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汉语笔记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isanq 发表于 09-2-12 18:3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輔助性代詞
  除了以上幾類代詞之外,古代漢語中還有兩個用法較爲特殊的代詞,他們是“者、所”。這兩個代詞不能單獨使用,主要是和動詞性的結構一起構成名詞性的結構,我們稱他們為“輔助性的代詞”。
  “者”主要用在動詞性的詞組後面,構成“者字結構”,將前面的動詞性詞組變成名詞性的詞組。表示動作行爲的發出者,可以翻譯為“……的人(事)”。例: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戰國策•趙策》)
  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戰國策•燕策》)
  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戰國策•燕策》)
  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弔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國語•句踐滅吳》)
  “者”的另一種用法,使用栽樹此或者事見此後面,表示一定的範圍(種類)或者時間。例: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論語•顏淵》)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此五者,知勝知道也。(《孫子兵法•謀攻》)
  今者臣來過易水。(《戰國策•燕策》)
  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國語•句踐滅吳》)
  “所”主要是用在動詞性的詞組前,和該動詞性詞組構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表示動作行爲涉及的對象。可翻譯成“的人(事)”。例:
  始臣之解牛時,所見無非牛者。(《莊子•養生主》)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左傳•莊公十年》)
  可以補所賢之主,此臣之所大願也,臣何患乎?(《戰國策•秦策》)
  附:古代漢語常用代詞簡表

  類別        意義        例詞
  人稱代詞        1、第一人稱        我、吾、余、予、朕、某
          2、第二人稱        女、汝、若、而、爾、乃
          3、第三人稱        其、之、他、伊、渠
  指示代詞        1、近指        此、斯、是、茲、然、之、時
          2、遠指        彼、夫、其、厥、伊
  疑問代詞        1、問人        誰、孰
          2、問事        何、曷、胡、奚
          3、問處所        安、焉、奚
  無定代詞        1、肯定性的無定代詞        或
          2、否定性的無定代詞        莫

  古今詞義異同
  一、古今詞義(辭彙)的傳承與存廢
  1、古用今廢詞
  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如:
  區分牲畜種類的詞: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
  古代官職等級: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書、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2、古今義同詞
  多爲基本詞彙,古今意義和用法基本相同,個別詞義所指仍有細微差別。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詞義所指的禮儀有了變化。
  雷,古今對同一現象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3、古今異義詞
  (1)完全不同 在閱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
  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郭璞注:“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王逸注:“綢,縛束也。”今義爲絲織品的名稱。
  該:古代常用義爲完備。《楚辭•招魂》:“招具該備,永嘯呼些。”王逸注:“該。亦備也。言撰設甘美招魂之具,靡不畢備,故長嘯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備、該,咸也。”現常用意義爲“應當”。成語“言簡意賅”一詞中,“賅”與“該”義同而形異。
  搶:《戰國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莊子•逍遙遊》:“我決起而飛,搶榆枋。”兩處的“搶”皆“碰、撞”之義。
  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異 古今意義之間存在細微差別。
  給:古常用義爲供給。《戰國策•齊策》:“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今常用義爲給。
  勤:古常用義爲辛勞、辛苦,與“逸”相對。《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今常用義爲勤勞、勤快。
  勸:古常用義爲鼓勵、勸勉,《國語•越語》:“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今義爲勸说。
  訪:古義爲詢問、諮詢。《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訪諸蹇叔。”今義爲探訪、訪問。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
