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学习] [转帖]北大讲座:王登峰:心理健康的含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笔为剑 发表于 08-6-19 17:1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演讲者简介:王登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语言文化司司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今天晚上我很高兴和大家谈一下心理健康,我还从没系统地讲过什么样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专家、不同的学派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来对照一下自身,看看我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对照其他人提出来的标准跟我们现在的情况相比有哪些问题,同时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做进一步的努力。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一个是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个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几种主要的理论观点。在心理学里有四种理论是比较占主流的,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人文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第三,是跟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哪些特点。这是我正在做的一项课题,我正在主编一本心理卫生学的书,这本书的第一章就要给心理健康作一个定义,这是这些年总结了各方的理论观点之后提出来的对心理健康的看法。最近我正在主持教育部的一个课题,就是关于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我把我们研究的结果也放在这里跟大家作一个介绍。
  
一、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看呢?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心理健康或者判断我们自己是否心理健康,目前有四种标准。 第一种标准是比较直接的,就是有没有症状。如果没有症状,那就是心理健康的;有症状,就是心理不健康的。 这里讲的症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就是躯体疾病的障碍,当然是症状。另外就是精神活动方面的,在精神病学或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学里面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有很多心理障碍,包括那些严重的需要住院的像精神分裂的,或是那种严重的情感障碍,他可以连续三天三夜不睡觉,不是上网不是打游戏,是他什么都做而且热情、精力都特别充沛,而且不会感到累,但这三天以后他可以睡三天。那么像这样严重的心理异常,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生理学上的明显的病变。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心理卫生学或精神病学里面,诊断和治疗所依据的外在的标准就是人们的症状,而这种症状有些是主观的,比如人们的一些想法。 我们知道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识活动,这是人们的基本心理活动。就拿思维来讲,有的人认为这个人就要害我,而且他会提出很多例子来,这些例子在你听来肯定是很荒唐的。比如有一个人跟我讲,“我发现北大人都讨厌我。”我问他理由。他说:“我今天刚出门,看见一个人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这个理由本来是不够的,但是在有些有思维障碍的人来看,他认为这已经足够了。还有一个更荒唐的,比如问他为什么不吃肉,他说,肉是动物的尸体。人是动物变来的,所以“我要吃肉就是吃我自己”。所以他不吃肉。这种逻辑不是素食主义者的。我们北大有个素食协会,前天晚上我还跟他们讨论为什么不吃肉,他们说:正是因为不吃肉所以才素食嘛。但是他们的逻辑一定不是我刚才讲的那种逻辑。我说的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也没有明显的解剖学上的问题。因此,这个症状是否存在,作为一个标准来讲,它是针对那些比较严重问题的,也就是到了需要住院治疗这样程度的症状,那么它肯定是有问题的。 但我们知道,实际上有很多问题并没有么严重。也就是说,一方面,症状是否存在本身就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如果用这个来做标准的话,那么就会使很多处于临界状态的人——比如他有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但是不那么明显——漏掉。所以症状是否存在的标准应该作为一个是否接受治疗的标准。我们知道这里边问题还是会继续下去,因为精神病院里住院的人都不是主动要求去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被骗去的,或者是被绑了去的。因为这种严重的心理异常,他们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自知力,不知道他的这种表现是有问题的,不觉得自己有病,反而觉得别人有病。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心理学的同学相互开玩笑,有时我们说:“哎,你有没有病?”对方回答:“没病”。我们说:“那说明你有病。”如果按这个标准,实际上它在临床上是有用的,也就是说对有那些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人可以接受及时的治疗,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来看,我是不是有问题,哪些方面有,肯定是不合适的。 这个标准是从反面来界定心理健康,就是如果没有不正常的,那就是正常的。这里面的问题我刚才讲了很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第二种观点,即心理健康的人是有症状,而是指你具备了哪些或是多少优秀品质,或是一些良好品质,到目前为止,关于有多少良好品质也是众说纷纭的,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九种积极的品质。
排在第一位的是happiness,就是幸福感。我记得1992年第一次开大学生心理卫生学课的时候,我就问课堂上将近六百名同学:“请大家提出你们对心理健康的看法,你觉得心理健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下面就有几个人讲:“像你那样的人。”我问:“像我这样的什么人?”他说:“自我感觉良好。”我说:“对,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自我感觉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而且这种自我感觉良好不仅是一种感觉,而且有一种幸福感,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幸福。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这样的?或者说这种情况多不多?当然,要是每天每时每刻都觉得幸福那一定不正常。这也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第二种品质是和谐,是内心的和谐。所谓的内心和谐就是指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事物的认识,对自己眼前的处境,对将来追求的目标,还有现在所能够做的,这各个方面的事情之间能够达到协调。我们知道有些人尽管现在条件很差,但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觉得我现在差是没有办法的,那我希望也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将来我会改善。这就是在眼前的困难和对未来的追求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谐,是一种内心的和谐。也就是一个人会有很多的想法,会有很多的愿望,那么这些愿望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还是相互一致的。我讲的和谐是指你所追求的、所希望的所有愿望之间是和谐的。 过去很多人在就业的时候,往往希望自己找的职业能够具备所有他所希望的那些特点,比如说可以很清闲,像在大学当老师一样,不用每天都来坐班,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就可以了,其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同时又希望像商人一样那么有钱;还有的人说我还要加一条,像做大官一样那么风光。但是这些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还没有哪个职业能同时满足这么多要求。因此,如果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抱着这样一种要求,那你就是不和谐的。因为不可能在一件事情上都能够实现所有这些要求。 另外就是内心的冲突,比如说我最近看到BBS上有一个不知是八卦还是真有这么回事的帖子,他说“我同时喜欢上两个人了,怎么办?”或者说“我喜欢的那个人不喜欢我,怎么办。”这就是冲突。如果这样的冲突很多,也不和谐。
