论季氏》
译文:

    齐景公派晏婴到晋国去,请求再嫁一位女子给晋平公。晏婴到了晋国,说:“我们的国君对小臣说:‘寡人原意侍奉贤君(指晋平公),从早到晚不敢倦怠,想要奉上各种礼品,亲自前来,以便不错过朝贡的时间,但是敝国多灾多难,所以寡人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先君有位不好的嫡女,送给贤君作内侍,使寡人看到了希望,然而她运气不佳,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寡人对此非常失望。如果贤君没有忘记先君的友好,愿意继续施恩顾念齐国,不嫌弃寡人,施福于太公、丁公,将光辉照耀敝国,帮助敝国安定社稷,那么还有先君的嫡女,以及其他姑姐妹若干人,长得也都向个人样,如果贤君不嫌弃敝国,就请再派个使臣前来,慎重挑选,作为贤君的内侍,这便是寡人最大的愿望。’”

    韩起就派叔向回答晏婴说:“承蒙贵国君主的好意,这当然是寡君非常愿意的。但是寡君不能独自担当国家社稷的大事,寡君失去了妃子,固然很苦闷,但由于此时正是少姜的丧期,寡君因此不敢向贵国请求新的婚姻,承蒙贵君的慷慨的允婚,这种恩惠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不嫌弃敝国,并且有意给晋国如此的恩惠,再送嫁给寡君一位内宫的主人,岂止是寡君的荣幸,满朝的臣子都会感到高兴,甚至上自唐叔以下的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也都会受到齐国的恩宠而赞美齐国的友好举动。”

    齐晋两国的联姻完成以后,晏婴接受了晋国宴享宾客的仪式,由叔向陪同,大家尽情谈笑,叔向问:“齐国近来状况如何?”晏婴说:“齐国的末日已经快到了,我虽然不知道详细情况,但齐国江山大概要被陈氏占有了,齐王抛弃了他的百姓,人们便都归顺了陈氏。齐国本来有四种量器,即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四升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就是一钟。陈氏的三种量器(豆、区、釜),比国家的都多一份,陈氏的一钟也就相应加大了。陈氏用自己的大量器,借给百姓东西,却用公家的小量器回收。把山上的木材运到城中去买时,价钱不比山中的高;鱼、盐、蜃、蛤等海产品,也不比海边的贵。齐国有许多赋税,百姓劳动所得的三份之中,有二份交给国家,只剩一份来维持生计。国家仓库中的积蓄都腐烂生虫了,而那些上了年纪的百姓却仍受冻挨饿。国都的各个市场上鞋子很便宜,但那些因受刑而被砍断脚的人所用的假脚却很昂贵。百姓在深受痛苦和疾病折磨时,只要有人稍稍同情关心他们,他们就会像对待父母一样爱戴他,并像流水一般归附他。陈氏即使不想获得民心,有哪里有办法避免呢?恐怕陈氏的祖先箕伯、直柄、虞遂、伯戏,都跟随胡公、太姬,他们的灵魂都已经来到齐国了。”

    叔向说:“是这样。即使是我们晋国也已经到了末世了。军马不驾马车,打不了仗,卿士们不去训练军队,晋侯的战车也没有合适的御者和戎右,军队里也没有胜任的长官。平民百姓穷困不堪,而王室贵族们却更加奢侈。道路上随处可见饿死人的尸体,而那些因女儿受宠爱而得到荣华富贵的人却越来越多。百姓们听到国家的法令,像躲避强盗一样四处躲藏。而栾、郤、胥、原、狐、续、庆伯,这样的八大世族的地位下降,竟与贱吏同列。国家政权已落入卿大夫的手中,百姓变得无依无靠,而国君却不知悔改,整日用享乐来掩盖忧患。王室这样衰微没落,还能持续到什么时候?谗鼎上有铭文说:‘即使国君每天以起来就办理国家大事,他的子孙后代也会懈怠无为。’何况还天天不肯悔改,难道能够维持长久吗?”

