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9选择知识点整理

[复制链接]
31#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0 08:53:02 | 只看该作者
11、神龙元年(705 年),82岁的武则天得了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文出政权,让位给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唐中宗复位后,将政治中心从洛阳迁回长安。
12、皇帝的更替:唐高宗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 唐中宗 韦后 李重茂 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
13、唐玄宗纳儿子寿王李瑁妃杨玉环为贵妃,专以声色自娱。他怠于政事,将朝
政委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继李林甫为相的是杨国忠。
14、府兵制要与唐玄宗连起来看
唐玄宗后期,府兵制度遭到破坏,而实行募兵制。府兵自备兵甲衣粮,成为沉重负担;府兵原来三年一代,但用兵不断,戍期延长;边将不仅侵吞士兵财物,而且强迫士兵服苦役。这样,无人愿当府兵。天宝八载(749 年),“折冲府至无兵可交”①。唐政府只好停止征发府兵。代之而起的是募兵制。唐初便募兵,随着府兵破坏,募兵日益盛行。唐玄宗开元年间,京师宿卫,边镇戍兵,以至地方武力,已基本上为募兵充任。镇守京师的为长从宿卫,后改名彍骑,天宝年间彍骑招募的多为市井无赖,很快腐化,毫无战斗力。戍边的称健儿,长期服役,又彼称为长从兵或长征健儿。地方上有团结兵。这些招募来的士兵,军器、衣粮由政府发给,长期服兵役,大大增加了国家的军费开支。府兵制,地方兵力分散,中央握有重兵,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而募兵制下,中央彍骑不堪一击,地方团结兵装备差、数量少,也很虚弱。只有边镇军力强大,至“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中国无武备”。内重外轻局面打破了。天宝元年,全国军队57 万人,有49 万驻于边地,京城内外驻兵仅及边军 的1/6,这样就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形势。募兵制下的士兵,是职业兵,兵士只知将帅,不知有皇帝,有野心的将帅,便拥兵形成自己的势力。边镇掌兵的将官,从景云二年(711 年)起称节度使,他们不仅统兵,而且逐渐掌握了当地的民政、财赋、刑法权力。他们成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地方割据势力。一旦中央虚弱,他们就可能发动叛乱。天宝年间,政治昏暗,百姓痛苦,中央集权削弱,外重内轻局面形成,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材料分析)
15、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唐,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32#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0 08:55:45 | 只看该作者
16、北京城的发展变化
17、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即皇帝位,国号大燕。六月,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叛军西攻长安。在长安失陷之前,唐玄宗仓皇出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将士兵变,杀杨国忠,逼唐玄宗缢杀杨贵妃。郭子仪率唐军在回纥军队的帮助下,于九月收复了长安,十月攻下洛阳,安庆绪败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十二月,史思明迫于形势,以所部13郡及8万兵降唐,叛军势力进一步削弱。
18、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19、了解藩镇割据
20、宦官:唐后期的皇帝,顺宗、宪宗、敬宗均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33#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0 08:58:24 | 只看该作者
21、了解朋党之争
22、唐朝中央官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一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
23、牛李党争的细节
24、牛党主要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他们都是权德舆的门生。李党主要人物有:李德裕、郑覃。李德裕是赵郡士族,他“不喜科试”,以门荫人仕。两党官员之出身,亦非清一色,牛党虽以进士科出身居多,亦有士族以门荫入仕者。李党虽门荫人仕者居多,亦不乏进士科出身者。两党的斗争,有不少是无谓的意气、门户之见,但亦有政见的分歧。这些政见的分歧主要表现在:……
25、《新唐书》认为:“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咸通九年(868 年)又爆发了庞勋领导的桂州戍卒兵变
34#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0 08:59:06 | 只看该作者
26、乾符二年(875 年)初,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聚众数千人起义,响应王仙芝。黄巢称“冲天大保均平大将军”,改元“王霸”。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三日(881 年1 月16 日),黄巢在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仿唐朝体制充实政权机构。如何失败的这次农民起义在领导人的称号中有“天补平均”、“冲天太保均平”等字样,这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打出“平均”或“均平”旗号。
27、天祐四年(907 年),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经历经21 帝,历时290 年的唐朝灭亡了。
28、五代更替
梁(907——923)唐(923——936)晋(936——946)汉(947——950)周(951——960)
29、贞明二年(916 年),阿保机在统一契丹各部之后,废除了推选和轮换制度,仿汉唐,自立为帝,国号大契丹,建元神册。947 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入开封,灭后晋,建国号为大辽国。辽建国在宋前。
30、北齐、北周争相以财帛贿赂、结好突厥。佗钵可汗得意他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指北齐、北周)孝顺,何忧无物邪!”