第三种品质是自尊感。所谓的自尊感,简单讲就是self-like 或self-love,就是自己喜欢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很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够喜欢自己。实际上喜欢自己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积极的品质。有的人可能会想:这还不容易吗?谁会不喜欢自己? 作为一般人来说,谁都会喜欢自己,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说那些自杀的人,就是觉得我活在世界上是浪费人民的粮食。还有一种是喜欢自己能够获得成功,喜欢自己身上很多的优点,但是不喜欢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不愿意接受自己还有很多做不好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自尊就会比较低。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讲,他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自尊,也就是我前面讲的,一天开玩笑说自我感觉良好,你要是自我感觉很差就很难爱上自己。 第四种是个人的成长。人的一生要经过不同的阶段,从小到大担负的任务、需要承担的责任、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是不一样的,在不同年龄阶段应该有跟这个年龄阶段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或者行为准则。到了某个年龄段,就应该能够达到这个年龄段的要求。而如果你过了这个年龄段,还停留在原来比较年轻的那个年龄段上,这个时候就表示你可能还比较幼稚,发展、成长不够顺利。我觉得现在很多人一方面希望自己显得老成一些,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显得年轻一些,其实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态,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应该和自己的年龄,和这个社会制定的年龄要求相一致。如果达不到,那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来总结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这第四种品质就是你的行为、言谈举止、做事的方式和你所承担的责任要符合你的成长阶段的要求。 实际上在我们很多人身上会有一些过分老成的表现,也会有一些很幼稚的表现,这也是不奇怪的。但是作为总体来讲,应该能够承担起这个年龄阶段所要求的。前段时间我看了《读者文摘》上一篇文章,讲一个非常成功的工程师、神童,很小就上了大学,然后到国外留学,回来后坐了很高的职位,同时在公司里也是非常受人尊重的。但是有一次他夫人发现他下班后把门一关,坐在地上玩小火车,因为他小时候没有玩过,所以要补课。当然这可能是开玩笑,也可能真有其事。就这个人来讲,还不能说他心理不健康,因为总体上来讲他是能够符合他的职位、社会期望和年龄阶段的要求。
第五种是个人的成熟,是指在处理自己的问题,人际关系,环境的要求,工作的要求,处理家庭、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能够非常得体。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北大的同学一直是不太重视的。很多同学,包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想法:大事做好就行了,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宗旨我是绝对赞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得考虑现实的要求。也就是说,所谓一个人的成熟,是指这个人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你的言谈举止能不 能为周围的人所接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 我在北大呆了21年,读了9年书,工作12年,到今天为止。在这点上,我的体会是非常深的。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你做一件事,不论你能力如何,论文写得多漂亮,话讲得多动听,最重要的在于你跟周围的人关系处得怎么样。这个关系不是你要挖空心思去让别人上你的当或通过别人来达到你自己的目的,而是你是否在乎你周围的人。如果你不在乎,不关心这些事,那么对你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很不利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不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人,他的人际关系如果处理得不好,他在办事的时候让人觉得不舒服,那么会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这些麻烦积累起来也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这就是说,个人的成熟也是很多心理学家、学者都特别强调的一点。
第六种品质是人格的完整。这句话说得比较笼统,什么叫人格完整?我举个例子,在精神病学里面有一个理论:人们之所以出现心理障碍,就是有些人在某种场合下表现不出应该表现的行为,他的这种行为被抑制住了,不能够表现出来。换句话来讲,我们每个人实际上从要表现的行为范围来讲是非常广泛的,某些行为在这个场合下是不合适的,在另一个场合下你必须表现出来才是适应的。有些人的某些行为不管是在哪种场合都不会表达。比如说有的人对亲密的关系一直是抑制的,他跟什么人都不能走得太近;还有的人,他在什么情况下都缺乏对自己的行为的控制,比如从来都不会表现出攻击性,这是一种攻击性的抑制。攻击性有的是攻击性的言语,有的是攻击性的行为,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自信的行为。 我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跟我讲——是个美国人,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交往里面,因为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所以中国人的自信心理表现是非常少的。他举个例子,一个美国人跟别人借了一百块钱,说:“我一个礼拜后还你。”一个礼拜后如果没还,他会上门去要;即使没上门要,他见到了也会说:“你答应了要还我钱的,还没还。”他问我:“你们中国人如果在这样的场合会怎么样?”我说:“我肯定不会要。”但是现在会不会已经没有这样的想法,或是会不会需要,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好像需要的可能性很小。就这样来看,在西方来看,中国人的自信行为就比较小。但是实际上中国人似乎有另一种方式来表达。也就是说,中国人比西方人在这一点上更成熟点。我们不用把话说得那么直,但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对不对?这是中国人的一种自信行为,也就是说,不管是哪种表达方式,这种自信行为在某种场合下是一定需要的。你如果在任何场合下都不能表达这样的行为,那你就是一个有行为缺失的人,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这个地方讲的人格的完整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作为一个人来讲,应该使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抑制活动,相互之间谐调一致。
第七个特点是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在这里边我要讲一个问题,很多人说精神分裂症是什么意思?它不是指精神分裂成一片一片的,是指精神活动和现实环境之间的一种分裂。人的心理活动和所处的环境之间没有关系,是相互割裂的。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我们的心理活动应该是对现实环境的一种反映。如果心理活动跟现实根本没有关系,本来这件事情大家都很高兴,而你却在那儿抱头痛哭;或者大家都很伤心的时候你在笑。这种情况可能会被人说缺德,但医生说是精神分裂。因为他的情感反应跟现实没有关系,所以我刚才讲了,出了楼门口看到别人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就觉得北大人都讨厌他。这也是跟现实的一种分裂,是一种严重的跟现实环境的分裂。精神分裂症的人到了晚期,他们的整个身体会缩在一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精神病院,你看他们躺在床上或椅子上,体型跟胎儿一样,回到母体子宫的那样一种状态,完全跟现实脱离。这是一种极端的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人来讲,应该跟周围的环境有一种良好的接触,整个心理活动是对现实的一种应答的反映,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这里边主要是你的思维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第八个特点是有效地适应环境。这一点也跟我刚才讲的个人成熟有一点关系。个人成熟是指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你要考虑这些问题。所谓的有效地适应环境,是指你的言行首先要符合环境对你的要求,你得先融入这个环境中去,然后你才能够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不能够被他所处的环境所容忍,但还是可以保持心理健康的。在这个情况下保持心理健康就相当困难了,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神,还有一种是经过多少年修炼的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人,这样的人很少,也就跟神差不多了。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你觉得自己离神还差得很远,那么你首先应该适应环境的要求。我觉得这点和我刚才提到的个人成熟,作为我们北大人来讲,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我觉得很多同学,也包括很多老师,甚至从我身上也能看到这样的影子,到了一个地方之后,首先会发现这个地方怎么这么多问题,如果我来做肯定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于是你可以想像,有这样一种心态,你就很难一下子适应环境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想改变环境,也得首先适应环境的要求,先要自己心理健康,别把自己整得变态了,那你怎么去改变环境,只能试试,被别人改造了。