  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著差異,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方面:詞義範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程度輕重等。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一)詞義範圍不同
  詞義範圍主要指詞義的外延而言,我們以圓圈表示詞的古義和今義,可以形成以下幾種幾何關係:
  在古今詞義的關係上,A圖代表古今意義完全相同,B圖代表古義與今義之間的交叉關係,詞義在發展過中,古義的部分意義消失,今義又産生出來新的意義。這是多數詞義變化的情況。C圖今義包含古義,表示今義擴大。D圖古義包含今義,表示今義縮小。E圖古今意義不在同一個意義範圍,表示詞義轉移。
  1、詞義範圍擴大(簡稱詞義擴大)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採取了全面擴張的方式,使古義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擴大。(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菜:古義專指蔬菜,《說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禮記•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謂芹藻之屬。”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記載:仇泰然對一幕僚說:“某爲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爲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這裏“菜”與“肉”分別畫然。到了吳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由專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該書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來。”這裏的“菜”顯然指前面的“鴨子、雞、魚”等。“菜”的意義演變可以用下圖表示:
          古義        今義
  義素一        蔬菜        蔬菜
  義素二                肉蛋奶等副食
  ②睡:古義指打盹。《說文•目部》:“坐寐也。”《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史記•蘇秦列傳》:“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蘇軾《秋聲賦》:“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以上幾例中“睡”均爲“坐寐”義。後來“睡”由“坐寐”發展到各種方式的睡覺。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古義        今義
  義素一        打盹        打盹
  義素二                其他睡覺方式
  ③糧:古義指外出時隨身攜帶的(供旅行者吃的)乾糧。《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注:“居家爲食,行道曰糧。”後來泛指各種糧食。《晉書•吳隱之傳》:“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授親族。”《後漢書•和帝紀》:“詔貸被災諸郡民種糧。”這兩處的“糧”均泛指所有糧食,尤其是後面一句,能做種糧的“糧”顯然不是指“乾糧”。現在所說的“糧”也是幹濕生熟均可。
          古義        今義
  義素一        (供旅行者吃的)乾糧        (供旅行者吃的)乾糧
  義素二                其他各種糧食
  ④江:古專指長江。《水經注•江水》:“江水又東,逕巫峽。”今泛指多條河流。陸雲《答兄平原》:“南津有絕濟,北渚無河梁。”
  ⑤河:古專指黃河。《山海經•海外北經》:“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今泛指多條河流。杜甫《秋興八首》其七:“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⑥皮:古專指獸皮。今泛指多種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樣的東西。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傅”中的“皮”即爲古義。《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譬於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禮記•坊記》鄭玄注:“古者殺牲,食其肉,坐其皮。”
  ⑦響:古專指回聲。《水經注•江水》:“空穀傳響,哀轉久絕。”今泛指聲音。洛賓王《在獄鳴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宜沈。”
  ⑧唱:古義指領唱。《詩經•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騰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此外,“雄、雌、牙、齒”等詞也表現出詞義範圍的擴大。
