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对德国的艺术思想也有广泛的影响。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德国哲学是莱布尼兹的时代。他面对当时的欧洲文明中心论起而为中国文化辩护。他认为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实不如中国人。1697年他匿名发表了《易经》,他认为八卦的排列与1678年发现的“二进位”制完全相吻合,这使他十分惊讶中国古老的智慧。
中国传统哲学在18世纪和19世纪对英国和俄国也颇有影响。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孔子和孟子对他影响是“大的”而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曾经对西方文明产生过一定影响,中国文化曾经有过辉煌。
复习题:
*1 谈谈少数民族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2 简述中外两次大交汇中的主要内容(时间 事件)
3 简述中国文化在亚洲和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书面作业:通过比较,谈谈中西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差异,并说明其现代意义
中 编
第六章 语言文字和典籍 4学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方面的常识,使学生了解汉语的结构特点和神韵以及汉字的优势,掌握汉字的形态及其演变过程的知识,并从整体上了解中国文化典籍(经史子集类丛书)的概况。
二、教学重点:
1.汉字的优势。
2.汉字的造字方法——六书
3.汉字形态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
4.经史子集丛书类书的含义及代表作。
三、教学效果追记
1.介绍汉字的优势,使学生明白汉字在计算机输入、表意、简洁方面有许多优越性。
2.介绍汉字六书及汉字演变过程应加强示例演示,使学生通过个别把握一般。
3.介绍经史子集类书丛书,除解释含义外,应重点介绍代表作,但要避免与以后各章节重复。要求学生翻阅几本古代文化典籍。
4.就文字和典籍知识和常识,设计一些简答题,填空题,判断正误题,单选多选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抢答,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及其神韵
一、汉语的结构特点: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世界的语言纷繁复杂,大约有三千五百种左右,可归纳为九个语系,其中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有独特的面貌,这同汉民族的文化心里有直接关系。
汉语的特点,不是指汉字的特点,他是指古汉语的特点,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中演变过来的,因此,汉语的特点既包括古汉语的特点,又包括现代汉语的特点。
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的结构特点是:利用单音词和双音词的弹性组合,灵活运用而成为音句。再循自然事理之势巧为推排成为义句,于音节铿锵之中传达交际意念,(通过测普通话,可以理解这句话)
比如中国的对联就是充分利用了汉语的结构特点,使之成为汉语结构的典范。明代解缙有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上”单音词,“芦苇”双音词,巧妙组合在一起成为音句,再按照互相照应,结构对称的原则,构成表意丰富的对联。
又如:明代顾宪成又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声”“事”两字多次重复,只变化了几个字,就表示出含义深远的丰富内容,读来铿锵有力,耐人寻味。
二、汉语的神韵
1、神韵者,精神韵致也。汉语的神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汉语的句法变化无穷,可以造成多姿多彩的文体风格,可以在语言艺术的广阔领域内充分施展。古人运用了汉语句法的无穷变化,创作了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特别是对联。既有整句,又有散句,讲究对偶,讲究变化。
2、汉语语法中的神韵(功能、意义)的因素是最基本的,因此,古人为文造句“以意为主”。古人认为“以意运法”、“意在笔先”、“以意役法”、“以神统形”。这些主张都要求为文造句要追求“意”、“神”。汉字是表意文字,汉语表意丰富而简炼,古诗以表现意境为主。唐诗、宋词、元曲之美,主要在于意境之美。
除了诗词歌赋以外,即使一般散文或散句也能用极少的语言表达极为丰富的内容,表达特有的神韵,如“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表达出腾挪特有的神韵。
3、汉语音韵(读音)有特殊规律,音韵的广泛运用,使汉语的诗词歌赋长盛不衰,有四声、声母、韵母,故能写成韵文: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是郑州。《诗经》、《楚辞》、汉魏东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韵文,诗歌以外的各种文体,如古典小说及戏曲,有时也用韵文。如古典小说中常用韵文来描写人物,烘托环境。如《水浒传》、“智取生辰冈”当中,晁盖、吴用等人与杨志相遇,作者写到:“说鬼便招鬼,说贼便招贼;却是一家人,对面不相识。”这是用韵文发议论。又如写当时天气之热“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但见热气蒸人,嚣尘扑面。万里乾坤如甑,一轮火伞当天,直教石虎喘无休,便是铁人须汗落。”这是用韵文描写环境,韵文的使用,使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富有美感。
总之,汉语有独特的精神韵致,具有特殊的魅力。
第二节 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
一、从原始记事到文字产生:
上古先民所采用的原始记事方法主要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随着一些符号的反复使用以及先民们的记事方法的进步,文字终于孕育而生。
根据考古发现,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上出土的陶器,上面有一些符号,专家认定这些符号可以按照古文字的规律释读,因此,这些符号就是文字。这些文字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到2000年,距今4500年至4000年。这个时期只是文字的创制时期。比较成熟划一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迄今为止,商朝刻有文字的甲骨文已发现了十五万片,共计有单字4600个。在今天一般人可认识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古。