第九个是在环境中保持独立。这两个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适应环境的要求,同时还要保持独立。这个独立就是说要给自己一定的空间,一定的调整自己行为的空间。一方面顺从了环境,同时又保持了独立性,既服从又能够反叛,有一定的反叛精神。那么怎么处理好这个度呢?我想这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地汲取经验,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学习。 这是这样一种心理健康的观点,就是从正面来讲,看是不是具备了一些积极的或适应性的心理品质。如果具备了这样一些心理品质,那你就是心理健康的。前面一个标准——是不是有症状,是从客观上来讲,看你是不是有一些明显的问题,那么这样的标准实际上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或者是个人的一种相对来讲不太容易观察也不太容易测量、不太容易看得到的一些内在的品质。具备了这样一些内在品质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这是第二种观点。 第三种观点,一般不太会被用到,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观点。在不同文化下,需要有不同的心理健康的模式。作为一个基本的观点这是没有错的,甚至有的人提出了一种文化相对论的观点,也就是说,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变态的行为到了另一种文化就可能不是变态了,在某种文化下是适应的行为到了另一种文化下可能就变得不适应了。 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举出例子来讲,在很多的文化下所鉴定的心理异常是共同的。这一点也是不能否认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考察心理健康的标准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也不能把它过分夸大。比如说在有些文化下,把幻觉当作跟上帝交流的一种方式,对有幻觉的人是奉作神灵的,比如他会告诉你看见什么,看见什么轮子在转,一些佛光或者是看见什么东西。这实际上在心理学上来讲是属于幻觉。什么叫幻觉呢?就是本来没有的东西你看成有了。这里面有两个,一个是错觉,一个是幻觉,两者是不一样的。错觉是有个东西,你把它看错了。比如说,你看到我这里摆着一个东方二号导弹,这实际上是一个杯子,那说明你看错了,这叫错觉。如果我这儿根本没有杯子,你说那儿有一个“长征一号”火箭,那就是幻觉。有些文化把出现幻觉的人当作是能够与神灵沟通的高人。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认为是不正常的。 第四种观点是心理统计学,或统计学的观点,是指多数人的行为都是处在一个中等水平上,凡是偏离常态的行为就是不正常的。所以,如果你的行为只有非常少的人才做,那就是不正常的。如果你的行为是大家都那么做,那就是正常的。这是一个统计学的标准,这个按照统计学里的正态分布,平均数左右两个标准,大概是87%,另外还有百分之十几的人偏离大多数人比较多的行为表现。这样的行为表现就会近似于不正常。 这个观点的最大问题是:所谓偏离,除了程度之外,应该还有一个方向。比如说智力的问题,有的人说一般人的智商应该是100,那我的智商是155,我就变态了。那就该叫超常,而不是变态。如果你只有70,在心理学里那就是属于愚钝或者愚鲁,再下面是智力落后,再往下就是白痴了。所以,偏离的方向是很重要的。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个问题:这种统计学的标准没有看行为的性质。换句话说,在某种情况下,大多数人的行为也不能作为正常人的标准。比如说某一个城市里边,人们整个情绪都比较低落。如果用这些人的平均水平代表正常的话,那么即使达到了这个平均水平,也是不正常的。最极端的例子是拿这些病人来做样本,他们的平均水平还是变态,所以这个标准也是有它的问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我们讲的四种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没有哪一种能够适合所有的人、所有的情况。但是在不同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来参照这些标准。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关于心理健康还有三个重要的观点:
首先,心理健康到底是一种目标,还是一种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的理论家、学者都提出心理健康应该是一个目标,是作为一个目标呈现在这里,我们大家都照这个标准去做,这样就可以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健康应该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实现的过程,是一个被完成的过程。美国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有一本书叫《On Becoming》,就是《论成长》,他就用一个进行时。实际上罗杰斯的观点就是把心理健康看作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尽管现在还没有具备我刚才讲的种种积极的品质,但是我是在朝这个方向不断地接近的时候也是心理健康的,而不一定说非得达到了某个标准,也就是一个目标,才算是心理健康。
第二个是关于价值观的问题。第一,心理健康的人是不是社会上公认的好人?这个问题不是我们提出来的,是西方的学者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是不是社会所公认的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或反过来问,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社会道德的人能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人。西方学者的答案是一致的: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社会所公认的好人。我相信这一点,在座的各位也是能够接受的。第二,关于价值取向的问题。有些理论重视的是一个心理健康者的工作成绩、外在表现,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是不是一个过得很好的人,是一个很成功的人。那么这是注重什么呢?注重工作成绩。另外一个观点注重的是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亲密的朋友,有很和谐的家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两者之间是比较一致的,大多数观点都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在这两者之间是平衡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过去西方人认为中国人重视的是人际关系,我们则认为西方人更重视的是工作成绩,但相信这两者之间差距并不是很大。
第三个问题是心理健康的人是否都一样,心理健康是不是有一个固定、单一的模式,还是说心理健康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表现。这一点回答也是比较明确的,大多数理论家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就从我们刚才讲的九种主要的心理品质来说,具备了这九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的人,他的程度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类型。另外,有些人可能只是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也可以被看作心理健康的人,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模式。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即心理健康的主要评价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1. 精神分析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在对大量病人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更多强调的是人们的变态和不适应的方面,也就是哪些是不适应的,哪些是不正常的。弗洛伊德是从反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即没有这样特点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是没有严重的异常的人。他提供了一个非常笼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他说心理健康的人是有能力去爱,并且从事生产性的工作,即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为什么弗洛伊德或精神分析理论特别强调有能力去爱和从事生产性工作?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特点呢?是处于生殖期的人的特点。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把人的一生分成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1岁,口唇期。我们知道精神分析理论中把人们的欲望、本能分为两种:性的欲望和攻击性的欲望。精神分析理论是持性恶论的观点,一个人的本性如果不加限制和约束的话,那么这个世界肯定会毁灭掉。