  2、詞義範圍縮小(簡稱詞義縮小)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由寬泛到狹窄,採取了全面收斂的方式,使今義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縮小。(今義小於古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之中,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臭:古義泛指各種氣味。既有好聞的,也有難聞的;既有香氣,也有臭氣。《周易•系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氣味象蘭草一樣芳香)。”在表示穢氣時在“臭”之前加“惡”,如《禮記•大學》:“如惡惡臭。”“惡臭”指難聞的氣味。後來又泛指各種氣味而專指穢氣,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這裏“臭”和“香”相對,顯然指穢氣。
  ②宮: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稱“宮”。《說文•宀部》:“宮,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經典釋文•爾雅音義》:“宮,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爲宮也。”先秦無論貴賤所住的地方皆稱宮,自秦始皇始專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宮”的意義範圍又進一步縮小,現在指一些群衆集會的地方,如“文化宮”、“少年宮”、“科技宮”等。
  ③禽:古義爲飛禽走獸的總稱。《白虎通》:“禽者何?鳥獸之總名。”《周禮•天官•庖人》:“有六禽。”鄭玄注:“宜爲羔、豚、犢、麛、雉、雁。”《三國志•魏書•方技傳》:“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後來詞義範圍縮小專指鳥類,如《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者謂之禽,四足而毛者謂之獸。”
  ④蟲:古代對動物的總稱。《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爲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爲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爲之長。”後指人以外的其他動物,《西遊記》第一回:“如今人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再後來專指昆蟲。今方言中,鳥稱蟲蟻,麻雀稱小蟲,蛇稱長蟲,虎稱大蟲,仍可見端倪。
  ⑤瓦:古義指陶器的總名。《說文•瓦部》:“土器已燒之總名。”今專指一種建築材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震。”
  ⑥穀:古義泛指各種糧食作物。《詩經•豳風•七月》:“其始播百穀。”《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今專指一種農業作物——穀子。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穀》:“凡穀,成熟有早晚。”
  ⑦子:古義爲子女的總稱。《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後專指兒子。《戰國策•趙策》:“父母之愛其子,則爲之計深遠。”
  ⑧墳:古義指大土堆。《九歌•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後指墳墓。《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
  ⑨金:古義指金屬的總稱。《說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後專指黃金。《世說新語•德行》:“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
  此外,人們的稱謂“朕、丈夫、丈人”等也屬於詞義範圍縮小的例子。
  3、詞義範圍轉移(詞義轉移)
  詞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係,只是具有一定的聯繫。詞義範圍由某一事類轉移到另一事類,由甲範圍變爲了乙範圍。如:
  ①羹:古義指帶汁的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帶湯煮熟的蔬菜,《韓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詩《十五從軍行》:“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後來指湯類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羹”“湯”同義連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蓮子羹等。
  古義        今義
  帶汁的肉        湯類的食品
  ②涕:古義指眼淚。《莊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示。《詩經•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亨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後來由眼淚變爲鼻涕。上古漢語中一般不用“淚”,漢代才有“淚”。王褒《僮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於是淚、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漢以後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師表》:“臨表涕零。”
  古義        今義
  眼淚(自目)        鼻涕(自鼻)
  ③寺:古義指官署。今義指寺院。《後漢書•劉般傳》:“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漢代有鴻臚寺,專門接待外賓的地方。東漢明帝年間,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應邀來洛陽,起先就住在鴻臚寺。不久,在洛陽西門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與安置經傳,並以馱運經卷的白馬命名,又襲用當時官署之稱,名曰“白馬寺”。隨著弘法運動的展開,寺院逐漸成爲僧衆供佛和聚居修行場所的專稱,而其官署之義反而隱沒不見了。