    晏子说:“那么阁下将来打算怎么办呢?”叔向说:“晋国的公族已经凋零殆尽了。我听说,当王室快要没落时,它的宗族会像树叶一样先凋落下来,那么王室也就跟着零落了。我这一宗,共十一族,现在仅有羊舌氏还存在罢了。我又没有有才干的儿子王室有没有严明的法度,如果有幸能够得到个好死,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怎敢盼望死后有祭呢?”
历史的土地 发表于 11-1-17 15: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谢谢分享!
zhaodanxia084 发表于 09-3-9 13: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老师突然要这篇文章的翻译,我怎么也翻译不出,所以到网上找,就找到这篇翻译...
真的帮了大忙!
建议:可以把《仓律一则》中的律文分类为出入库制度、保管制度、防损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就跟《武丁卜辞》一样。
zhaodanxia084 发表于 09-3-9 13: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老师突然要这篇文章的翻译,我怎么也翻译不出,所以到网上找,就找到这篇翻译...
真的帮了大忙!
建议:可以把《仓律一则》中的律文分类为出入库制度、保管制度、防损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就跟《武丁卜辞》一样。
马拉松1 发表于 07-12-16 01: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啦!
辛苦你了!
sjs33 发表于 07-12-7 22: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会考吗?
千古之谜 发表于 07-12-7 16: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
以及各位跟的贴
normanfan 发表于 07-3-31 09: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头晕
leonhl 发表于 07-3-30 22: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党锢列传》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说人们好恶本性相同,而受外界习俗影响的途径不同。一个人如果克制自己的惑倩和欲念,行为就不会放纵,如果被外界事物所牵制,他的志向就会丧失。因此,圣人引导人的理性,裁抑放荡不理的行为,谨慎交友,节制嗜好。虽然人的悟性干差万别,质朴文饰相异,至于受外界事物和风俗的影响,道理是一致的。春秋时期,社会风气轻浮诈伪,王道衰落,但是人们还假借仁义以求利,凭仗正义以取功。举动合乎道理,强横者也会服气;一句话违背道理,奴仆也会争辩。大概前贤遗风,还是有足以我们学习的地方。

    战国时期,霸道衰微之后,欺诈之风萌发而起,强者以智谋决胜为雄,弱者以不善欺诈受屈。以至于有的筹划半条计策而获得万金,提出一个主张而受赐瑞玉;有的由步行平民而获厚爵,脱掉草衣而任卿相。游士掩饰伪诈,纵横论带,以求取权利害,不约而同望风相从。从此,爱尚相互侵夺,随时变换。其风气无法制止,其弊端也不能纠正。|等到汉高祖仗剑而起,武士们也勃然而兴,宪令宽松,文礼简单疏阅,继承了先秦“四君”(指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尝君)之余业,人人都怀有凌上之心,轻死亡而重义气,恩怨必报,令行于私人之庭,权移于匹夫之间,仗义行使之类的人很多.已经成为风俗。自从汉武帝之后,祟尚儒学.怀协经术,到处如雾一般聚集,最后致使皇帝亲临石渠阁,评定是非,可见党同伐异之激烈,而拘泥文字,死读经书的人,在此时也是非常多的。到王莽独断伪善,最终篡国,忠义之辈,耻于作官。于是以隐居丘墅为荣华,以困苦潦倒为甘甜。虽然天命光武中兴.汉德重开,但是洁身有道之士,愈加相互仰慕仿效,辞官隐居的志节,又重于当时了。至桓帝、灵帝之间,君主荒淫,政治腐败,国家命运委托于宦官,士人羞与为伍。是以匹夫愤恨,处士核议,他们激扬名声,互相标榜,评价公卿,裁判执政,刚直之风,在此时又盛行了。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矫枉必然过正,其道理就是如此。象范滂、张俭这些人,清心忌恶,终于陷入党锅之祸,不就是这样的吗?
      
    起初,在桓帝还是壁吾侯的时候,跟从甘陵周福学习,到后来即皇帝位之后,提升周福担任尚书。当时同郡人河南尹房植也在朝中有名,故乡人为他俩编的歌谣说:“房值是整个天下的规矩,而周福是靠做老师当宫。”两家的宾客又揣量长短,互相讥讽,也就各自树立自己的帮派,渐渐形成仇怨不和,因此甘陵就有了南北二部,党人之议,从此开始。
   