口唇期的小孩子在我们看来没有什么性欲,但是在弗洛伊德看来,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有性欲,而且这种性的欲望和成年人的性的欲望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这个阶段的小孩获得性满足的方式和性敏感带在身体的部位是不一样的。一岁的孩子获得性满足的部位是口唇。我们知道,一岁的孩子只能通过嘴巴来跟世界发生关系。因此当他的嘴巴能够获得满足的时候,在弗洛伊德看来就是他获得性的满足。 第二个阶段是2~3岁,称为肛门期。这个时候小孩获得性满足的来源是通过排泄,大小便排泄的时候能够获得性满足。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第一阶段的小孩跟外界的联系是没有明显的分化,分不清你我,分不清与每一个人的不同,所以这个时候小孩子对世界的看法是mighty-self和mighty-parent,就是一种万能的自我、万能的父母,他觉得他是整个世界的主宰,周围一切都是混沌的,无论什么人,不管是人还是非人,只要给他喂上东西,他吃了就性兴奋了,性满足了。所以在他的世界里面,只有他自己和外面的整个世界,甚至他自己和整个世界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到了肛门期,小孩子面对外界压力,父母对他进行排泄训练,不能随时随地想什么时候排泄就什么时候排泄,这时候出现了跟外界权威的对抗。 第三个阶段叫生殖器期,开始出现了性别的差异。男孩子和女孩子发现他们的性器官结构不一样,男孩出现了恋母情结和杀父娶母的愿望;女孩子出现了杀母嫁父的愿望。实际上有没有,不知道,弗洛伊德认为有。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已经出现了性别的分化。在到第三个阶段之前,小孩子都是一样的,无论男孩女孩,他们的行为和内心体验没有任何差别。到了三岁以后开始出现性别分化,这时男孩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跟父亲认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这样就很安全:既能够得到母亲的爱,又可以不被父亲惩罚。女孩子要成为像母亲那样的人,既能够得到父亲的爱,也不会受到母亲的惩罚。但是应该看到男孩和女孩的性格是有很大的差别,男孩的攻击性更强,女孩的攻击性要差一些。在弗洛伊德的时代是男性为主的,父亲是一家之主,而且父亲对儿子的惩罚要远远严厉于母亲对女儿的惩罚,因此男孩受到的来自父亲的压力大,而女孩受到的来自母亲的压力小,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就从这时候开始。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三个阶段就决定了个人将来人格的发展。在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如果出现了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人格发展就会停留在这个阶段,成年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弗洛伊德据此界定了三种病态的人格。
一种叫做口唇人格,即口唇期出现问题后产生的影响。其最大特点就是自恋,自恋是self-love,就是爱上了自己。古希腊神话里面有一个玉树临风的小伙子站在水塘边,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爱到什么程度?爱到一头扎下去了,他自己一直没上来,就从那儿长出了一只水仙花,水仙花的希腊语就是“自恋”的名词。他是一个只顾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的人。 第二种是肛门期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所导致的肛门人格。其特点第一是刚愎自用,顽固不化。第二个是反权威,所有的权威都要反。只要你是权威,即使原来我们俩是好朋友,你当了班长,我就要反对你。第三个特点是过分地要求清洁和整洁。这一点有的同学可能会想,为什么?我经常讲,但讲完之后都挺不好意思的,可能好多人会骂我,就是过分要求清洁和整洁的人实际上在弗洛伊德看来是一种称为反向作用的防御机制造成的。 所谓反向作用,就是如果人们内心的某种欲望不能被接受,就会通过做出与之相反的行为来对抗它。比如精神病院里有的病人每天都去关煤气,而且每天要关好多次。为什么?实际上他就有一种要把煤气打开把大家都毒死的欲望,为了控制住这一欲望,就每天去把它拧紧。那么过分地清洁和整洁的人,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内心的一种要把一切都搞得很脏的欲望。原因是小时候排泄训练,父母训练他不随时随地大小便,现在过分清洁和整洁就是这样一种表现、一种反应,内心里是一种把所有地方都弄上大小便的欲望。但这时候请你不要骂我,要骂就骂弗洛伊德,如果你很爱干净的话。 第三种,如果在生殖器阶段出现问题,那就是生殖器人格。生殖器人格是有性别差异的,男性生殖器人格的典型特点,很像美国二战期间的罗斯福总统讲过的一句话: “Speak softly,but you have to bring with you a big stick”。就是跟人讲话一定要好好讲,但是一定要带上大棒。什么意思?这样的人温文尔雅,对人非常好,但是有前提:你必须听我的。我可以很好地来劝你,给你编一个很好的理由要你怎么做,我会跟你讲得很好,会耐心地给你讲。你接受了,我还是这么耐心。如果没接受,我会大棒子打下来。所以二战以后,美国历任总统都是这样的,包括现在打伊拉克还是这样, Speak softly。我会好好跟你讲,因为我派了好多次去核查你的武器,你不听,那对不起,包括现在伊拉克接受了联合国的协议之后,美国人还在那儿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随时准备,现在我都不soft了,不跟你好好讲了。 对于生殖器人格的男性来讲,他最怕的事情是别人说他不是男人。所以生殖器人格的人对成功的理解是I am a man。只要任何的能够表现我是一个男的,那我就成功了。对肛门人格的人来讲,所谓的成功就是I can control,我能控制,当然两三岁是控制大小便,到后来就是控制一切。而口唇人格的人的成功就是I get,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这就叫成功。 女性的生殖器人格是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表现是当与男朋友相处的时候,仍然是小女儿与父亲相处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她跟她的男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表现得非常可爱,也会非常亲密,非常依恋,但是如果男朋友有一点点进一步的要求,她就会被这种 “人世间的丑恶”所震惊。而且她的界限很明显,过了这个界限就是丑恶;没过这个界就很好,就是和小女儿跟父亲的关系一样非常亲密。这是女性生殖器人格的特点。在弗洛伊德看来,所谓的心理异常就是这么产生的。而且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人们这种无意识里面本能的欲望,即性和攻击性的欲望是不能被接受的,就要通过力量把它压到下意识里去,压到无意识里边去。如果它拼命往上钻,其原因就是早期经历中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是潜伏期。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就是从五六岁到青春期,小孩子的兴趣完全被自然界或外面的世界所吸引,没有什么性的想法了,直到青春发动期。 第五个阶段,叫做成熟的生殖期。从青春发动期开始一直到最后。这个阶段人的典型特点就是有能力去爱,他能够摆脱在生殖器阶段所产生的恋父或恋母情结,能够摆脱这样一种阴影,能够健康地去迎接这种深沉的感情联系和性的联系,同时能够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就是产出性的活动。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2. 人本主义的观点 人文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的基本出发点是截然相反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性是丑恶的,所以精神分析理论施称作是“对人类自尊心的第三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哥白尼,当时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告诉大家说不是,太阳才是呢。虽然他说错了,但他还是被烧死了。第二次打击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哥白尼以后大家知道了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还可聊以自慰的是人是这个星球上最高级的。而达尔文告大家,其实人和动物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人的近亲就是猿猴。这下子自尊心的打击就更重了。到第三次弗洛伊德说:人与动物不光是近亲,人的本性从根本上讲是跟动物一样的,就是性欲望和攻击性的欲望。所以他讲过一句话:在人类所有情感的底层,都包含了攻击性的成分。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判断一下,哪种感情里面没有攻击性。他说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母亲对男性婴儿的爱是没有攻击性的。所以女同学是很可怜的。(笑)男同学小时候还得到过一点点不带任何攻击性的爱。女孩子,对不起,没有。这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也就是说,按照他的观点,人的本性就是性,弗洛伊德写过一本小册子叫做《图腾与禁忌》,通过原始部落对图腾的崇拜和一些禁忌阐述了一个这样的观点:人生下来就有一种乱伦的欲望。在他看来,人们最先对异性发生兴趣是对自己亲属中的异性发生的兴趣。按照他的观点,人的本性如果不加限制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充满乱伦和仇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与此正好相反:人的本性如果不加限制的话,将是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友好的、合作的。