  ④暫:古義指突然、一下子。《說文•穴部》:“突,犬從穴中暫出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後意義變爲短暫的、短時的,庾信《鏡賦》:“不肯片時入匣裏,暫出園中也自隨。”再後來變爲暫時的意思。
  ⑤葷:古義指蔥蒜等有辛辣刺激氣味的蔬菜。《說文•艸部》:“葷,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後指魚肉等肉類食品,《舊唐書•王維傳》:“居常蔬食,不茹葷血。”范成大《離堆行》:“款門得得酬清樽,椒漿桂酒刪膻葷。”舒夢蘭《遊山日記》:“公已絕葷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⑥湯:古義指熱水。《列子•湯問》:“日中如探湯。”今義指湯類食品或煮飯的汁。
  此外,“官、兵”等詞也表現爲詞義的轉移。
  (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
  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爲褒義、貶義、中性三類。詞以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但有少數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變化的情形可以如右圖所示:
  下面我們簡單予以說明。
  1、由褒義變爲貶義
  ①復辟:古義指恢復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感情色彩爲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捲土重來。用作貶義。
  ②爪牙:古義指勇猛的幹將、得力的助手。《國語•越語》:“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爲王爪牙,爲國藩垣。”《左傳•成公十二年》:“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爲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後來指壞人的幫兇。
  另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義中也多用爲褒義。
  2、由貶義變爲褒義
  ①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傳》:“則鍛煉而周納之。”《後漢書•韋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用爲貶義。今義則用爲褒義。
  3、由中性變爲褒義
  ①祥:古義指吉凶的徵兆、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預兆時爲中性詞。後指吉祥,《韓非子•內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爲褒義。
  4、由中性變爲貶義
  ①謗:古義指背後議論人。《左傳•襄公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杜預注:“庶人不與政,聞君過則誹謗。”《史記•夏本紀》:“女無面諛,退而謗予。”賈山《至言》:“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從善無不聽也。”《戰國策•齊策》:“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今義則指誹謗、誣陷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②侵:古義指不宣而戰,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後指非正義的侵略、侵犯。《韓非子•內儲說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
  有些詞意義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異。表現是古義輕今義重或者古義重今義輕。
  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
  ①誅:古義爲責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說文•言部》:“誅,責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後來詞義變重,成爲“殺”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成語有“天誅地滅”。
  ②恨:古義指遺憾。《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洛陽伽藍記》:“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今義指痛恨,詞義程度明顯加重。李賀《老夫采玉歌》:“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
  ①怨:古義指痛恨。《史記•淮陰侯列傳》:“秦父兄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史記•袁盎列傳》:“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秦本紀》:“繆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後指埋怨,《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②購: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說文•貝部》:“購,以財有所求也。”《史記•項羽本紀》:“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今義指一般的購買。《清史稿•兵志》:“請令兩廣督臣續購大小洋炮。”
