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金融经济的眼重看历史(转)

[复制链接]
61#
 楼主| s0158 发表于 09-2-16 23:12:54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二、 对于岳飞的反思(下)
    在立太子的问题被驳斥后,岳飞才提出的迎回二帝,这时如果二帝掌握到岳飞手里,岳飞来一个挟天子令诸侯,那么谁也奈何不了他了,而把这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去解读,就更加的有问题。
    我们很多写历史的人在上述的问题时总以岳飞是政治低能儿来解释,但是就岳飞的文化水平,就岳飞能够写兵书和绝妙豪情诗词传世的文化水平,绝对不是一个粗俗的武夫,这样的政治弱智,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所以对于没有发生的事情就说没有,完全实行无罪推定在古代的历史背景下是不行的,而且就现在的美国的反恐,也是实行的有罪推定,如果按照有罪推定的原则来定罪,就已经不那么冤枉了。
    岳飞就算没有造反的心,政敌也是有的,在兼并淮西军队的问题上就与其它军阀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后导致淮西军队的投敌,岳飞的死,也和他的树敌有关,如果仅仅有个人的军事成就,没有一个好的政治环境持才傲物而四面树敌,正常的情况也不会好。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光赵构的能力是杀不了岳飞的,因为赵构在建国时是大家拥立的牌位,军权还在其它的军阀手里,宋代的国策在于杯酒释兵权,宋对于武将防范甚深,但是从来没有诛杀大臣的传统,更何况在建国初期这样的屠杀是很容易造成军阀们的兔死狐悲的,而岳飞的案件株连屠杀过万人,对于岳飞这样的私人军队将领,很容易引起大规模的叛乱,没有足够的军队力量支持是完成不了的,赵构这样被拥立的流亡皇子当上的牌位皇帝,没有背后的力量支持,无论如何是做不到这样的大规模清洗的,秦桧这样的依附皇帝的文臣就更没有这样的力量,而同时对于赵构也完全没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所以这样的结果应当是豪强的合力的结果,这些豪强们实际上比皇帝更加不愿意看到岳飞势力的做大,也不愿意岳飞存在东山再起的可能,所以必须进行肉体上的清洗消灭,岳飞在超速崛起的背后,收编打压其他军阀的宿怨应当是得到了报复性的宣泄。所以开始时韩世忠还质问,得到莫须有的回复后就没有声音了,显然也得到了足够的安抚。所以我们要在岳飞死的背后,看到这样的无形力量的手!
    岳飞案件之后的20年间对于这个案件都是非常敏感的事件,没有人敢说话,而20年后世事发生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巨大变化,岳飞的死后被平反,当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宋朝准备撕毁和约,与金再战,那么就需要一个政治理由和鼓舞士气的东西,给岳飞平反符合时政需要;
    第二:岳飞的家人有人逃了出来,就如赵氏孤儿一样,这也是古代平反的重要因素;
    最后最重要的是:岳飞所拥立当太子的番王继位成为了皇帝,这样岳飞的拥立奏折就绝对不能成为谋反的证据了,岳飞被杀之所以是让人不满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任何的证据和口供,但是如果这样的证据和口供如果与新继位的皇帝有关,这些文件肯定要在所有的史料中销毁的,而且对于当朝的老皇帝赵构,如果不愿意牵涉到自己的养子番王,当时的很多文件奏章也不会公开;而同时坚决反对其当太子并且直接处理岳飞案件的秦桧已经成为权臣,其身后的利益集团也成为新皇权必须打击的对象,当初的赵氏孤儿的平反,本身就是为了打击屠岸贾的势力,这一次历史只不过又重演了一回。我们可以想一下,对于有可能成为皇帝、太子的番王,生活是怎样的战战兢兢,只要他被怀疑或竞争失败而当不成皇帝,生命都是难保的,其成功后对于支持他的人和反对他的人应当有多么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啊!