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人们之所以出现了问题,包括凶杀、强奸,包括社会上的一些暴力犯罪,这些问题不是人本性如此,而是因为人们的自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障碍,使他们没能够顺利发展下去,才出现了这些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我刚才提到的卡尔·罗杰斯。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读大学期间他到了欧洲,看到法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民众相互之间特别地仇视,当时他心里很伤感。两个这么优秀的民族,双方有那么深刻的仇恨,为什么?后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从儿童的教育开始做起,他做了儿童辅导。再到后来他就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他6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些日记。里面有一段话讲得特别精彩:“在我这一生里面,我打交道的各种人里面包括强奸杀人犯,各种各样变态的人,但最让我振奋的是:我发现这些人的内心深处也存在着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力量,正如你我一样。”在他看来,这些在社会上被认作十恶不赦的人,他们内心深处也有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跟我们大家是一样的,他们之所以会表现得如此罪大恶极,不是因为他们天性如此,而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挫折。他举了一个例子,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是很凶残的动物,但在吃饱喝足之后是一个很温驯的动物,是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的。它吃人是因为它饿了。如果每当它饿的时候都有人扔一只兔子或什么吃的,它就不会去吃人了。狮子的本性并不是要吃人。这个比喻是不是恰当,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这是他的观点。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心理健康的人是指能够把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逐渐地发挥出来的人,能够顺利发展的人。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是因为他不能够按照这样一种自然发展趋势去发展。为什么不能呢?因为社会环境的约束。当人们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总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接受,叫做积极关注,就是接受、表扬、鼓励、支持、认可。但是当社会上或周围的人对你表达这样的态度的时候,并不是无条件的,你必须具备某种条件,达到某种标准,即达到价值条件,才能够得到这样的关注。人们为了得到这样一种关注,就得控制自己,按照这种标准去行动。如果一切顺利,都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你也就会不断受到社会关注,能够成长起来。但是这种情况却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罗杰斯看来也是一种扭曲的。大量的情况是,人们做了很大的努力,还是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注,于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就出现了问题,于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 。 罗杰斯认为对小孩子最积极的态度是,应该给孩子提供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环境和氛围。所谓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是不管小孩子做了什么事,父母对他的态度、对他的接受,不要有任何的变化,都要认为他是有价值的。实际上大多数家庭并不是这样,比如一个小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最典型的父母反应是“你这样做我就不喜欢你,你就不乖了,不是好孩子了”。这样对孩子传达了什么信息呢?“我”要想成为好孩子,就必须坚决不做这些事。“我”必须达到这样的标准,才是好孩子。如果“我”做了这样一件事,“我”就不是好孩子。在小孩子看来,“我”是一个可以随时摆动的人,一会儿是好孩子,一会儿又不是。这样在孩子的发展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将来再遇到要做出某种事情的时候,他就非常紧张,干脆不去做,或者在面临需要他做新的尝试的时候,他拿不准,也不敢去做。慢慢地,他就按照父母的要求、社会的要求这么塑造出来。如果塑造的过程中,他承受的压力太大了,他就会变态。 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是不管“我”做对了还是做错了,父母总是接受“我”的。有的同学会问,如果他做错了,是否也要罚他?当然也要批评,但说法是不一样的。小孩子做错了事,一般父母讲,你这样做了,我不喜欢你。“我不喜欢的,是你。”这是父母传达的一种信息。罗杰斯认为可以换一种说法,实际上是换一种态度。父母可以这样说:“我不喜欢你做的这件事。”用英语就是说I don’t like you,另一种说法是I don’t like what you have done或者I don’t like what you did,我不喜欢的,不是你,而是你做的事。这样小孩子既认识到了这样做是不好的,同时还坚信我还是我。如果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得到了相同的待遇,那么这个人会做什么?他一定会去做他最想做的事情。于是,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够给人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他最想做的事情去做。 这时问题来了,按照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整个世界就毁灭了,而按照罗杰斯的观点,这就是一个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信仰的问题,是一种根源性的问题。   
3. 行为主义的观点。 最早提出行为主义观点的是巴甫洛夫,他提出条件反射的理论;后来美国的克拉克·霍尔和华生提出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华生有一句名言,大家可能听说过,他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他说:人的本性并不是生来就是恶的或善的,你给我一打小孩——胃口挺大,再给我提供适当的条件,我会把他们分别培养成心理学家、牙科医生、工程师、小偷、律师、杀人犯……也就是说,我只要给他们什么样的条件,他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行为主义的观点看来,人们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学会了一些适应的、积极的行为,而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健康也是因为两种情况:第一是学会了一些坏的行为;第二,是没学会适应的行为。这是行为主义基本的观点。即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健康,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是你学会的,是因为学会了这些不好的行为或没有学会好的行为。   
4. 认知理论的观点。 认知理论完全抛开了人的本性的问题,前面三种理论中,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是针锋相对的,行为主义有点回避这个问题,但还是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行为主义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效果律,是指人们作出的某种行为如果受到了奖励,那么下次他会再出现这样的行为;如果做出的某种行为受到了惩罚,那么下次做这种行为的可能性会降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在行为主义看来,就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这点我们从每天的生活中都可以看到。比如早上上课迟到,现在上课迟到的人很多。上个学期我上了两次人生理论课,都是一年级的同学,我发现从开始上课到上课半个小时里,门就没有关上过,不断有人来,而且我没有说过他们,我相信其他老师也不会说。因为迟不迟到,上不上课,好像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迟到就要受到严惩,像小学生一样站在后面或站在前面,除非那种极端自恋的就喜欢别人看他的人,下次一定不会再迟到了。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受到惩罚或甚至受到表扬,那他可能会继续做;受到惩罚就不去做。这就是趋利避害。 认知论完全抛开了这种观点,认为人们的行为、心理健康,取决于头脑中的观念,也就是思维的一种定式或模式。你有一种适应性的理性的模式,你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是指你的思维模式有问题。有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心理模式,使你产生了心理障碍。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梅琴鲍姆做了一项工作,对酗酒的人进行干预。