  另外“感激”一詞意義也是由重變輕。
  古今詞義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上幾個方面,每一個方面又不是孤立的,一個詞意義的變化往往貫穿著幾個方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古今爲一對相對的意義或時間概念。  文选
  九方臯相馬      《列子•說符》
  【《列子》介紹】《漢書•藝文志》載《列子》八篇,作者爲列禦寇,但早已失傳。現存的八篇,是魏晉時期人搜集有關列禦寇的資料編成的,其中有些篇目可能是原書的佚文。書中表現的是魏晉時期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世界觀和生活態度,有些地方還反映了佛教思想的影響。但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對後人有一定的啓發教育作用。
  《列子》有晉人張湛的注本八卷,今人楊伯峻的《列子集釋》可供參考。
  【題解】本篇選自《列子•說符》。這則寓言通過九方臯求取千里馬的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有所大成,必有所小棄。因此,善於使用人才的人,應求其大節,不必苛責小事。故事還教育人們,看問題要看事實,不能只看表面現象。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①?”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天下之馬,若滅若明,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m‹)轍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④。臣有所與共擔纆(m)薪菜者,有九方臯,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⑤。”
  【注釋】①秦穆公: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  伯樂:姓孫,名陽。古代有名的相馬專家。  年:年歲。  長:年歲高,年老。  子姓:子孫。  者:和“求馬”組成名詞性的結構,表示“求馬的人”。
  ②良馬:一般的好馬。與“天下之馬(千里馬)”相對。  形容筋骨:指馬的形體筋骨長相等外在的特點,這些特點一般人就可以看出。這裏名詞作狀語,從“形容筋骨”等方面。  形容:指行貌。與今義不同。
  ③天下之馬:指天下特出的好馬,即千里馬。  若滅若明,若亡若失:指千里馬的形態特徵,若明若暗,若有若無,恍惚迷離,很不容易識別。意思是千里馬是不能夠通過形態特徵來相的。
  若此者:象這樣的馬。  絕塵弭轍:形容馬跑得非常快。奔跑是不會揚起塵土也不會留下足迹。  弭:消失。  轍:車轍,這裏指蹄迹。
  ④下才:指才能一般。  “可告”兩句:能夠教會他們相一般的好馬而不能教會他們相天下特出的千里馬。
  ⑤所與:“所”加“與”,相當於“與之”,在一起幹事的人。  共:一起。  擔纆:用繩索擔負東西。  纆:繩索。  薪菜:打柴草。  菜:通“采”。  九方臯:人名,複姓九方,《淮南子》及《呂氏春秋》作“九方堙”,《莊子》作“九方歅”。  此:這個人。  於:介詞,對於。  非臣之下:不在臣之下。  見:謁見。  使動用法,使……謁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①。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②。”穆公曰:“何馬也③?”對曰:“牝(pŒn)而黃④。”使人往取之,牡而驪(lŒ)⑤。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⑥?”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⑦!若臯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麤(c‘),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⑧。若臯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⑨!”馬至,果天下之馬也⑩。
  【注釋】①見:召見。  行:出行,外出,往。  求:尋求。②反:“返”的古字。  報:回報、報告。  沙丘:地名。
  ③何馬:什麽樣的馬。④牝而黃:黃色的母馬。  牝:雌性的動物。⑤取:牽來、取來。  牡而驪:黑色的公馬。  牡:雄性的動物。
  ⑥敗:糟糕,壞,失敗。  色物:毛色。  牝牡:公母。  尚:尚且。  弗:不。何馬之能知:能知何馬。賓語“何馬”用代詞“之”複指而前置。⑦喟然:歎息的樣子。  太息:長聲歎息。  一:專心,專一。也可理解爲副詞,加強語氣,相當於“竟”。  是:代詞,這。  乃:情態副詞,起強調語氣的作用,意思如“正是、就是”。  其:指九方臯相馬的方法。  千萬臣而無數者:意思是比我強千萬倍甚至無數倍。⑧天機:天地間的玄機,指事物的精微。  忘:忽視,遺忘。  麤:同“粗”。  在:省察,注重。 “麤”與“外”指“色物牝牡”等外在特點,“精”與“內”指“天機”,事物的內在特點、本質。  所見:所應當看見(關注)的地方。  不見:不必看見(關注)的地方。  視:考察,觀察。  遺:抛棄,丟開。 “所見”、“所視”指必須注意必須觀察之處,即“精”與“內”、“天機”。“所不見”、“所不視”指不必注意不必觀察之處,即“麤”與“外”、“色物牝牡”。⑨“若臯”句:象九方臯這樣善於相馬的人,實在是有比千里馬更可貴的地方啊。  乃:情態副詞,表強調語氣。  乎:介詞,相當於“於”,表比較。⑩至:到來。果:副詞,果然。
  景公射出質     《說苑•君道》
  【《說苑》介紹】《說苑》共二十卷,爲東漢劉向撰。所錄多爲可以爲人取法的逸聞佚事。按其性質內容分類編纂爲君道、臣術等二十卷。其故事多短小精煉哲理精深宏富。該書對校勘古籍整理文獻有一定參考的作用。
  《說苑》歷史上無人註疏,今人趙善詒《說苑疏證》及臺灣盧元駿《說苑今注今譯》可參考。