    后来汝甫太守宗资任用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缙也任用功曹岑桎,两郡又编出歇话说:“汝南太守是范涝,南阳宗资管签字。南阳太守是岑桎.弘农成缙只坐啸。”因此流言又传入太学,太学生有三万多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首领,并和李膺、陈蕃、王畅互相褒扬推重。太学中传语说:“天下楷模是李膺,不畏强暴有陈蕃,天下俊秀为王畅。”还有渤海人公族进阶、扶风人魏齐卿,都是高言深论,不避豪强。从公卿以下的官员,没有不惧伯他们的贬议,来不及穿好鞋子就急忙登门拜访。|当时河内人张成很善于占卜,推算将要天下大赦免,就教儿子杀人。李膺当时担任河南尹,立刻督促部下造捕,但不久正逢宽赦被宣布无罪。李膺内心更激愤痛恨,竟然在审讯之后将其杀掉。起初,张成以占卜之术和宦官门交往,就连桓帝也多次向他求占问卜。张成的弟子牢修因此上书,诬告李膺等人供养太学宦游学生,还交结各郡生徒,他们互相帮助,一同结成部党.诽谤朝廷,惑乱风俗。于是桓帝非常生气,向各州郡传下命令,逮捕党人.又向天下发布文告,使人们同疾共愤,接着又逮捕了李膺等人。其文辞牵连到的还有陈实一类的二百多人,有人逃跑而没抓到,都悬赏征求。皇帝的使者四出,在道路上前后不断。第二年,尚书霍胥、城门校尉窦武等人共向上表为党人求情,桓帝之意稍微松动了一些,就把党人释放回乡,但终生至死不许出来做官。而党人的名字仍写入朝廷的档案中。|从此,正直之风废止,邪恶枉曲之风盛行。但是,海内望风的人们,遂互相标榜,指定天下名士,为他们制定称号。第一等称为“三君”,第二等称为“八俊”,第三等称为“八顾”,第四等称为“八及”,第五等称为“八厨”,如同古代的“八元”、“八凯”一样。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是一代所尊。李膺、苟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为“八俊”。俊,是人中英杰。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涝、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顾,是能以德行导人。张俭、牟暖、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是能导人追随宗仰之人。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是能以财物救人。|另外,张俭的同乡朱并,遵循中常侍候览的旨意,上书告张俊与同乡二十四人分别置以名号,共同结成部党,想推翻国家政权。以张俭和擅彬、褚凤、张肃、薛兰、冯僖、魏玄、徐乾八人为“八俊”,田林、张隐、刘表、薛郁、王访、刘抵、宣靖、公绪恭八人为“八顾”,朱楷、田磐、疏耽、薛敦、宋布、唐龙、赢咨、宣褒八人为“八及”、刻下石碑,竖立在祭祀场所,共同结成朋党,而张俭为首领。灵帝下诏削除奏章上朱并的姓名,按奏章逮捕张俭等人。大长秋曹节又乘机暗示有关官员上奏,追捕上次党祸中的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寓、颖川太守巴肃、沛相苟翌、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任城相刘儒、大尉橡范涝等一百多人,都死在狱中。其它党人有的先已去世,没有赶上灾祸,有的逃命得免。在此之中那些有仇怨隔阂的,又互相陷害,因吹胡子瞪眼之类的怨忿,也滥入党人之中。再加上各州郡承旨阿谀,有的并不曾与党人交接,但也道此毒害。其中死亡、发配、废黜、禁锢的人,共达六七百之多。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极力为党人带冤,言辞激切。灵帝看后大怒,当即下诏司隶校尉、益州牧捕捉曹鸾,用槛车送槐里狱中活活打死。于是,又下诏各州郡,追查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凡在官者,一律罢免,禁锢终身,株连及五服。光和二年,上禄县长和海上书说;“按照礼的规定:同一从祖的兄弟就分财别居,恩义已轻,已为服属之末。而今党人禁锅至五服,既违背典训之文,又不合经常之法。”灵帝看后方始醒悟。于是党锢自从祖以下.全部得以解脱。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常侍吕强对灵帝说:“党锢积时已久,人情多怨。如果久不赦免,他们会轻意与张角合谋,为害至大,悔之也无救了。”灵帝对他的话很害怕,才大赦党人,被诛杀放逐之家全部回归故乡。此后,黄巾军发展极盛,朝野分崩离析,国家纲纪法律荡然无存了。


  
《让县自明本志令》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著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诉他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著想。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仰仗著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leonhl 发表于 07-3-30 21: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隋书•牛弘传》