酗酒的人一般是需要医疗服务的,但是这些人还要负刑事责任的,因为他们喝完酒打老婆,就是酗酒并且虐待妻子的人。然而这个心理学家发现,这些酗酒的人真的很奇怪,他们对妻子的评价特别低。然后他慢慢地发现当这些人在发作的时候,即开始打他们的妻子的时候,他们一般对妻子的评价降到最低。有一次他问一个酗酒的人为什么打妻子,要那个人说说当时的情形。那人说:“你比如说有一天晚上,我在外面喝酒,可能是喝多了点,回到家里,她给我倒了一杯水,我端起来一喝,差点把我烫死,你说这不是故意的吗?她就是看着我不顺眼,所以我怎么看她也怎么不顺眼,就揍她。”这时那个心理学家跟他说,你想想,这水刚倒出来当然烫了,而且你说她就是跟你过不去,她把你从门外扶进来,把你放在沙发上,然后给你倒一杯水让你喝,这怎么是故意跟你过不去?只能说你太着急了或者你喝醉了,根本感觉不到烫与不烫,手感觉不到,嘴巴感觉到了。那个人想想好像也是。梅琴鲍姆发现,通过对这个人深入的工作,让他改变了对妻子的看法之后,他虐待妻子的行为就大大地降低了。 最后,梅琴鲍姆总结出一个结论:人们在做出行为之前和做这个行为的过程中以及做这个行为之后对自己所讲的话,会决定他的行为。比如说前面那个酗酒的人在动手打他妻子之前,他心里想的就是“你看,你就是跟我过不去,所以我一定要揍你”;在揍她的过程中他说:“看你还敢不敢?”揍完之后,妻子不理他了,他就觉得妻子老实了,这是他的内部言语过程。那个心理学家就想:如果我们能够调整他们的内部言语,不去纠正他们打不打妻子,就是让他们改变对妻子的看法,改变自己对妻子的内部言语,是不是就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呢?结果发现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两个人站在一起吵架,最后到拳脚相加,双方心里所想的话一定是:这个人怎么这么可恨,他就是跟我过不去,我一定要揍他怎么怎么样。两边都这么想就打起来了。如果是说:这人怎么那么可爱,那么就不会打起来了。所以我们的内部言语会决定我们的行为。问题就在于,我们很多的内部言语是自动化的,我们并不能很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在跟自己说什么,但我们确实去做了。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我们的内部言语就可以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其实,有的时候我说的自动化思维就是指人们的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信条在自己的行为中,这些信条包括很多,如果这些信条在信念里面有些是有问题的,那么就会促使你不断做出不适应的行为。比如住院的病人,特别是刚动完外科手术的病人不能喝水,他就会很烦躁,就去按铃。一般来讲,一按铃护士就过来了。如果护士过了十分钟才过来,他就会大发雷霆,说你为什么不赶快过来?怎么怎么样,我死了你也不管。这样他就会跟医生护士把关系闹得很僵。实际上仔细分析一下,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他按铃后护士过了十分钟以后过来,他就会发那么大的脾气?理由很简单,就是他有一个很明确的信念:“因为我是病人,你是护士,我住在你这儿是付钱的,所以我按一下铃,你就必须马上到这儿来。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你没做好。”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信念合不合理。有它合理的一面,但是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那肯定是过分的。因为你确实交了钱去住院,但你并没有付钱说这个人是专门照顾你的,这位护士还要照顾很多其他病人。当你按铃时也可能她正在照顾另外一个病人,可能她正在量体温呢,你一按铃她就把体温计拔出来往外跑,那不行。所以,如果你认为只要你按了铃,她就必须马上到你面前来,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要改变他这种爱发脾气,改变这种对医院 环境的不适应,办法就是改变他这种不合理的信念。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头脑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而且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对自己作出全盘的否定。或者只看重诸多证据中的某一方面就由此作出是好还是不好的结论。这就是认知理论的观点,即心理健康的人就是不合逻辑的信念比较少或思维方式比较理性,而较少一些不理性的,或者是不合逻辑、不合理的信念。   
5. 中国人的心理卫生观念 下面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人的心理卫生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实际上有很多这样的论述。拿儒家思想来讲,儒家思想是以君子和仁人作为人们修养的最高境界。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君子与仁人的标准,与西方人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很相似的。我们把君子和仁人的标准分成七个方面。首先是君子是能够以仁道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第二个特点是能够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儒家思想特别注重礼仪,而且认为一个人应该能够做一些基本的判断。第三,能够保持情绪平衡。这一点我觉得在中国历史来讲,包括到现在我们还是一直非常强调的。前一阵子我讲过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人格差异,我在里面讲了一点: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里面,只有汉族人整个民族都不太喜欢热烈的情感活动,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传统节日里,都有热烈的庆典方式。汉族是不喜欢情绪的过分表达的。我们可以看到,最让人觉得还不错的情感表达是西北的腰鼓,然后就是舞龙舞狮子,比较豪放一些。其他的相对来说很少。中国人比较重视的是一袭长衫,背着手,拿着把扇子,在竹篱前看着月亮花瓣。这就是一种内心的平和。这也是中国儒家君子仁人所追求的这么一种境界。前几天看了一句话:君子用则行,不用则藏。就是指君子,如果有人要用你,你就要有充分的发挥;如果不用的话,你千万不要表现出来你有能力。这是为什么呢?也是要求你不要太张狂了。所以这些都特别强调一种情绪的平和。第四是能够正确地认识环境中的事物。这是儒家特别强调的,从穿衣进食到治国安邦平天下,都需要学习。第五是通过反省来增加对自身的了解。这里特别强调自我了解是良好适应的重要条件。《论语》里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这个“三”是指三个问题,“与人谋而不忠乎?”你帮别人做事是不是忠于你做的事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你跟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有没有信誉;“传不习乎?”你学到的东西,老师教你的东西,或者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做过练习。第一个问题是对人,第二个问题是对事,第三个问题是对自己。这是通过反省来认清自我,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第六是能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论语》里讲的君子就具备这样一种态度,比如“君子应当先行其言,君子力行近乎仁。”身体力行也就跟“仁”差不多了。第七是以“止于至善”作为发展自我的目标,怎么去加强修养?不断反省,不断学习,最终的目标是“止于至善”。曾经有人作过分析,“止于至善”的境界和马斯洛讲的自我实现的境界是相似的。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里面讲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另外,在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里也提出了很多对心理健康的看法。第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要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第二,不为物欲所累;第三,不妄想妄为;第四,意志坚强,凭理智行事;第五,生息有劳有逸,生活合乎规律;第六,心神宁静,不是心潮澎湃;第七,热爱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八,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第九,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做到结阴阳而调刚柔,即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所以中国人做事一定是中规中矩的。中庸者,什么事都是中庸,不要太刚也不要太柔。太刚了就是冒头,太柔了又会吃亏,要刚柔相济。这些中国古代的思想,从实际上来讲,与我前面讲的西方理论是有很大相似性的。
  
三、心理健康者的特点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在这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提出的这样一个健康的概念:健康是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保持完全和谐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症。这个定义实际上是给健康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也就是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