    岳飞的后世被不断的神化,也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元代的残酷民族压迫下,汉民族需要一个汉民族自己的英雄,但是文天祥是反对元统治者的,肯定不行,岳飞是抗金的,金国同时也是蒙古的世仇,宋与蒙古还联合灭金,所有这些,使岳飞最能够被蒙古统治者所接受。而到了清朝,由于金和满清实际上是同族的,抗金就是影射抗清,宣扬岳飞是有民族需要的。还有一点就是元曲和明清小说发达后,中国人yy的水平极大的提高,主要的yy对象就是前朝的事情,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说岳全传里面大部头的岳飞儿子们直捣黄龙府的想象,而且我们还看到在其他历史人物上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人为杜撰出来的杨宗保和穆桂英等等。
    对于岳飞的事情,肯定是绝对的历史真相无法得到了,但是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要跟随主流的随波逐流,这样我们才能够拒绝平庸,更多的中国人都这样了,中国才真正的有强国的希望,宋朝的理学家们的水平不可谓不高,但是在他们文辞优美的后面,他们的思想上的单一、平庸和随波逐流,才是宋朝窝囊的根本所在,他们的豪言壮语就如当今的愤青一样,经常是对于国家有害的。
62#
 楼主| s0158 发表于 09-2-16 23:14:08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三、 对于秦桧的再认识(上)
    秦桧的大奸大恶的形象自我记事起就有了,那时大家在听收音机里面的评书《说岳全传》,激起了多少对于奸臣的刻骨仇恨和爱国情怀,但是在我们从新反思了岳飞以后,也要有对于秦桧的再认识。
    对于秦桧的才能,大家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仅仅是科举高第,而且写了一手天下绝伦的好字,我们所说的宋体,实际上就是秦桧的字,但是因为他的历史名声,就改秦体为宋体了,类似的还有严嵩的字,我们北京孔庙上所有会试举子都要参拜的大殿上的匾就是严嵩题写的,多位皇帝想换,都找不出写得更好的人。
    我们说秦桧为金的奸细的说法,野史和小说中很多,但是在正史里面是没有的,作为当朝就被清算的权臣,如果有这样的蛛丝马迹,一定会被放大写入正史的,所以正史上没有,就应当可以认定这样的情况不存在。对于后来的野史和演义,想一下后世是怎样的丑化潘美的就知道了。
    还有一点说秦桧有问题来自于宋与金所签订的和约,其中约定要由秦桧担任宰相和约才有效,很多人认为这是秦桧是奸细的证据,但是本人不这样看,因为这样明显招忌的事情,秦桧把自己写上去就是一个大傻瓜,没有皇帝的认可,秦桧是不敢这样干的,而且正史也没有过多的说这方面的问题,真实地原因应当是皇帝让他这样干,而皇帝由于是被豪强拥立的皇权,本身地位也不牢固,这样的结果也有助于皇帝巩固自己的权力,因为他的文臣宰相是要依附于他的,而豪强需要的是金国的和平稳定他们好过安稳日子,平衡就形成了,所以赵构需要这样的结果,赵构总不能在和约里面写上要他当皇帝和约才有效吧,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还有一点就是秦桧在北宋末年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但是在被掳到金国又逃回来的经历后,观点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主战派变成了坚定的主和人物,如果从经历上看,应当可以想见他看到了与金国长期战争所需要的各种经济问题,在当宰相时,给前方的军队筹集和输送给养,也是要面对诸多问题和压力巨大的,军队一日的断粮就会产生巨大问题,所以刘邦得到天下,就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楚汉相争项羽最大的问题就是物资的供应,所以项羽在军事优势的情况下的撤军撤围以及与刘邦议和,最后项羽刚议和撤军就被刘邦追击,全部是物资的供应问题,但是我们的史料中很少有对于战争经济的论述,但是想秦桧这样有过切身经历的人应当知道。
63#
 楼主| s0158 发表于 09-2-16 23:15:38 | 只看该作者