35#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0 08:59:43 | 只看该作者
31、隋末起兵的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高开道、王世充、李渊等为取得突厥的支持,无不向,东突厥称臣。
32、贞观四年(630 年),突厥统治下的各族纷纷起义反抗,突厥内部天灾人祸,矛盾加剧。唐太宗即命李靖、李勋统兵十余万,分道出击,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灭东突厥后,唐太宗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了顺、祐、长、化四个都督府,安置内附的十多万突厥人。又在颉利可汗所辖的今内蒙古地区,东面置定襄都督府、西面置云中都督府,下设六州,以原突厥酋长为刺史,进行治理。迁入长安的突厥人就有近万家,突厥贵族在唐朝任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的达百余人。唐太宗还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汉人。
33、贞观十四年(640年),唐灭高昌,以其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之雅尔和卓),又占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在这里设庭州。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龟兹、于田、焉耆,疏勒四镇,称“安西四镇”,为唐经营西域的军事基地。
34、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年),又在天山以北设置北庭都护府。
35、了解吐谷浑
36#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0 09:00:18 | 只看该作者
36、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在汉文史籍中,又被称为袁纥、韦纥、回鹘(元和四年,即809 年改为回鹘)、畏兀儿等,都是“维吾尔”的不同音译。
37、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在贞观七年(633 年),以逻些(今拉萨)为首府,建立起严密的政权组织。
38、了解文成公主(宗女)
39、景龙四年(710 年),唐中宗嫁养女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广德元年(763 年),吐蕃一度攻陷长安。。长庆元年(821 年)唐蕃会盟修好,在双方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表示永远和好。长庆三年(823 年)在逻些修建了唐善会盟碑,至今屹立在大昭寺前。
40、开元二十六年(638年),唐玄宗封蒙舍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在唐玄宗支持下,蒙舍诏兼并了其他五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迁都至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南)。
37#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0 09:01:53 | 只看该作者
41、先天二年(713 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于其地置忽汗州都督府(又称渤海都督府),命大柞荣兼都督。
42、田制(全部仔细看,总结)
43、赋役制度隋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每年纳租粟3 石,输调绢1 匹(4 丈)、绵3两,或输调布1 端(5 丈)、麻3 斤,单丁和奴婢、部曲、客女依半床交纳;
丁男每年服力役一个月。
唐赋役令规定,每丁每年纳租2 石;调随乡土所产,纳绢(或绫、􏳩)2丈、绵3 两;不产丝绵的地区,则纳布2 丈5 尺、麻3 斤。丁男每年服役20天,不役则收庸,每日折绢3 尺或布3.75 尺;如政府额外加役,加役15 天免调,30 天租调全免,全年加役不得超过30 天。如遇水旱虫霜等自然灾害,依灾情轻重减免租、庸、调。由于唐朝的赋役负担较隋又有减轻,并将以庸代役制度化,使农民有较
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对唐初农业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促进作用,租庸调收入成为唐初及此后一段时间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44、刘晏的财政改革代宗大历十四年(760 年),刘晏出任盐铁使,先后掌管全国财政近20 年,对财政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45、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在已有多次试探性的局部改革以及地税、户税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的基础上,采纳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两说法是将过去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原则,转变为以资产(主要是土地)为主的量贫宫据等第征收的原则。主要内容如下。
(1)量出制入。中央合并建中前原征各项税役,定出“两税元额”,向各地摊派征收。各州具根据所摊数额,向下摊派。
(2)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
(3)“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4)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
(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
(6)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具依照其收入的1/30 征税。
38#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0 09:03:04 | 只看该作者
46、唐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首要标志。唐代的犁已由直
辕犁改进为曲辕犁。
47、陶器以三彩陶诵,即“唐三彩”最为著名,以青、绿、黄三色为主,以人、马、骆驼为主要造形,唐三彩的施釉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48、隋唐长安的发展
49、唐后期的大城市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存储汇兑业务,即柜坊和飞钱。海上交通线以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广州、扬州、登州(今山东蓬莱)、楚州(今江苏淮安)、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为起点,通往东南亚、新罗、日本、大食及波斯等国家和地区,互相开展贸易往来。
50、隋唐五代时期,中外交往异常频繁。高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罗(今尼泊尔)、骠国(今缅甸)、赤土(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诃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国都与唐朝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各国使节、贵族、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旅游者,人数众多,不断来到唐朝。唐朝的使臣、僧侣、商人,亦不绝于途。亚非地区和唐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 多个。
39#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0 09:03:58 | 只看该作者
51、唐初,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鼎立,三国都同唐朝往来。如崔致远13 岁到唐,19 岁中进士,在唐任溧水县尉、侍御史。30 岁归国,有汉文诗赋集《桂苑笔耕录》20 卷,《四六集》1 卷。他回国后,热情介绍唐文化。
52、从贞观四年(630 年)至乾宁元年(894 年),日本派遣唐使19 次,其中最后一次任命了使臣而中止,另有两次因故中止,又有一次仅抵百济,二次为“送唐客大使”,一次为“迎入唐大使”,所以名符其实的遣唐使为12 次。
53、日本留学生中最知名的是吉备真备、阿部仲麻吕,学问僧最知名的是空海。吉备真备回国后,用汉字楷体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学问僧空海不仅将佛教密宗带回日本,而且用汉字草体偏旁创造了“平假名”,使日本文化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阿部仲麻吕开元初入唐,时年20 岁,在唐朝名晁衡(朝衡),李白写了《哭晁卿衡》的悼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中国僧人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最著名的是鉴真和尚。日本现存唐招提寺,便是鉴真主持修建的。
54、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两国佛教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朝高僧玄奘和义净。玄奘写成《大唐西域记》义净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
55、中亚的吐火罗(今阿富汗)
40#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0 09:05:28 | 只看该作者
56、怛罗斯之战:(751 年),大食进攻中亚的石国,高仙芝率兵救援,在怛罗斯(今吉尔吉斯江布尔)战败,不少唐朝士兵被大食俘虏,其中有造纸工匠。中国的造纸术从这里传入欧洲。
57、隋唐各种宗教传入中国主要有: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景教。
58、祆教,又名火祆教、拜火教。波斯人琐罗斯德创立。摩尼教,波斯人摩尼所创,流行于中亚和地中海沿岸。
59、景教,属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所创,流行于波斯。唐德宗时在盩厔(今陕西周至)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存西安碑林。
60、道教尊奉老子李耳为教主,因唐朝皇帝姓李,所以,从李渊起,便以教主后裔自居,而积极扶植道教,(666 年),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武宗采取灭佛措施,独尊道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8 15:35 , Processed in 0.92180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