首先,作为健康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和生理或躯体健康是必需的。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或者状态,是个体的一种主观和谐感。如果说生理健康我们更多地要依赖于它的实际生理活动特点来看的话,心理健康就应该更多地依赖于心理状态的特点,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我们平常也会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人,我们说他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看上去他各方面都很好,但他活得一点都不快乐,不幸福;有些人,在目前来看他应该是活得很艰苦的,但他非常高兴,非常开心,还活得很充实。这说明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你怎么看待你自己,怎么看待你所处的环境,怎么看待你的发展。因此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一种主观的状态。
第二,尽管心理健康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能够胜任各种社会责任,并且跟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实际上心理健康是在具备一个基本的、良好的躯体健康的背景下,同时又能够胜任社会责任,与社会有一种和谐相处的,在这样两个条件下的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但是这两个是必要条件,还不够充分,还需要你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能够达到一种主观上的幸福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说的这两种情况,一个是作为必要的基础,身体的健康和跟环境的适应也是受到你的主观感受的影响。即使你身体有残疾有疾病,你跟社会环境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但是你不看重这个,你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那么你还是可以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良好的自我感觉。同样,即使你有很好的身体条件,跟社会的环境适应也是相当好的,可你还是不满意,也可能你还达不到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还达不到心理健康。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强调身体健康的基础以及社会性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应该忽视人们的这种主观的感受。心理健康实际上是这样一个关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健康的人绝对不是一样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我在上大学时有段时间失眠,当时我就特别羡慕好多人,尽管他们干的活很累,光着膀子打锤,挥汗如雨,然后回到家里吃好多饭,喝酒也很多,骂人也很直接,但是他想睡觉的时候往床上一躺就睡着了。我说他们多幸福啊。我们整天坐在这儿做很高雅的事情,想的是普天下的劳动人民、世界各族人民的幸福,但就是睡不着觉。我们可能吃得比他们好,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也比他们好,也比他们更加文雅,但是我们睡不着觉,不幸福。所以你说,看那个抡大锤的工人和一个大学生——我是1981年上北大的那时候大学生还比较少,现在不是说不值钱了,而是没有那么突出了——觉得还不错啊,比他们强多了,但是你不幸福。所以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像我这样在上大学的时候失眠,那不叫心理健康;我的心理健康水平还不如那个抡大锤的。因为他很充实,跟周围环境相处和谐,生活得很幸福。我没有光膀子,也没有那么辛苦,我吃得很好,讲话也很文雅,但是我跟周围环境相处得不如他那么融洽,我睡不好觉,所以就是不健康的。我的主观感受和他的主观感受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次我跟一个某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在一起说话,我发现他的头脑怎么这么简单,在他眼里,人只有两种——好人和坏人。我想他活得真幸福,因为当你把人分得很清楚的时候,你没有任何的压力。即使你把一个好人当成坏人,当时你确认他是一个坏人,你对他的态度是没有任何含糊的,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你内心里面很轻松。尽管会犯很多的错误,但是轻松,很happy。而我看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我会觉得到底有多少好人和多少坏人,他们哪些事可能做得比较好,哪些事会做得不好。这样我看问题可能会比较符合实际,但是我累死了,我的主观感受不如他的主观感受好。所以从认识问题的准确性来讲我比他强,但是从心理健康水平来讲他比我高。最终还是落实到什么呢?是在一定基础上我们所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感觉。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谓的良好感觉,如果跟现实脱离得太大,这种happiness也是不能持久的。比如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如果你对人的看法就是这么简单,而且没有中间状态的话,那么你的人际关系就一定会遇到无穷无尽的麻烦。你的happiness很快就会被人际间的纠纷所干扰。因此,我们这种主观的幸福感,不要把它夸大成:尽管我的生活一团糟,但是我觉得我很好,那就行了。不对,人的主观感觉一定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我刚才讲的身体健康和跟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这是两个必要条件。尽管在这个必要条件里面你可以有一定的偏离,有一定的夸张,但是你不能够毫无根据地自我感觉良好。说穿了,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那些可以称作是健康的人,对现实的认识,绝大多数并不符合实际。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1976年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让得了抑郁症的人和正常人对一些现实的情况作一个判断。结果他发现有抑郁症的人对现实情况的判断比较准确,而健康人对现实的判断往往是高估,高估了他们对事情的控制能力,高估了他们的实际成绩。这时,他得出一个结论:sadder but wiser,越抑郁越明智。也就是说,抑郁的人对现实的分析更清楚。这可能反映了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是无能为力的,靠个人的能力是很难改变的,如果我们真正认识现实,完全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去认识的话,那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得整天垂头丧气。之所以没有,是因为我们在一定限度内高估了我们对现实的控制能力,因此我们是充满信心的,所以我们就会活得很幸福,而那些有抑郁症的人活得很痛苦。这是指高估自己在一定限度内是有利于我们适应环境的。换句话来讲,我们的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用主观来说happiness,是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但是你这种happiness一定要跟你的实际情况有相当的对应才行。如果完全脱离了现实,我们就会遇到很多的麻烦,这个happiness也是暂时的。
所以说,从积极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第一,良好的身体条件。生理功能正常,不要出太多的问题。关于这点我刚才已经讲了一定会有一些不同的,比如一些得了癌症的人成了抗癌明星,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既保持了心理健康又对他的躯体情况起到了一种抑制作用。这点我们是不否认的。但是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来讲,良好的生理条件是必需的。 第二,内心的和谐。你的欲望、追求、目标和你眼前的情况之间,你应该能够让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在你内心里面是和谐的。你对自己的看法,对将来的预期和你现在的状况,这些与你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且处理各种各样的冲突的时候,也是比较顺手、比较顺利的,内心没有什么明显的冲突。 我刚才讲了很多冲突的例子,内心冲突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个是“双趋式”冲突,就是有两个目标,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个,但我两个都想要,就像我刚才讲的,同时喜欢上两个人怎么办?第二个是“双避式”冲突,两种选择摆在你面前,必须选一个,而这两种都不是你想要的。你是希望通报批评呢,还是希望罚款?两个你都不想要,但必须选一个。那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但是你就是选了最轻的也不高兴啊,因为要么罚款要么通报批评。第三种是“趋避式”冲突,就是某一个目标你既想得到它,同时它也会给你带来一些问题。这个目标,你面临的,你必须接受,但是它给你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你带来很多的麻烦。这种目标你又想接近又想逃避。这在生活中也是很多的。第四种是“双趋双避式”冲突,两个选择中每种选择都具有吸引你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那么怎么在这两种之间选择。所谓内心的和谐,就是指这些冲突都能够很好地解决。 第三,是外在的和谐。