赵构当初的称帝,到后来的取得实权,这个皇帝本身是非常厉害的角色,赵构能够主动要求做人质和与金谈判,在谈判中宋军偷袭大臣吓得直哭而赵构不动声色,让金人称奇而要求换人(见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所以在后世不断丑化这个开国皇帝的背景下还是留下这样的闪光点,因此秦桧所面对的皇帝是一个一点也不昏庸的皇帝,所以秦桧面对这样的皇帝能够长期盘踞宰相位置,应当说他的很多主张实际上是执行皇帝的意思而不是他蒙蔽皇帝后自己的想法。
    秦桧是在朝代初建的时候成为权臣的,他成为权臣有助于王朝的官僚体系的建立,在一个朝代初期的权臣和朝代末期的权臣是有本质不同的,朝代末期的权臣基本上是奸臣,但是初期却大多数是名臣,比如:诸葛亮、管仲、王猛、索尼等等,在这个时期有权臣的存在,对于国家反而是好事,这一点大家可能很难理解,史学家也不讲明。
    一个朝代能够成为长命的朝代,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以文治武,朝代开创时的武将掌权的时代一定要过渡到文官掌权的时代,否则就一定是造反不断,很多朝代都是对于功臣的大规模的清洗或者藩王内乱后才走到文官时代的,而权臣的存在,抑制了勋臣、番王之间的倾轧和谋反,直接控制了将领,避免了朝代初期的大规模流血武装冲突或内战,实际上是社会之福,因为文官的政治斗争远比武将内战流血对于社会好多了,文官权臣也要好控制得多,宋朝在以文治武方面是最好的,在南宋的建立期间,将领之间的大规模流血事件是没有的,除了岳飞外,也没有其他武将被杀,比其他朝代强很多,汉族掌权的汉、明都经过了大规模的勋臣清洗和诸王叛乱,而唐朝太宗更是屠杀了兄弟及其党羽后逼父让位而登基的。文官建立功勋不像武将,每次胜利开疆扩土功勋是很清楚的,文官的政绩很模糊,评价标准不好统一,也很容易被后世所抹煞。
64#
 楼主| s0158 发表于 09-2-16 23:20:0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四、 对于秦桧的再认识(下)
    对于岳飞的死,肯定有皇帝的意思,当然也有其他豪强的意思,这里面秦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斡旋角色,而且秦桧主持了南宋版的杯酒释兵权,即把张浚、韩世忠和岳飞升为枢密使或枢密副使而剥夺了他们实际的军队领导权,这里面显然得到了张浚等人的支持,而张浚与岳飞的交恶也是岳飞死的背景,而且我在岳飞的反思中已经分析,对于岳飞以及其部将的大范围的株连和屠杀,必定背后有军队的支持,不是拥立不久的皇帝和秦桧这样的文臣所能够做到的。在这样的斡旋中显然在当时最大的获益方肯定是秦桧,但是最后最大的罪责也由他承担,因为即使是众人的操刀,事后的清算只能小范围的打击,从来都是法不责众打击面不能放大,所以替罪狼就这样产生了。
    还有一点导致秦桧被清算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秦桧反对高宗立太子,在这样敏感的问题上,大臣们一般都三缄其口,因为风险太大了,凡是说话的不是有重大利益在身就是有血性的人,秦桧对于不立太子的主张,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个人好处,秦桧反对的理由也是有人会利用太子做文章,其主张也是应当有一定的信仰和抱负支持下才会直言的,这一点正好和岳飞对立,但是当他反对的这个太子成为皇帝的时候,根据中国历史的经验,他就离掘坟鞭尸不远了。
    而我们回忆赵构的登基,从招募勤王军队的光杆司令到牌位皇帝,再到实权的皇帝,在这过程中秦桧能够成为权臣,而这个权臣是依附于皇权的权臣,说明秦桧为赵构巩固权力贡献巨大,只有赵构有权了,秦桧才能够有权。想一下东晋的开国时期的重要宰相王导,开始时为了取悦南方豪强还自学吴侬软语,就知道南宋开始建立政权的不易。
    而后来的朱元璋,就吸取了这样的经验,采取让宰相胡惟庸当权臣,然后再消灭它的做法,很成功的做到了把武将的权利转移,最后再消灭,全部在朝廷完成,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因为由权臣出面剥夺武将的权利远远比皇帝直接出面要好,因为如果武将察觉皇帝要剥夺自己权利,就会狗急跳墙式的造反,但是如果他们觉得是宰相要他们的权利而不是皇帝,他们会放心的多,皇帝永远是好皇帝,甚至还到皇帝处申诉呢!包括我们现代,把几大元帅打倒,也是利用的权臣,最后再把权臣定为大奸大恶。