  【題解】本文選自《說苑》卷一《君道》,通過齊景公射箭出質而群臣唱善弦章進諫的故事,說明了齊景公的善於納諫、弦章的善於進諫和廉潔,爲作君臣者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東西。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①。公作色太息,播弓矢②。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未嘗聞吾過不善。今射出質,而唱善者若出一口③。”弦章對曰:“此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色。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夫尺蠖食黃則其身黃,食蒼則其身蒼。君其猶有諂人之言乎④?”公曰:“善。今日之言,章爲君,我爲臣⑤。”是時海人入魚,公以五十乘賜弦章歸,魚乘塞塗⑥。撫其御之手,曰:“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魚者也。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今諸臣諂諛以干利,故出質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輔於君未見於衆,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⑦。”固辭魚不受⑧。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⑨。”
  【注釋】①晏子:晏嬰,齊人,春秋時期有名的賢臣。其事《史記》有傳。  沒:同“歿”。  有:通“又”。  景公:齊景公,名杵臼,西元前547年至西元前490年在位。  飲:使動用法。射:射箭。  出質:沒射中靶子。  質:箭靶。  唱善:叫好。
  ②作色:變色。  太息:歎息。  播:通“簸”,搖動。③弦章:春秋齊人,名賓胥無,字弦章,桓公時爲大司理(主管獄訟)。  於今:至今。  過:有人認爲此字是衍文。④不肖:不賢,不像樣。  知:同“智”。  犯:冒犯。  顔色:臉色。  服:順從。
  嗜:嗜好。  食:使動用法。  尺蠖:一種昆蟲,行走時先屈後伸。傳說食黃則黃、食青則青。  蒼:草青色。  其:表推測語氣。  猶:尚且。  諂人:諂邪小人。⑤章爲君,我爲臣:弦章是國君,我是臣子。⑥海人:漁人。  入:進獻。  魚乘:載魚的車子。  塞途:堵滿了道路。⑦禦:禦者。  曩者:先前,以前。  欲:想要。  若:代詞,這些。  辭:推辭,拒絕。  掩:掩蓋,掩飾。  幹利:求取利益。  輔:輔助。  見於衆:爲衆人所見。順:順應。  欲:欲望。⑧固:堅決。⑨廉:廉潔。
  附《晏子春秋•外篇》文: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晏子沒後,不復聞不善之事。”弦章對曰:“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尺蠖食黃則黃,食蒼則蒼是也。?”公曰:“善。吾不食諂人以言也。”以魚五十乘賜弦章,章歸,魚車塞塗,撫其御之手,曰:“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之。今諸臣諛以干利,吾若受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固辭魚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
  扁鵲之衛     《新語•資質》
  【《新語》介紹】
  《新語》共十二篇,依次是道基、術事、輔政、無爲、辨惑、慎微、資質、至德、懷慮、本行、明誠、思務,漢陸賈撰。陸賈,楚人,西漢初任漢高祖時太中大夫,深得漢高祖信任。陸賈隨漢高祖初定天下,因善辯聞名。陸賈在漢高祖前常稱詩書,後應漢高祖之命,撰文敍述古今成敗得失天下的道理,爲高祖稱善,時人稱其書爲《新語》。
  【題解】
  本文選自《新語》第七章《資質》,通過“扁鵲在衛不受重用”的故事說明“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的道理,故事雖短小卻寓意深刻。
  昔扁鵲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衛①。衛人有病將死者,扁鵲至其家,欲爲治之②。病者之父謂扁鵲曰:“吾子病甚篤,將爲迎良醫治,非子所能治也③。”退而不用④。乃使靈巫求福請命,對扁鵲而呪(zhu)⑤。病者卒死,靈巫不能治也⑥。夫扁鵲,天下之良醫,而不能與靈巫爭用者,知與不知也⑦。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⑧。
  【注釋】①昔:往昔,以前。多用於追敍往事。  扁鵲:春秋時名醫,姓秦,名越人,因醫術高明人稱扁鵲。扁鵲是傳說中黃帝時的名醫。《史記》有《扁鵲倉公列傳》。  居宋:住在宋國。  宋:春秋諸侯國,商代後裔,子姓,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得罪:獲罪。  出亡:逃亡。  之:到……去。  衛:春秋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康叔于殷,故城在朝歌(今河南淇縣),轄地在今河北南部與河南北部一帶。②至:到。  其:指患者。③甚:很。  篤:深,嚴重。  良醫:醫術高明的好醫生。④退:推辭。⑤乃:於是,竟。  靈巫:巫師。  求福請命:請求上天賜福保命。  呪:禱告,後指方士等自稱可以驅鬼求神的口訣。⑥卒:最終。⑦爭:競爭。  用:聘用。  知:同“智”。
  ⑧故:所一。  廣藏而狹棄:廣泛收藏而較小的捨棄。  斯:代詞,此。
沙发
明天更美好2016 发表于 12-6-26 21:04:34 | 只看该作者
继续顶一下
板凳
塞上箫 发表于 12-8-30 20:31:0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用,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9-29 04:16 , Processed in 0.10052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