首先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是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第三是行为规范能够跟年龄相仿。这一点我讲过一个例子,就是上个学期,有两个同学在网上打游戏,A同学把B的“人”给“吃”了,B就开始骂,我找个机会把A的人也“吃”了;A也开始骂,两个人骂来骂去,最后有一方实在被骂得忍无可忍了,就下来查了IP,找到另一方的宿舍找那个同学打了一架。这个宿舍的同学就不干了,追上去把他打了一顿,然后一起被带到了派出所。我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哭笑不得。因为打游戏互相“吃”对方的人,“吃”到最后两人在网上骂来骂去,最后动手,而这个暴力冲突是玩游戏引起的。这个就跟年龄有点不太相符,是吧? 我觉得现在有个别同学骂人真的很欠考虑,特别是在网上骂人,一点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讲过好几次,经常在网上被骂,骂什“猪头”、“变态”,把我的名字写成 “王等疯”。其实我很理解同学,我觉得这可能是夸我的——你得自我感觉良好,要不会被被气死的。但是我觉得还有些人,他们可能真的很难受。比如说对学校领导,一点正经都没有。好多老同志是学术方面的权威、专家,就被骂成那样。对我们其他部门的领导、老师,连一点起码的尊重都没有。我觉得这一点真得引起我们的思考,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你要知道,在互联网上骂,不光那个被骂的人看见了,全世界的人都看见了。人家会可怜那个被骂的人,同时会觉得北大学生怎么能这个样子。我不是因为有人骂我了,我不高兴了,才在这儿发牢骚。如果你们愿意,就骂吧,我无所谓。但是,我不讲这个话,那是对大家的一种伤害,而不是保护。好像是说,你不怕被大家骂,你显得品德高尚。但这样做对同学是有害的。因为大家都这么玩,而且一直延续下来,像我刚才讲的迟到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么大学生都迟到或干脆不来上课,不光将来会给你养成不好的习惯,而且让大家对整个北大人的观感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同学真的有点被惯坏了。这方面我们真的得认真思考一下,这样下去对我们每一个人,对北京大学解决任何问题到底有多大的好处?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好处,而只能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伤害。那些骂人的人受到了伤害,没有骂人的人也受到了伤害;被骂的人受到伤害,没有被骂的人也受到了伤害。因为人们会说北大的学生怎么怎么样。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跟周围环境的和谐,过去很多人都讲这个问题,包括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十六大开完之后,很多人都在说:“北大的校友中当领导的怎么那么少啊?”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不光是去质问学校、领导,也要问问我们自己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前面讲了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讲,你在环境中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是必要的。同时,你还得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还要有个人的成熟。在这些方面我们确实有些值得检讨的地方。前几天我听许校长讲了一件事,他说那天他参加北航50年校庆,两个小时里他发现坐在台下的学生一直在那儿老老实实地坐着,两只手放在膝盖上。他真的非常感动,说北大学生就做不到。我说,确实做不到,而且问题不在北大学生身上,在老师身上。他问为什么。我说,如果你让我们的同学开某个会,大家都坐在那儿手放在膝盖上不动,让我们的老师们向同学提出这个要求,老师们第一个要反对你。他问真的会不会?我说我第一个就反对。我并不是当大家的面非得装成这样,实际上我内心就是这么想的。整个北大的氛围就是这样的,我们允许每个人有自己表达的方式,每个人有比较多的自由度,我们可以按照每个人的兴趣和想法去做。在北大校园里,老师也好,同学之间也好,都是相当地宽容,但是这种宽容还是应当有一定的度。这样下去对大家将来适应社会的生活、社会的环境,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并非说从此就应该对北大的学生要严上加严,而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重视每个人的话,但都要讲道理,而现在有些人就是不跟你讲道理,讲道理的人是走狗,是狗腿子。有一天,我见到一个同学在拼命地骂,骂万柳食堂的问题,包括某个人讲话不负责任。我看到有个同学起来说,你不要那么冲动,要怎么怎么样。然而就有人说,“你肯定是学校派来的”,什么卧底的、狗腿子,等等。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个别同学所表达出来的这种情绪、看问题的方式、思维的方式,也会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在这一点上,我是以目击者的身份与大家交流,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注意。外在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心理健康的条件和标准,也是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非常必要的条件。 很多人都会说,我到了哪个地方都不适合我的生存。不对,环境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你觉得那些适合某个人发展的环境,不是天然准备好的,是他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才创造下来的。而他付出的努力在你看来是不值得的,我们不舍得,不会愿意专为了改变我们跟周围环境的关系而作出努力,这样做是不行的。这本身也是就像我们需要提高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对自己认识的准确性,就要不断努力一样,我们调整跟周围环境、周围人的关系也要付出努力,不要一看到别人跟你有不同意见,别人的行为跟你不一致就翻脸,就痛骂,就痛打落水狗。我觉得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下,当然这些观点你们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第四个是主观的幸福感。过去有人讲,中国人很穷,见面就问吃饭了没有。因为过去中国人很多时候吃不了饭,所以才问。我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很少有人这么问了。而西方人见面问How are you?你今天好不好?实际上可以翻译成Are you happy?你幸福不幸福?当基本的生理需要、基本的社会条件、基本的生活条件具备了之后,是不是过得好,过得幸福,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待眼前的处境。如果你觉得你现在的处境是非常不公正的,花了这么多精力才只得到这么一点点,尽管你可以过得很好,但是你会非常不幸福。所以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我们自己的问题、周围环境中的问题,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所以我想,我今天要传达给大家的一个主要意思是,心理健康就在你的手里,要靠你自己去把握、掌握。但如何去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只有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这些才能融合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并且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这样就能够更容易达到心理健康。

我在这里预祝在座的各位能够保持心身健康。 Be happy!

[ 本帖最后由 笔为剑 于 2010-4-10 19:31 编辑 ]
沙发
lc88ms 发表于 08-6-19 17:46:27 | 只看该作者
值得研究,谢谢笔版主了
板凳
vanny 发表于 08-6-19 17:47:40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下
地板
Soleda 发表于 08-6-19 17:55:42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  
THANKS!
5#
一盏心灯q 发表于 08-6-20 09:07: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看后收益颇多。[s:9]
6#
layman 发表于 08-6-20 10:29:11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我认识,哇咔咔
7#
一盏心灯q 发表于 08-6-22 19:23: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ayman 于 2008-6-20 10:29 发表
楼上的我认识,哇咔咔

请问你是谁呢?[s:10]
8#
lc88ms 发表于 08-7-20 20:10: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ayman 于 2008-6-20 10:29 发表
楼上的我认识,哇咔咔

这位貌似是中科院的
9#
李岚 发表于 08-7-20 22:19:45 | 只看该作者
需要认真体会啊!
10#
turn_ice 发表于 08-7-21 09:12:0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下,谢谢笔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6-16 17:55 , Processed in 0.10092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