从甲骨文里,大致可以看出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汉字的组字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书”,最早是由汉代许慎总结出来的,汉代许慎著有《说文解字》。
①象形: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如:“车”画一两车
②指事: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达意义的造字法,有的是纯符号的,如:“上”,古作“二”;“下”,古作“”。有的则是在一个汉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如木上曰“末”,木下曰“本”,“一”是指事符号
③会意:集合两个以上的字以表示一个意义的造字法。如小土为“尘”,日月为“明”一个人靠着树为“休”,羊大为“美”
④形声: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一部分表示读音,一部分表示字意。如《说文解字》中举例子“论”从言仑声,“秧”从禾央声,其中“言”和“禾”是意符,表示“论”同说话有关,“央”同禾有关,“仑”和“央”是声符,表示“论”和“秧”的读音,又如“河,洋,园”。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20%,但在现代汉语中却占80%以上。
⑤转注:《说文》解释:“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即是说,一类意义相同的字,应属于“一首”之下。后来各家解释不同,⑴形转,有以“一首”指字形上同一部首的(考和老同属“老”部);⑵音转,有以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的,考和老,同属一韵,颠和顶同属一声;⑶义转,有以一首指同一主要意义的(考和老两字的主要意义相同,都有“长寿”之意,可以互调)。关于转注的解释,大致上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
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大意是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如“来”本来是“小麦”借作“来往”的来,求(裘)的本意是“皮衣”借作请求的“求”。原来的表示皮衣:(求)用裘来表示。有人写“别字”就是假借。
大体说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文字构造的条例,“转注”“假借”是文字运用的条例。后两种作为造字法,尚有不够严密之处。
在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系统内,与汉字构造发展并行的是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与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比较悠久、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文字有:
①藏文:藏文是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据藏族史书记载:藏文是七世纪时,通密散布喇创立的,有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在国外说藏语的也使用这种文字。藏族比较完整的把本民族文化保留下来。
②此外还有西夏文字,宋代西夏人野利仁人荣所创,共六千字。体式仿汉字,笔画繁多。
③女真文:金代女真人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有“大字”“小字”两种。
④满文:我国满族使用的文字。明代万历年间额尔德尼和噶盖奉清太族努尔哈赤之命在蒙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满文有6个元音字母,18个辅音字母。我们都见过满文,在清朝的铜钱上。现有杂志《满文研究》
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很受重视,古代已有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者,如:公元前11世纪,维吾尔族突厥语言学家马赫穆德·喀什葛尔编纂的《突厥大辞典》即维吾尔大辞典。
二、汉字形态的转变
汉字是方块字,又是表意文字,而不是纯粹的表音符号,这是汉字与其他文字最大的不同点。汉字形态演变的大致是:
①图画文字(表形文字):描写物体形象的文字,在六千年至四千年间,先人的木刻、图画以及陶器上的符号,都是表形文字。
②甲骨文:殷商时期,常利用龟甲、兽骨刻写文字,谓之甲骨文。甲骨文不是最古老的汉字,但却是现存的最可识的文字。现用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来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汉字的几种造字法已能从甲骨文中看出来。一篇甲骨文在结构上包括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甲骨文的特点是:在笔画上平直利索,朴实纯真;结构上以方折为主,章法上强调对称,追求对称美,如:北(两人相背,会意)
③金文:周代的代表文字。旧称钟鼎文,是铸刻在周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它在结构上和点画上与甲骨文稍有不同:甲骨文笔画细,而金文则粗;甲骨文结体以方折为主,而金文则以圆转为主,这可能与书写材料不同有关。金文是浇铸而成的。
④篆:篆文起源于周代末年,流行于秦国,到秦始皇时达到鼎盛,习惯上,人们把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指周代末年和秦国通行的字体,因笔画拖长而得名。大篆由金文演变而来,字形上比金文整齐韵称,结构工整,但笔画繁多。
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文字,是由大篆发展而来得,由李斯所创,小篆是汉字的一次改革,经过这次改革,结束了汉字形体不一的局面。在小篆里,象形性更加减弱,符号性更加明显。字形更加匀称整齐。笔画有所减少,形体也固定下来了,遗体字少了许多。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笔转折的地方都要写成形。篆书作为书法流行至今,篆刻也一直流行到今天。小篆的基本笔画只有竖、横、弯三种。
如:“口”不是方的、而是人嘴的象形体。
“雨”没有勾画,勾画以竖和弯竖表现。
“木”撇捺多以斜竖和弯竖表现。
学篆书最难的是识字,540个部首要牢记。从甲骨文到小篆均属篆书系统。
