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直升飞机”和“研究自己”-----一个新闻传播学硕士的三年学习感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ilovenew 发表于 06-3-2 11:5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已从学校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回顾这三年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既充实又愉快。有两点学习方法感受很深:要像直升飞机一样地学习;要研究自己。这两个方法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也是发展自我的方法。


像直升飞机一样学习


记得2002年9月刚入学时,导师在迎新会上对我们说:“研究生学习必须像一架直升机,在高空(理论) 与低空(实务)之间频频升降。”当时,对这句话我没有细细琢磨,只是觉得这个比喻挺有意思;到现在,才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因为,新闻学不同于工程技术,可以毕生专注一点,不及其余。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是地球村,乃至浩瀚宇宙,因而必须时不时像直升飞机一样升上理论的高空,才能看得更远、更广,把握宏观与全局;另一方面,新闻学又不同于哲学或艺术,必须时不时下到低空,把握微观与细节,从实务界吸取营养,验证理论。只有“理论高空”容易脱离实际,而只盘旋于“实务低空”,也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开始,我们升上了“理论的高空”,系统地学习本学科的几个主要领域的经典与前沿著作。根据本学科的六个基本领域: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导师共开列了一百多本书目,要求我们在研一结束时基本读完,还必须对某些经典著作写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再拿到课堂上同学互相讨论,导师作评点。斯蒂文·小约翰的《传播理论》读得就很费劲,读了几次都不想读下去,但由于要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怕出丑,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下去。当时觉得读得挺辛苦的,而且短时间又难见效果,对导师的苦心不理解。到了后来研究相关问题,能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些理论时,才意识到经典著作的重要性:把学科几大部分,或主要领域的经典与前沿著作都读过一遍,就能在较短时间内使胸中有一幅“学科地图”,有了“地图”,想走到哪里去,想研究什么就很方便,很轻松。


经典显出高度,前沿看出新进展。读了经典还要读前沿著作,其中不光包括前沿的论著,还有各类新闻传播学术期刊,包括《中国记者》、《新闻记者》、《新闻与传播研究》等。经常性地阅读期刊,才能知道现在关于某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到哪里了,某一时期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是什么。很多期刊的内容都非常广泛,既有实务界的新动向,又有理论界的新突破,经常读期刊,“直升飞机”就飞得高,眼界开阔。


为了验证我们所学的理论,还应该很快地下到“低空”,以实践来检验我们在“高空”中所学到的理论。


我所就读的四川省社科院新闻研究所自1998年起就与当地的《华西都市报》建立了合作关系,组织研究生为《华西都市报》撰写报评,《华西都市报》为研究生提供稿费。报评就是针对当天《华西都市报》版面上的某篇稿件、某种编辑方式、某个策划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价,或与同城的其他报纸作对比评价,或对一段时期的策划报道进行总结,或对未来几天的报道进行谋划。报评由老师指导,除了平时的交流外,还定期集中评讲讨论,指出报评中的明显进步和突出问题。


很有意思的是,在看报纸构思报评时,会不由自主地从报纸版面中想到刚刚从经典或前沿著作中获得的新闻学理论,从“低空”升上了“高空”;往往一篇报评就是由一个新闻理论来展开,然后以这个新闻理论为主框架来进行媒介批评,又从“高空”降到了“低空”。有时候,甚至在写报评时,会思考出某个“新”的新闻理论。


记得有一次,在写报评时我注意到成都某报在一段时期负面新闻特别多,于是就思考:“虽然报纸上成天都是打砸抢的负面新闻,但我却不会感觉这个世界不安全,因为虽然我从报纸上得到对外界世界的感知,但我会依靠我的生活经验来验证它。”当时觉得很高兴,自以为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新闻理论,赶紧把我的这个思考告诉导师,导师笑了,给了我一本李普曼的《舆论学》,说这个问题李普曼已经说过了,媒介创造了“拟态环境”、人们依靠生活经验来修正它。我听到后很是沮丧,但事后却又感欣慰,毕竟能在实践中自己发现理论问题;当然也说明自己“升空”不够,还要多多读书。


在读经典、看前沿和写报评之间经常性地上下升降,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深化理论。在不断的升降中,可以验证所学到的经典新闻理论,或者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它使我们在“低空”中迅速熟悉新闻实务,了解报业运作的模式;写报评的“低空”实践训练了我们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看似平常的版面上找出问题所在,并把它分析总结出来。