    所以说秦桧的认识,应当更加全面,我们不能先把人贴上坏人的标记,然后他干的事情就全是坏事。我们要全面地认识一个人,不要把好人认识的什么都要好,把坏人认识什么都一无是处,人经常是有两面性的,一个历史人物要全面地去认识,不能一概而论,人物的人性是很丰富的,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任何的人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与好坏,而我们这样搞绝对化,让年轻人这样洗脑的背后,经常是被别人当作打击反对势力的枪来使用的,愤青最愤世嫉俗,但是也最容易被人利用。
65#
 楼主| s0158 发表于 09-2-16 23:22:45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五、 汉与宋对外战争的不同的经济基础(上)
    我们一直在贬低宋朝,对于汉朝的开疆扩土,却是赞扬一片,但是宋朝实际上也是不断地在进行斗争,宋朝的两次亡国之祸都是由于希望开疆扩土联合野蛮民族进攻敌国而导致的,所以宋朝的情况不是我们想得那样简单,对于宋与汉的经济问题,对于战争的经济基础,却是很少有人思考,我们研究历史,总是注重史实,而不注重当时的社会、经济的背景和环境,这里我特别说一下我所了解的宋与汉两个朝代的经济环境和他们的对比。
    汉朝是一个我们汉民族形成和兴起的朝代,现在我们为汉族,实际上就是汉朝人的说法的延续,在汉以前,我们说的都为各国人,这些国家在周朝800年中已经初步分裂成为文字、度量衡等等都不同的民族,在秦统一后消除了各国的民族文化和影响,汉继承了这样的结果,在一个民族的形成的初期,民族的凝聚力都是最强的,而且对于少年的朝气和冒险冲劲儿。
    宋是在汉族经过了唐朝的青年,经过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时代,民族又在这样的混乱中融合了大量的外族,到了宋朝应当是民族的中年时代了,以后的老年时代的屈辱就不说了,其后是中华民族的新概念和民族复兴了。一个中年的民族的特点就是在于宽容和不惑,宋朝是对于各种思想和文化最宽容的时代,同时作为中年人需要的已经不是开创而是安定了。
    宋和汉都有灿烂的文明,在宋朝的经济总量现在还有超过盛唐的说法,汉朝是中央专制的第一个长期的王朝,中国的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宋朝是一个有长期外患压力的朝代,对于这样的两个朝代的经济基础表面上看类似,实际上是有本质不同的。
    汉朝的老百姓是很善战的,到汉武帝时期,战国时代也就是过去了50多年,就如我们现在看解放战争和二战一样,在战国时代,中国的战争与后来的朝代有很大不同,国王可以轻易的征集举国男子参战而不会受到多少的反对,因为那个时候战败会被屠城,即使不被屠杀,也是要被抓去当奴隶的,这也包括你的孩子和女人,但是如果取胜,就可以抢来财富、女人和奴隶,立功了以后还可以免自己和亲属的罪刑和劳役,这样的差别,使每一个人都有极高的战争热情,在史书记载,秦王要开战,是举国老百姓欢呼雀跃的。而此时的战争,武器是老百姓自己制备的,粮食也是自带干粮参战,汉朝也是一样,这一点我们看《木兰辞》就可以知道,花木兰从军要四处卖战马和兵器,对于每一个士兵而言,自己的武器装备好,自己在战场上生存的机会就大,国家不用为战争准备特别多的资源。而且这些士兵从战国走来,每个士兵有很强的战争格斗技巧,就如当年的游牧蒙古一样,国民对于战争的掌握程度也是很高的,汉朝是唯一的外戚专权统兵取得胜利的朝代,卫青、霍去病等等都是外戚和男宠,起家于奴隶的少年时代,中国其他朝代从这样底层起来的人物对于带兵是完全外行的,外戚统兵是灾难,原因就在于汉初的时候,老百姓对于军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是非常高的。
66#
 楼主| s0158 发表于 09-2-16 23:25:15 | 只看该作者