原文:
  牛弘,字里仁,安定人也。及长,须貌甚伟,性宽裕,好学博闻。开皇初,迁授散骑常侍、秘书监。弘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上纳之。三年,拜礼部尚书,奉敕修撰《五礼》,勒成百卷,行于当世。
  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唯见弘未尝不改容自肃。素将击突厥,诣太常与弘言别。弘送素至中门而止,素谓弘曰:“大将出征,故来叙别,何相送之近也?”弘遂揖而退。素笑曰:“奇章公可谓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亦不以屑怀。
  寻授大将军,拜吏部尚书。时高祖又令弘与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并召诸儒,论新礼降杀轻重。弘所立议,众咸推服之。仁寿二年,献皇后崩,三公已下不能定其仪注。杨素谓弘曰:“公旧学,时贤所仰,今日之事,决在于公。”弘了不辞让,斯须之间,仪注悉备,皆有故实。弘在吏部,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务在审慎。虽致停缓,所有进用,并多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鉴赏机晤,清慎绝伦,然爽俊有余,迹似轻薄,时宰多以此疑之。唯弘深识其真,推心委任。隋之选举,于斯为最。时论弥服弘识度之远。
  大业三年,从拜恒岳,坛场珪币,墠畤牲牢,并弘所定。还下太行,炀帝尝引入内帐,对皇后赐以同席饮食。其礼遇亲重如此。弘谓其诸子曰:“吾受非常之遇,荷恩深重。汝等子孙,宜以诚敬自立,以答患遇之隆也。”六年,卒于江都郡,时年六十六。帝伤惜之,赠甚厚。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
  史臣曰:牛弘笃好坟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汉之叔孙,不能尚也。三十余年,夷险不渝,始终无际。澄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矣。
                                         (《隋书•牛弘传》)


译文:
  牛弘,字里仁,安定人。长大后,容貌伟岸,生性宽厚,喜欢学习,学识渊博。开皇初年,升任散骑常侍、秘书监的官职。牛弘因为典籍大多遗失流散,上表朝廷,请采取措施鼓励民间献书,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开皇三年,担任礼部尚书,奉皇命编撰《五礼》一书,刻成一百卷,流行于当世。

  当时杨素依恃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唯独见了牛弘总是改变态度,变得恭敬起来。杨素准备带兵去攻打突厥,临行前到太常府与牛弘道别。牛弘送杨素到中门就停止不继续送,杨素说:“我作为大将马上要出征了,特地前来叙别,为何送这么近就停止了呢?”牛弘作着揖并往后退。杨素笑着说:“奇章公可以说你的智力别人比得上,而你的愚蠢别人却比不上。”牛弘也不放在心上。

  不久,朝廷授予牛弘大将军的职位,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当时隋高祖又让牛弘同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人一起召集各位儒生,讨论新的礼法等级差别和轻重程度。牛弘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推崇佩服。仁寿二年,献皇后驾崩,三公以至以下的人都不能确定丧礼的仪式和规模,杨素对牛弘说:“你学识渊博,现在有才能的人都仰慕你,今天的事情,由你来决断。”牛弘一点也不推辞,很短的时间内,丧礼的仪式都定好了,都有旧例,牛弘在吏部,他选拔和推举人才,以品德修行为第一位,然后才是文章才能,要务在于慎重。虽有所缓,他所选拔推举的人,很多都很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目光敏锐机敏聪慧,清廉谨慎超过了一般的人,然而爽朗英俊有余,行为有些放荡不羁,当时的官员因此而怀疑他。只有牛弘了解他的本质,竭尽全力重用他,隋朝选拔推举的官员,他是最突出的一个。当时的舆论都佩服牛弘见识之深远。

  大业三年,跟从皇帝拜祭恒山,祭坛礼器祭祀时用的祭品,都由牛弘定夺。回来取道太行山,隋炀帝曾经还把他引进内帐,赐他与皇后同席喝酒吃饭。他受到的礼遇就像这样隆重。牛弘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受到皇上特别优厚的待遇,承受的恩宠如此之深,你们这些子孙,应该忠诚敬重自立。以报答皇上如此浓厚的恩宠。”大业六年。死于江郡郡,时年六十六岁。皇上悲伤怜惜他,赐给很多的东西。牛弘在当时非常荣耀,并很受恩宠,可是所坐的车马和所穿的衣服却朴素俭朴。事奉皇上极尽礼节,对待下属非常仁爱,说话谨慎做事敏捷。

  吏臣说:牛弘深好古代典籍,凭学问出众而出任官职,有淡泊高雅的风范,怀有宽厚高远的胸襟,采纳古代帝王的优点和缺点,编成了当时称颂的典章,就连汉代的叔孙也不能超过他。在位三十多年,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自己的操守。处在澄境之中不显得清澄,处在浊境之中也不会变得污浊,可以说是一位大雅的君子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8-21 14:07 , Processed in 0.11175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