为了使“直升飞机”落得再“低”一些,更靠近新闻实践,导师还要求我们参加媒体第一线的实践,以“超低空”的实战来验证理论。在研一结束后的暑假,我到了《华西都市报》的总编室考评组,在考评组里,就不光要对当天的稿件和版面进行对比定性评价,还要做量化的评价,给稿件打分、为版面评等级。更为重要的是,在总编室考评组这个部门,我还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报业经营与管理的实际运转模式,并有机会接触到重大策划的出台过程,重大经营措施的推出程序;使我能将升到高空中习得的关于媒体经营与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对应,研究出有意义的成果出来。


  


研究生必须研究自己


人天生就是这样或那样的人,干一些事比较擅长,干另一些事又非常笨拙。而一个人的成就,只能建筑在特长上,不可能建筑在弱点,哪怕是已经改正的弱点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反省反思,看自己在哪些地方比较擅长,哪些地方又非常笨拙。对前者需要强化,从“入流”向“一流”冲刺;对后者只要从“非常笨拙”争取做到“马马虎虎”也就可以了。所以要早点将自己研究透,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将它充分发挥出来。


发现长处不能靠闭门苦想,要通过实践检验并实施反馈分析。入学时,老师们让我们赶紧给自己定位,也就是根据自己的擅长和兴趣来确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大部分同学在第一年都没有定下来,不是因为偷懒,而是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定。后来,在几次读书笔记的讨论中,导师发现了我的长处:善于逆向思维。他不止一次地提醒我,让我注意这个长处;第二年,我参加了媒体实践,对新闻研究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再根据导师的提醒,才确定下来,研究媒体竞争。


运用反馈分析,在相当短———大约也就一两年的时间内,就可以明白,在哪些地方———报刊研究、广电研究、网络研究,还是新闻实务、传播理论、管理经营……自己比较擅长。对于自己的不擅长的方面不能过于在意,否则就陷入了泥潭。在学习和工作中,刚开始某些书读不进、写文章不能发表、做事做不好,遭受了一些挫折;于是大家能很快地清楚自己的弱点。不少人就在这儿误入歧途,努力改进弱点累得汗流浃背也无济于事。这彻底错了!必须首先从“自知之明”的角度衡量自己的短长,尤其是知己所“长”。


发现长处不能靠闭门苦想,而要注意从意外成功中发现自己的擅长。因为除去少数纯粹的偶然,再三的意外成功,就是必然了,它往往意味着自己能够比较容易地干好某些事。而在另一些地方,我们也会发现自己非常笨拙。在2003年初非典时,我写了一篇关于流言传播的论文,也是我写的第一篇论文,写得很辛苦,但遗憾的是没有被发表。失败的打击持续了差不多一年,直到年底我又写了一篇关于异地办报的论文,这是一篇实务论文,很快就发表了。由于当时《新京报》刚创刊,“异地办报”研究开始“热”起来,这篇文章还产生了一定影响,被多次转载。


至此,我面临一个选择,或者强化后者,主要研究新闻实务,媒体竞争实务,从“入流”向“一流”冲刺;或者改进前者,研究抽象理论,从“非常笨拙”争取做到“马马虎虎”。当然,两条道路都不轻松!选择任何一种,都需要付出巨大甚至是毕生的努力。唯一的区别在于:成长空间如何,自己的心情好不好?我选择了后者,写得开心,学得也很开心!


人与人不同,重思辨还是重实证;善交际还是喜沉思;苦吟成文还是一挥而就;急性子还是慢性子……这些个性习惯,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关键是,本性难移,它很难通过培训来改变。学习不能勉强自己,逆个性行事自讨苦吃。学习者必须自问:我的个性习惯特别适合于研究新闻的哪些环节或方面。不必费神思考,“为什么别人觉得很轻松,而我却‘一句三年得’”;而应该多想想,“为什么别人觉得困难的地方,我却轻而易举”。必须从对“轻而易举”的思考中找到自己的长处。


人不可能“事事争创一流”,那是“自虐”更是“自误”!它忽视了人的有限性也忽视了人的卓越性,任何人都只“可能”在某个狭小方面达到一流。找到适合自己的狭小方面,也就是自己的长处,集中火力突破一点。


“在盲人之国,有一只眼的人就是国王”,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长处“领土”上的“国王”。



(作者:陈国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2005届硕士毕业生,现为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编辑)
沙发
biehuaifeng 发表于 06-4-8 22:48:06 | 只看该作者

XINKU

辛苦了这么多的文字和经验
支持
感谢
板凳
qinzhan 发表于 06-7-5 12:44: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给人启发
地板
ldj520 发表于 06-7-23 18:13:15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启发呵呵
5#
赵虎2322 发表于 08-3-8 19:59:38 | 只看该作者

有收获

顶啊 有收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5 21:07 , Processed in 0.08851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