而宋朝就大大不同了,宋军的作战是老百姓很反对的事情,兵役是非常重的负担,老百姓一般是传统的农民,没有任何战争和格斗的经验,统治阶层为了统治的稳固,对于老百姓的练武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限制措施,尤其是对于统兵打仗的问题,这些知识成为了禁忌,很多书籍已经成为了禁书,《孙子兵法》、《尉缭子》、《吴子兵法》等兵书的关于军队组织等等的章节全部一致的遗失,绝对不是偶然的事情,统治者是牺牲发展来争取稳定。
    还有就是汉朝的经济生产的情况也与宋朝有本质的不同,汉朝自战国走来,还是农牧混杂的时代,在战国中混杂在中原的还有戎、狄等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植被还很丰富,还可以养马,汉朝很注重发展自己的骑兵,汉武帝就在上林苑大规模的养马发展自己的近卫骑兵,汉朝还对于饲养战马给与各种国家的补贴。当时我们的山陕地区还有大量森林,关中平原也是平原沃野,华北还有大量的草原植被,要知道在汉以后关内的草原就消失了,大量亚洲温带大型动物就消失了,以前我们的华北是有大象和犀牛的,这些动物在我们的历史文献很普遍,西周北京有熊猫,犀甲是主要的战争盔甲。
    而宋朝我们经济的发展,关内的所有可耕之地都已经成为了农田,而关中平原也由于黄河的水土流失变成沟壑纵横,再也不是沃野了,同时水土流失使黄河成为了巨大的水患,黄河的不断泛滥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在华北平原,老百姓没有什么财富的积累,都被不断地大水所冲走。而宋朝国家经济的重心已经从江北改到江南,经济的中心也从黄土高原发展到了长江流域,这样在北方草原的作战,需要运送支持的运输线就更长了,想一下汉武帝以关中的财富为战争支持,进兵走现在的定边、靖边,由榆林地区(古代叫朔方,这是战略要地)到草原和河套平原是多么的捷径,但是在宋朝的时期,榆林地区已经在逐步的沙漠化,关中也是贫瘠化,战争资源要从江南征集,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啊!
67#
 楼主| s0158 发表于 09-2-16 23:28:1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六、 汉与宋对外战争的不同的经济基础(下)
    还有的差别就在于社会结构的差别,一个国家的强弱,尤其是对外战争时所表现的强弱,在于他们在战争时的经济资源的调集上,在于其资源能量的集中程度上,这些也与一个国家的机制有关,很多国家富而不强,也跟这样的机制关系极大。
    在战国到秦汉,中国的中间层是很少的,除了贵族以外,一般的老百姓职业单一,社会的中间层很少,一旦战争,所有的低层次人口都可以作为兵员参加到战争中来,而且也很容易征集他们从事其他劳作,比如秦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以及春申君修建的黄浦江,你到上海看着黄浦江时,可曾想到一个诸侯国的贵族有此工程力量吗?很多人认为黄浦江是天然的,但是我们的史书有明确的记载,春申君在其封底申修建浦江,排干申地沼泽的水,申地成为沃野。这样的情况,只有这样的社会结构能够完成。所以汉朝这样的经济格局,战争中的成本和资源的调度和集中机制在对于游牧民族上并不吃亏,所以汉朝能够取得对于游牧民族的战争胜利,也是汉民族历史上唯一取得这样彻底胜利的朝代。
    但到了宋代就不同了,中间层很丰富,除了食利者以外,很多的手工业者、商业者,但是他们的生存都依赖最基本的农业生产,他们创造和消费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是很难被征集从事战争活动的,他们的生存得前途是要粮食够吃,这样问题就又回到一个农业人口能够养活多少人这样的困扰中国发展上千年的基本问题上来,经济发展了,肯定是多余的人口离开土地从事其他分工的生产,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背后,农业的基础压力就很大的,基础很脆弱,人口的发展达到土地粮食生产的极限,使粮食的生产必须保障,但是我们的战争和徭役,都是主要面对这些农业人口的,会造成粮食生产的大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4 19:00 , Processed in 0.08781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