⑤隶书:隶书在秦代是民间创造的一种篆书的简化体(传说秦始皇时期程邈发明)。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正体,隶书是俗体。隶书有分为古隶和今隶,古隶指秦隶,今隶指汉隶,汉隶有叫“八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书写体。汉隶是由秦隶改造而成的,笔形由秦隶的方折平直变为有波势的挑法,特征是(蚕头雁尾),笔势舒展飞扬,字形方扁,由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最深刻的变革,被称为隶变,他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的传统,使汉字完全成为符号,隶书属隶书系统。
⑥楷书:是当时人们看来可以作为楷模的一种字体。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唐代达到顶峰造极的程度,颜柳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结构匀称,横平竖直,笔画清楚。楷书产生后,汉字就定型了,一直沿用到今天。除了楷书外,还有草书及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楷书快写是草书,楷书、草书、行书属于楷书系统。
根据以上介绍的汉字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汉字由图画发展而来,汉字的发展史又是图画文字的象形、表意特征逐渐退化的历史。这种退化不是要将汉字发展为一堆纯粹假定性的符号,而是要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更好的适应语言与思维的发展,使汉字的书写更简便。
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漫长的汉字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汉字把它的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发展并保存下来。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字起初都是以形示意的,但后来许多民族的文字走向了符号化,成为一堆假定性的表音符号。惟独汉字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以形示意的特色。
一、电脑时代:汉英文字的比较
前些年,许多人担心电脑不适宜汉字写作,因为汉字数量浩繁,结构复杂,难以进入电脑。于是有人提出,汉字在电脑时代以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我们必须以一种更加适合电脑的符号系统来替代汉字系统。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古老的汉字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科技的要求,必须拼音化。拼音化,那不就意味着汉字被淘汰了吗?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汉字,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流传、发展和使用的象形表意文字,唯一把写字发展成举足轻重的一门艺术的汉字(书法),到了电脑时代或曰信息时代真的被淘汰吗?现在看来,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汉字已经成功的进入了电脑。现在与以往相比,汉字的使用范围确实缩小了,用毛笔和硬笔写作的人也日益减少了,广大文学工作者大都使用电脑来写作,只要思路畅通,使用电脑写作要比手写轻松的多,抄稿子的烦恼和劳累已不复存在,底稿就在硬盘上,需要时调出来打印即可。而且修改也很方便,改后仍然工整清楚,毫无勾划的痕迹。在电脑时代,我们应当全面认识汉字在电脑上的优势和劣势,使电脑成为更加快捷、便利的书写汉字的方式和工具。
二、汉字在电脑上的优势
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或曰重新认识到汉字具有以下优越性:
第一,与英文相比,汉字更加简洁。同样内容的文本,英文所需要的篇幅比中文大的多。在电脑上,一个汉字占用两个字节,一个英文字母就需要占用一个字节,而一般的英文单词均在四个字母以上。这就是说,英文所用的空间通常是汉字所用空间的两倍以上。有人将联合国起草的使用各国文字形成的文件做过比较,发现用汉字翻译的文件占用文件柜最少。难怪外国学者把汉字比喻为“集成电路”。由此可见,汉字的信息量大,利用汉字存储信息确实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第二,与英文相比,汉字输入更加快捷。随着电脑科技的快速发展,汉字的输入也日趋完善。根据实际测试结果,以同样的熟练程度输入文字,汉字的输入速度比英文快一倍左右。众所周知,五比字型输入法是比较流行的汉字输入法,这种输入法速度快的惊人:熟练者可以达到“阅读输入”的速度,即另一个人在阅读完一篇文章的同时,打字员也可以将文章输入完毕。目前的汉字语音输入系统还不够完善,只能输入一些常用的文章,输入专业性较强的文章出错率还比较高,但是,我们相信在新世纪这种输入系统会得到改进和完善,“阅读输入”会得到普及。比较而言,英文很难实现“阅读输入”,因为人们读出的是单词,而不是字母。
第三,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形象性。汉字的象形表意功能是汉字的又一优势。日本学者认为,“汉字是唯一一种只需要眼睛看就能思考的文字”。我们通常所说的望文生义就证明了汉字的形象性。我们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该字所表达的意思。如“书”即使我们平时不知道这个字读作“TUSHUGUAN ”我们也可以根据字形望文生义猜出它的意思。古人运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创造了汉字(严格讲,假借和转注不是汉字造字法,而是文字运用的条列),使得汉字具有与生俱来的形象性。而包括英文在内的拼音文字是绝对不可以望文生义或望文知义的。即使把望文生义的含义扩大化,把对英文词根的分析也看作望文生义,那么在英文单词中可以望文生义的单词也是非常有限的。如:SHEEP、GOUT、RAM 、EWE、LAMB,这几个单词意思依次是:羊、山羊、公羊、母羊、小羊,虽然都由羊字组成,而在英文单词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这主要是英文是纯粹的记音符号,而非象形表意的文字。实际上,世界上许多文字都曾经历过图画文字的阶段,但后来大都走上了用字母记音的发展阶段,成为记音的符号,而汉字却把它的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发展并保存下来,成为独具一格的文字样式。在新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将会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象形表意的优势,为人类对文字形态的理解提供特有的途径。与此同时,电脑科技也会把汉字的象形表意的潜能充分的开发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